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从回转窑熟料颜色判断其质量和烧成情况

合集下载

回转窑内燃料的燃烧解读

回转窑内燃料的燃烧解读

影响黑火头长度的因素有:
煤粉的组成与细度、一次空气的温度和流速、二次风量与 风温等。
煤粉愈细,煤粉中挥发分的含量越高,提高一次风温, 增加一次空气的比例,都会使黑火头缩短。
在窑的操作中,应形成适合烧成需要的好火焰,即高温 部分较长,黑火头较短,火焰平稳。
燃 烧 器
5、煤粉燃烧器(喷嘴)—喷煤管
第二章
第五节
回转窑
回转窑内燃料的燃烧
回转窑可以采用气体、液体和粉状固体染料。 煅烧粘土、高铝熟料和水泥熟料多采用粉状固体燃料—煤粉。 煅烧镁石、白云石熟料,由于要求的煅烧温度高,多采用天然气、重油 和液化石油气等高热值的燃料。 不同的燃料燃烧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一、回转窑用煤的质量要求:
窑型 湿法窑 干法窑 干燥基灰分(%) 干燥基挥发分(%) 干燥基低位热值(kj/kg) <28 <25 18~30 18~30 >21000 >23000
这种喷煤管,内、外两个通道为净风道,分别称内风和外风。 内风通道的出口端装有旋流叶片,所以又 称为旋流风。 中间通道为输送煤粉的通道,称为煤风。
三股风在出口处汇合形成了同轴旋转的复杂射流。操作时 通过改变内、外风速和风量的比例,可以灵活调节火焰形状和 燃烧强度,以满足窑内煅烧熟料温度分布的要求。
当旋风强度大,火焰变得粗而短,高温带会相对更集 中。反之,火焰会被拉长。

例:在下述条件下,计算喷煤管的直径d。
G=300吨/日=12500kg/h; =0.2 kg煤/kg熟料;
3 Va =7.8 N m / kg 煤;

P=20%
【解】v=60m/s
V1

Va GP 3600 100


7.8 0.20 12500 20 = 3600 100

观察旋窑熟料表观特征

观察旋窑熟料表观特征

观察旋窑熟料表观特征
正常熟料的外观特征:(1)结粒。

颗粒均齐,大小在5—30mm,小于1mm的细粉很少见到。

产生细粉多的原因,或是由于本配料较高,形成飞砂料;或由于冷却速度过慢,发生晶型转变;(2)质地。

致密而未死烧,内核为暗灰色。

相比之下,窑皮的质地疏松,颜色多为黄褐色,外形多不为球形;(3)色泽。

熟料颗粒表面呈现带有浅绿色亮点的黑灰色,内部颜色为较暗的深灰色。

浅绿色亮点表明,氧化镁与铁酸盐组分形成了固熔相。

微量的铬、锰等元素的存在会使熟料的颜色有绿色、蓝色及黄色的改变。

熟料结粒大:一是熟料煅烧中液相主要成分为Al2O3、Fe2O3,尤其Fe2O3含量高时易产生;
二是成分正常,但烧成温度高,或二者都存在;三是窑料层厚,翻滚移动慢,易形成大粒熟料。

熟料立升重:它是熟料的物理表征,它表明生为煅烧后形成熟料的致密程度。

熟料升重的高低是判断熟料质量和窑内烧成温度的参考数据之一,一般升重愈高,f-CaO愈低。

当窑温正常时,熟料结粒大小均齐,熟料外观致密,表面光滑,近似小球,这时升重较高;当熟料颗粒小的多,而且其中还带有细粉,这时升重低,说明烧成温度低。

如升重过高,也就是说烧成温度过高,虽对降低f-CaO,提高产质量有利,但对窑皮不利。

熟料的致密性并非只与煅烧温度有关,还与熟料出烧成带在窑内停留时间有关,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喷煤管向窑内多伸入一点,熟料升重就会增加。

