经典静电事故案例资料 共85页

合集下载

静电案例

静电案例

静电案例1.静电引起甲苯装卸槽车爆炸起火事故某年7月22日9时50分左右,某化工厂租用某运输公司一辆汽车槽车,到铁路专线上装卸外购的46.5t甲苯,并指派仓库副主任、厂安全员及2名装卸工执行卸车任务。

约7时20分,开始装卸第一车。

由于火车与汽车槽车约有4m高的位差,装卸直接采用自流方式,即用4条塑料管(两头橡胶管)分别插入火车和汽车槽车,依靠高度差,使甲苯从火车罐车经塑料管流入汽车罐车。

约8时30分,第一车甲苯约13.5t被拉回仓库。

约9时50分,汽车开始装卸第二车。

汽车司机将车停放在预定位置后与安全员到离装卸点20m的站台上休息,1名装卸工爬上汽车槽车,接过地上装卸工递上来的装卸管,打开汽车槽车前后2个装卸孔盖,在每个装卸孔内放入2根自流式装卸管。

4根自流式装卸管全部放进汽车槽罐后,槽车顶上的装卸工因天气太热,便爬下汽车去喝水。

人刚走离汽车约2m远,汽车槽车靠近尾部的装卸孔突然发生爆炸起火。

爆炸冲击波将2根塑料管抛出车外,喷洒出来的甲苯致使汽车槽车周边一片大火,2名装卸工当场被炸死。

约10min后,消防车赶到。

经10多分钟的扑救,大火全部扑灭,阻止了事故进一步的扩大,火车槽基本没有受损害,但汽车已全部烧毁。

二、背景材料据调查,事发时气温超过35℃。

当汽车完成第一车装卸任务并返回火车装卸站时,汽车槽罐内残留的甲苯经途中30多分钟的太阳暴晒,已挥发到相当高的浓度,但未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直接灌装甲苯。

没有严格执行易燃、易爆气体灌装操作规程,灌装前槽车通地导线没有接地,也没有检测罐内温度。

三、事故原因分析(1)直接原因是装卸作业没有按规定装设静电接地装置,使装卸产生的静电火花无法及时导出,造成静电积聚过高产生静电火花,引发事故。

(2)间接原因高温作业未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因而引发爆炸事故。

事发时气温超过35℃。

当汽车完成第一车装卸任务并返回火车装卸站时,汽车槽罐内残留的甲苯经途中30多分钟的太阳暴晒,已挥发到相当高的浓度,但未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直接灌装甲苯。

静电事故案例及预防共117页文档

静电事故案例及预防共117页文档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般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 充满光 明。 19、学习的关键--重复。
20、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引为烧 身,只 有真正 勇敢的 人才能 所向披 靡。

静电处理未遂事故

静电处理未遂事故

事故案例/案例分析
静电处理未遂事故
案例经过:2009年2月14日18点左右,一辆油罐车从郑屯油库运一车93#汽油到黔西南分公司响水加油站,站长按照接卸规程接静电接地线,完成油品计量之后,准备接卸。

突然发现油罐车的卸油口距离油罐的卸油口较远,罐车必须往前开走几步方可卸油,于是便把静电接地线取下来,卸油员引导驾驶员开始动车。

站长到配电室内关掉93#加油机及抄记卸油前尺。

当站长回到卸油区时,罐车已停放好位置,驾驶员和卸油员正准备从罐车上取卸油管,站长到卸油口边打开卸油口时,发现罐车在动车时取下的静电接地线忘记夹上,站长立刻叫卸油员夹好静电接地线。

如果当时没夹好静电接地线就贸然卸油,由于静电引起事故,后果将不堪设想。

危害分析:
1.油罐车在行使中的颠簸晃动,装有油品的油罐内产生大量的静电,如果卸油时未按规定接地,积聚的静电产生的能量会引爆闪点很低的成品油,发生火灾事故。

2.安全管理管理工作中的马虎大意和丢三落四的工作习惯往往是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观原因。

经验教训:
一是安全意识的培养来源于日常安全思维的训练和高度的责任心,要通过规范的流程,标准化的操作来培养岗位操作职业敏感度,才能杜绝马虎大意和丢三落四的工作习惯;
二是严格按照加油站接卸油操作规程,加强检查各环节,确保各环节无误后方可接卸,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三是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我们多一份细心,就减少一份事故的发生。

