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126_志贺氏菌属
志贺氏菌PPT课件

它具有侵袭力和毒素,能够引起 肠道感染,导致腹泻、腹痛等症
状。
志贺氏菌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 能够在水中存活数周至数月,对 酸碱度、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
有一定的耐受范围。
发现历史
志贺氏菌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884年, 当时日本细菌学家志贺直哉在东京大 学医学院分离出了这种细菌,并命名 为志贺氏菌。
随着抗生素的出现,志贺氏菌对一些 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这使得防治细 菌性痢疾的工作变得更加困难。
水源保护
保护水源,避免污染,确保饮 用水安全。
环境卫生
保持家庭和环境清洁,定期清 理和消毒可能被污染的表面。
控制策略
及时隔离
对感染志贺氏菌的患者进行隔离,以防止疾 病传播。
接触者追踪
追踪与患者有过接触的人,进行必要的检查 和预防措施。
医疗治疗
及时诊断和治疗患者,减轻症状并预防并发 症。
加强监测
加强疾病监测,及时发现并控制疫情。
根据培养和血清学检测结果,结合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调查,综合判断是否为志贺 氏菌感染。
对于确诊的病例,应进一步了解其接触史,以追踪感染源和传播途径。
CHAPTER 04
志贺氏菌的预防与控制
预防措施
个人卫生
保持手部卫生,经常用肥皂和 水洗手,特别是在上厕所、更
换尿布或接触动物之后。
饮食安全
避免食用可能被污染的食物, 特别是未经烹煮的生食和未经 巴氏消毒的乳制品。
确保使用足够的药物剂量,以彻底清除体 内的志贺氏菌。
联合用药
疗程充足
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联合使用多种药 物来提高治疗效果。
遵循医生建议的治疗疗程,不要自行停药 或减量。
药物治疗与选择
抗生素
志贺氏菌的检验

志贺氏菌的检验汇报人:2024-01-06•志贺氏菌概述•志贺氏菌检验方法•志贺氏菌检验过程目录•志贺氏菌检验的注意事项•志贺氏菌检验的应用01志贺氏菌概述志贺氏菌属于革兰氏阴性杆菌,无芽孢、无鞭毛,一般不形成荚膜。
革兰氏阴性杆菌需氧或微需氧抗原构造志贺氏菌在需氧或微需氧环境中生长良好,适宜温度为37℃。
志贺氏菌具有O抗原、K抗原和H抗原,其中O抗原是主要的毒力因子。
030201志贺氏菌的特性志贺氏菌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水源或食物,经口摄入后感染。
粪口途径传播接触被志贺氏菌污染的物品或环境,再经口摄入感染。
接触传播在医疗机构中,患者与医务人员、其他患者之间因接触而传播。
医疗机构传播志贺氏菌的传播途径志贺氏菌的危害肠道感染志贺氏菌主要引起肠道感染,导致腹泻、腹痛等症状。
败血症严重感染时,志贺氏菌可进入血液,引起败血症。
脑膜炎在特定情况下,如免疫功能低下,志贺氏菌可引起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
02志贺氏菌检验方法选择适合志贺氏菌生长的培养基,如SS琼脂培养基、麦康凯琼脂培养基等。
培养基在37℃恒温条件下培养24-48小时,观察菌落形态、染色特性等特征。
培养条件通过生化试验、血清学试验等方法对培养出的菌落进行鉴定,以确定是否为志贺氏菌。
