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部编九年级历史下册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含答案)
【历史】部编九年级历史下册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含答案)

【历史】部编九年级历史下册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含答案)一、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辨析论述题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经济发展迅速,从称霸欧洲的“大陆政策”转向夺取全球霸权的“世界政策”。
后起的帝国主义强国不能容忍实力与所占殖民地不平衡的倒挂状况,新老帝国主义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尖锐起来。
因此,英德之间的矛盾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
材料二战争主要是在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进行。
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王国同属同盟国阵营,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俄罗斯帝国、意大利王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则属协约国阵营。
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
大约有6500多万人参战,1000万人丧生,2000万人受伤。
战争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1)根据材料一指出,指出英德之间的核心矛盾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指出此次战争的特点是什么?【答案】(1)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2)参战国家多,战争破坏性大,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巨大。
【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后起的帝国主义强国不能容忍实力与所占殖民地不平衡的倒挂状况,新老帝国主义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尖锐起来。
”可知,英德之间的核心矛盾是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
(2)根据“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王国同属同盟国阵营,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俄罗斯帝国、意大利王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则属协约国阵营。
”可知,这次战争参战国家多,根据“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
大约有6500多万人参战,1000万人丧生,2000万人受伤。
战争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可知,此次战争的特点还有战争破坏性大,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巨大。
2.某班同学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两次国际会议”进行探究。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图一中引起德国“仇恨”的条约是什么?(2)图一中的会议暂时调整了战胜国在哪一地区的关系?(3)图二中的会议是哪国主导召开的?会议上针对中国签订的条约是什么?该条约有何影响?(4)在两个会议的基础上,得以重建的战后国际秩序通常被称为什么?通过两次会议你有何启示?【答案】(1)《凡尔赛条约》。
最新部编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docx

最新部编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一、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辨析论述题1.第一次世界大是人史上第一世界模的争,影响深,引人争的深刻反思。
材料,回答。
材料一1914 — 1918 年生的次争所生的影响超以往的任何争. 争在革命中出果,同未来播下了引起新的、更致命的冲突的种子。
——(美)伯特· E·勒(美)斯坦迪什·米姆等著《西方文明史》材料二一后,俄自退出了争霸的行列;德国和奥匈帝国,已没有格参加角逐;所剩下的就是美、英、法、意、日五个主要国。
它之的、事力又相差甚,就要按后的力比重新划分力范,建立后世界新秩序。
——徐天新,平、王生主《世界通史代卷》回答:(1)根据材料一,列第一次世界大期交的两大事侵略集。
争的性是什么?合所学知,指出在材料一中的“ 争”期爆的影响人史程的“革命”(2)合材料二和所学知回答,后建立了什么世界新秩序?致新秩序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当今世界仍不太平,从科索沃到伊拉克,再到叙利⋯⋯·可是炮声隆隆,硝烟弥漫。
以古今,第一次世界大我今天留下了什么启示?【答案】( 1)事集:三国同盟、三国;性:是一非正的帝国主的掠争;革命:十月革命。
(2)新秩序:凡—盛体系;根本原因:帝国主国家政治展不平衡。
(3)启示:① 争人来深重的灾害;②我要珍和平,反争;③世界各国要加合作交流,以和平方式解决国争端【解析】【解】(1)据材料一,合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期交的两大事侵略集是三国、三国同盟。
由于帝国主政治展不平衡的加,后起的帝国主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
他之的斗争愈演愈烈,第一次世界大前,形成了两大事集三国同盟和三国。
两大集狂的,最一爆,一是一非正的帝国主的掠争。
据所学知可知,在材料一中的“ 争”期爆的影响人史程的“革命”是指(俄国)十月革命。
1917 年 11 月,俄国爆十月革命,推翻了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国家,是人史上第一次得利的社会主革命。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材料分析题 专项 练习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一、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辨析论述题1.列宁曾经说过:“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
”请回答:(1)文中的战争指的是哪一次战争?它是什么性质的战争?(2)从列宁的话中分析,这场战争对俄国产生了什么影响?【答案】(1)十月革命、社会主义性质(2)①十月革命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新型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在苏俄初步建立,是对政治文明的创新;②现代化史观: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③全球史观: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力量;④革命史观: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解析】【详解】(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文中的战争指的是俄国的十月革命;十月革命是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
