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养鱼常见水质问题及对策分析
鱼类养殖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鱼类养殖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鱼类养殖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经济效益,还能满足人们对食品的需求。
然而,在鱼类养殖的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法,以帮助鱼类养殖者更好地管理养殖业务。
一、水质问题水质是鱼类养殖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常见的水质问题包括水体浑浊、水质偏酸或偏碱等。
这些问题会直接影响鱼类的生长和养殖效益。
解决办法:1. 定期监测水质:通过使用测试工具,如pH计、溶解氧计等,定期监测水质指标,及时发现并解决水质问题。
2. 加强清洁管理:定期清洁养殖池和过滤设备,清除废物和污垢,保持水体清澈。
3. 控制饲料投放量:合理控制鱼类的饲料投放量,避免过度喂养造成饲料残余,降低水质污染。
二、水温问题水温对鱼类的生长和繁殖有着重要的影响。
水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对鱼类的健康和生产带来负面影响。
解决办法:1. 保持适宜水温:根据鱼类的品种需求,保持水温在合适的范围内。
可以使用加热设备或降温设备来调节水温。
2. 防止温度突变:避免水温在短时间内发生剧烈变化,以免对鱼类造成伤害。
三、疾病防控问题鱼类易受到各种疾病的侵袭,如细菌感染、寄生虫等。
疾病的发生会导致鱼类体质下降,甚至死亡,对养殖业造成重大损失。
解决办法:1. 加强预防措施:保持鱼类养殖环境的清洁卫生,避免污染和细菌滋生。
使用优质的饲料,提高鱼类的抵抗力。
2. 定期健康检查:定期请兽医进行鱼类健康检查,及时发现疾病症状,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四、饲料问题饲料是鱼类生长所需要的重要营养来源。
常见的饲料问题包括营养不均衡、饲料浪费等。
解决办法:1. 选择优质饲料:选择适合鱼类品种的优质饲料,确保其营养成分的均衡和充足。
2. 控制饲喂量:根据鱼类生长的需要,合理控制饲喂量,避免饲料的浪费和过度投喂。
五、养殖密度问题养殖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养殖的鱼类数量。
养殖密度过高会导致鱼类生长受限、疾病传播等问题。
解决办法:1. 控制养殖密度:根据鱼类种类和养殖设施的大小,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防止过高密度养殖导致的问题。
养殖池塘各种水质的分析及解决办法

养殖池塘各种水质的分析及解决办法水质问题往往是一切水产养殖问题的根源。
本文详细地列举各种养殖中遇到的水质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
一、如何肥水?1、水温偏低时,可选用常规肥水产品如:“育藻膏或者帕尔高效液肥或者氨基酸育藻素+硅精灵”水温在20℃以上时选择“生物育藻素+EM菌粉/超浓缩芽孢杆菌+硅精灵”2、难肥的水的解决办法先用“活水解毒灵/调水解毒底改/炭硅素底改”等,再使用本公司的肥水产品。
二、老水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案所谓的老水是指水中溶解的氮、磷、碳等营养物质和有机质耗尽或者严重过量,浮游生物处于衰老期或者死亡期,颜色发黄或者大量出现微囊藻水华,藻类是不易消化、个体小、营养价值低的种类,比如蓝藻、裸藻等。
1、水体老化的原因及解决方案(1)溶氧不足养殖品种正常的生命活动受限制,水中物质进行厌氧循环,产生有毒物质,直接毒害养殖动物。
解决方法:“高能速氧、颗粒舒氧”、可以经常使用“特效调水王”,特别在养殖中后期,可以有效地持续的为水体提供溶氧并分解有机废物,避免水体因长期缺氧而导致转水或水质老化。
(2)有机物积累过多池底大量进行厌氧分解,积累大量有毒物质,如硫化氢、有毒氨、硝酸盐等。
解决方法:根据情况先用“调水解毒底改/超能全效底改/福底安/过硫酸氢钾颗粒/池底净/炭硅素底改”等,再用“超浓缩复合型芽孢杆菌/EM益生菌/反硝化菌”等消耗过量的氮,调节水质。
(3)氮磷比例不当养殖水体最适宜的氮磷比为5-12:1,低于或者高于这个范围都是不合理的,少的一方成为限制因子,多的一方不能被利用而积累,限制水体生产力。
