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被退化全方位浅谈

植被退化全方位浅谈
植被退化全方位浅谈

植被退化全方位浅谈

摘要:植被退化是生态系统退化的最典型外在特征但国家规定在计算森林覆盖率时,森林面积还包括灌木林面积、农田林网树占地面积以及四旁树木的覆盖面积。森林覆盖率,是反映森林资源和绿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人们不断对生存空间进行开拓,草地植被群落结构以及草地生产生了十分明显的变化,导致达日县部分天然草地受到了严重的退化。[1]此外,甘肃民勤绿洲的萎缩,新疆塔里木河下游胡杨林和红柳林的消亡,甘肃阿拉善地区草场退化、梭梭林消失……一系列严峻的事实,都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可知:现存的主要问题是草地“三化”(沙化、退化和盐碱化)严重,第一性生产力低下。其中表土和养分流失与生态系统退化是最基本、最突出的问题[2]当然,各地的自然与社会经济状况各有差异,所以各地的植被恢复治理方案也应该因地制宜。

关键词:植被退化现状修复

1. 中国植被现状

1.1 植被覆盖率现状

中国各省区市森林面积之和约238万平方公里,其覆盖率为25%,但中国植被覆盖率为70%,其中草地(包括草,灌木等低矮植被)覆盖率为45%,加上森林(成一定面积的高大树木)的25%,共有70%。

另外还有约15%的农业庄家覆盖率,另外还有5%左右的居住交通等用地,剩下的10%为没有植被覆盖的沙漠戈壁(8%)雪山(2%)。

1.2 植被退化现状

目前,广大区域的生态系统已经或正在遭受各种程度的人为干扰、破坏和不合理使用, 使大量生态系统不断退化、毁坏和功能发生转变。植被的消失和石间土壤的流失,使土壤肥力不断减退,动植物不能更好的生存。

根据对我国17个典型沙区,同一地点不同时期的陆地卫星影像资料进行分析,也证明了我国荒漠化发展形势十分严峻。毛乌素沙地地处内蒙古、陕西、宁夏交界,面积约4万平方公里,40年间流沙面积增加了47%,林地面积减少了76.4%,草地面积减少了17%。浑善达克沙地南部由于过度放牧和砍柴,短短9年间流沙面积增加了98.3%,草地面积减少了28.6%。气候变化会引起植被生长状况、植被分布、植被的气候生产力等地表植被覆盖状况发生变化。已有的关于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表明我国气候持续变暖变干, 造成植被减少,草场压力增大,退化速度加快,而降水又是决定植被分布的地理位置及其气候生产力的关键因素,干旱也会使得各种植被类型分布发生变化,气候生产力下降。

2. 植被类型

2.1 树木类型

2.1.1 针叶林

中国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东部湿润区域的各气温带内,从寒温带、温带到亚热带都有分布,尤其是亚热带针叶林有久远的发展历史。

2.1.2 阔叶林

中国阔叶树种类非常丰富,将近1000属之多,为北美东部的三倍,其中乔木2000多种:而材质优良,经济价值较高的约1000种,许多是特有属和特有种。

2.1.3灌丛和萌生矮林

中国的灌丛指的是荒漠以外的中生或中旱生灌木所组成的植被,包括各气候带高山上和特殊生境下,具有生理性干旱的灌木所形成的原生灌丛,也包括温带干旱区地下水位较高和半干旱区易蓄水的沙丘上的原生中旱生灌丛。此外,湿润区各气候带的地带性森林破坏后的次生灌丛,荫生矮林也属于这一类。荒漠和旱生灌丛:中国的荒漠则主属温带的范围。在中国境内亚热带,热带局部特殊干热生境中,也有类似热带荒漠的旱生灌丛。

2.2 草原

中国的草原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东北部的半湿润、半干旱地区。从温带草原向西南方向延伸到亚热带青藏高原中部,则出现大面积的高寒草原,所以中国草原分布的地理位置大体上与太平洋东南季风的来源呈垂直相交的方向。亚热带、热带稀树灌木草原仅局部地见于横断山脉的狭谷中和海南岛海边,与亚热带、热带旱生灌丛交错地组成复合体。所以中国的草原可分为温带草原、高寒草原和亚热带、热带稀树灌木草原。

2.3 草甸

草甸是生长在中度湿润条件下具有中生特性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的植被。它区别于以湿生植物占优势的草本沼泽和旱生植物占优势的草原。但它们往往是彼此逐渐过渡的,因而出现了一些与沼泽和草原有关的过渡类型。形成草甸中度湿润的条件可归纳为两类:一类是平原的低洼处和河漫滩,受地下水或夏季浸水的影响,引起土壤的湿润;另一种是气候湿润所形成的,包括湿润气候地区森林破坏后次生的草甸和亚高山森林带以上的高山草甸。草甸可分为温带草甸,温带、亚热带高寒草甸和亚热带、热带草甸。

2.4 草本沼泽

草本沼泽是由在长期或周期性积水生境下发育的湿生多年生草本植物所组成的;这些草类以莎草科和禾本科等单子叶植物为主,在不同气候下伴生着不同的藓类和木本植物。由于处于积水、土壤缺氧的生境下,沼泽植物形成了一些特殊的生物生态学特性。例如芦苇和莎草的根茎发育有通气组织,苔草和克拉莎等密丛草类因枯叶不断累积形成草丘,就具有强分蘖力特性以不断生出新株;沿阶草随着草丘的升高而不断长出不定根,并能起呼吸作用。草本沼泽可分为温带草本沼泽,高寒草本沼泽和亚热带、热带草本沼泽。生物书上有一些2.5 我国植被地理分布情况

我国森林植被由南向北依次分布着热带雨林和季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林带和寒温带针叶林带。在西北和西南等地区还存在植被的非地带性分布。这些森林植被中,以乔木为主体的群落有 14个植被型、25个植被亚型、48个群系组;各植被类型内的气候资源,尤其是水热资源各有自己的特征。多样化的气候资源和繁多的植被类型,为我国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受植物本身属性的决定, 不同植物的耐盐碱程度也有差异, 某一种植物必然生长在其适宜的盐分范围的土壤中, 当超过此范围时, 该种植物就会死亡, 而被另一种适宜该盐分含量的植物所代替。[3]此外还有历史和自然地理条件等方面的原因,我国森林资源分布非常不平衡。东北、西南和东南各地森林资源较多,华北、中原和西北各地的森林资源分布少,差异极大。从人均拥有量看,人均面积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只有西藏和内蒙古自治区,其中西藏人均最多,森林面积人均达到2.987公顷,这主要也是由于人口少所致。人均蓄积超过

世界平均水平71.8立方米的只有西藏自治区,林分蓄积达到人均850.9立方米。

3. 造成植被的破坏因素

目前影响植被退化的人为因素主要是上游来水量减少, 地下水严重超采、草场严重超载和造林密度过大等。[4]在某种程度上自然条件对植被覆盖的变化起主导作用,而人为作用对植被退化也常常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就从如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3.1 自然原因

在原本脆弱的地表物质基础上,百年来气候的暖干化,气候干旱, 地下水位下降, 使蒸发作用减弱, 造成包气带含水量和土壤含水量降低, 使一些浅根植物失去水源供给, 造成绿洲外围和距河较远地带草本植物大量衰退和死亡。其次,降水少、变率大以及较强的风力吹蚀,是植被退化的自然驱动力及植被的自然演替发展等。