(2)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新型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在苏俄初步建立,是对政治文明的创新;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力量;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言之有理即可。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也不会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
”——列宁材料二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
现在政权已由沙皇贵族阶级转到资产阶级手里,因此,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基本完成。
“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布尔什维克党的任务是“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
——列宁《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材料三“……在资本主义时代,特别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各国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的互相影响和互相激励,是极其巨大的。
【历史】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

【历史】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一、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辨析论述题1.探究问题。
材料一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因为轻工业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利容易,但需要一个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但我们不能走这条道路,因为战争日益迫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件事做迟了就要失败。
1927年12月联共(布)召开第十五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制订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指示,1928年10月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
1934年1月召开的联共(布)第十七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
1936年第二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1937年该计划超额完成。
材料二为了不让文化落后拖住工业化的脚步,1928年秋,苏联政府掀起了群众性扫盲运动,全党和全国人民积极投入文化和技术的学习热潮中。
从1929年到1939年,熟练工人增加了9倍,工程师增加了5倍多。
苏联人民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为社会主义工业化装上了加速器。
材料三 1929年正当苏联轰轰烈烈的进行工业化的时候,经济危机的飓风席卷了资本主义国家。
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购买世界市场上先进设备,仅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
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来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苏联没有走西方工业化道路的原因。
(2)概括20世纪20~30年代苏联工业发展状况。
根据上述材料探究其原因。
【答案】(1)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或者战争的威胁)(2)迅速发展。
苏联制定并实施了两个五年计划;苏联人民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利用西方经济危机的时机,大量购买西方先进机器设备,招聘技术专家。
【解析】【详解】(1)原因:依据材料一“因为战争日益迫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可知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
【历史】部编九年级历史下册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含解析)

【历史】部编九年级历史下册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含解析)一、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辨析论述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1928年到1937年,苏联连续实施了两个五年计划,通过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和以行政手段保证高积累、高投资等方式,快速实现了工业化的初期目标,使苏联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进入到工业化国家行列。
——《高中历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指出苏联实施两个五年计划期间的领导人。
(2)小历同学认为,苏联工业化建设成就既显示了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的优势,又存在着严重的弊端。
你同意他的看法吗?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斯大林。
(2)同意。
理由: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可以使苏联在短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显示出其优势;但这种发展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以行政手段发展经济,否定市场和商品经济,因此又存在严重的弊端。
【解析】【分析】【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列宁逝世后,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努力奋斗。
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
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超过法、英德,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可以使苏联在短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显示出其优势;但这种发展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以行政手段发展经济,否定市场和商品经济,因此又存在严重的弊端。
所以小历说法正确,同意其观点。
2.观察下图,将字母A和B分别填入图中相应位置。
A.一战导火索所在的城市B.一战的转折点所在地【答案】【解析】【详解】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导火索是萨拉热窝事件,萨拉热窝位于图中的右边A;一战的转折点是凡尔登战役,凡尔登位于左边B,在法国境内。
九年级历史下册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附解析)

