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课程设计报告

自控课程设计报告
自控课程设计报告

成绩

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控制系统的设计与校正

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院部名称机电工程学院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班级 10电气(1) 学生姓名董天宠

学号 1004103037 课程设计地点 C306 课程设计学时 1周

指导教师陈丽换

金陵科技学院教务处制

目录

一、设计目的 (3)

二、设计任务与要求 (3)

三、设计方案 (4)

四、校正函数的设计 (4)

4.1、校正前系统特性 (4)

4.2、利用MATLAB语言计算出超前校正器的传递函数 (6)

4.3校验系统校正后系统是否满足题目要求 (7)

五、函数特征根的计算 (8)

5.1校正前 (8)

5.2校正后 (9)

六、系统动态性能分析 (10)

6.1 校正前单位阶跃响应 (10)

6.2校正前单位脉冲响应 (11)

6.3校正前单位斜坡信号 (14)

七、校正后动态性能分析 (14)

7.1 校正后单位阶跃响应 (15)

7.2 校正后单位冲击响应 (15)

7.3 校正后单位斜坡响应 (16)

八、系统的根轨迹分析 (17)

8.1、校正前根轨迹分析 (17)

8.2、校正后根轨迹分析 (19)

九、系统的奈奎斯特曲线分析 (21)

9.1校正前奈奎斯特曲线分析 (21)

9.2 校正后奈奎斯特曲线分析 (22)

设计小结 (23)

参考文献 (24)

1.设计目的

1)掌握自动控制原理的时域分析法,根轨迹法,频域分析法,以及各种补偿(校正)装置的作用及用法,能够利用不同的分析法对给定系统进行性能分析,能根据不同的系统性

能指标要求进行合理的系统设计,并调试满足系统的指标。 2)学会使用MATLAB 语言及Simulink 动态仿真工具进行系统仿真与调试。

2.设计任务与要求

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0

K G(S)S(0.1S 1)(0.001S 1)

=

++,

试用频率法设计串联超前校正装置,使系统的相位裕度

045γ≥,静态速度误差系数1v K 1000s -=

1)首先, 根据给定的性能指标选择合适的校正方式对原系统进行校正,使其满足工作要求。要求程序执行的结果中有校正装置传递函数和校正后系统开环传递函数,校正装置的参数T ,α等的值。

2)利用MATLAB 函数求出校正前与校正后系统的特征根,并

判断其系统是否稳定,为什么? 3)利用MATLAB 作出系统校正前与校正后的单位脉冲响应曲线,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单位斜坡响应曲线,分析这三种曲线的关系?求出系统校正前与校正后的动态性能指标

σ%、tr 、tp 、ts 以及稳态误差的值,并分析其有何变化?

4)绘制系统校正前与校正后的根轨迹图,并求其分离点、汇合点及与虚轴交点的坐标和相应点的增益K *值,得出系统稳定时增益K *的变化范围。绘制系统校正前与校正后的Nyquist 图,判断系统的稳定性,并说明理由? 5)绘制系统校正前与校正后的Bode 图,计算系统的幅值裕量,相位裕量,幅值穿越频率和相位穿越频率。判断系统的稳定性,并说明理由? 3设计方案

串联超前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

1()(0)1Ts

Gc s Ts αα+=

>+

1根据对稳态误差的要求确定开环增益。

2按已确定的K ,绘制未校正系统的伯德图,并计算相角裕度0γ。

3确定需要补偿的相位超前角0~m ?γγ=-+?(510)。

4利用Matlab 语言计算出超前校正器的传递函数。 5校验校正后的系统是否满足题目要求。

4.校正函数的设计

.1 校正前系统特性 原传递函数0

K G(S)S(0.1S 1)(0.001S 1)

=

++具有一个积分环节,所以原

系统为I 型系统,则其速度误差系数Kv K =,使系统的速度误差系数

,即K=1000。

原传递函数0

K G(S)S(0.1S 1)(0.001S 1)

=

++

根据原系统的开环对数幅频特性的剪切频率c=100rad/s ,

求出原系统的相角裕度

约为0度,这说明原系统在

K=1000/s 时处于临界稳定状态,不能满足45度的要求。

为满足

45度的要求,串联校正装置提供的最大超前相角

m 必须大于等于45度。考虑到校正后系统的剪切频率c'

会稍大于校正前的剪切频率c ,因此,校正时应给校正装

置的最大超前相角

m

增加一个补偿角度

取15度

1sin 1sin m m

a ??

+=- m ω=

1aT

程序如下:

>> k=1000;

>> d1=conv(conv([1 0],[0.1 1]),[0.001 1]); >> scop=tf(k,d1);

>> w=logspace(0,4,50); >> bode(scop,w);

>> [Gm,Pm,Wcg,Wcp]=margin(scop)

结果为:

Gm =1.0100 Pm = 0.0584 Wcg =100.0000 Wcp = 99.4863

剪切频率

ω=99.5rad/sec,相角裕度0γ=0.0584deg和幅值0

C

裕度Gm=0.0864dB

4.2利用MATLAB语言计算出超前校正器的传递函数。

要计算出校正后系统的传递函数,就编写求超前校正器的传递函数的MATLAB程序,其中调用了求超前校正器传递函数的函数leadc(),leadc.m保存在matlab7.0\work\文件夹下,其中key=1时,为var=gama,是根据要求校正后的相角稳定裕度计算超前校正器;当key=2时,为var=wc,则是根据要求校正后的剪切频率计算校正器。若已知系统的开环

传递函数与要求校正后的相角稳定裕度或剪切频率,求系统串联超前校正器传递函数时,就可以调用此函数。leadc.m 编制如下:

function [Gc]=leadc(key,sope,vars)

% MATLAB FUNCTION PROGRAM leadc.m

%

if key==1

gama=vars(1);gama1=gama+5;

[mag,phase,w]=bode(sope);

[mu,pu]=bode(sope,w);

gam=gama1*pi/180;

alpha=(1-sin(gam))/(1+sin(gam));

adb=20*log10(mu);

am=10*log10(alpha);

wc=spline(adb,w,am);

T=1/(wc*sqrt(alpha));

alphat=alpha*T;

Gc=tf([T 1],[alphat 1]);

elseif key==2

wc=vars(1);

num=sope.num{1};den=sope.den{1};

na=polyval(num,j*wc);

da=polyval(den,j*wc);

g=na/da;

g1=abs(g);

h=20*log10(g1);

a=10^(h/10);

wm=wc;

T=1/(wm*(a)^(1/2));

alphat=a*T;

