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翻译有什么作用

合集下载

第八章 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及翻译批评案例

第八章 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及翻译批评案例

▪ 文本的重要因素并不仅仅局限于单词或其他语言单 位,还可能是文本的语气、文体、形式、隐喻或音 韵的效果。
▪ 紧贴翻译:最贴近字字对译的翻译。它要保持词的 外延和内涵意义,不但要保存原词、词语等的意义, 还要保留其用法。贴切是和准确、对等联系在一起, 紧贴的程度因上下文而异。
▪ 从词汇上说,最常见的紧贴翻译是字对字翻译,可 采用转化、归化、直译和释义的方法达到对等。
翻译的语言学派
▪ 代表人物: ▪ 卡特福德(John Cunnison Catford) ▪ 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 ▪ 奈达(Eugene Albert Nida)
Peter Newmark(1916—)
▪ 交际翻译、语义翻译、关联翻译法 ▪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1973 ▪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1988 ▪ About Translation, 1991 ▪ Paragraphs on Translation, 1993
▪ 5、语义翻译是一门艺术,只能由一个人单独承担, 所以翻译比较准确,但由于造成了认知意义和语用意 义的走失,语义翻译一般不及原文。交际翻译是一门 技巧,有时可由多人承担。由于交际翻译具有重效果、 简洁明了的特点,弥补了语义翻译中意义的走失,又 经过了适当的润色,交际翻译译文一般优于原文。
翻译方法与文本功能的关系
▪ 关联翻译法:原作或译语文本的语言越重要,就 越要紧贴原文翻译。
▪ 他对重要的界定是指语言标示出“特别有价值、 特别有意义、特别必须、或永恒”的事物。如莎 士比亚的名言“to be or not to be”,而“water consists of hydrogen and oxygen”一句中, “consists of”就不那么重要,完全可以用”is composed of ” ,“constitutes”, “comprises”, 甚至“is the equivalent of ”来替换。

第八章篇章翻译解析

第八章篇章翻译解析

read, “ The most beautiful spot on campus is not
▪ Halliday & Hasan 在Cohesion in English 中将英语的衔接手段分成五大类:
▪ 照应 reference ▪ 替代 substitution ▪ 省略 ellipsis ▪ 连接 conjunction ▪ 词汇衔接 lexical cohesion
另一种分类法:陈宏薇
▪ 比较照应在语篇中起上下承接的作用。 因为任何 比较至少要涉及两个实体或事态,语篇中如果有 表达比较意义的词语出现,会话参与者或读者便 会在上下文中寻找与其构成比较关系的其它词语。 比较照应的语篇衔接功能就是这样发挥作用的。
▪ 例1:
▪ Tom gets ten dollars a week for pocket money, and Bob receives a similar amount.
▪ 稍稍能安慰我们的,是在那石上有一个不大不 小的坑凹儿,雨天就盛满了水。(贾平凹 《丑 石》)
▪ The only thing that had interested us in the ugly stone was a little pit on top of it, which is filled with water on rainy days.
▪ 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以后,海岛上 的居民便开始进入过年倒计时。先 搞卫生,掸去一年尘土。接着准备 食品,做年糕,炒倭豆、炒番薯片、 打米花糖。二十五、二十六起,家 家户户开始“谢年”:祀祖先。
▪ Every year after the 20th of the lunar 12th month, inhabitants on the island would start their countdown on the Spring Festival. They would sweep their houses clean, flickering every bit of dust off the furniture. After that they begin to prepare various foods: steamed New Year cakes, fried beans, fired sweet potato chips, and baked rice cookies. On the 25th and 26th of the month, households start their “New Year Thanks-giving” rites to pay homage to their ancestors.

