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新闻传播事业
外国新闻史

一、单选题(共20题,80.0分)1、西方新闻传播事业自由主义理论的集大成者是()。
试题分析:点评约翰·弥尔顿托马斯·杰斐逊约翰·密尔安德鲁·汉密尔顿标准答案:C2、美国廉价报刊初期,受到美国西部广大农民热烈欢迎,农民们“以仅次于《圣经》那样虔诚和兴趣来读他们称之为讲坛”的周报为()。
试题分析:点评《纽约论坛周报》《纽约人》《政治记录报》《帕马尔公报》标准答案:A3、1557年,玛丽女王将出版同业工会改造为(),实现了对新闻印刷出版事业强有力的控制。
试题分析:点评星法院皇家出版法庭皇家特许出版公司司法委员会标准答案:C4、“三社四边协定”的签订者不包括以下哪一通讯社()。
试题分析:点评美联社哈瓦斯通讯社沃尔夫通讯社法新社标准答案:D5、1881年,()的通过和实施,标志着法国资产阶级传播事业的新体系正式确立建成试题分析:点评《新闻法》《独立宣言》《人权法案》《人权宣言》标准答案:A6、英国于何时迎来了廉价报刊大发展的时期()。
试题分析:点评1830年1824年1868年1826年标准答案:C7、美国新闻传播史上的第一个诽谤法是()。
试题分析:点评《煽动叛乱法案》《惩罚犯罪法案》《敌方法案》《外国人法案》标准答案:A8、被马克思称为“社会主义运动的正式机关报”的是()。
试题分析:点评《莱茵报》《新莱茵报》《北极星报》《前进报》标准答案:C9、北美第一张报纸是由英国人本杰明·哈里斯于1690年创办的()。
试题分析:点评《波士顿新闻信札》《国内外公共事件》《波士顿公报》《新英格兰报》标准答案:B10、被称为近代报纸的雏形,也是世界上第一家真正的报纸是1615年由()创办的()。
试题分析:点评让·多纳德·隆塞《信使报》泰奥弗拉斯特·勒纳多《公报》莫台斯·里兹赫《新到新闻》艾莫尔《法兰克福新闻》周报标准答案:D一、单选题(共20题,80.0分)11、“黄色新闻”是一种国际现象,在英国也曾出现“黄色新闻”的泛滥,它的代表人物就是()。
世界新闻传播史之日本

六,报刊大合并 为了更好地实行控制。宣布除了几家全国性的大报纸外。其他报纸一律 按照一县一报的原则实行合并。 杂志也没逃脱大合并的命运,九一八事变后,社会主义杂志也遭到查禁, 例如《中央公论》和《改造》等 七,日本新闻界为什么追随法西斯 明治时代初期,日本的媒介为自由民权运动的传播做过贡献,但几经欧 化与国权论的较量,后者渐占上风,并且发展到极端的日本特有的军 国主义-法西斯主义。 但是,日本新闻界还是有反抗的声音,1944年新名丈夫的述评《战 争至此,决定胜利的不是竹枪,而是飞机、军舰》,此即日本历史上 的“竹枪事件”。
3,《每日新闻》 受众:以前对象为农民,现在转为市民读者 历史:1872创办《东京日日新闻》和1888年创办的《大阪每日新 闻》,1911年后者兼并前者,1943年元旦起使用现报名。 分布:国内四总社(同地点) 国外两总局(华盛顿、伦敦) 概况:早晚刊合计发行550万份,记者编辑1200人。
三,通讯社的重新建立 同盟社于1945年10月30日正式解散,报联社体制的社团 法人“共同通讯社”于11月1日成立,同日,提供经济新闻为主的 株式会社“时事通讯社”成立。 四,改组日本广播协会,确立广播公营和民营并行的体制 1946年由盟总推荐的17人组成的新NHK广播委员会,战 时广播委员会成员全部下台。 盟总对日本广播业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目的在于建立竞争机制, 摧毁法西斯主义广播体制再生的基础。 1951年,电波管理委员会颁布第一批16家广播公司的营业 执照。 1952年2月1日,NHK恢复国际广播。NHK公营,以及 公营民营并行的广播体制,大势所趋,已经确立。
读卖瓦版—日本于德川幕府时期(1603—1867) 出现早期的新闻传播形式,内容多为各种突发事情。 现存最早的读卖瓦版是1615年的《大阪夏之阵图》, 记载的是这年夏天大阪发生的一次战争。 1818年,官方“洋书调研”的手抄译的荷兰洋报(俗 称“传闻书”)在幕府高级官员手中流传。
我所知道的日本传媒业

