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学生
孔子跟学生的小故事

孔子跟学生的小故事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今天就为大家提供了孔子跟学生的小故事,希望能给您带来帮助。
孔子有一个弟子叫子夏。
有一天,他问孔子,有关他的一些同学们的修养情况。
他问道:“老师,颜回同学为人怎么样?”孔子沉吟了一下答道:“颜回的仁爱之心比我要好。
”“那子贡呢?”子夏接着问。
“他呀!他的辩才比我好。
”孔子笑着说。
“那子路,子路同学呢?”子夏又接着问。
孔子开心地笑着说:“要说勇武精神,我们都不如他。
”“那子张呢?子张难道也有过老师之处?”子夏满脸狐疑。
孔子顿了顿,说:“子张同学,为人处世,庄重严谨的作风,比我这个做老师的要强。
”子夏听到这里,禁不住站了起来。
他曲躬作揖地问道:“老师,这我就不明白了。
既然那四位同学,都是有超过老师的地方,那么为什么,他们还要师从老师您,学习呢?”孔子见子夏这样,忙举手向下按了按,并和蔼地对子夏说:“子夏!你别着急,先坐下,听我慢慢的说。
颜回同学虽然他很仁慈,但有时他过分的仁慈,导致的不忍之心,使他变得一味地迁就他人,影响了自己对事态作出正确的决断,从而反而害了别人。
所以说,他虽能仁,却不能忍。
(注:佛家有时说慈悲生祸患,也是这个意思)”孔子接着对子夏说:“至于子贡,他的口才确实很好,可谓辩才无碍。
他精通语言的妙用,却不识语言的局限,不懂得沉默的力量。
所以,他能辩不能讷。
”“关于子路,”孔子继续说:“他英勇过人,敢作敢为,是个不可多得的将才。
但有时候不懂得谦冲退让,持弱守雌,蓄势而动。
这样难免会意气误事。
所以说,他能勇,不能怯。
”“而子张呢,”孔子说到这里沉了沉,然后说:“他过于庄重严谨,以致清不容物。
不能温暖接众,不能容纳有污行的人,让人见之生畏,敬而远之。
所以,他能庄,不能谐。
”“因此,”孔子最后总结道:“如果将这四位同学的长处都加起来,来对换我的修养,我也是不愿意的。
孔子与学生的故事

孔子与学生的故事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有一次孔子周游列国,困于陈蔡之间七天没饭吃,颜回好不容易找到一点粮米,便赶紧埋锅造饭,米饭将熟之际,孔子闻香抬头,恰好看到颜回用手抓出一把米饭送入口中;等到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假装说:「我刚刚梦到我父亲,想用这干净的白饭来祭拜他。
」颜回赶快接着说:「不行,不行,这饭不干净,刚刚烧饭时有些烟尘掉入锅中,弃之可惜,我便抓出来吃掉了。
」孔子这才知道颜回并非偷吃饭,心中相当感慨,便对弟子说:「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
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以孔子之圣,面对颜回这等贤徒,犹不能完全「不疑」,想一想,在企业真实世界中,有多少主管(或老板)像孔子一样了解他的部属而你我芸芸众生,有几个修养可与颜回比拟如此推论,「信任」似乎只是求之不可得的理想罢了!孔子还有一个弟子叫颜回,很有名的一个。
当时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是鲁国人,就是现在的山东人。
战乱纷飞的当时,一个国家俘虏了别国的士兵就将他们脸上刺字变成奴隶使用,鲁国有很多战俘在别国当奴隶。
鲁国政府为了解救这些奴隶就出台一个优惠政策,如果人们将鲁国籍的奴隶赎回的话,不但可以到政府报销赎金还可以领赏。
但是颜回在齐国赎回了很多奴隶既不去报销也不去领赏,赢得了人们的称赞,但是孔子却很生气地告诉他,你这个举动将鲁国的俘虏们害苦了,以后么有人敢赎他们了。
颜回很吃惊,孔子说,你是富有阶层能有大批的钱赎奴隶不要报酬,但是大部分的鲁国人没有这些钱,如果他们以后赎回奴隶后去报销领赏的时候人们肯定会拿你作比较会瞧不起他,但是如果不去报销领赏的话经济上又负担不起。
颜回醒悟后马上去报销领赏了。
一个人掉到水里去了,孔子的一个学生跳下水去,把人救起来了,家属感谢他,给他一头牛,他就收了。
别人就议论了:下水救人还要钱孔子知道了,表扬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得对,这会使更多的落水人被救。
孔子和学生的对话

