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综合课程设计报告

合集下载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报告终结版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报告终结版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兰州交通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2013 年 01月 11日目录控制系统超前校正 (2)1.问题描述 (2)1.1设计目的 (2)1.2设计内容 (2)1.3超前校正及其特性 (2)1.4系统参数设计步骤 (4)2.校正系统设计 (5)2.1 控制系统的任务要求 (5)2.2校正前系统分析 (5)2.3 校正系统的设计与分析 (7)2.4 校正前后系统比较 (10)2.5 软件仿真 (11)2.6 硬件实验模拟电路 (13)2.7 部分分析题解答 (14)3. 课程设计总结 (15)参考文献 (16)控制系统超前校正1.问题描述1.1设计目的(1) 了解串联超前校正环节对系统稳定性及过渡过程的影响;(2) 掌握用频率特性法分析自动控制系统动态特性的方法;(3) 掌握串联超前校正装置的设计方法和参数调试技术;(4) 掌握设计给定系统超前校正环节的方法,并用仿真技术验证校正环节理论设计的正确性。

(5) 掌握设计给定系统超前校正环节的方法,并模拟实验验证校正环节理论设计的正确性。

1.2设计内容已知单位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11o K G s s as bs =++ 设计超前校正装置,使校正后系统满足:11,,%%v c K cs ds e ωσ--=≥≤1.3超前校正及其特性超前校正就是在前向通道中串联传递函数为:()11()()1c C s aTs G s R s a Ts +==⋅+ (1-1) 通常 a 为分度系数,T 叫时间常数,由式(1-1)可知,采用无源超前网络进行串联校正 时,整个系统的开环增益要下降 a 倍,因此需要提高放大器增益交易补偿. 如果对无源超前网络传递函数的衰减由放大器增益所补偿,则1 ()1c aTs aG s Ts +=+ (1-2) 上式(1-2)称为超前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而无源超前校正网络的对数频率特性如图1-1。

自动控制完整系统综合实验综合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完整系统综合实验综合实验报告

综合实验报告实验名称自动控制系统综合实验题目指导教师设计起止日期2013年1月7日~1月18日系别自动化学院控制工程系专业自动化学生姓名班级 学号成绩前言自动控制系统综合实验是在完成了自控理论,检测技术与仪表,过程控制系统等课程后的一次综合训练。

要求同学在给定的时间内利用前期学过的知识和技术在过程控制实验室的现有设备上,基于mcgs组态软件或step7、wincc组态软件设计一个监控系统,完成相应参数的控制。

在设计工作中,学会查阅资料、设计、调试、分析、撰写报告等,达到综合能力培养的目的。

目录前言 (2)第一章、设计题目 (4)第二章、系统概述 (5)第一节、实验装置的组成 (5)第二节、MCGS组态软件 (11)第三章、系统软件设计 (14)实时数据库 (14)设备窗口 (16)运行策略 (19)用户窗口 (21)主控窗口 (30)第四章、系统在线仿真调试 (32)第五章、课程设计总结 (38)第六章、附录 (39)附录一、宇光智能仪表通讯规则 (39)第一章、设计题目题目1 单容水箱液位定值控制系统选择上小水箱、上大水箱或下水箱作为被测对象,实现对其液位的定值控制。

实验所需设备:THPCA T-2型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实验装置(常规仪表侧),水箱装置,AT-1挂件,智能仪表,485通信线缆一根(或者如果用数据采集卡做,AT-4 挂件,AT-1挂件、PCL通讯线一根)。

实验所需软件:MCGS组态软件要求:1.用MCGS软件设计开发,包括用户界面组态、设备组态、数据库组态、策略组态等,连接电路,实现单容水箱的液位定值控制;2.施加扰动后,经过一段调节时间,液位应仍稳定在原设定值;3.改变设定值,经过一段调节时间,液位应稳定在新的设定值。

第二章、系统概述第一节、实验装置的组成一、被控对象1.水箱:包括上水箱、下水箱和储水箱。

上、下水箱采用淡蓝色优质有机玻璃,不但坚实耐用,而且透明度高,便于学生直接观察液位的变化和记录结果。

自控综合实验报告

自控综合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掌握控制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