Gc=tf([T 1],[alphat 1]);

elseif key==3

gama=vars(1);wc=vars(2);gama1=gama+15;

num=sope.num{1};den=sope.den{1}; ngv=polyval(num,j*wc); dgv=polyval(den,j*wc); g=ngv/dgv; thetag=angle(g); thetag_d=thetag*180/pi; mg=abs(g);

gama_rad=gama1*pi/180;

z=(1+mg*cos(gama_rad-thetag))/(-wc*mg*sin(gama_rad-thetag)); p=(cos(gama_rad-thetag)+mg)/(wc*sin(gama_rad-thetag)); nc=[z,1];dc=[p,1]; Gc=tf(nc,dc); end

matlab 程序如下:

>> k=1000;

>> d1=conv(conv([1 0],[0.1 1]),[0.001 1]); >> sope=tf(k,d1);

>> gama=60;[Gc]=leadc(1,sope,[gama])

Transfer function: 0.02148 s + 1 -------------- 0.001056 s + 1

所以传递函数如右边所示 4.3

校验系统校正后系统是否满足题目要求:

程序如下: k0=1000; n1=1;

d1=conv(conv([1 0],[0.1 1]),[0.001 1]);s1=tf(k0,d1); s1=tf(k0*n1,d1); n2=[0.02148 1]; d2=[0.001056 1]; s2=tf(n2,d2);

sys=s1*s2;figure(1); margin(sys)

1

001056.01

02148.0G(S)++=

s s

剪切频率

c

ω

=167rad/sec ,相角裕度γ=45deg 和幅值裕度Gm =17.3dB

五、函数特征根的计算 5.1 校正前 开环传递函数:

K G(S)S(0.1S 1)(0.001S 1)

=

++

程序如下:

>> clear

>> k=1000;num=1;

>> den=conv(conv([1 0],[0.1 1]),[0.001 1]); >> s1=tf(k*num,den)

结果为:

Transfer function: 1000 --------------------------

0.0001 s^3 + 0.101 s^2 + s

故该系统闭环特征方程为:320.00010.10110000s s s +++= Matlab 程序如下:

>> clear

>> p=[0.0001 0.101 1 1000]; >> roots(p)

ans =

1.0e+003 *

-1.0099 -0.0000 + 0.0995i -0.0000 - 0.0995i

由于校正前系统单位负反馈的特征方程没有右半平面的根,故校正前的闭环系统稳定

5.2 校正后开环传递函数:

)

1001056.0)(1001.0)(11.0(G(S)GC(S))

102148.0(1000+++=

+S S S S S

>> num=[21.48 1000];

>> den=[0.0000001056 0.0003145 0.1031 1 0]; >> s=tf(num,den); >> s1=feedback(s,1)

21.48 s + 1000

------------------------------------------------------------

1.056e-007 s^4 + 0.0003145 s^3 + 0.1031 s^2 + 2

2.48 s + 1000

矫正后闭环传递函数

()1000

+ s 22.48 + s^2 0.1031 + s^3 0.0003145 + s^4 007-1.056e 1000

+ s 21.48=

Φs

程序如下:

>> clear

>> p=[0.0000001056 0.0003145 0.1031 22.48 1000]; >> roots(p)

ans =

1.0e+003 *

-2.6382 -0.1416 + 0.2078i -0.1416 - 0.2078i -0.0567

由于校正后系统单位负反馈的特征方程没有右半平面的根,故校正后的闭环系统稳定。六、系统动态性能特性

校正前开环传递函数:

K G(S)S(0.1S 1)(0.001S 1)

=

++

6.1 校正前单位阶跃响应

6.2 校正前单位脉冲响应>>K=1000;

>>den=[0.0001 0.1010 1 0]; >>G1=tf(k,den);

>>G0=feedback(G1,1);

>>t=0:1:100;

>>impulse(G0,t);

>>grid;

由阶跃响应求动态性能参数

要计算出阶跃响应动态性能参数,就编写求解阶跃响应动态性能参数的MATLAB程序,其中调用了函数perf(),perf.m保存在matlab7.0\work\文件夹下,其中key=1时,表示选择5%误差带,当key=2时表示选择2%误差带。y,t是对应系统阶跃响应的函数值与其对应的时间。函数返回的是阶跃响应超调量sigma(即σ)、峰值时间t p、调节时间t s。perf.m编制如下:

function [sigma,tp,ts]=perf(key,y,t)

%MATLAB FUNCTION PROGRAM perf.m

%

%Count sgma and tp

[mp,tf]=max(y);

cs=length(t);

yss=y(cs);

sigma= (mp-yss)/yss

tp=t(tf)

%Count ts

i=cs+1;

n=0;

while n==0,

i=i-1;

if key==1,

if i==1,

n=1;

elseif y(i)>1.05*yss,

n=1;

end;

elseif key==2,

if i==1,

n=1;

elseif y(i)>1.02*yss,

n=1;

end;

end

end;

t1=t(i);

cs=length(t);

j=cs+1;

n=0;

while n==0,

j=j-1;

if key==1,

if j==1,

n=1;

elseif y(j)<0.95*yss,

n=1;

end;

elseif key==2,

if j==1,

n=1;

elseif y(j)<0.98*yss,

n=1;

end;

end;

end;

t2=t(j);

if t2

if t1>t2;

ts=t1

end

elseif t2>tp,

if t2

ts=t2

else

ts=t1

end

end

程序如下:

>> clear

>> global y t;

>> s1=tf(1000,[0.0001 0.101 1 1000]); >> sys=feedback(s1,1); >> figure(1); >> step(sys);

>> [y,t]=step(sys); >> perf(1,y,t)

结果为:sigma =-2.0943 tp =0.4686 ts =0.4978 ans = -2.0943

6.3 校正前单位斜坡信号

在Simulink 窗口里菜单方式下的单位斜坡响应的动态结构图如下:

校正前单位斜坡响应曲线如图所示:

七、校正后动态性能分析

校正后开环传递函数:

)

1001056.0)(1001.0)(11.0(G(S)GC(S))

102148.0(1000+++=

+S S S S S

7.1 校正后单位阶跃响应

程序如下:

>> n1=[21.48 1000];

>> d1=conv(conv(conv([1 0],[0.1 1]),[0.001 1]),[0.001056 1]); >> s1=tf(n1,d1);

sys=feedback(s1,1);

step(sys)

结果为:

7.2 校正后单位冲击响应

程序如下:

>> n1=[21.48 1000];

>> d1=conv(conv(conv([1 0],[0.1 1]),[0.001 1]),[0.001056 1]); >> s1=tf(n1,d1);

>> sys=feedback(s1,1);

>> impulse(sys)

由阶跃响应求动态性能参数:

>> clear

global y t

>> num=[21.48 1000];

