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2命题、定理、证明(教案1)

合集下载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3.2-1《命题、定理、证明1》教案2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3.2-1《命题、定理、证明1》教案2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3.2-1《命题、定理、证明1》教案2一. 教材分析《命题、定理、证明1》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三节的一部分,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数学证明的基础。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学生将理解命题与定理的概念,学会如何阅读和理解数学证明,并初步掌握证明的方法。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理解和运用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

但是,对于数学证明这一概念,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践活动来逐渐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命题和定理的概念,能够区分它们。

2.学会阅读和理解数学证明,能够初步进行简单的证明。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命题与定理的概念。

2.数学证明的方法和步骤。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和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命题、定理和证明的概念和方法。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

2.相关例题和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具体的数学问题,引出命题、定理和证明的概念。

2.呈现(15分钟)讲解命题和定理的概念,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它们的区别。

然后讲解数学证明的方法和步骤,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和理解数学证明。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解决一些简单的证明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4.巩固(5分钟)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指出其中的错误和不足,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证明的方法。

5.拓展(5分钟)给出一些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和掌握命题、定理和证明的知识。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命题、定理和证明的概念和方法。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8.板书(5分钟)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板书,方便学生复习和记忆。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的时间:导入5分钟,呈现15分钟,操练15分钟,巩固5分钟,拓展5分钟,小结5分钟,家庭作业5分钟,板书5分钟。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5.3.2《命题、定理、证明(1)》教案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5.3.2《命题、定理、证明(1)》教案
(板书)课题
学生语句,获得感性认识.
从生活中常见的语句引入课题,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探索欲望.
二、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建构新知
活动1:观察发现、认识命题
请同学读出下列语句:
(1)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2)两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3)对顶角相等;
5.3.2命题、定理、证明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命题的概念及构成、会判断所给命题的真假;
2、会判断命题及其真假的判断,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命题的概念、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判断命题的真假。
教学难点: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2、将下列命题改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2)等式两边都加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
(3)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4)同旁内角互补;
(5)对顶角相等.
3、下列命题哪些是真命题,哪些是假命题?
(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2)等式两边都加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
线中的一条,那么也垂直于另一条;
(2)如果两个角互补,那么它们是邻补角;
(3)如果 ,那么a=b;
(4)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之平行;
(5)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观察口答
观察猜想
归纳命题的概念.
独立思考
合作交流
归纳命题的结构
思考感悟
仔细判断
仔细判断,
认识定理
为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3.2命题、定理、证明1优秀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3.2命题、定理、证明1优秀教案