鉴定细菌培养法03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利用胶体金标记的抗体与抗原的结合反应,通过肉眼观察或仪器检测金颗粒的聚集状态。
01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利用特异性抗体与抗原的结合反应,通过酶标记技术进行信号放大和检测。
02免疫荧光技术利用荧光标记的抗体与抗原的结合反应,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荧光信号。
免疫学检测法核酸检测法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通过特异性引物扩增志贺氏菌的DNA片段,通过凝胶电泳检测扩增产物。
基因测序对志贺氏菌的基因组进行测序,通过比对已知基因序列确定菌种。
利用生物分子识别元件(如酶、抗体、核酸等)与目标物质特异性结合,将信号转换为可检测的电信号或光信号。
用于食品、水源等样品中志贺氏菌的快速检测,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操作简便等优点。
志贺氏菌的检验

xx年xx月xx日
《志贺氏菌的检验》
CATALOGUE
目录
志贺氏菌的基本信息志贺氏菌的检验方法志贺氏菌的预防和控制志贺氏菌的流行病学特征志贺氏菌的治疗和预后
01
志贺氏菌的基本信息
志贺氏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可引起人类腹泻和严重的肠道疾病。
志贺氏菌属是肠杆菌科中的一个属,包括多种血清型,其中以宋内志贺氏菌最常见。
志贺氏菌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污染食物和水源导致人类感染。
02
志贺氏菌的检验方法
观察志贺氏菌的形态和染色特性,如杆菌、无芽胞、无鞭毛等。
细菌学检验
形态与染色
志贺氏菌需要在特定培养基上培养,如SS、HE等培养基,观察菌落生长情况及生化反应。
培养特性
用已知抗体检测志贺氏菌的抗原,如K抗原、O抗原等,用于分型。
根据细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最敏感的抗生素治疗。
03
治疗原则和方法
02
01
患者应隔离在单间病房,医护人员和探视者应注意消毒和隔离措施。
隔离与消毒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保证患者营养需求。
饮食调整
针对患者出现的腹泻、发热等症状,进行相应的护理和对症治疗。
症状护理
患者管理和康复
治愈率较高
志贺氏菌对抗生素敏感,经过及时治疗,大部分患者可以治愈。
志贺氏菌的简介
革兰氏阴性杆菌,无芽胞,无鞭毛,有菌毛。
需氧或兼性厌氧,不产生硫化氢。
所有血清型均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
志贺氏菌的生物学特性
志贺氏菌的致病性
感染后可引起急性细菌性痢疾,典型的表现包括腹泻、腹痛、发热和里急后重等。
在免疫系统受损或抗生素使用不当的情况下,志贺氏菌可引起严重的痢疾症状和并发症,包括脱水、休克和死亡。
志贺氏菌感染

志贺氏菌感染志贺氏菌又称为痢疾杆菌,临床上可引起细菌性痢疾。
志贺氏菌可引起所有年龄组人群感染,高危人群为儿童、老年人以及免疫功能低下者,通常由于食物污染、卫生条件差以及人与人直接接触引起。
志贺氏菌的分类志贺氏菌病是由于志贺氏菌引起的食源性或水源性疾病。
志贺氏菌属于革兰氏阴性兼性细胞内致病菌,有4种血清型,包括痢疾志贺氏菌(Shigella dysenteriae)、福氏志贺氏菌(Shigella flexneri)、鲍氏志贺氏菌(Shigella boydii)和宋内氏志贺氏菌(Shigella sonnei)。