许钧——翻译概论

许钧——翻译概论

第二章 翻译是什么?
• 翻译是一项历史悠久的实践活动,人们对于翻译的思考也由来已久。 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更多的是从翻译的得失与困难,以及 对翻译方法与技巧的探讨这两个方面来认识翻译的。 • 不论是翻译的过程还是翻译的结果,都有着丰富的形态和各种特点。 翻译活动的丰富性,为我们采用多重视角考察“翻译是什么”问题提 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 • 翻译的语言学研究把翻译从经验主义中解放出来,为翻译研究打开了 科学的大门,在历史上第一次赋予了翻译研究以科学的性质。 • 翻译不仅仅是一种纯语言层面的活动,更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实践。翻 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大大拓展了翻译研究的空间,翻译活动在各种文化 理论的观照之下,呈现出多个不同的侧面。 • 当各种学科的理论介入翻译研究领域之后,翻译研究的领域看似在不 断扩大,却又潜伏着一步步失去自己位置的危险,面对这一危险,我 们不能不清醒地保持独立的翻译学科意识。 • 翻译具有社会性、文化性、符号转换性、创造性和历史性等本质特征 。它是以符号转换为手段,意义再生为任务的一项跨文化交际活动。 随着人们对翻译的形而上思考的进一步深入,翻译的本质将会得到更 全面、更深入的揭示。
第七章 翻译活动会遇到什么矛盾?
• 正确认识翻译过程中矛盾的各种因素,从主要方面入手加以解决,对于译者采 取可行的方式,尽可能克服翻译障碍,在两难的处境中权衡得失,实现翻译目 的,是非常重要的。 翻译是可行的,但存在着一定的限度。在翻译者看来,不可译因素的存在并不 意味着翻译在根本上就“不可能”。只要存在翻译的需求,就得通过各种方法 将翻译进行下去。 可译性限度包括由语言因素造成的可译性障碍以及由文化因素造成的可译性障 碍,其根源在于文化传统、社会风俗、语言结构和思维方式等深层次差异。 从“异”与“同”,到“他者”与“自我”,再到“异化”与“归化”,译者 在面对不同文化差异时,需要以不偏不倚的态度,努力促进本土文化与异域文 化沟通与交流。 在“形”与“神”这对矛盾中,译者要视两种语言、两种文化语境以及各种因 素所提供的可能性,发挥主体的创造性,实现二者的辩证统一。 在翻译活动中,“可译”与“不可译”、“异”与“同”以及“形”与“神” 的矛盾分别是其在哲学、文化和诗学层面上体现。

道德经经典名句及翻译

道德经经典名句及翻译

道德经经典名句及翻译篇一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出处:《道德经》第八章【翻译讲解】: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样,水是天地间善的极致,给万物提供滋养,而自己却安居其下而不与之争。

【感悟】水是生命的源泉。

这里用水比喻上善者的人格。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日记中写道:“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

没有障碍,他向前流去;遇到堤坝,停下来;堤坝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

容器是方的,它成为方形;容器是圆的,它成为圆形。

所以它比一切都重要,比一切都强。

”2、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二章【翻译讲解】:不只看到自己,便能更明了世事;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更彰显自己;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成就功业;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期有所长进;因为不争,所以天下都难与之争。

【感悟】“不争”被道家视为一种天道自然准则,它实际上是一种以不争为争的君子之术和处世之方。

3、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出处:《道德经》第七章【翻译讲解】:天地长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其不是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感悟】天地不自生,故能长生,老子以天地体现大道之品格而昭示人类社会。

4、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三章【翻译讲解】:狂暴的飓风刮不一早晨,倾盆大雨下不一天。

【感悟】老子主张“希言自然”,即少施教令是合于自然的。

飘风、骤雨不能持久,故尔:暴政是不会持久的。

5、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弛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出处:《道德经》第十二章【翻译讲解】:五颜六色使人眼花缭乱,五音(铿锵)使人听觉不敏,五味悦口使人口味败坏,驰马打猎使人心发狂,珍贵的财物使人偷和抢。

【感悟】“五色”、“五音”“五味”本身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老子并非主张禁欲,而是反对纵欲。