5.3.2命题、定理、证明1.理解命的观点,能划分命的条件和,并把命写成“假如⋯⋯ 那么⋯⋯”的形式; (要点 )2.认识真命和假命的观点,能判断一个命的真假性,并会命反例.(点 )一、情境入2015 年 10 月,屠呦呦因青蒿素治疾的新法生理学或医学.屠呦呦是第一位得科学的中国本地科学家、第一位得生理医学的人科学家.青蒿素是从植物黄花蒿茎叶中提取的有氧基的倍半内物.其鼠原虫内期超微构的影响,主假如原虫膜系构的改,第一作用于食品泡膜、表膜、粒体、内网,别的核内染色也有必定的影响.青蒿素的作用方式主假如干表膜-粒体的功能.可能是青蒿素作用于食品泡膜,进而阻断了养取的最早段,使原虫快出氨基酸,快速形成自噬泡,其实不停排出虫体外,使原虫失大批胞而死亡.要懂段道,你要知道哪些名称和的含?二、合作研究研究点一:命的定与构【型一】命的判断以下句中,不是命的是()A.两点之段最短B.角相等C.不是角不相等D.直AB 外一点 P 作直 AB 的垂分析:依据命的定,看此中哪些是判断句,此中只有 D 不是判断句.故D.方法:① 命必是一个完好的句子,并且必做出必定或否认的判断.疑句、感句、作程的表达都不是命;②命常的关有“是”“不是”“相等”“不相等”“假如⋯⋯ 那么⋯⋯”.【型二】把命写成“假如⋯⋯ 那么⋯⋯”的形式把以下命写成“假如⋯⋯ 那么⋯⋯”的形式.(1)内角相等,两直平行;(2)等角的余角相等.解: (1)两条直被第三条直所截,假如内角相等,那么两条直平行;(2)假如两个角是相等的角,那么它的余角相等.方法:把命写成“假如⋯⋯ 那么⋯⋯”的形式,增添适合的,使句通.【型三】命的条件和写出命“平行于同一条直的两条直平行”的条件和.分析:先把命写成“假如⋯⋯ 那么⋯⋯”的形式,再确立条件和.解:把命写成“假如⋯⋯ 那么⋯⋯”的形式:假如两条直都与第三条直平行,那么两条直也相互平行.因此命的条件是“两条直都与第三条直平行”,是“ 两条直也相互平行” .方法:每一个命都必定能用“假如⋯⋯ 那么⋯⋯”的形式来表达.在“假如”后边的部分是“条件”,在“那么”后边的部分是“ ”.研究点二:真命与假命以下命中,是真命的是()A.若 a·b> 0, a> 0, b> 0B.若 a·b< 0, a< 0,b< 0C.若 a·b= 0, a= 0 且 b= 0D.若 a·b= 0, a= 0 或 b= 0分析: A 中, a· b>0 可得 a、 b 同号,可能同正,也可能同,是假命;B 中, a·b< 0 可得 a、 b 异号,因此,是假命;C 中, a· b= 0 可得 a、 b 中必有一个字母的0,但不必定同零,是假命;D 中,若 a·b= 0, a=0或 b= 0 或两者同0,是真命.故 D.方法:判断一个命是真命是假命,就是判断一个命能否正确,即由条件可否得出.假如命正确,就是真命;假如命不正确,就是假命.研究点三:明与反例【型一】命的明求:两条直平行,一内角的均分相互平行.分析:按明与形相关的命的一般步行.要明两条直平行,的判断方法来明.解:如,已知AB∥ CD,直 AB, CD 被直 MN 所截,交点分分∠ BPQ,QH 均分∠ CQP ,求: PG∥HQ .可依据平行P,Q,PG 平明:∵ AB∥ CD(已知 ),∴∠ BPQ=∠ CQP (两直平行,内角相等).又∵ PG 均分∠ BPQ, QH 均分∠ CQP(已知 ),∴∠ GPQ =1∠ BPQ,∠ HQP =1∠ CQP(角均分的定22),∴∠ GPQ =∠ HQP (等量代 ),∴ PG∥HQ (内角相等,两直平行).方法:明与形相关的命,正确分清命的条件和是明的关.合意画出形,再依据形写出已知与求,而后行明.【型二】反例先反例明以下命是假命.(1)若两个角不是角,两个角不相等;(2)若 ab= 0, a+ b= 0.分析:分清目的条件和,所的例子足条件但不足即可.解: (1)两条直平行形成的内角,两个角不是角,可是它相等;(2)当 a= 5,b= 0 时, ab= 0,但 a+ b≠ 0.方法总结:举反例时,所举的例子应该知足题目的条件,但不知足题目的结论.举反例经常有的几种错误:① 所举例子知足题目的条件,也知足题目的结论;② 所举例子不知足题目的条件,但知足题目的结论;③ 所举例子不知足题目的条件,也不知足题目的结论.三、板书设计观点构造命题真、假命题证明与举反例本节课经过命题及其证明的学习,让学生感觉到要说明一个定理建立,应该证明;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能够举反例.同时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的谨慎,初步养成学生言之有理、落笔有据的推理习惯,发展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3.2-1《命题、定理、证明1》教学设计6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3.2-1《命题、定理、证明1》教学设计6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3.2-1《命题、定理、证明1》教学设计6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命题、定理、证明”,这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三节的一部分。

在这一部分中,学生将学习到什么是命题,如何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以及如何使用定理来进行证明。

教材通过丰富的例子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基本的几何概念,如线段、角等,他们对数学的逻辑推理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对于命题、定理和证明这些较为抽象的概念,可能还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例子来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命题、定理和证明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能够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3.学会使用定理来进行证明。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命题、定理和证明的概念,掌握判断命题真假的方法。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证明的过程和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丰富的例子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命题、定理和证明的概念。

同时,结合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PPT,包括文字、图片和例子。

2.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准备一些证明题,用于巩固学生对证明的理解和掌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命题,如何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命题、定理和证明的定义和例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一些实际的例子,练习判断命题的真假,巩固对命题、定理和证明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证明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自己写出一条定理,并尝试证明。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命题、定理和证明的重要性。