我所知道的日本传媒业——从读卖新闻集团看日本报业报业在日本传媒业中是个举足轻重的行业,一是因为报业的份额最大,二是因为报业是传媒业中资历最老的,广播电视业的大老板往往是报社的大老板。
长期以来,日本报界基本上是以《朝日新闻》、《读卖新闻》、《每日新闻》、《产经新闻》和《日本经济新闻》五家有全国发行网的报纸为主导,形成一个“五分天下”的格局,也就是日本式的传媒集团——五大报系。
一、今日的《读卖新闻》在日本从报纸的发行量和报社的规模来说,世界上最大的报纸既不是在报业发达的美国,也不是在人口众多的中国,更不是在报业历史悠久的欧洲,而是在只有一亿两千多万人口的日本。
不仅如此,近十年来,世界报协公布的全世界发行量排名前几位的报纸几乎都是出自日本。
而今天的《读卖新闻》是日本五大全国性综合报纸中发行量最大、也是目前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所谓“读卖”,即是让报童边读边卖。
该报以广泛的市民和大众为主要读者对象,文字通俗易懂,社会新闻报道方面颇具特色,被认办是“群众性”、“庶民性”突出的“大众报纸”。
《读卖新闻》所有的汉字都附有假名注音,力求文章的通俗易懂。
报名也是取自《读卖瓦版》。
版面的内容有布告、新闻、漫画、通知等。
没有大报的那种通贯整版的社论或政论文章,而代之以包括孝子贞妇的美谈及市井流传的新闻、漫谈。
广泛获得读者的好评。
二、《读卖新闻》独特的经营思路谈到日本报纸在媒介当中的地位就不得不说说报纸和电视广播的关系。
电子传播的迅速、形象是优势所在,《读卖新闻》、《朝日新闻》、《静冈新闻》等报社都拥有自己的电视台,利用电视台多渠道迅速传播信息。
电视台是建立在报纸下的分支机构。
据日本电视网一项调查表明,人们把电视更多的看作娱乐机构,报纸是主要新闻来源。
日本的电视事业是公共(半官方)和私营(商业)并存体制。
公共广播电视机构只有日本广播协会(NHK)一家,其余均为私营商业电视台。
日本无线电广播事业的诞生与日本报社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日本知名媒体及其发展概况

从2005年6月开始,《读卖》却突然倒戈。 该月4日,《读卖》发表了长篇社
论,针对日本首相参拜靖国
神社的问题,提出“首相不
应参拜合祀了A级战犯的靖
国神社”的主张,并呼吁尽
快建立另外的国立追悼设施。
渡边明确态度,多次表示
前身为“东京广播电台”(Radio Tokyo),成立于1926年,1931年开始 发送短波频率(SW),1935年开始向海 外传送广播节目。
其业务与服务已涵盖电视和无线电广播, 另外为海外的观众和听众同样提供电视、 无线电广播以及NHK World Premium等 服务,每日有华语(普通话)及其他多 国语言的广播节目播出
?其业务与服务已涵盖电视和无线电广播另外为海外的观众和听众同样提供电视无线电广播以及nhkworldpremium等服务每日有华语普通话及其他多国语言的广播节目播出特殊法人?nhk是特殊法人但也有来自国家的出资因此间接地成为了国民负担
日本知名媒体及其发展概况
主要内容
日本报业发展及著名报业媒体 日本广播电视业发展及著名广
1874年11月2日创刊于东京, 创始人子安峻。初为市井小报, 持“俗谈平 话”的编辑方针, 以刊载通俗小说为主要特色
办报方针是:“要敢于同左右两翼独裁 思想作斗争”。
1923年关东大地震时损失惨重,翌年正 力松太郎接办后逐步振兴。
1942年与《报知新闻》合并,更名《读 卖报知》,一跃成为东京第一大报。
播电视媒体 日本主要通讯社
日本报业发展 及著名报业媒体
闭关锁国时期
日本新闻业的发展,受欧美力量的影 响很大。
在长达200年的锁国时期(1633年-1857 年),幕府当局为了适当关注海外信息, 需要一份关于外国情况的“报告书”。 由此产生了《荷兰传闻书》。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顾昕教授-日本的新闻传播事业

17
商业性报刊时期
1870——80年代出现的廉价商报特点 80——90年代日本商业报刊学习西方 经营管理方式 内容、版面 竞争、兼并
18
小报的出现
19世纪70年代 假名排版印刷
内容与风格
可视为日本现代报纸的前身
表现畸形