3.2 地下水水位下降

水分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植被的生长情况及其分布。[2]地下水水位下降, 是由于气候干旱和上游用水增加等引起的。据分析,河流上游每增加1 m3 用水量, 中下游要减少013 m3 地下水量。如果上游蓄水用水的大量增加,将造成了中游地下水溢出带下移或消失,地下水位下降,出现漏斗区。与20世纪60年代初期相比,地下水位普遍下降3~ 5 m,有的下降10m 以上。河流干枯,盐碱地上生长的植物也大片死亡,失去了植物群落的特征。何况修建水库,也使下游来水减少,河道断流,地下水补给系统失衡,两岸胡杨、红柳林成片枯死。

3.3 人为因素

人畜数量剧增,造成资源环境压力过大,由此为了满足人类生活、生产的需求而引起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如过度樵采、过牧、滥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这是植被退化的根本原因。另外,工业生产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和不利的社会因素也会加快植被退化的进程。并且人为干扰是有规律可循的:从近30 a 的干扰强度变化看, 以80 年代初的干扰强度最大, 并在近20 a 内保持很高的干扰强度水平; 干扰强度的年内变化表现为春末、夏、秋大而冬、早春小.近40 a 来的干扰频率愈趋增高, 年内表现为春秋季干扰频率最高, 夏季中等, 而冬季最小.[5]

总之,不同地区草地退化的主导因素不同" 各种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加剧各自的作用" 但加速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还是人为因素。[6]

4. 植被破坏后果

植被退化除了对人类身体健康有影响外,还会引起其他一系列的问题。例如:植被退化使得植被覆盖度和叶面积指数减少, 反照率增加, 地面吸收的短波辐射减少, 潜热和感热发生明显变化, 蒸发减少等。[7]

4.1 土地沙漠化加剧, 风沙危害日趋严重

植物的衰退和死亡, 最直接的加剧了沙漠化程度和速度。根据卫星影象资料分析和测算,现在额济纳平原植被覆盖度在5%以上的地区, 面积不足总面积的20%, 而80% 以上的地区是植被覆盖度在3%以下的戈壁和沙漠。由于植被的退化以及地下水位下降, 土壤严重旱化, 在强烈的风蚀作用下, 形成大面积的沙漠化土地。沙漠化土地的扩张, 又使风沙危害日趋严重。以额济纳旗为例,据气象资料, 额济纳旗每年都有8 级以上大风形成沙尘暴。近年沙尘暴的频度和强度都在增大, 而且发生的时间也在不断提前。自1993 年以来, 额济纳旗已连续8a发生大规模沙尘暴。1998年4月15日的特大沙尘暴, 不仅给阿拉善及其周边地区带来严重危害, 而且波及北京、华北和华中许多地区。在1998 年4~5 月的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共发生了6 次沙尘暴。进入新世纪以来, 沙尘暴发生更为频繁, 发生的时间越来越早, 次数也越来越多, 给当地以及周边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灾难和经济损失。

4.2 土壤盐渍化严重

由于土壤旱化, 土壤层水分状况的恶化, 地表植被覆盖度降低, 使地面蒸发增强。在一

些湖盆洼地和低洼地区, 潜水埋藏较浅, 矿化一般均较高, 在3~5g / L 以上。强烈的蒸发, 将潜水的盐分带入土壤层,并在土壤层中积累, 造成大面积的土壤盐渍化。并且一些弃耕的土地都不同程度的出现土壤盐渍化。大面积的土壤盐渍化又加剧了地表植被的退化, 形成恶性循环。

4.3 草场退化, 载畜量下降

草场植被大面积退化, 可食性牧草种类减少, 平原上原有牲畜觅食的牧草有130多种, 现仅存二三十种。草场沙化严重, 退化草场的面积已超过334×104hm2 , 占可利用草场的34% 以上。草场载畜量也从0.5羊单位/hm2 下降到0.27羊单位/hm2。例如:额济纳河沿岸以胡杨为主的天然河岸林, 不仅对于保护生态环境, 维持额济纳绿洲规模具有重要意义, 而且也是当地畜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胡杨的树叶和嫩枝条, 是上等的饲料, 所以胡杨林又有“空中牧场”之称, 多年来许多牧民都在胡杨林中安家落户。近年来胡杨的大面积衰退和死亡, 使当地畜牧业失去了一个重要的饲草料来源。这在某种程度上又加重了草场的载畜量, 加速了草场的退化。

5. 植被保护与恢复的措施

植被保护措施可以从人多方面入手,如:干旱半干旱区保持水土、保证完整的生态系统和食物链、保护绿化环境等,均是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我就从以下方面浅谈其恢复措施。

5.1 因地制宜、合理规划

目前, 部分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存在大面积的宜林荒山荒地, 封山育林是这些区域今后扩大和恢复森林的重要措施之一。封山育林必须因地制宜, 按当地条件和需要确定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比例。从现代林业发展趋势看, 公益林需要多林种、多树种、多层次的乔、灌、草结合的高覆盖, 必然向近自然林业、生态林业发展。因此, 加速植被自然恢复应以封山育林为主, 辅以人工促进更新和人工造林。

5.2 仿拟自然演替规律植树种草相结合

在原来植被条件较好、经济条件差的地方以封山育林为主。在水土流失较重、植被破坏较重的地方, 可仿拟自然演替规律辅以植树种草。天然植被破坏、土壤侵蚀过程加剧, 使得哈密地区土壤基质旱化加快。植树种草一是以经济效益高、耐干旱瘠薄的草本、灌木为主, 二是除选用优良的水土保持树( 草)种外, 还要积极引种驯化外来的优良植物, 以提高经济效益、丰富当地植物种类。

5.3 封抚结合, 实现多林种、多树种共生

必要的抚育是加速植被自然恢复不可忽视的环节。可对分布不均、团状分布的次生林、灌木林, 采取抚优去劣、平茬、断根、局部整地、播种等方法抚育。在立地条件适宜且不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地方, 适当发展以干果为主的生态经济林, 既可调整林种结构, 促使其形成多林种、多树种, 又可加速植被自然演替, 提高自然植被的防护功能,[9] 达到可持续复合经营, 促进哈密地区的林草植被建设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5.4 注重生物措施的应用

植被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中枢,其退化的发生与发展直接关系到所处生态系统的稳定与演替进程。恢复生态学研究的焦点问题众多,其中生态系统退化不仅是关键问题,也是基础问题。[8]

5.4.1 植物选择

矿区的生态恢复既要考虑生态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也要考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状况。在选择植物种类时要考虑被选树种应具有较强的抗旱、抗风、抗寒、抗贫瘠、少病虫害等性能; 具有根系发达、固坡能力强的特点; 叶、冠生长要旺盛; 先锋种和建群种相结合, 群落功能相辅相成者优选。[10]针对风沙、水土流失危害的现状, 突出柠条等灌木先锋树种

的主体位置, 因地制宜地采取乔灌混交林、灌木固沙林、灌木水保林、针阔混交林等营造模式, 选择油松、落叶松、樟子松、侧柏、沙棘、新疆杨等树种。

5.4.2 配置方式

一定的草地类型应该配合与之相适应的畜种组合才能合理地利用草场资源! 并能保持家畜较高的生产性能而又不使家畜品种退化[6]其主要根据功能要求、种间关系、边坡立地条件、地理位置、栽植技术及管理水平等来确定。一般应考虑到要快速绿化、层次分明、整体景观美丽、先锋种及建群种和造景品种紧密结合。因此, 品种配置中宜混交、混种, 互为带状, 点、穴、线互配, 不要过度地增加施工难度。煤矿区和铁矿区全部大坑整地, 整地规格为100 cm @ 100 cm @ 100 cm; 树种配置主要有油松或樟子松、垂柳、新疆杨及柠条、丁香、连翘、刺玫、榆叶梅等花灌木。苗木规格: 油松或樟子松用高1.5 m的定植大苗, 垂柳、新疆杨胸径在4 cm 以上, 丁香、连翘、刺玫、榆叶梅等花灌木高在1 m 以上, 柠条为2 a生苗。栽植模式以油松或樟子松、垂柳、新疆杨为主, 株行距4m @4m,行间配植不同种类的花灌木,株距2 m,达到一片一景的效果。关河线灰岩类地区以油松和沙棘为主, 油松苗高1 m, 整地规格为80cm @ 60cm @ 40cm的鱼鳞坑,株行距为4 m @ 4 m,行间配植沙棘, 株距2 m;沙棘为2 a生苗, 整地规格为60cm @ 40cm @ 20cm的小穴。