2. 学习使用Matlab/Simulink进行控制系统仿真,验证理论分析结果。

3. 掌握PID控制原理及其参数整定方法,实现系统的稳定控制。

4. 了解采样控制系统的特性,掌握采样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

二、实验仪器与设备1. 计算机:一台2. Matlab/Simulink软件:一套3. 控制系统实验平台:一套(含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等)三、实验内容1. 连续控制系统设计(1)根据给定的系统传递函数,设计一个稳定的连续控制系统。

(2)使用Matlab/Simulink进行仿真,验证理论分析结果。

(3)调整系统参数,观察系统性能的变化。

2. PID控制(1)根据给定的系统传递函数,设计一个PID控制器。

(2)使用Matlab/Simulink进行仿真,验证PID控制器的效果。

(3)调整PID参数,观察系统性能的变化。

3. 采样控制系统(1)根据给定的系统传递函数,设计一个采样控制系统。

(2)使用Matlab/Simulink进行仿真,验证采样控制系统的效果。

(3)调整采样频率和控制器参数,观察系统性能的变化。

四、实验步骤1. 连续控制系统设计(1)建立系统传递函数模型。

(2)根据系统要求,选择合适的控制器类型(如PID控制器)。

(3)设计控制器参数,使系统满足稳定性、稳态误差和动态性能等要求。

(4)使用Matlab/Simulink进行仿真,验证系统性能。

2. PID控制(1)根据系统传递函数,设计PID控制器。

(2)设置PID控制器参数,使系统满足性能要求。

(3)使用Matlab/Simulink进行仿真,验证PID控制器的效果。

(4)调整PID参数,观察系统性能的变化。

3. 采样控制系统(1)建立系统传递函数模型。

(2)根据系统要求,设计采样控制系统。

(3)设置采样频率和控制器参数,使系统满足性能要求。

(4)使用Matlab/Simulink进行仿真,验证采样控制系统的效果。

自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报告

自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报告

自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报告课程名称:自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报告设计题目:错位控制无环流可逆调速系统设计院系:班级:设计者:学号:同组人:指导教师:设计时间:课程设计(论文)任务书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班级学生指导教师题目自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子题错位控制无环流可逆调速系统设计设计时间设计要求设计目的:1.了解并熟悉错位控制无环流可逆调速系统的组成结构。

