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电引起安全事故

合集下载

静电事故案例剖析

静电事故案例剖析

静电引起甲苯装卸槽车爆炸起火事故某年7月22日9时50分左右,某化工厂租用某运输公司一辆汽车槽车,到铁路专线上装卸外购的46.5t甲苯,并指派仓库副主任、厂安全员及2名装卸工执行卸车任务。

约7时20分,开始装卸第一车。

由于火车与汽车槽车约有4m高的位差,装卸直接采用自流方式,即用4条塑料管(两头橡胶管)分别插入火车和汽车槽车,依靠高度差,使甲苯从火车罐车经塑料管流入汽车罐车。

约8时30分,第一车甲苯约13.5t被拉回仓库。

约9时50分,汽车开始装卸第二车。

汽车司机将车停放在预定位置后与安全员到离装卸点20m的站台上休息,1名装卸工爬上汽车槽车,接过地上装卸工递上来的装卸管,打开汽车槽车前后2个装卸孔盖,在每个装卸孔内放入2根自流式装卸管。

4根自流式装卸管全部放进汽车槽罐后,槽车顶上的装卸工因天气太热,便爬下汽车去喝水。

人刚走离汽车约2m远,汽车槽车靠近尾部的装卸孔突然发生爆炸起火。

爆炸冲击波将2根塑料管抛出车外,喷洒出来的甲苯致使汽车槽车周边一片大火,2名装卸工当场被炸死。

约10min后,消防车赶到。

经10多分钟的扑救,大火全部扑灭,阻止了事故进一步的扩大,火车槽基本没有受损害,但汽车已全部烧毁。

二、背景材料据调查,事发时气温超过35℃。

当汽车完成第一车装卸任务并返回火车装卸站时,汽车槽罐内残留的甲苯经途中30多分钟的太阳暴晒,已挥发到相当高的浓度,但未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直接灌装甲苯。

没有严格执行易燃、易爆气体灌装操作规程,灌装前槽车通地导线没有接地,也没有检测罐内温度。

三、事故原因分析(1)直接原因是装卸作业没有按规定装设静电接地装置,使装卸产生的静电火花无法及时导出,造成静电积聚过高产生静电火花,引发事故。

(2)间接原因高温作业未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因而引发爆炸事故。

事发时气温超过35℃。

当汽车完成第一车装卸任务并返回火车装卸站时,汽车槽罐内残留的甲苯经途中30多分钟的太阳暴晒,已挥发到相当高的浓度,但未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直接灌装甲苯。

静电引发火灾事故案例分析总结

静电引发火灾事故案例分析总结

静电引发火灾事故案例分析总结简介:静电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都有可能引发危险。

当积累的静电释放时,可能会导致火灾事故的发生。

本文将通过对几个真实案例的分析,总结出静电引发火灾事故的原因,并提供防范措施以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案例一:鞋底摩擦起火在一个化学工厂的车间里,一名操作员穿着塑料鞋底与地面进行长时间的走动。

由于地面是绝缘材料,摩擦所生成的大量正负电荷无法及时补偿,导致了严重的静电聚集。

最终,在一个可燃气体泄漏并蔓延到该区域时,车间内爆炸并引发大火。

经过调查分析后得知,这起事故是由于未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而造成的。

原因分析:1. 静电积聚:由于操作员长时间穿着塑料鞋底与绝缘材料地面接触,使得正负电荷不能及时相互补偿,导致静电积聚。

2. 可燃气体泄漏:车间内的可燃气体泄漏是引发火灾的直接原因。

防范措施:1. 使用导电鞋底:在易产生静电的工作环境中,应使用导电鞋底以便及时释放掉积累的静电荷。

2. 接地保护:对于绝缘材料地面的区域,应加强接地装置以确保正负电荷能够快速补偿。

案例二:输送带摩擦点起火一个物流仓库的自动化输送线上运行着长时间服务生命不长的输送带。

由于过度摩擦,在某个节点处起火并迅速蔓延到整个仓库。

经调查发现,这起火灾事故是由于未注意设备维护与排查而造成的。

原因分析:1. 输送带老化:由于长时间使用和物品摩擦,输送带表面产生了较高程度的静电。

2. 点状摩擦:由于某个节点处存在异常物品或损坏部分,使得输送带局部更容易产生静电。

防范措施:1. 定期检查:对于自动化输送线及其相关设备,应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所有的部件都处于良好状态。