6、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第8章 英汉翻译中“虚”与“实”的转化

第8章 英汉翻译中“虚”与“实”的转化

A good conscience is a soft pillow. 好良心是一只软枕头。 好良心是一只软枕头。→ 良心过得去,睡觉才安稳。 良心过得去,睡觉才安稳。 Kissing doesn’ t last : cookery does ! 甜言蜜语不可靠,粗茶淡饭才长久。 甜言蜜语不可靠,粗茶淡饭才长久。 Love is the mother of love. 情生情,爱生爱。 情生情,爱生爱。 Love lives in cottages as well as in courts. 爱情不分贵与贱。 爱情不分贵与贱。 You should not show your hand to a stranger. 对陌生人要保持戒心。 对陌生人要保持戒心。 When Greek meets Greek, then comes the tug of war. 两雄相遇,必有好斗。 两雄相遇,必有好斗。
…her mountains with bright aerial tints ; her valleys teeming with wild fertility ; her boundless plains waving with spontaneous verdure ; … 她那高山峻岭,霞光映照,五光十色。她那山谷之中, 她那高山峻岭,霞光映照,五光十色。她那山谷之中, 草木繁茂,禽鸟飞鸣;她那一望无垠的大草原, 草木繁茂,禽鸟飞鸣;她那一望无垠的大草原,绿浪 涌动,一碧万顷。 涌动,一碧万顷。 It is in vain to extenuate the matter。 。 想避免事态扩大已经不可能了。 想避免事态扩大已经不可能了。 extenuate the matter(lessen or to try to lessen ( the seriousness or extent of,减轻事态的严重性 , , 大事化小。) 大事化小。)

第八章 汉语无主句的翻译

第八章 汉语无主句的翻译

第八章 汉语无主句的翻译翻译汉语无主句,可根据上下文添加主语,也可转换句子结构,译为英语中的被动句、“There be”句型、倒装句或祈使句。

一、译为被动句无主句中动词带有宾语,而且宾语比较短小,可以译为英语的被动句,利用汉语原句中的宾语作为被动句的主语。

1. 有效保护儿童权利。

The right of children should be effectively protected.2. 继续改善居民住房条件。

Housing conditions should be continuously improved.3. 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Reform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will be deepened.4. 支持、鼓励和引导私营、个体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The sound development of private enterprises, especially small and medium-siz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terprises, will be supported, encouraged and guided.5. 继续通过平等友好协商,处理彼此间存在的一些分歧和争议,寻求问题的逐步解决。

These problems can be solved step by step by handling the existing disagreements and disputes through continued friendly consultations on the equal footing.6. 对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企业实施规范破产。

Standardized bankruptcy processes should be imposed on/carried out in the lossing-making enterprises whose long-time difficult situation is unlikely.7. 必须推进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

第八章 译者的主体性

第八章 译者的主体性

对译者主体性,很多学者都提出了 自己的定义。
许钧:狭义上的翻译主体是译者,而广义上 的翻译主体则包括译者、原文作者和译文读 者。 查明建:翻译主体包括译者、原文作者、译 文读者,译者是中心主体。 仲伟合:翻译主体性都等同于主观能动性。
译者传统身份的定位
“仆人” “媒婆” “画家” “翻译机器” “隐形人” “传声筒”
原著中信奉道教的人在霍克斯的笔下变成了信奉上帝的人,这似乎有点 滑稽,但仔细想想译者自身的文化背景以及他所面向的读者,这样译似乎更 加合理,更易让读者所认可,霍克斯在译《红楼梦》更强调的是它的趣味性, 与霍克斯不同的是,杨译的目的则重在宣传中国的传统文化,让以英语为母 语的读者对中国了解多一点,所以在翻译过程中尽量忠实于原作的形象,既 不夸张也不过分强调创造性。因此,译者翻译的文化目的的不同,他们所坚 持的翻译原则也就不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译品风格也就不同。了解到这一 点,我们对一个信奉“道教”的人突然变成一个信奉“上一个“听你那 兄弟鸟嘴,也不怕别人笑耻”有下面两种翻译:
1)You listened to what your brother had said, but you are not afraid of people laughing at us. (Jackson) 2)You just listen to your brother ’s dirty mouth, you don’t care that others may laugh. (Shapiro)
2) 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make bread without flour.
这两种译文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对“米”的不同理解, 其实也是不同的食文化所导致的结果。在我国南方是 以稻米为主食,因此翻译中自然而然地引用“rice”这 一词,而英美人的主食是“flour”,因此他们在他们 的概念中“米”即“flour”。