九年级历史下册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附解析)一、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辨析论述题1.看下图回答问题:(1)请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国家。
A是,B是。
(2)以B为中心形成的军事集团是。
(3)在同盟国集团中,(国家),为了自身利益,最终加入协约国作战。
(4)两大军事集团扩军备战带来的后果是导致什么战争爆发?【答案】(1)法国;德国(2)同盟国(3)意大利(4)第一次世界大战【解析】【分析】【详解】(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争夺霸权,形成了两大敌对的帝国主义侵略集团——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三国同盟;英国、法国、俄国组成三国协约,因此图中A是法国,B是德国。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B国指的是德国,德国作为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以德国为中心、再加上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共同组成了帝国主义的侵略集团——三国同盟。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意大利为了自身的利益,望风使舵,与协约国达成秘密协定,参加到协约国一方作战。
因此本题的答案是:意大利。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前形成的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为了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这两大军事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世界大战一触即发,因此本题的答案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2.观看下面两幅照片并阅读相关文字介绍,回答问题图一1928-1937年,苏联进行了两个五年计划,建设了包括钢铁发电、机械制造水泥、采矿等工业。
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公司就是这一时期建立的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
卫国战争期间,苏联坦克用的装甲板有50%都是该公司生产的:10年间苏联工业产值增长了4倍以上,到1940年,生铁已达到1500万吨,钢达到1830万吨,煤达到1亿6千万吨,石油达到3100万吨……这就是伟大的卫国战争前苏联所拥有的物质基础。
图二二战期问,苏军总共生产火炮834万门:坦克,自行火炮:108万辆、门:飞机15万架;汽车:205万辆。
部编九年级历史下册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含答案)

部编九年级历史下册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含答案)一、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辨析论述题1.阅读村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苏联模式)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起来,建设规模太大的重工业企业,尤其是国防工业企业,苏联仅用12年时间红完成了资本主又国家花了50年到100年时完成的工业化任务,凭借本国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打败了法西斯徳国……由此,有苏联学者认为计划经济体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不容否定。
——摘编自华师大点《中国历史》(1)请写出“苏联模式”形成的标志。
(2)你同意材料的观点吗?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
(2)答案一判断:同意。
理由: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短短的时间内就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并凭借本国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打败了法西斯德国,维护了俄罗斯民族的独立和尊严。
由此可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功不可没,不容否定。
答案二判断:不同意。
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在当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固有的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如党政不分、农轻重比例失调、生产力受阻等,并且这些弊端在这种体制内愈发变得不可调和,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解析】【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标志着“苏联模式”形成。
(2)此题答案不唯一,若是同意可围绕斯大林模式的成就及积极意义进行分析,若是不同意可围绕斯大林模式的消极影响进行分析即可。
如可以判断同意。
理由是: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短短的时间内就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并凭借本国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打败了法西斯德国,维护了俄罗斯民族的独立和尊严。
由此可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功不可没,不容否定。
【历史】部编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材料分析题 专项 练习(附解析)

【历史】部编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附解析)一、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辨析论述题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一战后不稳定的最后一个主要原因是存在着这样一个掉手的事实,即:“德国问题”不仅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变得更加难以处理和更加紧张了……当巴黎和约条款带来了更多的耻辱时,大多数德国人都纷纷对这一“奴役性条约”和同意这些条款的魏玛民主政治家们进行谴责。
——摘编自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材料二华盛顿会议后,日本并不满意在华盛顿会议上得到的利益,美国依旧是日本在亚洲的主要对手,两国的矛盾有增无减。
192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新的移民法,排斥日本移民入境,使日本爆发了反美抗议浪潮,甚至有人叫嚣要用战争解决问题。
英国在华盛顿会议后就认定今后与日本之间必有一战,并开始在新加坡扩建海军基地,修建防御工事,与日本的关系骤然紧张。
——摘编自刘长敏《国际关系体系与格局理论框架与历史变迁》材料三 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处于相对稳定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得到较快恢复和发展,出现了“繁荣”的景象。
(1)“巴黎和约条款”是在哪次会议上签订的?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德国人对这一条款的态度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概括日本对华盛顿体系不满的原因。
