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艺术文化
列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列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 中国书法: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珍贵和精湛的艺术形式,它包含了许多古老的文字、完美的结构,以及细腻的笔触。
从东汉开始,书法艺术就伴随着中国的历史、文化、宗教,不断传承并发展,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2. 中国国画:中国国画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最古老、最具有特色的艺术形式之一。
中国国画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和西方绘画技法,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美学格调。
中国国画具有抽象的理念和多种技法手法,很多作品都非常有意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
3. 中国民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影响深远,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中国民乐是一种综合艺术,既包括乐理、音乐创作、演奏、演唱,也含有舞蹈、杂技、操技等多种艺术表演形式。
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创作的发展成就,变化跨越千年,历史渊源深远。
4. 中国武术:武术是中华悠久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的传统体育项目。
武术是以拳术为基础,融合各种多种中国民族特有的武术技艺,并以体能训练和形体动作发展而成的一种全面性身心运动。
通过接受武术训练,能够提高自身肌肉耐力、静力水平,增强免疫力和抗疲劳能力,还有助于减少疾病等。
5. 中国文戏:中国文戏有着悠久的历史,历史上有23种文戏形式,其中包括京剧、昆曲、豫剧等,是一部汇集优秀艺术元素的巨作,它融合了中国古典诗词、音乐、舞蹈、歌咏等元素,具有极强的艺术受众魅力。
中国文戏以其丰富多彩的民族特色而享誉世界,是中国大地上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6. 中国折扇:传统的中国折扇是一种象征着优雅、文明和高尚的艺术品,千百年来一直被用作宫廷和富有人家佩带。
中国折扇有着千古艺术瑰宝之美,其书画雕刻精致细腻,反映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此外,中国折扇有着新颖的造型设计,图案独特,能够表达人们最深情厚意的思想。
中国传统艺术文化

中国传统艺术中国古典音乐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之花中最灿烂的一朵,它蕴含着丰富的崇高美、悲剧美、意境美与和谐美。
中国古典音乐正是因为具有了上述四种美质,才具有神奇的魅力和感人的力量,才流传千年而永不衰败。
中国的现代音乐,只有充分吸收中国古典音乐的精华,借鉴中国古典音乐的美质,才有可能发扬光大,永远屹立于世界音乐之林。
中国书法是中国美学的灵魂,它能表现中国艺术最潇洒、最灵动的自由精神,它是中国艺术门类中的阳春白雪,亦是中国民族文化精神的最高表现。
线条飞动,是中国书法的本体特征。
由于书法是线的艺术,这种线条不是板滞的,而是灵动的,所以中国书法的线条便具有生命感。
通过线条的粗细、曲直、干湿等变化,通过轻重坚柔、光润滞涩的墨痕,传达出人的心灵的焦灼、畅达、甜美、苦涩等情感意绪。
笔意墨象,是中国书法的精神迹化。
书法线条之美在于用笔用墨,由笔势笔意、墨法和心情共同完成,形成一种空间形式。
笔意是生成书法独特气质的关键。
“心手达情”是创作形式;笔断意连是审美要求。
墨实处为万物所生息,空白处任灵气之往来。
书法属于平面造型艺术,其根本问题是构图问题。
作为一种专门的艺术形式,其构图从理论到实践都有着十分复杂的因素和丰富的内容。
正是由于汉字的美学特性和书法特有的美学品格所具有的特质,决定了人们在认识其规律的道路上难得其门径。
正如唐代张怀瓘《书议》所说:“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
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
非有独闻之听,独见之明,不可议无声之乐,无形之家”。
中国文化精神是中国书法艺术精神的基石。
中国书法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上生生不息,就是基于它所包含的哲学精神。