三大报鼎立
25
杂志进入商业化阶段
日本现代杂志的先驱
《西洋杂志》
迈向商业化方向 《日本大家论集》 《日本之法律》等
26
产业化的畸形发展
官方制约
新闻炒作
制造不正常的社会舆论
27
明治—大正时代的新闻政策
明治维新—新型的专制政体
《大日本帝国宪法》—法律限度
通讯社 报刊
30
政府对报刊的控制
成立“内阁情报局”
制定新闻统制法规
“一县一报”的兼并措施
31
对日本新闻业的改造
(联合国军“自由主义”的性质)
出台纲领性文件 新宪法确立的表达自由权
改组通讯社
确立广播电视体制 确立“编辑权
32
二战之后的50多年
总的特点
五大格局未被突破并且与广电网结合
办报者均处于幼稚阶段
11
官报的特点
出现于明治维新之后(资本主义开始发展后) 基本没有一个独立的阶段
少有官方专门单独创办的报刊
12
外国新闻传播史——“二战”期间的新闻传播事业:法西斯轴心国的新闻管制

主要作战国
轴心国
国 家 德 人物 希特勒 职务 政党
德意志第三帝 纳粹党 国元首兼德国 总理
意 日
墨索里尼 意大利王国首 意大利国家法西斯 相 党 裕仁 日本天皇 大本营· 日本皇室
同盟国
国家 人物 职务 政党
美
英
罗斯福 总统
丘吉尔 首相
民主党
保守党
中 苏
蒋介石 国民政府主席 斯大林 苏联部长会议主席
一、德国的新闻管制
1933年,希特勒在垄断资产阶级的支持下上 台,担任政府总理,建立了法西斯政权
希特勒一贯重视舆论宣传,他在《我的奋斗》 一书中写道:“报纸的重要性在于能以一致而 坚定的重复方法施教。报纸上的言论应该趋于 一致的目的,不要被出版自由的谬误所惑。”
日本一战二战时期新闻传播史

4
白虹贯日
《大阪朝日新闻》在报道这次记者会时,使用了“白虹贯日”一语,政府当局以“这一 消息是暗示革命”为理由起诉该报。
“白虹贯日”事件,是日本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言论贾祸事件。它表明,俄国十月革命胜 利后,为了防止国内社会主义运动的滋生与发展,日本政府提高了警觉,加强了舆论。
一战与报业——战后报业
➢到了20年代末、30年代初,当日本最终确立了军国主义体制时, 报业很快就被纳入专制统治下的“战时体制”,其仅有的一点自由 主义色彩也被剥夺殆尽。
日本新闻传播事业
两次世界大战与报业
两次世界大战与日本报业
一战与报业
战前报业 战时报业 战后报业
二战与报业
战前报业 战后报业
一战与报业——战前报业
早在甲午战争与日俄战争时期,日本报业
就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最终确立了现代报业的基础。
特征: ✓与政府联系密切。(“国权皇张”“举国一致”“奔赴国难”) ✓无论在新闻报道方面,还是在技术手段方面都取得了
1939年: 1942年: 848家 54家
总结
通过以上措施,日本将新闻业全面统制起来。
实现了所谓“国家统一指导”的体制。为争取言论自由 和生存、发展的权力,日本的报纸也曾表示过一定程度 的反抗,但是在军国主义的淫威之下,很快就被镇压下 去。
总之,这一时期的日本报纸在制造战争舆论、使日本民 众滋生盲目的战争意识方面,起了重大作用,成为日本 军国主义战车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总之,这一时期杂志取代了报纸原有的地位,在思想领域发挥着 主导作本报业便受到了 越来越严格的控制,逐步被军国主义 势力所左右,失去了应有的“独立性”。 二战时期,政府更是将报业纳入“战时体制”,使它成为 日本军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的宣传工具。
德意日法西斯的新闻宣传政策

德意日法西斯的新闻宣传政策在战争时期新闻宣传是另外一个战场,是另一种形式的斗争。
德意日法西斯在侵略过程中,从一开始就特别重视新闻传媒的作用,特别重视对新闻舆论的制造、控制和利用。
德国:1、中止宪法规定的新闻自由政策,实行新闻传播业法西斯一体化。
成立由约瑟夫.戈培尔主管的人民教育与宣传部,对报刊、广播和电影集中控制;2、颁布“报刊主编法”,排除犹太人和马克思主义者;只有符合政治和种族条件的人才获得编辑资格,从事报刊出版工作。
