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上3《古诗两首》

合集下载

苏教版四上3《古诗两首》

苏教版四上3《古诗两首》

诗句解释: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 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着我顺流而下。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 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 的心情向渝州驶去了。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 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 明。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读者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次 句“影”指月影,“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 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 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 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 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 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恋恋不舍。江行见 月,如见故人。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 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 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语短情长。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字太白,号青 莲居士, 又号“谪仙人”。中国唐朝诗人,有 “诗仙”之称。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 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 《早发白帝城》等多首,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 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作品体裁:七言绝句
(1)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2)影:月光。 平羌: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3)夜:今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为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 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4)君:指峨眉山月。 下:顺流而下。 渝州:今重庆一带。〞

零陵区实验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苏教版

零陵区实验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古诗两首教学反思1苏教版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生字新词。
2.同桌互读课文,交流自读生字新词的收获,教师重点指导辨析“浒”与 “许”,“秦"与“泰”,“拳”与“卷”,“竟”与“竞”,“纲”与“刚"。
3.全班交流,指名分段读。
4.用较快的速度再次默读全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几件事?
⑴小时候特别爱听《水浒传》中的“武松打虎”的故事;
在教学“潭面无风镜未磨"时,我引导学生先看图,然后语言启发,这湖面怎么样?(很平静),这平静的湖面就好像——镜子,让学生在看图的基础上感受湖面像镜子。但是我顺势引导,这里的“未磨”是什么意思?学生通过预习,知道指的是没有磨过的镜子。我顺势启发学生设疑。“为什么不直接说湖面像镜子,而要说湖面像未磨的镜子呢?"于是我展示未磨的镜子,让学生从视觉角度感受镜子的暗淡,然后再出示湖面的画面,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两者的相似性,原来,没有太阳照耀下的湖面也是暗淡的,所以把湖面比作未磨的镜子.
一、导入新课。
1。在我国甘肃省境内的敦煌莫高窟里,有许多画在墙上的画(课件出示)
看,这是有关《九色鹿》的壁画,它是以连环画的形式出现的。动画片《九色鹿》、故事盒里的《九色鹿》都来自这个古老的神话的故事.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童话——《九色鹿》齐读课题
3.激趣:你们见过九色鹿吗?听过关于它的故事吗?
二、听故事。
1.看画面,听故事:试着记住故事的主要人物和情节。
2.学生听完后交流.板书:调达
三、听故事.
1.指名试述故事,结合出示图示.
2.学生根据图示,同桌间讲述故事大意。
四、读故事。
1.在这个故事的描述中,哪些词句你比较欣赏,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自由读读《九色鹿》的故事。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25.《古诗两首》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25.《古诗两首》

柳宗元
我国唐朝著名的文 学家,字子厚,世称 “柳河东”,与唐代 的韩愈、宋代的欧阳 修、苏洵、苏轼、苏 辙、王安石和曾巩, 并称 “唐宋八大家 ” 。一生留诗文作品 达600余篇,其文的成 就大于诗。
题解
“江雪”,是指江上的雪。 由此可以看出本诗的创作季节是冬季,给人一种寒冷 凄凉的感觉。 (创作背景:柳宗元21岁中进士,当时国家政治腐败黑 暗,柳宗元和几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立志改革腐败的政 治,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却遭到皇帝和权臣的反对 迫害,被贬到永州,当时的永州非常偏远,极度贫穷,柳 宗元无职无权,无能为力。他想到自己报国的崇高理想不 能实现而又无人理解,心里非常难过,非常悲愤。《江雪》 这首诗,就是在这个时候、这种情况下写的。)
拓展练习。 元日是一年的第一天,所以这一天常使古人 抒情感怀。请读背下列诗人的诗作,体会诗 人的心境。 1、草秀故春色,梅艳昔年妆。 ——唐 李世 民《元日》 2、今朝一岁大家添,不是人间偏我老。 — —宋 陆游《木兰花 元日》 3、夜半梅花添一岁,梦中爆竹报残更。 — —宋 杨万里《乙丑改元开禧元日》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王安石,字介甫, 号半山,抚州临川人,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 想家、文学家,“唐宋 八大家”之一。在文学 方面,王安石不仅在理 论上独树一帜,而且在 创作实践上别具一格, 给后人留下1540多首诗 歌、800多篇散文的丰 富文化遗产。
认真观察课文插图,跟同桌说说你看 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
江 雪
【唐】柳宗元
题秋江独钓图
[清] 王士祯
千山鸟飞绝,
景:凄冷
一蓑一笠一扁舟,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人:孤独 顽强
一丈丝纶一寸钩。