静电伤害案例记录

静电伤害案例记录

静电伤害案例记录福州带电女士静电特别强电坏遥控器家住福州交通路的省汽运总公司宿舍的李女士向本报反映,每年11月到次年4月,她身上带的静电特别强,手碰到金属时会发出小火花,拿着遥控器时,遥控器的芯片也坏掉。

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有一次碰到同事的电脑时,竟然使电脑里保存的资料和数据全部丢失。

手机拿在她手里后,原本只剩下一格的电量却变成了满格。

据了解,李女士因为自己身上“放电”曾经到过广州、上海等大医院求医,但医生得知她的情况后都说没有见过这种“病”,无处治“病”就成了她和家人的一种烦恼。

据李女士介绍,她有一个孩子,丈夫于1997年病故。

从七八岁起,她偶尔会感觉到静电带来的轻微麻电感,当时不以为然。

到了1990年后,身上带静电的强度越来越强,每年的十一月到次年的三四月,她都要在不安中度过。

李女士告诉记者,平时身上带静电,接触到家里的金属物品时,会发出“啪”的响声,且还有小火花。

“触电”的那一刹那,接触的部位有刺痛感,严重时会发紫,且头晕。

家里电视的遥控器也被静电击坏了好几个,最后干脆靠手调解频道。

有一次她因为接触到同事的一台电脑,结果电脑内储存的数据和资料全都丢失了。

手机也损坏了几部。

李女士告诉记者,晴天时,她身上所带的静电会多一点。

她家里都不敢购置新的高档电器,担心静电“发作”而损坏到电器。

据她讲,由于自己长期“触电”,几年前,李女士得了心脏病和心机梗塞,每天都得服药。

手碰他人以为自己故意打人。

在这几年中,李女士印象最深的是:2001年12月的一天,她乘坐26路公交车在洋下新村站下车时,自己的手碰到位小姐的手指,这位小姐顿时对着她大喊:“你为什么打我!”,紧跟在小姐后面的3位男士听到喊声后,冲向李女士并气愤的要打她,李女士知道是身上带的静电惹的祸,赶紧向对方解释。

李女士告诉记者,当她身上带静电时,人不小心碰到她,双方都会产生刺痛感。

在逛街和坐公交车时,别人时常都会因为她释放静电而“触电”。

“触电”发生后,经过一番解释,有人的可以理解是她身上带的静电引起的,而有的人则破口大骂,以为她故意打人。

氧气瓶静电爆炸事故案例

氧气瓶静电爆炸事故案例

氧气瓶静电爆炸事故案例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氧气瓶静电爆炸事故案例一、事故情况概述1998年10月8日10时40分左右,哈尔滨化工二厂四车间成品库发生氧气瓶爆炸事故。

导致现场的2名装卸工临时工1死1伤。

事故发生前四车间充灌岗,操作压力为12MPa,操作温度为20度,成品库房有氧气瓶45只。

二、事故破坏情况经现场勘察,共3只气瓶爆炸,其中1只气瓶外表为绿色油漆,检验期为1989—1994年,公称压力15MPa,容积为40.4L,这只气瓶爆破成十几块碎片。

碎片内壁呈黑色,断口呈“人”字纹,无明显的塑性变形,全部为脆性断裂。

其角阀为氩气阀。

爆炸的另2只气瓶颜色为淡酞兰,呈撕裂状,断口有明显的被打击的痕迹,被打击处向内凹陷,并有高温氧化的痕迹。

另外3只被击穿的气瓶,均留有不规则孔洞,其中1只在气瓶上方,直径各约5cm,另外2只在气瓶下方,直径约8cm和30cm,破口向内凹陷,并有高温氧化的痕迹。

面积为70m2的氧气瓶成品库天棚和西侧墙被炸塌,山墙严重变形,铁皮包的门被爆炸碎片穿出一个直径20cm的洞,附近2处厂房玻璃被震碎。

死者身体被炸成多块碎片,伤者被炸成终生残疾。

事故原因分桥及结论从爆炸碎片的内外表面颜色看,其中1只气瓶的碎片外表为绿色漆,内表面呈黑色,角阀为氩气瓶阀,说明这只气瓶为氢气瓶。

被检回的内壁呈黑色的碎片共有十多片,其断口形貌没有明显的塑性变形,断口呈“人”字纹,均为脆性断裂。

分析认为这只氢气瓶内残余有氢气。

充装氧气(氢气在空气中的爆炸极限为4%—74.1%,形成了可爆性混合气体,在转动角阀时,产生静电引发了氢氧混合气体的化学爆炸。

另外2只被撕裂的气瓶内壁只有锈蚀,无黑色油脂,断口呈脆性断裂形貌,断口局部有明显的被击打的痕迹,内凹并有高温氧化痕迹,说明这2只气瓶距爆炸点很近,被爆炸碎片的冲击波打击超过其呈受力,失稳破裂,属物理爆炸。

