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线网规模
交通合理线网规模

交通合理线网规模摘要:从城市的交通需求以及线网的覆盖面和服务水平两个方面,对石家庄市轨道交通的线网规模进行了匡算.并结合石家庄市的实际情况,通过对比和分析各种匡算结果,提出了石家庄市主城区轨道交通近期和远景线网规划的合理规模.在进行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根据城市的现状及其发展规划、城市的交通需求、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等,从宏观上合理地规划快速轨道交通线网的规模.所谓合理规模[1],实际上就是合理的快速轨道交通方式的供给水平.由于交通需求和交通供给是动态的平衡过程,因此合理规模也是相对的.线网规模是否真正合理,最终应放入交通模型进行需求和供给的动态检验.但在进行方案构架研究之前,也应对线网规模进行约束,以使多个方案有共同的比较基础.本文通过对城市的交通需求以及线网的覆盖面和服务水平进行定量分析,同时参考国内外一些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建设与使用指标,针对石家庄市的具体特点,最后确定其快速轨道交通线网总长度的合理范围.1按交通需求推算线网规模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要满足交通的需要,城市远景年的公共交通预测总量,体现了城市公共交通的远景需求规模,是决定城市快速轨道建设总量的最重要的、可量化的指标.轨道交通线网规模,可以从出行总量与轨道交通线路负荷强度之间的关系推导而来,其线网络长度为:βγ(1)L=Qα/式中,Q为城市出行总量,万人次/d;α为公共交通出行比例;β为快速轨道交通在公共交通总客流量中分担客流的比重;γ为轨道交通线网负荷强度,万人次/(km・d).远期公共交通预测总客流量可以通过交通需求预测获得.轨道交通方式占公共交通方式出行量的比重与常规公交的线网密度、服务水平、轨道交通的线网密度和服务水平有关.从国外一些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运行来看,纽约的快速轨道交通占城市客运量的70%,巴黎占65%.我国的一些城市远期轨道交通在城市公共交通中分担客流的比重:北京市为50%~55%,广州市为45%~50%,沈阳市为60%~88%,青岛市为60%~65%,长春市为21%,大连市高达7013%[2].因此,建议各城市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β在0.3~0.6之间取值.线网负荷强度是指快速轨道线每日公里平均承担的客流量,它是反映快速轨道线网运营效率和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指标.从国内外快速轨道交通建设的经验来看,一般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高密度低负荷轨道交通系统,如巴黎、伦敦,这种形式的快速轨道网经济效益较差,政府需要进行大量补贴;另一种是低密度高负荷快轨线网,如莫斯科、香港.我国的城市目前还只能采用低密度高负荷的模式,以最少的资金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从国内外快轨线网来看,建议γ在2.5~4之间取值.1.1未来居民出行总量分析根据《石家庄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总报告》,到2010年石家庄市主城区的建设用地发展规模为142km2,2010年主城区总人口为195万人[3].根据我国特大城市人口规模的控制政策,以及2010年以后整个石家庄中心城市的城市化水平,石家庄市主城区建设用地发展范围将控制在3环以内,面积280km2.考虑到城市的发展,城市远景常住人口加流动人口规划控制在300万人.根据2000年石家庄市主城区居民出行调查,主城区总人口为140万人,人均出行次数为2.54次/(人・d),出行率为86.34%.东京1968年的人均出行强度为2.48次,1978年为2.53次,10年内增加0.05次,增长不大.根据1984年广州市居民出行调查,居民人均出行次数为2.09次/(人・d),1996年进行了一次小规模的家访调查,调查结果表明,1996年的人均出行次数为2.3次/(人・d),略有增长.根据石家庄市总体规划,考虑2010年未来的城市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居民平均出行次数的变化趋势,确定未来的居民出行次数为2.66~2.78次/(人・d),居民日出行总量为519~542万人次.流动人口出行次数为2.8次/(人・d).参考国内外城市人口的出行强度的增长规律,从长远看,石家庄市的出行强度的增长速度应逐渐下降而趋于平稳.