5.4.3 栽后管护

主要突出水土保持和生态效益, 其目标群落是以乔灌木为主体的植物群落。因此, 在管护上可以通过肥水管理和修剪等措施, 促进乔灌木的发育, 逐步限制不良草本植物的生长。乔灌木和草本植物对营养的需求不同, 施肥时可通过调整营养元素的配比加以控制。灌木对磷肥的需求量大,草本需求相对较少, 灌木的根系深, 草本的根系浅, 可以将磷肥深施, 促进灌木发育等。

6.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虽然关于植被退化与恢复的研究已经积累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有待于以后的科研工作者逐步改进和完善。

6.1 研究区多为典型区,不具有广泛代表性

不同尺度的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影响因素与演化特征,小尺度系统的研究结果不能简单外推到大尺度系统。已有研究的典型区地理范围多为县级地域甚至更小,一般不具有广泛代表性,因而研究成果的实用价值也比较有限。[11]我国几十年来生态治理在总体上未能摆脱局部好转,整体恶化的怪圈,与缺乏不同尺度系统的比较研究不无关系。

6.2 研究方法缺乏综合与集成

虽然有部分研究工作已经逐步注重定量化(如在安塞纸坊沟、锡林郭勒草原生态站开展的研究工作,近年来结合3S 技术开展的LUCC 研究),但多数研究仍仅局限于单方面的方法或技术上,缺乏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手段的综合与集成,以定性分析为多,缺乏更深入的定量研究,也缺乏从多学科多角度来全面研究植被退化与恢复的视野。

6.3 研究内容不够深入和系统,忽视时空关联与实际需要

6.3.1已有的多数研究只分析说明了植被状况的变化,而较少更为深入的探讨植被退化与恢复的演化过程、机理、驱动力、机制等。

6.3.2缺乏全面系统的观念,对于自然与人为两方的作用,要么侧重于自然作用,要么侧重于人为因素的影响,很少有从系统的高度来全面剖析问题所在,缺少关于植被与自然因子、植被与人为因素的互动作用的分析研究。

6.3.3以往多重视植被在空间上的特征和变化,而不注重在月旬季节年份等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忽视了时空关联,在时间域上研究的薄弱导致了植被研究构架的不健全。

6.3.4由于缺少基于实地情况和实际需要的研究,在开展植被恢复治理工作时,缺乏综合整体且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致使植被恢复建设的实际成效甚微。由于缺乏退耕地或撂荒地

植被演替的预研究,国家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各地在实施中存在严重的盲目性与短期行为,造成极大的浪费。可见,我国植被退化与恢复的研究尚还没有搭建起系统完整的理论构架。

【参考文献】

[1].东措毛.达日县高寒草地植被退化成因及研究对象[J].达日县草原工作站.2013

[2].肖德安,王世杰,容丽.喀斯特地区土壤水中溶解有机碳浓度对植被退化的响应[J].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08

[3].白福,李文鹏,黎志恒.黑河流域植被退化的主要原因分析[C].甘肃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2008

[4].常兆丰, 刘虎俊, 赵明.民勤荒漠植被退化演替的三个阶段.甘肃省治沙研究所.2008

[5]包维楷,刘照光.岷江上游大沟流域驱动植被退化的人为干扰体研究[J].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1999

[6].拉旦.青海省高寒草甸植被退化因素分析及对策.青海省草原总站.2005

[7].张井勇,董文杰,符淙斌.中国北方和蒙古南部植被退化对区域气候的影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东亚中心.2005

[8].李新平, 赵娟1,安雁.植被退化评价研究展望.山西省林业科学研究院.2005

[9] 那平山, 等. 西北生态环境论坛[ C] .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8.

[10] 冯起, 等. 荒漠绿洲植被生长与生态地下水位的研究[ J] , 中国沙漠, 1998.

[11] 常兆丰, 赵明. 民勤沙区植被退化与年际降水量关系的定位研究[ J]. 西北

植物学报, 2005.

(

草地退化及退化草地恢复方略

草地退化及退化草地恢 复方略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我国草地退化及退化草地恢复方略 我国的草原多分布于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多干旱缺水、生产水平相对低下,加上人为因素的影响,近20年来草原退化日趋严重。据报道,我国已有13亿亩草地退化,占可利用草地的1/3,并继续以每年2000万亩的速度退化。 草地退化的最主要原因是过度放牧,那合理放牧便是遏制草地退化的最重要一环。 对于退化草地,我们不能不用,关键是在用中改良。合理使用本身是一种科学管理。另外,对于退化草地的合理利用与改良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可能只用一种办法,要贯彻综合治理的思想,采取多种措施。其中值得重视的措施有: ①围栏封育:这是最简单易行也是成效显着的措施。在内蒙古草原退化的草地,一般围栏三年即可发生显着的变化,生产力就可有较大幅度提高。 ②松土改良:这是一种用机械的办法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进而改良土壤的化学状况,为植物生长创造好的条件,提高生产力的方法。 ③补播:即在退化草地上补种合适的豆科或禾本科牧草。 ④施肥:在某些局部地区,在可能条件下,施用化学肥料或有机肥料对提高生产力与退化草地改良也有很大好处。 草地退化是因为牲畜多了,而草地上的牧草产量少了,草与畜不能平衡。假如我们设法增加牧草的产量,就可以为多的牲畜提供多的牧草,从而实现新的畜草平衡,这就是建立人工草地与防治草原退化的辨证关系。 人工草地是一种高产的牧草生产系统。要高产就要有好的基础,就要有高的投入。

建立人工草地不是随便什么地方都能满足要求的。选择合适的地形部位与土壤条件十分重要。 在内蒙古草原,要选择山前的扇缘地带和相对低洼的地方。在这些地方,由于水热条件的分异而可能形成比较肥沃的土壤以及好的水分条件。 有了好的基础,人工草地可以说成功了一半。而另一半就是好的草种,合适的结构,精耕细作,精细管理以及收获等。 在这里,要特别强调豆科牧草的选择十分重要。因为我国目前家畜饲草缺乏,最严重的问题就是蛋白质饲料的不足,另外,在人工草种中配合一定比例的豆科牧草,不仅可解决蛋白质饲料的不足,而且豆科牧草的生物固氮,可增加系统中的氮素含量,提高土壤肥力,这是一举两得的事。 退化草地诊断与生物环境指示 1.草地是否退化:任继周院士依据土壤稳定性和流域功能、营养和能流分配、恢复机制3个指标。提出了“三阈”,即健康阈、警戒阈、不健康阈划分标准,建立了评价草地健康与功能和谐的尺度,并指出从健康阈向系统崩溃的发展就是草地退化的过程。找到从健康阈到警戒阈的分界线和从警戒阈到不健康阈的分界线这两个阈值,是研究草地是否退化的关键所在。 2.草地退化等级与生物环境指示:草地退化到什么程度退化后有什么表现这是我们突出关心的基本问题。世界各国草地学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退化草地等级标准以及生物环境条件在各个级别的表现。.(1919)的土壤有机质诊断;.(1949)的可利用牧草产量占总产量的百分比诊断;.(1949)以减少种、增加种和侵入种反映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以及它们盖度或地上部分生物量所占比重反映植物群落的结构变化,后由美国土壤保持协会制作草地退化分级图解。任继周(1961)以草地植物经济类群和特征植物、地表状况、水土流失现象、土壤有机质和酸度为指标的综合判断法。王德利(1996)在内蒙呼伦贝尔盟羊草草地不同放牧半径的研究;运用演替度即植

(整理)太行山低山丘陵区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过程生态特征分析与评价.