>> den=[0.0000001056 0.0003145 0.1031 1 0];

>> s=tf(num,den);

>> sys=feedback(s,1);

>> figure(1);

>> step(sys)

>> [y,t]=step(sys);

>> perf(1,y,t)

结果为:

sigma = 0.7102 tp = 0.04148 ts = 0.0520 ans =0.6013

校正前单位斜坡响应曲线如下所示:

单位脉冲、阶跃、斜坡响应曲线的相互对应关系是: 单位脉冲响应的积分是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单位阶跃响应的积分是单位斜坡响应。 八、系统的根轨迹分析

8.1、校正前根轨迹分析 校正前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K G(S)S(0.1S 1)(0.001S 1)

=

++

程序如下:

>> n1=[1000];

>> d1=conv(conv([1 0],[0.1 1]),[0.001 1]); >> sys=tf(n1,d1); >> rlocus(sys)

确定分离点坐标:

分离点坐标d=-4.99增益k*=0.00249 与虚轴的交点:

与虚轴交点0+89.3j, 0-89.3j 增益k*=0.804

8.2、校正后根轨迹分析 校正后开环传递函数:)

1001056.0)(1001.0)(11.0(G(S)GC(S))

102148.0(1000+++=

+S S S S S

程序如下:

>> n1=[0.02148 1000];

>>d1=conv(conv(conv([1 0],[0.1 1]),[0.001 1]),[0.001056 1]); >>sys=tf(n1,d1);rlocus(sys)

确定分离点坐标:

自动化课程设计报告

东北大学自动化专业 课程设计报告设计题目:位置和转速双闭环控制系统设计 班级:自动化140X班 学号:2014XXXX 姓名:XXX 指导教师:闫士杰钱晓龙 设计时间:2017年6月19日~2011年7月7日 目录 1.引言 (2) 1.1课题的背景 (2) 1.2课题的内容(三道题) (2) 1.3课题的意义 (3) 1.4课设的主要任务 (3) 1.5课设的具体安排 (4) 2正文 (4) 2.1仪器与设备 (4)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实验原理 (7)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4 EB8000人机界面使用原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解题思路与方案程序 (8) 2.3.1第一题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2第二题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3第三题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实验效果的观测与分析 (12) 错误!未定义书签。 2.5实验错误 (12) 2.5.1错误的产生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5.2错误的解决 ..................................................................... 错误!未定义书签。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报告书

1 设计目的 (2) 2 设计容与条件 (2) 2.1 设计容 (2) 2.2 设计条件 (2) 3 滞后校正特性及设计一般步骤 (2) 3.1 滞后特性校正 (2) 3.2滞后校正设计一般步骤 (3) 4 校正系统分析 (3) 4.1校正参数确定 (3) 4.2校正前后系统特征根及图像 (6) 4.3 函数动态性能指标及其图像 (10) 4.4系统校正前后根轨迹及其图像 (11) 4.5 Nyquist图 (12) 4.6 Bode图 (15) 5 设计心得体会 (17) 6 设计主要参考文献 (18)

串联滞后校正装置设计 1、设计目的: 1) 了解控制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步骤。 2) 掌握对系统进行稳定性分析、稳态误差分析以及动态特性分析的方法。 3) 掌握利用MATLAB 对控制理论容进行分析和研究的技能。 4)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设计容与条件: 2.1设计容: 1) 阅读有关资料。 2) 对系统进行稳定性分析、稳态误差分析以及动态特性分析。 3) 绘制根轨迹图、Bode 图、Nyquist 图。 4) 设计校正系统,满足工作要求。 2.2设计条件: 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0 K G(S)S(0.0625S 1)(0.2S 1) = ++, 试用频率法设计 串联滞后校正装置,使系统的相位裕度050γ=,静态速度误差系数1 v K 40s -=,增 益欲度>17dB 。 3、滞后校正特性及设计一般步骤: 3.1滞后特性校正: 滞后校正就是在前向通道中串联传递函数为)(s G c 的校正装置来校正控制系统,)(s G c 的表达式如下所示。 1,11)(<++= a Ts aTs s G c 其中,参数a 、T 可调。滞后校正的高频段是负增益,因此,滞后校正对系统中高频噪声有削弱作用,增强了抗干扰能力。可以利用滞后校正的这一低通滤波所造成的高频衰减特性,降低系统的截止频率,提高系统的相位裕度,以改善系统的暂态性能。 滞后校正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滞后网络的高频幅值衰减特性使系统截止频率下降,从而使系统获得足够的相位裕度。或者,是利用滞后网络的低通滤波特性,

自控课程设计

自控课程设计

目录 一、设计目的 (2) 二、设计内容与要求 (2) 设计内容 (2) 设计条件 (2) 设计要求 (2) 三、设计方法 (2) 1、自学MATLAB (2) 2、校正函数的设计 (4) 3、函数特征根 (5) 4、函数动态性能 (6) 5、根轨迹图 (11) 6、Nyquist图 (14) 7、Bode图 (15) 四、心得体会 (17) 五、参考文献 (18)

一、设计目的 1、了解控制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2、掌握对系统进行稳定性分析、稳态误差分析及动态特性分析的方法 3、掌握利用MATLAB 对控制理论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的技能 4、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内容和要求 设计内容: 1、 阅读有关资料 2、 对系统进行稳定性分析、稳态误差分析及动态特性分析 3、 绘制根轨迹图、bode 图、nyquist 图 4、 设计校正系统,满足工作要求 设计条件: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0K G(S)S(S 1) = +试用频率法设计串联超前校正装置,使系统的相角裕量045γ≥,在单位斜坡输入下的稳态误差1 15 e rad < ,截止频率不低于7.5rad s 。 设计要求: 1. 能用MATLAB 解复杂的自动控制理论题目。 2. 能用MATLAB 设计控制系统以满足具体的性能指标。 3. 能灵活应用MATLAB 的CONTROL SYSTEM 工具箱和SIMULINK 仿真软件, 分析系统的性能。 三、设计方法 1自学MATLAB软件的基本知识,包括MATLAB的基本操作命令。控制系统工具箱的用法等,并上机实验。 2基于MALAB用频率法对系统进行串联校正设计,使其满足给定的领域性能指标。要求程序执行的结果中有校正装置传递函数和校正后系统开环传递函数,校正装置的参数T,α等的值,确定开环增益K 。 根据题意可得k =15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审定成绩: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单位负反馈系统设计校正 学生姓名姚海军班级0902 院别物理与电子学院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学号14092500070 指导老师杜健嵘 设计时间2011-12-10

