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系统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dcs控制系统课程设计

dcs控制系统课程设计

dcs控制系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DCS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结构,掌握其主要组成部分及功能。

2. 学会分析DCS控制系统的优缺点,并能够与其它控制系统进行对比。

3. 掌握DCS控制系统的编程与组态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系统设计。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针对特定工艺过程设计合适的DCS控制系统。

2.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协作技巧。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能够对现有DCS控制系统进行改进和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兴趣,激发其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

2. 引导学生关注我国自动化产业发展,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认识到自动化技术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课程目标旨在使学生掌握DCS控制系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培养其情感态度价值观,为后续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学习成果,为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方向。

二、教学内容1. DCS控制系统概述:介绍DCS的定义、发展历程、应用领域,使学生了解DCS控制系统的背景和重要性。

教材章节:第一章 绪论2. DCS系统组成与原理:讲解DCS系统的硬件、软件结构,以及控制算法和通信网络。

教材章节:第二章 DCS系统组成与原理3. DCS编程与组态:学习DCS编程语言,掌握组态软件的使用,进行简单控制策略的设计与实现。

教材章节:第三章 DCS编程与组态4. DCS系统设计与应用:分析实际工艺过程,设计DCS控制系统,进行系统调试与优化。

教材章节:第四章 DCS系统设计与应用5. DCS控制系统案例分析:通过剖析典型工程案例,使学生了解DCS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五章 DCS控制系统案例分析6. DCS控制系统发展趋势与展望:探讨DCS技术的发展趋势,激发学生对未来自动化技术的探索欲望。

电梯控制系统的课程设计

电梯控制系统的课程设计

电梯控制系统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电梯控制系统的基本构成和原理,掌握电梯运行过程中涉及的关键技术。

2. 学生能够描述电梯控制系统中的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单元等组件的作用及相互关系。

3. 学生了解电梯控制系统的安全规范和行业标准。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电梯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故障问题。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并搭建一个简单的电梯控制系统模型,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相关软件对电梯控制系统进行仿真测试,优化系统性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电梯控制系统,培养对现代智能交通系统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

2. 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树立安全意识,关注电梯乘坐安全问题,提高社会责任感。

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与交流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高二年级电子技术及应用课程的一部分,旨在让学生了解电梯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特点:高二学生在电子技术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对实际操作和创新活动有较高的兴趣。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特点和课程性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电梯控制系统概述:介绍电梯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应用领域及未来发展趋势。

2. 电梯控制系统组成:详细讲解电梯控制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单元、人机交互界面等,并分析各部分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3. 电梯控制原理:阐述电梯运行过程中的控制原理,包括速度控制、位置控制、群控系统等,结合教材案例分析实际应用。

4. 电梯控制系统设计:介绍电梯控制系统设计的基本流程、方法和注意事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设计。

pid控制系统课程设计

pid控制系统课程设计

pid控制系统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PID控制系统的原理、结构和应用,具备分析和设计PID控制系统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了解PID控制系统的概念、原理和组成部分;–掌握PID控制器的参数调整方法;–了解PID控制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

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PID控制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够使用仿真软件进行PID控制系统的模拟和优化;–能够设计简单的PID控制系统并进行实际操作。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自动化技术的兴趣和认识,认识到PID控制系统在现代工业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合作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心他人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PID控制系统的概念和原理:介绍PID控制系统的定义、作用和基本原理,让学生了解PID控制系统在工业控制中的应用。

2.PID控制器的参数调整:讲解PID控制器的参数(比例系数、积分系数、微分系数)的作用和调整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参数调整的技巧。

3.PID控制系统的应用:分析PID控制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让学生了解PID控制系统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实例。

4.PID控制系统的仿真与实际操作:利用仿真软件,让学生亲自模拟和优化PID控制系统,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讲授法:讲解PID控制系统的原理、结构和参数调整方法,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结构。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应用中的PID控制系统案例,让学生了解PID控制系统的应用场景和优缺点。

3.实验法:让学生利用仿真软件进行PID控制系统的模拟和优化,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教学资源本节课的教学资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材:选用国内权威的PID控制系统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

matlab控制系统课程设计

matlab控制系统课程设计

matlab控制系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掌握MATLAB软件的基本操作,并运用其进行控制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2. 学生能理解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掌握控制系统的数学描述方法。