太行山低山丘陵区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过程生态特征分析与评价 恢复生态学是生态学研究领域中最年轻的分支之一,也是现代生态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太行山低山丘陵区属平原与山地的生态过渡带,由于长期人为的过渡开发利用,现有植被处在不同的退化阶段,植被表现出以天然植被稀疏、低矮、部分地段裸露并镶嵌类型各异的人工植被为主要特点。 导致植被改善环境的能力减退。 而环境改善和稳定的根本是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发展和保护。 为此,阐明太行山低山丘陵区退化生态系统自然恢复过程的生态学特征,探求自然恢复机理、对植被恢复过程进行正确评价和预测,既能丰富恢复生态学的内容,同时也为人工加快植被恢复进程和实现该区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 通过研究,导致太行山低山丘陵区植被退化和恢复进程较慢的关键问题是人为的干扰和区域气候变化的结果。 本论文在对研究区植被恢复阶段分类的基础上,从土壤、植被和群落演替分析入手,深入地剖析了恢复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变化特征,找到了群落演替过程中生态特征和环境特征变化规律;建立了研究区的群落演替模型;通过采取植被恢复预测模型的手段,对植被演替和恢复时间进行了初步探索,提出了研究区各群落植被恢复经历的时间;构建了植被恢复过程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植被恢复进程进行了有效的评价。 通过研究,本论文取得主要结果: (1)导致研究区植被退化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干扰,其次是气候原因。 气温的年际变化具有6a、3.5a的周期规律;降水量变化具有8.5a、4.3a的周期性规律。 研究区气候特点是平均湿度的减少和平均气温的升高,未来气候将更暖、更干燥。 蒸发蒸腾量(ET0)值将会持续升高。 (2)随植被恢复进程,土壤容重和毛管孔隙度大小排序为草本恢复阶段>乔木恢复阶段>灌丛恢复阶段,灌丛和乔木恢复阶段容重差别不大。 裸地阶段土壤容重最大,而孔隙度最小。 土壤自然含水量大小顺序为乔木阶段>草本阶段>灌丛阶段>裸地。 从裸地到乔木阶段,随着植被恢复进程,土壤理化指标逐渐提高。

草地退化及其防治精修订

草地退化及其防治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第二节草地退化及其防治 (对应学生用书P69) 课前演练 1.原因:由于人口压力,人们对畜牧业产品需求增加,致使许多牧场严重超载过牧,草场退化。 2.表现:草群变得稀疏低矮,产草量减少,草质变劣。 3.后果:土地沙化、盐渍化,物种灭绝,气候恶化。 4.地区差异。 (1)欧洲情况较好。 (2)北美:目前状况逐渐好转。 (3)澳大利亚:近年来情况已有所改善。 (4)非洲、南美洲以及亚洲的大部分牧场面临着草场退化和沙化的问题。 课堂探究 1.世界草地的分布及特征。

2.草地退化原因和表现分析。 由于人口的压力,人们对畜牧业产品的需求量增大。盲目扩大放养牲畜的数量,致使许多牧场严重超载,引起牧场退化。如下所示。 3.利用载畜量判断草场利用状况。 载畜量是指一定面积牧场所能容纳(承载)牲畜的头数,一般以羊为标准,称为羊单位。 4.概念区分。 (1)草原:一般指的是天然的草地植被,是指在不受地下水或地表水影响下而形成的地带性草地植被。——内蒙古草原、青海、甘肃的荒漠草原。 (2)草场:草原以及各种类型的草地,一旦被用来放牧或割草等,即称之为草场,也就是说,草场可以认为是已被人们进行开发利用的草地。 (3)草坪:指的是有特殊功能的草地,是人工建造并管理的具有特殊功能的草地。 (4)草地是一种泛指,是指生长有草本植物或具有一定灌木植被的土

地,因而草原、草场、草坪都被包括在其中。 (5)草甸:湿润条件下发育的多年生草本植被。 对点演练 1.据研究,5000年前撒哈拉地区主要为草原环境,现在则成为世界最大的沙漠,近50多年来撒哈拉沙漠扩大了×106平方千米,目前沙漠面积每年仍以6千米的速度向南部草原扩展,其直接原因是(D) ①人口问题②对植被的破坏③政治动荡④旱灾频繁 A.①②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沙漠扩大的自然原因为干旱加剧,人为原因为植被破坏严重。 课前演练 1.半干旱地区牧场退化是一种普遍现象,其本质是社会经济问题。只有大力控制人口增长和改善经济结构、加速经济发展才能有效解决。 2.我国在牧场保护方面的采取的措施。 (1)实行禁牧、轮牧制度; (2)改变游牧为舍饲、半舍饲方式; (3)加强牧场的基本建设,建立饲草料基地; (4)建设“草库伦”等。 课堂探究

植被恢复技术

植被恢复技术 ◆概述 ◆先锋植物 ◆植被恢复技术体系 ◆场地整理及客土 ◆种植与管理 ◆植被恢复的新技术、新方法 一.概述 1.定义 植被恢复: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通过保护现有植被、封山育林或营造人工林、灌、草植被,修复或重建被毁坏或被破坏的森林和其他自然生态系统,恢复其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系统功能。 植被恢复:通过人工或人工与天然结合等手段营造出植物长久生长的生育基础,使植被得到有效恢复的过程。 植被恢复与植被重建、植被修复、生物多样性恢复以及生物工程治理等都是内涵基本相同的词语,它既是一种治理手段,同时也是治理的过程和目的。 2植被恢复的主要目的 2.1自然生态系统的保全 是指由于开发等而丧失机能的植物群落的恢复或是完全消失的植物群落恢复而形成生态系统地保全 2.2周围环境的保全 是指由于开发能造成环境变化对周围的影响应保持在最低限度,例如:泥沙向下游的冲击等 2.3景观的保全 是指在景观上对重要地区的保护,通常特别要求自然公园应重视与自然景观的协调。 3.植被恢复国内外研究概况 关于植被恢复的研究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植被退化的基本特征及其生态后果,植被恢复目标及其生态学原理,干扰体系对退化植被系统的影响,植被恢复途径,以及植被恢复对环境影响及效益等等。 3.1植被退化的基本特征及其生态后果 具体研究退化植被种类组成变化,群落时空结构变化,生物生产力下降,生物间关系的改变。陈佐忠等认为,草原退化实质上是生态系统的退化,退化体现在非生物因素,亦体现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个生物功能组分以及草地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和功能过程,退化阶段不同其表征指标不同。 3.2植被恢复目标及其生态学原理 主要包括生境组合胁迫原理、生态适应性原理、种群密度制约和分布格局原理、群落内种间关系协同进化依赖原理、生态位原理、群落演替原理、生物入侵理论、生物多样性原理、斑块-廊道-本底景观结构模式原理等等。 3.3干扰体系对退化植被或生态系统的影响 主要干扰方式有森林采伐、开垦、过度放牧、开采矿产资源、采摘、不合理的种植和养殖、在人为有意或无意帮助下外来种的侵入和偶见种取代群落建群种与优势种的生态现象以