其中福氏志贺氏菌和宋内氏志贺氏菌常引起暴发和流行,鲍氏志贺氏菌主要引起重症菌痢。
此外,痢疾志贺氏菌还可分泌志贺毒素,引起溶血性尿毒综合征。
志贺氏菌的传播人类对志贺氏菌普遍易感,传染源主要为病人和带菌者。
在发达国家,志贺氏菌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在发展中国家则主要通过粪口途径、水源或食物传播。
在卫生条件差以及人口密集的条件下志贺氏菌可迅速传播,甚至群体发病。
此外,志贺氏菌病还可通过性接触传播。
临床表现志贺氏菌感染的临床常见症状包括轻微的腹部不适到严重的弥漫性腹痛,腹泻初起为水样稀便,继而有粘液脓血便,少数人有明显血便。
其他症状还包括发热、恶心、呕吐、厌食以及嗜睡等。
临床上罕见但严重的症状包括谵妄、脑病、无尿、癫痫、脑膜炎和昏迷。
腹部检查可有腹胀伴肠鸣音亢进,乙状结肠和直肠受累时,下腹部可出现压痛。
实验室评估全血计数(CBC)可出现白细胞增多及左移,也可能会出现白细胞减少、贫血以及血小板减少。
粪便检查可发现白细胞和血液,粪便培养结果优于直肠拭子培养。
胆红素轻度升高则提示患者可能为重症,在脱水或儿童以及老年患者中可存在尿素氮和肌酐水平升高。
由于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还可出现低钠血症。
炎性标志物(血沉和C 反应蛋白)水平可能升高。
血培养在复杂病例中可能呈阳性,儿童比成人更常见。
粪便α-1抗胰蛋白酶在志贺氏菌病急性期时升高,在药物治疗失败的患者中会保持较高水平。
志贺氏菌属

志贺氏菌属志贺氏菌属(Shigella)的细菌(通称痢疾杆菌),是细菌性痢疾的病原菌。
临床上能引起痢疾症状的病原生物很多,有志贺氏菌、沙门氏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等,还有阿米巴原虫、鞭毛虫、以及病毒等均可引起人类痢疾,其中以志贺氏菌引起的细菌性痢疾最为常见。
人类对痢疾杆菌有很高的易感性。
在幼儿可引起急性中毒性菌痢,死亡率甚高。
一、生物学性状志贺氏菌属细菌的形态与一般肠道杆菌无明显区别,为革兰氏阴性杆菌,长约2-3µm ,宽0.5-0.7µm 。
不形成芽胞,无荚膜,无鞭毛,有菌毛。
DNA的G+C 为49-53克分子%(Tm法)。
需氧或兼性厌氧。
营养要求不高,能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最适温度为37℃,最适pH为6.4-7.8。
37℃培养18-24小时后菌落呈圆形、微凸、光滑湿润、无色、半透明、边缘整齐,直径约2nm,宋内氏菌菌落一般较大,较不透明,并常出现扁平的粗糙型菌落。
在液体培养基中呈均匀浑浊生长,无菌膜形成。
本菌属都能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
大多不发酵乳糖,仅宋内氏菌迟缓发酵乳糖。
靛基质产生不定,甲基红阳性,VP试验阴性,不分解尿素,不产生HS。
根据生化反应可进行初步分类。
2志贺氏菌属的细菌对甘露醇分解能力不同,可分为二大组。
A、不分解甘露醇组:主要为志贺氏菌。
又根据能否产生靛基质,进一步分靛基质阳性(1、3、4、5、6、9、10型)和靛基质阴性(2、7、8型)的志贺氏痢疾菌。
B、分解甘露醇组:包括福氏、鲍氏、宋内氏菌。
再按乳糖分解情况,分为迟缓分解乳糖的宋内氏和不分解乳糖的福氏和鲍氏菌。
后者进一步再根据靛基质产生与否,分靛基质阳性(福氏菌1、2、3、4、5型和鲍氏菌5、7、9、11、13、15型)和靛基质阴性(福氏菌6型和鲍氏菌1、2、3、4、6、8、10、12、14)二类(见表一)表一志贺氏菌属生化反应的分类葡萄糖(+)甘露醇(-)甘露醇(+)志贺氏菌志贺氏菌乳糖(-)乳糖(+)(1、3、4、(2、7、8型)5、6、9、10型)靛基质(-)靛基质(+)靛基质(-)福氏菌6型福氏菌(1、2、宋内氏菌鲍氏菌(1、2、 3、4、5型),3、4、6、8 鲍氏菌(5、7、9、10、12、14型) 11、13、15型)抗原构造与分型:志贺氏菌属细菌的抗原结构由菌体抗原(O)及表面抗原(K)组成。