3. 学生能运用MATLAB软件分析控制系统的稳定性、瞬态响应和稳态性能。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MATLAB软件构建控制系统的模型,并进行时域和频域分析。

2. 学生能通过MATLAB编程实现控制算法,如PID控制、状态反馈控制等。

3. 学生能对控制系统的性能进行优化,并提出改进措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对自动化技术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 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学会沟通与交流,培养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3. 学生能认识到控制系统在现代工程技术中的重要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和控制理论基础知识,对MATLAB软件有一定了解。

教学要求:教师需采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运用MATLAB软件进行控制系统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控制系统概述:介绍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发展历程,使学生了解控制系统的基本框架。

- 教材章节:第一章 控制系统概述2.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讲解控制系统的数学描述方法,包括微分方程、传递函数、状态空间方程等。

- 教材章节: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3. MATLAB软件操作基础:介绍MATLAB软件的基本操作,包括数据类型、矩阵运算、函数编写等。

- 教材章节:第三章 MATLAB软件操作基础4. 控制系统建模与仿真:利用MATLAB软件进行控制系统的建模与仿真,分析系统的稳定性、瞬态响应和稳态性能。

- 教材章节:第四章 控制系统建模与仿真5. 控制算法及其MATLAB实现:讲解常见控制算法,如PID控制、状态反馈控制等,并通过MATLAB编程实现。

pid控制系统课程设计

pid控制系统课程设计

pid控制系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PID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及数学模型;2. 学生能掌握PID控制系统中比例(P)、积分(I)、微分(D)三个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3. 学生能运用控制理论知识分析PID控制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的性能表现。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PID控制算法设计简单的控制系统,并进行参数调试;2. 学生能运用相关软件(如MATLAB/Simulink)对PID控制系统进行建模与仿真;3. 学生能通过小组合作,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提高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认识到PID控制在工程领域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培养对自动化技术的兴趣和热情;2. 学生在探究PID控制系统过程中,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工程素养;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学会尊重和倾听他人意见,提高沟通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自动化专业高年级选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控制理论基础,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实际工程案例,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PID控制系统的设计与调试方法。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课程目标,为今后从事自动化领域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PID控制系统基本原理:介绍PID控制系统的起源、发展及其在工业控制中的应用;讲解比例(P)、积分(I)、微分(D)三个环节的作用及相互关系。

2. PID控制算法:讲解PID控制算法的数学表达式,分析不同形式PID算法的特点及适用场合。

3. PID控制系统建模与仿真:结合教材内容,运用MATLAB/Simulink软件进行PID控制系统的建模与仿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系统性能与参数之间的关系。

4. PID参数调试方法:讲解PID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介绍常见的参数调试方法,如经验法、临界比例度法、衰减曲线法等。

DSP课程设计控制系统

DSP课程设计控制系统

DSP课程设计控制系统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数字信号处理(DSP)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技能,培养学生控制系统设计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掌握DSP的基础知识和理论。

–理解控制系统的原理和结构。

–熟悉DSP芯片的使用和编程。

2.技能目标:–能够使用DSP芯片进行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具备分析和解决控制系统问题的能力。

–能够进行DSP程序的编写和调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增强学生对控制系统和DSP技术的兴趣和热情。

–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积极态度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DSP基础、控制系统原理和DSP控制系统设计。

具体安排如下:1.DSP基础:–DSP概述和发展历程。

–DSP芯片的架构和工作原理。

–DSP编程语言和开发工具。

2.控制系统原理:–控制系统的概念和分类。

–控制算法和控制律的设计。

–系统稳定性和性能分析。

3.DSP控制系统设计:–DSP控制系统的结构和组成。

–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和步骤。

–DSP控制程序的编写和调试。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DSP基础知识和控制系统原理。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DSP控制系统的应用和设计方法。

3.实验法:进行DSP控制系统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4.讨论法: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DSP和控制系统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性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课件和教学视频,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效果。

4.实验设备:准备DSP开发板和相关的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等。

控制系统课课程设计

控制系统课课程设计

控制系统课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析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控制系统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了解控制系统的定义、分类和性能指标;(2)掌握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表示、传递函数和频率响应分析方法;(3)理解控制器的设计方法和步骤。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状态空间方法分析和设计控制系统;(2)能够运用传递函数法分析控制系统性能;(3)能够运用频率响应法设计控制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2)激发学生对控制系统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3)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性能指标;2.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表示和传递函数;3.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和步骤;4.控制系统性能分析的频率响应法。