植被退化全方位浅谈

植被退化全方位浅谈 摘要:植被退化是生态系统退化的最典型外在特征但国家规定在计算森林覆盖率时,森林面积还包括灌木林面积、农田林网树占地面积以及四旁树木的覆盖面积。森林覆盖率,是反映森林资源和绿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人们不断对生存空间进行开拓,草地植被群落结构以及草地生产生了十分明显的变化,导致达日县部分天然草地受到了严重的退化。[1]此外,甘肃民勤绿洲的萎缩,新疆塔里木河下游胡杨林和红柳林的消亡,甘肃阿拉善地区草场退化、梭梭林消失……一系列严峻的事实,都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可知:现存的主要问题是草地“三化”(沙化、退化和盐碱化)严重,第一性生产力低下。其中表土和养分流失与生态系统退化是最基本、最突出的问题[2]当然,各地的自然与社会经济状况各有差异,所以各地的植被恢复治理方案也应该因地制宜。 关键词:植被退化现状修复 1. 中国植被现状 1.1 植被覆盖率现状 中国各省区市森林面积之和约238万平方公里,其覆盖率为25%,但中国植被覆盖率为70%,其中草地(包括草,灌木等低矮植被)覆盖率为45%,加上森林(成一定面积的高大树木)的25%,共有70%。 另外还有约15%的农业庄家覆盖率,另外还有5%左右的居住交通等用地,剩下的10%为没有植被覆盖的沙漠戈壁(8%)雪山(2%)。 1.2 植被退化现状 目前,广大区域的生态系统已经或正在遭受各种程度的人为干扰、破坏和不合理使用, 使大量生态系统不断退化、毁坏和功能发生转变。植被的消失和石间土壤的流失,使土壤肥力不断减退,动植物不能更好的生存。 根据对我国17个典型沙区,同一地点不同时期的陆地卫星影像资料进行分析,也证明了我国荒漠化发展形势十分严峻。毛乌素沙地地处内蒙古、陕西、宁夏交界,面积约4万平方公里,40年间流沙面积增加了47%,林地面积减少了76.4%,草地面积减少了17%。浑善达克沙地南部由于过度放牧和砍柴,短短9年间流沙面积增加了98.3%,草地面积减少了28.6%。气候变化会引起植被生长状况、植被分布、植被的气候生产力等地表植被覆盖状况发生变化。已有的关于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表明我国气候持续变暖变干, 造成植被减少,草场压力增大,退化速度加快,而降水又是决定植被分布的地理位置及其气候生产力的关键因素,干旱也会使得各种植被类型分布发生变化,气候生产力下降。 2. 植被类型 2.1 树木类型

我国草地退化及退化草地恢复方略

我国草地退化及退化草地恢复方略 我国的草原多分布于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多干旱缺水、生产水平相对低下,加上人为因素的影响,近20年来草原退化日趋严重。据报道,我国已有13亿亩草地退化,占可利用草地的1/3,并继续以每年2000万亩的速度退化。 草地退化的最主要原因是过度放牧,那合理放牧便是遏制草地退化的最重要一环。 对于退化草地,我们不能不用,关键是在用中改良。合理使用本身是一种科学管理。另外,对于退化草地的合理利用与改良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可能只用一种办法,要贯彻综合治理的思想,采取多种措施。其中值得重视的措施有: ①围栏封育:这是最简单易行也是成效显著的措施。在内蒙古草原退化的草地,一般围栏三年即可发生显著的变化,生产力就可有较大幅度提高。 ②松土改良:这是一种用机械的办法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进而改良土壤的化学状况,为植物生长创造好的条件,提高生产力的方法。 ③补播:即在退化草地上补种合适的豆科或禾本科牧草。 ④施肥:在某些局部地区,在可能条件下,施用化学肥料或有机肥料对提高生产力与退化草地改良也有很大好处。 草地退化是因为牲畜多了,而草地上的牧草产量少了,草与畜不能平衡。假如我们设法增加牧草的产量,就可以为多的牲畜提供多的牧草,从而实现新的畜草平衡,这就是建立人工草地与防治草原退化的辨证关系。 人工草地是一种高产的牧草生产系统。要高产就要有好的基础,

就要有高的投入。 建立人工草地不是随便什么地方都能满足要求的。选择合适的地形部位与土壤条件十分重要。 在内蒙古草原,要选择山前的扇缘地带和相对低洼的地方。在这些地方,由于水热条件的分异而可能形成比较肥沃的土壤以及好的水分条件。 有了好的基础,人工草地可以说成功了一半。而另一半就是好的草种,合适的结构,精耕细作,精细管理以及收获等。 在这里,要特别强调豆科牧草的选择十分重要。因为我国目前家畜饲草缺乏,最严重的问题就是蛋白质饲料的不足,另外,在人工草种中配合一定比例的豆科牧草,不仅可解决蛋白质饲料的不足,而且豆科牧草的生物固氮,可增加系统中的氮素含量,提高土壤肥力,这是一举两得的事。 退化草地诊断与生物环境指示 1.草地是否退化:任继周院士依据土壤稳定性和流域功能、营养和能流分配、恢复机制3个指标。提出了“三阈”,即健康阈、警戒阈、不健康阈划分标准,建立了评价草地健康与功能和谐的尺度,并指出从健康阈向系统崩溃的发展就是草地退化的过程。找到从健康阈到警戒阈的分界线和从警戒阈到不健康阈的分界线这两个阈值,是研究草地是否退化的关键所在。 2.草地退化等级与生物环境指示:草地退化到什么程度?退化后有什么表现?这是我们突出关心的基本问题。世界各国草地学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退化草地等级标准以及生物环境条件在各个级别的表现。SampsonA.W.(1919)的土壤有机质诊断;HumphreyR.R.(1949)的可利用牧草产量占总产量的百分比诊断;DyketerhuisE.J.(1949)

退化草地植被生态恢复系统工程设计_蒙荣

退化草地植被生态恢复系统工程设计 蒙 荣1,袁 清2,杨 3 (1.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8;2.中国农业科学院 草原研究所,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0;3.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1) 摘要: 设计了生态环境适宜度分析及植被生态恢复系统工程决策专家系统的技术流程。应用多种数据源、多种决策分析方法,建立生态环境基础空间数据库,确定生态环境适宜度评价模型,依据专家系统原理,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上分析生态环境适宜度,决策生成植被恢复的布局方案和优化栽培技术组合。 关键词: 环境适宜度评价;植被恢复;专家系统 中图分类号:S81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6311(2001)02-0007-05 Designing of Expert System on Assess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ptimization and Vegetation Restoration.M ENG Rong1,YUAN Qing2,YANG Jie3(1.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College,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 niversity,Hohhot010018,Chi-na;2.Grassland Research Institute,CAAS,Hohhot010010,China;3.Life Sci-ence College,Inner Mongolia U niversity,Hohhot010021,China):Grassland of China,No.2,2001,pp.7~11. A bstract: The paper desig ned the technical procedure and realization method of the sy stem that contains assess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and plant of vegetation restoration w ere desig ned.Spatial data bank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as established by using the various data resources and methods of decision and analy sis.Assessment model on the optimiz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 as determined.Acco rding to the principal of expert system,plant allocation and sets of cultivation techniques w ere for-mulated by evaliat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ptimization based on G IS. Key words: Optimization assessment of environment; Vegetation restoration; Ex-pert system 近年来,由于人口膨胀和生产力水平低下,导致滥垦、滥牧、滥樵,造成干旱草原地区土壤风蚀、干旱加剧、植被破坏和消失。而在干旱地区草原生态环境中,植被起着核心作用,其退化或消失必然引起环境恶化。因此,如何恢复重建退化草地植被对改善草地生态环境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收稿日期:2000-04-18;修订日期:2000-09-12 基金项目:农业部草地资源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资助作者简介:蒙荣(1962-),女(蒙古族),副教授,在读博士,主要从事草地资源遥感技术与环境评价等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发表论文10余篇. — 7 — 第23卷 第2期Vol.23 No.2 中国草地 Gras sland of China 2001年3月 M ar.2001