目录一设计任务 二设计要求 三设计原理 四设计方法步骤及设计校正构图五课程设计总结 六参考文献

一、 设计任务 设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 12.0)(11.0()(0 ++= s s s K s G 用相应的频率域校正方法对系统进行校正设计,使系统满足如下动态和静态性能: (1) 相角裕度0 45 ≥γ ; (2) 在单位斜坡输入下的稳态误差05.0<ss e ; (3) 系统的剪切频率s /rad 3<c ω。 二、设计要求 (1) 分析设计要求,说明校正的设计思路(超前校正,滞后校正或滞后-超前 校正); (2) 详细设计(包括的图形有:校正结构图,校正前系统的Bode 图,校正装 置的Bode 图,校正后系统的Bode 图); (3) 用MATLAB 编程代码及运行结果(包括图形、运算结果); (4) 校正前后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图。 三、设计原理 校正方式的选择。按照校正装置在系统中的链接方式,控制系统校正方式分为串联校正、反馈校正、前馈校正和复合校正4种。串联校正是最常用的一种校正方式,这种方式经济,且设计简单,易于实现,在实际应用中多采用这种校正方式。串联校正方式是校正器与受控对象进行串联连接的。本设计按照要求将采用串联校正方式进行校。校正方法的选择。根据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表达方式可以进行校正方法的确定。本设计要求以频域指标的形式给出,因此采用基于Bode 图的频域法进行校正。 几种串联校正简述。串联校正可分为串联超前校正、串联滞后校正和滞后-超前校正等。 超前校正的目的是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实现在系统静态性能不受损的前提下,提高系统的动态性能。通过加入超前校正环节,利用其相位超前特性来增大系统的相位裕度,改变系统的开环频率特性。一般使校正环节的最大相位超前角出现在系统新的穿越频率点。

自动化自动控制课程设计方案报告

动控制课程设计报告 班级:自动化08-1班 学号:08051116 姓名:刘加伟 2018.7.17

任务一、双容水箱的建模、仿真模拟、控制系统设计 一、控制系统设计任务 1、通过测量实际装置的尺寸,采集DCS系统的数据建立二阶水箱液位对象 模型。<先建立机理模型,并在某工作点进行线性化,求传递函数) 2、根据建立二阶水箱液位对象模型,在计算机自动控制实验箱上利用电 阻、电容、放大器的元件模拟二阶水箱液位对象。 3、通过NI USB-6008数据采集卡采集模拟对象的数据,测试被控对象的开 环特性,验证模拟对象的正确性。 4、采用纯比例控制,分析闭环控制系统随比例系数变化控制性能指标<超调 量,上升时间,调节时间,稳态误差等)的变化。 5、采用PI控制器,利用根轨迹法判断系统的稳定性,使用Matlab中 SISOTOOLS设计控制系统性能指标,并将控制器应用于实际模拟仿真系统,观测实际系统能否达到设计的性能指标。 6、采用PID控制,分析不同参数下,控制系统的调节效果。 7、通过串联超前滞后环节校正系统,使用Matlab中SISOTOOLS设计控制系统性能指 标,并将校正环节应用于实际模拟仿真系统,观测实际系统能否达到设计的性能指标。

(一)建立模型 (二)实验模型及改变阶跃后曲线: 1.取阶跃曲线按照以下模型建立系统辨识模型: 一般取为0.4和0.8 计算上行阶跃各参数: T1=171.26 T2=50.50 K=160.47 t1=141 t2=338 建立传递函数为: G(s>= 计算下行阶跃各参数: T1=84.20 T2=48.67 K=148.08 t1=89 t2=198 建立传递函数为: G(s>= 2.建立机理模型

自控课程设计报告概要

成绩 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控制系统的设计与校正 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院部名称机电工程学院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班级 10电气(1) 学生姓名董天宠 学号 1004103037 课程设计地点 C306 课程设计学时 1周 指导教师陈丽换 金陵科技学院教务处制

目录 一、设计目的 (3) 二、设计任务与要求 (3) 三、设计方案 (4) 四、校正函数的设计 (4) 4.1、校正前系统特性 (4) 4.2、利用MATLAB语言计算出超前校正器的传递函数 (6) 4.3校验系统校正后系统是否满足题目要求 (7) 五、函数特征根的计算 (8) 5.1校正前 (8) 5.2校正后 (9) 六、系统动态性能分析 (10) 6.1 校正前单位阶跃响应 (10) 6.2校正前单位脉冲响应 (11) 6.3校正前单位斜坡信号 (14) 七、校正后动态性能分析 (14) 7.1 校正后单位阶跃响应 (15) 7.2 校正后单位冲击响应 (15) 7.3 校正后单位斜坡响应 (16) 八、系统的根轨迹分析 (17) 8.1、校正前根轨迹分析 (17) 8.2、校正后根轨迹分析 (19) 九、系统的奈奎斯特曲线分析 (21) 9.1校正前奈奎斯特曲线分析 (21) 9.2 校正后奈奎斯特曲线分析 (22) 设计小结 (23) 参考文献 (24)

1.设计目的 1)掌握自动控制原理的时域分析法,根轨迹法,频域分析法,以及各种补偿(校正)装置的作用及用法,能够利用不同的分析法对给定系统进行性能分析,能根据不同的系统性 能指标要求进行合理的系统设计,并调试满足系统的指标。 2)学会使用MATLAB 语言及Simulink 动态仿真工具进行系统仿真与调试。 2.设计任务与要求 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0 K G(S)S(0.1S 1)(0.001S 1) = ++, 试用频率法设计串联超前校正装置,使系统的相位裕度 045γ≥,静态速度误差系数1v K 1000s -= 1)首先, 根据给定的性能指标选择合适的校正方式对原系统进行校正,使其满足工作要求。要求程序执行的结果中有校正装置传递函数和校正后系统开环传递函数,校正装置的参数T ,α等的值。 2)利用MATLAB 函数求出校正前与校正后系统的特征根,并 判断其系统是否稳定,为什么? 3)利用MATLAB 作出系统校正前与校正后的单位脉冲响应曲线,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单位斜坡响应曲线,分析这三种曲线的关系?求出系统校正前与校正后的动态性能指标 σ%、tr 、tp 、ts 以及稳态误差的值,并分析其有何变化?

