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半个多世纪前的“学堂和教师”语文

合集下载

2019高二2019高二语文11师说(附答案)

2019高二2019高二语文11师说(附答案)

11师说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句读.()或不.焉()阿谀.() 苌.弘()老聃.() 经传.()李氏子蟠.() 以贻.之()位卑.()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古之学者..必有师()(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4)士大夫之族.()(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6)圣人无常师..()(7)术业有专攻.()(8)六艺经传皆通.习之()(9)余嘉.其能行古道()(10)作《师说》以贻.之()3.文学常识填空。

(1)韩愈,字退之,世称________,是唐代______的倡导者,明人列他为“________”之首。

(2)“千古文章四大家”,“四大家”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唐宋八大家”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六艺”一是指六种经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是指六种技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名句填空。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闻道有先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dòu fǒu yúchánɡdān zhuàn pán yíbēi2.(1)求学的人(2)岂、哪(3)从师的风尚(4)类(5)竟(6)固定的老师(7)学习、研究(8)普遍(9)赞许(10)赠送3.(1)韩昌黎古文运动唐宋八大家(2)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3)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4)《诗》《书》《礼》《乐》《易》《春秋》礼乐射御书数4.(1)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真题及答案

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真题及答案

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真题及答案1. 【单项选择题】教学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教师引(江南博哥)导学生整理能够表现忧国忧民情怀的诗词。

下列作品合适的是()。

A. 曹操《观沧海》B. 李商隐《夜雨寄北》C. 李白《行路难》D.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过零丁洋》是南宋诗人文天祥兵败被俘,次年途经零丁洋时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作品将国家存亡与个人经历紧密结合,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与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

A项,《观沧海》是东汉末年诗人曹操登临碣石山、眺望远海时创作的一首古体诗。

作品重点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表达了诗人志在天下的进取精神。

B项,《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时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作品语言质朴自然,言浅意深,表达了诗人对远在长安的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C项,《行路难》是盛唐诗人李白遭遇政治挫折后创作的组诗。

作品情感跌宕,气势高昂,表达了诗人因理想抱负无法实现而极度苦闷、愤懑与不平的心情。

D项,《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元曲作家张养浩创作的一首散曲。

作品抚今追昔,由历代王朝兴衰写到黎民百姓的苦难,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兴亡的思索及对当时人民境况的同情。

A、B、C三项作品均未体现忧国忧民情怀。

2. 【单项选择题】教师围绕“小人物的悲惨命运”这一主题,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活动。

下列作品适合选用的是()。

A. 老舍《骆驼祥子》B. 傅雷《傅雷家书》C. 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D. 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A项,《骆驼祥子》通过对处于社会底层的人力车夫祥子这一“小人物”形象及其苦难经历的描写,表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畸形,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底层的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B项,《傅雷家书》是由傅雷夫妇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家信集。

这些书信所传达出的情感纯真而质朴,表达了父母对孩子的挚爱与期望。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通关题库(附答案)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通关题库(附答案)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通关题库(附答案)单选题(共30题)1、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主题活动,鼓励学生梳理所学作品中常见的虚词。

下列学生所梳理的虚词“而”的用法中,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B.吾尝终日而思矣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D.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答案】 B2、某教师上作文课时,搬来一把椅子坐在学生面前,然后拿出一支烟,慢腾腾地抽起来。

学生都看傻了,沉默不语。

三分钟后,教师熄灭烟头说:“请同学们写一篇作文,题目是‘当教师犯错时’。

”对这一情境创设的方式判断正确的是()A.形象的语言B.新奇的游戏C.模拟的行为D.真实的事物【答案】 C3、教学《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师将“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诗人情感”作为教学目标之一。

A.教师对诗歌教学的目标要求理解不准确B.教师对诗歌教学应承担的任务认识不清C.教师认为分析人物形象是诗歌教学的任务D.教师认为体会情感是教学最重要的内容【答案】 C4、教学某版高中语文课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课时教师设置了下面的导入:A.这段教学导入完全是传统套路的“开局”,方式陈旧,内容单一,使学生没有任何新鲜感B.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开局”索然寡味,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求知欲C.这段教学导入意在让学生在进入课文前对人物背景有初步认知D.教学导入应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故不能使用背景导入,而应使用激疑导入、故事导入、多媒体导入等富有趣味性的导入方式【答案】 D5、教学某版教材语文必修(3)第12课《动物游戏之谜》时,以下选项中关于教学设计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要将让学生全面了解课文中的知识作为教学重点B.科普说明文的教学,不仅要注意说明文体的特点,还要注意科普文自身的特点C.要注意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正确引导D.讲解时要将科学与生活联系起来,避免枯燥的知识讲解【答案】 A6、某版高中语文教材设置有“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专题,教师向学生推荐阅读篇目,以下不符合推荐要求的一项是()。

2019年福建省语文教师招聘考试真题试卷

2019年福建省语文教师招聘考试真题试卷

2019年福建省语文教师招聘考试真题试卷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9小题,每小题2分,共18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胚(pēi)芽处(chǔ)方膝(qī)盖稗(bài)官野史B.濒(bīng)临号(háo)叫骸(hái)骨一蹴(cù)而就C.晕(yùn)车擂(lèi)台缱绻(quǎn)参(cēn)差不齐D.发酵(xiào)谥(shì)号埋(mán)怨豆蔻(kòu)年华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震聋发聩一蹶不振震耳欲聋振撼人心B.皓首穷经浩然正气明眸皓齿浩如烟海C.瑕不掩瑜白璧无暇目不瑕接自顾不暇1D.落月屋梁粱上君子黄粱美梦膏粱子弟3.下列汉字书写笔顺正确的一项是()A.瓦一r r瓦B.邓7又习邓C.火、,少火D.勾7勺勾勾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文艺创作要扎根本土,深植时代,提高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B.解决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落实是2019年关于社会民生的大事。

