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第十二讲 日占区上海租界和香港及海外地区新闻事业的剧变

合集下载

中国新闻事业史不同历史阶段重点知识归纳

中国新闻事业史不同历史阶段重点知识归纳

中国新闻事业史不同历史阶段重点知识归纳总结第一阶段:中国近代报业的产生和初步发展(1815—1872前后)对这一时期外人办报的分析和评价:(1)从实质上说,都是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舆论工具;一些外报中关于西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文化知识的内容,其根本目的不是为了中国独立自强,而是通过宣扬西方文化征服中国人高傲自大、敌视外人的心理。

(2)客观上起到了开阔国人眼界、启迪国人心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作用。

(3)新闻观念和报刊业务方面:1)报刊观念方面,外报将言论、出版自由等西方报刊观念引入中国。

2)报刊内容与版式方面,已形成新闻、言论、文艺(副刊)、广告四要素组成的近代报刊格局。

3)传播机构方面,近代报馆、通讯社在华出现。

4)物质技术方面,铅字、印刷机等引入中国。

(4)外人办报活动,“不自觉地”为国人自办报刊提供了借鉴。

第二阶段:国人办报历史的开端和维新运动期间的办报活动(1870—1898前后)这一时期的重要报人、记者:王韬、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维新派的新闻思想:(1)他们认为报刊有强烈的政治性,是宣传政治主张的有力工具;不讳言报刊的资产阶级党派性。

(2)他们对报刊的功能合作拥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十分重视报刊的宣传鼓动作用。

(3)通过办报,宣传政治主张,建立政治团体,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是维新派办报的主要目的。

维新派对近代新闻事业的贡献:(1)冲破封建言禁,为报刊赢得了实际上的合法地位。

(2)开中国报业史上政治家办报的先河,形成“政治家办报”的传统。

(3)重视政论,创造了新型的报刊政论文体——时务文体。

梁启超对“时务文体”特点的概括:1)纵笔所至,略不检束;2)务为平易畅达,使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3)条例明晰,笔锋常带感情。

第三阶段:辛亥革命前后的报业(1898—1910前后)这一时期的重要报人、记者:孙中山、陈少白、戢翼翚、章士钊、章太炎、于右任、黄远生、邵飘萍、林白水、刘少少、徐凌霄、胡政之。

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第2版)配套模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第2版)配套模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第2版)配套模拟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癸丑报灾”2.“苏报案”3.“拒检运动”4.“红中社”5.邹韬奋二、简答题(每题20分,共60分)1.简述王韬的办报主张与思想。

2.简述我国新闻业务在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中的发展。

3.民国初年,《申报》在企业化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60分)1.试论清末新闻法律制度的内容与特点。

2.论述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3.试论延安整风期间《解放日报》的改版及其对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意义。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癸丑报灾”答:“癸丑报灾”是指袁世凯对民初报业的大肆迫害与摧残的事件。

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政府借军事胜利之淫威,把国民党诬指为“乱党”,大规模地摧残国民党系统的报刊以及其他异己报刊。

凡国民党系统的报刊,一律被扣上“乱党报纸”的罪名而遭查封,一些本来拥袁的报纸也被殃及。

据统计,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家,较之民国元年的500家锐减300多家,北京的上百家报纸也只剩下20余家,史称“癸丑报灾”。

2.“苏报案”答:“苏报案”是中国新闻史上有名的报案。

《苏报》创刊于1896年6月26日,1899年后被当时在政治上倾向改良派的革职官员陈范所接办。

1903年5月,章士钊出任《苏报》主笔。

6月,《苏报》刊文介绍邹容撰写的《革命军》,发表章士钊署名“爱读革命军者”的论说《读(革命军)》和章太炎所作《革命军序》,公开倡言革命。

同时,《苏报》还在“新书介绍”栏介绍章太炎撰写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以《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为题摘登了其中部分文字,不仅痛斥康有为“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的主张,还以轻蔑的口吻直呼光绪帝为“载活小丑”。

