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2 命题、定理、证明(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3.2-1《命题、定理、证明1》教案2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3.2-1《命题、定理、证明1》教案2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3.2-1《命题、定理、证明1》教案2一. 教材分析《命题、定理、证明1》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三节的一部分,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数学证明的基础。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学生将理解命题与定理的概念,学会如何阅读和理解数学证明,并初步掌握证明的方法。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理解和运用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

但是,对于数学证明这一概念,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践活动来逐渐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命题和定理的概念,能够区分它们。

2.学会阅读和理解数学证明,能够初步进行简单的证明。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命题与定理的概念。

2.数学证明的方法和步骤。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和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命题、定理和证明的概念和方法。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

2.相关例题和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具体的数学问题,引出命题、定理和证明的概念。

2.呈现(15分钟)讲解命题和定理的概念,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它们的区别。

然后讲解数学证明的方法和步骤,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和理解数学证明。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解决一些简单的证明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4.巩固(5分钟)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指出其中的错误和不足,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证明的方法。

5.拓展(5分钟)给出一些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和掌握命题、定理和证明的知识。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命题、定理和证明的概念和方法。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8.板书(5分钟)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板书,方便学生复习和记忆。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的时间:导入5分钟,呈现15分钟,操练15分钟,巩固5分钟,拓展5分钟,小结5分钟,家庭作业5分钟,板书5分钟。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命题、定理、证明》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命题、定理、证明》教案

5.3.2 命题、定理、证明一、教学目标1.了解“证明”的必要性和推理过程中要步步有据.2.了解综合法证明的格式和步骤.3.通过一些简单命题的证明,初步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4.通过证明步骤中由命题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的过程,继续训练学生由几何语句正确画出几何图形的能力.5.通过举例判定一个命题是假命题,使学生学会反面思考问题的方法.二、学法引导1.教师教法:尝试指导,引导发现与讨论相结合.2.学生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思维,主动发现.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证明的步骤和格式是本节重点.(二)难点理解命题,分清其题设和结论,正确对照命题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三)解决办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归纳得出证明的步骤和格式,再以练习加以巩固,解决重点、难点及疑点.四、课时安排l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三角板、自制胶片.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通过引例创设情境,点题,引入新课.2.通过情境教学,学生分组讨论,归纳总结及练习巩固等手段完成新授.3.通过提问的形式完成小结.七、教学步骤(-)明确目标使学生严密推理过程,掌握推理格式,提高推理能力。

(二)整体感知以情境设计,引出课题,引导讨论,例题示范讲解新知,以练习巩固新知.(三)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出课题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定理与证明,了解了这两个概念.并以证明“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来说明什么是证明.我们再看这一命题的证明(投影出示).例1 已知:如图1,,是截线,求证:.证明:∵(已知),∴(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对项角相等),∴(等量代换).这节课我们分析这一命题的证明过程,学习命题证明的步骤和格式.[板书]2.9 定理与证明探究新知1.命题证明步骤学生活动:由学生分组讨论以上命题的证明过程,按自己的理解说出证明一个命题都需要哪几步.【教法说明】根据上一节“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这一命题的证明过程让学生讨论、分析、归纳命题证明的一般步骤,一是可以加深对命题证明的理解,二是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5.3.2命题、定理、证明第五章:命题、定理课程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5.3.2命题、定理、证明第五章:命题、定理课程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5.3.2命题、定理、证明第五章:命题、定理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命题、命题语句的概念;2.掌握陈述命题语句的基本方法;3.掌握命题的真值、命题的运算及其规律;4.掌握命题的蕴含、逆命题、逆否命题、充分必要条件及其证明方法;5.了解恒命题、矛盾命题及其特点;6.掌握一些常用的命题公式及其应用。

二、教学重点1.掌握命题的真值及其运算规律;2.掌握逆命题、逆否命题、充分必要条件及恒命题、矛盾命题的证明方法;3.掌握一些常用的命题公式及其应用。

三、教学难点1.掌握恒命题、矛盾命题的判断方法;2.掌握充分必要条件的证明方法。

四、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章节教学内容授课时间章节教学内容授课时间第一节命题的概念及基本概念1课时第二节命题的真值及其运算2课时第三节逆命题、逆否命题及其证明2课时第四节充分必要条件及其证明2课时第五节恒命题、矛盾命题及其特点1课时第六节命题公式及应用2课时五、教学重点难点分析5.1 掌握命题的真值及其运算1.真值表:要求学生掌握命题对应的真值及其运算规律,并能画出真值表;2.逻辑运算:要求学生掌握“与”、“或”、“非”三种逻辑运算的含义及其运算规律。