2. 清洁通风:当物品与输送带摩擦时会产生静电,因此要加强仓库内的清洁工作以降低灰尘积累,并保持良好通风。

案例三:起重机吊杆引发火灾在一家建筑工地上,起重机操作员使用一个未经维护的金属吊杆进行物流作业。

由于吊杆与货物长时间接触并摩擦,在某个瞬间放下时产生大量静电并点燃可燃气体。

为什么静电会引起火灾事故

为什么静电会引起火灾事故

为什么静电会引起火灾事故静电引起火灾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静电的积累和放电造成的。

当物体因为摩擦或者摩擦释放时,会获得或失去电子,导致物体带有静电荷。

如果这些带有静电荷的物体没有得到及时的释放,就会产生静电的积累。

而一旦静电荷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引发静电放电,如果周围的环境中存在易燃物质,就会产生火灾。

静电引发火灾的环境通常是一些易燃和易爆物质的生产和储存环境,比如石油化工、油漆制造、粉尘粒子等工业生产现场。

这些环境中通常都存在着一些容易积聚静电的设备和物质,一旦这些静电积聚到了一定的程度,并且周围又存在着易燃物质,就可能会引发火灾。

在石油化工厂的生产过程中,由于管道流体的流动、打开或关闭瓶盖,容器内物料的转移等情况,都有可能会导致静电的积聚。

而且在油罐车装卸油品、管道输送液体等环节中也存在着摩擦摩擦释放静电的情况。

在油漆制造、喷涂等工艺中,由于稀释剂的蒸发和喷涂操作时的摩擦,都有可能会引起静电的积聚。

而在粉尘粒子的生产、运输和加工过程中,也可能会因为摩擦而产生静电。

所以这些工业生产现场都存在着静电引发火灾的风险。

静电引发火灾事故的一个经典案例就是美国肯塔基州的美国杜邦肯塔基工厂爆炸事故。

该工厂是杜邦公司最大的工厂之一,主要生产烟花、化肥和其他化学品。

事故当天,工厂的一名技术人员正在进行化工装置的清洁维修工作,他使用了带有防静电功能的工装来清洁装置的内部。

然而,由于工装内的锁定防火装置失灵,容器内充满了易燃气体,而且由于工装的运动和人体等因素,积聚静电无法释放,最终引发了爆炸。

这起事故的发生引起了人们对静电放电的安全性和预防措施的关注。

而在工业生产现场,要预防静电引发火灾,就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要加强对工人的安全教育,加强对静电的认识,让工人们了解静电的危害,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避免在易积聚静电的环境中进行一些不当的操作。

其次,要对工业生产场所进行定期的静电危险评估,找出易积聚静电的设备和物料,并采取措施减少或防止静电的积聚。

静电引发火灾事故案例分析报告

静电引发火灾事故案例分析报告

静电引发火灾事故案例分析报告概述: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科技的不断推陈出新,静电引发的火灾事故也时有发生。

静电是一种不稳定的电荷积聚现象,在特定条件下能够产生火花,并可能引起爆炸或火灾。

本报告将通过对几个真实案例的详细分析,探讨静电引发火灾事故的原因、危害以及预防措施。

案例一:化学厂突发大火1. 事故描述:在某化学厂的贮存区域内,由于操作人员没有合理管理具有易燃性物质且未采取相应安全防护措施,产生了大量静电放电导致大规模火灾。

2. 原因分析:(1)操作人员缺乏安全意识,忽视了有关易燃物质接地和消除静电积聚的重要性。

(2)储存区域环境干燥导致静电积聚严重,缺乏通风设施限制了气体释放。

(3)使用金属容器进行存储而未进行良好接地。

3. 危害与教训:该火灾事故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再次提醒我们在储存易燃物品时需加强静电防护措施,并培养操作人员正确的安全观念。