翻译的作用与意义

翻译的作用与意义

翻译的作用与意义"翻译是一项对语言进行操作的工作,即用一种语言文本来替代另一种语言文本的过程。

"(J.C卡特福德,1994)"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持内容方面,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的过程。

"(巴尔胡达罗夫,1985)"翻译是在接受语中寻找和原语信息尽可能按近、自然的对等话语,首先是意义上的对等,其次才是风格上的对等。

"(E.A奈达,1969)"翻译乃是与语言行为抉择密切相关的一种语际信息传递的特殊方式。

"(沃尔夫拉姆·威尔斯,1982)"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交流与交换的活动,其本质是传播。

" (吕俊,1997)诸如众多定义中,哪种更准确、贴切?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翻译活动本身。

翻译的具体形式很多,有口译、笔译、机器翻译等,从翻译的物质形态来说,它表现为各类符号系统的选择组合,具体可分为四类:(1)有声语言符号,即自然语言的口头语言,其表现形式为电话通讯、内外谈判和接待外宾等;(2)无声语言符号,包括了文字符号和图象符号,其表现形式为谈判决议、社交书信、电文、通讯及各种文学作品等印刷品;(3)有声非语言符号,即传播过程中所谓的有声而不分音节的"类语言"符号,其常见方式为:说话时的特殊重读、语调变化、笑声和掌声,这类符号无具体的音节可分,语义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其信息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得以传播的,比如笑声可能是负载着正信息,也可能负载着负信息,又如掌声可以传播欢迎、赞成、高兴等信息,也可以是传递一种礼貌的否定等。