口腔执业医师基础知识:志贺菌属(痢疾杆菌)

口腔执业医师基础知识:志贺菌属(痢疾杆菌)2017口腔执业医师基础知识:志贺菌属 (痢疾杆菌)导语:志贺氏菌属(Shigella)是一类革兰阴性杆菌,是人类细菌性痢疾最为常见的病原菌,通称痢疾杆菌,耐寒,能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形成中等大小,半透明的.光滑型菌落。
在肠道杆菌选择性培养基上形成无色菌落。
一、生物学性状1.形态染色:符合肠杆菌特征,有菌毛,无鞭毛,无动力是本菌与其它肠道致病菌主要区别点。
2.培养特性:肠道鉴别培养基上的无色透明、乳糖不发酵菌落。
3.生化反应:葡萄糖(+)、乳糖(-)(宋内志贺菌迟缓发酵乳糖)、H2S(-)、尿素(-)、动力(-)。
4.抗原分类根据O抗原分4群,40余型:①A群痢疾志贺菌(S.dysenteriae 10个血清型)②B群福氏志贺菌(S.flexneri 13个血清型)③C群鲍氏志贺菌(S.boydii 18个血清型)④D群宋氏志贺菌(S.sonnei 1个血清型)。
5.抵抗力:比其它肠杆菌弱,尤其对酸敏感。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致病物质:1.侵袭力:①菌毛:黏附肠黏膜上皮细胞②Ⅲ型分泌系统穿透上皮细胞并扩散、传播。
2.内毒素:强烈内毒素,作用于局部并可吸附入血引起全身症状。
3.外毒素:A群(Ⅰ、Ⅱ型)产生志贺毒素(ST):(1)肠毒素:类似ETEC毒素、霍乱肠毒素作用水样便。
(2)细胞毒性:对人肝细胞、肠黏膜细胞有毒性,引起变性坏死。
(3)神经毒性:损伤动物神经系统(麻痹、死亡)。
所致疾病细菌性痢疾1.传染源:病人、带菌者;2.传播途径:经口;3.致病机制;4.临床类型:①急性菌痢②中毒性菌痢③慢性菌痢。
免疫力:牢固,易再感染。
三、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微生物学检查:1.分离鉴定2.毒力实验3.快速诊断:①免疫染色法②、免疫荧光菌球法③、协同凝集④、PCR。
防治:更有效的疫苗还在研制中,此菌极易出现多重耐药性菌株。
下载全文。
志贺氏菌检验

志贺氏菌检验志贺氏菌属于肠杆菌科,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会引起肠道感染,引发肠炎,当人出现连续性腹泻、腹痛等症状的时候,就需要考虑是否感染志贺氏菌。
志贺氏菌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食物和水,比如沙拉、土豆、金枪鱼、虾、奶制品等,在密闭以及不卫生的条件下志贺氏菌会迅速传播,而且经常出现在人员比较密集的地方,比如餐厅、食堂等地。
食源性志贺氏菌的传播主要是因为从事食品工作的人员感染了志贺氏菌,并且将其传播到食物上所引起的,另外,保存食物的温度不当,也可能引起志贺氏菌。
志贺氏菌检验是临床上检验肠道感染疾病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检测过程中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生化鉴定法常规的生化鉴定方法是志贺氏菌检验过程中的常用方法,需要对细菌进行增殖培养、分离、生化试验、血清学检验等步骤来完成,步骤比较繁琐,而且耗时较长,每一次一般只能检验一个样品,但是检测的结果比较准确,检测稳定性较高,假阳性率低。