配料中铁含量会影响熟料升重。

煅烧温度高及熟料中致密黄心料都会导致升重增加。

回转窑内燃料的燃烧解读

回转窑内燃料的燃烧解读

qF
qA
Q D f L f

4
Q D2 f
式中:
q F —燃烧带表面积热力强度,kJ/m2h; q A —燃烧带截面积热力强度,kJ/m2h。
的数值增高。
随着窑径增大, q F 、 q A
(五)回转窑内的传热
回转窑是个高温反应器,因此回转窑的传热问题对于回转窑 的产质量至关重要。 1、研究回转窑内传热的目的 (1)对窑内各带传热机制进行理论分析,从而理解窑的下列因 素对传热过程的影响,达到提供调节控制窑内各带传热条件与措 施的理论依据。

例:在下述条件下,计算喷煤管的直径d。
G=300吨/日=12500kg/h; =0.2 kg煤/kg熟料;
3 Va =7.8 N m / kg 煤;

P=20%
【解】v=60m/s
V1

Va GP 3600 100


7.8 0.20 12500 20 = 3600 100
6、窑的发热能力、燃烧带的热力强度(热力强 度也称窑的热负荷)
(1)回转窑的发热能力:就是窑单位时间内发出的热量。 为了满足生产熟料所需的热量,回转窑必须具有一定的 发热能力,其大小为:
y Q mq BQDW
式中:
Q—窑的发热能力,kJ/h; m—窑的小时产量,kg/h; q—熟料烧成热耗,kJ/kg熟料; B—窑小时用煤量,kg/h;
二、煤粉燃烧过程:
回转窑煤粉的燃烧设备为单管式烧嘴。
在回转窑的烧成带,物料进行的主要物理化学反应是 C2 S 吸收 f CaO 生成 C3 S ,这是微吸热反应。为了使生成
C3 S
的反应完全,必须使物料在1400~1450℃的高温下停留

中热熟料检测标准

中热熟料检测标准

中热熟料检测标准中热熟料是指熟料在冷却过程中达到一定温度后进行的检测。

该检测标准是为了确保熟料的质量和稳定性,以及保证其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中热熟料检测标准主要包括熟料的外观、化学成分、物理性能和烧成性能等方面的要求。

首先,中热熟料的外观要求主要包括颜色、形状和表面的平整度。

熟料的颜色应该均匀,不应该有明显的色差;熟料的形状应该符合规定的要求,不得有明显的破碎、破裂或变形等情况;熟料的表面应该平整,不得有明显的凹凸和破裂等缺陷。

其次,中热熟料的化学成分要求主要包括熟料的主要成分和辅助成分的含量。

熟料的主要成分包括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矿物成分主要包括石灰石、粘土和石膏等,化学成分主要包括二氧化硅、氧化铝和氧化铁等。

熟料的辅助成分包括掺合料和添加剂等,如矿渣、煤渣和粉煤灰等。

熟料的化学成分应该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的要求,以确保其在生产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再次,中热熟料的物理性能要求主要包括熟料的密度、吸水性和热膨胀系数等。

熟料的密度应该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的要求,以确保熟料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熟料的吸水性应该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的要求,以确保熟料在湿度变化的环境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熟料的热膨胀系数应该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的要求,以确保熟料在温度变化的环境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最后,中热熟料的烧成性能要求主要包括熟料的烧结温度、烧结时间和烧结质量等。

熟料的烧结温度应该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的要求,以确保熟料在烧结过程中的完全熟化和结晶化。

熟料的烧结时间应该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的要求,以确保熟料在烧结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熟料的烧结质量应该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的要求,以确保熟料在烧结过程中的均匀性和一致性。

综上所述,中热熟料检测标准主要包括熟料的外观、化学成分、物理性能和烧成性能等方面的要求。

这些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可以确保熟料的质量和稳定性,保证熟料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建筑材料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回转窑如何看火