具体安排如下:第一课时: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性能指标;第二课时: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表示和传递函数;第三课时: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和步骤;第四课时:控制系统性能分析的频率响应法。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用于讲解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析方法;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分析方法;3.实验法:安排实验室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控制系统的设计和调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4.讨论法: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控制系统》教材,用于引导学生学习和复习;2.参考书:提供相关控制系统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和教学视频,生动形象地展示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分析过程;4.实验设备:安排实验室实践环节,提供所需的控制系统实验设备。

自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

自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工作原理,理解并能够描述典型自动控制系统的结构组成。

2. 使学生了解自动控制系统中常用的数学模型,并能够运用这些模型分析系统的性能。

3. 让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及其计算方法,能够评价系统的稳定性、快速性和准确性。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进行自动控制系统建模、分析及设计的能力。

2. 使学生具备使用相关软件(如MATLAB等)进行自动控制系统仿真的技能。

3.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自动控制工程问题的能力,提高团队协作和沟通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自动控制技术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探索未知、勇于创新的精神。

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实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明白自动控制技术在节能、减排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社会责任感。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自动控制系统的学科特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为从事自动控制领域的研究和实际工程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自动控制系统概述:介绍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分类、应用领域,使学生建立整体认识。

教材章节:第一章 自动控制系统导论2.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讲解线性微分方程、传递函数、状态空间等数学模型,以及它们在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二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3. 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分析:讲解稳定性、快速性、准确性等性能指标,以及相应的计算方法。

教材章节:第三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性能分析4. 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介绍PID控制、状态反馈控制、最优控制等设计方法,培养学生实际设计能力。

教材章节:第四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5. 自动控制系统仿真:结合MATLAB等软件,讲解自动控制系统仿真的基本方法。

教材章节:第五章 自动控制系统仿真6. 自动控制系统的应用案例分析:分析典型自动控制系统的实际应用案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控制系统(1)课程设计指导书1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班级:电气定单2009级一班指导教师:张开如一、课程设计任务书1.课程设计题目: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设计2.课程设计主要参考资料(1)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运动控制系统,陈伯时主编,第3、4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电力电子技术(教材),王兆安,黄俊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3)电力电子技术,孙树朴等编著,2000.7,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3.课程设计应解决主要问题(1)推导双闭环调速系统的静特性方程式:工作段和下垂段静特性方程式;(2)计算系统的稳态参数;(3)用工程设计方法进行动态设计,确定ASR和ACR结构并选择参数(注:应考虑给定和反馈滤波);(4)画出三相全控桥式晶闸管整流电路图,计算晶闸管定额参数(电压、电流等)。

4.课程设计相关附件这一项不填(所有相关图纸画在设计过程中的相关位置)。

5.时间安排共四周:2012.8.27~2012.9.21。

第一、二周:2012.8.27~2012.9.7理论设计。

要求:根据指导书进行设计。

第三、四周:2012.9.10~2012.9.21实验室调试(根据实验室情况,可以延期到四周后的周六或周日做实验)。

二、已知条件及控制对象的基本参数(1)已知电动机参数为:额定功率P N=3kW,额定电压U N=220V,额定电流I N=17.5A,额定转速n N=1500r/min,电枢绕组电阻R a=1.25Ω,GD2=3.53N·m2。

(2)采用三相全控桥式晶闸管整流,整流装置内阻R rec =1.3Ω。

平波电抗器电阻R L=0.3Ω。

整流回路总电感L=200mH(考虑了变压器漏感等)。

(3)采用速度、电流双闭环调节。

这里暂不考虑稳定性问题,设ASR和ACR均采用PI调节器,ASR 限幅输出U im*=-10V,ACR限幅输出U ctm=10V,ASR和ACR的输入电阻R o=20KΩ,最大给定U nm*=10V,调速范围D=20,静差率s=10%,堵转电流I dbl=2.1I N,临界截止电流I dcr=2I N。