二、免疫学检验方法免疫学是检验志贺氏菌最快速、准确的方法,特异性较强,而且灵敏度很高,主要的免疫学检验方法有以下几种:第一,酶联免疫法。
这种方法的灵敏度很高,而且简单快速,检测过程比较稳定,可以进行自动化操作,是志贺氏菌检测过程中最快速的一种方法。
但是,使用酶联免疫法进行检验的时候,影响检测结果的因素较多,而且假阳性率高,所以还需要采用其他的方法进行配合检验。
第二,SPA协同凝集法。
这种方法是使用已知标准血清吸附到含A蛋白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表面之后,让金黄色葡萄球菌成为吸附抗体的载体,再根据吸附的结果来诊断是否感染志贺氏菌的一种方法。
三、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是建立在很多其他的检测技术基础上的,敏感度高、检测快速,而且特意性高,是生物技术革命的一个重要产物,目前在志贺氏菌的检测过程中十分常见。
志贺氏菌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有以下几种:第一,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比如常规PCR、多重PCR法、实时荧光PCR法和恒温荧光PCR法等。
以恒温实时荧光PCR法为例,这种方法的原理是利用环介导等温扩增反应为原理进行测量的方法,灵敏度很高,与传统的荧光测量方法相比,灵敏度高出2~5个数量级,而且测量十分迅速,荧光反应的时间较短,一般30-60分钟就可以完成荧光反应。
食品微生物检验:志贺氏菌、弧菌

1~5又可分为两个亚型,还有x、y两个变种, 这些型、亚型和变种之间通过大量的共同抗 原联系在一起。
C群:鲍氏志贺氏菌,有15个血清型,其中
D群:宋内氏志贺氏菌,只有一个种(血清
有的血清型有甘露醇阴性的变种。
型),它具有I相(光滑型)和Ⅱ相(粗糙型)的
变异。
(一)形态与染色
志贺氏菌属的形态,与肠杆菌科细菌的形态相似。
如宋内氏志贺氏菌对乳糖能迟缓发酵, 鲍氏志贺氏菌9型的一些培养物能发酵,痢 疾志贺氏菌I型少数培养物能迟缓发酵。
(四)抗原结构 志贺氏杆菌有O抗原和K抗原。
1、O抗原
脂多糖,耐热,稳定。
不同的志贺氏菌O抗原不同。
每群志贺氏菌中不同的O抗原用罗马数字表示 Ⅰ、 Ⅱ、 Ⅲ· · · ·
同一群志贺氏菌中不同菌型所带的O抗原也不 同。
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两侧平行、末端钝圆,长约
2µm~3µm,宽约0.5µm~0.7µm。
无荚膜、无鞭毛、不形成芽胞,无动力,是与沙 福氏志贺氏菌的1a、2a、2b、3、4a、5、x、y血
门氏菌不同之处。
清型有I型菌毛,容易附着在肠粘膜上皮细胞上。
本菌为兼性厌氧菌,但厌氧培养时,生长较不 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上易于生长。 最适温度为37℃左右,但在10℃~40℃范围内
旺盛。
亦可生长,最适pH约为7.2。
在固体培养基上经培养18h~24h后,菌落 圆形、透明、隆起并微凸、直径约2mm~3mm、 表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
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无色。
志贺氏菌菌落形态
HE上不发酵乳糖的肠道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志贺氏菌属志贺氏菌属(Shigella)的细菌(通称痢疾杆菌),是细菌性痢疾的病原菌。