(3)依据上述材料,归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世界影响。
【答案】(1)巴黎和会。
态度:反对、厌恶。
(2)华盛顿会议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独霸的局面(没有消除美日矛盾;美日矛盾有增无减);华盛顿会议后,美国限制日本移民入境;英国对日进行军事戒备(英加紧和日本在亚洲的争夺)。
(3)暂时缓解了列强之间的矛盾,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使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但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埋下了新的世界大战的隐患。
【解析】【分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和约条款”是在1919年巴黎和会上签订的;“大多数德国人都纷纷对这一‘奴役性条约’和同意这些条款的魏玛民主政治家们进行谴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部编九年级历史下册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含答案)一、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辨析论述题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经济发展迅速,从称霸欧洲的“大陆政策”转向夺取全球霸权的“世界政策”。
后起的帝国主义强国不能容忍实力与所占殖民地不平衡的倒挂状况,新老帝国主义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尖锐起来。
因此,英德之间的矛盾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
材料二战争主要是在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进行。
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王国同属同盟国阵营,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俄罗斯帝国、意大利王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则属协约国阵营。
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
大约有6500多万人参战,1000万人丧生,2000万人受伤。
战争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1)根据材料一指出,指出英德之间的核心矛盾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指出此次战争的特点是什么?【答案】(1)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2)参战国家多,战争破坏性大,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巨大。
【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后起的帝国主义强国不能容忍实力与所占殖民地不平衡的倒挂状况,新老帝国主义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尖锐起来。
”可知,英德之间的核心矛盾是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
(2)根据“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王国同属同盟国阵营,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俄罗斯帝国、意大利王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则属协约国阵营。
”可知,这次战争参战国家多,根据“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
大约有6500多万人参战,1000万人丧生,2000万人受伤。
战争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可知,此次战争的特点还有战争破坏性大,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巨大。
2.某班同学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两次国际会议”进行探究。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图一中引起德国“仇恨”的条约是什么?(2)图一中的会议暂时调整了战胜国在哪一地区的关系?(3)图二中的会议是哪国主导召开的?会议上针对中国签订的条约是什么?该条约有何影响?(4)在两个会议的基础上,得以重建的战后国际秩序通常被称为什么?通过两次会议你有何启示?【答案】(1)《凡尔赛条约》。
(2)欧洲。
(3)美国。
《九国公约》。
实现了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等目的,使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4)凡尔賽——华盛顿体系。
弱国无外交等【解析】【详解】(1)依据所学可知,引起德国“仇恨”的条约是《凡尔赛条约》。
1919年巴黎和会对德国进行制裁,签订了《凡尔赛条约》,规定由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引起德国“仇恨”。
(2)依据所学可知,巴黎和会重新确立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北非国际新秩序。
(3)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华盛顿会议会是美国主导召开的;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针对中国签订的条约是《九国公约》;第三问依据所学可知,《九国公约》的签订实现了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等目的,使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4)依据所学可知,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二问开放性题目,弱国无外交等。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3月,布尔什维克第四次代表大会通过一个决议。
该决议主要提到七点:国有工业仍为国民经济之基础;小工业及手工业应得到充分发展;可以自由出卖其制品及承受定购;苏维埃全力支持人民之日常需要品的生产;自由贸易;废除粮食法定价格,实行市场价格;企业可以出租给私人或外资。
材料二苏联工业总产值由1927年的世界第5位上升到1937年的世界第2位,欧洲第1位;在全球工业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从大约2%上升到大约10%。
材料三苏联虽然号称“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主要消费品长期供应不足,……经常需要凭票供应,暗藏了通货膨胀的危险,人民生活水平从革命前的居欧洲第5位下降到20世纪80年代的居世界第88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俄(联)实行的政策是什么?该政策的实施有什么重大意义?(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出现这一结果的重要举措有哪些?(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出现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答案】(1)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对具有苏俄(联)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使苏俄(联)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到战前的水平;苏维埃政权得以进一步巩固。
