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生态补偿额度测算及生态效益评估(官冬杰等著)思维导图

合集下载

管理部分第16课法规与标准思维导图

管理部分第16课法规与标准思维导图

2 . 水工程实施保护的规定
省 市 四级河长体系 县 乡
各级河长负责组织领导 相应河湖的管理和保护工作
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 、水污染防治、水环 境治理等,牵头组织对侵占河道、围垦湖泊、超 标排污、非法采砂 、破坏航道、电毒炸鱼等突出 问题依法进行清理整治,协调解决重大问题
对跨行政区域的河湖明晰管理责任,协调上下 游、左右岸实行联防联控
省际边界河流(河 段 )、湖泊上建设的水工程 国际河流
流域管理机构直接管理的河流(河 段 )、湖泊 上建设的水工程
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 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作出决定
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洪泛区
防洪区
蓄滞洪区
纸包饭
防洪保护区
《防洪法》规定,洪泛区、蓄滞洪区和防洪保 护区的范围,在防洪规划或者防御洪水方案中 划定,并报请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 定的权限批准后予以公告
禁止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妨碍行洪的建筑物、构筑物 以及从事影响河势稳定、危害河岸堤防安全和其他妨碍 河道行洪的活动
禁止性规定和限制性规定
河道管理范围
有堤防 没堤防
两岸堤防之间的水域、沙洲、滩地、 行洪区和堤防及护堤地
历史最高洪水位或者设计洪水位之间 的水域、沙洲、滩地和行洪区
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桥梁、码头和其他拦河、跨河、 临河建筑物、构筑物,铺设跨河管道、电缆,应当符合 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和其他有关的技术要求
直冲村里啃
利用措施
植物措施
为保证经过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的严格实施, 建设项目中的水土保持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 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国家对水工程建设移民实行开发性移民的方针,按 照前期补偿、补助与后期扶持相结合的原则,妥善 安排移民的生产和生活,保护移民的合法权益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与生态系统的影响及政策分析模型研究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与生态系统的影响及政策分析模型研究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与生态系统的影响及政策分析模型研究作者:王树文等来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年第05期摘要三峡工程作为一项世界举世瞩目的特大水利水电工程,一直备受公众的关注和争论,其利弊之争一直没有停止。

其中,关于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与生态系统的影响也是众说纷纭,但从总体上看,目前关于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与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微观的、局部的、分学科的定量研究,而宏观的政府政策层面的研究比较少,尤其是关于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影响的政策分析模型研究更少,几乎没有。

基于此,本文通过尽可能全面地收集、整理近些年来公开发表的权威资料和数据,在考虑经济、社会、环境和生态等多种因素影响下,通过分析和计算,运用环境影响经济损益的分析方法,从三峡水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因子中,筛选出起主导作用的几个因素,从经济价值的角度解释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与生态系统的影响:即有利的影响主要是节能减排与防洪抗旱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利的影响主要是泥沙淤积、水污染和地质灾害。

并通过进一步比较分析,结合权威专家的利弊观点梳理,得出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与生态系统的总体影响是利大于弊的客观结论。

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改善三峡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影响政策分析体系模型,具体构建分析了五个方面的政策模型,并对政府政策进行了分析与建议,这五个方面的政策分析模型是:健全监督管理体制的政策分析模型;联动调度协调机制的科学管理的政策分析模型;采取“蓄清排浑”的政策分析模型;转变集中管理的水污染问题政策分析模型;建立多元主体防治与保护体系的地质灾害问题的政策分析模型。

关键词三峡工程;生态环境;生态系统;政策分析模型中图分类号X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5)05-0106-08三峡工程是开发长江水资源的重要水利工程,由于近年来常爆发诸如滑坡、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灾害,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与生态系统的影响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湖北省三峡地区天然林生态效益评估

湖北省三峡地区天然林生态效益评估

湖北省三峡地区天然林生态效益评估作者:黄继红黄志霖艾训儒姚兰郭仲军路兴慧来源:《湖北林业科技》2015年第02期摘要:本文采用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释氧、积累营养物质、净化大气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9个功能指标,对湖北省三峡地区天然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评估。

结果表明:湖北省三峡地区天然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336.66亿元·年-1。

其中,固碳释氧、涵养水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3项功能价值量最大,分别占该地区天然林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的34.94%,30.45%和29.00%;阔叶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量最大,占该地区天然林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的37.54%。

固碳释氧、涵养水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功能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阔叶林在湖北省三峡地区天然林生态系统中具有突出的功能。

关键词:天保工程;生态效益;森林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服务;可持续发展;三峡地区;湖北省中图分类号:S718.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020(2015)02-0001-05生态系统服务是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1, 2],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3]。

生态系统服务不仅为人类提供各种商品,同时在维持生命支持系统和环境动态平衡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4]。

天然林生态系统是森林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蕴藏着最丰富的珍稀物种和珍贵的野生动植物基因资源,具有其他生态系统无法比拟的独特结构和功能。

天然林生态系统在涵养水源、保护土壤、固碳释氧、保育生物多样性和防风固沙等方面均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5]。