建议肥水时尽量使用“生物育藻素、育藻膏、帕尔高效液肥”等帕尔阳光的水产专用肥。
(4)水体偏酸或者偏碱性引起一些营养物质的沉淀、吸附。
使水体正常的物质循环速度降低甚至停止,水生生物正常的生理活动受到限制,生长速度缓慢甚至停止。
解决方案:偏酸时使用过氧化钙/氧化钙/生石灰,偏碱时使用“AA降碱”(本品一定要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使用),隔天再用“活水解毒灵”。
养殖渔业工作中常见的水质管理问题及解决方法

养殖渔业工作中常见的水质管理问题及解决方法水质管理是养殖渔业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影响着养殖物种的生长和健康。
然而,养殖渔业工作中常常会遇到一些与水质管理有关的问题。
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在养殖渔业中,由于饲料残渣、养殖底泥等原因,水体中的营养物质会逐渐积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这会引发水藻激增、水体氧气含量下降等问题,对养殖物种造成不利影响。
解决方法:1.定期清除底泥:定期对养殖场的底泥进行清理,并适时更换底泥,防止底泥中的营养物质积累;2.精确控制投饲量:合理控制投饲量,避免饲料残渣过多进入水体;3.增加水体流动性:通过增设水泵等设备,增加水体的流动性,有效降低营养物质的积累。
二、水质酸碱度失衡问题水质酸碱度是影响养殖物种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
若水质酸碱度超出一定范围,会导致养殖物种的耐受力下降,易患疾病。
解决方法:1.监测酸碱度:定期使用酸碱度测试仪器监测水质的酸碱度,并与合适的范围进行对比,及时调整;2.使用调节剂:根据测试结果,适量使用酸性或碱性调节剂,稳定水质的酸碱度;3.加强通风换气:合理设计养殖池的通风设施,增加氧气含量,有助于维持水质的酸碱平衡。
三、水体溶解氧含量不足问题溶解氧是养殖物种生存所必需的重要物质。
若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不足,会导致养殖物种窒息,生长发育受阻。
解决方法:1.增加水流:通过增设水泵、气泵等设备,增加水体的流动性,有助于增加氧气的溶解度;2.控制养殖密度:适度控制养殖密度,避免物种过密而消耗大量氧气;3.增加水源氧气:利用水源的氧气进行补充,如加设喷氧装置或引入新鲜水源。
四、水体温度过高或过低问题水体温度是养殖物种生长与繁殖的重要环境因素。
若水体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养殖物种的健康和生长产生负面影响。
解决方法:1.科学调控温度:通过使用加温或降温设备,科学调控水体的温度,维持适宜的温度范围;2.植被覆盖:在养殖场周围种植树木或草坪,增加遮荫,降低水体温度;3.冷却设备:在水体周围设置冷却设备,如喷水装置,增加水体的散热效果。
池塘生态养殖的“七害”及其应对措施

池塘生态养殖的“七害”及其应对措施池塘生态养殖是一种以水体为基础的养殖方式,虽然具有一定的生态优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下面将介绍池塘生态养殖的七害及其应对措施。
一、水质污染由于长期养殖导致过度养殖密度、不合理的投料和用药,池塘水质容易受到污染,使得水体变质,生态环境恶化。
解决方法:1.合理控制养殖密度,保持适度的饵料投喂量,避免过度投喂。
2.使用优质饵料,提高饵料利用率,减少养殖废弃物的产生。
3.根据养殖情况合理施用药物,避免药物的滥用和过度使用。
4.增加池塘换水频率,保持水体清洁。
二、病害防治难度大由于养殖密度高、水体富营养化,导致了病菌易滋生和传播,增加了病害防治的难度。
解决方法:1.建立健全的防疫制度,加强疫病监测和预警。
2.优化养殖环境,改善水质,减少病原微生物的滋生和传播。
3.合理选择鱼种,提高抗病能力。
4.对病害进行科学诊断,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治措施。
三、生态系统破坏传统养殖方式常常会破坏水体生态系统,破坏水体生态平衡和物种多样性。
解决方法:1.合理布局和规划池塘,保护水体的生态功能区。
2.合理调整养殖密度,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压力。
3.增加水体富营养化的处理和修复,改善水质环境。
4.鼓励生态养殖方式,保护和增加水体生物多样性。