回转窑如何看火

回转窑如何看火回转窑看火主要应注意观察以下几个方面:(1)来料大小,观察来料大小,是从火焰下边微偏没料边,顺物料滚动时的边缘直里看,可以看到火红的熟料后边有暗灰色的东西在不断滚动,看火工把它叫做“生料”或“黑影”。

正常情况下,黑影逐渐前移,前后宽窄一致,薄厚均匀,经常在火焰前中部流动。

当黑影在火焰高温部分由黑变成火红时,生料即烧成为熟料。

物料由小变大时,料层增厚,前窄后宽,黑影位置不断前移,火焰回缩。

物料由大变小时,料层减薄,黑影后通,火焰伸长,火色发亮,黑影在火焰前部流动,甚至看不到。

(2)物料的颜色、结粒,翻滚情况和提升高度通过看火孔向窑内观察,从前圈到生熟料交界处为止的熟料和烧成带空间火焰的确良色为粉红色。

熟料颗粒均匀细小,5—20mm的小颗粒占80%以上,部分鸡蛋、核桃大小的料块掺杂在均匀的小颗粒中,翻滚灵活,进冷却机时微有灭尘杨起,对看火清晰度无任何影响。

从副看火孔看,熟料顺窑壁带起,稍高于煤管,用矿化剂或熟料中熔煤成分含量高时,则被窑壁带起得更高些,因这种物料粘性大。

在熟料成分不变的情况下,熟料被窑壁带起愈高,说明成带温度愈高,否则相反。

干法窑结粒较粗,似核桃、鸡蛋大小的块较多。

(3)火焰形状、颜色和下煤量正常煅烧时,火焰顺畅,活泼有力,前部白亮,中部呈粉白,后部发黑(黑火头),理想的形状近似毛笔头,长度适当,完整稳定,无回风,无局部高温,不散不软,不涮窑皮,全球操作控制。

干法、半天法窑或带篦冷机的窑,煤粉一般燃烧快,黑火头短,烧成带靠近窑头,火的色比湿法窑亮,结粒也比湿法窑粗。

下煤量正常时,黑火头浓淡适宜,煤粉燃烧完全,无流煤现象。

下煤量少时,黑火头发黄,火焰长飘没劲。

下煤量多时,黑火头浓黑,严重时出现流煤现象,火焰“咚咚”发响。

(4),风煤配合风煤配合恰当时,火焰完整顺畅,活泼有力,不涮窑皮。

煤多、一次风小时,火焰发红,黑火头发而浓,软而无力,起火慢,燃烧不完全,严重时掉落煤粒,甚至煤粉吹出煤嘴就掉下来,熟料表面出现蓝火焰。

回转窑测量项目方法及工具

回转窑测量项目方法及工具

回转窑测量项目方法及工具回转窑是一种重要的工业设备,常用于生产水泥、石灰、陶瓷等材料的烧结过程。

对回转窑进行测量可以帮助工程师监测和控制生产过程中的温度、转速、振动等参数,确保设备安全运行和产品质量。

本文将介绍回转窑测量项目的方法和工具。

一、测量项目:1.温度测量:回转窑的温度是影响其工作性能和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

常用的温度测量方法有红外线测温、热电偶测温和红外线热像仪等。

在测量过程中,需要选用合适的温度传感器,并考虑到回转窑高温环境对传感器的影响。

2.转速测量:回转窑的转速直接影响其内部物料的混合和加热效果。

转速测量常采用光电转速传感器,通过测量窑壳上的反光标志或装置,计算窑体的转速。

同时,还需根据回转窑的尺寸和转速范围选择合适的传感器。

3.位移测量:回转窑的运行状态可以通过测量窑体的位移来判断,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设备出现的故障。

位移测量通常采用激光位移传感器或压电位移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窑体的振动和位移情况。