自动控制课程设计~~~

指导教师评定成绩: 审定成绩: 重庆邮电大学 移通学院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系部: 学生姓名: 专业: 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设计时间:2013年12 月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制

目录 一、设计题目 二、设计报告正文 摘要 关键词 设计内容 三、设计总结 四、参考文献

一、设计题目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简明)任务书——供2011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4-6班)本科学生用 引言:《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是该课程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既有别于毕业设计,更不同于课堂教学。它主要是培养学生统筹运用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掌握反馈控制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对工程实际系统进行完整的全面分析和综合。 一设计题目:I型二阶系统的典型分析与综合设计 二系统说明: 该I型系统物理模拟结构如图所示。 系统物理模拟结构图 其中:R=1MΩ;C =1uF;R0=41R 三系统参量:系统输入信号:x(t); 系统输出信号:y(t);

四设计指标: 设定:输入为x(t)=a×1(t)(其中:a=5) 要求动态期望指标:M p﹪≤20﹪;t s≤4sec; 五基本要求: a)建立系统数学模型——传递函数; b)利用根轨迹方法分析和综合系统(学号为单数同学做); c)利用频率特性法分析和综合系统(学号为双数同学做); d)完成系统综合前后的有源物理模拟(验证)实验; 六课程设计报告: 1.按照移通学院课程设计报告格式写课程设计报告; 2.报告内容包括: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基本原理; 3.课程设计过程中的参数计算过程、分析过程,包括: (1)课程设计计算说明书一份; (2)原系统组成结构原理图一张(自绘); (3)系统分析,综合用精确Bode图一张; (4)系统综合前后的模拟图各一张(附实验结果图); 4.提供参考资料及文献 5.排版格式完整、报告语句通顺; 6.封面装帧成册。

青岛农业大学电子设计自动化与专用集成电路课程设计报告汇总

青岛农业大学 理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电子设计自动化及专用集成电路 课程设计报告 设计题目一、设计一个二人抢答器二、密码锁 学生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实习(设计)地点信息楼121 年 11 月 1 日

一、课程设计目的和任务 课程设计目的:本次课程设计是在学生学习完数字电路、模拟电路、电子设计自动化的相关课程之后进行的。通过对数字集成电路或模拟集成电路的模拟与仿真等,熟练使用相关软件设计具有较强功能的电路,提高实际动手,为将来设计大规模集成电路打下基础。 课程设计任务: 一、设计一个二人抢答器。要求: (1)两人抢答,先抢有效,用发光二极管显示是否抢到答题权。 (2)每人两位计分显示,打错不加分,答对可加10、20、30分。 (3)每题结束后,裁判按复位,重新抢答。 (4)累积加分,裁判可随时清除。 二、密码锁 设计四位十进制密码锁,输入密码正确,绿灯亮,开锁;不正确,红灯亮,不能开锁。密码可由用户自行设置。 二、分析与设计 1、设计任务分析 (1)二人抢答器用Verilog硬件描述语言设计抢答器,实现: 1、二人通过按键抢答,最先按下按键的人抢答成功,此后其他人抢答无效。 2、每次只有一人可获得抢答资格,一次抢答完后主持人通过复位按键复位,选手再从新抢答。 3、有从新开始游戏按键,游戏从新开始时每位选手初始分为零分,答对可选择加10分、20分,30分,最高九十分。 4、选手抢答成功时其对应的分数显示。 (2)密码锁 1、第一个数字控制键用来进行密码的输入 2、第二个按键控制数字位数的移动及调用密码判断程序。当确认后如果显示数据与预置密码相同,则LED 亮;如不相等,则无反应。按下复位键,计数等均复位

自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报告说明书

H a r b i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课程设计说明书(论文) 课程名称:自动控制理论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直线一级倒立摆控制器设计 院系:电气学院电气工程系 班级: 设计者: 学号: 指导教师: 设计时间:2016.6.6-2016.6.19 手机: 工业大学教务处

*注:此任务书由课程设计指导教师填写。

直线一级倒立摆控制器设计 摘要:采用牛顿—欧拉方法建立了直线一级倒立摆系统的数学模型。采用MATLAB 分析了系统开环时倒立摆的不稳定性,运用根轨迹法设计了控制器,增加了系统的零极点以保证系统稳定。采用固高科技所提供的控制器程序在MATLAB中进行仿真分析,将电脑与倒立摆连接进行实时控制。在MATLAB中分析了系统的动态响应与稳态指标,检验了自动控制理论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0.引言 摆是进行控制理论研究的典型实验平台,可以分为倒立摆和顺摆。许多抽象的控制理论概念如系统稳定性、可控性和系统抗干扰能力等,都可以通过倒立摆系统实验直观的表现出来,通过倒立摆系统实验来验证我们所学的控制理论和算法,非常的直观、简便,在轻松的实验中对所学课程加深了理解。由于倒立摆系统本身所具有的高阶次、不稳定、多变量、非线性和强耦合特性,许多现代控制理论的研究人员一直将它视为典型的研究对象,不断从中发掘出新的控制策略和控制方法。 本次课程设计中以一阶倒立摆为被控对象,了解了用古典控制理论设计控制器(如PID控制器)的设计方法和用现代控制理论设计控制器(极点配置)的设计方法,掌握MATLAB仿真软件的使用方法及控制系统的调试方法。 1.系统建模 一级倒立摆系统结构示意图和系统框图如下。其基本的工作过程是光电码盘1采集伺服小车的速度、位移信号并反馈给伺服和运动控制卡,光电码盘2采集摆杆的角度、角速度信号并反馈给运动控制卡,计算机从运动控制卡中读取实时数据,确定控制决策(小车运动方向、移动速度、加速度等),并由运动控制卡来实现该控制决策,产生相应的控制量,使电机转动,通过皮带带动小车运动从而保持摆杆平衡。 图1 一级倒立摆结构示意图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自控课程设计课程设计(论文) 设计(论文)题目单位反馈系统中传递函数的研究 学院名称Z Z Z Z学院 专业名称Z Z Z Z Z 学生姓名Z Z Z 学生学号Z Z Z Z Z Z Z Z Z Z 任课教师Z Z Z Z Z 设计(论文)成绩

单位反馈系统中传递函数的研究 一、设计题目 设单位反馈系统被控对象的传递函数为 ) 2)(1()(0 0++= s s s K s G (ksm7) 1、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 2、对系统进行串联校正,要求校正后的系统满足指标: (1)在单位斜坡信号输入下,系统的速度误差系数=10。 (2)相角稳定裕度γ>45o , 幅值稳定裕度H>12。 (3)系统对阶跃响应的超调量Mp <25%,系统的调节时间Ts<15s 3、分别画出校正前,校正后和校正装置的幅频特性图。 4、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计算校正后系统的截止频率Wc 和穿频率Wx 。 5、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开环系统的奈奎斯特图,并进行分析。 6、在SIMULINK 中建立系统的仿真模型,在前向通道中分别接入饱和非线性环节和回环非线性环节,观察分析非线性环节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7、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校正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自由发挥)。 二、设计方法 1、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 根轨迹简称根迹,它是开环系统某一参数从0变为无穷时,闭环系统特征方程式的根在s 平面上变化的轨迹。 1)、确定根轨迹起点和终点。 根轨迹起于开环极点,终于开环零点;本题中无零点,极点为:0、-1、-2 。故起于0、-1、-2,终于无穷处。 2)、确定分支数。 根轨迹分支数与开环有限零点数m 和有限极点数n 中大者相等,连续并且对称于实轴;本题中分支数为3条。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扬州大学水利与能源动力工程学院 课程实习报告 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及专业软件课程实习 题目名称:三阶系统分析与校正 年级专业及班级:建电1402 姓名:王杰 学号: 141504230 指导教师:许慧 评定成绩: 教师评语: 指导老师签名: 2016 年 12月 27日