四、养殖资源损耗传统养殖方式常常会导致饵料浪费和资源损耗,增加养殖成本和环境负担。
解决方法:1.合理配方饵料,提高饵料利用率。
2.改善养殖管理,减少养殖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
3.利用养殖废水和养殖废料进行资源化利用,如肥料、生物饲料等。
五、养殖污染传统养殖方式常常会带来养殖废水和养殖废料的排放,污染周边环境。
解决方法:1.采取生态修复措施,改善周边水体和土壤环境。
2.增加废水和废料的处理设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3.加强对养殖污染的监测和治理,加大监管力度。
六、能源消耗传统养殖方式常常会消耗大量的能源,造成能源浪费和环境压力。
解决方法:1.优化养殖管理,提高养殖效益,减少能源消耗。
养鱼十种常见不良水质及处理方案

养鱼十种常见不良水质及处理方案养鱼是很多人的爱好,但是不良的水质会对鱼儿的生长和健康造成威胁。
下面将介绍十种常见的不良水质及其处理方案。
1. 酸碱度不平衡酸碱度不平衡会影响氧气的溶解度,抑制鱼儿的呼吸和免疫系统的正常运作。
处理方案:通过测量PH值,并添加适量的草酸、磷酸或泡打粉来调节酸碱度。
2. 氨和亚硝酸盐过高氨和亚硝酸盐是养鱼过程中产生的有毒废物,过高的浓度会让鱼儿受到毒害。
处理方案:更换水源或使用滤器,添加适量的盐或水草,让水中的氨和亚硝酸盐转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
3. 硝酸盐过高硝酸盐过高会导致水环境的繁殖,促使水母、水虫等病毒大量繁殖,对鱼儿的健康产生影响。
处理方案:控制鱼儿数量,增加水草或更换滤器,适量换水。
4. 激素过高食用过多的激素,会让鱼儿产生疯狂行为,跳出水面或相互攻击。
处理方案:不要用过期的饲料喂养鱼儿,定期检查水质并加绿色饲料。
5. 氧含量过低氧含量过低会让鱼儿缺氧,影响鱼儿的身体机能和健康。
处理方案:对水体进行换水,换水的温度不应低于鱼儿的生存范围。
6. 水质矿物质过多矿物质过多会让鱼儿摄入过多的矿物质,堆积在身体里面,导致盐毒症,影响鱼儿的生长和健康。
处理方案:减少饲料量,清理水草,更换清洁水源。
7. 水含藻素水含藻素会导致鱼儿身体变色,呼吸困难,饮水量增加影响鱼儿的健康。
处理方案:控制饲料量,增加水草大小和种类,保持清新水源。
8. 流速过慢流速过慢会让水变得混浊,影响鱼儿的视觉和行动,对鱼儿的健康产生影响。
处理方案:多种设备组合安装,增加水流量,增加过滤机进口与底部距离。
9. 病毒侵袭病毒会导致鱼儿生长缓慢或死亡。
处理方案:添加适量的制备剂,清洗设备过滤器,增加养生草的数量。
10. 普通净化技术普通净化技术不稳定、不实用,眨眼间就会产生不利影响。
处理方案:合理选择专业水族箱,合理的滤层设计,日常养护。
总之,养鱼需要注意水质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水质,保障鱼儿的健康。
池塘养鱼几种常见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1 / 8池塘养鱼几种常见的问题及处理方法一、鱼浮于水面,呈现浮头现象养殖鱼类浮头要开增氧机械或向鱼池中抛撒氧剂外,还有以下几种情况也可以引起鱼类的浮头。
1、酸性水质引起的浮头:这种现象是鱼从傍晚就开始浮头到黎明,这种情况可向池中泼洒生石灰15~20㎏/亩。
2、鱼病引起的浮头a、细菌性鱼病引起的浮头:养殖池长期不用消毒药物,导致水体中大量的悬浮物及有害细菌粘附在鱼的鳃丝上,引起鱼的鳃丝呼吸不到水中溶氧而引起的浮头,可用消毒的方法进行处理。
b、寄生虫病引起的浮头:如车轮虫、斜管虫等大量寄生在鱼的鳃丝上而引起浮头,常表现为暴躁不安,在池中狂浮,可通过向水体中泼洒杀虫药进行控制。
3、浮游动物(如轮虫、枝角类、桡足类)成为优势种群引起的浮头:它们本身是鱼苗和鳙鱼的优质生物活饵料,成鱼精养塘由于鳙鱼投放的数量不当,引起浮游动物的过度繁殖,当达到较高密度时,它们会与鱼类争氧,甚至吃光浮游植物,导致水质变清、溶氧下降、引起养殖鱼类因缺氧而浮头,此时的办法为:a、立即增加增氧机开机时间,强化增氧;b、利用黎明时间沿池边杀灭水中浮游动物(注意必须在下风头),重新肥水;c、适当增加鳙鱼的投放量。
4、池中污染、中毒症状引起的浮头:2 / 8可向池中加入未受污染的水进行冲水,并抽出一部分池水,但千万不能开动增氧机,否则会加剧鱼的死亡。
5、施肥不当引起的浮头:在夏季向池塘过多施入未经发酵的有机肥,引起缺氧而浮头,精养鱼塘建议夏季不施有机肥,而施少量的磷肥或生物鱼肥。
二、鱼不吃食或吃食不旺1、水体缺氧:水中溶氧低于5mg/l,可用增氧方法使溶氧达到8mg/l左右。