这一切,当然为清政府所不能容忍。

6月30日,清政府由上海租界工部局发出拘票,对陈范、章太炎、邹容等7人实行拘捕,章太炎等被捕,邹容闻讯后自动投案。

《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文件

《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文件

中国新闻史笔记重点名词解释答题要点分析1.名词解释(或简述)。

考察范围一般为重点报刊、新闻界主要人物、重要新闻事件、名作、名篇等,答题六七句即可。

(一)关于报刊:首先,要回答出对新闻媒介要评价、归类、基本定性、特点、如:第一……的报纸,某政党……报纸。

第二,何年何地出版(一句话即可)。

第三,主办者、负责人、或是由某政党、团体创办。

第四,办报宗旨、宣传内容、特色(高度概括,三四句)。

(二)关于人物:首先,总体评价定性,理解基础上总体把握(一句话)。

第二,何时何地从事何种新闻活动(重要的、代表性的)。

第三,哪些活动(老板:办报活动;编辑记者:主编何种报刊,代表文章)。

第四,代表著作。

(三)关于事件:首先,定性,阐明何类性质事件。

第二,何时何地,涉及何人。

第三,起因、经过、影响。

重点名词解释1.著名报刊(1)、《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标志着中国近代报刊开始。

它于1815年8 月5 日在马六甲由米怜主办,为一份免费赠送的宗教月刊。

该刊以传教为宗旨,绝大部分内容是阐述基督教教义,其次是宣讲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后期增辟专栏,介绍世界各国概况,涉及时政,语言风格生动平易,通俗易懂。

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

《察世俗》中的中文近代报刊上的新闻之最:①最早的预告性新闻《月食》;②最早的广告《告贴》;③最早的新闻图画《事逗娘娘悬人环运图》。

(2)、《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郭立士创办、主编,是我国本土上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内容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三部分组成,显示了与《察》的继承关系,在业务上初具近代报刊的基本特征。

但宗教以不再是最最重要部分,大量篇幅用于宣讲伦理道德及宣扬西方科学文化(亦不再仅限于天文,而是扩展到机械、医学、地理等实用知识)。

该刊1835年由“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续办,1838年停刊。

(3)、《遐尔贯珍》:创刊于1853年8 月,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主编,是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6年的秦朝。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新闻业也逐渐壮大起来。

以下是中国新闻事业的一些重要历史时期:
1.清朝(1644~1911):
在这一时期,中国开始正式开展报刊业。

最早的报纸是位于上海的《上海字林洋行大报》,该报刊于1872年。

2.民国时期(1912~1949):
1912年,清政府被推翻,中国进入民国时期。

这一时期,中
国的报刊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有很多著名的报纸和杂志在这一时期创立,如《民国日报》、《燕京日报》、《新民报》等。

3.新中国成立后(1949~1978):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新闻事业开始
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开始开展新闻宣传工作,并成立了一系列国营报纸和新闻机构,如《人民日报》、新华社等。

4.改革开放以来(1978至今):
1978年中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的新闻事业也进入
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媒体形式不断丰富,电视、广
播、互联网等新型媒体的出现,使得新闻传播变得更加便捷和快速。

总的来说,中国新闻事业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

不断推陈出新,创新发展,既见证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兴起和发展,也为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宣传和支持。

2010年同等学力员申请硕士新闻传播学考试大纲

2010年同等学力员申请硕士新闻传播学考试大纲

2010年同等学力员申请硕士新闻传播学考试大纲一、考试题型2010年新大纲样卷和之前考试真题对比,题型都没有变化,依旧保持以下几大题型。

1.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30分。

2.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3.分析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4.实务操作题,30分。

二、各章节具体变化第一编新闻传播理论第二编新闻传播历史(变化最大)通过上面的对比图,我们能直观的看到以下几点:首先,变化最为明显的是第二编新闻传播历史部分,无论是中国新闻史还是外国新闻史,整个章节结构与名称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原来的以时间和重大历史事件为标识进行划分的章节结构改换成了新大纲中以新闻传播制度的历史发展为标志的划分手法。

由此也可以看出,新大纲更加注重新闻传播制度本身历史的发展,侧重于新闻传播专业史学的研究,依照以往大纲进行复习的考生对这一方面要进行特别的注意。

对于第一次接触考纲的考生来说,则需要适应由原来的纯粹历史学习转变到对新闻事业历史的学习当中来,对侧重点的把握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其次,变化较为明显的是第三编第四部分广播电视新闻部分。

这一部分的变化虽然没有像新闻传播历史那样明显,但是整个章节结构侧重点上还是发生了很大变化。

首先,电视新闻比重在整个章节结构中比重下降,新大纲用四章内容来进行对电视新闻的讲解,比照旧大纲减少了一章,此外,叙述更成体系,严格按照综述,体裁形式,节目策划与编排的方式进行论述,对于考生来说更加有利,更有利于考生成系统的进行复习。

其次,将广播评论一章内容删除出了考试范围。

另外,在章节变化上来看,第四编第二部分公共关系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十章变为了十一章。