所以,主城区的远景人口出行强度分别确定为常住人口2.8次/(人・d),流动人口中暂住人口与常住人口相同,其它流动人口为3.0次/(人・d).根据上述资料数据,到近期2010年,石家庄市居民出行总量预测为617~640万人次;远景年居民出行总量预测为84315万人次.1.2交通结构分析交通结构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居民出行的特征、未来交通发展战略以及可能提供的交通方式.2010年的石家庄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中,明确提出了优先发展和建立大容量快速公共交通系统的交通发展战略,将逐步建立以公交为主体,快速轨道交通为骨干,各种交通方式相结合的多层次、多功能、多类型的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这种体系的建立将改善现状的交通方式结构,导致公交出行比例的增加.(1)公交方式出行占全方式出行的比例从国外的情况看,在世界上大城市客运交通中,因为公共交通客运效率比私人交通高得多,以使公共交通在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中占有明显的优势.像纽约公共交通年客运量占全市总客运量的86.0%,东京公共交通年客运量占城市总客运量的70.6%,莫斯科公共交通年客运量占城市总客运量的91.6%.根据石家庄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年在主城区常住人口的出行中,通过建立城市主要客运走廊的轨道系统分析,公交出行比例将提高到21%,其中公共汽车为17%;流动人口出行中,公交出行比例为40%.根据石家庄市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的方向,主城区远景的出行交通方式结构将更趋合理,公共交通的出行比例会进一步提高.类比其它城市的情况,远景公交出行的比例确定为50%。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模

目录引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概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合理规模的内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影响城市轨道线网规模的因素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城市规模形态和土地使用布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城市交通需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4国家政策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线网规模推算方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按交通需求推算线网规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类型及路网规划

(1)城市地理形态(河流、山川等)
(2)规划的城市用地布局
(3)人口流向分布
(4)主观决策因素
任何城市都具有其独特的自然地质条件、地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世界各国城市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具有千差万别的结构形态。网络由初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到高级演化,由于规划的控制作用,多为组织性生长方式。典型的结构形态是网络式、无环放射式及有环放射式三种。
一、城市轨道交通的线网模式
二、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模指标
三、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方法
教与学互动设计
教师活动内容
学生活动内容
时间
一组织教学
以点名的形式熟悉每个学生,完成教具的准备工作,上课后注意上课纪律
二复习提问
1、说说城市轨道交通的定义?
2、城市轨道交通如何分类?
3、讲授新课
第1节线网类型
1、线网类型
架,辅之以区域性轨道交通支线和地面公共交通干线网,以及以干线客流集散服务的短程路线。三者之间互相通过重叠、交叉和换乘枢纽(立体换乘枢纽和平面换乘站),组成一密切联系的整体,通过现代高科技管理经营手段,达到最便捷最高效最低耗;在平面布局上则:交通网络如人体大动脉血管,公交干线是大血管,地面公交支线和短程接驳线是小血管、毛细血
管,覆盖全部城市区,使市民出行能利用最先进最合理的交通工具,最便捷的交通路径,最短的在途时间,最少的步行、换乘、候车的时间或距离,最经济合理的出行费用,达到最佳的交通服务水平。