案例二:油罐车爆炸起火1. 事故描述:某天,一辆装载着易燃可燃液体的油罐车行驶过程中突然发生了爆炸起火事故。

2. 原因分析:(1)油罐车内流动液体摩擦产生静电。

(2)由于维护不善,导致金属部件与固体表面积聚静电。

(3)未对油罐车进行定期清洗,残余物增加了静电产生的可能性。

3. 危害与教训:这起事故不仅造成了人员伤亡,还引发了连锁反应,造成周围环境的严重污染。

我们应当重视机动车辆、特别是运输易燃液体的货车,在日常使用中添加必要的保养维修工作以避免类似事故的发生。

案例三:计算机实验室意外火灾1. 事故描述:一家高校的计算机实验室内,由于静电引发火花,导致整个实验室迅速爆发大火。

2. 原因分析:(1)在装配和移动电子设备时操作人员未进行适当的防护措施。

(2)空气干燥度过低,并未定期维护加湿设施。

(3)地面漏电导致周围环境电场强度增加。

3. 危害与教训:这起火灾造成了严重的学术损失和硬件损毁。

作为学校或企业,应该对使用电子设备的区域建立相应的静电防护规范,并定期检查各项设备并提供必要的维护保养。

喷漆静电火灾事故案例分析

喷漆静电火灾事故案例分析

喷漆静电火灾事故案例分析一、案例概述在工业生产中,喷漆工艺是常见的表面处理方法,尤其是在汽车制造、家具制造、金属加工等行业。

但是,由于静电的存在,喷漆作业可能会引发火灾事故。

本文将就一起喷漆静电火灾事故进行分析,以期推动工业生产安全管理和技术改进。

1.1 事故发生地点该事件发生在一家汽车制造厂的喷漆车间。

该厂是一家知名汽车制造商的供应商,具有很高的生产规模和一流的生产技术。

1.2 事故背景在事故发生当天,喷漆车间正在进行汽车车身喷漆作业。

喷漆作业是在一个封闭式喷漆室内进行的,为了防止灰尘和异物进入喷漆室,喷漆室内经常会进行排风处理。

1.3 事故过程在作业过程中,喷漆工人使用高静电的气象枪进行汽车车身喷漆作业,由于静电的存在,喷漆作业时很容易产生静电放电。

由于厂房内空气携带着大量的颗粒和化学物质,静电放电极容易引发爆炸或火灾。

1.4 事故结果在喷漆作业进行中,由于静电放电引发了爆炸,导致喷漆车间内起了大火。

由于现场人员及时发现并进行了紧急处置,最终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是厂房和设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

二、事故分析2.1 喷漆静电的危害静电是由于物体失去或获得电子而产生的电荷,当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放电现象,即静电放电。

喷漆过程中产生的静电,极易与气溶胶产生相互作用,积累电荷并放电,从而引发火灾或爆炸。

2.2 喷漆静电火灾的信号在静电火灾的前期,多会产生一些特定的信号,如机器表面无法用肉眼看见的电荷积累,气溶胶的微粒成团等,在工业生产中,可以通过监测仪器、传感器来实时监测和预警静电积累情况。

2.3 喷漆静电火灾的预防措施(1)在喷漆车间设置抗静电地板,并保持地面的清洁,减少积尘;(2)对喷漆工具和喷漆设备进行静电接地处理,防止静电的积累和放电;(3)对喷漆房间内的加工件和操作人员进行静电放电处理,减少静电的积累;(4)加强对静电放电预警信号的监测和及时处置,尽可能降低静电放电引发火灾的风险。

经典静电事故案例ppt课件ppt课件

经典静电事故案例ppt课件ppt课件
•当时车间约有20吨易燃品,若火势延伸,后果不堪设想。
11
2.2事故原因
1、工人未正确使用静电 夹; 2、地下溶剂罐输送泵功 率过大,导致出口处流速 过大,达200KG/分(安全 要求为100KG/分以下); 3、溶剂为甲苯,极易聚 集静电; 4、工人未使甲苯沿缸壁 流入,静电未能及时释放。
12
3.1塑料桶装苯起火
37
阀门、法兰防静电接地
38
油桶防静电接地
39
40
金属取样器接地
41
固定设备接地
42
振动设备接地
43
人体静电接地
44
风管、保温层罩连接
45
•静电的产生
静电现象 静电的产生 物质夺取自由电子,需要能量。 如果物质间进行摩擦,产生电子转移。但两个物质表
面接触后,只要把他们迅速拉开,也足以产生静电。 静电产生的基本、重要的因素应当认为是,物质相互
例如在漏斗增加铁网,以减低入料速度, 与入料口、反应器及作业空间內以水蒸 汽加湿,来消除静电。
31
水蒸汽加湿入料口附近空气,以消除塑胶粉体带电量
32
8.1充装起火
当时一家化学品分配站站内正在向一个容 积为300加仑的可移动的钢罐体,充装易燃 的醋酸乙酯。大火开始发生在充装区域。 一个操作人员将充装嘴放置在罐体顶部的 开口处,并在充装嘴上悬挂了一个钢质重 物以保持其卡在位置上。随着对罐体的不 断充装,这位操作人员听见了“嘭”的爆 裂声并看见了罐体被火焰所吞没。充装嘴 掉在地上,喷着醋酸乙酯。
10.新产品、设备、工艺和原料的投用,必 须对静电情况做出评价,并采取相应的除 静电措施。
7
1.1静电事故
事故模拟图
2007年10月26日,某危险 化学品生产企业发生一起 静电引起的危险品火灾事 故。