(2)苏联工业总产值增长,实现了工业化,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完成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实行苏联模式。
(3)苏联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经济困难。
苏联模式存在弊端。
(4)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本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
【解析】【分析】【详解】(1)由材料一的时间“1921年3月”及会议内容可知,苏俄实行的政策是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对具有苏俄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使苏俄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到战前的水平;苏维埃政权得以进一步巩固。
(2)依据材料二“苏联工业总产值由1927年的世界第5 位上升到1937年的世界第2位,欧洲第1位;在全球工业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从大约2%上升到大约10%。
”说明,苏联工业总产值增长,实现了工业化,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出现这一结果的重要举措有完成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斯大林模式。
(3)由材料三“苏联虽然号称“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主要消费品长期供应不足…经常需要凭票供应,暗藏了通货膨胀的危险,人民生活水平从革命前的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八十年代的居世界第八十八位”说明,苏联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经济困难。
出现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是苏联模式存在弊端。
(4)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本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
【点睛】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4.今年2019年是巴黎和会召开100周年,让我们回到那段波谲云诡年代,以史为鉴。
材料一在巴黎和会上,“百灵鸟”——威尔逊极力想使美国登上第一大国的宝座,称霸世界。
但美国在国际舞台上毕竟根基不深,它的海军不如英国,陆军不如法国,美妙的幻想一旦碰到“老虎”(指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讲究实际的强硬主张和“狐狸”(指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斤斤计较的商人政策,“百灵鸟”变成了“一个十足的傻瓜”“又聋又哑的堂吉诃德”。
材料二在巴黎和会上,法国以明确的方式提出要求,主要有两点:第一,“阿尔萨斯必须归还我们,应按照1790年前的边界归还……”。
第二,法国政府“希望看到莱茵河以西的领土和德意志帝国分开,并成立一个类似缓冲国的国家”,以防止德国东山再起。
材料三在和会上,“沉默的小伙伴”——日本内阁大臣牧野对涉及远东的问题争吵不休,毫不相让,对欧洲事务则漠不关心,为的是不致引起欧洲列强的反感。
材料四顾维钧作为中国全权代表之一出席了巴黎和会。
会上,针对日本代表对山东的无理要求,他据理力争,但最后,美、英、法三国首脑不顾中国代表强烈抗议,仍然宣布让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
请回答:(1)据材料一,分析“百灵鸟”外交的尴尬仅仅是因为“老虎”的强硬和“狐狸”的狡猾吗?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判断,巴黎和会上,外交最失败的战胜国是哪个国家?战胜国在巴黎和会上与德国签订了什么条约?(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处理德国的原则是什么?据材料二,法国为什么要这样做?(3)据材料三回答,牧野做“沉默的小伙伴”的目的是什么?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日本主要争取的地区在哪里?(4)顾维钧据理力争,最终未能挽救山东,说明了什么?指出巴黎和会的实质。
(5)综合材料,历史给了我们什么启示?【答案】(1)主要取决于当时美国的综合实力,综合实力还不足以压制英、法。
(美国在国际舞台上根基不深,海军不如英国,陆军不如法国。
)美;《凡尔赛条约》。
(2)严厉制裁德国。
法国防止德国东山再起,企图称霸欧洲。
(3)目的是不致引起欧洲列强的反感。
日本在当时争取的地区在远东和中国。
(4)“弱国无外交”。
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5)外交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内容相近即可)【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但美国在国际舞台上毕竟根基不深,它的海军不如英国,陆军不如法国”可知,“百灵鸟”外交的尴尬不仅仅是因为“老虎”的强硬和“狐狸”的狡猾,主要是取决于当时美国的综合实力,综合实力还不足以压制英、法。
(美国在国际舞台上根基不深,海军不如英国,陆军不如法国。
),据材料一“百灵鸟”变成了“一个十足的傻瓜”和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和会上,外交最失败的战胜国是美国。
巴黎和会上签订的条约是《凡尔赛和约》。
(2)根据材料二内容“阿尔萨斯必须归还我们,应按照1790年前的边界归还……”、“希望看到莱茵河以西的领土和德意志帝国分开,并成立一个类似缓冲国的国家”可知,法国处理德国的原则是严厉制裁德国。
根据“以防止德国东山再起。
”可知,法国这样做的目的是法国防止德国东山再起,企图称霸欧洲。
(3)根据材料三“为的是不致引起欧洲列强的反感。
”可知,牧野做“沉默的小伙伴”的目的是不致引起欧洲列强的反感。
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日本主要争取的地区在远东和中国。
(4)顾维钧据理力争,最终未能挽救山东,说明了“弱国无外交”。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和会的实质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5)开放题,紧扣上述材料,言之有理即可,如外交是综合国力的较量。
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阿尔煤矿交给法国开采15年,阿尔区由国际联盟代管15年;确定德波边界,把来历属于波兰的一些地区仍留给德国,总的来说德国比原来领土小了1/8……材料二:第一条除中国外,缔结各国协定:(1)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
(2)中国给予完全无碍之机会以发展和维持一有力巩固之政府。
(3)使用各种之权势,以其切实设立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4)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特别权利,而减友帮人之权利。
请回答:(1)材料一指的是什么条约?是什么会议通过的?主要确立了哪些地方的统治秩序?(2)材料二指的是什么条约?又是在什么会议上通过的?主要确立了什么地方的统治秩序?【答案】(1)《凡尔赛条约》,巴黎和会,欧洲国际新秩序(2)《九国公约》,华盛顿会议,远东太平洋秩序【解析】【分析】【详解】(1)材料一出自《凡尔赛条约》,该条约是在巴黎和会上签订的,形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