C.能否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代表着我们的国家尊严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D.中央财政教育支出安排超过一万亿元左右是国务院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

5.下列关于修辞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运用比喻、设问手法,描绘了春天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的喜爱之情。

B.“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运用夸张、借代、拟人手法,极言山势凶险,但在红军眼中是非常渺小的。

2C.“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运用夸张手法,写诗人与敬亭山的相知相怜,突出了诗人精神上的孤独。

D.“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运用比喻手法,把水浪比作“水墙”形容江潮浪头之高、气势之盛。

6.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关雎》《蒹葭》《七月》都出自《诗经》中的“国风”。

2019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语文学科知识及教学能力真题含答案

2019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语文学科知识及教学能力真题含答案

2021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统考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与答案本卷须知: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总分值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

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1.教学"兰亭集序"时,教师列举其他文章,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骈文特点,以下作品适合的是( )。

A.王安石"游褒禅山记"B.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C.贾谊"论积贮疏"D.吴均"与朱元思书"2.学习"阿房宫赋"教师安排学生在课下梳理形容建筑的成语,以下不正确的选项是( )。

A.勾心斗角B.飞鸾走风C.美轮美奂D.筑室道谋3.针对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1版)"提出,充分理解学习任务群的特点,处理好学习任务群之间的关系,以下理解不正确的选项是( )。

A.细化每个学习任务群的目标和容,明确不同任务群的定位和功能B.结合自身优势的教学风格,教师需要重组或创造新的学习任务群C.注重学习任务群的渗透融合,衔接延伸的特点,防止容发热遗漏和缺失D.关注共同学习任务群在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的差异4.在学习老舍"茶馆"时教师向学生推荐同样具有"京味〞语言特色的剧本,以下作品适宜的是( )。

A.王朔"动物凶猛"B.萧红"呼兰河传"C.恒"窝头会馆"D.禺"日出"5.在当代文化参与学习活动中,学生参与步行街学习文化建立,为商店撰写对联,以下对联不适宜的是( )。

A.素以为绚花逊色,馨而且暖长生香(水果店)B.素雅为佳松竹绿,幽淡最奇芝兰香(茶叶店)C.奇花异草增春色,雅竹幽兰缀而容(花店)D.锦绣成文原非我有,琳琅满架惟待人求(书店)6.学习古代诗词表现艺术选题,教师组织学生梳理诗句,探究诗歌化静为动的景物描写手法,以下适合的是( )。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精选附答案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精选附答案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精选附答案单选题(共100题)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

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这一能力发展要求侧重达成的课程目标是()。

A.积累·整合B.感受·鉴赏C.应用·拓展D.发现·创新【答案】 C2、阅读下面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对课文《荷塘月色》一课的教学设想,回答问题。

(画线当时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A.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的要求B.阅读是学生获得对文本初始体验的重要途径。

设计学生自由诵读,尊重了学生的初读体验,使学生实现了与文本真正的对话C.这个环节以第一个阅读环节为基础,在学生感知全文后,设计的三个核心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两个“突然想起”,把握文脉,顺着朱自清先生的思绪,走近文本的核心,走进朱自清先生的“三重世界”D.通过语言艺术与绘画艺术转换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引导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和绘画能力。

体现了语文和其他学科的共性联系【答案】 D3、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A.初读阶段人情,侧重于整体感知,在自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个人充分感知语言,尊重其阅读感受。

有利于学生进入诗词蕴含的深沉凝重、凄楚哀婉的情感氛围中B.再读阶段品情。

侧重于对诗词语言的揣摩品味,通过学生示范朗读、交流朗读体会来共同鉴赏、品味词人抒写的难以排遣的愁绪C.知人论世阶段,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找到诗词情感的依托、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D.比较阅读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更形象深刻地感悟理解“词人境遇不同,诗情有别”“时代不同,精神迥异”的特点【答案】 C4、在教学《曹刿论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一句时,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察”的用法。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练习题(二)及答案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练习题(二)及答案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练习题(二)及答案单选题(共40题)1、阅读下面一段材料,回答问题。

A.安排课前作业,课堂高效利用课堂作业,注意尊重学生主体性,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尤其重视对学生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B.善于利用课堂教学拓展延伸教学内容,对联教学深化了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C.教师和学生合作诵读,不仅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也体现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践行师生课堂同等的教学观念D.写作要求缺失,应在写作前强调写作要求,以利于学生写作的规范化,提高写作水平【答案】 D2、针对学习任务群“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的教学,下列教师的做法不正确的是()A.让学生课后梳理影响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重要作家作品,发现有价值的文学现象与问题,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题进行研讨B.布置阅读所有发表的有影响的文学作品的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尝试参与专业的文学评论C.引导学生关注近期文学热点问题,了解不同观点,深入思考研讨,提高探究能力D.让学生每读一篇必做读书笔记,围绕中心论题进行有准备的研讨,围绕专题选择合适的方式展示探究的成果【答案】 B3、某教材在选修模块中设置了“唐风雅韵·唐代山水田园诗”专题。