2. 熟悉错位控制无环流可逆调速系统中各单元环节的工作原理,特性和作用。

3. 了解错位控制无环流可逆调速系统的静特性和动态特性。

4. 了解错位控制无环流可逆调速系统的优缺点。

设计内容:1. 系统方案的选择。

2. 系统方案的实体设计,包括各种功能电路或部件的设计与选择参数计算。

3. 系统各主要保护环节的设计。

4. 系统的动态工程设计,包括转速调节器,电流调节器的结构和参数选择。

5.详细分析错位控制无环流可逆调速系统的设计过程。

指导教师签字:系(教研室)主任签字:年月日目录一、错位控制无环流可逆调速系统的原理.......................................................... - 4 -1、可逆调速系统的原理......................................................................... - 4 -2、环流的介绍 ...................................................................................... - 4 -1、环流的定义................................................................................. - 4 -2、环流的分类............................................................................... - 5 -3、错位控制无环流系统 ...................................................................... - 5 -1、静态环流的错位消除原理......................................................... - 5 -2、错位控制无环流系统的结构..................................................... - 5 -3、错位控制无环流系统的优缺点................................................. - 6 -二、系统的设计..................................................................................................... - 6 -1、主电路的设计及参数选择 .............................................................. - 6 -1、变压器的选择........................................................................... - 6 -2、晶闸管的选择........................................................................... - 6 -3、电抗的选择............................................................................... - 7 -2、同步变压器及触发器的设计 .......................................................... - 7 -1、触发电路的设计......................................................................... - 7 -2、同步变压器的设计................................................................... - 8 -3、保护电路的设计 .............................................................................. - 8 -1、过电流保护............................................................................... - 8 -2、过电压保护............................................................................... - 8 -3、缓冲电路................................................................................... - 8 -4、检测环节 .......................................................................................... - 9 -1、转速检测................................................................................... - 9 -2、电流检测..................................................................................... - 9 -3、电压检测................................................................................. - 10 -5、控制电路的设计 ............................................................................ - 10 -1、A VR电压内环的设计............................................................ - 10 -2、ACR电流环的设计 ................................................................- 11 -3、ASR转速环的设计................................................................ - 12 -4、A VR、ACR和ASR的限幅设计.......................................... - 13 -5、AR反相器的设计.................................................................. - 13 -三、设计小结....................................................................................................... - 14 -四、参考文献....................................................................................................... - 14 -一、错位控制无环流可逆调速系统的原理1、可逆调速系统的原理图1 两组晶闸管装置发并联线路较大功率的可逆直流调速系统多采用晶闸管—电动机系统。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控制系统的综合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控制系统的综合设计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专业:自动化设计题目:控制系统的综合设计班级: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分院院长:教研室主任:电气工程学院一、课程设计任务1、设计内容针对二阶系统)1()(+=s s Ks W ,利用有源串联超前校正网络(如图所示)进行系统校正。

当开关S 接通时为超前校正装置,其传递函数11)(++-=Ts Ts K s W cc α,其中132R R R K c +=,1)(132432>++=αR R R R R ,C R T 4=,“-”号表示反向输入端。

若K c =1,且开关S 断开,该装置相当于一个放大系数为1的放大器(对原系统没有校正作用)。

2、设计要求1)引入该校正装置后,单位斜坡输入信号作用时稳态误差1.0)(≤∞e ,开环截止频率ωc ’≥4.4弧度/秒,相位裕量γ’≥45°; 2)根据性能指标要求,确定串联超前校正装置传递函数;3)利用对数坐标纸手工绘制校正前、后及校正装置对数频率特性曲线;4)设校正装置R 1=100K ,R 2=R 3=50K ,根据计算结果确定有源超前校正网络元件参数R 4、C 值;5)绘制引入校正装置后系统电路图(设给定的电阻和电容:R=100K ,C=1μF 、10μF 若干个);6)利用Matlab 仿真软件辅助分析,绘制校正前、后及校正装置对cR R数频率特性曲线,并验算设计结果;7)在Matlab-Simulink下建立系统仿真模型,求校正前、后系统单位阶跃响应特性,并进行系统性能比较;8)利用自动控制原理实验箱完成硬件设计过程,包括:搭建校正前后系统电路、输入阶跃信号并通过示波器观察校正前后系统输出响应曲线。

3. 课程设计报告要求(1)设计报告包括内容1)理论计算校正装置的过程及手工绘制校正前、后对数频率特性;2)绘制系统电路图时各环节参数的计算过程(包括有源校正装置R4和C的计算过程);3)利用Matlab仿真软件辅助分析设计的程序及校正前、后对数频率特性曲线;4)利用Matlab-Simulink建立校正前、后系统仿真模型,求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并计算校正前后系统超调量、调节时间,给出结论;5)硬件设计过程及设计结果,给出结论。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00002)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00002)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自控课程设计课程设计(论文) 设计(论文)题目单位反馈系统中传递函数的研究学院名称Z Z Z Z学院专业名称Z Z Z Z Z学生姓名Z Z Z学生学号Z Z Z Z Z Z Z Z Z Z任课教师Z Z Z Z Z设计(论文)成绩3)、确定根轨迹渐近线。

渐近线与实轴夹角为,交点为:。

且:k=0,1,2······n-m-1; ; 则:;。

4)、确定根轨迹在实轴上的分布。

在(-1,0)、()区域内,右边开环实数零极点个数之和为奇数,该区域必是根轨迹;在(-2.-1)区域内,右边开环实数零极点个数之和为偶数,该区域不是根轨迹。

5)、确定根轨迹分离点与分离角。

分离点坐标d是以下方程的解:求得:d=-0.42,同时分离角为:。

6)、根轨迹与虚轴交点。

由闭环方程得0得:应用劳斯判据:| 1 2| 3S | 01 |令s行首项为0,得。

根据行系数,列辅助方程:令s=j,得。

根轨迹与虚轴相交于处。

7)、matlab验证根轨迹。

在matlab中输入程序:>> G=tf([1],[1 3 2 0]);>> figure(1)>> pzmap(G);>> figure(2)>> rlocus(G);得到根轨迹图:由根轨迹图可以验证之前的计算为正确的。