4.压力测量:回转窑内部的气压变化对产品的烧结过程和质量具有影响。

压力测量主要考虑回转窑的工作环境和压力范围,选用合适的压力传感器进行测量,以监测和控制压力变化。

二、测量工具:1.温度测量工具:红外线测温仪、热电偶测温仪、红外线热像仪等。

2.转速测量工具:光电转速传感器、测速仪表等。

3.位移测量工具:激光位移传感器、压电位移传感器等。

4.压力测量工具:压力传感器、压力表等。

这些工具在回转窑测量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能够帮助工程师根据实测数据进行生产过程的调整和优化,提高产品质量和设备运行效率。

总之,回转窑测量项目的方法和工具多种多样,需要根据具体需求和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同时,在进行测量之前,还需对测量设备进行校准和维护,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使用工具时,也要遵守相应的操作规程和安全要求,确保工作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熟料的验收办法

熟料的验收办法

熟料的验收办法:1.现场验收熟料进场后,由质检员进行外观检查。

熟料须符合以下要求:①颗粒均齐,大小在15~30mm之间,小于1mm的细粉很少;②质地致密而未死烧,内核为暗灰色,不能包有黄心或生烧料;③颜色无异常,无杂质,无受潮现象。

2.化学性能检验按照标准《GB/T 21372-2008硅酸盐水泥熟料》规定的方法对熟料取样进行化学分析。

化学性能按GB/T 176进行。

化学性能检测须在熟料进场后两天内完成。

检测游离氧化钙、三氧化硫、烧失量、(硅酸二钙和硅酸三钙的质量分数、游离氧化镁)f-CaO (质量分数)/%SO3(质量分数)/%烧失量(质量分数)/%MgO(质量分数)/%(3CaO•SiO2+2CaO•SiO2)(质量分数)/%≤1.5 ≤1.5 ≤1.5 ≤5.0 ≥66 所测指标须符合标准要求,且与出厂检测报告吻合,并在一定时间内保证成分的相对稳定。

氧化镁指标,各水泥厂控制较好,一般不会超标;标黄的为选择性检测的项目,其余为必检项目。

硅酸二钙和硅酸三钙的质量分数可以通过熟料的强度,得到一定反应,所以这两项指标暂不列为必检项目。

3.物理性能检验按《GB/T 21372-2008硅酸盐水泥熟料》规定的方法,将熟料在Φ500mmX500mm化验室统一小磨中与符合GB 175规定的二水石膏一起磨细至350㎡/kg±10㎡/kg,80µm筛余(质量分数)≤4%制成Ⅰ型硅酸盐水泥检验其物理性能。

1 细度比表面积按GB/T 8074进行。

筛余按GB/T 1345进行。

2凝结时间、安定性按GB/T 1346检验。

3压蒸安定性按GB/T 750检验。

4抗压强度按GBlT 17671检验。

压蒸安定性必须合格,其余各项指标须符合标准规定且与熟料出厂检测报告的数据吻合。

进厂熟料3d强度确认符合要求后,方可用于生产。

附:具体的实验方法f-CaO游离氧化钙的测定1.实验仪器CA-5型水泥游离氧化钙快速测定仪2.主要原理GB176中规定的“游离氧化钙的测定——乙二醇法(代用法)”的主要原理为“在加热搅拌下,使试样中的游离氧化钙与乙二醇作用生产弱碱性的乙二醇钙,以酚酞为指示剂,用苯甲酸-无水乙醇标准溶液滴定。