5.2 掌握逆命题、逆否命题及其证明1.逆命题:要求学生掌握“若p则q”与“若q则p”的概念及其关系,能够独立判断是否成立;2.逆否命题:要求学生掌握“若非q则非p”与“若非p则非q”的概念及其关系,能够独立判断是否成立;3.证明方法:要求学生掌握逆命题、逆否命题的证明方法,并能独立完成相关证明。

5.3 掌握充分必要条件及其证明1.充分必要条件:要求学生掌握“p充分必要条件q”的概念及证明方法;2.证明方法:要求学生掌握充分必要条件的证明方法,并独立完成相关证明。

5.4 掌握恒命题、矛盾命题及其特点1.恒命题:要求学生掌握恒命题的特点及其证明方法;2.矛盾命题:要求学生掌握矛盾命题的特点及其判断方法。

5.5 掌握命题公式及其应用1.命题公式:要求学生掌握命题公式的概念及其运用方法;2.应用: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命题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5.3.2 命题、定理、证明

5.3.2 命题、定理、证明
证明:∵OD 是∠AOC 的平分线(已知), ∴∠1 = 1 ∠AOC(角平分线的定义).
2
同理:∠2 = 1 ∠BOC.
∴∠1
+∠2
2 =
12(∠AOC
+∠BOC),
∵点 A、O、B 在同一条直线上,
∴∠AOC +∠BOC = 180°(平角的定义),
∴∠1 +∠2 = 90°,
∴OD⊥OE(垂直的定义).
误区 对命题的定义及构成理解不透彻而出错 判断下列语句是否是命题. 如果是,请写出它
的题设和结论,并判断真假. (1)内错角相等;(2)对顶角相等;(3)
画一个 60°的角.
错 解 (1)(2)(3)不是命题.
正 解 (1)是命题.这个命题的题设:两条直线 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结论是:内错角相等.这个命 题是假命题.
思考
上面练习题中哪些命题是正确的,哪些命题是错误 的?
(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 (2)等式两边都加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 √ (3)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4)同旁内角互补;×
(5)对顶角相等.√
命题的真假
真命题: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 这样的命题叫做真命题.
条公路两次转弯后,和原来的方
向相同. 如果第一次的拐角∠A 是 135°,第二次
的拐角∠B 是多少度?为什么?
B
A
B
A
解:第二次的拐角是 135°.因为一条公路两 次转弯后和原来的方向相同,说明两次转弯前后 的路平行,两次拐的角为内错角,根据两直线平 行,内错角相等.
5. 如图,一条公路的两侧铺设了两条平行管 道,如果公路一侧铺设的管道与纵向连通管道的 角度为 120°,那么,为了使管道对接,另一侧 应以什么角度铺设纵向连通管道?为什么?

5.3.2命题、定理、证明(教案)(共五篇)

5.3.2命题、定理、证明(教案)(共五篇)