工厂静电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工厂静电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一、目的为了预防和控制静电事故的发生,保障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工厂的正常生产秩序,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工厂内部因静电引发的各类安全事故。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预防领导小组(1)组长:厂长(2)副组长:生产副厂长、安全副厂长(3)成员:各部门负责人、安全员预防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监督静电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工作。

2. 应急指挥部(1)指挥长:厂长(2)副指挥长:生产副厂长、安全副厂长(3)成员:各部门负责人、安全员应急指挥部负责指挥、协调、调度静电事故的应急处理工作。

3. 应急救援组(1)组长:安全副厂长(2)成员:安全员、设备维修人员、消防人员应急救援组负责静电事故的现场救援和处置工作。

4. 通讯联络组(1)组长:安全副厂长(2)成员:各部门负责人、通讯人员通讯联络组负责事故信息的收集、上报和传达。

四、预防措施1. 严格遵守静电防护规定,对易产生静电的设备、材料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

2. 对员工进行静电防护知识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

3. 设置静电接地设施,确保静电及时导出。

4. 优化生产环境,降低静电产生源。

5. 严格控制静电放电条件,如湿度、温度等。

五、应急处理程序1. 发现静电事故,立即上报应急指挥部。

2. 应急指挥部根据事故情况,启动应急预案。

3. 应急救援组立即赶赴现场,进行现场救援和处置。

4. 通讯联络组负责事故信息的收集、上报和传达。

5. 根据事故情况,采取以下措施:(1)切断事故现场电源,防止火源和火花。

(2)使用导电工具,降低静电积聚。

(3)使用灭火器材,控制火势。

(4)对受伤人员进行急救。

6. 事故处理后,应急指挥部组织评估,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应急预案。

六、培训与演练1. 定期对员工进行静电防护知识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

2. 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3. 对应急演练进行总结,完善应急预案。

七、附则1.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2. 本预案由预防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由静电引起火灾爆炸的事故分析

由静电引起火灾爆炸的事故分析

由静电引起火灾爆炸的事故分析静电火花是引起火灾爆炸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静电引起火灾爆炸事故的物质有: 可燃气体,易燃液体,可燃粉尘。

1•静电事故分析据对静电引起的火灾爆炸事故60例的分析,事故原因的分布如表1 :表1静电事故原因分布表在以上60例事故中,爆炸事故38起,占633%,火灾事故22起,占36.7%。