尽管多出一章,但是我认为对于考生来说是有利的,从详细内容上看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但是整体论述结构却更加严密成系统。

因此建议曾使用旧大纲的考生对重新进行复习,以此来适应新大纲的体系。

最后,从其他细节变化来看。

新大纲在一些细节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改动——如,删除了一些概念性的内容,将旧大纲中作为考点的一些概念删除出考纲,如在第三编第一部分中,将消息结构、新闻背景、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概念统统删除。

新闻发展史

新闻发展史

1.南宋小报的发展小报是中国古代民间私自抄发的新闻信息传播形式,最早出现于北宋末年,盛行于南宋。

是宋代社会动荡不安,内忧外患严重的产物。

小报出现后即受到政府的压制与打击,但始终未能根绝。

南宋时期,小报发展得更加成熟。

为小报提供新闻信息的人员,大多是有公职的中央各官署的下级官员、大吏的差官和新贵的家人其动机完全是牟利。

由于两宋的政局动荡,一般下级官吏和民众很需要各类新闻消息,因而小报在当时十分走红。

因此,朝廷严禁小报的命令,往往只是一纸空文。

2.《察世俗每月统计传》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正式创刊的中文月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近代化报刊,它是一份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其办刊宗旨是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

3.《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3年8月1日在广州由传教士郭士立创刊,为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

其宣扬的西方文化的优越来征服具有强烈的排外心理、傲慢自大的中国人。

4.《蜜蜂华报》1822年9月12日,在澳门由巴波沙、阿美达创办,为中国出版的第一家外文报纸。

其主要报道立宪派的主张为宗旨,以大量篇幅刊登立宪派人士的言论以及政情消息,会议记录,名人演说,议事会与市民的来往信函。

5.《申报》商业性报纸是如何确立在新闻业务上,《申报》将新闻报道放在首位。

《申报》十分重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申报》还不断拓宽新闻报道面,大量报道社会新闻为了提高时效性,《申报》在国内报纸中最早使用电报传送新闻稿1876年后,《申报》开始使用新闻图片《申报》还注意加强报纸言论工作《申报》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申报馆除了出版《申报》外,还利用其人力和物力资源优势,经营其他出版事业。

6.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的办报思想(王韬)第一,阐述了办报的目的与意义第二,阐述了报纸的功能和作用第三,阐述了新闻自由的思想第四,阐述了报纸的文风第五,阐述了报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7.黄远生新闻通讯的特点第一是题材重大,记载翔实第二是针砭时弊,为民请命第三是通俗自然,涉笔成趣8.梁启超的新闻思想初期的报刊思想:1.注重选题组稿,体现时代潮流。

中国新闻事业史简答论述题整理

中国新闻事业史简答论述题整理

《中国新闻事业史简答论述题2005年整理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传播从口头到文字唐代新闻传播媒介的演进(02什么是“开元杂报”?)宋代的邸报和小报元明清三代的新闻传播(04年-报房京报的产生、内容和性质如何?)人类新闻传播活动出现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原始人群在群居互助的过程中必然发生信息的交流,他们逐渐形成氏族社会,于是他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便由手势语言进步到不完善的语言,真正具有新闻意义的信息传播是在语言形成后出现的,新闻传播是语言产生后较高层次的大众传播活动,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

报纸产生前我国出现了哪些新闻传播形式?口头传播;烽烟;旗鼓@@唐代官报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内容、形式和传播情况如何?1)唐朝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并有国际交往。

百官要了解朝政,对外也需作宣传介绍,这种形势必然促进政治、经济信息的公开传播。

2)传播工具如:笔、墨、帛、纸等都已具备。

于是,新兴的传播媒介即最早的手写新闻——封建官报便应运而生了。

@@宋代邸报的改革情况如何?1)加强了中央集权。

宋太宗把诸道进奏院合并成一个总的都进奏院,后来直接称为进奏院。

2)内容上:抄报内容只是朝政简报,明发上谕和大臣奏章,而没有进奏官自行采写的消息。

这种官文书的手抄件便是邸报,又称进奏院状或进奏院报状。

中央发布更具有权威性,传播速度也快。

3)管理上:在宋代还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邸报审稿制度。

“定本”制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也是为中央集权服务的,由中央政府直接编辑和发行是宋代官报最大的特点。

@@小报产生的情况及其特点如何?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产生于北宋,流行于南宋。

