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秀《延安延安》简介
延安诗4首

延安诗4首
摘要:
1.延安概述
2.诗歌一:《延安颂》
3.诗歌二:《南泥湾》
4.诗歌三:《延安,我把你追寻》
5.诗歌四:《在延安》
6.总结
正文:
延安,是中国革命历史的一座重要城市,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后到达的第一个根据地,也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这里,诞生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其中诗歌尤为出众。
第一首诗歌,《延安颂》。
这首诗歌是由著名诗人公木创作于1938 年。
诗歌赞扬了延安的壮丽景色和革命精神,表达了诗人对延安的深深热爱和敬仰。
第二首诗歌,《南泥湾》。
这是由诗人贺敬之创作于1940 年的一首诗歌。
诗歌描述了南泥湾的丰富资源和美丽景色,同时表达了诗人对南泥湾的热爱和对革命事业的忠诚。
第三首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
这是由诗人何其芳创作于1940 年的一首诗歌。
诗歌深情地表达了诗人对延安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展现了革命者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第四首诗歌,《在延安》。
这是由诗人陈毅创作于1940 年的一首诗歌。
诗
歌描绘了延安的繁华景象和革命热情,表达了诗人对延安的深深眷恋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总的来说,这四首诗歌都是以延安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延安的热爱和对革命事业的忠诚。
红秀《延安 延安》观后感

红秀《延安延安》观后感前段时间,有幸观看了红秀《延安延安》,这场演出给我带来的震撼和感动,至今仍萦绕心头。
演出一开始,那逼真的场景布置就把我拉回到了那个充满热血与激情的年代。
昏暗的灯光,破旧的窑洞,还有那充满年代感的陈设,仿佛让我穿越时空,置身于当年的延安。
随着剧情的推进,我看到了一群怀揣着理想与信念的年轻人,他们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奔赴延安。
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坚定和对未来的憧憬,那眼神里透露出的光芒,仿佛在说:“延安,就是我们的希望!”其中有一个情节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一位年轻的女学生,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蓝色旗袍,背着简单的行囊,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延安。
她的脸上满是尘土,头发也有些凌乱,但她的眼睛却格外明亮。
当她看到延安的那一刻,泪水夺眶而出,她喃喃自语道:“这就是我梦寐以求的地方,这就是能实现我理想的地方。
”她的声音虽然不大,却充满了力量,让我感受到了她内心的澎湃。
还有一群战士,他们在训练场上挥汗如雨。
那一声声的口号,那坚定有力的步伐,让我仿佛看到了他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英勇身姿。
其中有一个小战士,看起来不过十五六岁的样子,身材瘦弱,但他的眼神却无比坚毅。
在练习射击的时候,他一次又一次地脱靶,可他没有丝毫的气馁。
他咬着牙,继续端起枪,瞄准,射击。
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他的手也因为长时间握枪而磨出了血泡,但他依然没有放弃。
终于,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他成功地命中了靶心。
那一刻,他脸上绽放出的笑容,比阳光还要灿烂。
在演出中,还有一段关于军民鱼水情的情节,让我感动不已。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让延安的百姓们陷入了困境。
粮食被淋湿了,房屋也有倒塌的危险。
战士们得知这个消息后,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
他们不顾自己的安危,帮助百姓们抢救粮食,修缮房屋。
有一位老战士,他的腿在战争中受过伤,行动不太方便。
但他依然坚持在雨中奔波,为百姓们搬运东西。