8)、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当增益从0逐渐增大到6时,根轨迹都在左半平面内,此时系统对0~6的值都是稳定的;当增大到大于6时,根轨迹进入了右半平面,系统不稳定。

时,称为临界开环增益。

2、串联校正方法研究1)、确定开环增益。

则。

2)、未校正系统信息。

在matlab中画出伯德图,程序如下:G=tf([20],[1 3 2 0]);figure(1)margin(G);如图所示:由图可得:未校正系统截止频率:rad/s ,相角裕度,幅值裕度h=-10.5,系统不稳定。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总结报告模板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总结报告模板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总结报告《双容水箱系统的建模、仿真与控制》分组号码:第II - 12小组学生姓名:张磊 12051412常先宇 12051125班级:自动化12-4班2015年 7月25日摘要自动控制课程设计是自动化专业基础课程《自动控制原理》和《现代控制理论》的配套实践环节,对于深入理解经典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中的概念、原理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课程设计以过程控制实验室双容水箱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机理建模、实验建模、系统模拟、控制系统分析与综合、控制系统仿真等多方面的工作。

课程设计过程中,首先对二阶水箱进行了机理建模、实验建模以及搭建模拟电路对二阶水箱进行模拟,然后进行了经典控制部分和现代控制部分的工作,主要从系统模型辨识、采集卡采集、PID算法的控制、串联校正进行性能指标的优化、滞后控制、系统模型的串并联实现、能控能观标准型实现、状态反馈设计、状态观测器设计、降维观测器设计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最后,选做倒立摆的内容,并对做过的内容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分析。

关键词:自动控制;课程设计;PID控制;根轨迹;极点配置目录第1章引言 (1)1.1 课程设计的意义与目的 (1)1.2 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 (1)1.2.1经典控制部分 (1)1.2.2现代控制部分 (3)1.3 课程设计的团队分工说明 (3)第2章双容水箱系统的建模与模拟 (4)2.1 二阶水箱介绍 (4)2.2 控制系统设计过程 (4)2.2.1 建立机理模型 (4)2.2.2 实验模型建立 (8)2.2.3 物理模拟模型 (10)第3章双容水箱控制系统的构建与测试 (12)3.1 控制系统基本结构 (12)3.2 NIUSB6008数据采集卡 (12)3.3 OPC通讯技术 (12)3.4 双容水箱控制系统的测试 (13)第4章双容水箱的控制与仿真分析——经典控制部分 (15)4.1采用纯比例控制 (15)4.2采用比例积分控制 (19)4.3采用PID控制 (23)4.4串联校正环节 (26)4.5采样周期影响及滞后系统控制性能分析 (30)5章双容水箱的控制与仿真分析——现代控制部分 (32)5.1状态空间模型建立 (32)5.2状态空间模型分析 (33)5.3状态反馈控制器设计 (35)5.4状态观测器设计 (37)5.5基于状态观测的反馈控制器设计 (41)第6章总结 (43)6.1 课程设计过程的任务总结与经验收获 (43)6.2 课程设计中的不足和问题分析 (43)6.3 对课程设计的建议 (43)参考文献 (44)附录 (45)附录A名词术语及缩略词 (45)第1章引言1.1 课程设计的意义与目的自动控制课程设计是自动化专业基础课程《自动控制原理》和《现代控制理论》的配套实践环节,对于深入理解经典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中的概念、原理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自动控制是工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数学模型,可以控制复杂的过程和系统,从而使其稳定运行,并获得最佳的性能。

自动控制的原理在许多工程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如化工、航空航天、机械、电力等。