临床上能引起痢疾症状的病原生物很多,有志贺氏菌、沙门氏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等,还有阿米巴原虫、鞭毛虫、以及病毒等均可引起人类痢疾,其中以志贺氏菌引起的细菌性痢疾最为常见。
人类对痢疾杆菌有很高的易感性。
在幼儿可引起急性中毒性菌痢,死亡率甚高。
一、生物学性状志贺氏菌属细菌的形态与一般肠道杆菌无明显区别,为革兰氏阴性杆菌,长约2-3µm ,宽 m 。
不形成芽胞,无荚膜,无鞭毛,有菌毛。
DNA的G+C为49-53克分子%(Tm法)。
需氧或兼性厌氧。
营养要求不高,能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最适温度为37℃,最适pH为。
37℃培养18-24小时后菌落呈圆形、微凸、光滑湿润、无色、半透明、边缘整齐,直径约2nm,宋内氏菌菌落一般较大,较不透明,并常出现扁平的粗糙型菌落。
在液体培养基中呈均匀浑浊生长,无菌膜形成。
本菌属都能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
大多不发酵乳糖,仅宋内氏菌迟缓发酵乳糖。
靛基质产生不定,甲基红阳性,VP试验阴性,不分解尿素,不产生HS。
根据生化反应可进行初步分类。
2志贺氏菌属的细菌对甘露醇分解能力不同,可分为二大组。
A、不分解甘露醇组:主要为志贺氏菌。
又根据能否产生靛基质,进一步分靛基质阳性(1、3、4、5、6、9、10型)和靛基质阴性(2、7、8型)的志贺氏痢疾菌。
B、分解甘露醇组:包括福氏、鲍氏、宋内氏菌。
再按乳糖分解情况,分为迟缓分解乳糖的宋内氏和不分解乳糖的福氏和鲍氏菌。
后者进一步再根据靛基质产生与否,分靛基质阳性(福氏菌1、2、3、4、5型和鲍氏菌5、7、9、11、13、15型)和靛基质阴性(福氏菌6型和鲍氏菌1、2、3、4、6、8、10、12、14)二类(见表一)表一志贺氏菌属生化反应的分类葡萄糖(+)甘露醇(-)甘露醇(+)志贺氏菌志贺氏菌乳糖(-)乳糖(+)(1、3、4、(2、7、8型)5、6、9、10型)靛基质(-)靛基质(+)靛基质(-)福氏菌6型福氏菌(1、2、宋内氏菌鲍氏菌(1、2、 3、4、5型),3、4、6、8 鲍氏菌(5、7、9、10、12、14型) 11、13、15型)抗原构造与分型:志贺氏菌属细菌的抗原结构由菌体抗原(O)及表面抗原(K)组成。
主要抗原有三种。
型特异性抗原:型多糖抗原为菌体抗原的一种,是光滑型菌株所含有的重要抗原。
当菌株变为粗糙型时,此抗原也常随之消失,各菌型所含的型抗原不同,可用于区别菌种的型别。
群特异性抗原:为光滑型菌株的次要抗原,也是菌体抗原的一种。
特异性较低,常在数种近似的菌内出现。
在福氏菌株中,由于所含群抗原不同,可将某些菌型分为多种亚型,如福氏菌2型,根据群抗原不同,可分成2a、2b两个亚型。
表面抗原(K抗原):在新分离的某些菌株菌体表面含有此种抗原。
不耐热,加热100℃1小时即被破坏。
具有此种抗原的菌株,可阻止菌体抗原与相应免疫血清发生凝集。
根据抗原构造的不同,按最新国际分类法,将本属细菌分为四个群、39个血清型(包括亚型)(见表二)表二志贺氏菌属抗原的分类A群:也称志贺氏菌群,有10个血清型。
不发酵甘露醇,无鸟氨酸脱羧酶,与其他各群细菌无血清学联系。
B群:也称福氏菌群,已有13个血清型(包括亚型和变种)。
最近又发现3个亚型(1c、4c、5b)。
发酵甘露醇,无鸟氨酸脱羧酶。
抗原结构较复杂,各型间有交叉凝集。
每一福氏菌型具有二种抗原,即型特异性抗原和群抗原,前者只存在于同型菌株中,后者有许多种,存在于福氏各菌型中。
例如福氏1b型除含有1型特异性抗原外,尚含有4、6群抗原。
C群:也称鲍氏菌群,有15个血清型,分解甘露醇,无鸟氨酸脱羧酶。
各型内无交叉凝集。
D群:也称宋内氏菌群,仅有一个血清型。
分解甘露醇,有鸟氨酸脱羧酶,迟缓发酵乳糖。
有Ⅰ、Ⅱ相之分。
抵抗力:志贺氏菌属在外界环境中的生存力,以宋内氏最强,福氏菌次之,志贺氏菌最弱。