天然林保护工程是我国重点实施的六大林业工程之一,该工程实施旨在遏制生态环境恶化,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6,7]。

工程一期建设已取得明显的效果[8],但其生态效益价值一直缺乏有效的科学统计数据。

因此,评估天然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目前尤为迫切,将为天保工程二期实施方案的调整和制定合理的生态效益补偿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江源地区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探讨

三江源地区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探讨

1 相 关 概 念
生态 补偿 是近 年来 与环 境保 护相 关学 科研 究 的热 点, 将 环境 资源 作 为关 注对 象 , 希 望通 过相 关研 究 和管
理 实现 对环 境 的保 护 和可 持 续 利 用 , 其 本 质 是 对 生 态
撑, 受 到越来 越 多 的关 注 。水 源地 生态 环 境 的保 护 不
展, 建 立 有 效 的 三 江 水 源保 护 区生 态补 偿 机 制 是 十 分 必要 且 迫 切 的 。 结 合 目前 的 研 究 状 况 , 对 三 江 源地 区 生
态补 偿 机 制 构 建进 行 了思 考 , 探 讨 了建 立 三 江 源 生 态补 偿 机 制 的 思路 、 补偿的主体和客体 、 方 式 和 标 准 等 。建 立 并 完善 三 江 源 地 区生 态 补 偿 制 度 , 是 打开制约水源地 生态环境保护 颈瓶 、 从 源 头保 护 水 环 境 和 水 源 的 一 项
环 境服 务 的付 费行 为 , 即P E S (P a y me n t s f o r E c o s y s t e m
E n v i r o n me n t a l S e r v i c e s ) …, 其 思 想 最 初 源 自于科 斯 和
庇 古 的经济 学理 论 。科 斯 认为 依靠 市场 的 自由机 制 而 无需 政府 介 入就 可 以实现 资源 拥有 的集 体或 个人 与所 需要 的环 境服 务 的购 买 者 之 间 的 自愿 交 易 ; 而庇 古 认 为私 人有 对生 态 环境 服 务 支付 的消 极 意 愿 , 因此 , “ 搭 公车” 现象 普 遍 , 生 态 补 偿 要 依 靠 国家 和 政 府 机 构 通
过财 政 和税 费补偿 。 目前 世界各 地 大多 数生 态补偿 计

三峡库区植被恢复土地适宜性评价

三峡库区植被恢复土地适宜性评价

三峡库区植被恢复土地适宜性评价摘要:基于不确定性及灰色系统关联度修正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模型,选取对植被类型和植物生长影响较大的海拔、坡度、年均降水量、土层厚度、土壤类型等5项指标作为适宜性评价因子,在三峡库区2007年LandsatTM遥感影像解译的基础上,对三峡库区大于25°的坡耕地和未利用土地的植被恢复适宜性进行了评价。

结果表明:三峡库区植被恢复的主要影响因子为坡度和土层厚度,三峡库区适宜植被恢复的土地资源较多。

通过植被恢复土地适宜性评价,可为三峡库区植被恢复工程的定量分析和防护林结构调整提供依据。

关键词:植被恢复;灰色系统关联度;适宜性评价;评价因子;三峡库区三峡库区的植被恢复是该区域乃至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然而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如果不能正确认识立地条件差异、植被空间分异规律及其生态适应性,盲目进行退耕还林还草和荒山造林,不仅可能造成极大的浪费,还可能使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受进一步破坏。

因此,对三峡库区植被恢复的土地适宜程度进行评价就显得至关重要。

本文拟采用修正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模型,利用三峡库区2007年LandsatTM遥感影像解译提取库区土地利用分布数据,并以大于25°的坡耕地和未利用土地为评价对象,对三峡库区植被恢复土地适宜性进行评价,以期为三峡库区植被恢复工程的定量分析和防护林结构调整提供依据。

1、研究区概况三峡库区地处东经105°44′~ 111°39′,北纬28°32′~ 31°44′ ,东南、东北与鄂西交界,西南与川黔接壤,西北与川陕相邻,土地总面积约5. 8万km2。

库区涉及湖北省所辖的夷陵区、秭归县、兴山县、恩施州所辖的巴东县;重庆市所辖的巫山县、巫溪县、奉节县、云阳县、开县、万州区、忠县、涪陵区、丰都县、武隆县、石柱县、长寿县、渝北区、巴南区、江津区及重庆核心城区(包括渝中区、北碚区、沙坪坝区、南岸区、九龙坡区、大渡口区和江北区)共26个县(区)。

三峡水库运行后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三峡水库运行后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三峡水库运行后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代勇李景保刘正2012-08-14 14:57:18 来源:《资源开发与市场》(成都)2011年12期【内容提要】三峡水库蓄水运行改变了洞庭湖湿地水沙过程,进而影响其生态服务功能价值。

通过相关数据,采用资源经济学和生态学的相关模型,分析蓄水前后洞庭湖湿地价值量变化,结果表明:①对比蓄水前、蓄水后洞庭湖湿地主要服务功能价值量明显降低,总价值由130.04亿元减少到47.7亿元,减少了63.3%。