本文将介绍如何利用自动控制原理来设计一个系统,以优化系统性能。

首先要设计一个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对系统的自动控制。

控制系统的第一步是定义系统模型。

一般来说,系统模型有两种:非线性模型和线性模型,其中线性模型更为简单,也是设计自动控制系统的常用模型。

接下来,需要确定控制系统的类型。

一般来说,自动控制系统可以分为闭环控制系统和开环控制系统,其中闭环控制系统具有更高的精度和更好的稳定性,它通过检测控制量的反馈信号与设定值进行比较,以实现对系统的控制。

此外,还需要为控制系统设计一个优化的控制器,用于控制系统的运行状态。

一般来说,有两种主要的控制器:PID控制器和经验模型控制器。

PID控制器是最常用的控制器,它可以控制系统的振荡和滞后,并且可以根据不同情况自动调整参数。

另一种控制器是经验模型控制器,它主要用于复杂的非线性系统,可以有效的抑制噪声,并对系统的响应时间进行调节。

完成了以上步骤后,就可以搭建出一个自动控制系统,以达到优化系统性能的目的。

实际的设计过程要根据实际的应用场景进行相应的调整,实现最佳的系统性能。

例如,在机器人控制系统中,需要使用传感器和控制器来实现对机器人运动的控制,以达到最佳性能。

综上所述,自动控制原理在设计控制系统时十分重要,可以有效的解决复杂的控制问题,并有助于优化系统性能。

本文只是简要介绍了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实际的设计和实现过程要根据具体的应用环境而定,还需要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充分的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根据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法和串联校正方法的原理,编写MATLAB程序,要求针对被校正系统的特点以及校正目标,实现串联校正装置结构的选择以及相应参数的计算1)在频域内进行系统设计,是一种间接设计方法,因为设计结果满足的是一些频域指标,而不是时域指标。

然而,在频域内进行设计是一种简便的方法,在伯德图上虽不能严格地定量给出系统的动态性能。

但却能方便地根据频域指标校正装置的参数。

2)频域设计的这种简便性,是由于开环系统的频率特性与闭环系统的时间响应有关。

开环频域特性的低频段表征了闭环系统的稳态性能;中频段表征了闭环系统的动态性能;高频段表征了闭环系统的复杂性和噪声抑制性能。

3)因此,用频域法设计控制系统的实质,就是在系统中加入频率特性形状合适的校正装置,使开环系统频率特性形状变为所期望的形状:低频段增益充分大,以保证稳态误差要求;中频段对数幅频特性斜率一般为-20db/dec,并占据充分的频带,以保证具备适当的相角裕度;高频段增益尽快减小,以消弱噪声影响。

4)串联校正就是将校正装置G(s)与待校正系统在主调节回路里串联连接。

控制环节的设计的实质就是,当系统的静态、动态性能指标偏离要求时,在系统的适当位置加入适宜的特殊机构,通过调节它们的参数,从而使系统的整体特性发生改变,最终达到符合要求的性能指标。

1 算法实现流程图2 伯德图超前校正的设计2.1 伯德图超前校正设计的方法1)超前校正环节的两个转折频率应分别设在系统截止频率的两侧。

因为超前校正环节相频特性曲线具有正相移,幅频特性曲线具有正斜率,所以校正后系统伯德图的低频段不变,而其截止频率和相角裕度比原系统的大,这说明校正后系统的快速性和稳定性得到提高。