下列作品适合入选的是()A.王维《辛夷坞》、孟浩然《过故人庄》、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B.白居易《大林寺桃花》、陆游《游山西村》、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C.李白《送友人》、孟郊《烈女操》、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D.柳宗元《渔翁》、王翰《凉州词》、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答案】 A4、教师在教授某版初中语文教材《藤野先生》一课时,为学生设置了以下作业:A.设置第一题.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并尊重学生自己的解读B.设置第二题是要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的基础上.对重点语句进行品评.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C.设置第三题旨在帮助学生进行课内外学习的贯通.深入理解本文的主旨.并联系自身思考人生的意义D.第四题属于拓展题,对于学生来说可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选择理解,没有明确的设计目的【答案】 D5、在学到《孔雀东南飞》的时候,有同学问,为什么是孔雀东南飞而不是西北飞呢?对此,下列教师的评价最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是()A.我国的东南经济发达,到那里后有钱可挣B.古诗有云“西北有高楼”,飞不过去,并且“西北”给人以荒凉之感,“东南”则被寄以美好和希望C.因为该诗抄袭前人的诗句,前人的诗句中用的多为“东南”D.这个问题问得好,课下不妨上网查找一下【答案】 B6、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师课后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为别里科夫撰写墓志铭。

中学语文教师资格证考试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答案

中学语文教师资格证考试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答案

2015年中学语文教师资格证考试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答案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教学茅盾“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时,教师要求学生归纳一下“中外不同作家的‘三部曲”’,以下不合适的是.A.巴金“爱情”三部曲:家春秋B.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C.郭沫若“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累和棠棣之花D.巴尔扎克“幻灭”三部曲:两个诗人外省大人物在巴黎发明家的苦难2.教学盛唐时期两大诗歌流派时,教师要求学生回忆其代表人物,下列不合适的是.A.王维B.孟浩然C.韦应物D.高适3.教学曹禺笔下的陈白露时,教师说她“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新女性’形象”,要求学生列举出其他“新女性”形象,探究她们在女性解放道路上的求生情结,下列不合适的是.A.鲁迅笔下的子君 B.丁玲笔下的莎菲C.茅盾笔下的静女士 D.巴金笔下的瑞钰4.学习完木兰辞后,教师让学生谈谈对文言文修辞手法的认识,以下各位同学对文言文修辞手法的分析错误的是.A.马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借“千里马”喻人才,借“伯乐”喻慧眼识人才的领导.秋浦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借“秋霜”喻白发B.出师表:“臣本布衣”借“布衣”代老百姓.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借“庙堂”代朝廷,借“江湖”代被贬往的地方C.木兰诗:“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运用顶针的修辞手法.孟子二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是顶针D.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把“愁”比喻成“头发”,“满面尘灰烟火色”用“烟火色”比喻像烟火一样的脸色5.学习伤仲永时,教师要求学生注意“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中“利”字的用法特点,并从文中找出同类字词用法.几位学生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邑人奇之B.父异焉C.稍稍宾客其父D.并自为其名6.学习完初二下册最后一篇文言文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言实词“通假”现象.下列语句中没有包含“通假字”的是.A.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陋室铭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7.学生们学完威尼斯商人后,对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请教师补充相关知识.教师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戏剧以表演性为基础,与绘画艺术紧密结合B.戏剧三个主要特点:浓缩地反映生活、集中表现矛盾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发展C.剧本阅读一般有两种方式:演员视角、观众视角D.剧本阅读主要读戏剧冲突与人物对话8.某教师对阅读教学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B.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C.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D.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第一学段的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9.某教师根据选修课程“文化论着研读系列”开设了论语选读的选修课程,该教师设定的下列教学目标中,不恰当的是.A.借助工具书和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孔子的情况、相关的文化背景B.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对孔子中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思考C.要求背诵在选修课程中所涉及的孔子的所有篇章D.在研读过程中.