人们暗中把小报称做新闻,这是将报纸和新闻联系起来的最早记录。

小报的发行人是使臣和在政府机关中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及书店主人。

小报报道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令,臣僚的议疏章奏等,但由于触犯了统治者的议论朝廷之禁和新闻泄露之禁,所有就受到了统治者的查禁。

(大学试卷)中国新闻事业史试卷A及答案

(大学试卷)中国新闻事业史试卷A及答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考试试卷A适用专业:闭卷试卷所需时间 120 分钟试卷总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1、一般认为,中国的古代报纸最早出现于( )A 、西汉B 、隋朝C 、唐朝D 、明朝 2、1996年,中国大陆第一家报业集团挂牌成立,这家报业集团是( ) A 、光明日报集团 B 、文汇新民报业集团 C 、广州日报集团 D 、 南方日报集团3、1893年,英商在上海创办了一张报纸,以经济新闻特别是商业新闻为重点,不久该报成了《申报》的劲敌,这张报纸是( ) A 、《字林沪报》 B 、《新闻报》 C 、《上海新报》 D 、《华字日报》 4、小报产生并流行于( )A 、汉代B 、唐代C 、宋代D 、元代 5、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创刊地点是( )A 、日本横滨B 、美国旧金山C 、日本东京D 、香港 6、《新青年》的创办人是( )A 、陈独秀B 、李大钊C 、胡适D 、鲁迅 7、中共中央第一个机关报是( ) A 、《热血日报》 B 、《政治周报》 C 、《向导》 D 、《前锋》8、我国最早的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正式开播的时间是( ) A 、1958年5月1日B 、1978年5月1日 C 、1968年10月1日D 、1958年9月2日9、国统区曾尝试建立报业托拉斯的报人不包括( )A 、史量才B 、张季鸾C 、成舍我D 、张竹平 10、抗战胜利前夕第一本不送国民党当局审查而自行出版的著作是( ) A 、《延安归来》 B 、《延安一月》 C 、《中苏文化》 D 、《变法通议》11、1874年,王韬创办的我国近代第一家鼓吹变法自强的报纸是( )。