2)然而,这两者是一对矛盾,不可能同时达到最大,总是顾此失彼。

一般,我们在选用超前校正时,以提高截止频率为主要目的。

3)利用系统频率响应性能可以试凑地解决超前滞后类校正器的设计问题,但这样很耗时,有时还不能得出期望的结果。

本次本人用基于校正后系统剪切频率和相位裕度设定的算法来设计超前校正。

2.2 超前校正设计的步骤1)根据稳态误差要求,确定开环增益k 。

2)利用已确定的开环增益,计算待校正系统的相角裕度。

调用伯德函数可以轻松求出。

3) 根据幅值关系计算出α。

由超前校正系统的伯德图可知,在最大相角处,幅值增益为10lg α由此可算出α。

4)计算零、极点z 、p 的值由c m ωω===得p ω=/z p α=5)得出校正网络传递函数、并作校正后系统的伯德图,得相角裕度。

2.3 超前校正设计的程序[mag,phase,w]=bode(sys0); m1=spline(w,mag,wc);alpha=1/(m1^2); p=wc*(alpha)^0.5; z=p/alpha; num1=[1 z]; den1=[1 p];sys1=tf(num1,den1); sys2=series(sys0,sys1);[gm1,pm1,wcg1,wcp1]=margin(sys2);2.4 超前校正设计的特点1)主要对未校正系统中频段的频率特性进行校正,使校正后中频段的斜率为-20db/dec ,且有足够大的相位裕量。

2)超前校正会使系统瞬态响应的速度变快;但由于校正系统的高通滤波作用,系统抗高频噪声的能力也变差,不利于抑制高频噪声。

3)虽然超前校正一般能较有效地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但当未校正系统的相频特性曲线在剪切频率附近急剧下降时,若用单级的超前校正网络去校正,收效不大。

因为校正后系统的剪切频率相高频段移动。

在新的剪切频率处,由于未校正系统的相角滞后量过大,因而用单级的超前校正网络难以获得较大的相角裕量,此时可用多级串联校正。

3 伯德图滞后校正的设计3.1 伯德图滞后校正设计的方法1)滞后校正环节的幅频特性,从1/T ω=处发生衰减,且在1/()bT ω>的地方,误差了20lg b dB ,这一性质称为滞后校正环节的高频衰减特性。

另外,它的相频特性总取负值,故称为滞后校正。

2)当滞后校正时,将校正环节的两个转折频率设置在远离校正后系统截止频率的低频段,其意图是利用滞后网络的高频幅值衰减特性,校正后系统中频段的幅值特性将衰减20lg b dB ,而其相频可认为不衰减,因此校正后系统的截止频率将减小,而在新的截止频率处获得较大的相角裕度。

3)这样系统的快速性变差,稳定性和抑制高频干扰的能力将增加,可以认为滞后校正是用牺牲前者来改善后者。

3.2 伯德图滞后校正设计的步骤 1)根据稳态误差要求,确定开环增益k 。

2)利用已确定的开环增益,计算待校正系统的相角裕度。

3)根据题目要求,选择新的截止频率1c ω,使得原系统在1c ωω=处的相位滞后为1()180(512)c ϕωγ=-++,其中,γ为校正后系统期望的相角裕度;(512)为滞后的网络在1c ωω=处引起的相位滞后量。

4)求校正网络参数b 。

设未校正系统在处的单位频率响应幅值为M1,所以在该处有:120lg 20lg 0b M += 即 11b M =5)通过确定校正网络的零点确定其参数T 。

从理论上讲,1/()bT 距离1c ω越远,滞后网络对校正后系统相角裕度的减小量影响越小,但是因为当1/()bT 距1c ω一定远时,1/()bT 的减小对1c ω点滞后量的变化影响不大,工程上取在远离1c ω10倍频程的地方,即110.1c bTω= 故有110c T b ω=。

6)画出校正后系统的伯德图,并检验系统的频域性能指标。

3.3 伯德图滞后校正设计的程序y1=-180+y+5;[mag,phase,w]=bode(sys0);wc1=spline(phase,w,y1); m1=spline(phase,mag,y1); b=1/m1;t=10/(b*wc1);sys1=tf([b*t 1],[t 1]); sys2=series(sys0,sys1) margin(sys2) figure(1); margin(sys2);close=feedback(sys2,1) figure(2);step(close);axis([0 8 0 1.5]);4 超前滞后校正的设计4.1 超前滞后校正设计的步骤 1)根据稳态性能要求确定开环增益k 。

2)在待校正系统对数幅频特性上,选择斜率从-20db/dec 变为-40db/dec的交接频率作为校正网络超前部分的交接频率,作为超前的零点频率b ω。

b ω的这种选法,可以降低已校正系统的阶次,且可保证中频区斜率为期望的-20db/dec ,并占据较宽的频带。

3)根据所给的剪切频率大小,确定α的大小。

要保证已校正系统的截止频率为所选的c ω,下列等式应成立: 20lg ()20lg()0cc bL ωαωω-++= 4)根据上面所得确定的超前校正传递函数,得新的开环传递函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滞后校正。