一、课程实习的目的 (1)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设计思想,训练综合运用经典控制理论和相关课程知识的能力; (2)掌握自动控制原理的时域分析法、根轨迹法、频域分析法,以及各种校正装置的作用及用法,能够利用不同的分析法对给定系统进行性能分析,能根据不同的系统性能指标要求进行合理的系统设计,并调试满足系统的指标; (3)学会使用MATLAB语言及Simulink动态仿真工具进行系统仿真与调试; (4)学会使用硬件搭建控制系统; (5)锻炼独立思考和动手解决控制系统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控制相关工作打下较好的基础。 二、课程实习任务 某系统开环传递函数 G(s)=K/s(0.1s+1)(0.2s+1) 分析系统是否满足性能指标: (1)系统响应斜坡信号r(t)=t,稳态误差小于等于0.01; (2)相角裕度y>=40度; 如不满足,试为其设计一个pid校正装置。 三、课程实习内容 (1)未校正系统的分析: 1)利用MATLAB绘画未校正系统的开环和闭环零极点图 2)绘画根轨迹,分析未校正系统随着根轨迹增益变化的性能(稳定性、快速性)。 3)作出单位阶跃输入下的系统响应,分析系统单位阶跃响应的性能指标。 4)绘出系统开环传函的bode图,利用频域分析方法分析系统的频域性能指标(相角裕度和幅值裕度,开环振幅)。 (2)利用频域分析方法,根据题目要求选择校正方案,要求有理论分析和计算。并与Matlab计算值比较。 (3)选定合适的校正方案(串联滞后/串联超前/串联滞后-超前),理论分析并计算校正环节的参数,并确定何种装置实现。

Wincc课程设计报告——自动化

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组态软件WINCC及其应用》设计报告 水箱液位的WinCC监控 姓名: 学号: 专业班级: 指导老师: 所在学院: 年月日

本设计是基于SIMATIC WinCC的水箱液位监控系统,可以自动完成蓄水和排水功能,满足工业生产过程中的需要。SIMATIC WinCC是第一个使用最新的32位技术的过程监视系统,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水平越来越高,相应的要求其控制界面也应该越来越人性化和简洁化,人们也逐渐意识到原有的上位机编程的开发方式。WINCC软件是一种通用的工业监控软件,它把过程控制设计、现场操作以及工厂资源管理与一体,实现最优化管理。它基于Microsoft Windows XP/NT2000操作系统,用户可以在企业网络的所有层次的各个位置上都可以获得系统的实时信息。采用组态王软件开发工业监控工程,可以极大地增强用户生产控制能力、提高工厂的生产力和效率、提高产品的质量、减少成本及原材料的消耗。它适用于从单一设备的生产运营管理和故障诊断,到网络结构分布是大型集中监控管理系统的开发。它以标准的工业计算机软、硬件平台构成的集成系统取代传统的封闭式系统。 关键字:WinCC、自动化、工业监控

This design is based on SIMATIC WinCC water control system, you can auto-complete of water storage and drainage features, and meet the needs of industrial production processes. SIMATIC WinCC is the first process monitoring systems with the latest 32-bit technology, openness and flexibility with goo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industry increasingly higher level of automation of the production process, the corresponding requirements under its control interface should be more humane and simplicity of, people also come to realize that the original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programming.WINCCsoftware is a general industrial monitor software, it design, hands-on process control and plant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integration, achieving optimal management. It is based on the Microsoft Windows XP/NT2000 operating system, the user can at all levels of the corporate network wherever it can get real time information system. Using the kingview software development industry to monitor the project, can greatly enhance user control, to improve productivity and efficiency, improve product quality, reduce costs and raw material consumption. It is suitable for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 from a single device and troubleshooting to the network structure is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large concentrated monitoring system development. It to a standard industry computer software and hardware platforms constitute integrated system to replace the traditional closed systems. Keywords: WinCC,Automation , industrial monitor

自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

黑龙江科技大学 自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 课程名称自动控制系统课程设计 班级 学号 姓名

第一章系统工作原理 直流电机调速控制系统的原理框图如图1-1所示: 图1-1 原理框图 1.1 结构与调速原理 直流电机由定子和转子两部分组成,其间有一定的气隙。其构造的主要特点是具有一个带换向器的电枢。直流电机的定子由机座、主磁极、换向磁极、前后端盖和刷架等部件组成。其中主磁极是产生直流电机气隙磁场的主要部件,由永磁体或带有直流励磁绕组的叠片铁心构成。直流电机的转子则由电枢、换向器(又称整流子)和转轴等部件构成。其中电枢由电枢铁心和电枢绕组两部分组成。电枢铁心由硅钢片叠成,在其外圆处均匀分布着齿槽,电枢绕组则嵌置于这些槽中。换向器是一种机械整流部件。由换向片叠成圆筒形后,以金属夹件或塑料成型为一个整体。各换向片间互相绝缘。换向器质量对运行可靠性有很大影响。 直流电机斩波调速原理是利用可控硅整流调压来达直流电机调速的目的,利用交流电相位延迟一定时间发出触发信号使可控硅导通即为斩波,斩波后的交流电经电机滤波后其平均电压随斩波相位变化而变化。为了达到控制直流电机目的,在控制回路加入了速度、电压、电流反馈环路和PID调节器来防止电机由于负载变化而引起的波动和对电机速度、电压、电流超常保护。

第二章主电路的设计与分析 2.1 主电路的各个部分电路 主电路主要环节是:整流电路、斩波电路。 图2-1 调速系统 直流脉宽调速系统的组成如图2-1所示,由主电路、控制及保护电路、信号检测电路三大部分组成。二极管整流桥把输入的交流电变为直流电,电阻R1为起动限流电阻,C1为滤波电容。可逆PWM变换器主电路系采用MOSFET所构成的H型结构形式,它是由四个功率IGBT管(VT1、VT2、VT3、VT4)和四个续流二极管(VD1、VD2、VD3、VD4)组成的双极式PWM可逆变换器,根据脉冲占空比的不同,在直流电机M上可得到正或负的直流电压。 2.1.1 整流电路 晶体二极管桥式整流电路是使用最多的一种整流电路。这种电路,只要增加两只二极管口连接成"桥"式结构,便具有全波整流电路的优点,而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它的缺点。