回转窑熟料黄心的成因、危害及调节措施

回转窑熟料黄心的成因、危害及调节措施

回转窑熟料黄心的成因、危害及调节措施核心提示:水泥熟料的正常生产是在氧化气氛下进行的,但是当燃料燃烧不充分时会产生还原气氛。

正常状态下,燃料充分燃烧生成CO2,燃料所蕴含的热能全部释放出来,若氧气不足时,煤粉就会不完全燃烧生成CO,产生还原气氛。

还原气氛下烧成熟料外观呈现正常熟料颜色灰黑色,而内部呈浅棕色到棕黄色不等,随烧成还原气氛严重程度的不同,熟料内颜色的深浅程度也不同,严重时熟料呈棕黄色。

烧成中出现黄心料,熟料易磨性差,并严重影响水泥的颜色。

水泥熟料的正常生产是在氧化气氛下进行的,但是当燃料燃烧不充分时会产生还原气氛。

正常状态下,燃料充分燃烧生成CO2,燃料所蕴含的热能全部释放出来,若氧气不足时,煤粉就会不完全燃烧生成CO,产生还原气氛。

还原气氛下烧成熟料外观呈现正常熟料颜色灰黑色,而内部呈浅棕色到棕黄色不等,随烧成还原气氛严重程度的不同,熟料内颜色的深浅程度也不同,严重时熟料呈棕黄色。

烧成中出现黄心料,熟料易磨性差,并严重影响水泥的颜色。

一、烧成中熟料黄心的成因:物料在还原气氛下煅烧,高价氧化物Fe2O3被还原成低价氧化物FeO,大量的FeO进入B矿及玻璃体内,使熟料中C3A的含量增加, A 矿的稳定性降低, 在A 矿晶体内部发生成分离析而形成二次B 矿和f-CaO。

导致熟料体系中C4AF、C3S形成量减少, 而C2S、C3A、f-CaO 含量增加。

黑色矿物C4AF生成量减少而导致熟料黄心。

二、黄心料的危害:有实验指出,与正常煅烧的熟料相比,还原气氛下烧成的熟料中氧FeO的含量增加1.60%,f-CaO的含量增加1.71%,C2S含量增加8.14%,C3A增加2.84%,而C3S含量降低8.80%,C4AF含量降低4.59%。

主要是因为水泥熟料在还原气氛下烧成,引起了熟料体系中可变价元素Fe的变化, 即Fe3+还原成Fe2+( 熟料中未发现单质Fe 的存在) , 使熟料体系中FeO 含量明显增加; 而且, 由于Fe 元素的价态变化, 将影响熟料体系中铁相的形成,使熟料中C3A的含量增加, A 矿的稳定性降低, 在A 矿晶体内部发生成分离析而形成二次B 矿和f-CaO。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从回转窑熟料颜色判断其质量和烧成情况水泥回转窑煅烧出的熟料,因受温度、配料率值的变化,物料预热好坏及煤粉是否燃烧完全等因素的影响,烧出的熟料会出现不同颜色,不同颜色反映不同的问题,因而正确地分析熟料颜色所产生的问题及造成的原因,是看火技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下面就常见的11 种情况作一介绍:
(1)熟料呈灰绿色
熟料颗粒均匀,圆而光滑,砸开后致密,微有小孔,晶体闪亮,无严重熔融痕迹,则该熟料煅烧正常,配料合适,熟料质量好,较为理想。

(2)熟料呈深墨绿色
熟料表面粗糙,有小麻点,晶体闪亮(晶体比正常熟料多),稍有摩擦,则小颗粒纷纷脱落,质轻,砸开后孔多,煅烧中“飞砂”大,称为粘散料。

其特点是升重低、游离氧化钙低、早强偏低、煅烧中不易长窑皮、衬料损失大、运转周期短,造成这种现象原因是硅酸率高、熔媒矿物含量少、操作不当所致。

粘散料一般发生在原料成分不稳、配比不当的情况下。

克服办法是加强原料成分控制,保证配料率值在要求范围内,控制合理的硅酸率及熔煤矿物成分,采用合乎实情的燃烧参数。

(3)熟料呈灰色
熟料表面光滑无孔,砸开后结构致密,熔融感强,属高湿煅烧熟料,质重,强度高,质量好。

但是,这种熟料的煅烧用煤多、温度高,易烧坏窑皮,缩短衬料使用寿命,影响窑的长期安全运转。

克服办法:尽力不烧大火,把熟料立升重控制在规定范围内。

(4)熟料表面发灰绿,内呈棕色
从熟料表观看与正常熟料无异,砸开后,呈包心状,外层灰绿,中间棕色,结构致密,是由于煤粉燃烧不完全,形成还原焰,产生CO 把熟料中的高价铁(Fe2O3)还原低价铁(FeO),出现黄心料。