孔子和学生的对话
孔子和学生的对话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形式,这些对话被称为《论语》。
以下是一些例子:
1.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2.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3.
子曰:“君子不器。
”——《论语·为政》
4.
子夏问曰:“何为孝?”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
5.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6.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7.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8.
子张问曰:“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子曰:“是闻也,非达也。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在邦必达,在家必达。
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
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论语·颜渊》。
孔子与学生的故事

孔子与学生的故事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教育生涯中,他与学生的关系非常密切,以下是一些关于孔子与学生的故事:
1、颜渊问仁
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他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
孔子回答他说:“克己复礼为仁。
”颜渊问怎样做才能达到仁的标准,孔子告诉他:“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意思是说,只要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遵循礼的规定,就可以达到仁的标准。
2、子贡问政
子贡是孔子的另一位杰出学生,他向孔子请教如何治理国家。
孔子告诉他:“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意思是说,治理国家要保证粮食充足、军备充足、人民信任政府。
子贡又问如果这三个条件无法同时满足,应该先满足哪个。
孔子回答:“足食为先。
”
3、孔子与子路
子路是孔子的学生中性格最独特的一位,他常常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但孔子总是耐心地回答他,并鼓励他思考问题。
有一次,子路问孔子:“君子尚勇乎?”孔子回答:“君子义以为上。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意思是说,君子应该以义为先,只有具备了正义感才能有勇气去做好事情。
4、颜渊之死
颜渊是孔子最钟爱的学生之一,他的死对孔子打击很大。
当颜渊去世的消息传来时,孔子痛苦地哭道:“天丧予!天丧予!”颜渊下葬时,孔子带着其他学生一起去送葬,并长时间地望着他的墓穴,哭道:“吾失之矣。
”
这些故事展示了孔子与其学生之间的亲密关系以及孔子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孔子和学生》教学设计5篇

If the heart is tired, a person loses his soul, and does not have a mind to do things, and everything in the world seems to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him.悉心整理助您一臂(页眉可删)《孔子和学生》教学设计5篇《孔子和学生》教学设计1一、设计理念1、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本单元的“学会标注问题”这一目标,注重培养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充分的实践中掌握这一阅读方法。
2、根据__的描写较为疏淡,语言较为平直的特点,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想像能力与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活动。
二、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初步了解孔子,了解孔子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的教育思想。
2、学生认生字7个,学写10个。
联系课文理解和积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颜悦色”等词语。
3、继续练习在自读中作批注笔记,展开讨论,引导学生作好读书笔记。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四、教学过程(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1、导入新课:板书“孔子”,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上台向大家介绍孔子。
2、出示课文插图,学生观察: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3、过渡: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它一生教过三千多名学生。
4、板书课题:“孔子和学生”,齐读课题。
(关于孔子的相关资料很多,为了教学时不喧宾夺主,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资料的活动时,我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准备:在不超过一分钟的时间里,用喜欢的方式介绍孔子。
结果在上课时,有的小组画了画,介绍的是孔子的外貌;有的小组介绍的是孔子的一些思想,背了一些孔子的话,并进行解释;有的小组介绍的是孔子的生平。
正如《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中所说的:“教学时,没有必要把孔子说得神乎其神,也没有必要对孔子的学说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做过多的分析批判,因为学生将会在后续学习中不断加深对孔子的认识。
孔子和他弟子的故事