一个成功的书法作品为何在一笺白纸上虚空留白,惜墨若金?看一块拓片、一帖古代书法,透过那斑驳失据的刻画,那墨色依稀的笔画,感到的是书法所禀有的沉雄洒脱之气;尤其在荒郊野岭面对残碑断简时,感到的是历史人生的沧桑和中国文化的浑厚。
甚至,中国文化哲学将书品与人品相联系,讲究在书法四品(神品、逸品、妙品、能品)中直观书法家的心性根基。
中国民俗文化中的传统艺术

中国民俗文化中的传统艺术中国民俗文化中的传统艺术一、民间绘画艺术中国的民间绘画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其以形象生动、色彩鲜艳、线条流畅、充分表现民间生活的特点深受人们的喜爱。
民间绘画艺术的代表有新年画、窗花、剪纸等。
其中,新年画是中国民间最为传统的年画形式之一,它作为中国农历年节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深远的历史渊源。
二、雕刻艺术中国的雕刻艺术源远流长,其历史可追溯到商代和西周时期。
雕刻艺术的特点是将平面变成立体,可以形象地表现出被雕刻对象的形态、色彩和体积。
中国的雕刻艺术品种繁多,有石刻、木刻、竹刻、蜡刻等多种形式。
其中,以木刻和石刻最为著名,代表作品有《千手观音》和《卢舍那佛塔》。
三、书法艺术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起源于古代的甲骨文、金文,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形成了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等多种书风。
书法的艺术魅力在于其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书写的艺术形态,通过线条、笔法、字体、墨色、结构、意境等方面来体现出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
四、雕漆艺术中国的雕漆艺术是一种传统民间工艺,它以明亮的色彩、浑厚的造型、独特的工艺和出奇制胜的题材而著称。
雕漆的工艺分为打底、雕刻、上色三个阶段,要求工艺师必须具备准确的刻画能力,精细的手工技艺和广博的人文知识。
五、民间戏曲艺术中国的民间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
戏曲艺术的特点是华丽多彩的服装、优美动人的音乐、婉转悠扬的唱腔和变化多端的表演。
中国的戏曲艺术分为很多种类,例如京剧、昆曲、豫剧、秦腔等,每种戏曲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特点。
总结:中国民俗文化中的传统艺术丰富多彩,其中的民间绘画、雕刻、书法、雕漆和民间戏曲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文化渊源,而且具有丰富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能够从中体验到中国的独特文化魅力和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化

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化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化是丰富而独特的,融合了多种艺术形式,如绘画、音乐、舞蹈和戏剧等。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传承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化的特点、意义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一、绘画艺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技巧。
古代绘画注重意境的表达,强调以简写繁、寓意深远。
中国画常以水墨为基础媒介,通过墨、笔的变化,表现出自然山水和人物形象的精神内涵。
著名的中国画家如顾恺之、李唐和郑燮等,他们的作品不仅精湛技艺,也表达了中国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理解。
二、音乐艺术中国传统音乐艺术以其独特的曲调和乐器而闻名于世。
中国传统音乐通常以古琴、琵琶、笛子和二胡等乐器演奏,注重表达情感和意境。
中国古代音乐强调五音相生相克的音律观念,通过音乐来传递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
古代音乐家如聂耳和冼星海等,他们的作品至今仍然感动着人们的心灵。
三、舞蹈艺术中国传统舞蹈以其独特的舞姿和艺术表现力脍炙人口。
传统舞蹈包括宫廷舞蹈、民间舞蹈和戏曲舞蹈等多种形式。
中国传统舞蹈强调身体的协调和优雅的动作,通过舞蹈来表达人们对生活和情感的理解。
著名舞蹈家如阿尔伯特·贝尔曼和杨丽菁等,他们的舞蹈作品不仅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也传递了人类共同的情感与价值观。