(具体方法见前面的滞后校正)4.2 超前滞后校正设计的程序[mag,phase,w]=bode(sys0);alfa=k/wc;nlead=[1/wb 1];dlead=[1/(alfa*wb) 1]; sys3=tf(nlead,dlead); sys4=series(sys0,sys3); ppm=-180+y+6;[mag4,phase4,w4]=bode(sys4); wc4=spline(phase4,w4,ppm); m4=spline(phase4,mag4,ppm); b=1/m4;t=10/(b*wc4);sys5=tf([b*t 1],[t 1]); jzhtf=series(sys4,sys5) sysss=series(sys5,sys3)figure(1);margin(jzhtf);close=feedback(jzhtf,1);figure(2);step(close);axis([0 2 0 1.5]);4.3 超前滞后校正设计的特点1)如果未校正系统不稳定,或对校正后系统的动态和静态性能均具有较高的要求时,只采用上述的超前校正或滞后校正,难于达到预期的校正效果。

此时,宜对系统采用串联滞后校正。

2)这种校正方法兼有滞后校正和超前校正的优点,即已校正系统响应速率较快,超调量较小,抑制高频噪声的性能也较好。

3)当待校正系统不稳定,且要求校正后系统的响应速度、相角裕度和稳态精度较高时,采用滞后超前校正为宜。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滞后超前网络的超前部分来改善系统的相角裕度,同时利用滞后部分来改善系统的稳态性能。

5 本次串联校正系统设计总程序A=0;B=0;C=12;D=0;E=0;F=0;G=1;H=80;I=700;J=0;num0=[A B C];den0=[D E F G H I J];wb=10;wc=2.5;y=64.6;k=400;sys0=tf(k*num0,den0);[gm0,pm0,wcg0,wcp0]=margin(sys0);y1=y-pm0;if pm0>0[mag,phase,w]=bode(sys0);m1=spline(w,mag,wc);alpha=1/(m1^2);p=wc*(alpha)^0.5;z=p/alpha;num1=[1 z];den1=[1 p];sys1=tf(num1,den1);sys2=series(sys0,sys1);[gm1,pm1,wcg1,wcp1]=margin(sys2);if pm1<y[mag,phase,w]=bode(sys0);alfa=k/wc;nlead=[1/wb 1];dlead=[1/(alfa*wb) 1];sys3=tf(nlead,dlead);sys4=series(sys0,sys3);ppm=-180+y+6;[mag4,phase4,w4]=bode(sys4); wc4=spline(phase4,w4,ppm); m4=spline(phase4,mag4,ppm); b=1/m4;t=10/(b*wc4);sys5=tf([b*t 1],[t 1]);jzhtf=series(sys4,sys5)sysss=series(sys5,sys3)figure(1);margin(jzhtf);close=feedback(jzhtf,1);figure(2);step(close);axis([0 2 0 1.5]);elsesys1figure(1);margin(sys2);close=feedback(sys2,1)figure(2);step(close);axis([0 8 0 1.5]);endelsey1=-180+y+5;[mag,phase,w]=bode(sys0);wc1=spline(phase,w,y1);m1=spline(phase,mag,y1);b=1/m1;t=10/(b*wc1);sys1=tf([b*t 1],[t 1]);sys2=series(sys0,sys1)margin(sys2)figure(1);margin(sys2);close=feedback(sys2,1)figure(2);step(close);axis([0 8 0 1.5]);参考文献[1] (美)多尔夫(Dorf,R.C),(美)毕晓普(Bishop,R.H.)著;谢红卫等译现代控制系统(第十一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4[2] 张德丰等编著 MATLAB 自动控制系统设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1[3] 胡寿松. 自动控制原理(第五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4] 刘勤贤主编自动控制原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7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控制系统综合课程设计报告姓名: 陈仁稀学号:090603113学院(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自动化指导教师: 谢蓉华2012 年 6 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