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与他人交流切磋10.学习威尼斯商人一课时,教师打算放映其同名电影的视频资料.在使用时教师的做法正确的是.A.自习课播放整部电影,无关者可以离开教室,或者自行自习B.课上播放整部电影,边播放,教师边讲解C.课前根据课文内容,精心剪辑,课上根据教学内容有选择地播放、讲解D.教师作为设备操作者、监督员,课上播放电影,把课堂真正完全交给学生11.以下是一位教师教学水调歌头的思路:第一步:读诗歌水调歌头.第二步:请学生看课文情境的投影.第三步:进行自主选择学习.1凭想象分组表演多种思念的情境;2喜欢画画的同学画一幅思念的画;3喜欢音乐的学生到电脑前点击适合表现思念的乐曲,并配乐朗读.第四步:读两首以月亮写思念的诗.第五步:学生总结收获,并唱歌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下对这个教学过程的综合评述有误的一项是.A.这位教师在教学中有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他为了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积极倡导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B.读完诗歌后即让学生看课文情景的投影,替代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限制了学生个性想象,使学生的思维定格在画面上,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阅读C.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分别以表演、画画、配乐朗诵等形式学习水调歌头,体现出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理念D.该堂课采用形式多样的内容进行教学,气氛活跃,进行了学科之间的整合,无一弊端12.下面是一位初中语文教师对秋天的怀念一课中“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句话的片段教学设计.阅读并回答后面的问题.师:请你们默读这句话,注意这几个动作.老师点示“扑”母亲“扑”下去的会是什么生:因为儿子不想活了,所以母亲扑下去的一定是儿子想要去死的信念.师:啊信念把其中的一个字换一下意义完全不同了.生:是念头.师:好.其实,你很会联系上下文理解,那就把你理解的“扑”带进句子里,读给我们听.生读.很有力量师:那么,我还要问,“母亲抓住我的手”,“抓”住的仅仅是我的手吗生:母亲抓住的是我想要死的念头,她想抓住我,怕我轻生.师:就把你的体会送进去,再读一遍吧.生: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活.生读.掌声生:我想补充,母亲抓住我,也是让我必须具有好好儿活下去的信念.再读师:请再默读这句话,看看母亲“忍”住的究竟是什么小组讨论以下有关这段教学片段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教师通过引领学生品味“扑”“抓”“忍”三个动词,意在使学生体会三个动词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情感B.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细细咀嚼、慢慢品味三个动词,体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的课程性质C.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三个动词时,应该让学生自己寻找,自己在阅读中体会,在一定程度上,教师在引导中出现了越俎代庖的嫌疑D.语文课堂上,值得反复体察、推敲、品味的语言点比比皆是,教师能够恰当地抓住这句中的三个动词,引导学生准确认知深层含义,体现了教师强烈的“语文意识”13.在学到杜甫的春望的时候,有同学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句话是杜甫夸张的写法,哪有人看见花就哭,看见鸟就受惊呢.下列教师评价中,最为贴切的一项是.A.你的理解不正确,下去再好好想想.B.真的吗再好好考虑考虑.C.诗言志表情,结合当时的社会实际,看看这两句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是什么呢这样你还会觉得夸张吗D.对于同一部作品,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理解,你的理解也是正确的. 14.阅读以下教学片段,回答问题.师:细读第十三章,找出体现翠翠情绪变化的词句.生:薄薄的凄凉一胡思乱想一忽然哭起来一神往倾心一心中压上了些分量沉重的东西.师:翠翠为什么感到“薄薄的凄凉”生:翠翠觉得好像缺少了些什么.好像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在一件新的人事之上攀住它,但不成.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对以上教学片段的解读,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以上教学片段.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自己从原文找到阅读的答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B.以上教学片段,老师控制解读的内容和节奏,完全牵引学生的课堂行为,禁锢了学生的思维C.以上教学片段,教师每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就主动解读,师生配合默契,提高了教学效率D.以上教学片段,充分发挥了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是优秀课堂教学的示例15.阅读以下口语交际——讨论的实录,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学生:A我是组织者.我是参与者.我是记录者.我是汇报者.四名同学明确各自的分工组织者:B学习了童话皇帝的新装,同学们都对虚荣、昏庸的皇帝这个形象有了深刻认识.也知道这是作者极力讽刺的一个典型形象.那么大家能不能讨论一下除了皇帝可恶,还有哪类形象也应当是被讽刺的对象参与者:也讽刺了虚伪的大臣们,讽刺他们趋炎附势、溜须拍马的行径.组织者:见解独到还有没有.还能想到谁参与者:再有就是骗子,他们机关算尽,以骗财骗物为营生,可恨参与者:再补充一下,我觉得还讽刺了平民百姓,他们是非不分,真假不辨,是愚昧无知的表现组织者:童话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映射,它的取材源于生活.大家都想一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丑角有没有与小男孩一样的正面典型我们应该如何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请大家畅所欲言.参与者:参与者:参与者:记录者:C大家讨论很是激烈,我也要参与,我用30分钟根据我的记录发表一下我个人的观点.我认为汇报者:D同学们说了很多,我来汇报一下.首先皇帝的新装同样嘲讽了大臣、骗子、百姓等形象,讽刺他们溜须拍马、愚昧无知等可耻行径.经过讨论,我们认为现今社会存在正面典型,当然也有许多反面教材.我们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弘扬正义观念,构建和谐社会对画线部分的分析,不准确的是.A.