四年级(上)第3课《古诗两首》(峨眉山月歌)主备:沈霞

四年级(上)第3课《古诗两首》(峨眉山月歌)主备:沈霞
检查预习情况
1.读诗歌
(1)指名读
(2)划分节奏齐读
出示: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押什么韵呢?
第三板块:理解诗意。
过渡:在秋天的晚上,皎洁的月光照耀着大地,这样的景象多么令人难忘啊!大诗人李白在这首诗的第一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秋夜月色图,让我们共同去体会一下吧!
(3)时间:3分钟
预设:诗歌中的月亮都寄托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第六版块:布置作业。(2分钟)
第一版块:导入新课
1.上堂课,我们跟随刘禹锡的脚步,欣赏了月下千里洞庭的湖光山色,刘禹锡笔下的洞庭山水在月光下独具空灵、恬静、朦胧之美。
2.揭示课题
这堂课,我们欣赏李白的一首诗——《峨眉山月歌》
3.学习生字“眉”
介绍:《峨眉山月歌》是李白年轻时初离四川所写。为谋求政治出路,实现政治理想,胸怀“四方之志”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当他乘船夜行,仰望峨眉山上皎洁的明月,俯视月映清江的迷人美景时,感怀万千,写下了著名的《峨眉山月歌》。
指名朗读。
李白初次离开家乡,行船于平羌江,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样?会想些什么?
“学程导航”课时教学设计
主备人:能仁小学沈霞执教日期:2014年月日
教学
内容
3.古诗两首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2
学习
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生字“眉、溪、峡、君”,理解“发、向、下、君”的意思。
3.能连贯地说说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
重难点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25、古诗两首《元日》(1)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25、古诗两首《元日》(1)
(顽强不屈、坚韧不拔、毫无畏惧、不怕困难、迎难而上 )
精神— 顽强不屈 心情— 孤独悲愤 环境— 寒冷凄凉
品评《元日》和《江雪》
相同点: 1、都描写冬季 2、作者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不同点
1、表达了不同的情感
《元日》表现了人们喜 气洋洋欢度春节的幸福 景象,也寄托了作者执 政变法,对未来充满希 望的喜悦心情。
读读古诗,思考:
你知道古人是怎样过年的吗?从诗 中哪些地方知道?把它画起来。
燃爆竹 饮屠苏
换新桃
《元日》诗主要内容
• “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 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 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 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 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 浓厚的生活气息。
《元日》诗主要思想情感
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 的比喻象征意义,它是以除旧迎新来比喻 和歌颂新法的胜利推行。这首诗正是赞美 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 生机。其中含也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 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
在王安石担任宰相之后,积极 推行新法,《元日》就写于这一年 的春节。在他的心目中,新的国家 政策好像春风浩荡,阳光普照,一 定会给国家带来了欣欣向荣、人民 安居乐业的新气象,此时此刻,王 安石的心情怎样?
《江雪》流露出诗人凄 清、孤独、寂寞的情怀, 在遭受打击之后,寄情 山水,不愿与当权者同 流合污的高洁情怀。
• 借景抒情
• 这首诗中,渔翁与大自然抗争的形 象正是诗人柳宗元自己的精神写照: 越是艰难困苦才越能激发“我”顽 强不屈的精神,不是吗?
思考:你读过的古诗中,还有谁
也有这样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的?
古诗两首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

第一课《老师,您好!》课文在昨天与今天之间铺设大道,在现实和理想之间架起金桥。

啊,教师的事业多么崇高!古今中外,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地北天南,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教师的辛劳!每当看到时代在飞速地前进,我心中就涌起感情的波涛:老师,您好!用真理和智慧把人才塑造,让春晖和朝霞在心灵闪耀。

啊,教师的事业多么美好!笔尖飞舞,那是春蚕悄悄地编织理想的丝线;笑语盈盈,那是甘露轻轻地洒向茁壮的新苗。

每当看到鲜花在幸福地开放,我就情不自禁地衷心祝愿:老师,您好!第2课《但愿人长久》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苏轼。

有一年,他被朝廷派往密州去做官。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

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

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苏轼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苏轼跟弟弟苏辙手足情深。

小时候,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离。

长大以后,他们就各奔东西,很少再有见面的机会。

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月亮渐渐西沉,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

苏轼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

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他转念又想: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第3课《古诗两首《望洞庭》、《峨眉山月歌》》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知,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

第一课《老师,您好!》课文在昨天与今天之间铺设大道,在现实和理想之间架起金桥。

啊,教师的事业多么崇高!古今中外,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地北天南,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教师的辛劳!每当看到时代在飞速地前进,我心中就涌起感情的波涛:老师,您好!用真理和智慧把人才塑造,让春晖和朝霞在心灵闪耀。

啊,教师的事业多么美好!笔尖飞舞,那是春蚕悄悄地编织理想的丝线;笑语盈盈,那是甘露轻轻地洒向茁壮的新苗。

每当看到鲜花在幸福地开放,我就情不自禁地衷心祝愿:老师,您好!第2课《但愿人长久》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苏轼。

有一年,他被朝廷派往密州去做官。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

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

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苏轼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苏轼跟弟弟苏辙手足情深。

小时候,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离。

长大以后,他们就各奔东西,很少再有见面的机会。

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月亮渐渐西沉,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