百姓们看着战士们如此辛苦,纷纷拿出自家的食物和水送给战士们。
可战士们坚决不收,他们说:“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你们的心意我们领了,但东西不能收。
延安延安红秀观后感三篇

延安延安红秀观后感三篇【篇1】延安延安红秀观后感_月_日,在____支部的组织下,我终于就要到达中国革命圣地——延安了,旅途中,我的心情格外的激动,一种说不清是亢奋、敬重还是虔诚的情绪充满了我的心扉,当一切都清晰地呈现在面前时,厚重的黄土高坡,一下子使我感受到革命圣地凝重的气息。
我们学习团一行先后参观了延安革命纪念馆、杨家岭革命旧址、枣园革命旧址和王家坪革命旧址、宝塔山、清凉山等,现场聆听了解说员翔实而生动的讲解,我才知道以前从书本和电视上得到的对延安的认识是多么的粗浅和简单,延安的历史和精神是那么的丰饶和厚重。
也就是在这样狭孝阴暗、简陋的窑洞里,毛泽东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指挥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就是在这窑洞的小油灯下,他们写下了一篇又一篇决定中国革命方向、指导中国革命的光辉著作,在这个落后、贫穷的地方领导和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人民共和国的坚定基石,培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伟大历史篇章。
延安,既是红军长征胜利的落脚点,也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赢得抗日战争胜利,进而夺取全国胜利的解放战争的出发点。
从1935年到1948年,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是在这里生活和战斗了13个春秋,他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领导和指挥了中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坚固基石,培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伟大的历史篇章。
毛泽东同志的许多重要著作,如《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都是在延安时期完成的。
毛泽东思想正是在延安时期逐步成熟并正式写到了党的旗帜上。
可以说,延安时期是我们党科学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成功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理论上实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时期。
没有延安,就不会有毛泽东思想,就不会有我们现在的新中国。
延安的十三年是艰苦的十三年,奋斗的十三年,延安精神是实事求是的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艰苦奋斗的精神。
关于红色文化的诗歌延安

关于红色文化的诗歌延安一延安啊,你就像一颗永不熄灭的红星。
在那片黄土地上,闪耀着红色的光芒。
我仿佛看到了先辈们的身影,他们满怀热血奔赴你这革命的圣地。
就像飞蛾扑火一般,他们明知前路艰辛,却义无反顾。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贺敬之的这句诗,道尽了多少人对延安的思念与向往啊。
二在延安的窑洞里,点亮了希望的烛火。
那小小的窑洞,可装着大大的梦想呢。
战士们围坐在一起,讨论着革命的方向。
他们的声音,如同春天的惊雷,在这小小的空间里炸响。
我想问问,这窑洞是不是有一种魔力?能让每一个走进的人,都充满力量。
就像种子落入肥沃的土壤,在延安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三延安的山山水水,都印刻着红色的记忆。
那延河的水呀,潺潺流淌,像一位慈祥的母亲,见证着无数革命故事。
我曾听爷爷说,他年轻的时候,最向往的就是延安。
他说,延安的每一寸土地,都像一部活着的史书。
那些扛着枪的战士,从河边走过,他们坚定的步伐,如同奏响的战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延河滚滚喊‘前进’!”这是多么豪迈的呼喊啊。
四红色的延安,是一座精神的灯塔。
在黑暗的岁月里,为无数迷茫的人指引方向。
你看那漫山遍野的枣树林,一颗颗红枣就像战士们火热的心。
在这里,人们相互扶持,共同奋斗。