2、水体PH值不正常:PH<6.5或PH>9.0(鱼苗,PH>9.0,成鱼PH>9.5),可用调PH的方法,使PH值成到鱼类正常生长的范围内。
3、水中氨氮过高:可用换水的方法进行处理,若换水不方便,可用生物制剂进行处理,如硝化细菌、亚硝化细菌、EM菌、光合细菌等。
池塘生态养殖的“七害”及其应对措施

池塘生态养殖的“七害”及其应对措施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生态养殖方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现代养殖方式。
然而,池塘生态养殖存在着一些不利的因素,这些不利因素被称为“七害”。
本文将介绍池塘生态养殖的“七害”及其应对措施。
一、鱼病害池塘生态养殖中,鱼病害是最为常见的问题之一。
鱼病的发生和流行极大的影响着养殖的效益和生态环境。
应对措施包括科学选种、健康防疫和合理管理等。
二、水质问题水质问题是池塘生态养殖的另一个常见问题。
水体中病原微生物、有害物质等容易影响鱼的健康生长,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藻类水华等。
因此,合理调控水质非常重要。
应对措施包括定期检测、调整饲料配方、增加曝气设备等。
三、种苗质量养殖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成本和效益,而种苗质量是影响养殖效益的关键因素之一。
应对措施包括选择正规的种苗供应商、经常进行检测等。
四、光照不足光照不足会影响鱼的生长和免疫力。
应对措施包括增加日光灯、加强池塘的照明等。
五、饵料问题饵料的质量和配方对养殖效益有着关键的影响。
鱼类对不同的饵料有不同的需求,同时鱼体生长的不同阶段也需要不同的饲料。
应对措施包括科学配料、适时更换饵料等。
六、装备设施不足装备设施不足会导致养殖效率的下降。
应对措施包括定期检修、更新设备、增加辅助设施等。
七、管理不良管理不良是导致池塘生态养殖各种问题的根源。
管理不良会影响养殖效益和养殖环境。
应对措施包括建立科学的养殖管理制度、加强人员培训、加强对养殖场环境的监测等。
综上所述,池塘生态养殖存在着七种不利因素,但只要合理应对,就能在池塘生态养殖中取得较好的效益。
科学选种,健康防疫和合理管理,能够有效地解决鱼病害问题;定期检测、调整饲料配方、增加曝气设备等,能够解决水质问题;选择正规的种苗供应商、经常进行检测,能够解决种苗质量问题;增加日光灯、加强池塘的照明,能够解决光照不足问题;科学配料、适时更换饵料,能够解决饵料问题;定期检修、更新设备、增加辅助设施等,能够解决装备设施不足问题;建立科学的养殖管理制度、加强人员培训、加强对养殖场环境的监测等,能够解决管理不良问题。
养殖渔业工作中常见的水质管理问题及解决方法

养殖渔业工作中常见的水质管理问题及解决方法水质管理在养殖渔业中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着养殖成果和生态环境的健康。
然而,在实践中,人们常常会面临一些水质管理问题。
本文将就养殖渔业工作中常见的水质管理问题进行探讨,并提供解决方法。
一、水质污染1. 养殖废弃物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如饲料残渣、粪便等会导致水质污染。
这些有机物会分解产生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影响水中氧气含量,导致鱼类窒息甚至死亡。
解决方法:- 控制投喂量:合理控制饲料投喂量,避免过度投喂造成养殖废弃物的增加。
- 使用饲料罩:采用饲料罩可以减少饵料的浪费,有效降低废弃物的产生。
- 废水处理:建立废水处理系统,通过沉淀、过滤等工艺去除废弃物。
2. 养殖药物使用为了控制养殖中的疾病,人们常常使用药物。
但过量使用或者使用不当的药物会对水质造成污染,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解决方法:- 合理使用药物:严格按照药物使用说明和建议剂量进行使用,避免过量使用。
- 药物转移处理:在治疗结束后,将残余药物剂量按要求加入或处理掉,避免进入水体。
二、水质变化1. pH值波动pH值是衡量水体酸碱度的指标,对养殖渔业有重要影响。
鱼类对于水体pH值的适应范围较窄,过高或过低的pH值都会对其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解决方法:- 定期检测:养殖场要定期检测水体pH值,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 pH调节:根据实际情况,使用化学物质(如石灰、酸碱调节剂)对水体pH值进行调节,保持适宜范围内。