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设计报告

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设计报告

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设计报告

学生姓名: 学号: 课设题目: VGA彩条信号显示控制器设计同组人:

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设计报告 郝欣欣 一、课程设计内容 1、使用Verilog语言和Modelsim仿真器完成可显示横彩条、竖彩条、棋盘格相间的VGA控制器的设计和验证 2、设计并验证可显示英语单词”HIT”的VGA 控制器 3、使用Quartus II和SOPC实验箱验证设计的正确性 4、Verilog代码要符合微电子中心编码标准 二、FPGA原理 CPLD、FPGA是在PAL、GAL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丰富的可编程I/O 引脚、逻辑宏单元、门电路以及RAM空间的可编程逻辑器件,几乎所有应用门阵列、PLD和中小规模通用数字集成电路的场合均可应用FPGA和CPLD器件。CPLD的设计是基于乘积项选择矩阵来实现的,而FPGA基于查找表来设计的。查找表就是实现将输入信号的各种组合功能以一定的次序写入RAM中,然后在输入信号的作用下,输出特定的函数运算结果。其结构图如图1所示: 图1. FPGA查找表单元 一个N输入查找表(LUT,Look Up Table)可以实现N个输入变量的任何逻辑功能,如N输入“与”、N输入“异或”等。

输入多于N个的函数、方程必须分开用几个查找表(LUT)实现(如图2 所示)。 图2 FPGA查找表单元内部结构 该系统设计中,FPGA芯片用的是ALTERA公司的EP1K30QC208-2,它的系统结构如图3所示。它由若干个逻辑单元和中央布线池加I/O端口构成

图3 EP1K30QC208内部结构 三、VGA接口 VGA的全称为Video Graphic Array,即显示绘图阵列。在PC行业发展的初期,VGA以其支持在640X480的较高分辨率下同时显示16种色彩或256种灰度,同时在320X240分辨率下可以同时显示256种颜色的良好特性得到广泛支持。后来,厂商们纷纷在VGA基础上加以扩充,如将显存提高至1M并使其支持更高分辨率如800X600或1024X768,这些扩充的模式就称之为VESA(Video Electronics Standards Association,视频电子标准协会)的Super VGA模式,简称SVGA,现在的显卡和显示器都支持SVGA模式。 图4 VGA接口 VGA接口就是显卡上输出模拟信号的接口,也叫D-Sub接口。VGA接口是一种D型接口,上面共有15针空,分成三排,每排五个。VGA接口是显卡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接口类型,绝大多数的显卡都带有此种接口。 表1 VGA管脚定义 管脚定义 1 红基色 red 2 绿基色 green 3 蓝基色 blue 4 地址码 ID Bit 5 自测试 (各家定义不同)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成绩: 自动控制原理 课程设计报告 学生姓名:黄国盛 班级:工化144 学号:201421714406 指导老师:刘芹 设计时间:2016.11.28-2016.12.2

目录 1.设计任务与要求 (1) 2.设计方法及步骤 (1) 2.1系统的开环增益 (1) 2.2校正前的系统 (1) 2.2.1校正前系统的Bode图和阶跃响应曲线 (1) 2.2.2MATLAB程序 (2) 3.3校正方案选择和设计 (3) 3.3.1校正方案选择及结构图 (3) 3.3.2校正装置参数计算 (3) 3.3.3MATLAB程序 (4) 3.4校正后的系统 (4) 3.4.1校正后系统的Bode图和阶跃响应曲线 (4) 3.4.2MATLAB程序 (6) 3.5系统模拟电路图 (6) 3.5.1未校正系统模拟电路图 (6) 3.5.2校正后系统模拟电路图 (7) 3.5.3校正前、后系统阶跃响应曲线 (8) 4.课程设计小结和心得 (9) 5.参考文献 (10)

1.设计任务与要求 题目2: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被控制对象的开环传递函数 ()() 00.51K G s s s =+用串联校正的频率域方法对系统进行串联校正设计。 任务:用串联校正的频率域方法对系统进行串联校正设计,使系统满足如下动态及静态性能 指标: (1)在单位斜坡信号作用下,系统的稳态误差0.05ss e rad <; (2)系统校正后,相位裕量45γ> 。 (3)截止频率6/c rad s ω>。 2.设计方法及步骤 2.1系统的开环增益 由稳态误差要求得:20≥K ,取20=K ;得s G 1s 5.0201)s(0.5s 20)s (20+=+=2.2校正前的系统 2.2.1校正前系统的Bode 图和阶跃响应曲线 图2.2.1-1校正前系统的Bode 图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金陵科技学院课程设计目录 目录 绪论 (1)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及题目 (2) 1.1课程设计的目的 (2) 1.2课程设计的题目 (2) 二课程设计的任务及要求 (3) 2.1课程设计的任务 (3) 2.2课程设计的要求 (3) 三校正函数的设计 (4) 3.1理论知识 (4) 3.2设计部分 (5) 四传递函数特征根的计算 (10) 4.1校正前系统的传递函数的特征根.......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校正后系统的传递函数的特征根....... 错误!未定义书签。五系统动态性能的分析.. (13) 5.1校正前系统的动态性能分析 (13) 5.2校正后系统的动态性能分析 (15) 六系统的根轨迹分析 (19) 6.1校正前系统的根轨迹分析 (19) 6.2校正后系统的根轨迹分析 (21) 七系统的奈奎斯特曲线图 (23) 7.1校正前系统的奈奎斯特曲线图 (23) 7.2校正后系统的奈奎斯特曲线图 (244) 八系统的对数幅频特性及对数相频特性 (24) 8.1校正前系统的对数幅频特性及对数相频特性 (25) 8.2校正后系统的对数幅频特性及对数相频特性错误!未定义书签。总结 (267) 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绪论 在控制工程中用得最广的是电气校正装置,它不但可应用于电的控制系统,而且通过将非电量信号转换成电量信号,还可应用于非电的控制系统。控制系统的设计问题常常可以归结为设计适当类型和适当参数值的校正装置。校正装置可以补偿系统不可变动部分(由控制对象、执行机构和量测部件组成的部分)在特性上的缺陷,使校正后的控制系统能满足事先要求的性能指标。常用的性能指标形式可以是时间域的指标,如上升时间、超调量、过渡过程时间等(见过渡过程),也可以是频率域的指标,如相角裕量、增益裕量(见相对稳定性)、谐振峰值、带宽(见频率响应)等。 常用的串联校正装置有超前校正、滞后校正、滞后-超前校正三种类型。在许多情况下,它们都是由电阻、电容按不同方式连接成的一些四端网络。各类校正装置的特性可用它们的传递函数来表示,此外也常采用频率响应的波德图来表示。不同类型的校正装置对信号产生不同的校正作用,以满足不同要求的控制系统在改善特性上的需要。在工业控制系统如温度控制系统、流量控制系统中,串联校正装置采用有源网络的形式,并且制成通用性的调节器,称为PID(比例-积分-微分)调节器,它的校正作用与滞后-超前校正装置类同。