四、戏剧艺术中国传统戏剧包括京剧、豫剧、粤剧等多种形式,每种形式都有其特殊的表演风格和技巧。
中国戏剧以其丰富的剧情和精湛的表演技巧而享誉世界。
戏剧作为一种文化和娱乐形式,不仅仅是娱乐,也是传递价值观和思想的媒介。
中国京剧艺术家如梅兰芳和程砚秋等,他们的表演不仅在中国受到喜爱,也在国际上赢得了赞誉。
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化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首先,它们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国人民的独特精神和智慧。
其次,传统艺术和文化是中国社会凝聚力和认同感的重要来源,通过传承和发扬,可以增强人们对文化传统的认同和自豪感。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艺术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艺术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传统文化的国家,而传统艺术正是这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古以来,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丰富多样,不仅包括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还包括剪纸、剪样、泥塑、布艺等民间艺术,极富代表性和独特魅力。
这些传统艺术不仅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更是传承与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
一、绘画与书法中国的绘画与书法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时期,被誉为"东方艺术的瑰宝"。
中国绘画追求的是"神似",而不是完全的现实主义。
它注重形象的表现力和艺术的内涵,尤其擅长以白描、线条和色彩的相结合,表现人物形象、风景和动植物等。
而中国书法则是以汉字为基础,追求"气韵生动"和"意境深远"的效果,凭借着独特的笔画和构思方式,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
二、音乐与舞蹈中国传统音乐与舞蹈是人们表达情感、展现生活的重要方式。
传统音乐注重和谐、宁静、细腻,尤以古琴、古筝、二胡等乐器的演奏而闻名。
这种音乐形式强调内心的宁静与舒适,给人以安慰和启迪。
而传统舞蹈则以身体舞蹈动作和乐曲、歌曲的结合为特点,形成了独特的舞蹈风格。
民族舞、古典舞、民间舞等不同舞蹈形式,通过舞姿和节奏传达出富有表情和独特韵律,展现出中国文化的魅力。
三、剪纸与泥塑剪纸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一种独特形式,以剪纸刀和纸张为材料,通过剪、刻等方式形成图案,从而创造出丰富多样的造型和内容。
泥塑则是以河泥或黏土为材料,经过塑造、雕刻等工艺制作成各种形象,如人物、动物、食物等。
这些民间艺术形式不仅可以作为装饰品,还寓意着吉祥和美好的寓意。
四、布艺与刺绣布艺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手工艺,以其丰富多彩的图案和精良的工艺而著名。
布艺可以通过剪裁、缝合、绣花等方式制作成各种形式的工艺品,如抱枕、帘幕、被子等。
刺绣则是通过针线在织物上刺绣形成美丽的图案和纹样,其精湛的技艺和华丽的效果让人赞叹。
中国文化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艺术

中国文化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艺术中国文化——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艺术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
几千年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艺术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艺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和中国人民。
一、中国传统文化1. 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和人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强调道德伦常、仁爱和孝道,这些价值观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实践。