讨论属于组织中的口语交际,讨论前需要明确各自的分工B.组织者结合学过的内容,提出需要共同讨论的、着手解决的问题C.记录者在讨论环节除记录之外可同时兼组织者、参与者、汇报者等角色D.讨论的总结与汇报是讨论的必要环节,能进一步形成讨论的结果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题,第16题20分,第17题5分.第18题15分,共40分阅读下面的教学片段,完成第16题.师:在这篇课文里面有很多的多音字,你会读吗屏幕映示:鸡冠花率领场地几场师:第一个谁来生:鸡冠花.师:“冠”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作第一声,谁知道“冠”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生:是指头冠.师:这是谁的头冠呢生:花的头冠.师:这么理解也可以,像这样表示帽子或是像帽子一样戴在头顶上的东西,咱们就读作“冠”.你能给“冠”字再组几个词语吗生:皇冠.生:王冠.师:真好,徐老师也积累了几个,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吧.屏幕映示:衣冠皇冠张冠李戴怒发冲冠生齐读师:第二个多音字谁来读生:率领.师:这个“率”字可不好写,举起手跟着老师一起写一写.上面点、横,中间的部分可要注意了,撇折撇折点、点提、撇点,下面再写一个“十”.这个字还有一个读音,在数学里面,咱们经常听到,读什么板书:率生:读“率”.效率的“率”.师:很好,接下来的两个词语,谁会读生:场地,几场.师:你读得很正确,请你当小老师带着同学们读一读.生齐读师:很好,咱们把这两个词语送到课文中的句子里,一起来读一读.师:多音字读准确了,现在请你用一两个词语说一说乡下人家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生:诗情画意和田园诗情.师:真美呀还有吗生:景色宜人.师:是呀,咱们作者也用了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你能不能从文中快速地找出来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生: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师:找得准确,声音又好,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吧生齐读师:板书:独特这“独特”是什么意思谁知道生:奇特,与其他地方的风景都不一样的.师:板书:迷人你是这么理解的,真好那“迷人”又是什么意思生:使人沉醉在美景当中.师:美丽的景色才能让人感到迷人.那在课文里面,哪些句子让我们感受到这是独特的又是迷人的风景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把你觉得描绘“独特”“迷人”美景的句子用笔画出来.师:刚才啊,我发现很多同学都找到了这么一句话.屏幕映示: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这么长的句子,谁来读一读生读师:句子读得真流畅啊咱们结合这一自然段里前面的句子读一读,看看你好像看到了哪些画面生读师:乡下人家的这些美景是用什么来装饰的呢生:用搭瓜架来装饰的.师:瓜架是什么颜色生:绿色.师:上面还结着——生:不同的瓜,有不同的颜色.师:还有什么东西生:乡下人家是用植物编成的瓜架来装饰房屋的,上面还有青的红的瓜,还有它们的绿叶和藤.师:这些颜色搭配起来——生:十分漂亮师: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我请第二排的同学来读一读,好吗生读师:乡下是用瓜、藤、叶来装饰的.它和城里的装饰一样吗生:不一样.师:不一样在什么地方生:在城里,人们都是住在门前有两个石狮子或者旗杆的房子里,显示自己富有.而农村却是用瓜架来装饰家门前的.师:真不错作者是这么对比着写的,他就是这么对比着说的.真棒来,咱们再一起读读这句话.生齐读师:很好.看了这样的景色,难怪作者会说——屏显: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生齐读师:你还觉得哪些地方的景色是很美的生: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师:这也是一个长句子,同学们找到这句了吗屏幕映示: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咱们来一起读读这句话.生齐读师:读得真流畅啊咱们是八年级的孩子了,徐老师觉得读得流畅是应该的,如果能读出自已的疑问来就非同一般了谁能读出自己的疑问别急,轻轻地再读一读这句话.生读师:你有什么疑问生:他们为什么不种别的好花呢师:你觉得这些花怎么了生:我觉得它们太朴素了.师:太朴素,太普通了是吗谁知道他们为什么要种这么普通的花呀生:我觉得即使他们种再普通的花.也是他们一家人辛辛苦苦种的,透露出浓浓的亲情.师:你还从种的花里面看出他们乡下人在一起是非常——生:和谐,快乐,开心.师:你真会读书啊还看出了什么生:为什么这些朴素的花可以显出几分华丽师:这真是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呀是的.为什么这些朴素的花中带着几分华丽呢朴素在文中指什么生:文中指的是十分普通.师:很普通,显得朴素是吗这是你的理解,真好.还有不同的理解吗生:是指文中的这些花很普通.师:跟刚才那位同学一样,因为花很普通显得朴素.那华丽又指什么呢生:因为花种在乡下人家就显出独特的风景.师:好一个“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呀老师想问咱班的同学,这“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是什么意思不急,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图片,请你来欣赏一下这四种花,屏幕映示:芍药凤仙花鸡冠花大丽菊它们是在什么季节开放的,你知道吗师:春天来了,芍药开了.凤仙花和鸡冠花是在夏天绽放笑脸的,大丽菊则是在——生:秋天.师:在秋天绽放自己的魅力,这就叫做“依着时令,顺序开放”.咱们一起美美地把这段话读一读,好吗生齐读师:女孩子一定是特别爱花的,女孩子一起来读一读,好吗女生齐读问题:16.以上是某语文教师有关乡下人家一课的教学实录片段,请认真阅读从中任选一个教学环节进行评价.并说说这篇教学实录对你有什么教学启示.下面是一位初中三年级学生在一次模拟考试中的考场作文.阅读并完成第17~18题.我的环球之旅①梦中,一个飘渺的身影模糊了我梦乡的意境,旅行女神的摩挲掠过我的面颊,我从梦中惊醒,那是一年一度的旅行大会,我在这位天界的使者盛情邀请下,开始了一段独特的环球之旅第一站:悉尼②我在炙热的阳光下睁开了好奇的眼睛,哇旁边的沙滩上满是激情嬉戏的金发美女,她们舞动的身姿仿佛勾勒出澳大利亚人民的奔放与热情.我拍拍身上的沙粒,发现远处尉蓝的天空下湛蓝的海水澎湃出澳洲人的英勇与胆识,几位滑板高手在层层的海浪中尽情展示,游刃有余.当我还沉浸在男孩们的飒爽英姿中时.许多当地人把我邀请进一场沙滩排球赛中③在悉尼,我体会到了生命的韵律与节奏.第二站:伊拉克④这是一个从天堂到地狱的蜕变.我挣扎着从一堆土堆中爬出,但当我刚钻出头时,惊恐地发现四处是黑压压的枪口和武装分子狰狞的面孔,他们的脸上凝聚暴虐、残忍、狼一般凶狠的目光,任何一次与他们不小心的对视都会引发我极度的惊恐突然,我发现手上湿湿的,伴随着一股刺鼻的腥味,我发现我身旁躺着一位阿拉伯男孩——迥迥有神的大眼睛被脸上的血模糊了轮廓,乞求生存的意念使得他的嘴在死亡的那一刻想要喊出生存的渴望.我震惊了,陷入深深的悲愤中.⑤在巴格达,我重新审视了战争邪恶的脸庞,求生的本能加剧了我对和平的向往.