5.3.2命题、定理、证明(教案)(共五篇)

5.3.2命题、定理、证明(教案)(共五篇)

5.3.2命题、定理、证明(教案)(共五篇)第一篇:5.3.2 命题、定理、证明(教案)5.3.2 命题、定理、证明【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叫做命题,什么叫真命题,什么叫做假命题,什么叫定理.2.理解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能将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或“若……则……”的形式.【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若干个命题的分析,了解什么叫命题以及命题的组成,知道什么叫做真命题,什么做假命题,什么叫做定理.【情感态度】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同学们明白命题在数学上的重要作用,不仅如此,命题在其它许多学科都有重要作用.【教学重点】命题的定义,命题的组成.【教学难点】命题的判断,真假命题的判断,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的区分.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问题1 分析下列判断事情的语句,指出它们的题设和结论.(1)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3)对顶角相等.(4)等式两边加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问题2 判断下列语句,是不是命题,如果是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1)画线段AB=5cm.(2)两条直线相交,有几个交点?(3)如果直线a∥b,b∥c,那么a∥c.(4)直角都相等.(5)相等的角是对顶角.【教学说明】全班同学合作交流,即先分组完成上面的两个问题,然后交流成果,最后得出正确的答案.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思考1.真命题与定理有什么样的关系.2.对题设和结论不明显的命题,怎样找出它们的题设和结论.【归纳结论】1.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2.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3.真命题与假命题:正确的命题叫真命题,错误的命题叫假命题.4.定理是经过推理证实的真命题,是在今后推理中经常作为依据的一种真命题.但不是所有经过推理证实的真命题都把它当作定理.对于题设和结论不明显的命题,应先将它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或“若……则……”的形式.一般来说,如果前面的部分是题设,那么后面的部分是结论.将这种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时,那么后面的部分一定要简单明了.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判断下列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如果是假命题.举出一个反例.(1)若a>b,则a2>b2.(2)两个锐角的和是钝角.(3)同位角相等.(4)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教学说明】本环节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在合作交流中深刻理解命题的组成和真假命题的判断.【答案】略.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请几名学生口答,然后由教师归纳,可用电脑课件放映到屏幕上.1.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5.3”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是让学生了解命题的概念,能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并初步认识真假命题.这节课一开始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学课本,让学生体验先学后教的理念,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第二篇:命题定理证明教案5、3命题定理证明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命题的概念以及命题的构成(如果……那么……的形式).(2)知道什么是真命题和假命题.(3)理解什么是定理和证明.(4)知道如何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学习重点:对命题结构的认识.理解证明要步步有据一、自学基础:(看书20页---22页)1、对一件事情___________________的语句,叫做命题。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3.2命题、定理、证明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3.2命题、定理、证明教学设计
2.从以下题目中选择两题进行深入探讨,要求写出详细的解题过程和证明步骤:
a.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
b.证明: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c.证明:圆的任意直径垂直于圆的切线。
3.结合生活实际,自行设计一个包含命题、定理和证明的数学问题,并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答。要求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体现学生对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
4.强调证明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如逻辑严密、步骤清晰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一个几何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定理和证明方法解决问题。
2.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巡回指导,给予提示和帮助。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解题过程和经验,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严密性和逻辑性。
2.增强学生对数学美的感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思考的品质,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探究的乐趣。
4.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认识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5.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提问、表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命题的概念,能够正确判断命题的真假。
2.熟悉基本的几何定理,并能运用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3.学会运用逻辑推理进行证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能够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解决复杂的几何问题。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引入命题概念
-利用生活实例,如“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引导学生理解命题的概念,并学会判断命题的真假。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3.2《命题、定理、证明》教学设计1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3.2《命题、定理、证明》教学设计1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3.2《命题、定理、证明》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命题、定理、证明”,这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

在这一部分中,学生将学习到什么是命题,如何判断命题的真假,以及如何用定理来证明一个命题的正确性。

这是学生初步接触逻辑推理和数学证明的重要阶段,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关键环节。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规则,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

但是,对于命题、定理、证明这些较为抽象的数学概念,可能还存在一定的理解和应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概念来解决问题。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命题、定理的概念,理解命题与定理之间的关系。