爆炸多于火灾。

按物质分类,易燃液体事故46起,占76.网。

可燃气体9起,占15%,粉尘3起, 占5%,火药2起,占3.^o2•预防静电事故的措施2.1接地液体在管道中流动时易产生静电。

由于管道中充满液体.电容很大。

在液体从管道中流岀时,因电容急剧减小,静电压急剧上升。

这时易产生静电火花,而引起贮罐等容器的着火爆炸事故。

可燃气体也同理。

因此,凡可燃气体的金属管道、气柜、贮罐等设备,易燃液体的金属管道、油槽、装卸台及鹤管、套筒等设备都应有可靠的接地。

表1中序号2的7起输油管引起的油槽着火爆炸事故,设备都没有接地。

接地的作用是使之些设备产生的静电通过接地迅速消失。

那么,怎样正确接地呢?防静电接地装置与防雷接地、保护接地的要求相同,也可以共用。

为防两个金属物体之间放电,两个相邻金属物体之间、法兰或接头垫有绝缘物的应该有金属跨接线。

跨接线一般用不小于8毫米的圆钢焊接或用扁金属以螺栓压紧。

活动的接地或跨接软线应采用铜线。

导线的连接最好采用焊接。

用螺栓加弹簧片压接的应增加重复接地,并注意避免油脂污染和锈蚀。

用夹钳(类似电池夹子)连接的临时接地,要注意没有油漆、树脂、油脂污染。

连接点要离开装料口、卸料口等有可燃蒸汽的地方。

苯、汽油等易燃液体装大桶时,大桶应放置在导电地面上使之自然接地。

禁止铺非导电橡胶垫。

对于橡胶、塑料等绝缘材料的输油管.应在管道表面缠金属丝,并接地。

禁止用金属网给易燃液体接地。

这种近似过滤的接地,能使起电量增大近百倍。

如果液体的流速太高,起电量太大,只乘接地就不能保证安全了。

还需要控制流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电引起甲苯装卸槽车爆炸起火事故某年7月22日9时50分左右,某化工厂租用某运输公司一辆汽车槽车,到铁路专线上装卸外购的46.5t甲苯,并指派仓库副主任、厂安全员及2名装卸工执行卸车任务。

约7时20分,开始装卸第一车。

由于火车与汽车槽车约有4m高的位差,装卸直接采用自流方式,即用4条塑料管(两头橡胶管)分别插入火车和汽车槽车,依靠高度差,使甲苯从火车罐车经塑料管流入汽车罐车。

约8时30分,第一车甲苯约13.5t被拉回仓库。

约9时50分,汽车开始装卸第二车。

汽车司机将车停放在预定位置后与安全员到离装卸点20m的站台上休息,1名装卸工爬上汽车槽车,接过地上装卸工递上来的装卸管,打开汽车槽车前后2个装卸孔盖,在每个装卸孔内放入2根自流式装卸管。

4根自流式装卸管全部放进汽车槽罐后,槽车顶上的装卸工因天气太热,便爬下汽车去喝水。

人刚走离汽车约2m远,汽车槽车靠近尾部的装卸孔突然发生爆炸起火。

爆炸冲击波将2根塑料管抛出车外,喷洒出来的甲苯致使汽车槽车周边一片大火,2名装卸工当场被炸死。

约10min后,消防车赶到。

经10多分钟的扑救,大火全部扑灭,阻止了事故进一步的扩大,火车槽基本没有受损害,但汽车已全部烧毁。

二、背景材料据调查,事发时气温超过35℃。

当汽车完成第一车装卸任务并返回火车装卸站时,汽车槽罐内残留的甲苯经途中30多分钟的太阳暴晒,已挥发到相当高的浓度,但未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直接灌装甲苯。

没有严格执行易燃、易爆气体灌装操作规程,灌装前槽车通地导线没有接地,也没有检测罐内温度。

三、事故原因分析(1)直接原因是装卸作业没有按规定装设静电接地装置,使装卸产生的静电火花无法及时导出,造成静电积聚过高产生静电火花,引发事故。

(2)间接原因高温作业未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因而引发爆炸事故。

事发时气温超过35℃。

当汽车完成第一车装卸任务并返回火车装卸站时,汽车槽罐内残留的甲苯经途中30多分钟的太阳暴晒,已挥发到相当高的浓度,但未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直接灌装甲苯。

四、事故教训与防范措施(1)立即开展接地静电装置设施的检查和维护,加强安全防范,严防类似事故的发生。

(2)完善全公司安全规章制度。

事故发生后,针对高温天气,公司明确要求,灌装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除做好静电设施接地外,在第二车装卸前,必须静置汽车槽车5min以上或采取罐外水冷却等方式,方可灌装。

(3)进一步健全全公司安全管理制度,充实安全管理力量,落实好安全责任制,强化安全管理手段和措施。

因堵漏不当静电火花引起的火灾事故因堵漏不当静电火花引起的火灾事故1993年3月13日,江苏省某县化肥厂发生氢气泄漏,的氢气因摩擦起火造成火灾,导致一名操作人员死亡、一人重伤(后因伤重死亡),经济损失30多万元。

3月13日下午,江苏省某县化肥厂碳化车间清洗塔上一根测温套管与法兰连接处严重漏气。

车间上报厂领导后,厂领导为了保证措施,堵塞漏气处。

操作工按照厂领导的要求冒险作业,,用铁卡和橡胶板进行堵漏,但是失败,漏气处仍然漏气。

17时许,在厂领导的再次要求下,操作工再次冒险作业,用平板车内的胎皮企图包住泄漏处。

堵漏时,由于塔内的压力较高,高速喷出的氢气与橡胶皮摩擦产生静电火花,突然起火,一名操作工因躲闪不及被当场烧死,另一名操作工被烧成重伤,送到医院后,因伤势严重抢救无效死亡。