(4)无声非语言符号,即各种人体语言符号,表现为人的动作、表情和服饰等无声伴随语言符号,这类符号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性,比如人的有些动作,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所表示的语义信息完全不同,不仅如此,它还能强化有声语言的传播效果,如在交谈时,如果伴有适当的人体语言,会明显增强口头语言的表达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三大翻译历史作用 • 1. 对译入语的影响与改造 梁启超是对翻译问题有着深刻思考的学者 之一。在《翻译文学与佛典》一书中,他 从词语的吸收与创造、语法、文化变动等 方面讨论了佛经翻译文学对汉语的直接影 响。
• 梁启超认为“初期译家,除固有名词对音转译外, 其抽象语多袭旧名。吾命之曰‘支谦流’之用字 法。盖对于所谓术语者,未甚经意,此在启蒙草 创时,故应然也。及所研治日益深入,则觉旧语 与新义,断不能适相吻合,而袭用之必不免于笼 统失真。于是共努力从事于新语之创造 。” • 梁启超在此提出涉及到语言转换中一个非常重要 的问题:出发语中表达新事物、新观念的名词, 若目的语中不存在相应的词语,译者通常采取两 种方法:一是袭用旧名,二是创造新语。而袭用 旧名有可能笼统失真,所以创造新语就成了译者 努力之方向。
• “译何为”是对翻译理想作用的期待,与 翻译目的紧紧相关,而“译”之用则是翻 译在历史中所真正起到的作用。 • 考察中西方翻译史,可以看到理想的目标 和实际的作用之间所出现的负面的偏差不 是个别的现象,尤其在后殖民的语境下, 翻译的作用问题更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问题之一,因此,下一节我们将结合翻译 史实,看看翻译的作用。
第八章 翻译有什么作用
• • • •
1. 对“译何为”的理论思考 2. 翻译的历史定位 3.文化视角下的翻译之“用” 4.翻译价值面面观
• 1.对“译何为”的理论思考
1.1 “译何为”与翻译目的论
“译何为”即“翻译应该有何作为”,20世纪60 年代以来西方兴起的一些翻译理论流派,他们讨 论的话题或多或少都涉及“译何为”,而其中 “目的学派”的理论作为对翻译的外部研究弥补 了传统翻译的不足,也为思考“译何为”的问题 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 弗美尔提出的多个概念
目的指达到目标过程中的阶段和结果 目标即行为要达到的最终结果 功能指接受者心目中文本意在传达的意义 意图指有目标的行为计划,包括传送者有 目的地以某种适当的方式生产文本和接受 者有目的地理解文本
• “译何为”与目标、功能、意图间的关系 目的,是翻译所应达到的要求,或者说是 实现译文作用的原动力 制定目标,实际是为翻译应有何为确定一 个坐标 而译文的功能,更是翻译行为的最终完成 到底能起何作用的具体体现 至于模式的意图的确立,直接影响着翻译 策略的采取,是“译何为”的关键所在。
1. 翻译之“用”的探讨需以翻译观的确立为 前提,一个人的翻译观不同,对翻译的认 识便有异 2. 翻译之“用”的探讨需以历史事实为依据 3. 对翻译之用的探讨不能局限于一时一事, 应该有发展的眼光和辩证的观点。
• “译何为”的期待由于往往受到具体翻译 行为或翻译过程的限制,翻译的理想目标 因而难以完全实现,翻译的理想作用也常 常因得不到正常的发挥而大打折扣。 • 从翻译历史的进程看,我们不难发现,在 理想的目标与实际的作用之间存在着不可 忽视的差距,甚至出现负面的偏差。 • 翻译因为有时承担了过于现实的使命而丧 失了原本理想中应起到的作用。这也是理 想与现实之间由来已久的矛盾。
• 《迦茵小传》的翻译p.206 • word 文档 分析
• 翻译历史作用之三: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与沟通 • 翻译是因人类相互交流的需要而生,文字 与文化的差异性是翻译诞生的原动力。 • 翻译绝不仅仅是文字符号的简单转换,它 涉及到文化交流的方方面面:文字积淀的 文化价值、文本所置身的文化土壤、文本 转换所涉及的出发语文化与境交流中的作 用: • 1. 我们要认识到封闭与阻塞只能导致民族 文化的贫乏化和枯萎,只有交流,才会带 来生机与发展。 • 2. 翻译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可以有效阻止全世界的文化走向同质化和 同一化的危机,保护文化的多样性。