(4)设计指标:电流超调量σi %≤5%,空载起动到额定转速时的转速超调量σn≤10%,空载起动到额定转速的过渡过程时间 t S≤1.5s。

三、设计要求(1)画出双闭环调速系统的电路原理图和系统的稳态结构图(设ASR和ACR均采用PI调节器);(2)推导系统的静特性方程式:工作段和下垂段静特性方程式;(3)计算系统的稳态参数,包括:推导计算K ASR公式、推导计算K ACR公式;计算C e、n cr(临界截止电流I dcr对应的电动机转速)、电流反馈系数β、K ASR、K S和K ACR;(4)用工程设计方法进行动态设计,决定ASR和ACR结构并选择参数(注:应考虑给定和反馈滤波);(5)动态设计过程中画出双闭环调速系统的电路原理图及动态结构图;(6)画出三相全控桥式晶闸管整流电路图,计算晶闸管定额参数;(7)(此小题为选做)若选用锯齿波垂直移相相控触发电路,试画出与电流调节器输出信号和各晶闸管的连接线路图,并选择触发电路同步电压(画出晶闸管主电路及同步变压器)。

四、设计方法及步骤1.稳态设计(1)画系统的稳态结构图时,应先画出电路原理图,而此时的PI调节器只有两种状态:饱和-输出达到限幅植,不饱和-输出未达到限幅植。

参考教材。

(2)在推导系统的静特性方程式时,注意所谓工作段是指调节器的输出未达到限幅植,此时的稳态结构图参考教材。

下垂段静特性方程式是指速度调节器的输出达到限幅植,此时只有电流环起作用。

据此即可推导出系统的静特性方程式。

(3)将工作段的静特性方程式用相对值表示时,可得到12**11d d o ASR ACR s n ASR nRI I ns s n K K K U K U β=--=-- 由于ASR S ACR ASR K K K K >>,所以系统的静差率主要为s 2起作用,而s 1可以忽略不计。

故系统的静差率可近似表示为2**min/NNASR n ASR nm I I s s K U K U Dββ=≈=所以 */NASR nm I K sU Dβ=由于电动机堵转时n=0,I d =I dbl ,代人下垂段静特性方程式,可得到一方程。

另堵转电流I dbl 和临界截止电流I dcr 在一条特性曲线上,故可将n cr 和临界截止电流I dcr 也代入下垂段静特性方程式得到另一方程,由这两方程即可推导出计算K ACR 的公式。

由于静特性是线性的,所以n cr =n N -Δn N 。

计算电流反馈系数β时应考虑最大电流情况;同样计算K S 也应考虑最大电流情况。

2.电流环的动态设计系统动态设计一般原则是“先内环后外环”,从内环开始,逐步向外扩展。

在这里,首先设计电流调节器,然后把整个电流环看作是转速调节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再设计转速调节器。

先应绘出双闭环调速系统的动态结构图,然后先将电流环挑出并设计好,电流环设计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电流环结构图的简化 ● 电流调节器结构的选择 ● 电流调节器的参数计算 ● 电流调节器的实现(1)电流环动态结构图及简化 简化内容:● 忽略反电动势的动态影响● 等效成单位负反馈系统小惯性环节近似处理1)忽略反电动势的动态影响,即D E ≈0。

这时,绘出电流环的动态结构图。

2)等效成单位负反馈系统如果把给定滤波和反馈滤波两个环节都等效地移到环内,同时把给定信号改成U *i (s ) /b ,则电 流环便等效成单位负反馈系统,绘出单位反馈形式的动态结构图。

3)小惯性环节近似处理最后,由于T s 和T oi 一般都比T l 小得多,可以当作小惯性群而地看作是一个惯性环节,绘 出近似后的单位反馈形式的动态结构图。

其中T ∑i =T s +T oi 。

(2)电流调节器结构的选择 典型系统的选择:● 从稳态要求上看,希望电流无静差,以得到理想的堵转特性,采用I 型系统就够了。

● 从动态要求上看,实际系统不允许电枢电流在突加控制作用时有太大的超调,以保证电流在动态过程中不超过允许值,而对电网电压波动的及时抗扰作用只是次要的因素,为此,电流环应以跟随性能为主,应选用典型I 型系统。

由于电流环的控制对象是双惯性型的,要校正成典型I 型系统,显然应采用PI 型的电流调节器,其传递函数可以写成ss K s W i i i ACR )1()(ττ+=式中 K i —电流调节器的比例系数;t i —电流调节器的超前时间常数。