第三站:阿姆斯特丹⑥这是一个宁静而优雅的小镇,清新的空气激活了我的意念.我在这儿真正发现,原来地球上还有一块未被污染的圣地.人们骑着自行车穿梭忙碌于紧张的工作生活,在街上,我看不见一辆排尾气的小汽车,地上找不出任何令人恶心的污迹.人与人之间,洋溢着快活的笑容.在荷兰,我发现想7 要拥有一个和谐的生活环境,需要用行动与爱心去灌溉.⑦第四站的里约热内卢,第五站的巴黎我走马观花地游遍了整个世界.⑧这不仅是一次难忘的旅行,更是一次给我启迪与警醒的学习之旅:我相信祖国是一个泱泱大国,它拥有雄厚的人力资源,也拥有其他国所没有的自然资源.它正孕育着一场伟大的变革与崛起,但在这腾飞的过程中,它需要借鉴国外的许多优点:人文的和谐,环境的和谐⑨我感到作为新一代祖国的接班人,我们更需担负肩上的使命:促进世界的发展,为世界人民带来和平.感谢旅行女神给我一次环球之旅的机会,我在旅途中,发现了美好,采撷了动力.问题:17.请从②④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⑥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改正.18.请结合该生习作的一个亮点进行点评.三、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3题,第19题20分,第20题20分,第21题25分,共65分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湖心亭看雪原文:湖心亭看雪张岱明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挈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课后练习一、背诵课文,完成下列练习.1.说说本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有什么特色.2.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体味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二、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山雪.单元导语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诱人,共同组成了一种画面感极强的技术境界.学生情况八年级.48人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条件教师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问题:19.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20.根据上述材料以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21.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给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A.解析:A项,巴金“爱情”三部曲是雾雨电;“激流”三部曲是家春秋,故A项错误,当选.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盛唐两大诗歌流派的代表人物.盛唐时期出现了两大诗歌流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以王维、孟浩然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故A、B、D选项正确.C项韦应物则是中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故C项错误,当选.3.答案D.解析:D项,巴金笔下的瑞钰是“传统型女性”.4.答案D.解析:秋浦歌中“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所以D项错误.5.答案C.解析:题干中的“利”和C项中的“宾客”都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宾客之礼待其父”.“利其然”为“以其然为利”,意为“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故正确答案为C.6.答案B.解析:A项中“亡”通“无”,C项中“帖”通“贴”,D项中“扳”通“攀”,B项没有通假字,故选.7.答案A.解析:B、C、D三项均正确分析了戏剧、剧本的特点,故选择A项. 8.答案D.解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并没有明确规定“让第一学段的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故D项错误,当选. 9.答案C.解析:选修课的设计目的在于更好地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奠定基础,应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不宜强制要求,故选C.10.答案C.解析:在使用多媒体资料时,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根据课文内容及时引导学生学习,故D项的“教师作为设备操作者、监督员”错误,排除.对于视频资料的使用,应是有选择的,尤其是在课上播放时,应和课文内容有关,否则达不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目的,故B项错误,排除.A项的“无关者可以离开教室,或者自行自习”错误.在使用视频资料教学时,教师应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让学生各自为政.故正确答案为C.11.答案D.解析:这则教学看上去形式多样,实质上只是使课堂变得热闹而已,对诗歌的学习理解并没有很大的帮助,甚至有点本末倒置,丧失了语文味,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12.答案C.解析:此案例中,这位教师具有强烈的“语文意识”,能够敏锐地洞察关键字词在文中的丰富意旨,引领学生重锤敲击.在引领过程中不是越俎代庖,而是利用课的通感技术不断地启发:“扑”下去的会是什么“抓”住的仅仅是我的手吗“忍”住的究竟是什么总是仔细地倾听,热情地激励,当学生说出“信念”这个词语时,能够及时察觉不妥,及时引领学生转换思维,从而正确领会.13.答案C.14.答案B.解析:这种解读,虽然形式上是学生自己从原文中找到答案来回答,但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回答问题.全是跟着老师亦步亦趋,老师控制解读的内容和节奏,老师让学生去解读什么问题,学生就去搜寻什么答案.学生的解读非常被动,没有充分发挥其主体性.15.答案C.解析:记录者在讨论环节中必不可少,不可同时兼组织者、参与者、汇报者等角色.二、案例分析题16.参考答案1字、词教学环节的评析示例:字、词是构成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强化字、词教学是每个年级都要重视的一项语言训练.这位老师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半个多世纪前的“学堂和教师”《过去的教师》收集了半个多世纪前的小学、中学和大学的教师们的事迹,其中大部分是季羡林、梁实秋、齐如山等人作为学生的回忆,小部分是名师自述。