燃烧不完全,一般发生在煤质不好、操作不当、用煤过多或煤管位置过低、窑内热工制度不稳、开停车次数多等情况。

这种熟料对质量影响不大,但不易粉碎、粉磨电耗高,并严重影响水泥的颜色,对出厂水泥尤为不利。

克服办法:保证煤物质量,加强风、煤配合的控制,保证煤粉完全燃烧,减少开、停窑次数,稳定热工制度。

(5)熟料外灰绿内呈白色
熟料表观与正常熟料颜色相同,砸开后呈包心状,外绿内白。

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由于湿法生产中,弧形筛出现破损或漏洞,有跑“小石子”现象,一旦料浆中有小石渣,熟料就会发生包心,熟料中的白色物是f-CaO。

克服办法:修好弧形筛,保证生料细度在规定范围内。

(6)熟料外白内呈灰绿色
这种料外表包上了一层生料粉,升重往往不低,外表的生料粉经过长时间的摩擦或加水冲后,即可消失。

熟料砸开后,内边的灰绿色层与正常料相同,外边的包裹物造成熟料中的f-CaO 含量高,安定性差,强度低,质量不好。

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因窜生料所致,由于生料窜过火点,进入冷却带,使已烧好的熟料包上一层生料。

窜生料—般是由于热工制度不稳、操作参数不当、窑内结厚窑皮或厚圈,或是因处理问题不及时,短焰急烧等所致。

克服办法:做到风、煤配比合理,不烧顶火,不烧通火,控制合理的火焰长度,保证煤粉燃烧完全,防止厚窑皮的生成,同时加强看火操作。

(7)熟料外灰绿内呈粉状
熟料外观颜色正常,内心粉化,严重时由里及表进行粉化,直到整个熟料颗粒成为粉末。

粉化物呈灰色、棕色或棕黄色。

该粉化物几乎无强度。

这种现象最容易发生在新投产的窑上,严重时粉化率达50%以上,有时烧出的熟料在烧成带至冷却带观察尚可,但出冷却带进入冷却机后即大量粉化,出冷却机后几乎全部变为粉末。

该料烧成温度愈高,粉化愈严重。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般是由于配料KH 值过低、熔媒成分过高、窑速过慢、过烧结大块、冷却不好所致。

克服办法:加强配料,提高KH 值,降低熔媒矿物含量,适当加快窑速,控制熟料结粒细小。

(8)熟料发乌,无晶体
这冲熟料的烧成温度很高,立升重很高,熟料颗粒表面光滑,但发乌,无晶体或稍有细小晶体,砸开后.熔融痕迹严重,游离氧化钙低,强度亦低。

这种现象是由于配料中KH 值过低,缺少C3S 矿物所致。

克服办法:加强配料,控制各率值在合格范围内。

(9)熟料呈粗糙的灰绿色
熟料颗粒粗糙,结构松弛,圆度差,砸开后孔多,不致密,属煅烧温度不够的低烧料,质量差。

克服办法:加强煅烧,提高火力。

(10)熟料呈棕红色
该熟料疏松多孔、质轻,结粒中甚至有不少炉渣形片状物料。

这种料是因低温煅烧,用煤量过多,形成严重还原焰所致。

这种料质量很差。

克服办法:加强看火操作,保证窑内煅烧温度正常,合理用煤,确保煤粉燃烷完全。

(11)熟料呈黄白粉状物
这种料是因跑生料所致,没有烧成,是废品。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看火工处理问题不及时、不妥当。

克服办法:勤看火、勤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