直接原因:装卸工在装运氢气瓶错充氧气前试压转动角阀时产生静电,引发瓶内的氢氧混合气体爆炸,是导致这起事故的直接原因。

经典静电事故案例(可直接使用).ppt

经典静电事故案例(可直接使用).ppt
7.易燃易爆区、易产生化纤和粉体静电的装 置,必须做好设备防静电接地,混凝土地 面、橡胶地板等导电性要符合规定。
最新.
6
防止静电危害十条规定
8.化纤和粉体物料的输送和包装,必须采取 消除静电或泄出静电措施;易产生静电的 装置必须设静电消除器。
9.防静电措施和设备要指定专人定期进行检 查并建卡登记存档。
静电事故案例
2009.2.20
最新.
1
最新.
2
静电
金属球 绝缘塞 金属杆 金属箔
最新.
+ + + +
++ ++
3
静电的产生
(1)固体物质大面积的摩擦
(2)固体物质的粉碎、研磨过程,粉体物料 的筛分、过滤、输送、干燥过程;悬浮粉尘 的高速运动
(3)在混合器中搅拌各种高电阻率物质
(4)高电阻率液体在管道中高速流动、液体 喷出管口、液体注入容器
因为甲醇的导电性足够高,可以保证释放化学品
表面产生的电荷。第一桶投入时没有发生爆炸是
因为首先必须加入溶剂润湿的化学品,形成爆炸
性气氛,电荷的量也随加入的化学品的量增加而
增加。
最新.
21
5.4预防措施
如化学品没有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刷 式放电就不可能避免(如使用导电溶剂或 不用溶剂),必须惰化,因为可能的引爆 源在化学的表面而不是在加料,二氧化碳 (比空气重)可以使用,甚至用一根开口 管道直接送二氧化碳就能立即在化学品表 面产生惰性条件,但这必须用连续的分析 来证实。
最新.
37
阀门、法兰防静电接地
最新.
38
油桶防静电接地
最新.
39
最新.
40
金属取样器接地
最新.
41

事故案例分析(静电事故)

事故案例分析(静电事故)

2、静电引爆醋酸乙烯事故
2002年12月,江苏丹阳某厂浆料车间,工人用真空泵吸醋酸 乙烯到反应釜,桶中约剩下30kg时,突然发生了爆炸,工 人自行扑灭了大火,1名工人被烧伤。经现场察看,未发现 任何曾发生事故的痕迹,电器开关、照明灯具都是全新的防 爆电器。吸料的塑料管悬在半空,管子上及附近无接地装置, 还有一只底部被炸裂的铁桶。 此案例为较典型的静电事故,此次爆炸事故的原因是:醋 酸乙烯的物料在快速流经塑料管道时产生静电积聚,当塑料 管接触到零电位桶时,形成高底压电位差放电,产生火花引 爆了空气中的醋酸乙烯蒸气。
具体分析如下:
(1)醋酸乙烯是无色液体,有挥发性,曝光容易聚合成固 体。其蒸气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火星、高热、氧 化剂有火灾危险。闪点:-7.78℃;爆炸极限:2.6%-13.4%。 属于易燃液体。 (2)物料在管道输送过程中有静电积聚现象,塑料管由于 其导电性能差,使静电积聚情况更加严重,物料中及塑料管 壁上含有高位静电。 (3)醋酸乙烯蒸气与空气形成可燃性混合气体。 (4)当带有高位静电的塑料管接触到铁桶时,形成放电, 产生火花,引爆可燃性混合气体。
请在此输入您的标题

(4)离心机中的空气和甲苯蒸气迅速形成 爆炸性混合气体。甲苯的爆炸极限为 1.2%~7%(V)。

(5)离心机中过滤袋材质为丙纶纤维, 是非导电体,不能将物料中的静电传导到离 心机金属转毂而后及时入地。加之,过滤布 袋未能遮盖住转毂罩壳顶部的螺栓,带有高 压静电的物料与紧固螺栓顶端的零电位形成 高低压电位差,在此具备了放电条件,发生 放电现象并产生电火花,引爆了离心机内爆 炸性混合气体。
事故原因分析前端采用的是 2m长全塑绝缘软管,形成静电积 聚释放火花。 2.半桶甲醇空间过大,使甲 醇与空气形成爆炸混合物达到 爆炸极限,从而造成事故发生。 同类事故防止措施 改抽料管为金属软管