2.学会判断命题的真假,并能运用定理进行证明。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证明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命题、定理的概念,命题真假的判断,定理的证明。

2.难点:命题、定理之间的逻辑关系,证明方法的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来获取知识。

2.利用实例和反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命题的真假判断。

3.通过证明实例,让学生掌握定理的证明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PPT,内容包括命题、定理的定义,命题真假的判断,定理的证明等。

2.准备一些实际的数学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准备一些证明实例,用于让学生进行模仿和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引发学生对命题、定理、证明的思考。

例如:已知勾股定理,判断以下命题的真假:“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满足勾股定理”。

2.呈现(10分钟)介绍命题、定理的概念,以及命题真假的判断方法。

通过PPT展示相关的定义和判断方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实际的例子来判断命题的真假。

教学设计1:5.3.2 命题、定理、证明

教学设计1:5.3.2 命题、定理、证明

5.3.2 命题、定理、证明教学目标:理解定义、命题、真命题、假命题、定理、公理的含义,会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教学重点:定义、命题、公理、定理的概念及命题的组成.教学难点:会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教学过程设计活动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多概念,假如不对这些概念下定义,别人就无法理解这些概念,以致无法进行正常的交流.同样,在数学学习中,要进行严格的论证,也必须首先对所涉及的概念下定义.本节我们就一起来学习——5.3.2命题、定理.(出示课题)活动二.共同探索获得新知1.体会定义.(1)大于90°小于180°的角叫做钝角.(2)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同学们通过举例子,观察比较这些定义,发现定义在用词和语气上有什么特征?用词严密且严格,用肯定的语气,定义中一般要有“叫做”这个词.归纳:由于定义表达事物的根本特征,正确的定义能把被定义的事物与其他事物进行区分,因此定义必须是严密的.要用肯定的语气.避免使用含糊不清的术语,比如“一些”、“大概”、“差不多”等不能在定义中出现.2.得出命题.先请大家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正确.(1)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2)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3)同位角相等.(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很快就进行了判断.句子(1)、(2)是正确的,句子(3)是错误的.)归纳:这些句子我们都可以判断他们是对或是错.象这样判断一件事情(它是正确的或是错误的)语句,叫做命题.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例如(1)、(2)、错误的命题称为假命题,例如:(3).3.课堂练习.下列句子哪些是命题?是命题的判断真假.(1)、猴子是动物的一种。

(2)、玫瑰花是动物。

(3)、美丽的天空。

(4)、动物都需要水。

(5)、负数都小于零(6)、过直线外一点做直线a的平行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3.2 命题、定理、证明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证明”的必要性和推理过程中要步步有据.
2.了解综合法证明的格式和步骤.
3.通过一些简单命题的证明,初步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4.通过证明步骤中由命题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的过程,继续训练学生由几何语句正确画出几何图形的能力.
5.通过举例判定一个命题是假命题,使学生学会反面思考问题的方法.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尝试指导,引导发现与讨论相结合.
2.学生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思维,主动发现.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证明的步骤和格式是本节重点.
(二)难点
理解命题,分清其题设和结论,正确对照命题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三)解决办法
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归纳得出证明的步骤和格式,再以练习加以巩固,解决重点、难点及疑点.
四、课时安排
l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三角板、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引例创设情境,点题,引入新课.
2.通过情境教学,学生分组讨论,归纳总结及练习巩固等手段完成新授.
3.通过提问的形式完成小结.
七、教学步骤
(-)明确目标
使学生严密推理过程,掌握推理格式,提高推理能力。

(二)整体感知
以情境设计,引出课题,引导讨论,例题示范讲解新知,以练习巩固新知.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定理与证明,了解了这两个概念.并以证明“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来说明什么是证明.我们再看这一命题的证明(投影出示).
例1 已知:如图1,,是截线,求证:.
证明:∵(已知),∴(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对项角相等),∴(等量代换).
这节课我们分析这一命题的证明过程,学习命题证明的步骤和格式.
[板书]2.9 定理与证明
探究新知
1.命题证明步骤
学生活动:由学生分组讨论以上命题的证明过程,按自己的理解说出证明一个命题都需要哪几步.
【教法说明】根据上一节“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这一命题的证明过程让学生讨论、分析、归纳命题证明的一般步骤,一是可以加深对命题证明的理解,二是培养学生归纳总结
能力。