孔子和他弟子的故事1、一天,孔子领着学生们在野外进行御、射训练。
中午,师生聚在树荫下休息,先解马放青,然后师生进行野炊。
不料马跑到田里去吃庄稼。
农人见了,大怒,上去把马牵走了。
子贡追上农夫,给他作揖说:“对不起,我们的马吃了您的庄稼,怪我们看管不严。
请您原谅,将马还给我们,我们还要赶路呢。
”农人置之不理。
子贡回到树下将索马的经过讲给了孔子。
孔子说:“你用过分谦恭文雅的言词向农人求情,好比用美妙的歌舞演示给盲人,这怎能有好的效果呢?这是你的错,不能归罪农人。
”说着,让养马人去要马。
养马人对农人说:“我耕于东海,将往西海,我们的马驾车到这里,快要饿死了,只好放它吃点路旁的庄稼。
你快点将马还给我们,要不,我们走不了就住到你家,车上六七个人都要你管饭,你不管饭的话,我们饿死在你家也不走,还怕你不偿命不成。
”农人听了,吓得直打哆嗦,慌忙将马交还。
养马人牵回马,孔子含笑看子贡一眼。
子贡羞愧无地自容:身为言语科的学生,平时认为自己学习好得不得了,今天办这件事还不及一个养马人。
先生教诲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真是至理明言啊。
子贡从此变得谦虚谨慎起来。
2.一次,卫国一位使者向子贡了解孔子弟子的情况,子贡就介绍好学不倦的颜回,勇敢无畏的子路,多才多艺的冉求,节操高尚的曾参等同学,惟独没有谈他自己。
后来孔子知道了这件事,高兴地对子贡说:“你已经有知人之明了。
知人之明,方能自知之明;自知之明的人,才能有大作为啊。
”子贡施礼谢了老师的夸奖。
孔子进一步给子贡说:“你知道了谦虚,那谦虚的实质是什么呢?孔子不等子贡回答,接着说:“就像大地一样,大地不比什么都低吗?但大地挖深了就涌出泉水来,播了种就长出五谷来,草木生长,鸟兽繁衍,所有的生命都来自大地,所有的死亡都回归大地,大地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养育万物而从没听过它说什么。
”子贡听了连连点头。
孔子名声越来越大,人们仰慕他古博今的知识,佩服他匡扶君王的方略,有抱负的君臣或派使者或亲自远道慕名来曲阜向孔子请教问题。
孔子和学生的小故事(文档4篇)

孔子和学生的小故事(文档4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孔子和学生的小故事的资料4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第一篇孔子学生的德育故事2010年03月02日13:03 admins 学习时间:20分钟评论0条厉以宁教授在一次讲座时说过两个故事,恰好也可以从正反两方面解释“德”的这种物质“得性”。
第一个故事是说,鲁国国王颁布一份文件,要求有机会出国的国人如果在国外看见本国的同胞被沦为奴隶,应该将其赎回,所花费用回国后由政府报销。
孔子有个学生在国外果然发现同胞被沦为奴隶,于是将同胞赎回。
但是,他并没有去报销费用,所以,大家都盛赞他的高尚品行。
孔子得知后却批评了他,说:你这样做是缺德的,因为你会使其他人无所适从。
为什么呢?假如其他人也在国外看见自己的同胞被沦为奴隶,他如果听了国王的话,将同胞赎回并按规定报销了费用,别人就会拿他与孔子的学生作比较——孔子的学生可以不来报销,你却来报销——结果使他显得品德不那么不高尚,尽管他是听从君王的命令去报帐的;如果他向你学习,赎回后也不去报销费用,他则无故损失了金钱。
这种损失,一次可以接受,两次可能有怨言,多次则不愿意了。
由于有了孔子的学生不报帐在先,其他的人就会陷入“报帐也不好,不报帐也不好”的两难境地。
这样,今后的鲁国人在国外见到同胞被沦为奴隶时,为了免却两难境地,可能会装作没有看见。
于是越来越多的国人将不再赎回落难同胞,越来越多的落难同胞也不能获得救助,所以,你的行为尽管是“无私的”,但由于它不会使更多的人有所“得”,所以却是不道德的。
第二个故事是,孔子有个学生过桥时看见某人不慎跌入河里,便奋不顾身将其救起。
其家人万分感激,硬谢该学生一条牛。
牛在农业社会自然是最宝贵的东西。
学生没有办法,恭敬不如从命,就将牛牵回了家。
在回家的路上,刚才对他还大加赞赏的人见他牵走了人家一条牛,便转而指责和唾骂他,人们认为,做了点好事是不应该要人家的报偿的。
孔子得知后反而赞扬了自己的学生,说:你将牛牵回家是很道德的,因为你这样做会使其他人认识到,做好事必有所得。
孔子与学生问答记录