儒家经典如《论语》、《大学》等成为了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中。
2. 道家文化道家信仰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无为而治”的理念。
道家文化强调自然、宇宙万物的变化,倡导追求心灵的平和与自由。
道家的典籍如《道德经》被广泛学习和研究,对中国文化和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 佛教文化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佛教文化。
佛教倡导敬畏生命、舍小我追求大我,强调修行与悟道的过程。
中国的佛教文化在艺术、建筑、哲学等领域展现出独特的风格,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国传统艺术1. 中国书法中国书法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内涵享誉世界。
中国文字的发展演变催生了书法的诞生,并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中国书法的艺术表达方式包括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每一种字体都蕴含着独特的美感和意境,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
2. 中国绘画中国绘画同样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艺术成就。
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都是中国绘画的代表作品。
中国绘画追求气韵生动和意境深远,通过墨、彩和线条的运用表达出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艺术境界。
3. 中国传统音乐中国传统音乐以其独特的音律、乐器和表演形式而闻名。
传统音乐中的古琴、笛子等乐器,以及京剧、评剧等戏曲表演形式,都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情感和文化传承。
中国传统音乐的演奏和欣赏方式,注重传神和雅致,使其成为世界音乐文化的珍贵财富。
三、中国文化的当代价值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作为中国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价值。
中华传统文化艺术

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艺术。
这些传统艺术形式富含深意,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情感和审美追求。
从绘画到音乐,从舞蹈到戏曲,从书法到雕刻,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承载着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特点和独特之处。
一、绘画艺术绘画是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绘画技法非常独特,注重描绘对象的精神境界和意境表达。
中国绘画具有高度的象征性,常常通过简练的笔触和丰富的构图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主题。
传统的中国绘画作品以山水画和花鸟画最为著名。
中国画家追求“意境超然”的思想,力求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相结合,展现宇宙万物的博大与美好。
二、音乐艺术中国音乐艺术源远流长,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音乐以古琴、笛子和二胡等乐器为代表,凭借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技巧,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内涵。
中国古代文人常常以音乐来陶冶情操,以音乐来表达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理解。
不同地区的音乐有着不同的风格和特色,其中最著名的是京剧音乐。
京剧音乐通过声腔、乐器和唱腔,生动地演绎了各种角色的性格和情感,成为中国戏曲音乐的代表。
三、舞蹈艺术舞蹈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种重要的表演艺术形式,既可以展现人们的精神境界,又可以传达情感和故事。
中国舞蹈以优美的动作和独特的舞姿著称。
中国舞蹈有许多种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古典舞和民族舞。