5.3.2命题、定理、证明(教案)(共五篇)第一篇:5.3.2 命题、定理、证明(教案)5.3.2 命题、定理、证明【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叫做命题,什么叫真命题,什么叫做假命题,什么叫定理.2.理解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能将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或“若……则……”的形式.【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若干个命题的分析,了解什么叫命题以及命题的组成,知道什么叫做真命题,什么做假命题,什么叫做定理.【情感态度】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同学们明白命题在数学上的重要作用,不仅如此,命题在其它许多学科都有重要作用.【教学重点】命题的定义,命题的组成.【教学难点】命题的判断,真假命题的判断,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的区分.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问题1 分析下列判断事情的语句,指出它们的题设和结论.(1)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3)对顶角相等.(4)等式两边加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问题2 判断下列语句,是不是命题,如果是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1)画线段AB=5cm.(2)两条直线相交,有几个交点?(3)如果直线a∥b,b∥c,那么a∥c.(4)直角都相等.(5)相等的角是对顶角.【教学说明】全班同学合作交流,即先分组完成上面的两个问题,然后交流成果,最后得出正确的答案.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思考1.真命题与定理有什么样的关系.2.对题设和结论不明显的命题,怎样找出它们的题设和结论.【归纳结论】1.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2.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3.真命题与假命题:正确的命题叫真命题,错误的命题叫假命题.4.定理是经过推理证实的真命题,是在今后推理中经常作为依据的一种真命题.但不是所有经过推理证实的真命题都把它当作定理.对于题设和结论不明显的命题,应先将它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或“若……则……”的形式.一般来说,如果前面的部分是题设,那么后面的部分是结论.将这种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时,那么后面的部分一定要简单明了.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判断下列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如果是假命题.举出一个反例.(1)若a>b,则a2>b2.(2)两个锐角的和是钝角.(3)同位角相等.(4)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教学说明】本环节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在合作交流中深刻理解命题的组成和真假命题的判断.【答案】略.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请几名学生口答,然后由教师归纳,可用电脑课件放映到屏幕上.1.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5.3”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是让学生了解命题的概念,能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并初步认识真假命题.这节课一开始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学课本,让学生体验先学后教的理念,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第二篇:命题定理证明教案5、3命题定理证明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命题的概念以及命题的构成(如果……那么……的形式).(2)知道什么是真命题和假命题.(3)理解什么是定理和证明.(4)知道如何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学习重点:对命题结构的认识.理解证明要步步有据一、自学基础:(看书20页---22页)1、对一件事情___________________的语句,叫做命题。

2020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命题、定理、证明》教案

2020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命题、定理、证明》教案

5.3.2 命题、定理、证明1.理解命题的概念,能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把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重点)2.了解真命题和假命题的概念,能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性,并会对命题举反例.(难点)一、情境导入2015年10月,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青蒿素是从植物黄花蒿茎叶中提取的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药物.其对鼠疟原虫红内期超微结构的影响,主要是疟原虫膜系结构的改变,该药首先作用于食物泡膜、表膜、线粒体、内质网,此外对核内染色质也有一定的影响.青蒿素的作用方式主要是干扰表膜-线粒体的功能.可能是青蒿素作用于食物泡膜,从而阻断了营养摄取的最早阶段,使疟原虫较快出现氨基酸饥饿,迅速形成自噬泡,并不断排出虫体外,使疟原虫损失大量胞浆而死亡.要读懂这段报道,你认为要知道哪些名称和术语的含义?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命题的定义与结构【类型一】命题的判断下列语句中,不是命题的是()A.两点之间线段最短B.对顶角相等C.不是对顶角不相等D.过直线AB外一点P作直线AB的垂线解析:根据命题的定义,看其中哪些选项是判断句,其中只有D选项不是判断句.故选D.方法总结:①命题必须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而且必须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疑问句、感叹句、作图过程的叙述都不是命题;②命题常见的关键词有“是”“不是”“相等”“不相等”“如果……那么……”.【类型二】把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把下列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1)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等角的余角相等.