一般在潮湿土壤中能存活34天,37℃水中存活20天,在冰块中可存活96天,在粪便内(室温)存活11天。
日光直接照射30分钟,56-60℃10分即被杀死,对高温和化学消毒剂很敏感,1%石炭酸中15-30分钟即被杀死,对氯霉素、磺胺类、链霉素敏感,但易产生耐药性。
变异性:S-R型变异:菌落可由光滑型变为粗糙型,同时常伴有生化反应、抗原构造和致病性的变异。
在机体内,尤其在慢性患者和恢复期患者,志贺氏菌可发生变异而失去原来的生化和抗原特性,成为不典型菌株。
但其中部分不典型菌株,可通过10%胆汁肉汤等返祖为典型菌株。
故在慢性患者或带菌者粪便检查时,对这类菌株要特别注意,必须多次反复检查。
因这对传染源的发现及控制有重要意义。
耐药性变异:自从广泛使用抗菌素以来,志贺氏菌的耐药菌株不断增加,给防治工作带来许多困难。
国内部分地区报道(1972-1974),志贺氏菌对四环素的耐药率达74%、氯霉素%、链霉素84-98%、合霉素75-100%、磺胺类97-100%,可见国内对常用几种抗菌素的耐药率相当高。
毒力变异与其他变异:1963年南斯拉夫Mel氏首先创用依赖链霉素的志贺氏菌株(依链Sd株,口服预防痢疾。
Sd株是一株必须有链霉素存在下才能生长的菌株,其毒力减弱但仍保持免疫原性。
美国以天然变异无毒株与大肠杆菌杂交而获得的MH株制成疫苗,其免疫效果和稳定性均较Sd株差。
我国正大力利用变异方法通过动物和药物处理等寻找安全有效可供口服的痢疾杆菌活菌苗,并已取得初步成效。
与的鉴别:志贺氏菌与的区别,的确是很困难的,这也反映了这二者在DNA —DNA杂交显示密切相关性,实质是“同一种”。
A.培养物常常是不运动的,赖氨酸是阴性。
B.除了福氏志贺氏6、鲍氏志贺氏13和14、痢疾志贺氏3少数菌株外,在糖发酵时不产气。
C.发酵粘液酸或乙酸盐洋菜上或Chiristensen柠檬酸洋菜。
如呈碱反应的菌株则类似与。
D.鲍氏志贺氏菌和痢疾志贺氏菌在美国很少见。
二、流行病学:人和灵长类是志贺氏菌的适宜宿主,营养不良的幼儿、老人及免疫缺陷者更为易感。
据报道,每年约有14000例志贺氏菌病,但估计发病人数为30万。
据FDA统计,1997年美国加州等5个州食源性疾病共为8051例,其中志贺氏菌引起的为1263例。
志贺氏菌病常为食物爆发型或经水传播。
和志贺氏菌病相关的食品包括色拉(土豆、金枪鱼、虾、通心粉、鸡),生的蔬菜,奶和奶制品,禽,水果,面包制品,汉堡包,和有鳍鱼类。
志贺氏菌在拥挤和不卫生条件下能迅速传播,经常发现于人员大量集中的地方如餐厅、食堂。
食源性志贺氏菌流行的最主要原因是从事食品加工行业人员患菌痢或带菌者污染食品,食品接触人员个人卫生差,存放已污染的食品温度不适当等。
三、致病性:志贺氏菌引起的细菌性痢疾,主要通过消化道途径传播。
根据宿主的健康状况和年龄,只需少量病菌(至少为10个细胞)进入,就有可能致病。
致病因素:志贺氏菌的致病作用,主要是侵袭力、菌体内毒素个别菌株能产生外毒素。
侵袭力:志贺氏菌进入大肠后,由于菌毛的作用粘附于大肠粘膜的上皮细胞上,继而进入上皮细胞并在内繁殖,扩散至邻近细胞及上皮下层。
由于毒素的作用,上皮细胞死亡,粘膜下发炎,并有毛细吸管血栓形成以至坏死、脱落,形成溃疡。
志贺氏菌一般不侵犯其他组织,偶尔可引起败血症。
目前认为不论是产生外毒素的还是只有内毒素的志贺氏菌,必须侵入肠壁才能致病。
因此,对粘膜组织的侵袭力是决定致病力的主要因素。
内毒素:志贺氏菌属中各菌株都有强烈的内毒素,作用于肠壁,使通透性增高,从而促进毒素的吸收。
继而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引起临床上一系列毒血症症状,如发热、神志障碍,甚至中毒性休克。
毒素破坏粘膜,形成炎症、溃疡,呈现典型的痢疾脓血便。