古典舞注重优雅和舞姿的协调,强调动作的流畅和韵律感。
而民族舞则更加关注民族特色和各地方特色的表达,展示出中国各族群众的风貌和独特文化。
四、书法艺术中国书法作为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被誉为“东方艺术的瑰宝”。
中国书法注重笔画的韵律和字体的美感,通过墨迹的流淌和线条的呼吸,表达出作者的内心感受和人生哲理。
中国书法包括楷书、行书、草书和隶书等不同的字体,每一种字体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
书法艺术不仅要求书写的准确和工整,更注重笔触的灵活和意境的表达。
五、雕刻艺术雕刻艺术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中国的雕刻技艺早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传统艺术文化在新时代的发展

传统艺术文化在新时代的发展传统艺术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财富,是历史的沉淀,是文化的传承。
在新时代,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的高速传播,传统艺术文化在新的环境下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本文将从传统艺术文化的特点、面临的挑战以及在新时代的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探讨。
传统艺术文化的特点传统艺术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独特符号,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这些传统艺术形式,比如京剧、书法、绘画、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都是国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和表达。
传统艺术文化通过古老的艺术形式,传递着民族文化的精髓,深深地扎根在人民的心中。
面临的挑战传统艺术文化在新时代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传统艺术文化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年轻一代对传统艺术文化的认知和接受度相对较低,更偏爱流行文化和新型娱乐形式,这导致了传统艺术文化在新一代人中的传承面临困难。
受到商业化和市场化影响,一些传统艺术形式开始变得商业化、功利化,丧失了其本身的纯粹性和价值。
在新时代的发展方向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传统艺术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一方面,政府加大了对传统艺术文化的扶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鼓励传统艺术形式的创新和发展。
传统艺术文化也在融入当下年轻人的审美需求,采取新的表现形式,比如将传统戏曲与先进的科技手段相结合,推出了一系列的创新演出,吸引了更多的年轻观众。
民间文化活动也在悄然复兴,一些传统节日、民俗活动等重新回归到人们的生活中,成为了民众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传统艺术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艺术文化,我们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要加强对传统艺术文化的保护。
传统艺术文化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应当得到充分的保护和传承。
政府应当出台更具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加大对传统艺术文化的保护力度,同时鼓励和支持民间力量参与到传统艺术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园周边环境:以农家乐、手工艺品制作(兵马陶俑、无毒背心、老虎鞋等)旅游餐饮为主。
传统艺术文化:秦腔、踩高跷、社火芯子、吹糖人、做脸谱、印年画、皮影戏、蒸花馍......生活:织粗布、纺线、临潼节日习俗:春节俗称“过年”,古时叫“元旦”,即每年的第一天。
临潼人的春节风俗有:食五豆腊月初五,家家煮食五种豆子,以避“五毒”,谓之“五豆”。
腊八粥腊月初八日,户户食粥称吃“腊八粥”,此日食面称“腊八面”,意思是在腊月初八日纪念八种农神,以粥、面表示敬祭。
农谚有:“吃了腊八粥,岁岁保丰收”。
祭灶腊月二十三日,送灶君上天,外出的人都要在此日前回家祭灶。