3、报纸不再是公共舆论工具,而是一种政治领导机构。
封闭社会民主党和共产党的全部报刊,并用暴力夺取犹太人的两个家族报团,将乌尔施泰因报团的出版社变成了国立德意志出版社,只保留雅利安血统的胡根堡报团,成为唯一的忠于纳粹党的民间报团;而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的机关报《人民观察报》和戈培尔的报纸《进攻报》成为主导报纸。
4、实行舆论一律,戈培尔亲自过问新闻的编发。
新闻界每天举行“德国政府记者招待会”,通过“语言训令”和“每日指示”发布新闻报道方针,指导全国新闻宣传工作。
如果违背政府精神,刊物被勒令停办,编辑将被关进集中营。
5、将沃尔夫通讯社收归国有,改组为国家集中控制的德国通讯社,直接控制主要新闻源;6、将广播宣传作为战争的第四条战线,重视电波宣传战。
民营广播电台全部收归国有,学校、企业和机关实行集体收听广播,大力发展广播用于宣传民众效忠法西斯主义,以及对外宣传;7、电影也完全由法西斯控制,沦为法西斯宣传工具。
8、在占领地设立新闻业,加强对外新闻传播的控制。
意大利:1、墨索里尼上台后直接控制新闻机构,公开而全面地实行新闻传播业的法西斯化。
2、对于记者,连续暗杀多位反法西斯的著名记者。
同时,颁布《新闻记者登记法》,规定凡不对法西斯效忠者,均不得从事新闻事业。
并从地方到中央,成立法西斯记者公会,从组织上有系统地控制新闻工作者。
3、制造所谓刺杀墨索里尼事件,以此为借口,实行全国大搜捕,所有反法西斯的报刊全部被封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两次世界大战与报业
一、一战与报业 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最终确立了现代报业的基础。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阪系的《朝日新闻》和《大 阪每日新闻》因拥有雄厚的资金和贯彻商业主义的 办报方针,逐步走上了日本报业霸主的道路。 一战以后,“白虹贯日”事件——日本历史上最大 的一次言论贾祸事件。 二、二战与报业 从30年代起,日本报业受到越来越严格的控制,失 去了应有的独立性。
19世纪50年代 《爪哇新闻》 1862 公开发行《官版· 巴达维亚新闻 》——日本最 早的官方译报 上述报纸,都是原样翻译或翻印的,报纸形式、印 刷手段都很落后。除了《官办· 巴达维亚新闻》曾使 用过荷兰人于1849赠送给幕府的一台手摇印刷机印 制外,其他“官版”报纸还是沿用过去的木版手工 印刷方式,有的甚至是手抄出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亚洲国家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也很不平衡。日本有着世界上 技术程度最高、最普及的广播电视网,新加坡、韩国、马来 西亚及西亚等国的广播电视业也较为发达。而一些国家如不 丹至今还没有创办电视。 亚洲国家的广播电视节目虽然差别很大,但还是有着一 般的规律可循: 首先,大多数国家的广播电台主要实行国有制,由政府部门 控制; 其次,大多数国家商业广播电台、电视台的经济收入,主要 来自于广告费和收看收听费; 第三,大多数电台、电视台缺少训练有素的工作人员; 第四,大多数国家的政府已慢慢承认广播、电视可作为教育 和培养人才的工具; 第五,电子新闻采集设备已被大多数国家采用,新闻现场演 播越来越现代化; 第六,由于高生产费用和生产技术的缺乏,许多国家需要花 高价引进外国进口节目(尤其是电视节目)。
发展新闻学是发展中国家的新闻学者提出的一种要 求从正面报道他们国家发展状况的新闻学理论,形 成于20世纪70年代。 要求打破国际新闻传播中的这种不平衡和不平等的 状况,建立起世界新闻传播新秩序。 他们提出,西方新闻界应当改变传统的价值观念, 注意从事件发展过程完整地报道事件;注意既报道 突发事件,也报道非突发性新闻;尽力扩大报道面, 全面反映发展中国家在各个领域取得的进展和成就。