在总结步骤时,学生所说的层次不一定有逻辑性,或不太严密,教师要注意引导,使学生分清命题证明几个步骤的先后层次.
根据学生讨论,回答结果.教师归纳小结,师生共同得出证明命题的步骤(出示投影):
第一步,画出命题的图形.
先根据命题的题设即已知条件,画出图形,再把命题的结论即求证的内容在图上标出.还要根据证明的需要,在图上标出必要的字母或符号,以便于叙述或推理过程的表达.
第二步,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把命题的题设化为几何符号的语言写在已知中,命题的结论转化为几何符号的语言写在求证中.
第三步,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得求证的途径,写出推理的过程.
学生活动:结合“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这一命题的证明,理解以上命题证明的一般步骤(给学生一定时间理解记忆).
【教法说明】在以上第二个步骤中,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是教学中的难点,要注意在练习中加强辅导,第三步由学生独立完成有困难,要逐步培养训练,现阶段暂不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反馈练习:(1)画出证明命题“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时的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2)课本第112页A组第5题.
【教法说明】由学生依照例1“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这一命题的证明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巩固命题证明的第一、二步.
2.命题的证明
例2 证明:邻补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
【教法说明】此例题完全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有一定困难,但教师也不能包办代替,最好通过让学生分步讨论,同桌互相磋商,分步完成的方法,使学生对命题证明的每一步都进一步理解,教师可以给学生指明思考步骤.
(1)分析命题的题设与结论,画出命题证明所需要的图形.
邻补角用图2表示:
图2
添画邻补角的平分线,见图3:
图3
(2)根据命题的题设与结论写出已知、求证.邻补角用几何符号语言提示:
,角平分线用几何符号语言表示:,,求证邻补角平分钱互相垂直,用符号语言表示:.
(3)分析由已知谁出求证途径,写出证明过程.
有什么结论后可得(),由已知可以推导
吗?学生讨论思考.
【教法说明】以上步骤的完成教师只提供思路,具体结论的得出与操作要由学生独立完成.找一个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写出完成整过程.
已知:如图,,,.
求证:
证明:∵(已知),又∵,
(已知),∴.
∴(垂直定义).
证明完成后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证明的是一个简单叙述的命题,题设和结论不明显,可以先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如例2,结合图形分析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②在写已知、求证的内容时,要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来表示,转化时的写法也不是惟一的,要根据使用的方便来写,如:与互为邻补角,在已知中写为
,角平分线有几种表示方法,如是的平分线,
,,根据此题写成较好,方便于下面的推理计算.
③对命题的分析、画图,如何推理的思考过程,证明时不必写出来,不属于证明内容.
反馈练习:按证明命题的步骤证明:“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内错角相等.”
【教法说明】由学生独立完成,找学生板演,发现问题教师及时纠正.
3.判定一个命题是假命题的方法
师:以上我们的推理是说明一个命题是真命题的判定方法.那么如何判定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呢?如“相等的角是对项角”,同学们都知道这是一个假命题,如何说明它是一个假命题呢?谁能试着说明一下?
【教法说明】教师先不告诉学生判定一个命题是假命题的方法,而是由很明显的“相等角是对顶角”这一假命题,让学生自己尝试着去说明,体验从反面去说明一个问题的方法,然后教师归纳小结.
根据学生说明,教师小结:
判定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即可,也就是说你所举命题符合命题的题设,但不满足结论.如“同位角相等”可如图,与是同位角但不相等就说明“同位角相等是假命题”.
反馈练习:课本第111页习题2.3A组第4题.
【教法说明】在做以上练习时一定让学生学会从反面思考问题的方法,再就是要澄清一些错误的概念.
反馈练习
投影出示以下练习:
1.指出下列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2)两个角的和等于直角,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3)对项角相等.
(4)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2.画图,写出已知,求证(不证明)
(1)同垂直于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2)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的平分线互相平行.
3.抄写下题并填空
已知:如图,.
求证:.
证明:∵(),
∴().
∴().
【教法说明】以上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第1题主要是训练学生分清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第2题是训练学生把命题转化为几何语言、几何图形的能力;第3题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命题证明的三个步骤.
总结、扩展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