为了让调节器零点与控制对象的大时间常数极点对消,选择电流环的动态结构图,并绘出单位反馈形式的动态结构图和开环对数幅频特性。

其中RK K K i s i I τβ=(3)电流调节器参数计算在一般情况下,希望电流超调量s i <5%,由教材查表,可选x =0707,K I T Si =0.5,则ici I 21∑==T K ω 和 )(22is i s i ∑∑==T T K RT K R T K l l ββ注意:如果实际系统要求的跟随性能指标不同,应作相应的改变。

此外,如果对电流环的抗扰性能也有具体的要求,还得再校验一下抗扰性能指标是否满足。

(4)电流调节器的实现绘出模拟式电流调节器电路图,并进行电流调节器电路参数的计算。

对需要的参数应进行一一计算。

1)确定时间常数根据已知数据得:N N a U E I R =+,e N N N a E C n U I R ==-,()eN N a NC U I R n =-30/m e C C π=。

机电时间常数为:2)375m e m T GD R C C =⨯,l T L R =,a rec L R R R R =++三相桥式晶闸管整流电路的平均滞后时间T s =0.0017s ;三相桥式整流电路每个波头的时间为3.3ms ,应有(1~2)T oi =3.3ms 。

因此,取电流反馈滤波时间常数T oi =2ms=0.002s 。

可得电流环的小时间常数之和为:T Σi =T s +T oi2)选择电流调节器结构验证T l /T Σi 是否大于10。

若大于,但由于对电流超调量有较严格要求,根据设计要求,电流超调量σi %≤5%,而抗扰指标却没有具体要求,因此电流环仍按典型I 型系统设计。

电流调节器选用PI 调节器,其传递函数为1i ACR ii s W K sττ+=3)选择电流调节器参数积分时间常数τi =T l =L/R 。

为满足σi %≤5%要求,应取5.0=∑i I T K ,所以电流环开环增益K I 为iI T K ∑=5.0,于是,电流调节器比例系数K i 为I i i s K R K K τβ=(式中ctm dbl U I β=)。

由于调节器的输入电阻R o =20K Ω,可以计算出电流调节器的各参数,并取为标称植。

根据计算的参数验证可否达到的动态指标为σi %=4.3%的设计要求。

4)校验近似条件a.按电流环截至频率ωci =K I,校验晶闸管装置传递函数近似条件:13ci sT ω≤。

b.按忽略反电动势影响的近似条件:ci ω≥。

c.按小时间常数近似处理条件为ci ω≤3.转速环的动态设计转速环的动态设计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电流环的等效闭环传递函数 ● 转速调节器结构的选择 ● 转速调节器参数的选择 ● 转速调节器的实现(1)电流环的等效闭环传递函数 1)电流环闭环传递函数电流环经简化后可视作转速环中的一个环节,为此,须求出它的闭环传递函数。

2)传递函数化简 按教材求出的iIcn 31∑≤T K ω近似条件,并忽略高次项,得到降阶的传递函数。

3)电流环等效传递函数接入转速环内,电流环等效环节的输入量应为U *i (s ),因此电流环在转速环中应等效为d cli *i ()()()I s W s U s β= 这样,原来是双惯性环节的电流环控制对象,经闭环控制后,可以近似地等效成只有较小时间常数的一阶惯性环节。

(2)转速调节器结构的选择 1)转速环的动态结构用电流环的等效环节代替实际的电流环后,绘出整个转速控制系统的动态结构图。

2)系统等效和小惯性的近似处理和电流环中一样,把转速给定滤波和反馈滤波环节移到环内,同时将给定信号改成U *n(s )/a ,再把时间常数为1/K I 和T on 的两个小惯性环节合并起来,近似成一个时间常数为的惯性环节,其中on In 1T K T +=∑ 3)转速环结构简化绘出等效成单位负反馈系统和小惯性的近似处理的动态结构图。

4)转速调节器选择为了实现转速无静差,在负载扰动作用点前面必须有一个积分环节,它应该包含在转速调节器 ASR 中,现在在扰动作用点后面已经有了一个积分环节,因此转速环开环传递函数应共有两个积分环节,所以应该设计成典型Ⅱ型系统,这样的系统同时也能满足动态抗扰性能好的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