二、日报的问世 《横滨每日新闻》: 1870.4 标志着日本真正意义 上的近代报纸的诞生。 定期发行 采用先进的日文活铅字印刷 “西洋纸”单张印刷 读者群扩展到包括普通市民、 工商业者在内的民众层 《东京日日新闻》: 1872.3 ——东京最早的日报 民间发行 明治政府积极促进报纸和读者的结合。报纸读解会: 就是对报纸上的公报和新闻进行通读和解释。
一、早期的通讯社 东京急报社:1887 六角政太郎创办——日本最早的 通讯社 时事通讯社: 1888 三井财团的益田孝创办 新闻用达会社: 1890 《邮便报知新闻》创办 1892,新闻用达会社与时事通讯社合并,成立帝国 通讯社 电报通讯社:1901 国际通讯社:1914.3 1926.5改组为报纸联合社 简称“联合” 1929.3帝国通讯社破产,“电通”与“联合”并存 1936,日本政府将“电通”和“联合”合并,组成 同盟通讯社
4.《日本经济新闻》:办报方针是:中正公允,以 期实现日本国民生活的基础——经济的和平民主发 展。 5.《产业经济新闻》:主要反映日本财政界的意见 和主张。 地方性报纸可分为:地区报纸、县报和城镇小报。 日本的新闻杂志一般为报社所办。 五大报系:二战以后,日本报业实行企业化经营的 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新的报业垄断格局的形成。 目前,在五家全国性大报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五 个全国性的垄断集团。
第四章 日本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一节 早期报业的发展
一、翻译、翻刻的报纸 大约17世纪时,在江户(今东京)街头出现过类似 报纸的出版物:用粘土做成瓦坯,在上面雕以文图, 经烧制定型后印在纸上,故被称为“瓦版”。贩卖 者沿街边读边卖,正式名称为“读卖瓦版”。其内 容多为灾害、战争、怪异之事等。存在时间较长, 被认为是日本报纸的雏形或萌芽状态。 1603,德川家康取得了世袭的“征夷大将军”的称 号,在江户设置了幕府。17世纪开始排斥外国人, 实行长达200年之久的闭关锁国政策。 《荷兰传闻书》——幕府了解海外信息的惟一渠道
第五节 通讯社
二、共同社和时事社 1、共同通讯社:1945.11.1——是日本最大的通讯 社。自称是“代表日本国民的国际性通讯社” 2、时事通讯社:1945 自称是向日本报道世界的动 向,向世界传播日本的声音的国际性通讯社。 股份公司性质、以播发经济新闻为主 1945创办的财团法人无线电通讯社:专门抄收世界 各国的短波广播,编写成新闻向日本的内外新闻机 构、政府机关以及各国驻日外交机构提供。
第一节 早期报业的发展
二、外国人在日本办的报刊 《长崎航讯》:日本的第一份外文报纸 留居日本 的英国人 汉萨德 1861.6.22 《日本先锋》 幕府官员令“洋书调所”翻译这些外文报纸,于是 出现了外文报纸的日译本 由外国人经办的日文报纸。主要有:《海外新闻》、 《万国新闻纸》、《伦敦新闻纸》、《各国新闻纸》 四种。 由此可见,在幕府末年的各类报纸中,占主导地位 的是由外国商人、传教士创办的报纸。数量多,存 在时间长,对后来日本人自己创办报纸产生了重大 影响。
第四节 二战后的报业
一、日本的新闻改革 首先,废除各项法规,使报业自由发展。 其次,对日本报纸进行管理和审查。 第三,对左派报刊采取清除政策。 1945.9-1952美国军队代表盟国进驻日本期间,试图 按照美国模式,对日本的新闻媒介进行“民主化” 和“非军事化”的改造,日本新闻业则在这一改造 中,逐渐具有了资产阶级民主色彩,进而走上了西 方“新闻自由”的发展道路。
第六节 广播电视事业
一、发展梗概 日本的广播事业开始于1925年。 1926成立社团法人日本广 播协会(NHK的前身)。广播事业一被置于政府的控制之下。 政府指导广播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将纳粹德国的做法原封 不动地搬到日本。 对海外的广播 日本国会于1950通过“电波三法”:《电波法》、《广播 法》、《电波监理委员会设置法》 1951.9 名古屋的中部日本广播和大阪的新日本广播问世, 由此揭开了日本广播事业由独家垄断向多样化经营发展的序 幕。 战后,日本广播协会建立了东京电视台