试试举例同学们能有什么好的方法完成规划
提示认证听讲
25分
10分
5分
教与学互动设计
教师活动内容
学生活动内容
时间
四课堂小结
1、城市轨道交通的线网模式
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模研究

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模研究成都市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也是国内经济发展较为突出的城市之一。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城市交通问题逐渐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提高城市交通的效率和舒适度,成都市相继开通了多条地铁线路,目前已经成为西南地区最为发达的地铁网络之一。
一、地铁线路建设的重要性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快速公共交通系统的一种,是现代城市交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铁线路的建设可以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减少道路拥堵和污染,便于人民出行,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二、成都市的地铁线路建设情况目前,成都市地铁线路建设已经进入快车道。
自成都地铁于2010年9月28日试运行以来,成都市的轨道交通网络不断完善,先后开通了地铁1号线、2号线、3号线、4号线、5号线、6号线、10号线、17号线、18号线等多条地铁线路,覆盖了成都市区、郊区以及周边城市和县城。
其中,1号线、2号线、3号线贯穿成都中心城区,主要服务于市区居民和游客,目前运营里程达到了132.5公里。
而4号线、5号线、6号线则主要服务于城市郊区,方便居民到市区或商业中心购物、旅游等。
新开通的10号线、17号线、18号线则较为偏远,目前还在建设和规划中。
这些地铁线路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将极大地方便市民的出行,也对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和提升都会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未来地铁线路规划展望根据成都市的城市规划,未来的成都市地铁线路规模将达到8条主城轨道线和21条支线。
其中,8条主城轨道线将贯穿成都市中心城区,覆盖整个市区核心区域。
21条支线则将为市区周边的居民提供便捷的出行方式。
总体而言,成都市地铁线路建设的快速发展,将为城市居民提供更为便捷、高效、舒适的出行方式,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同时也将为成都市的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机会和动力。
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模研究

出 行 需 求 分 析 法 是 通 过 轨 道 交 通 供 需 平 衡 分 析 而 进 行 测 算 的 方 法 。轨 道 交 通 线 网 规 模 , 以 从 出 行 总 量 与 轨 道 可 交 通 线 路 负 荷 强 度 之 间 的 关 系 推 导 而来 , 式 如 下 : 公
L—Qa 1 [7  ̄
式 中 : —— 线 网 长 度 ( m) Q_ _远 景 年 城 市 公 共 交 通 总 L k ;
线路 负荷强度( 人次/ 里) 万 公 线同合理规模( 里) 公
3O 35 . ~ , 31 44 8 ~ 4
出 行 量 ( 人 次/日) a — 远 景 年 轨 道 交 通 在 公 共 交 通 总 万 ;—
维普资讯
A ug, 2 8 00
现代商贸工业 Mo enBuie aeId s y dr s s Trd ut ns n r
20 0 8年 第 8期
成 都 市城 市轨 道 交 通 线 网规 模 研 究
胡俐 先 戴 晓震 蔡 美玲
( 南 交 通 大 学 交通 运 输 学 院 , 1 西 四 1 都 603 ) l成 1 0 1 摘 要 : 对 成 都 市城 市 轨 道 交 通 线 网规 模 的研 究 中 , 先 确 定 了线 网 规 模 研 究 的 原 则 , 后 通 过 采 用 出行 需 求 分 析 在 首 然
实际 居 住 人 口 中心
城 区
外围
・
流 动
人 口
合 计
组 团
60 4 2 7 .5 12 78
55 8 24 , 10 44
2 5 15 2 4 0 30 , |
2 线网规模 匡算 方 法
2 1 交通 出 行 需 求 分 析 法 .