一个老战士对小战士说:“娃呀,咱们在延安,就得有延安的精神,不怕苦,不怕累。
”这简单的话语,却蕴含着无尽的力量,就像那枣树林,虽然朴实无华,却充满生机。
五走进延安,就像走进了一幅红色的画卷。
画面里有毛主席在窑洞里挑灯夜战,有战士们在操场上训练的英姿。
我站在这片土地上,似乎能听到历史的回声。
这回声,是冲锋的号角,是胜利的欢呼。
如果说中国革命是一场漫长的旅程,那么延安就是途中最重要的驿站。
这里汇聚了五湖四海的人,大家怀着同一个梦想,就像无数的溪流,最终汇聚成奔腾的江河。
六延安的天空,仿佛被红色文化染过。
那湛蓝之下,飘荡着革命的气息。
我想象着当年的文艺工作者们,在这片天空下,创作出一首首激昂的歌曲,一篇篇动人的诗歌。
红秀《延安延安》观后感

红秀《延安延安》观后感《红秀《延安延安》观后感》前阵子,我有幸观看了红秀《延安延安》,这场演出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演出一开始,那逼真的场景就把我拉进了那个特殊的年代。
舞台上重现了延安的老街道,破旧的房屋、泥泞的道路,还有那些穿着朴素的人们,一切都仿佛让我穿越回了过去。
我看到了一群年轻人,他们怀揣着理想和热情,从四面八方奔赴延安。
他们的脸上写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那时候的延安,条件艰苦,可人们的精神世界却是无比富足。
有一个场景让我特别感动。
那是一位年轻的女学生,原本生活在大城市,家境优越。
但她听闻了延安的召唤,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舒适的生活,踏上了前往延安的征程。
一路上,她经历了风吹雨打,脚底磨出了水泡,可她没有丝毫退缩。
当她终于到达延安时,她激动得热泪盈眶,大声喊着:“延安,我来了!”那一刻,我仿佛能感受到她内心的澎湃和喜悦。
还有一个情节,是关于一场军民大生产。
战士们和老百姓们一起在田间劳作,他们弯着腰,汗水湿透了衣衫,但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他们一边干活,一边唱着歌,歌声中充满了力量和希望。
我看到一位老大娘,她虽然年纪大了,但干起活来丝毫不输给年轻人。
她手把手地教年轻战士们如何播种、如何收割,眼神中满是关爱和鼓励。
在演出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细节。
比如战士们的服装,虽然破旧,但补丁打得整整齐齐;老百姓们的笑容,虽然带着生活的沧桑,但却无比真诚。
还有舞台上的灯光和音效,配合得恰到好处,让我仿佛身临其境。
当演出进行到红军长征的部分时,那场面真是惊心动魄。
战士们在雪山、草地中艰难前行,有的战士因为饥饿和寒冷倒了下去,但其他人依然咬着牙坚持。
他们相互扶持,相互鼓励,那种团结和坚韧让我热泪盈眶。
看完这场演出,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延安精神的伟大。
那是一种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是一种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的精神;更是一种为了理想和信念,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繁荣的时代,很难想象当年的艰辛。
红秀《延安 延安》观后感

红秀《延安延安》观后感《红秀〈延安延安〉观后感》前段时间,我有幸观看了红秀《延安延安》,这场演出真的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和深深的感动。
演出一开始,那逼真的场景布置就让我仿佛一下子穿越回了那个充满热血与激情的年代。
舞台上,黄土高原的沟壑纵横、窑洞的朴实无华,还有那飘扬的红旗,都让我感觉到自己正置身于延安的土地上。
整个表演中,有一个情节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那是一群年轻的战士,他们刚刚经历了一场激烈的战斗,疲惫不堪,但眼神中却依然充满着坚定的信念。
其中有一个小战士,看起来也就十七八岁的样子,脸上还带着些许稚嫩,可他的神情却无比坚毅。
他的衣服破破烂烂的,上面沾满了血迹和泥土,但他毫不在意,只是紧紧地握着手中的枪。
在战斗的间隙,他坐在一块石头上,从怀里掏出了一封皱巴巴的信。
我猜那是他家人写给他的,他小心翼翼地展开,眼睛里闪烁着温柔的光。
他轻轻地读着信,嘴唇微微颤抖,我仿佛能听到他心里的思念。
读完信后,他把信重新叠好,小心地放回怀里,然后站起身来,继续投入到战斗中。
还有一个场景,是一群妇女在窑洞前为战士们缝补衣服。
她们一边干活,一边聊天,笑声在空气中回荡。
其中一位大妈,头发已经花白,她的手指虽然粗糙,但缝补的动作却十分熟练。