经典静电事故案例

经典静电事故案例
3.对易燃、易爆流体贮罐进行测温、采样, 不准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材质的器具。
4.不准从罐部收油,油槽车应采用鹤管液下 装车,严禁在装置或罐区装油品。
b
5
防止静电危害十条规定
5.严禁穿易产生静电的服装进入易燃易爆区, 尤其是不得在该区内穿、脱衣服或用化纤 织物擦拭设备。
6.容易产生化纤和粉体静电的环境,其温度 必须控制在规定界限以内。
因为甲醇的导电性足够高,可以保证释放化学品
表面产生的电荷。第一桶投入时没有发生爆炸是
因为首先必须加入溶剂润湿的化学品,形成爆炸
性气氛,电荷的量也随加入的化学品的量增加而
增加。
b
21
5.4预防措施
如化学品没有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刷
式放电就不可能避免(如使用导电溶剂或 不用溶剂),必须惰化,因为可能的引爆 源在化学的表面而不是在加料,二氧化碳 (比空气重)可以使用,甚至用一根开口 管道直接送二氧化碳就能立即在化学品表 面产生惰性条件,但这必须用连续的分析 来证实。
b
18
5.1当第二桶倾入时爆炸
b
19
5.2事故经过
当被溶剂(含约20%二异丁烯)湿润的 产品,由一金属容器经一金属漏斗及一长 3.5米的金属投料管,投入一耙式干燥器 (耙在缓缓转动)。金属容器、干燥器及 其上面的金属漏斗、金属投料管均接地。 当第二桶被倾入漏斗时,突然发生爆炸, 火焰从投料口向外喷射而出。
接地就是将可导电物体与 地连接,以释放积聚的静 电和其它来源的电荷。
36
8.5你能做什么?
针对易燃材料处理,要确保可导电的管 道和设备的等电位连接和接地,设计正确。 它包括容器、泵,管道,阀门,喷嘴,仪表 探头,充装管和充装嘴,桶和可移动的容器, 以及其它的可导电的设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3原因分析
在化学品与桶,加料斗和加料管之间分离时产 生静电放电现象。在桶、加料斗和加料管上的电 荷,由于这些设备都是导体并接地的,所以这些 电荷都流向大地,而化学品是高度绝缘,它上面 的电荷不能被释放。当缓缓旋转的耙接近带大量 电荷的化学品表面时,发生刷状放电。
如果是甲醇润湿的物料则不会发生爆炸现象, 因为甲醇的导电性足够高,可以保证释放化学品 表面产生的电荷。第一桶投入时没有发生爆炸是 因为首先必须加入溶剂润湿的化学品,形成爆炸 性气氛,电荷的量也随加入的化学品的量增加而 增加。
5.4预防措施
如化学品没有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刷 式放电就不可能避免(如使用导电溶剂或 不用溶剂),必须惰化,因为可能的引爆 源在化学的表面而不是在加料,二氧化碳 (比空气重)可以使用,甚至用一根开口 管道直接送二氧化碳就能立即在化学品表 面产生惰性条件,但这必须用连续的分析 来证实。
7.易燃易爆区、易产生化纤和粉体静电的装 置,必须做好设备防静电接地,混凝土地 面、橡胶地板等导电性要符合规定。
防止静电危害十条规定
8.化纤和粉体物料的输送和包装,必须采取 消除静电或泄出静电措施;易产生静电的 装置必须设静电消除器。
9.防静电措施和设备要指定专人定期进行检 查并建卡登记存档。
1.2事故原因
人体穿防静电服和防静电鞋
两手戴一次性医用 胶手套
防静电型过滤网
待过滤溶剂
不锈钢勺
1、员工操作使用的过滤 网金属圈没有静电接地, 在添加溶剂时,过滤网金 属圈形成浮游金属产生静 电与金属小勺放电产生火 花,将周边可燃的溶剂蒸 汽点燃;
2、员工使用的防静电服 材质含有化纤成份,一旦 有火源,非常容易引火燃 烧并迅速漫延,受伤人员 短时间无法摆脱。
5.1当第二桶倾入时爆炸
5.2事故经过
当被溶剂(含约20%二异丁烯)湿润的 产品,由一金属容器经一金属漏斗及一长 3.5米的金属投料管,投入一耙式干燥器 (耙在缓缓转动)。金属容器、干燥器及 其上面的金属漏斗、金属投料管均接地。 当第二桶被倾入漏斗时,突然发生爆炸, 火焰从投料口向外喷射而出。