• 我们所探讨的翻译的三种历史作用之间, 并非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 的。 •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文化交流的主要 手段。 • 翻译归根结底是“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 梁启超清醒的看到了佛经翻译对于“汉语实质之 扩大”所起的重要作用,鲁迅则是在认识上,实 践上,把翻译当做改造语言,革新思维的。 • 鲁迅认为,翻译不仅仅是一种手段,而本身就, 目的。翻译,不仅仅是把外国人的思想、情感介 绍给中国人,同时也是把外国人的语言方式,也 就是产生这种思想、情感的方式一并介绍给中国。 • 因此,鲁迅主张“直译”、“硬译”、“宁信而 不顺”,借助翻译来改造汉语,使汉语更细致精 密,富有表现力,具有逻辑性。
特贾斯维莉· 尼南贾纳 特贾斯维莉· 尼南贾纳生于1958年,是印度班加罗尔文化与社会 研究中心的资深研究员。她于1981年在孟买大学获英语与美学 硕士学位,1982年于普内 大学获语言学研究型硕士学位,1988 年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博士学位。1998年,她来到班加罗 尔帮助成立了文化与社会研究中心(CSCS)。在此之 前,她曾 在海德拉巴大学英语系任教达十年。班加罗尔文化与社会研究中 心创造性地开设了文化研究博士学位,由特贾斯维莉和她的同事 们共同设计和教授,在印度 开了先河。她的研究工作使她获得 了霍米巴巴研究经费,荷兰南南合作基金会研究经费,荷兰克劳 斯亲王基金奖(两度荣获),洛克菲勒研究经费,以及索耶研究 经 费。她曾于2007年在柏林高等研究院任三个月的客座教授。 她发表的作品包括:最新的《流动印度:女性,音乐与移民在印 度与特立尼达》(达勒姆,2006 年)和《为翻译定位:历史, 后结构主义与殖民语境》(伯克利,1992年)。她与人合编了 《质问现代性:印度的文化与殖民主义》(加尔各答,1993 年)。在学术工作以外,她还领导了文化与社会研究中心的高等 教育小组,负责创建和执行旨在改善印度高等教育的项目,并为 这些项目筹资。
• 由此可见,“译何为”是对翻译目的论的 补充和延伸,它一方面体现对翻译所应起 到的作用的憧憬,另一方面又是对翻译过 程中各种选择、各种行为的导向。 • 正确认识“译何为”,便意味着给翻译以 明确的定位,从而有助于更有效地探讨翻 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多方面作用。
• “译何为”与译之“用”——理想与现实 之间 思考或探讨翻译之用,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因 素需要加以着重考虑。
• 2. 翻译的历史定位 • 尼朗贾纳在《为翻译定位:历史、后结构 主义和殖民语境》一书中指出“翻译并非 仅指一种跨语际的过程,而是一个完整问 题系的称谓”(p.201) • 尼朗贾纳指出翻译在“哲学、语言学和政 治学”等诸多领域都在“发挥作用”。 • 尼朗贾纳通过翻译看历史,又通过历史看 翻译,为殖民语境中的翻译做出了政治的 定位。
• 什么是翻译目的论? 翻译目的论是由德国译论家弗美尔发展起来的翻译模式。他认为 “任 何形式的翻译行动,包括翻译本身,都可以视为一种行动。任何行动 都必定有目的”。 • 他从狭义的翻译角度探讨了翻译“目的”这一概念所包括的三层含义: 1. 谈翻译过程时,指过程的目标 2. 谈翻译结果时,指译文的功能 3. 谈翻译模式时,指模式的意图 • 但通常所说的“目的”大多指的是译文的功能,即翻译过程的发起者 决定译文的交际目的。发起者出于某一特殊需要,在理想状况下,会 给出需要译文的原因、译文接受者、使用译文的环境、译文应具有的 功能以及与原因有关的细节等,所有这些构成了“翻译要求”。 • 翻译要求向译者指明了需要何种类型的译文,而译者并非被动的接受 一切,他可以参与决定译文的目的,特别是当发起者因为专业知识不 足或对译文目的不明了的时候。
• 翻译历史作用之二:对政治思想和意识形 态的塑造 • 张立波在《翻译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 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的传播与接 受,并进而指出,翻译在整个过程中发挥 了历史规划与主体召唤的巨大作用。 • 一系列新词被创造:干部,农民,封建, 阶级等等 • 毛泽东指出“没有翻译就没有共产党”
• 翻译与政治的特殊关系,是翻译发展的一大特征。 • 历朝历代的佛经翻译都是与当时的封建王朝的支 持分不开的。 •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是对中国知识分子影响最深 的一次历史事件,这一时期的翻译家以梁启超, 严复,林纾等人为代表,怀着“吸彼欧美之灵魂, 猝我国民之心志”的民族文化心理,大都带有政 治目的,而事实上,他们在翻译过程中所确立的 目标也在翻译的实践中得以实现。 • 有学者指出,文学翻译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译者 个体乃至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