这起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4万余元。

事故分析: 造成这起事故的直接原因,是高速喷出的氢气与橡胶皮摩擦。

产生静电火花而引起火灾,堵漏操作人员躲闪不及导致伤亡。

造成事故的间接原因,一是厂领导违章指挥,为了生产不顾安全,严重的不负责任。

二是操作工违章冒险作业,没有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就冒险作业,从而导致事故的发生。

事故教训与防范措施: 这起事故之所以导致发生火灾,是因为当时的状况完全具备了静电放电引起火灾的条件:第一,具备了产生静电放电的条件。

当时含量70%的氢气从破裂的管道高速喷出,操作工用橡胶内胎皮企图包住泄漏处,橡胶内胎是绝缘体,不仅易产生静电,而且积聚静电。

高速喷出的氢气与橡胶内胎皮摩擦产生了静电,当积聚到很高的电位时,就发生静电放电,产生电火花(即火源)。

第二,具备了可燃物和助燃物。

当时从管道中泄漏的气体大约70%是氢气,21%是氮气,其余为一氧化碳和其他杂质。

高速喷出的氢气与空气中的氧(助燃物)形成混合性可燃气体,因未和空气充分混合,不在氢气的爆炸极限范围内,因而发生了燃烧。

第三,当时静电放电的能量等于或大于氢气的最小点火能重。

在安全与生产的权衡中,不能怀着侥幸的心理,违背客观规律,违反操作规程,否则就要受到惩罚,这起火灾的发生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为了保证堵漏的安全性,应严格遵守下列安全措施: (1)严格执行防火、防爆、防毒、防腐蚀、防辐射等安全技术措施及安全技术规范。

(2)堵漏人员应由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熟悉设备工作状况的人员作业,并配有监护人1~2人,人员应少而精。

(3)按规定穿戴好适应介质工况条件的劳动防护用品,备齐所需的安全用品、用具和设备。

(4)清理堵漏现场,对危险介质视其情况,视其介质性质做好疏散、引流、通风及必要时遮盖等防护措施。

(5)对易燃、易爆介质的堵漏,要尽量避免焊接堵漏法,禁止采用有可能引起火花的工具和操作方法。

应采用铜制工具、风枪、风钻,不使用电器设备和电器工具。

(6)松、紧螺栓,活接头等部位,应用煤油、除锈剂等清洗干净后,涂敷石墨、二硫化钼润滑螺纹处,方能轻而慢地操作以免螺栓、丝扣断裂。

(7)高空作业应设平台,不能设平台的应采用升降机、/机、吊车做平台,用标志、口令等联系。

(8)水下堵漏应遵守水下操作规程,穿好不透水的潜水服保证通气管完好无损,水上水下信息联通,-安全措施可靠。

(9)在室内、地沟、井下、容器内操作时,注意防毒、防窒息,并应有抢救措施。

下坑、井、窖或容器内前,应取样化验合格后方能进行。

(10)堵漏时,操作人员应按事先确定好的方案进行,要既慎重又果断,边干边观察,发现异常现象应及时反映,共同研究解决,严禁主观蛮干。

两起静电事故及分析(1)两起静电事故及分析(1)1.静电引爆醋酸乙烯事故案例分析2002年12月,在江苏丹阳某厂浆料车间,工人用真空泵吸醋酸乙烯到反应釜,桶中约剩下30kg时,突然发生了爆炸,工人自行扑灭了大火,1名工人被烧伤。

经现场察看,未发现任何曾发生事故的痕迹,电器开关、照明灯具都是全新的防爆电器。

吸料的塑料管悬在半空,管子上及附近无接地装置,还有一只底部被炸裂的铁桶。

此案例为较典型的静电事故,此次爆炸事故的原因是:醋酸乙烯的物料在快速流经塑料管道时产生静电积聚,当塑料管接触到零电位桶时,形成高底压电位差放电,产生火花引爆了空气中的醋酸乙烯蒸气。