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和线网规模

出行产生——城市内各交 通小区产生和吸引的交通 量的预测;
出行分布——各个起点到 终点间交通量的预测;
方式划分——各个起点到 终点间各种可能的交通方 式所承担的比例的预测;
交通分配——将每种交
通方式在各个起点到终
点间的客流量分配在出
行的特定线路上。
6
重庆交通大学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
四 阶 段 预 测 方 法 框 图
13
重庆交通大学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概论课件
(三)影响轨道交通线网规模的因素
城市交 通需求
城市规模 形态及布
局
城市人 口
城市轨道 交通线网 规模
城市面 积
国家交 通政策
城市国 民生产 总值
城市基础 设施投资
比例
城市交通 发展战略
及政策
线网规模与其影响因素的有向连接图
14
重庆交通大学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
19
重庆交通大学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
2)面积线网密度 A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概论课件
A
B (a)
B (b)
对于拥有棋盘形道路网的城市
城市中心区按线路的间距为1.5km计算,线网理论密度 约为1.33km/km2; 边缘区按线路间距为4km,线网理论密度 为 0.25km / km2 。 根据 我 国 城市 情 况 ,中 心 区 线网 密 度 取 1.2km/ km2比较适宜。
轨道交通客运总量、客运周转量、各站上下车人数、 各线路之间换乘人数、区间上下行客流量、高峰小时运量
3
重庆交通大学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概论课件
客流预测的基本手段是交通模型。
模型的成熟程度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模型结构与城市交通规律的吻合程度。 2)基础资料的完整程度和可靠性。 3)模型操作者的成熟程度。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模的确定方法

关 键 词 : 速 轨 道 ; 网规 模 ; 快 线 交通 需 求 ; 合 因素 法 综
中图分类号 : 9 U2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85 9 (0 80 —100 10 -6 6 2 0 )10 1— 3
A t d n t e h d o h t r c l ft e Ur a i Tr n i S u y o heM t o ft e Ne wo k S a e o h b n Ra l a s t
lz da ds mm a ie isl.Ba e n t emeh d o o sd r t n o h r a r aa de t t no n y e n u r dfrty z s do h t o fc n ie ai f eu b n a e n si i f — o t ma o a n a al a s n e r n p r ,a g e a ief co eh d i r s n e . Th sm eh d i r v d t ef o u lr i p s e g rta s o t g r g t a t rm t o s p e e td v i t o s p o e o b i t t t ep o lm fd tr iig r a o a l c l fu b n r i ta sts se b o r h n ieyc mp r ga d h r be o e em n n e s n bes aeo r a al rn i y tm yc mp e e sv l o a i n n
维普资讯
Te hn l g & Ec n my i e s o Co c oo y o o n Ar a f mmu c to s ni a i n
客运强度与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的合理规模

沈 景 炎
( 设部 地铁 与轻轨 研 究 中心总 工程 师 、北京城 建设 计研 究 总院顾 问院 长 ) 建
应 道 , 信来自 大 达 ,
。