它们选编在一起,既可看出那个时代教师的共同特征,也可见那时的文化人所特有的风貌。

沈心工与学堂乐歌早在1898年戊戌变法时,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鼓吹维新,倡言废科举,办新学。

新学课程设置中,就有学堂乐歌的科目。

梁启超认为:“今日不从事教育则已,苟从事教育,则唱歌一科,实为学校中万不可缺者。

举国无一人能谱新乐,实为社会之羞也。

”从19世纪40年代的鸦片战争开始,古老的中国不得不面临现代文明带来的冲击。

当时,武汉能得风气之先,和这里的地理位置有关,也与主持洋务运动的晚清重臣、两湖总督张之洞有关。

1904年农历新年之前,张之洞奏请修改了新的学制,将各地的书院改为兼习中西的新式学堂,同时废除了沿袭千年的科举制度。

冯友兰父亲任职总务长的新式学堂是当时张之洞推行新政的一部分,学校的主要课程是教授外语。

但这位科举出身的父亲还教孩子们唱一种叫做“学堂乐歌”的新式歌曲:“天地泰,日月广,听我唱歌赞学堂。

圣天子,图自强,除却兴学别无方。

”冯友兰晚年的回忆录里,这样记录唱学堂乐歌的情形:“我们这些小孩也学唱这个歌,其实也无所谓唱,因为本来没有谱子,只要大声念,再把腔拉长一点,就算是唱了。

”但冯友兰和武汉的学子并不是最早接触到学堂乐歌的人。

此时,沿长江而下1000公里的上海,新学堂里孩子们的制服和歌声已经算不上新鲜。

来自世界各地的各色探险者都选择上海作为登陆中国的第一站,黄浦江上汽笛声声,街道上西装革履与长袍马褂摩肩接踵,四方土语与欧美语言交相斑驳,有钱人家的妇女会去西餐馆吃大餐,到租界看赛马……随时都可以看到、听到新奇的洋玩意儿。

和各种西方文明一起传到上海的,就有学堂乐歌。

“男儿第一志气高,年纪不妨小,哥哥弟弟手相招,来做兵队操。

兵官拿着指挥刀,小兵放枪炮。

龙旗一面飘飘,铜鼓咚咚咚敲。

一操再操日日操,操到身体好。

将来打仗立功劳,男儿志气高。

”1903年,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里传出来中国的第一首学堂乐歌《男儿第一志气高》。

学校的乐歌课老师沈心工上一年从日本留学回国后,开始教授学堂乐歌,开创了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先河。

沈心工(1870-1947)原名沈庆鸿,上海人,20世纪初中国最早的一批留学生之一,著名的音乐启蒙教育家。

早期的学堂乐歌以旧曲填新词为主,旋律大多采自日本的歌曲,甚至有些曲调被不同的作者,用文言文和白话文反复填上不同的歌词。

《男儿第一志气高》就是采用日本童谣《手戏》的曲调。

事实上,日本的现代音乐教育也不过是从19世纪70年代的明治维新才开始,这些后来传到中国的乐歌,很大部分又是最早取材自欧洲和美国。

100年前,小船上的冯友兰可以看到长江里轰隆隆的机帆船,甚至还有英国人的军舰停驻在汉口码头。

沿着长江和汉水岸边,有上百家近代工厂的烟囱,在汉口沿江的繁华路段,能看到英国驻汉口领事馆和17个国家设立的银行,西洋建筑里还有中国最早的××局、电报局和电话局。

这时的武汉被称为“东方芝加哥”,长江则称扬子江——长长长,亚洲第一大江扬子江。

源青海兮峡瞿塘,蜿蜒腾蛟蟒。

滚滚下荆扬,千里一泻黄海黄。

润我祖国,千秋百岁,历史之荣光。

长长长,扬子长寿扬子寿无疆。

人杰地灵相影响,幸福惟吾享。

训练兼修养,转瞬十年国自强。

黄河北向,珠江南望,兄弟莫相忘。

(《扬子江》,1904年,沈心工《学校唱歌集》,王引才填词)冯友兰记忆深刻的还有一首学堂乐歌,曲调依然是当年流传最广的《男儿第一志气高》,拗口的歌词是对孝道和父母养育之恩的歌颂:年少儿童进学校,第一学孝道。

父母生我多辛劳,乳哺又怀抱。

出入顾复不辞劳,罔极难思报。

你看林间乌鸟,尚能反哺把亲孝。

吾曹若不尽孝道,何以做英豪。

愿我同学事父母,大家尽孝道。

1907年,冯友兰的父亲病故,母亲带着他们兄妹三人举家回到故乡河南唐河。

冯友兰的母亲粗通文字,抚养和教育三个孩子的责任由这个勤俭干练的家庭妇女一人承担起来。

冯友兰在开封读了一年多中学后,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

第二年,满清皇帝溥仪宣布退位,新的国民政府成立。

随后,国民政府陆续改定学制,彻底废除科举制度,明确规定了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体制,承认女子接受教育的权利。

《男儿第一志气高》也于1912年被无锡的华航琛填上了新词,歌颂新时代的来临:国民第一资格高,年纪无老小,讲求学问不辞劳,知识开通早。

敦品励行重节操,道德真紧要。

体育功夫深造,体健身强脑力好,共和程度一齐到,全球人称道。

二十世纪我同胞,国民资格高。

(《共和国民》)92岁的钱仁康是原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著名的作曲家和音乐史学家,他撰写的《学堂乐歌考源》收集了现代音乐进入中国时最广为流传的歌曲,其中就有沈心工1906年填词的《燕燕》。