2. 溶解氧含量溶解氧是水中维持鱼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其含量过低会导致鱼类窒息而死亡。
解决方法:- 提供良好氧气供应:建立合理的通气系统,增加水体的通气量,保持充足的溶解氧。
- 避免过度养殖: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避免过度养殖导致氧气供应不足。
三、水体富营养化1. 水中无机氮和磷的积累过多的无机氮(氨氮、亚硝酸盐等)和磷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进而引发藻类爆发,影响水质和养殖环境。
解决方法:- 控制养殖密度:合理控制养殖密度,减少废物的产生,从根源上遏制水体富营养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池塘养鱼常见水质问题及对策分析
作者:金毅尹志尚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6年第08期
[摘要] 云南将淡水渔业列为高原特色农业的六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近些年,在云南进行池塘养鱼的人越来越多,在池塘养鱼中,最重要的就是池塘水质问题了,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整个池塘中鱼的养殖情况,甚至如果水质过差的话,可能会导致鱼的死亡,所以,要保证了池塘水质的安全,才能保证养鱼的质量,本文针对常见的水质问题提出对策。
[关键词] 池塘养鱼水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S9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4-0287-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水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近几年,由于将淡水渔业列为高原特色农业之一,在云南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池塘养鱼,但是,池塘养鱼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水质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池塘养鱼的质量,无法满足人们对水产品的要求,就没有办法将鱼销出,所以,想要将鱼养好,就必须要认真对待水质问题,本文通过分析解决水质问题的重要性,针对常见的水质问题提出解决策略。
1 解决池塘水质问题的重要性
近几年,在云南省出现了大批池塘养鱼的人,但是,由于云南省对于渔业投资较低,全省的老旧鱼塘面积有2万多公顷,而新池塘的面积仅占全省池塘面积的25%,由于池塘的基础措施不到位,池塘水质也一直受到影响。
不论是在什么环境中养鱼,养鱼最重要的就是水质,哪怕是在大自然中野生的鱼,如果它一直生活的水域水质遭到破坏的话,这条鱼也是活不下去的,更何况,池塘养鱼中,池塘环境本就与鱼原来生活的环境不同,水质出现一点点问题都有可能会影响到鱼的质量。
如果池塘中的水质状况较差,一些指标超出鱼生存需要的话,就会导致鱼生长发育不良,养出来的鱼质量不高,甚至可能导致,池塘中的鱼出现大面积的死亡,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而且,水质不好不仅会导致鱼的不健康,还会间接影响到食用者的健康,为食用者的身体造成危害。
2 云南常见的池塘水质问题及解决办法
2.1 常见的池塘水质问题
2.1.1水中PH值过高
水质中的PH值,就是我们常说的水的酸碱度,PH值过高,就是池塘里的水呈现碱性,过高的PH值会导致水中蓝藻大量的繁殖,而PH值过低,就是池塘里的水呈酸性,过低的PH 值会导致水的载养能力被消弱,不论是PH值过高还是过低,都会影响到水中鱼的健康,而且会影响到水中有益于养鱼的微生物繁殖。
2.1.2氨氮浓度不适当
池塘中水里氨氮可能来自喂鱼用的饵料中、肥料、鱼的粪便或者鱼的遗骸中,如果水中氨氮浓度不适当,就会导致池塘中的鱼中毒,甚至是死亡,当水中氨氮浓度达到0.01-0.02mg/L 低浓度时,就会导致鱼慢性中毒,长期如此,就会抑制鱼的生长,当水中氨氮浓度达到0.02-0.05mg/L时,就会加速鱼的死亡。