度 态 度 。这 些 城 市 己建 成 的地 铁运 营 线 路 分 别为 3 8k 9 m、4 5k 1 m、2 3k 1 m和2 2k 9 m。值 得 注 意 的 是 这 些线 路 的客 流 强 度 :2 0k 0 m左 右 线 网规 模 的客 运 强 度 高 达 17 .万 人 次/k ・日) 而4 0k .~27 (m , 0 m线 网规 模 的 客 流 强 度 在 1 万 人 次/k ・日) . 0 (m 左右 。 另一 个 参数 ,即每 百 万 人 口拥 有 的轨 道 交通 线 路 里程 ,与 客运 强 度 也具 有 相 关性 :在每 百 万人 口拥有 2 ~ 0 4 m线 路 时 ,相 应 的客 运 强 度较 高 ,在 15万 人 次/ m ・日) 0k . ( k 以上 ;在 每 百 万 人 口拥 有4 m线 路 以上 时 ,相 应 0k 的客 流 强度 均 低 于 10 人 次/ m ・日) .万 ( k 。根 据 上述 两 个 方 面 的 推 算 , 中 国三 大城 市 ( 京 、 上海 、广 州 )的地 北 铁 规模 达  ̄ 4 0k 10 m左 右 时 ,客 运 强度 会 达 到较 佳 的顶 峰 。 提 高 客运 强度 的 同时 ,应 该兼顾 改 善服 务水 平 。 以拥 挤度 为 例 , 日本 的地 铁 拥 挤度 标 准提 出: 当站位 密 度 为4 人/ ,这 样 的拥 挤 度 认 为是 “ 以接 受 的 ”; 当站 位 密 度 为6 8 m , 尚属 “正常 状 况 ”; 当站 ~6 i 时 n 可 - 人/ 时 位 密 度 为9 1 A/ 时 , 就达 到 了 “ 挤 状 况 ” 。标 准 规 定 , “ ~ 2 m 拥 拥挤 状 况 ”只 能 出现 在 个别 时 段 的个 别 区段 , 所 占 的 比例均 不 得 高于 标 准 的规 定 。我 国 《 市轨道 工 程 项 目建 设 标准 》 规 定为 “ 城 拥挤 度 +忍 受度 ”的 组合 标 准 , 即 :拥挤 度 为5 6 m ,忍受 度 不 宜大 于 全 区间 的 总数2 %,或 平均 运距 不 大 于 1 m。 ~ 人/ 时 0 2k 上 述 国外 城 市 的轨 道 交 通 线 网还 有 一 个特 点 :其 市郊 铁 路 覆 盖城 市 外 围 ,数 量 庞 大 ,规 模 均在 1 0 m以 0k 0 上 。市 郊 线 多 为地 面线 或 高 架线 ,造价 低 ,速 度 快 , 能将 郊 区卫 星 城居 民快速 送 达 市 中心 ,在 集 散市 民 上发挥 了重 要 作 用 。因 此 ,合 理 的城 市轨 道 交 通线 网还 应注 意 提 高郊 区 快速 线 在整 个 线 网结 构 中 的 比例 。 ( 文 为作 者在 “09 本 20 中国( 海) 上 轨道 交通 国 际论 坛 暨 《 市轨 道 交通研 究 》理 事会 年会 上 的报 告摘 要) 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总体规划的研究与评价来源:岁月联盟作者:沈景炎时间:2010-08-24内容提要:从城市轨道的性质和线网总体规划特征分析,了线网总体规划的原则、内容、总体思路和7项基本要素,并对于城市网和城际网的关系分析,进一步论述了有关线网规划评价的5个方面问题的探讨,为今后线网规划研究工作提供思考。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总体思路、基本要素、线网评价。
近年来,随国民的快速增长,在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有新的趋势,一方面加快“化”的发展,另方面已从“城市化”发展到“城际化”。
这是随城市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必须面对现实,密切跟踪。
由于轨道交通工程是一项投资巨大、系统复杂、建设周期长、涉及面广的长远性系统工程,因此对于轨道交通建设必须进行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总体规划的研究,并对总体规划的思维和理念必须要有新的发展和支持。
必须把城市轨道交通和城际轨道交通有机的联系起来,做好城市、城际的轨道交通总体规划。
同时应注意到线网规划既要有不断创新的理念,但更要有务实的工作,做到可实施性、可操作性,做到“画在图上,落到地上”。
这是当前的重要的研究课题,是一项务实性的研究。
一、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总体规划的目标和必要性(1) 线网规划是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报审、立项的必要条件,是开展每一条线路设计的主要依据。
(2) 线网规划是确定轨道交通的建设规模和修建顺序,加强分期建设顺序的性,有利克服盲目性。
(3) 线网规划是决定换乘车站和换乘形式的基本根据,为预留工程建设的设计研究提供条件。
(4) 线网规划是为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用地规划控制的重要依据;是控制和降低工程造价的重要基础。
(5) 线网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骨架,顺应城市的总体规划,支持、拉动城市建设发展,提高城市交通化品质,使轨道交通建设与运营进入良性循环,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势态。
二、线网总体规划的性质和定位1.轨道交通的性质城市轨道交通已从城市化发展到城际化,因此必须对目前出现的两个地域层次的轨道交通性质要有正确的认识和定义。
城市快速轨道交通是城市公共交通客运系统的骨干,是大众化,大运量、大站距为特征的安全、舒适、快速,准时的绿色交通工具,是采用独立的专用轨道、高密度运行的,为中长运距服务的、现代化的城市客运快速骨干系统。
通常是指服务于城市内部为主和适当外延至相邻组团的线路,主要是强化、拉近城市内中心城与各组团之间的时空距离。