自控课程设计报告

自控课程设计报告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目的要求 1.目的 1.加深对自动控制原理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 2.掌握被控广义对象数学模型试验测试和辨识的方法; 3.掌握闭环系统稳定性、稳态误差和动态响应质量的分析、计算和校正方 法; 4.经过对广义对象特性测试和闭环系统运行调试试验,提高实验动手能 力; 5.经过MATLAB、Simulink仿真计算,提高编程、仿真和计算能力。2.要求 1.认真对待课程设计,集中全部精力,抓紧两周时间,圆满完成课程设计任 务; 2.认真听老师讲授课程设计,并做好笔记,消化内容,掌握自动控制系统一 般的设计步骤和方法; 3.学会用MATLAB/Simulink仿真计算方法,设计自动控制系统; 4.认真做好测试和运行调试试验,仔细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5.按规定认真写好课程设计报告。 二、设计题目 直流电动机转速自动控制系统设计 三、质量指标要求 1.给定转速:2000转/分

2. 稳态误差:理论上0ss e =,实际系统稳态误差,为给定转速值的0005 3. 动态质量指标: 超调量: %5%σ≤ 调节时间:0.5s t s < 四、 完成时间:2周 80学时 课程设计报告正文(提纲) 第一章 直流电动机转速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原理 广义对象组成 1.1.1 被控制对象直流电动机工作原理和被控制量 1.1.2 功率放大器电路及工作原理 1.1.3 测速装置组成及工作原理 广义对象数学模型的建立 1.2.1 广义对象时间响应特性的测试 1.2.1.1 测试实验原理图 1.2.1.2 测试过程与方法 1.2.1.3 测试结果曲线 1.2.2 数学模型辨识 1.2.2.1 辨识方法选择 1.2.2.2 辨识结果:开环传递函数 第二章 转速控制系统的理论分析与计算 未校正闭环控制系统的结构图 未校正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金陵科技学院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绪论 (1)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及题目 (2) 1.1课程设计的目的 (2) 1.2课程设计的题目 (2) 二课程设计的任务及要求 (3) 2.1课程设计的任务 (3) 2.2课程设计的要求 (3) 三校正函数的设计 (4) 3.1理论知识 (4) 3.2设计部分 (5) 四传递函数特征根的计算 (8) 4.1校正前系统的传递函数的特征根 (8) 4.2校正后系统的传递函数的特征根 (10) 五系统动态性能的分析 (11) 5.1校正前系统的动态性能分析 (11) 5.2校正后系统的动态性能分析 (15) 六系统的根轨迹分析 (19) 6.1校正前系统的根轨迹分析 (19) 6.2校正后系统的根轨迹分析 (21) 七系统的奈奎斯特曲线图 (23) 7.1校正前系统的奈奎斯特曲线图 (23) 7.2校正后系统的奈奎斯特曲线图......... 错误!未定义书签。4 八系统的对数幅频特性及对数相频特性...... 错误!未定义书签。 8.1校正前系统的对数幅频特性及对数相频特性 (25) 8.2校正后系统的对数幅频特性及对数相频特性 (27) 总结................................... 错误!未定义书签。8 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在控制工程中用得最广的是电气校正装置,它不但可应用于电的控制系统,而且通过将非电量信号转换成电量信号,还可应用于非电的控制系统。控制系统的设计问题常常可以归结为设计适当类型和适当参数值的校正装置。校正装置可以补偿系统不可变动部分(由控制对象、执行机构和量测部件组成的部分)在特性上的缺陷,使校正后的控制系统能满足事先要求的性能指标。常用的性能指标形式可以是时间域的指标,如上升时间、超调量、过渡过程时间等(见过渡过程),也可以是频率域的指标,如相角裕量、增益裕量(见相对稳定性)、谐振峰值、带宽(见频率响应)等。 常用的串联校正装置有超前校正、滞后校正、滞后-超前校正三种类型。在许多情况下,它们都是由电阻、电容按不同方式连接成的一些四端网络。各类校正装置的特性可用它们的传递函数来表示,此外也常采用频率响应的波德图来表示。不同类型的校正装置对信号产生不同的校正作用,以满足不同要求的控制系统在改善特性上的需要。在工业控制系统如温度控制系统、流量控制系统中,串联校正装置采用有源网络的形式,并且制成通用性的调节器,称为PID(比例-积分-微分)调节器,它的校正作用与滞后-超前校正装置类同。

自控课程设计 (2)

二○一○~二○一一学年第一学期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课程设计报告书 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班级:自动化0803班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二○一○年十二月

一 、设计目的 1. 掌握控制系统的设计与校正方法、步骤。 2. 掌握对系统相角裕度、稳态误差和剪切频率以及动态特性分析。 3. 掌握利用MATLAB 对控制理论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的技能。 4.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题目和任务。 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被控制对象的开环传递函数 ()(0.051)(0.21) k K G s s s s = ++ 用串联校正的频率域方法对系统进行串联校正设计。 任务:用串联校正的频率域方法对系统进行串联校正设计,使系统满足如下动态 及静态性能指标: (1)在单位斜坡信号t t r =)(作用下,系统的速度误差系数-15s v K ≥; (2)系统校正后,超调量不大于25%。 (3)系统校正后,调节时间不大于1。 三.设计报告要求 1.分析设计要求,说明串联校正的设计思路(滞后校正,超前校正或滞 后-超前校正) ; 2.详细设计(包括的图形有:串联校正结构图,校正前系统的Bode 图,校正装置的Bode 图,校正后系统的Bode 图); 3.MATLAB 编程代码及运行结果(包括图形、运算结果); 4.校正实现的电路图及实验结果(校正前后系统的阶跃响应图-MATLAB 或SIMULINK 辅助设计); 5.校正前后的系统性能指标的计算; 总结(包括课程设计过程中的学习体会与收获、对本次课程设计的认识等内容) 四.课程设计内容。 1.校正前系统分析 设计之前对函数)(s k G 进行分析: 由于要求校正前的系统要在在单位斜坡信号t t r =)(作用下,系统的速度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