解:(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2)如果两个角是相等的角,那么它们的余角相等.方法总结:把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时,应添加适当的词语,使语句通顺.【类型三】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写出命题“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和结论.解析:先把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再确定条件和结论.解:把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所以命题的条件是“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结论是“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方法总结:每一个命题都一定能用“如果……那么……”的形式来叙述.在“如果”后面的部分是“条件”,在“那么”后面的部分是“结论”.探究点二:真命题与假命题下列命题中,是真命题的是()A.若a·b>0,则a>0,b>0B.若a·b<0,则a<0,b<0C.若a·b=0,则a=0且b=0D.若a·b=0,则a=0或b=0解析:选项A中,a·b>0可得a、b同号,可能同为正,也可能同为负,是假命题;选项B中,a·b <0可得a、b异号,所以错误,是假命题;选项C中,a·b=0可得a、b中必有一个字母的值为0,但不一定同时为零,是假命题;选项D中,若a·b=0,则a=0或b=0或二者同时为0,是真命题.故选D.方法总结: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就是判断一个命题是否正确,即由条件能否得出结论.如果命题正确,就是真命题;如果命题不正确,就是假命题.探究点三:证明与举反例 【类型一】 命题的证明求证:两条直线平行,一组内错角的平分线互相平行.解析:按证明与图形有关的命题的一般步骤进行.要证明两条直线平行,可根据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来证明.解:如图,已知AB ∥CD ,直线AB ,CD 被直线MN 所截,交点分别为P ,Q ,PG 平分∠BPQ ,QH 平分∠CQP ,求证:PG ∥HQ .证明:∵AB ∥CD (已知),∴∠BPQ =∠CQP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又∵PG 平分∠BPQ ,QH 平分∠CQP (已知),∴∠GPQ =12∠BPQ ,∠HQP =12∠CQP (角平分线的定义), ∴∠GPQ =∠HQP (等量代换),∴PG ∥HQ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方法总结:证明与图形有关的命题时,正确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是证明的关键.应先结合题意画出图形,再根据图形写出已知与求证,然后进行证明.【类型二】 举反例举反例说明下列命题是假命题.(1)若两个角不是对顶角,则这两个角不相等;(2)若ab =0,则a +b =0.解析:分清题目的条件和结论,所举的例子满足条件但不满足结论即可.解:(1)两条直线平行形成的内错角,这两个角不是对顶角,但是它们相等;(2)当a =5,b =0时,ab =0,但a +b ≠0.方法总结:举反例时,所举的例子应当满足题目的条件,但不满足题目的结论.举反例时常见的几种错误:①所举例子满足题目的条件,也满足题目的结论;②所举例子不满足题目的条件,但满足题目的结论;③所举例子不满足题目的条件,也不满足题目的结论.三、板书设计命题⎩⎪⎨⎪⎧概念结构真、假命题证明与举反例本节课通过命题及其证明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要说明一个定理成立,应当证明;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可以举反例.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严谨,初步养成学生言之有理、落笔有据的推理习惯,发展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3.2命题、定理、证明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3.2命题、定理、证明教学设计
2.从以下题目中选择两题进行深入探讨,要求写出详细的解题过程和证明步骤:
a.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
b.证明: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c.证明:圆的任意直径垂直于圆的切线。
3.结合生活实际,自行设计一个包含命题、定理和证明的数学问题,并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答。要求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体现学生对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
4.强调证明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如逻辑严密、步骤清晰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一个几何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定理和证明方法解决问题。
2.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巡回指导,给予提示和帮助。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解题过程和经验,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严密性和逻辑性。
2.增强学生对数学美的感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思考的品质,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探究的乐趣。
4.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认识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5.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提问、表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命题的概念,能够正确判断命题的真假。
2.熟悉基本的几何定理,并能运用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3.学会运用逻辑推理进行证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能够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解决复杂的几何问题。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引入命题概念
-利用生活实例,如“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引导学生理解命题的概念,并学会判断命题的真假。