因此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的线网规划的评价指标是以线网的覆盖密度和服务水平为主。
从总体上讲,应定位为城市级线路。
城际快速轨道交通是大都市圈(或城市群)之中、各城市间的快速轨道交通客运系统;对于每个城市(区)间直达性要求较高,主要是与中心城的紧密联系,由于线路长度多数在100km以上,长度取决都市圈(或城市群)的范围,其运营模式介于高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之间,以长运距、快速为目标,与相邻的高速公路具有较强的竞争性;因此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的线网规划是以主要站点和长大运距的运营为特征,追求速度和时间目标为主。
从总体上讲,应定位为城际级线路。
由于城市化的发展,使各个城市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城市边界不能阻挡轨道交通线路互相延伸的可能,使有些线路具有双重特性,但必须注意全线运量的均衡性,行车组织的经济性,在规划设计时,应该引起注意,认真研究。
上述两种层次的轨道交通,由于城市的规模不同,客运性质不同,服务地域不同,速度目标不同,敷线设站原则不同,应该各城市自成线网体系,使城市网和城际网之间、既要互相渗透,又要避免重覆建设。
因此要处理好两种系统轨道网关系,就是要重点解决“网与网的衔接点;线与线的换乘点;每条线的起终点”。
2.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总体规划的科学定位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是城市大型基础设施,具有城市建筑和城市交通的双重性,因此轨道交通规划的定位应是与城市总体规划、交通规划的关系,(如果是城际轨道交通线,还与国家或地方铁路有关系)主要归纳如下四点:(1) 线网规划是城市建设规划,城市交通规划,轨道交通规划三者之间的边缘科学。
(2) 线网规划是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3) 线网规划是城市交通综合规划中公交体系中骨干系统;(4) 线网规划是轨道交通系统总体性的专业规划。
以上4点是对轨道交通线网总体规划的定位,阐明了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与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城市交通综合规划、轨道交通系统总体专业之间的关系,是有层次性、有独立性,又有紧密联系的大型综合规划。
因此线网总体规划是三方联合的、以轨道交通专业为主的专项规划。
3.线网总体规划原则根据线网规划的性质和定位,提出如下四条原则:(1) 依据城市总体规划――根据线网规划的性质和定位,明确线网规划的依据。
因此线网规划的结构形态,必须与城市总体规划布局的结构形态相吻合。
但城市总体规划是每5~10年修编,说明不同阶段(时期)有不同的的总体规划,那么轨道交通规划应随之调整,就有不同的轨道交通规模,所以线网规划总是随城市规划的发展而发展。
(2) 支持城市总体规划―― 支持城市总体规划的人口转移和土地开发要求,推动总体规划实现。
这是需求与建设的和谐,为此科学地确定轨道交通线路的建设顺序是与支持城市建设实施是一致的。
(3) 超前城市总体规划――由于线网规划是适应城市远景的长远性规划,经验证明: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必然有引导城市发展作用,并证明轨道交通线网构架已成为城市建设的骨架,具有对城市发展的超前性的引导作用。
(4) 回归城市总体规划――轨道交通的建设,必定对城市建设有较大冲击和导向;轨道交通的布局和建设顺序规划,也会调整城市总体规划,使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融入于城市规划,最终又回归于城市总体规划。
线网规划来自总体规划,又融入于总体规划,这正好是一个回归大轮回。
三、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特征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包括城市和城际的轨道交通规划,在规划工作中应注意如下特征:1.地区性:即建设与规划范围。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范围,主要在城市区域,包括市区和外围组团,或向外适度延伸,线路长度一般控制在40km内;车辆最高速度为80km/h,旅行速度目标为35~40km/h;部分线路超过40km以上时,如果站间距较大,也可能实现旅行速度目标35~40km/h;否则需考虑车辆提速,经过论证,可将最高速度提高为100或120 km/h;城际轨道交通规划范围,主要是在大都市圈(或城市群)之中,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外围各城市呈辐射线路,线路长度一般在100km以上,车辆最高速度为160 km/h或200 km/h;城际轨道交通的线路如何进入中心城市,关键是与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如何衔接,这是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2.时间性:即规划年限。