如何辨别池塘中氨氮的浓度是否合理呢?当池塘中氨氮的浓度过低或过高时,鱼就会有所反应,一般表现为鱼表皮的粘液增多、极度不安、张大口挣扎、体表充血症状,如果发现鱼出现了以上症状,就需要渔民注意池塘水中的氨氮浓度了。
2.1.3水中存在过多的亚硝酸盐
水中之所以会产生亚硝酸盐,是因为氨在转化成硝酸的过程中受到了阻碍,于是就会在水中产生亚硝酸盐,一般水中亚硝酸盐的正常量应当是0.1mg/L以下,当水中亚硝酸盐超过这个浓度时,就会导致水中的鱼患上黄血病。
2.1.4水中溶解氧下降
水体中的溶解氧一般来源于水生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或者是空气中的氧溶解到了水中,就在水中产生了溶解氧,但是,如果出现温度过高、养殖的密度过大等情况就会导致水中溶解氧的浓度降低,溶解氧的浓度过低也会影响到鱼的生长。
2.1.5水中出现蓝藻
蓝藻是一种在适合温度中会大量繁殖的植物,这种植物会产生有害人体与鱼类的物质,而且不容易被鱼类摄食,长时间大量繁殖就会影响到水中其他饵料的生长,导致水质恶化,蓝藻的外形为蓝色或者是绿色,呈丝状或者不规则的形状,当池塘中出现蓝藻时,需要及时处理。
2.2 常见问题的解决办法
2.2.1适当pH值的控制
当水中的pH值过低时,可以适当的在水中撒上一些生石灰、草木灰等一些碱性的物质,中和水中多出来的酸性,同理,当水中的pH值过高时,就可以在水中撒入适量的醋酸、硝酸等酸性物质,中和水中多余的碱性。
2.2.2降低水中氨氮浓度
当发现水中氨氮浓度过高时,就可以采取开动增养机进行曝气,或者是用适量的芽孢杆菌加上红糖和适量的水,进行暴晒2-3h,之后再泼洒到池塘中,就可以降低水中氨氮浓度。
2.2.3控制亚硝酸盐浓度的办法
当池塘水中亚硝酸盐浓度过高时,可以采用在换水时,多抽出池塘底层的水,再换上新水,或者是将微生物制剂、底质改良剂泼洒到整个池塘中,还有一些其他办法,只要是发现水中亚硝酸盐的浓度过高时,就要及时处理了。
2.2.4增加水中溶解氧的浓度
一般情况下,只需要将水中的有害藻类、轮虫等有害的且消耗水中溶解氧的物质清除,就可以降低水体的耗氧量,或者是对水质进行改善,可以促进水生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浓度。
2.2.5扼制蓝藻的生长
由于蓝藻的生命力十分的顽强,所以一般的清理很难将蓝藻彻底清除,就需要使用一些可以杀死蓝藻,但是又不会影响到鱼类生长的化学药品了,或者是在蓝藻出现前就对池塘进行生物预防,预防蓝藻出现等,但是要注意,蓝藻的繁殖速度十分的快,所以一旦发现蓝藻就要及时处理,防止蓝藻过多,对池塘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
3 改善云南水质的方法
在云南,随着这些年涉渔工程的增加,对渔业的影响十分的大,适宜养殖的环境遭到了破坏,工业和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于是水生物的安全、水环境等问题日益加重,云南的渔业资源破坏和水域污染越来越严重,如何改善云南池塘养鱼的水质呢?
3.1 定时加水、换水
想要改善池塘养鱼的水质,就需要定时对池塘中的水进行更换,而定时加水则可以稀释水中的污染问题,使水质变好,一般如果要对池塘进行换水的话,不可以一次将池塘中的水换完,大概换整个池塘1/3-2/3的程度就可以了。
3.2 定时增加水中氧气
对池塘水进行增氧的方法有好多种,可以采用向水中喷洒化学试剂的方式增加水中的氧气,但是这种方法的作用时间较短,还可以用增氧机气泵、水泵等增氧机器,来增加水中的氧气。
3.3 生物方法
改变水质的生物方法就是加快水中矿物质消耗过量有害物质的速度,这样可以大量减少水中的有害物质,从而改变水质,使得水质有很大的提升。
4 总结
人们经济的快速发展,伴随的就是环境污染严重,这几年云南的水质污染十分的严重,池塘养鱼又是一个会面临较多水质问题的行业,所以,要重视起水质问题,才能够做好池塘养鱼,要结合多种合理、科学的方法,对池塘水质进行改善,保证池塘的水质,为养殖的鱼类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恩杰.池塘养鱼常见水质问题及解决方法[J]. 家畜生态学报,2012,05:91-93.
[2]孙海清.云南高原淡水渔业发展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
[3]王嘉民.浅析池塘水产养殖常见水质问题及解决方法[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22: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