苏轼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

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他转念又想: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第3课《古诗两首《望洞庭》、《峨眉山月歌》》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知,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苏教版四上25《古诗两首》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苏教版四上25《古诗两首》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条条旳道路上都不见人走动留下旳脚印 。
孤零零旳小船上,有个身披蓑衣,头戴斗 笠旳老渔翁,
正独自一人冒着满天飞雪在寒冷旳江面上 钓鱼 。
环境
寒冷凄凉 1.“绝”、“灭”,凄凉旳程度——全部旳山,全部旳路 都被白雪覆盖了,没有飞鸟,没有行人,没有声音,除了 渔翁,再也没有别旳生命! 2.假如没有“绝”和“灭”这两个字,会是一幅怎样旳景 象?热闹、繁华,生机勃勃,“绝”、“灭”两个字,使 这一切刹那间无影无踪,变得如此荒凉。 3.“寒”,是造成凄凉旳根本原因——这么寒冷旳天气, 鸟儿无处觅食,只好躲在巢中避寒;这么寒冷旳天气,人 们无法劳作,只好呆在家中取暖。
25、古诗两首
苏教版四上语文
自主学习
1、读准生字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节奏。 2、指名朗诵,相机正音 3、再读古诗,读出停止和节奏。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在字典中旳解释有下列六种, 你以为在这里是哪种解释?
(1)开始旳,第一。 (2)为首。 (3)主要、根本。 (4)元素。 (5)构成一种整体旳。 (6)货币单位。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注解
1.千山:周围旳群山。 2.绝:断绝 。 3.万径:数量诸多旳道路。 4.踪:脚印。 5.灭:消灭,消失(没有了)。 6.孤舟:孤单单旳一条小船。 7.蓑笠翁:身披蓑衣,头戴斗笠旳老翁。 8.寒江:寒冷江面上。
译文
众多旳山岭,看不到一只飞鸟,
暗,柳宗元和几种血气方刚旳年轻人,立志改革腐败旳政 治,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却遭到皇帝和权臣旳反对 迫害,被贬到永州,当初旳永州非常偏远,极度贫穷,柳 宗元无职无权,无能为力。他想到自己报国旳高尚理想不 能实现而又无人了解,心里非常难过,非常悲愤。《江雪》 这首诗,就是在这个时候、这种情况下写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练一练 1、《望洞庭》和《峨眉 山月歌》都是描写 _________(A、夏天的景 色的;B、春天景色的; C、秋天景色的)。 2、《望洞庭》通过丰富 的_________和形象的 _________将月夜的洞庭 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 《峨眉山月歌》描写了 作者行船时思念 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唐 刘禹锡
相:互相 和:和谐 镜:铜镜
未:没有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望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秋天的夜晚,洞庭湖水清澈透明,天空 的月亮银光闪闪,湖水和月亮交相辉映,显 得那么宁静、和谐,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 面就像没有被磨拭的铜镜一样。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远远望去,那在月亮光映照下的洞庭湖 就像一个白银做成的盘子,而那湖中青翠的 君山则像放在银盘里的一北部,岳阳市附近, 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 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 多名胜。
洞庭秋月
洞庭夕照
波光粼粼
银光闪闪
水平如镜
迷迷蒙蒙 宁静和谐
水天一色
朦朦胧胧 心旷神怡
洞dònɡ、潭tán、螺luó、磨mó
望 洞 庭
诗句翻译: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 洞庭/ 山水色,
白银/ 盘里/ 一青螺。
峨眉山月歌
李白,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又号 “谪仙人”,中国唐 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 人,被贺知章称为 “诗仙”,其诗大多 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 心的情感为主。诗风 雄奇豪放。他与杜甫 并称为“大李杜”, 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
下:去(从上游向下游驶去)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渝州:今重庆市
诗句解释: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 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着我顺流而下。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 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 的心情向渝州驶去了。
峨眉山位于中国四川峨眉山市境 内,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地势 陡峭,风景秀丽,有“秀甲天下”之 美誉。气候多样,植被丰富,共有 3000多种植物,其中包括世界上稀有 的树种。山路沿途有较多猴群,常结 队向游人讨食,为峨眉一大特色。它 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影:月影
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
平羌:青衣江 流:流动 夜发:夜间出发 清溪:地方名 向:驶向 思:思念 君:友人
练一练 多音字注音我最棒。 和_____平 磨_____刀 和_____诗 磨_____坊
发_____卡 发_____现
练一练 1、《峨眉山月歌》的作者是____代诗人________。 2、请写出后两句的意思: 3、诗中共提到五处地名,请用“______”画出来。
知识拓展我能行 1、洞庭湖位于我国的_______省,是我国的第____大淡水 湖。峨眉山在_______省,为我国______教四大名山之一。 2、本课作者刘禹锡的古诗还有________、_______等;本 课作者李白的古诗还有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 3、关于秋天美景的古诗句还有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