植被退化植被退化监测与评价A3

植被退化定量监测与评价研究进展 安雁 (山西大学黄土高原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06) 摘要:植被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中枢。植被退化是在不利自然因素及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影响下生态系统逆行演替的一种过程与结果,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诱因。本文在回顾国内外植被退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总结了植被退化的研究历程和退化程度的定量监测评价方法,探讨了植被退化研究方法尚存在的问题,展望了能够全面系统、快速简单监测评价植被退化程度的新方法的引入。 关键词:植被退化;研究历程;退化程度;定量;监测;评价 Research progress of quantitative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in degradation of vegetation An Y an (Shanxi University, 030006 Taiyuan, China) Abstract: V egetation is the hub of material circulation and energy flow in ecosystem. Degradation of vegetation is a retrograde succession process and result of ecosystem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dverse natural factors and unreasonable human activities, the primary cause of desertificatio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review of research progress in degradation of veget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history of vegetation degradation and quantitative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methods of degradation degree, explored and discussed remaining problems of vegetation degradation, and look the introduction of new methods which is capable of comprehensive, systematic, quick and simple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of degradation degree. Key words: degradation of vegetation; research history; degradation degree; quantitative; monitoring; evaluation 近60年来,由于人类不合理活动及不利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一系列的环境失调问题,特别是陆地植被的大规模破坏已经极大的威胁到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1,2]。从上世纪60年代学术界就开始关注植被退化问题,在植被退化程度、退化的驱动力与退化防治对策等方面都进行过较为系统的研究[3,4]。本文重点对植被退化的研究历程和退化程度的定量监测评价方法加以回顾与总结,旨在为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1 研究历程 植被退化的研究始于上世纪60年代,最初关注的是放牧条件下草地植被退化和森林植被皆伐后的灌丛演替,在研究方法上沿用了数量生态学方法。经过30多年的研究基本形成了较成熟的理论体系,植被退化的评价方法也日趋完善。1989年我国特大洪水发生后,植被退化对森林水文的影响造成的全国性灾害损失是建国后少有的,这就使得植被退化研究的焦点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其中森林植被退化的成因和森林植被保护及恢复研究成为植被退化研究领域的主流,研究空间展开到全国不同地域。 本世纪以来,应用3s技术对大空间尺度的植被退化研究成果颇多[5-9]。这些研究成果把人类认识植被退化的视角从局部的近距离直接介入性的研究推向区域性整体的定量模拟研究。广泛的定量化分析手段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植被退化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可预见性。植被退化的研究对象涵盖了森林、草地和灌丛等多样性植被类型,研究内容包括植被退化的成因、退化过程和机理、退化植被生态特征等,研究理论更加系统,研究方法日臻完善。从而为植被退化的研究提供了全面系统的理论基础[10-13]。 2研究方法

草地退化治理措施

草地退化治理措施 草原畜牧业主要是以天然牧草和采取放牧方式经营的畜牧业。因此,天然草地的优劣和丰欠程度决定着草原畜牧业的兴衰。近年来,迭部县90%的天然草地有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40%的严重退化,导致牧草产量、品质下降,草地载畜能力降低。如何解决日益尖锐的草畜矛盾,保护生态环境,直接关系到草地资源的永续利用,直接关系到迭部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因此,草地资源的保护与建设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生态问题和社会问题。 1基本概况 迭部县是甘肃省南部一个半农半牧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山高谷深,平均海拔在2700m以上,交通十分不便,总人口5.78万人。全年平均气温在3℃~11℃,年降水量400mm~730mm。全县草地总面积15.69×104hm2,占土地总面积的34%。耕地面积0.91×104hm2,占总面积的1.9%。据统计,2009年天然草地产草量为3300kg/hm2,比1986年的每公顷6450kg下降了3150kg,草地产草量比上世纪80年代平均下降了50%以上;草地植物群落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导致优良牧草所占的比例由65%下降至40%,毒杂草由30%上升到68%;草层平均高度由46cm下降到25cm,植被平均盖度由88%左右下降46%左右;草地鼠虫危害面积达4.6×104hm2,

仅鼠虫危害减少的鲜草折合人民币损失300多万元;全县还有干旱缺水草场2.4×104hm2,全县理论载畜量只有29万羊单位,草地综合生产能力急剧下降,草畜矛盾十分突出。如此进一步发展下去,以至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引发一系列生态问题,必将严重影响经济社会正常发展。 2草地退化原因 草地退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但是,近代人类对草地生态系统长期的严重干扰是最主要的原因。其中,最为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2.1超载过牧 超载过牧,是不顾草地第一性生产能力,盲目加大畜群规模和放牧频率,使牲畜的采食量长期超过牧草再生量,实行掠夺式经营的产物。在草地过度利用的情况下继续增加牲畜数量,形成了牲畜增加→草地退化→牲畜继续增加→草地加剧退化的恶性循环。据调查迭部县的牲畜数量由上世纪80年代的10.40万头(只)发展到目前的19.8万头(只),增长了53%,与天然草地承载能力来讲,草地超载达40%。从而,导致草地植被遭到破坏,草地生态环境逐渐恶化,最终失去平衡。

植被恢复大纲

l我国植被恢复现状和潜力 1.中国退化土地现状和植被恢复潜力 荒漠化、石漠化、退化的森林、草地、矿山、大型工程、城市建设 2.退化土地植被恢复案例(恢复的方法和措施) 荒漠化、石漠化、退化的森林、草地、矿山、大型工程、城市建设 3.植被生物量、土壤碳估算和检测方法 主要针对乔灌木造林 我国植被恢复现状和潜力 1.中国退化土地现状和植被恢复潜力 荒漠化、石漠化、退化的森林、草地、矿山、大型工程、城市建设2.退化土地植被恢复案例(恢复的方法和措施) 荒漠化、石漠化、退化的森林、草地、矿山、大型工程、城市建设3.植被生物量、土壤碳估算和检测方法 主要针对乔灌木造林