亚洲报业发展的历史相当悠久,最初的报纸
大多是殖民者为适应殖民统治的需要,用外 国文字出版的。 《新闻纪要》-- 1615荷兰人在巴达维亚(今 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创办 亚洲报纸目前的发行量占世界的30%,每千人 占有日报仅32份。报业发展很不平衡,日本 每千人报纸占有率居世界前列。
第二节 “明治维新”至一战期间的报业
一、日本报业史上的第一个新闻法规 《报纸印行条例》 1869年初 ——这是日本历史上 第一个有关新闻的成文法规。 其内容大致为: 每份报纸必须有各自的名称; 凡官方批准出版的报纸,不必每期送检,只要将当 日发行的报纸向官厅呈送两份即可; 每份报纸必须标明出版地点、年月日、编辑人、出 版者姓名及各期期数; 东京出版的各报如违反新闻条例,由开成学校向东 京裁判所提出控告,再由东京裁判所进行审判定罪。
亚洲几乎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家通讯社,有的 国家甚至有两个或三个。只有新加坡和马尔代夫等 少数国家没有自己的通讯社。亚洲的通讯社大多数 由国家控制着,或者由国家创办,少数是私营的。 私营的通讯社也都直接或间接受政府的控制和影响。 亚洲的新闻教育和培训方兴未艾,大多数国家已在 大学建立了新闻系(院)。本地教科书正越来越通 用,但许多材料仍来自于西方。亚洲各地的新闻教 育存在着明显差别,其中之一是理论和实践的分离。
第四节 二战后的报业
二、报业的飞速发展
50年代中期,《朝日新闻》、《每日新闻》、《读 卖新闻》三大报的发行量在竞争中交替上升。与此 同时,东京的《日本经济新闻》进入大阪,大阪的 《产业经济新闻》也跨入东京,从而形成五家全国 性大报并驾齐驱的局面。 60年代是日本经济快速发展时期 70年代日本经济发展的速度明显减缓,报业的增长 也较为缓慢,规模趋于稳定。
1、大阪《每日新闻》:大阪
—东京,又一家
跨两地经营的报系。 2、《时事新报》:1882 东京 ,宣称恪守独 立的编辑方针。 3、《万朝报》:1892 东京,以下层民众为 读者对象。
四、大众化报刊的兴起 (三)杂志的商业化
在报界由政党报纸向商业报纸转变的同时,日本的 杂志也出现了同样的倾向。 在日本,报纸和杂志几乎同时出现。 1861至1863年间由“洋书调所”翻刻或手抄的所有 出版物,都可以被看作是日本最早的杂志。 《西洋杂志》:1867 柳河春三 ——是日本近代杂 志的先驱 《日本大家论集》:1887 博文馆的大桥左平
三、政论、政党报纸的出现 日本近代报纸是在明治政府与幕府残余势力 的斗争中作为阶级的舆论机关诞生的。与党 派斗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急进论” “渐进论” “民权派” “官权派” 自由党 立宪改进党 立宪帝政党 1884后,政党报刊时期告一段落。
四、大众化报刊的兴起 (一)小报的产生 19世纪70年代 面向中下层读者群 主要内容是新闻报道、娱乐材料、连载小说等 有文有图,形式活泼 语言通俗,标注假名 版面较小售价低廉 ——日本现代报纸的前身。 《东京假名书新闻》《每日平假名新闻》: 1873年 《读卖新闻》:1874.11.2 居东京各报发行份数之首 《朝日新闻》:1879.1.25 80年代以后,发行量跃居 全国首位。是日本近代报纸向现代报纸发展的先驱。
四、大众化报刊的兴起 (二)商业性报纸的形成 在经历了“政党报纸”的兴衰和“小报”的产生、 演进之后,1886-1887,日本报纸开始走向商业化经 营的道路。 《邮便报知新闻》:第一,对新闻报道、评论写作 加强管理和监督,投入高素质的人力完成这项工作; 第二,一反常规,变大型化版面为小型化版面;第 三,版面力求大众化,文章力求平易近人,汉字加 注假名,刊登连载小说;第四,改进发行方式,要 求地方提前交款订报,东京市内的发行全部改由报 社直接投递。 《朝日新闻》: 1888,打入东京。第一,采用先 进的印刷技术。第二,使用电报传发新闻。第三, 采取多种促销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