A 、《循环日报》 B 、《万国公报》 C 、《时务报》 D 、《清议报》12、1900年1月在香港,孙中山领导的兴中会创办了第一份机关报是( )A 、《中国日报》B 、《神州日报》C 、《大陆》D 、《苏报》 13、1918年创办《京报》,写作《实际应用新闻学》的著名报人是(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讲
日占区、上海租界和香港及 海外地区新闻事业的剧变
第一节 台湾及抗战期间 日占区新闻事业的畸变
一、台湾地区新闻事业殖民化 的加深
(7)日本入侵中国后台湾地下抗 日宣传报刊
在日本残酷统治下,勇敢的台湾 同胞出于爱国激情,不顾自身 的安危,秘密出版了一批抗日 报刊和小册子。
第十二讲
日占区、上海租界和香港及 海外地区新闻事业的剧变
日占区、上海租界和香港及 海外地区新闻事业的剧变
第一节 台湾及抗战期间日占区新闻事业的畸变
二、战时东北、华北、华中、华南沦陷区新闻事业的大劫难
(11)沦陷区的抗日新闻宣传活动
在沦陷地区,中国共产党和一些爱国志士也曾创办过一些抗日报刊,同日伪 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 在天津,1937年7月30日沦陷后不久,曾出现过《高仲明纪事》报、《炼铁 工》、《抗战》、《匡时》、《中心月刊》、《前哨》月刊、《火线上》、 《突击》、《后方》等20多种小型抗日报刊。这些报刊大部分由爱国知识 份子主办,物质条件极差,大多为油印。 《高仲明纪事》报创刊于1937年,油印小报,由爱国的职业报人们编辑,至 1939年停刊,共出700余期,每期发行数达6000余份。《炼铁工》则由粗 通文墨的工人编辑,流传于天津的大小工厂。 在苏南,一份名为《青白报》的抗日小型报刊在1938年间曾在苏州附近一小 镇上问世。
1942年后,根据1941年伪满颁布的《通讯社法》的规定,伪满当局组建新的 伪“满洲国通信社”,并作为伪满国家机关,垄断东北地区新闻的收集与 发布。
第十二讲
日占区、上海租界和香港及 海外地区新闻事业的剧变
第一节 台湾及抗战期间日占区新闻事业的畸变
二、战时东北、华北、华中、华南沦陷区新闻事业的大劫难
第一节 台湾及抗战期间日占区新闻事业的畸变
二、战时东北、华北、华中、华南沦陷区新闻事业的大劫难
(1)战时东北沦陷区新闻事业的大劫难
1932年3月1日,在日本关东军的一手操纵下,伪满洲国宣布成立,设伪都于长 春,大批日本人出任伪满要职,主宰东北的一切。
与之相应,大批日本人担任新闻机构或新闻统制机构的主持人或实际主持人。
第十二讲
日占区、上海租界和香港及 海外地区新闻事业的剧变
第一节 台湾及抗战期间日占区新闻事业的畸变
二、战时东北、华北、华中、华南沦陷区新闻事业的大劫难
(2)战时东北沦陷区的报纸
东北沦陷区的报纸,绝大多数由日本人直接主办。在长春:日文《满洲新闻》、 《新京日日新闻》,中文《大同报》,朝鲜文《满鲜日报》,英文《满洲 日报》。在沈阳:日文《满洲日日新闻》、《奉天每日新闻》,中文《盛 京时报》、《醒时报》。 1942年后,根据1941年伪满颁布的《新闻社法》的规定,伪满当局实行新闻社 新体制,建立起由伪满当局直接控制的中文的《康德新闻》、日文的《满 洲日日新闻》和《满洲新闻》三大新闻社。 1944年5月,《满洲新闻》和《满洲日日新闻》合并为《满洲日报》。
第十二讲
日占区、上海租界和香港及 海外地区新闻事业的剧变
第一节 台湾及抗战期间日占区 新闻事业的畸变
一、台湾地区新闻事业殖民化的加深
(1) 1895年台湾沦陷后日人对报业 的垄断
1895年,台湾沦于日本殖民统治之下。只容 许日本人创办日文报纸。 1896 年 6 月 17 日,日文《台湾新报》在台北 创刊; 1897 年 5 月 8 日,《台湾日报》在 台北创刊; 1898 年 5 月 6 日,《台湾日日 新报》创刊,因台湾民众大多不懂日文 而开始创设中文栏,后扩为中文版。 此外,台中《台湾新闻》和台南《台南新报》 创刊。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第三编 两极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影响-概述
第三编:两极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影响 (1927-1949)
第九讲 新闻统制的建立与国民党新闻事业的发展 第十讲 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发展、成熟与全面胜利 第十一讲 新闻统制下民营新闻事业的艰难发展 第十二讲 日占区、上海租界和香港及海外地区新闻事业的剧变
第十二讲
日占区、上海租界和香港及 海外地区新闻事业的剧变
第一节 台湾及抗战期间日占区新闻事业的畸变
一、台湾地区新闻事业殖民化的加深 (4)台湾通讯社、广播电台的出现与初步发展
1915 年,台湾的第一家新闻通讯社台湾通讯社在台北创建。由于台湾报纸少, 该通讯社主要以日本报纸为发稿对象,报道台湾地区新闻,不久后因经济 上入不敷出而停业。 1920 年 10 月29 日,日本电报通讯社(简称“电通社”)在台湾设立分社,正 式在台北向台湾各报发稿。此后,日本联合社也在台湾设立分社。 台湾的广播事业,始于 1920 年代末,由“台湾放送协会”统一管辖。 1928 年 12月22日,台北广播电台开播,为台湾最早创办的广播电台。