这天,家家户户打扫庭除,以灶糖(小米熬制的糖)、枣山(以面作山形,上粘红枣蒸熟)及甘果敬献灶君。
解放后,祭灶之风仍在山原农村流行。
除夕腊月三十日为除夕为除夕,是除旧换新之意。
早饭后家家帖春联、帖窗花、帖年画、贴门神等俗。
下午,设案焚香,敬祭祖先。
黄昏时,鸣炮、点烛,迎接灶神,及祖先享祀。
此夜,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叫“守岁”,一起包饺子吃夜饭叫“吃岁饭”。
近年来,农村已转变为打扑克、看电视、跳舞等文化娱乐活动。
过年正月初一日,此日凌晨,村村鞭炮齐鸣,户户明烛焚香祭祖,谓之“迎春”“迎神”“迎喜”。
黎明,家长率子女祭拜祖先灵位,然后男女依次向长辈拜年,昔时叩首,今为鞠躬礼或说几句祝福的话。
小孩给长辈拜年,大人给钱叫“压岁钱”。
此日早餐食水饺,有的人在饺子中包上几枚硬币,谁能吃上包钱的饺子,称谁“有福”“值钱”,这叫吃“元宝”。
家家户户过年吃饺子,饺形似耳,饺馅谐线音,饺子又像元宝,象征“吉祥如意”。
中午吃面条叫长寿面,谓“天长地久”。
正月初二、初四、初六日,走新亲(择双日取吉利),民间多择此日订亲、嫁、聚,或给小孩认干亲、完灯。
正月初五,“破五”,亦名“送穷”。
黎明时分,爆竹齐鸣叫“打秽气”;有剪纸人掷之村外叫“送穷气”,家家打扫室内外叫“扫穷”,此日,不出门户,不待客。
元宵节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又称“灯节”。
元宵之夜,家家张灯结彩,遍室通明,鸣炮、焚香祭祖、敬献果肴,并给先祖坟上点烛照明。
十三岁前的儿童,从正月十三日夜起,要打灯笼。
村村社社组织元宵灯会,内容丰富,花样繁多,有五彩缤纷的花灯;有灿烂辉煌的花火;有以妇女为主的打花棍、说曲猜谜;有乡土风情的狮子、竹马、旱船等社火节目。
解放后,临潼的大型文艺演出也在这时举行,真是百花齐放,各显千秋。
补天节正月二十日,传为女娲氏生日;另一说是老君李耳生日,家家户户蒸擀馍或烙饼,称作千层饼、合页饼,以饼掷房上谓之“补天”,以纪念女娲氏炼石补天之功。
二月二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时有惊蛰、春分之间,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虫、蛇、兽纷纷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苏醒,故名“龙抬头”。
这天,人们剃头理发叫理龙头。
清明节清明前二日为“寒食”,乡人称为“一百五”(即冬至后第一百零五天),也叫“新坟”。
寒食,是禁火的意思。
寒食后一日为“单清明”,乡里人上本族总坟,由族中老前辈人讲族史,排班辈。
寒食后二日为“双清明”,即清明节。
此日,以户为单位上坟祭祖。
清明时节,作秋千,青年男女戏之,谓游百病。
特别是解放后,城乡青少年学生清明节开展为革命烈士扫墓,已成为新的社会风尚。
端午节也叫端阳节,每年五月五日为端午节,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投江之死而定的民间节日。
这天,家家吃粽子、油糕、油饼等食品,意在祈求水中动物吃了这些食品,不要吃屈原的身体。
乞巧节七月七日,传说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织女牛郎相会的日子,称为“七夕”。
七夕,又称“鹊桥会”,这天到处看不到喜鹊,传说此日都飞到天上银河边给织女、牛郎搭桥去了。
中秋节八月十五日为中秋。
南、北朝以来,我国即流传了“中秋赏月”的风俗。
“八月十五月儿圆,枣子石榴神仙”。
乡下人在节前,女儿探娘亲,女婿给岳丈送节礼,外甥拜舅等,要送月饼、水果等礼品,是夜,家人团坐庭院,明月之下,品尝月饼、糕点、果品,畅饮美酒,听老人讲说天上人间的陈年故事,饱享天伦之乐,美其名曰,“元月”。
重阳节九月九日为重阳节。
重阳自古就有怀念故士的意思,它象征着炎黄子孙团圆共度佳节。
如今,国家将九月九日定为中国老年节,全国上下开展敬老爱老活动,其节日气氛更加热闹、文明、祥和。
寒衣节十月一日为寒衣节。
农村人,这天晚上将用白纸制作的棉衣在门外烧化,口中念诵请祖先收穿棉衣,叫“送寒衣”;在外之人,此夜要在十字路口烧化纸钱,以表他们在外虽不能回家,但却不忘记先祖的恩惠;已出嫁之女,于节前要回娘家,给已故的老人烧送棉衣,敬祭一番,以表哀思,此俗近年来随着社会进步文明,逐步淡薄、消失。
冬至亦称“大冬”,是农业二十四节气之一。
这天,太阳经过冬至点,北半球白天最短,夜间最长。
民间有“大冬过小年”之说。
民间,冬至日前夜,各家各户在门外烧纸钱,敬祭祖先。
此日家家吃饺子。
骊山&女媒节现叫单子会。
古历六月十五日(六月十三日至十五日),相传骊山(女娲氏)的生辰日;又传女娲氏炼石补天拯救人类,定婚嫁、女媒节即是几千年来流传在临潼地区的原始风俗遗迹。
同时,也是劳动人民在夏收大忙后休闲上山避暑的节日。
传说,人文初祖女娲氏,她与伏羲氏兄妹成婚,在骊山留下了圣迹;她在灵水(今零河)之滨抟土造人,给人间流传下许许多多优美的故事。
人民为了纪念她的圣功,在其发祥之地骊山修建庙宇,尊为骊山0。
骊山女媒节,是带有原始女性崇拜之间民,俗名“善嗣会”,或名“传子会”“禅子会”等。