她一边缝着,一边念叨着:“孩子们在前线打仗不容易,咱们可得把这衣服缝结实喽,不能让他们受冻。
”旁边的年轻媳妇们纷纷点头,手里的针线活儿一刻也不停。
当灯光聚焦在一位年轻的女学生身上时,她正激情澎湃地演讲,号召大家为了保卫延安、保卫祖国而奋斗。
她的声音清脆而响亮,充满了力量。
台下的人们被她的热情所感染,纷纷响应,那一刻,我能感受到那种众志成城的决心和勇气。
在演出的过程中,音乐和舞蹈的配合也堪称完美。
那激昂的旋律,充满力量的舞蹈动作,让每一个观众的心都随之跳动。
特别是一段表现军民欢庆胜利的舞蹈,演员们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欢快的舞步仿佛在诉说着胜利的来之不易。
看着舞台上的一幕幕,我不禁想起了曾经在历史课本上读到的那些关于延安的故事。
红秀《延安 延安》观后感

红秀《延安延安》观后感红秀的舞剧作品《延安延安》是一部展现中国革命历史的经典之作。
通过精湛的表演和舞蹈,该作品生动地展示了延安这个特殊时期的历史画卷,深深触动了我。
在观看《延安延安》后,我被其中的情感、主题和艺术表现方式所深深打动。
首先,这部舞剧作品通过舞蹈的形式展现了延安时期人们的情感和心境。
舞剧开篇,一幅红军长征的画面展现在观众面前,舞者们身姿挺拔,动作矫健有力,生动地再现了当时艰苦卓绝的长征历程。
接下来,延安时期人们的革命热情被表达得淋漓尽致,舞者们用流畅的舞步和奔放的舞姿展示了人们为了革命事业而拼搏的精神面貌。
他们的舞姿犹如一支支火红的旗帜,在舞台上燃起熊熊的革命烈火,让观众感受到真挚而激情的力量。
整个舞剧中,舞者们的身姿和动作配合得恰到好处,展现出强烈的战斗气息和悲壮的情感,使观众们感受到延安时期的坚韧和顽强。
其次,《延安延安》的主题是延安时期的人民及其对革命事业的深厚情感。
舞剧通过舞蹈的形式,以富有表现力的艺术手法展示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场景,展现了他们对党和革命事业的无私奉献。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女红军的形象。
她们身着红色军装,英姿飒爽,勇敢而坚定地投身革命,她们的形象展示了当时许多优秀女性的风采和事迹。
舞剧中还通过表演展现了延安时期人们的劳动生活和文化娱乐活动,使观众深刻感受到这个特殊时期人民的团结和奋斗精神。
最后,红秀舞剧作品《延安延安》的艺术表现方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在舞蹈设计和舞台布景上下足了功夫,使整个舞剧呈现出一种浓厚的历史氛围。
舞台上的道具、服装、灯光等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营造出了延安时期的真实感。
而舞者们的表演更是精彩纷呈,他们通过流畅的身姿和舞动的手脚,将延安时期的情感表达得非常鲜活。
此外,整个舞剧音乐的选曲也非常独特,通过悠扬的旋律和激昂的节奏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音乐感受。
总之,红秀的《延安延安》是一部富有历史氛围的舞剧作品。
它通过舞蹈的形式展示了延安时期的人民群众的情感和主题,用生动的艺术表现方式让观众深深感受到了当时特殊时期的历史风貌。
红秀《延安 延安》观后感

红秀《延安延安》观后感前阵子,我有幸观看了红秀《延安延安》,这场演出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演出一开始,那逼真的场景布置就把我拉回到了那个充满激情与热血的年代。
舞台上,破旧的窑洞、蜿蜒的山路,还有那飞扬的尘土,仿佛让我亲身走进了延安的世界。
我看到了一群年轻人,他们怀揣着梦想和希望,从四面八方奔赴延安。
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坚定,那种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让我深受感动。
其中有一个情节,让我至今难以忘怀。
那是一个年轻的学生,穿着朴素的长衫,背着一个破旧的书包。
他的脸上满是疲惫,但眼神却熠熠生辉。
他一路上历经了千辛万苦,遭遇了风吹雨打,鞋子都磨破了,脚底也起了水泡。
可他一步都没有停歇,不停地往前走。
当他终于抵达延安时,他跪在地上,亲吻着这片土地,泪水止不住地流。
他嘴里喃喃自语着:“延安,我来了,我终于来了!”那一刻,我的心也跟着颤抖起来,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激动和喜悦。
还有一个场景,是一群战士们在窑洞前的空地上训练。
他们喊着响亮的口号,步伐整齐有力。
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但他们的脸上没有一丝抱怨,只有坚韧和决心。