轨道交通建设总是要分期、分线、逐步实施。
尤其是近期的合理规模是最现实的目标,所以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应分为近期――与城市建设远期总体规划年限的目标一致;远景期――与城市总体远景期规划目标一致,其规划年限是远景年概念;由于近期规划的建设规模目标,是追求尽快建立规模效应,重点是解决客流需求和支持城市发展规划为主。
因此应至少有3条线路的基本规模,形成基本网架,以最少的线路达到最大的有效覆盖率,实现运营效益最大化。
远景期的规划是具有长远性,超前性的规划,是对城市远景总体规划相适应的引导性规划,无具体年限。
所以远景规划建设的顺序性是次要的,对于建设用地控制规划是十分重要,同时为近期建设的线路中,做好换乘关系的预留。
所以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应按近期和远景期两期规划,而工作重点在近期。
3.层次性:即分层规划。
在轨道交通系统中除了分为“城市”和“城际”两个层次外,对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还需认识到每条线路的走向和地位是不同的,因此具有不同的运量级,分成大运量级和中运量级的线路;可能采用不同的车辆,也可采用同一种车辆,不同编组长度。
假如采用A、B型两种车辆,就应以两种车辆为基础,分为两个线网层次,对每一个层次的线路长度,应用车辆类型和数量,进行规模上测算和相对平衡,对每一个层次的车辆维修基地应进行相对集中,车辆可灵活调度,维修设备资源共享,实现投资最小化,效益最大化。
4.实践性:即可实施性。
轨道交通线网在建设时间上是一个长远规划,无论是近期或远期,规划的目的是用地规划控制,是为了保证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用地,保证今后工程建设的可实施性。
同时为减少拆迁,降低工程造价具有重要意义。
尤其是车辆基地占地面积较大,在城市的用地规划中急需提前控制,否则对于轨道交通建设影响极大,后果不堪设想。
5、稳定性与灵活性:即动态规划。
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总是根据城市形态现状和发展规划而布设,在城市中心区,城市布局基本稳定,线网的结构框架应予稳定;在城市中心区外围,城市土地尚属于发展与开发状态,可能还未稳定,一般来说,线网的结构多数由市中心向外呈放射线型,应考虑多一些灵活性,以适应城市未来规划的调整。
所以线网规划要有动态规划的概念,既要有稳定性,也要留有灵活性。
四、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总体规划的内容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总体规划的最终目的是确定线路和换乘点,控制用地规划。
因此线网规划必须包括两大部分:线路网架规划和可实施性规划。
简单的说,就是要“画在图上,落到地上”,尤其是“落到地上”是可实施性、可操作性的最终目的。
“落到地上”的重点是解决“三点两地”的控制。
“三点”是:每条线的起终点,网内的换乘点,网外(指城外的城际网,城内的公交网)的衔接点。
“两地”是:车辆段用地,公用停车场用地。
并对轨道交通走廊用地全面控制。
确保轨道交通实施,是实现降低工程造价的重要措施。
1.线路网架规划的主要内容(1) 确定线路数量,走向和覆盖范围;(2) 确定线网结构和换乘节点;(3) 确定车辆基地分布和位置;2.可实施规划的主要内容(1) 确定每条线路的敷设方式和用地地界控制规划;(2) 确定每条线路的运量等级,进行不同运量等级的分层运营规划;(3) 确定车辆基地的任务和规模,实现车辆及车辆修理的资源共享,达到车辆基地用地控制规划;(4) 确定近期建设规模,及其每条线路的建设顺序规划和运营规划;(5) 确定联络线功能和位置的用地规划,(6) 确定每条线的起终点,预留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和换乘用地、尤其是外来车辆的停车场站用地规划。
3.线网规划的重点提示(1) 线网规划的方法,以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定性为主;(2) 线网规划的规模,以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以宏观为主;(3) 线网规划的实施,近期与远期相结合,以近期为主;五、线网总体规划的总体思路与基本要素1.线网总体规划的总体思路可概括为:宏观控制,微观分析,分层规划,可持续发展。
(1) 宏观控制――进行线网结构总体构形态分析和总量规模控制,即“形与量”的总体控制。
(2) 微观分析――进行“点、线、面”的定性与定量分析,落实到:每条线路的走向和起终点;线网的形态和换乘节点;城市网和城际网的衔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