会期三天三夜,山上山下,城内大街小巷,游客云集,鞭炮之声隆隆,古乐戏曲之音充耳,食堂饭馆供不应求,大小旅社总是顾客满员,通宵达旦,这种古老的民间庙会,文化源远流长,在改革开放后旅游事业兴旺发达的今天,更添了新的内容,成为中外游人旅游向往之地,古老的祈子活动渐渐被新文化风尚所代替。
饮食习俗:饮食本县食粮,平川以小麦为主,杂粮有玉米、豆类;塬区以小麦为主,杂粮有谷子、玉米、红苕、豆类等;山区以小麦为主,杂粮有玉米、黑豆、红苕等。
主食品为上述粮食的加工品,可分以下几种:主食:〔面类〕臊子面:用碱水或盐水和面,擀薄切细,煮熟捞出过水后,浇上臊子汤(有荤有素);麻式面:将擀好之面切成各种几何形的小片煮熟,加入烩菜。
剥刀面:将面擀厚,切成如筷子形短条煮熟,入烩菜。
扯、撕面:以盐水和面,用手撕、扯成面条,煮熟捞出,或蘸水吃,或油泼,或浇臊子吃均可口。
奋奋面:即宽长面片,煮熟蘸调和油水吃。
猴儿面:将面搓条,切以小块,用手逐个成半瓢形,如猴背故名,煮熟杂入烩菜,其味别致。
〔饺类〕水饺:以水煮食,农村人又称煮馍、煮角等。
蒸饺:沾水食之。
烙饺:饺子包好后,放锅内以油烙熟食之。
〔饼类〕煎饼:以面糊在锅内烙成薄饼,卷炒菜或蘸酸辣蒜水食之。
烫面饼:用烫面烙成碗口大小的薄饼,卷菜食之。
补天饼:用发面擀薄,抹上油及调料,上盖一层,再抹调料油,如是八九层,成一大圆饼,放锅内蒸熟食之,是骊山之传统风味。
合子饼:有肉合、菜合、蛋合之分。
即以面包馅,擀成饼状,或蒸或烙均有别致风味。
油饼:农村人叫油馍。
即将面擀薄,加以葱花、油、调和,卷成螺旋状,压成面饦,放锅内烙熟。
石子打饼:乡间人叫打馍,即将面饼放在锅内炒焦之小石子上,两翻就烙熟了,其饼上尚有无数石子烙印,为渭北人之特别风味。
锅盔:将面擀成厚饼状,放锅内烙熟,形如锅底,硬如头盔,故名锅盔,其味佳香。
贴馍:将面擀成饼状,贴于已烧焦的锅帮上,刹时即烧熟可食,其味醇香。
〔包子花卷〕有油包子(馅包大油、菜油等)、肉包子、菜包子、糖包子及豆沙包子(绿豆、小豆煮烂放红糖即为豆炒)。
山区农民还有一类米饭包子(馅为炒小米)等。
〔杂食类〕饸饹:荞面为上品,麦面次之,薯面亦可。
即用揉好的面放入饸饹床子,人力压之成细面条状,入锅煮熟,或浇臊子或凉调都可口。
凉粉:以绿豆、豌豆等粉加水成糊状,熬熟后,放置盆内凉冷,待凝固后,凉拌而食。
花卷:用面擀成如长方形面片,涂以葱花油卷成花蕾形,放锅内蒸熟食之。
面皮:又叫凉皮、瓤皮,用上好面粉和成糊状,入金属罗内蒸熟,切成面条形,五香调味调之而食。
鱼儿:将已烧熟的粉糊,舀入漏斗中漏到凉水里,使之凝成如蝌蚪状的面食,捞出凉调,是一种很好吃的食品。
搅团:用玉米面粉,撒入烧开的水锅里,一边继续烧火,一边用棒在锅里搅,使之成团,至熟,舀入碗中调味汤而食;也有将锅内搅团入盘子待凉成块状,切片凉调而食,更有味道。
此外,还有玉米糁、拌汤、小米捞饭等民间家常便饭。
副食:〔肉类〕以猪肉为主,鸡、鸭、牛、羊肉次之,鱼肉极少,但农民却以野生动物肉为美,如雁、兔肉等。
〔蛋类〕以鸡蛋为主,鹅、鸭蛋极少。
〔蔬菜〕大部分农民都是自己种点常菜。
有红、白萝卜、白菜、豆角、茄子、西红柿、韭菜、大葱、辣椒、大蒜、莲菜;豆芽则是农宋自己泡长;腌菜一般是户户都有。
〔瓜类〕有冬瓜、南瓜、笋瓜、黄瓜等。
〔果类〕桃、杏、李、柿、核桃、石榴、苹果、枣等遍及山塬,渭北各地仅有苹果及枣树。
调味:〔油〕本县人食油以棉籽油、菜籽油为主,芝麻及动物油很少食用。
〔盐〕旧社会食用山西潞盐,穷人则买渭北的锅底盐(即熬盐),现在均食精制盐。
〔醋〕农家食醋自酿,山塬区多食柿子醋,渭河北习惯用麸皮酿醋,渭河南人多食用米酿醋。
〔酱〕农民一般家庭来客过事,多从商店和酱坊购买。
〔花椒〕一般农家,于庭院中种植椒树一棵,平时实用椒叶,花椒面只是炒烩菜时才放上一点。
〔生姜〕是农家必备之物,不仅可作调料,亦可防病。
本县无种植,平时从市上买来备用。
〔芥末〕本县普遍种植芥末,叶可菜食,种子研粉作调料,可调凉菜、凉粉、饸饹等,其味甚佳。
〔调料粉〕农村人叫调和面,有花椒、小香、大香、丁香、桂皮、干姜、胡椒等,合研为粉,具有五味、五香之美,故名五香粉,是炒、烩、炖菜必备之品。
〔辣椒〕本县人喜食,农家种植少许自用,夏日采食青辣椒,秋摘红果,晒干碾成辣面,用油泼之其味浓香,还可以鲜辣角腌菜,更具佳香。
饮食习惯一日三餐,早餐从简,午餐从繁,晚餐叫喝汤。
旧中国,山区人以玉米、洋芋、红薯为主,间以野菜充饥,很少吃馍,由南向北,从塬区至渭北平原,生活较山区富裕,饮食亦讲究。
每日早餐以稀饭、蒸馍,配以小菜;中餐以面食为主;来客过节则炖、烩、炒菜,尽其所能改善生活;晚餐,叫喝汤,从简,一般人家只是茶水泡馍,配以辣子、小菜。
农村人吃饭,还讲究方桌高凳,家境富裕者,每餐配有四碟菜及盐醋,筷子放盘内,连盘置桌上;贫困家,则全家人围坐小桌,放一碟混合菜,或给每人碗里放点野菜以作调味就行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人民生活有了改善,特别是近年来,解决了山、塬区人民温饱问题,主粮及蔬菜等副食品日渐增加,饮食普遍重视卫生。
无论县城、农村、山区、平原,终年主食小麦,食油、肉、蛋、蔬菜已为生活必需品。
平时午餐,都要炒菜、吃面条,逢年过节,待客之风盛,非昔能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