我国植被恢复现状和潜力 摘要:植被在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及生态系统的固碳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9植被恢复的生态效应研究进展)。“植被恢复”(Revegetation,RV)是通过直接的人为活动建立植被覆盖以增强碳储存,最小面积在0.05公顷以上,但不属于“造林在造林”(Afforestation and Refforestation,AR)的范畴。目前,植被的自然及人工恢复是改善脆弱生态系统及退化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现状最有效的措施。植被在恢复过程中对地上植被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的恢复有着重要影响,同时通过凋落物及根系的输入,可以有效改善地下生态系统,增加土壤的养分含量、改善土壤的物理结构、增加土壤生物的生物量及活性。文章主要总结了我国土地退化的现状,包括荒漠化、石漠化、退化的森林和草地等,以及人类活动造成的土地破碎化,包括矿山、大型工程、城市建设对土地的破坏等。对我国退化土地植被恢复、矿区绿化和城市绿化的潜力做了总结。重点对退化土地、矿区、城市绿地等的乔、灌木造林,现有的植被生物量、土壤碳估算和检测方法做了总结。 1.我国土地退化现状以及植被恢复潜力 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一种或几种过程共同作用而导致土地生产力的暂时性或永久性降低。有各种形式的土壤退化,如荒漠化、石漠化、森林植被的破坏,以及草场生产力的降低等导致的土壤退化。我国是世界上土地退化问题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土地退化问题已严重影响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中国土地退化的分类与分级)。我国土地退化的现状及潜力有以下几个方面 1.1荒漠化现状及植被恢复潜力 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所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我国荒漠化面积263.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27.46%。主要分布于新疆、内蒙古、西藏、青海、甘肃、河北、宁夏、陕西、山西等18个省(市、区)498 个县(市、旗)。包括风蚀、水蚀、盐渍化和冻融等四种类型3.(我国荒漠化防治现状及对策)。 我国荒漠化土地分布从东经74°~119°,经度横跨45°;从北纬19°~49°,纬度纵跨30°;从海平面到高寒荒漠地带,垂直跨越数千米。地域辽阔,气候及地貌类型多样,荒漠化土地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自然综合体。其成因涉及自然、社会、经济等众多因素,不同因素的组合形成了不同类型的荒漠化土地,从而造就了中国荒漠化类型的多样性4.(中国荒漠化状况与防治对策研究)。 1.2石漠化现状及植被恢复潜力 石漠化是石漠化地区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石漠化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及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造成土壤严重侵蚀,大面积基岩裸露,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中国石漠化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湖南、湖北、重庆、四川和广东8个省(区、市,以下简称省)460个县(市、区,以下简称县)的岩溶地区。其次在安徽、福建等有岩溶现象的地区有零散分布,但不构成区域的生态危害,以下分析数据不包括这些区域。据统计,全国石漠化土地面积为1296.23万hm2,占国土面积的1.35%;潜在石漠化面积1237.88万hm2,占国土面积的1.29%。石漠化土地以云贵高原东部为中心集中分布,边缘区域呈块状或带状分布。从省区看,贵州、云南和广西三省区石漠化发生最为严重,三省区石漠化土地总面积为857.6万hm2,占石漠化土地总面积66.2%(图1)。从流域分布来看,石漠化

植被被破坏

1、植被被破坏。 2、旅游资源退化与破坏 3、旅游生态环境系统失调,景区工业化、商业化、城市化,是我国的风景名胜 区越来越受到建设型的破坏 4、大量游客涌入,宾馆,饭店、游客所散发的热量,直接造成雪山区域局部升 温的小气候现象。 5、容游量与旅游环境(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影响旅游气氛、破坏旅游资 源) 6、旅游活动与旅游环境(旅游资源破坏、旅游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7、旅游必须注重环境保护,只有注重环境保护才能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对旅游的车辆进行限制,车辆必须在尾气排放达标,在距离景区一段距离就下客。景区要限制游客数量,并规范游客行为,景区不能乱丢垃圾。每天产生的垃圾进行分类处理,生活垃圾必须远离景区。同时,景区上风头上游不能规划建设工厂或工业园区。否则,在废水废气的侵蚀下,任何美丽的景色都很快褪色。就象漂亮的时装穿旧后就沦为垃圾堆里的破布一样。 任何地区可接纳的旅游人数是一个定值,容纳这个人数产生的负面影响有一个自然恢复期。只要注意以上两点,同时做好环保,就可以保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否则,破坏环境必然导致土壤、植被、空气的恶化,各种生物失去适宜的生存条件,要么迁徙,要么灭绝,那么原来的旅游景区,必然变成各种污染物和苍蝇蚊子的生活场。 一、旅游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我国是一个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旅游业从小到大,产业贡献率逐年增长,产业地位明显提高,目前已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之一。统计资料显示,1978—2006年间,我国入境游客从年180万人次增加至年1.25亿人次,增长了约70倍;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从2.6亿美元增加至340亿美元,增长了约130倍;国内旅游人数从几千万人次增加至13.9亿人次;国内旅游总收入从18亿元增加至6230亿元,增长了约340倍。其中,2006年我国全年旅游总人数达到15.5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936亿元,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4.3%。2007年以来,我国旅游业持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目前,已成为世界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并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和亚洲第一大出境旅游市场。我国旅游外汇收入的世界排名已从1978年的第41位上升到2006年的第5位,并呈继续上升趋势。可以说,我国基本上实现了从旅游资源大国向世界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 二、我国旅游资源保护状况堪忧 在我国不少地方,旅游业已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或先导产业。但从总体上讲,我国旅游业还处于一种高速度、低质量的粗放型发展阶段,发展后劲令人担忧。特别值得警惕的是,作为旅游业赖以存在和发展基础的旅游资源被大量浪费、破坏、毁损,慢慢失去旅游价值。 一是掠夺性开发破坏了旅游资源。例如,一些地产开发商为了追求高额利润,在旅游资源范围内大肆兴建高档商业地产,挤占了大量的海岸沙滩、湖泊水面、山坡林地,导致旅游资源数量、面积大量缩水。例如我们青岛的东部温泉等地,便有一些地产项目占了大量的海湾、沙滩和温泉疗养区域。还有一些地方在旅游资源周边兴办工业,给景区的环境带来严重污染,致使旅游资源失去应有的价值。

第二节 草地退化及其防治

第二节草地退化及其防治 (对应学生用书P69) ?课前演练 1.原因:由于人口压力,人们对畜牧业产品需求增加,致使许多牧场严重超载过牧,草场退化。 2.表现:草群变得稀疏低矮,产草量减少,草质变劣。

3.后果:土地沙化、盐渍化,物种灭绝,气候恶化。 4.地区差异。 (1)欧洲情况较好。 (2)北美:目前状况逐渐好转。 (3)澳大利亚:近年来情况已有所改善。 (4)非洲、南美洲以及亚洲的大部分牧场面临着草场退化和沙化的问题。 ?课堂探究 1.世界草地的分布及特征。

2.草地退化原因和表现分析。 由于人口的压力,人们对畜牧业产品的需求量增大。盲目扩大放养牲畜的数量,致使许多牧场严重超载,引起牧场退化。如下所示。 3.利用载畜量判断草场利用状况。 载畜量是指一定面积牧场所能容纳(承载)牲畜的头数,一般以羊为标准,称为羊单位。 4.概念区分。 (1)草原:一般指的是天然的草地植被,是指在不受地下水或地表水影响下而形成的地带性草地植被。——内蒙古草原、青海、甘肃的荒漠草原。 (2)草场:草原以及各种类型的草地,一旦被用来放牧或割草等,即称之为草场,也就是说,草场可以认为是已被人们进行开发利用的草地。

(3)草坪:指的是有特殊功能的草地,是人工建造并管理的具有特殊功能的草地。 (4)草地是一种泛指,是指生长有草本植物或具有一定灌木植被的土地,因而草原、草场、草坪都被包括在其中。 (5)草甸:湿润条件下发育的多年生草本植被。 ?对点演练 1.据研究,5000年前撒哈拉地区主要为草原环境,现在则成为世界最大的沙漠,近50多年来撒哈拉沙漠扩大了1.0×106平方千米,目前沙漠面积每年仍以6千米的速度向南部草原扩展,其直接原因是 (D) ①人口问题②对植被的破坏③政治动荡④旱灾频繁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沙漠扩大的自然原因为干旱加剧,人为原因为植被破坏严重。 ?课前演练 1.半干旱地区牧场退化是一种普遍现象,其本质是社会经济问题。只有大力控制人口增长和改善经济结构、加速经济发展才能有效解决。 2.我国在牧场保护方面的采取的措施。 (1)实行禁牧、轮牧制度;