初中数学 教案:5.3.2 命题、定理、证明

初中数学 教案:5.3.2   命题、定理、证明

命题、定理(1)教学目标:了解命题、定理、证明的含义,会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重点难点:命题及组成是重点;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是难点.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我们平常说的话细究起来是有区别的,例如,“你吃饭了吗?”与“今天天气不好”就有区别,前一句表示疑问,没有作出判断,后一句作出了判断.数学中象这类对某件事情作出判断的语句还很多,值得我们研究.二、命题下列语句在表述形式上,哪些是对事情作了判断?(1)对顶角相等.(2)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4)a、b两条直线平行吗?(5)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6)等式两边加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这些语句都对某一件事情作出了“是”或“不是”的判断,象这样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三、命题的构成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命题常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这时“如果”后面的部分是题设,“那么”后面的部分是结论.例如,上面命题(5)中,“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是已知事项,是题设,“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是结论.有些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不明显,怎样才能找出题设和结论呢?我们可以将它们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例如,上面命题(1)可改写成: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请你把上面的命题(3)、(6)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指出它的题设和结论.四、命题的真假上面的命题中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正确的命题叫做真命题,错误的命题叫做假命题,如果是真命题,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如果是假命题,题设成立,不一定能保证结论成立.要确定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必须通过推理证实,推理的过程叫做证明,通过证明是真的命题叫做定理,定理是推理的依据;要确定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需举一个反例即可.例1、把下列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1)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2)对顶角相等.小结:添加“如果”“那么”后,命题的意义不能改变.改写的句子要完整,语句要通顺,使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更明朗,易于分辨.改写过程中,可适当增加词语,切不可生搬硬套.例2、指出下列命题的题设和结论:(1)如果AB⊥CD,垂足为O,那么∠AOC=90°;(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3)邻补角互补.解题反思:(1)区分不出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时,就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2)命题的题设与结论不包括“如果”和“那么”这些字眼.四、课堂练习练习1:把下列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2)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3)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4)等角的补角相等.练习2:指出下列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并说明哪些是真命题,哪些是假命题:(1)如果AC=BC,那么C是线段AB的中点;(2)如果∠1= ∠2,∠2= ∠3,那么∠1= ∠3;(3)若xy=0,则x=0;(4)大于直角的角是钝角.五、课堂小结1.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2.本节课你掌握了哪些数学方法?3.本节课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六、作业:判断下列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1)两个锐角的和是锐角;(2)邻补角是互补的角;(3)同旁内角互补.(2)教学目标:了解命题、定理、证明的含义,会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重点难点:命题及组成是重点;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是难点.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请同学们举出我们学过的一些真命题的例子.二、定理的概念一些命题的正确性是经过推理证实的,这样得到的真命题叫做定理.问题:你能再举出一些基本事实或定理的例子吗?三、命题“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那么它也垂直于另一条”是真命题吗?如果是,说明理由,如果不是,请举出反例.四、例题例1.如图1,已知直线b∥c,a⊥b.求证a⊥c.证明:∵a⊥b(已知),∴∠1=90º(垂直定义).又b∥c(已知),∴∠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1=90º(等量代换).∴a⊥c(垂直的定义).注:证明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根据,不能“想当然”,这些根据,可以是已知条件,也可以是学过的定义、基本事实、定理等.四、课堂练习练习1:1.在下面的括号内,填上推理的依据.如图3,∠A+∠B=180º,求证∠C+∠D=180º.证明:∵∠A+∠B=180º(已知),∴AD∥BC().∴∠C+∠D=180º().练习2:2.命题“同位角相等”是真命题吗?如果是,说出理由;如果不是,请举出反例.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在下面括号内,填上推理的根据.(1)如图5,AB和CD相交于点O,∠A=∠B.求证:∠C=∠D.证明:∵∠A=∠B(已知),∴AC∥BD().∴∠C=∠D().在下面括号内,填上推理的根据.(2)已知:如图6,AB⊥BC,BC⊥CD,且∠1=∠2.求证:BE∥CF.证明:∵AB⊥BC,BC⊥CD(已知),∴ = =90°().∵∠1=∠2(已知),∴ = (等式性质).∴BE∥CF(). D CBA六、作业:教材习题综合运用第13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3.2 命题、定理、证明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叫做命题,什么叫真命题,什么叫做假命题,什么叫定理.
2.理解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能将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或“若……则……”的形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若干个命题的分析,了解什么叫命题以及命题的组成,知道什么叫做真命题,什么做假命题,什么叫做定理.
【情感态度】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同学们明白命题在数学上的重要作用,不仅如此,命题在其它许多学科都有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命题的定义,命题的组成.
【教学难点】
命题的判断,真假命题的判断,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的区分.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问题1 分析下列判断事情的语句,指出它们的题设和结论.
(1)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3)对顶角相等.
(4)等式两边加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
问题2 判断下列语句,是不是命题,如果是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画线段AB=5cm.
(2)两条直线相交,有几个交点?
(3)如果直线a∥b,b∥c,那么a∥c.
(4)直角都相等.
(5)相等的角是对顶角.
【教学说明】全班同学合作交流,即先分组完成上面的两个问题,然后交流成果,最后得出正确的答案.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思考 1.真命题与定理有什么样的关系.
2.对题设和结论不明显的命题,怎样找出它们的题设和结论.
【归纳结论】1.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
2.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
3.真命题与假命题:正确的命题叫真命题,错误的命题叫假命题.
4.定理是经过推理证实的真命题,是在今后推理中经常作为依据的一种真命题.但不是所有经过推理证实的真命题都把它当作定理.
对于题设和结论不明显的命题,应先将它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或“若……则……”的形式.一般来说,如果前面的部分是题设,那么后面的部分是结论.将这种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时,那么后面的部分一定要简单明了.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判断下列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如果是假命题.举出一个反例.
(1)若a>b,则a2>b2.
(2)两个锐角的和是钝角.
(3)同位角相等.
(4)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教学说明】本环节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在合作交流中深刻理解命题的组成和真假命题的判断.
【答案】略.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请几名学生口答,然后由教师归纳,可用电脑课件放映到屏幕上.
1.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5.3”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是让学生了解命题的概念,能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并初步认识真假命题.这节课一开始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学课本,让学生体验先学后教的理念,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