②调蓄洪水价值蓄水前为85.66亿元,占总价值的65.9%,而在蓄水后调蓄洪水价值减少,功能未能充分发挥。

③蓄水后,湿地调蓄洪水、供水价值量减少,而在调节气候、供应产品和净化水质方面的价值量有所增加。

【关键词】三峡水库运行洞庭湖湿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洞庭湖湿地作为长江中游地区的重要湿地,对于维系洞庭湖区的生态系统稳定乃至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发挥了十分重大的作用。

长期以来,有关洞庭湖湿地的资源开发及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研究众多[1-3,7-9]。

2003年三峡水库运行后,改变了长江中下游河道的天然水沙过程,同时也改变了洞庭湖区的水沙条件,从而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因为湿地是湖相沉积物长期淤积的自然综合体,具有水陆两重性。

本文将针对洞庭湖湿地在三峡水库运行前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动态变化,估算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这将对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的协调与管理及其功能的正常发挥,乃至整个洞庭湖湿地的生态安全产生积极的意义。

1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变化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接纳湖南境内湘资沅澧四水和长江的太平、藕池、松滋三口来水,再经湖口城陵矶汇入长江,俨然成为一个江湖相通的湖泊系统:一方面,入湖水沙不断塑造湖盆的形态,输送丰富的物质和能量,以维持湖泊的生命活力;另一方面,湖泊自身发挥着调蓄洪水、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等重要功能。

近年来,洞庭湖湿地景观形态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也将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其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三峡库区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效益监测技术与评价方法

三峡库区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效益监测技术与评价方法

三峡库区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效益监测技术与评价方法作者:张煜星黄国胜党永峰曹春香王玉宽来源:《中国高新科技·上半月》2020年第02期摘要:三峡库区地理区域特殊,生态战略地位重要,针对库区生态系统监测及评价指标体系不健全、技术方法不统一、评价成果差异大的热点问题,研究使用高新技术、模型模拟等方法,建立了天地空一体化森林监测技术体系,形成了森林主要监测指标主被动遥感协同反演技术方法,开展了森林生态系统与库区社会经济发展影响评价,建立了森林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信息管理系统。

研究成果将为库区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与管理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关键词: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效益;监测;评价;三峡库区三峡库区地处大巴山断褶带、川东褶皱带和川鄂湘黔隆起褶皱带三大构造单元的交汇,地理区域特殊,生态战略地位重要,生态环境问题受到广泛关注。

库区森林植被的水土保持、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等功能,是维系库区生态系统平衡的关键。

开展森林生态效益监测技术与评价方法研究,对推进库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意义重大。

针对库区生态系统监测及评价指标体系不健全、技术方法不统一、评价成果差异性较大,如何利用已有成果,形成一套适用于库区森林生态系统评价的方法是目前的首要问题。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森林资源监测亟需向森林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拓展,生态效益监测亟需科学的技术方法体系。

而以地面调查为主的传统方法投入大、成本高、时效性差的缺陷逐步显现出来,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的监测体系非常迫切。

1.天地空一体化森林监测技术体系通过卫星遥感、机载(無人机)遥感以及地面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构建了基于天地空一体化的森林监测技术体系;并基于现有监测网络,利用森林资源数据、气象数据、数字高程数据、土壤数据、交通数据等,采用MSN模型与实地调查方法相结合,获取监测站(点)的最低数量和最佳位置分布,优化库区森林生态效益监测网络。

1.1森林资源监测与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三峡库区森林生态系统森林资源监测与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区际生态补偿论》读书笔记模板

《区际生态补偿论》读书笔记模板

6.3湿地、近岸海域生态补偿的实施路径
6.3.1湿地、近岸海域生态补偿实施的重点 6.3.2湿地、近岸海域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保障措施
7.2矿区生态补偿 的科学计量
7.1矿区生态与价 值错位
7.3矿区生态补偿 的实施路径
7.1矿区生态与价值错位
7.1.1矿产资源功能 7.1.2矿产资源的价值 7.1.3矿区生态环境 7.1.4矿区生态与价值错位的根源
4.2林(牧)区生态补偿的科学计量
4.2.1林(牧)区生态补偿的依据及方法 4.2.2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金的确定 4.2.3退耕(牧)还林(草)生态补偿金的确定
4.3林(牧)区生态补偿的实施路径
4.3.1健全林(牧)区生态补偿内容 4.3.2拓宽林(牧)区生态补偿基金来源渠道 4.3.3优化林(牧)区生态补偿的区域实践
区际生态补偿论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精彩摘录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读书笔记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我国
区域
补偿
政策
价值
生态
海域
补偿
生态
区际 补偿
湿地
区际
区际
资源
流域
理论
我国
林牧区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该书描述了国内外生态补偿理论与该理论在我国的发展历程,阐述了我国区际生态补偿政策演化所取得的成 绩和不足。
8.1.1国内外保护区的发展历程 8.1.2保护区的区域特征及其分类体系 8.1.3开展保护区生态补偿的必然性
8.2保护区生态补偿的科学计量
8.2.1保护区生态补偿现况 8.2.2保护区生态补偿的研究进展 8.2.3保护区生态补偿金的计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