草原退化的治理

草地退化的治理 我国有60亿亩不同类型的草地,其中90%以上处于不同程度退化之中。草地退化已是影响我国草地生态功能发挥,生产力提高的重要限制因素。什么是草地退化?科学家们认为,草地退化是草地生态系统在其演化过程中,其结构特征和能流与物质循环等功能过程的恶化,即生物群落(植物、动物、微生物群落)及其赖以生存环境的恶化。它既包括“草”的退化,也包括“地”的退化。它不仅反映在构成草地生态系统的非生物因素上,也反映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个生物组成上,因而草地退化是整个草地生态系统的退化,需要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 超载放牧不可取 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是过牧,即过度放牧,过度放牧又叫草原超载。在一定自然条件下,单位面积的草场,只能供应一定数量牲畜的活动,如果无限制过分频繁地放牧,牲畜的过度啃食,使牧草来不及生长,来不及积累有机质,势必使草丛变得越来越矮,产量越来越低。不仅如此,那些优良的牧草,即牲畜爱采食的牧草受害最重,影响最大,而那些有毒的或者牲畜不喜采食的植物就得以保存下来。这就是为什么退化的草地一方面表现为植物小型化,生物量低的特点,另一方面表现有毒植物相对增多的特点,在内蒙古典型草原,退化严重的草原上,狼毒大量保存下来,就是这个道理。过牧不仅对牧草会产生上述影响,而且长期的大量的过度的牲畜践踏,也会使土壤变得紧实,导致透气透水能力降低,土壤性状恶化。 春季羊群啃食过牧严重 夏季羊群啃食过牧严重 草原开垦几时休? 草地为什么会退化呢?分析起来,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自然原因,主要是气候变化,即温暖化与干旱化,这是整个地球表面共同的变化,人类不能够左右,只能认识这一规律,利用这一规律。而人为原因,特别是近几十年,人为的长期的不合理活动,加剧了我国天然草原退化的过程。在这些长期的活动中,开垦种粮是重要原因之一。

造穴技术恢复退化草原植被的方法与设计方案

图片简介: 本技术介绍了一种造穴技术恢复退化草原植被的方法,该恢复退化草原植被的方法包括分别针对轻度退化草地、中度退化草地和重度退化草地的造穴技术,针对不同程度的退化草地,在土壤侵蚀严重的退化草地上开展人工砸坑穴,在退化草地上砸入圆形坑穴,设定不同的坑穴直径和坑穴深度,根据草地退化程度确定坑与坑之间的距离。本技术主要依靠自然的力量进行退化草原的植被修复,具有简单易操作、修复成本低以及生态修复效果好等特点。本技术通过造穴提高了天然草原自然降水的利用效率,提高了退化草原土壤种子库的库容,有效增加小坑的土壤肥力,创造有利于种子萌发的微环境,使得天然草原土壤种子库种子萌发、成苗数量大幅度提高。 技术要求 1.一种造穴技术恢复退化草原植被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造穴技术恢复退化草原植被的方法包括分别针对轻度退化草地、中度退化草地和重度退化草地的造穴技术: (1)针对20%<植被盖度<30%的轻度退化草地,在土壤侵蚀严重的退化草地上开展人工砸坑穴,在 退化草地上砸入圆形坑穴,坑穴直径5~8cm,坑穴深度5~9cm,根据草地退化程度确定坑与坑之间的距离;

(2)针对10%<植被盖度≤20%的中度退化草地,优势物种占20%以下;在退化草地上砸圆形坑穴,坑穴直径6~7cm,坑穴深度6~7cm; (3)针对植被盖度≤10%的重度退化草地,植被以一二年生植物为主,在土壤侵蚀严重的重度退化草地上采用砸坑穴并在草地上铺设麻绳网格的方法开展植被修复;坑穴直径6~8cm,坑穴深度7~9c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造穴技术恢复退化草原植被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针对轻度退化草地,坑穴间距30cm,每平方米9个坑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造穴技术恢复退化草原植被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针对中度退化草地,坑穴间距25cm,每平方米16个坑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造穴技术恢复退化草原植被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针对重度退化草地,坑穴间距20cm,每平方米25个坑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造穴技术恢复退化草原植被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针对重度退化草地,铺设麻绳网格的网格大小为30cm2,铺设麻绳网格的麻绳直径为1cm。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造穴技术恢复退化草原植被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造穴技术恢复退化草原植被方法的实施时间为每年的春季草地降水后,在土壤较为湿润的状态下,开展退化草原人为制造坑穴的工程作业。 7.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造穴技术恢复退化草原植被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造穴技术恢复退化草原植被的方法还包括实施后管理技术,实施后管理技术具体为坑穴制作完成后对作业区域实施围栏禁牧,禁牧时间1~2年,使多年生植被的生殖枝不被采食,使最大数量的植被开花结实,种子成熟后掉入小坑中,使小坑中聚集大量的乡土种子,增加土壤种子库数量。 技术说明书 一种造穴技术恢复退化草原植被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技术属于退化草原生态治理与修复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利用造穴技术提高土壤种子库库容及种子定植成苗的技术方法,实现退化草原生态修复。 背景技术

草地退化

草地退化 草地退化,又称草原退化、草场退化,是草地生态系统在其演化过程中,其结构特征和能流与物质循环等功能过程的恶化,即生物群落(植物、动物、微生物群落)及其赖以生存环境的恶化。 它既包括“草”的退化,也包括“地”的退化。它不仅反映在构成草地生态系统的非生物因素上,也反映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个生物组成上。 具体来说的话,草地退化,就是指,天然草地在干旱、风沙、水蚀、盐碱、内涝、地下水位变化等不利自然因素的影响下、过度放牧与割草等不合理利用以及滥挖、滥割、樵采破坏等自然或人为原因,导致草原的草群组成和土壤性质变劣、产草量下降、草地生态环境恶化、草地牧草生物产量降低与品质下降,从而导致草地利用性能降低,甚至失去利用价值的变化过程。 其特征是: ①草群种类成分中原来的建群种和优势种逐渐减少或衰变为次要成分,而原来次要的植物逐渐增加,最后由大量非原有的侵入种变成为优势植物; ②草群中优良牧草的生长发育减弱,可食产草量下降,而不可食部分比重增加; ③草原生境条件恶化,出现沙化、旱化及盐碱化,土壤持水力变差,地面裸露; ④出现鼠害、虫害。 引起草原退化的自然原因,主要是气候变化,即温暖化与干旱化,这是整个地球表面共同的变化,人类不能够左右,只能认识这一规律,利用这一规律。 引起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如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搂草、挖药材等。 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过牧,即过度放牧,过度放牧又叫草原超载。 在一定自然条件下,单位面积的草场,只能供应一定数量牲畜的活动,如果无限制过分频繁地放牧,牲畜的过度啃食,使牧草来不及生长,来不及积累有机质,势必使草丛变得越来越矮,产量越来越低。 不仅如此,那些优良的牧草,即牲畜爱采食的牧草受害最重,影响最大,而那些有毒的或者牲畜不喜采食的植物就得以保存下来。 这就是为什么退化的草地一方面表现为植物小型化,生物量低的特点,另一方面表现有毒植物相对增多的特点,在内蒙古典型草原,退化严重的草原上,狼毒大量保存下来,就是这个道理。过牧不仅对牧草会产生上述影响,而且长期的大量的过度的牲畜践踏,也会使土壤变得紧实,导致透气透水能力降低,土壤性状恶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