具体分析如下:(1)醋酸乙烯是无色液体,有挥发性,曝光容易聚合成固体。

其蒸气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火星、高热、氧化剂有火灾危险。

闪点:-7.78℃;爆炸极限:2.6%-13.4%。

属于易燃液体。

(2)物料在管道输送过程中有静电积聚现象,塑料管由于其导电性能差,使静电积聚情况更加严重,物料中及塑料管壁上含有高位静电。

(3)醋酸乙烯蒸气与空气形成可燃性混合气体。

(4)当带有高位静电的塑料管接触到铁桶时,形成放电,产生火花,引爆可燃性混合气体。

2.静电引爆可燃性混合气体的事故案例分析2002年7月,江苏姜堰某厂二车间的离心机(封闭式),在刚开始分离从搪瓷反釜卸出的W-100-1纺织用抗氧化剂和甲苯溶剂时突然发生爆炸,致使1名职工死亡,1名职工重伤。

调查发现此物料经过23小时不停地机械搅拌,又经过塑料导管直接送入离心机,离心机转鼓内垫有非导电体的化纤过滤布袋。

因此可以判断,经长时间搅拌,含有甲苯溶剂的物料产生静电积聚,快速流经塑料管道时得到加强,当物料进入离心机时带有很高的电位。

但如果没有电火花是不能引爆的。

我国安全工程专家崔克清教授指出,低电位点是转鼓上部暴露的螺丝,当物料冲击到离心机的转鼓时,高压电位与螺丝顶端的零电位形成高低压电位差放电,产生火花引爆了离心机内混合性爆炸气体。

具体分析如下:(1)物料在反应釜中经长达20多小时机械搅拌,积聚了静电,由于该釜是搪瓷反应釜,所积聚的静电不能通过反应釜接地线入地,物料中含有高位静电。

(2)反应釜与离心机进料口采用塑料管道连接,由于塑料管为绝缘体,当反应釜内的物料快速流经连接管时,原料液中积聚的静电不但不能得到有效地释放,反而因为快速流动得到增强。

(3)该离心机脱液和甩干物料为甲类易燃液体甲苯溶剂、W-100-1。

甲苯的闪点为4℃,(易燃液体的燃点高于闪点1-5℃),易挥发,具有快速成流动时易产生和积聚静电的特性。

从反应釜中放出的物料的温度是10℃左右,具备了闪燃和可燃条件。

(4)离心机中的空气和甲苯蒸气迅速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

甲苯的爆炸极限为1.2%~7%(V)。

(5)离心机中过滤袋材质为丙纶纤维,是非导电体,不能将物料中的静电传导到离心机金属转毂而后及时入地。

加之,过滤布袋未能遮盖住转毂罩壳顶部的螺栓,带有高压静电的物料与紧固螺栓顶端的零电位形成高低压电位差,在此具备了放电条件,发生放电现象并产生电火花,引爆了离心机内爆炸性混合气体。

由上述两起事故的分析可以看出,由静电引起的事故有三个因素:一是有大量电荷的积聚,这常在管道输送过程中产生;二是有零电位点,这些地方易被忽视;三是周围有可燃性气体,很多化工原料的蒸气可与空气混合形成可燃性混合气。

在生产中如果注意防止这三个因素同时具备,就可以防止事故的发生。

静电的产生及防范措施(2)1.静电的产生当物料在管道中流动时,摩擦的机械能转化为静电能,物料与管道摩擦界面会形成电偶电层。

随着液体的流动,会使液体成为带电液流。

若物料的导电率小,绝缘性能好,则能良好地保持电能,静电在短时间内不能消除。

如果管道足够长,则液流电流将趋近于一个稳定值,从防止物料静电的观点出发,流动所产生的静电量,往往大于最大电流发生量IM。

2.静电基本防护措施(1)减少静电核产生:对接触起电的有关物料,应尽量选用在带电序列中位置较临近的,或对产生正负电荷的物料加以适当组合,使最终达到起电最小。

在生产工艺设计上,对有关物料应尽量做到接触面积、压力较小,接触次数较少,运动和分离速度较慢。

(2)使静电荷尽快对地泄漏:在存在静电引爆危险的场所,所有静电导体必须接地,金属体应与大地作通导性连接,金属以外的静电导体及亚导体则应作间接。

静电导体与大地的总泄漏电阻值在通常情况下均不应大于106Ω,每组专设的静电接地体的接地电阻值一般不应大于100Ω。

局部环境的相对湿度宜增加至50%以上。

生产工艺设备应采用静电导体或静电亚导体,避免采用静电非导体。

对于带高电位的物料,宜在接近排放口前的适当位置装设静电缓和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