静电事故案例
2009.2.20
静电
金属球 绝缘塞 金属杆 金属箔
+ + + +
++ ++
静电的产生
(1)固体物质大面积的摩擦
(2)固体物质的粉碎、研磨过程,粉体物料 的筛分、过滤、输送、干燥过程;悬浮粉尘 的高速运动
(3)在混合器中搅拌各种高电阻率物质
(4)高电阻率液体在管道中高速流动、液体 喷出管口、液体注入容器
4.3原因分析(1)
山梨糖粉桶,内衬为铝箔(电容量约为50pf)。 在山梨糖粉与铝箔之间产生了电荷分离,一部分 电荷分布在铝箔上和与地面(上凡力水地板接地 电阻为107~108Ω)不导电的操作工(穿橡皮底鞋, 对地电阻>108Ω)身上,相反的电荷分布在糖粉上。 在投料时,铝箔与操作工带的电荷通过接地的料 斗放电产生火花。能点燃丙酮空气混合物的最低 能量为1.15mJ。模拟实验证明,在上述条件下倾 倒完一桶(约125公斤)山梨糖粉末,产生的静电 电荷约为3000V,放电所释放的能量为 W=1/2CU2=1/2×(50+150)×10-12F(3000V) 2=0.9mJ。
(5)液化气体、压缩气体或高压蒸气在管道 中流动或由管口喷出时
(6)穿化纤布料衣服、穿高绝缘鞋的人员在 操作、行走、起立等
防止静电危害十条规定
1.严格按规定的流速输送易燃易爆介质,不 准用压缩空气调合搅拌。
2.易燃、易爆流体在输送停止后,须按规定 静止一定时间方可进行检尺、测温、采样 等作业。
1.3事故后果
受伤的员工
事故导致该员工左手臂,左躯 干上身侧 29%Ⅱ度烧伤 ,损失 工作日250日,经济损失26万元。
过滤网
2.1静电事故
2019年8月2日,永 和区某危险化学品 生产企业发生一起 地下溶剂罐在车间 的管道出口静电起 火的事故。自动喷 淋系统立即自动启 动,起火后一分钟 即被完全扑灭。
工人用一个塑料桶去装苯,苯是易燃物质, 塑料桶又带了静电,装卸时静电起火
4.1投料口爆炸
4.2事故经过
事故经过:一个带搅拌的反应釜,人孔中装 有不锈钢漏斗,操作时,人站在上凡力水木 地板上,在室温下预先投入丙酮,再通过漏 斗将山梨糖粉投入反应釜中。当把山梨糖粉 投入漏斗时,投料口发生了爆炸。
10.新产品、设备、工艺和原料的投用,必 须对静电情况做出评价,并采取相应的除 静电措施。
1.1静电生一起 静电引起的危险品火灾事 故。
一名员工对搅拌缸的油漆 进行调色,在投加溶剂油 时,右手用小铁勺(无接 地)将溶剂过滤沿缸壁边 投加到大缸内,过滤网突 然起火,因溶剂挥发性大, 员工穿着的防静电服瞬间 被点燃。
4.3原因分析(2)
按照计算所得放电的能量不足以引爆, 但是,所给的C与U的值有很大的误差,对 丙酮的最低引爆能量是从文献上查得的, 在实际情况下有可能低一些。因此,这是 一起由静电放电产生火花引起丙酮爆炸的 事故。
4.4预防措施
1.桶内的铝箔要接地,并与接地的料斗相连 接。 2.地板与鞋必须是导电的。 3.分批加入山梨糖(最多50公斤),并在两 批中间间隔半分钟。
•当时车间约有20吨易燃品,若火势延伸,后果不堪设想。
2.2事故原因
1、工人未正确使用静电 夹; 2、地下溶剂罐输送泵功 率过大,导致出口处流速 过大,达200KG/分(安全 要求为100KG/分以下); 3、溶剂为甲苯,极易聚 集静电; 4、工人未使甲苯沿缸壁 流入,静电未能及时释放。
3.1塑料桶装苯起火
3.对易燃、易爆流体贮罐进行测温、采样, 不准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材质的器具。
4.不准从罐部收油,油槽车应采用鹤管液下 装车,严禁在装置或罐区装油品。
防止静电危害十条规定
5.严禁穿易产生静电的服装进入易燃易爆区, 尤其是不得在该区内穿、脱衣服或用化纤 织物擦拭设备。
6.容易产生化纤和粉体静电的环境,其温度 必须控制在规定界限以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