孔子与学生问答记录孔子:吾问学生,为何学习?学生A:学习可以获取知识,增长见识。
孔子:知识有何用?学生B:知识可以指导行为,提升能力。
孔子:那你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学生C:学习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品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言而有信,行而有果,这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德之一。
你们如何理解这句话?学生A:言而有信,就是说话要有担当,讲到的话要做到。
行而有果,就是行动要有结果,不能只说不做。
孔子:非常好,你理解得很透彻。
那你们现在身边是否有人言而无信,行而无果的呢?学生B:是的,有些人嘴上说得天花乱坠,但实际行动起来却只是一纸空文。
孔子:那么你们应该如何对待这样的人呢?学生C:我们应该以身作则,做一个言行一致的人,同时也要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他人,让他们意识到言而有信,行而有果的重要性。
孔子:吾问学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你们如何理解这句话?学生A:修身,就是要修养自己的品德修养,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齐家,就是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维护家庭的和谐。
治国,就是要承担起社会责任,为国家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平天下,就是要追求社会公平正义,让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
孔子:非常好,你们的理解很到位。
那你们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呢?学生B:首先,我们要做到知行合一,将知识转化为行动。
其次,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人和事做起,逐渐扩大到家庭和社会。
最后,我们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真正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吾问学生,你们有什么困惑和疑问?学生A:老师,我想问您,为什么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孔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只有每个人都能够修身齐家,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的家庭;只有每个家庭都能够齐家,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只有每个社会都能够治国,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的国家;只有每个国家都能够平天下,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的世界。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方向和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和学生》导学案
《孔子和学生》问题导读-----评价单
班级:姓名:指导老师:张静
【轻松准备】一个哲人说过:学习要加,骄傲要减,机会要乘,懒惰要除。
【教学目标】
1,借助预习自学生字新词.能辨别多音字"教,处,为"的读音.能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分角色读出孔子和子夏对话时的语气.感受通过对话的表达方式把事情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3.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初步了解孔子的教育方法,懂得要不断学习的道理,对"万世之师" 产生尊敬之情.积累孔子语录以及描写人物特点的词语.对《论语》产生阅读需求,
【预习检测】同学们,通过预习这篇课文你一定有不少收获吧!请认真完成下列各题。
加油!
【结构化预习】
◆相关知识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学说以“仁”为中心,以“礼”为手段,后世逐渐形成儒家学派。
孔子本人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
他的学生把他的言论收集起来,编成了《论语》一书。
◆教材助读
1、通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勾画出生字、新词读读记记,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3、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读课文,查阅工具书,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词语的意思。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包罗:严谨:
谨慎:敬重:
5、搜集几条孔子的语录,写下来,背一背。
【收获问题】写下你的读文收获和认为有价值或值得研究的问题。
我的收获
我的问题
《孔子和学生》问题生成-——评价单班级:姓名:指导老师:张静
各位同学,请在预习的基础上,将生成的问题系统思考后,在小组内充分交流,并在单位时间内认真完成下列问题,经过合作探讨后,准备多元化展示。
问题一:孔子收到学生敬重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问题二:“子夏点头称是,他明白这也是老师对自己的教育。
”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
问题三: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问题四:师说:孔子桃李满天下,一点也不难理解,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你遇见孔子,你有什么话想说呢?(学生交流)
《孔子和学生》问题训练----------评价单
班级:姓名:指导老师:张静
亲爱的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敢于接受老师的挑战吗?
一、从孔子和学生的对话中,你了解到哪些学生分别有什么优缺点?(填
一填下表)
各()各()有()无()
因()施()和()悦()
远近()()()()聪明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庄重—()迷惑—()谦让—()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谦虚—()谨慎—()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