其中有一个小战士,看起来不过十五六岁的模样,身材瘦弱,但他的眼神中却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
在训练中,他不小心摔倒了,膝盖擦破了皮,鲜血直流。
可他咬着牙,迅速爬起来,继续跟上队伍的节奏。
旁边的战友想要扶他一把,他却倔强地说:“我能行,别管我!”这个小战士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坚强和勇敢。
演出中,那些陕北的民歌和舞蹈也让我陶醉其中。
演员们穿着鲜艳的服装,跳着欢快的舞步,歌声悠扬动听。
他们的笑容是那么的真挚,那么的淳朴,仿佛能把所有的烦恼都驱散。
尤其是那一段腰鼓表演,鼓手们用力地敲击着腰鼓,鼓声震天动地。
他们的动作豪放洒脱,充满了力量。
看着他们的表演,我也忍不住跟着节奏打起了拍子,整个人都沉浸在了那热烈的氛围中。
在观看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想,延安精神到底是什么?是艰苦奋斗?是无私奉献?还是坚定的信念?或许都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首部红色主题秀——红秀《延安延安》由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陕西文投延安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神采演出艺术公司联合出品的中国首部红色主题秀—红秀《延安延安》,作为长征胜利八十周年的献礼巨制,于2016年7月在枣园广场·东方红大剧院首演,作为延安首部以“秀”的类型出现的演出,它以史诗般恢弘的场景和突破性的剧场格局展现了为理想与使命投身革命的年轻人们的火热青春。
红秀《延安延安》将目光锁定在那个年代所有心怀激情和理想的青年们身上。
革命军人欧阳坚的清醒坚定,知识青年白雁鸣的浪漫情怀,延安男娃栓柱的从懵懂到成长,每一个曾拥有青春、心怀梦想的人,都能从这些青年的故事里找到自己的影子。
红秀《延安延安》梳理着一代人的青春、理想和使命记忆,让曾经的青年激荡豪情,让今天的青年理解父辈。
红秀《延安延安》主要的感染力和震撼力就是它和别的红色旅游景区不同,它有丰富的观看性和体验性。
并首创了虚+实的360°全覆盖式立体表演空间,机械美学与戏剧舞蹈的表演模式。
红秀《延安延安》每天两场演出,是以真实的历史背景为基础再现当年的革命热情。
1936年,斯诺辗转来到延安,记录了红军当时在延安的生活见闻。
1937年10月,《红星照耀中国》出版,迅速在风雨飘摇的旧中国席卷起红色风暴,吸引了大批青
年知识分子投奔延安。
上海姑娘白雁鸣带着浪漫的革命情怀奔赴延安,与长征中幸存下来的革命军人欧阳坚相遇,二人共同经历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和大鲁艺,在火热的生活中深深相爱。
因战争失去全家的陕北男娃栓柱,唯一的信念就是生存下去,他在革命的队伍中重新找到归属,将欧阳坚和白雁鸣视作兄姐,三人亲如一家。
然而,日军并没有放过延安这片热土,一次飞机轰炸中,白雁鸣和欧阳坚为救助陕北老乡,牺牲在炮火之中。
再度失去亲人的栓柱从悲痛中站起,继承二人遗志东渡黄河北上抗日,掀起革命的滚滚浪潮……
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红秀《延安延安》充分利用声光电等现代综合效果,把爬雪山、过草地、战争三位一体战术演绎得活灵活现。
营造出一种逼真的动人心魄的革命战争效果。
年轻的游客也可以穿上军装,拿起钢枪参与进去保卫延安。
红秀《延安延安》这个国家基金艺术项目首开中国红色旅游之先河,将静态的平面展览变成了真实的历史画卷,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正因为如此,它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
红秀《延安延安》欢庆胜利的场面,融和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热情奔放的拥军秧歌,这是革命圣地延安黄土风情的集中展示。
欢庆胜利时,作为游客的你可以亲自加入热火朝天的丰收场面中,和着节奏唱起歌,找回那久违的革命激情。
宝塔山、延河水、土窑洞、小米加步枪……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的13年经历,让延安成为人们心中抹不掉的记忆。
现在,红色主题文化秀《延安延安》又把这种记忆复活在人们的眼前,给我一个小时,还你半个世纪,让你在谈笑之间领略满腔热血、爱恨交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