毒素作用于肠壁植物神经,使肠道功能紊乱,肠蠕动共济失调和痉挛,尤其直肠括约肌最明显,因而发生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
外毒素:志贺氏菌1型及部分2型(斯密兹痢疾杆菌)菌株能产生强烈的外毒素。
为蛋白质,不耐热,75-80℃1小时即可破坏。
其作用是使肠粘膜通透性增加,并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害。
外毒素经甲醛或紫外线处理可脱毒成类毒素,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毒素。
一般认为具有外毒素的志贺氏菌引起的痢疾比较严重。
所致疾病:志贺氏菌引起的细菌性痢疾可分为两类6型。
A、急性细菌性痢疾:又分急性典型、急性非典型、急性中毒性菌痢三型。
急性典型菌痢症状典型,有腹痛腹泻、脓血粘便、里急后重、发热等症状。
各型菌都可引起,以志贺氏菌引起的较重,宋内氏菌引起的较轻。
经治疗,预后良好。
如治疗不彻底,可转为慢性。
急性非典型菌痢症状不典型,易诊断错误延误治疗,常导致带菌或慢性发展。
急性中毒性菌痢小儿多见,各型菌都可发生。
中毒性菌痢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变化,主要是内毒素造成机体微循环障碍的结果。
导致内脏淤血、周围循环衰竭(休克),主要功能器官灌注不足,发生心力衰竭、脑水肿,急性肾功能衰竭。
严重微循环障碍,再加上内毒素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激活凝血因子等,而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B、慢性细菌性痢疾:又分慢性迁延型、慢性隐伏型、急性发作型三型。
慢性迁延型,通常由急性菌痢治疗不彻底等引起。
病程超过2个月,时愈时发,大便培养阳性率低。
在有临床症状时为急性发作型,该型往往在半年内有急性菌痢病史。
慢性隐伏型菌痢,是在一年内有过菌痢病史,临床症状早已消失,但直肠镜可发现病变或大便培养阳性。
志贺氏菌带菌者有三种类型。
A.健康带菌者,是指临床上无肠道症状而又能排出痢疾杆菌者。
这种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特别是饮食业、炊事员、和保育员中的带菌者,潜在的危险性更大。
B.恢复期带菌者,是指临床症状已治愈的病人,仍继续排菌达2周之久者。
C.慢性带菌者,是指临床症状已治愈,但长期排菌者。
免疫性: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但免疫期短,也不稳定。
可能因本菌属菌型众多,相互间无交叉免疫性之故。
免疫性与血中抗体似乎无关,而与肠道粘膜细胞吞噬能力加强和机体对痢疾杆菌内毒素耐受性提高有关。
肠道分泌型抗体即粪抗体亦有一定作用。
粪抗体出现早、消失快,在脓血粘便中,粪抗体检出率高达90%。
这为志贺氏疫苗经口免疫的可能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四、检验步骤:(国家标准)增菌称取检样25g,加入装有225mLGN增菌液的500mL广口瓶内,固体食品用均质器以8 000~10000r/min打碎1min,或用乳钵加灭菌砂磨碎,粉状食品用金属匙或玻璃棒研磨使其乳化,于36℃培养6~8h。
培养时间视细菌生长情况而定,当培养液出现轻微混浊时即应中止培养。
分离和初步生化试验取增菌液1环,划线接种于HE琼脂平极或SS琼脂平板1个;另取1环划线接种于麦康凯琼脂平板或伊红美蓝琼脂平板1个,于36℃培养18~24h,志贺氏菌在这些培养基上呈现无色透明不发酵乳糖的菌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