(4)战时东北沦陷区的广播电台
“九一八”事变后,日寇先后攫夺中国东北的沈阳、哈尔滨两座广播电台, 组成沈阳广播电台,于1931年10月26日开始播音。1932年3月伪“满洲国” 在长春成立后,日本主管通信、广播事务的关东军特殊通信部也迁到长春。 该部在其管辖的新京电话局内设立演播室,以奉天放送局新京演奏所的名 义开始播音。 1933年4月, 由关东军司令部直接控制的新京放送局成立,9月起移交隶属于 实由日本控制的伪满交通部的电信电话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电电”)接 管,1937年“七七事变”后改名为“新京中央放送局”,1941年太平洋战 争爆发后又改称“新京放送总局”,作为伪满广播事业的中心。 1944年,日伪在东北的广播电台已增加到25座。
第十二讲
日占区、上海租界和香港及 海外地区新闻事业的剧变
第一节 台湾及抗战期间日占区 新闻事业的畸变
一、台湾地区新闻事业殖民化的加深
(3)中国人自办报刊在台湾的出现
1926年7月16日, 《台湾民报》获准在台 湾销售,同年 8 月 1 日迁至台湾本岛出 版。 1932 年 4 月 15 日,由《台湾民报》改组而 成的《台湾新民报》创刊,日出对开 两大张,林献堂任社长。
第十二讲
日占区、上海租界和香港及 海外地区新闻事业的剧变
第一节 台湾及抗战期间 日占区新闻事业的畸变
二、战时东北、华北、华中、 华南沦陷区新闻事业的大劫 难
(10)香港沦陷后报业的大劫难
在香港,日伪报纸有《南华日 报》、《天演日报》、《香岛 日报》、《大光报》、《东南 晚报》、《华侨日报》等。
第十二讲
第十二讲
日占区、上海租界和香港及 海外地区新闻事业的剧变
第一节 台湾及抗战期间日占区 新闻事业的畸变
一、台湾地区新闻事业殖民化的加深
(2)台湾同胞自办报刊在东京出版
1920 年 7 月 16 日,台湾同胞创办的《台湾青 年》在日本东京创刊,为中、日双语月 刊,蔡培火任发行人兼编辑人,标志着 台湾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1922年4月起 改名《台湾》,出版中、日文两种版本。 中文版于1923年4月扩充改组为《台湾民 报》,以提倡汉文、推广祖国文化为宗 旨。
在南京,日伪报纸主要有《民国日报》、《新南京报》、《南京晚报》、 《中报》等。
第十二讲
日占区、上海租界和香港及 海外地区新闻事业的剧变
第一节 台湾及抗战期间日占区 新闻事业的畸变
二、战时东北、华北、华中、华南沦陷 区新闻事业的大劫难
(7)战时华中沦陷区通讯社的大劫难
抗战时期,日本同盟社的华文部几乎成为沦 陷区敌伪报纸唯一新闻来源。汪精卫投 敌之后,该部又改成汪伪组织的“中华 通讯社”。1940年5月1日, “中华通讯 社”和原“维新政府”所属的“中华联 合通讯社”合并为“中华电讯社”,作 为全国新闻通讯事业的最高统制机关, 隶属于伪宣传部之下。
第十二讲
日占区、上海租界和香港及 海外地区新闻事业的剧变
第一节 台湾及抗战期间日占区新闻事业的畸变
二、战时东北、华北、华中、华南沦陷区新闻事业的大劫难 (5)战时华北沦陷区广播业的大劫难
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天津、太原、青岛等地的广播电台相继沦入 日军之手,并在日本广播协会的直接掌握下先后恢复播音。 1938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北平成立,同日,伪北平中央广播 电台开播。 1940年7月,华北广播协会成立,下辖广播电台8座。 1939年9月1日,蒙疆广播协会成立,控制绥远、察南、晋北等地和香港及 海外地区新闻事业的剧变
第一节 台湾及抗战期间日占区新闻事业的畸变
二、战时东北、华北、华中、华南沦陷区新闻事业的大劫难
(9)战时华南沦陷区报业的大劫难
在广州,日伪报纸主要有《中山日报》、《迅报》、《民声报》等。 《中山日报》创刊于1940年1月,积极宣传汪伪的“和平运动”。 《迅报》是日本“南支派遣军”司令部机关报,最初除办中文版外,还办有日 文版。其日文版后来独立出来,改出日文的《南支新闻》。太平洋战争前夕 还一度出版晚刊。
第十二讲
日占区、上海租界和香港及 海外地区新闻事业的剧变
第一节 台湾及抗战期间日占区新闻事业的畸变
二、战时东北、华北、华中、华南沦陷区新闻事业的大劫难 (6)战时华中沦陷区报业的大劫难
在上海,日伪报纸主要有《新申报》、《中华日报》、《平报》、《国民新 闻》、《新中国报》等。此外,著名大报《申报》、《新闻报》在太平洋 战争爆发后也沦为附逆报纸。
第十二讲
日占区、上海租界和香港及 海外地区新闻事业的剧变
第一节 台湾及抗战期间日占区新闻事业的畸变
二、战时东北、华北、华中、华南沦陷区新闻事业的大劫难 (5)战时华北沦陷区报业的大劫难
在北平,日伪报纸主要有《新民报》、《实报》、《晨报》、《华北 日报》、《华北新报》等。 在天津,日伪报纸主要有《庸报》、《东亚晨报》、《救国日报》、 《新天津报》等。
第十二讲
日占区、上海租界和香港及 海外地区新闻事业的剧变
第一节 台湾及抗战期间日占区新闻事业的畸变
二、战时东北、华北、华中、华南沦陷区新闻事业的大劫难
(3)战时东北沦陷区的通讯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