这首歌曲描绘的是江南春天的景象:燕燕!燕燕!别来又一年。

飞来!飞来!借与你两三椽。

你旧巢门户零落不完全,快去衔土,快去衔草,修补趁晴天。

燕燕!燕燕!室内不可留。

关窗!关窗!须问你归也不。

你最好新巢移在廊檐头,你也方便,我也方便,久远意相投。

“这首歌都100岁了,我才92岁。

”钱仁康听着老唱片说,“小的时候我妈妈教我唱过这首歌,那时候是春天,无锡的春天很美的。

我妈妈在河边洗衣服,我那时候小,还没上学,也没事干,就跟着她,她就教我唱这首歌,她唱一句我唱一句……”当时,许多中小学都有自己的校歌。

这种类型的学堂乐歌往往用词古雅拗口,虽然用意深远,但流传不广。

张兆和的父亲张吉友于1921年在苏州创建了乐益女中,并且亲自撰写了校歌:乐土是吴中,开化早,文明隆。

秦伯虞仲,孝友仁让,化俗久成风。

宅校斯土,讲肄弦咏,多士乐融融。

愿吾同校,益人益己,与世近大同。

启功:陈垣先生教我教书陈垣先生在史学上的贡献,是国内国外久有定评的。

我作为亲受业者,回忆一些当年受到的教导,谨自述一些侧面,对于今天教育工作者来说,仍会有所启发的。

我那时是一个中学生,同时从一位苏州的老学者戴姜福先生读书,学习“经史辞章”范畴的东西,作古典诗文的基本训练。

因为生活困难,等不得逐步升学,1933年由我祖父辈的老世交傅增湘先生拿着我的作业去介绍给陈垣先生,当然意在给我找一点谋生的机会。

傅老先生回来告诉我说:“援庵说你写作俱佳。

他的印象不错,可以去见他。

无论能否得到工作安排,你总要勤向陈先生请教。

学到做学问的门径,这比得到一个职业还重要,一生受用不尽的。

”我谨记着这个嘱咐,去见陈先生。

初见他眉棱眼角肃穆威严,未免有些害怕。

但他开口说:“我的叔父陈简墀和你祖父是同年翰林,我们还是世交呢!”其实陈先生早就参加资产阶级革命,对于封建的科举关系焉能那样讲求?但从我听了这句话,我和先生之间,像先拆了一堵生疏的墙壁。

此后随着漫长的岁月,每次见面,他都给我换去旧思想,灌注新营养。

在今天如果说对文化教育事业有一滴贡献,那就是这位老园丁辛勤灌溉时的汗珠。

我见了陈老师之后不久,老师推荐我在辅仁大学附属中学教一班“国文”。

在交派我工作时,详细问我教过学生没有,多大年龄的,教什么,怎么教。

我把教过家馆的情形述说了,老师在点点头之后,说了几条“注意事项”。

过了两年,有人认为我不够中学教员的资格,把我解聘。

老师便派我在大学教一年级的“国文”。

老师一贯的教学理论,多少年从来未间断地对我提醒。

今天回想,记忆犹新,现在综合写在这里。

老师说:(一)教一班中学生与在私塾屋里教几个小孩不同,一个人站在讲台上要有一个样子。

人脸是对立的,但感情不可对立。

(二)万不可有偏爱、偏恶,万不许讥诮学生。

(三)以鼓励夸奖为主。

不好的学生,包括淘气的或成绩不好的,都要尽力找他们一小点好处,加以夸奖。

(四)不要发脾气。

你发一次,即使有效,以后再有更坏的事件发生,又怎么发更大的脾气?万一发了脾气之后无效,又怎么下场?你还年轻,但在讲台上即是师表,要取得学生的佩服。

(五)教一课书要把这一课的各方面都预备到,设想学生会问什么。

陈老师还多次说过,自己研究几个月的一项结果,有时并不够一堂时间讲的。

(六)批改作文,不要多改,多改了不如你替他作一篇。

改多了他们也不看。

要改重要的关键处。

(七)要有教课日记。

自己和学生有某些优缺点,都记下来,包括作文中的问题,记下以备比较。

(八)发作文时,要举例讲解。

缺点改好了,有所进步的,尽力在堂上表扬。

(九)要疏通课堂空气,你总在台上坐着,学生总在台下听着,成了套子。

学生打呵欠,或者在抄别人的作业,或看小说,你讲得多么用力也是白费。

不但作文课要在学生座位行间走走,讲课时,写了板书之后,也可下台看看。

既回头看看稳步发展板书的效果如何,也看看学生会不会记。

有不会写的或写错了的字,在他们座位上给他们指点,对于被指点的人,会有较深的印象,旁边的人也会感兴趣,不怕来问了。

这些“上课须知”,老师不止一次地向我反复说明,唯恐听不明,记不住。

老师又在楼道挂了许多玻璃框子,里边随时装入一些各班学生的优秀作业。

要求有顶批,有总批,有加圈的地方,有加点的地方,都是为了标志出优点所在。

这固然是为了学生观摩的大检阅、大比赛,后来我才明白也是教师教学效果、批改水平的大检阅。

我知道老师并没搞过什么教学法、教育心理学,但他这原则和方法,实在符合许多教育理论,这是从多年的实践经验中辛勤总结得出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