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子教学场景中汲取教育智慧5页word文档

合集下载

从《论语》中汲取教育智慧

从《论语》中汲取教育智慧

从《论语》中汲取教育智慧倪建兵《论语》是孔子和他的弟子以及弟子之间关于各项事物的讨论记录的汇编,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作为一名教师,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更多关注的是孔子的教育思想,注重从中汲取孔子的教育智慧,以运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一、爱生如子《论语》中,有一百多处讲到“仁”,它的实质是“爱”,它是儒家理论的核心和精髓。

在学生面前,孔子是怎么“仁”的呢?他对学生很坦率,“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

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他对学生很宽容,“人洁以进,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要老师们看到学生的进步,赞许他的洁净,而不要抓住过去不放。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因为他把忠恕作为自己的为师之道,他才和他的三千弟子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他对学生有耐心,“诲人不倦”是他的教育理念。

他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他要求学生“当仁不让于师”。

他的“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让平民子弟自他当教师时始和“贵人”子弟一起有资格跨进了学堂。

他从不吝惜赞扬自己的学生的语言,他称赞自己的三个学生“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

”他夸奖子贡能举一反三,“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他肯定颜回的安贫乐学,“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他对学生的成才寄予厚望,认为“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面对学生的过失,比如,成绩退步了、违反纪律了等等,我们有时候方法简单粗暴,有时候甚至把自己在家庭或社会中的不愉快转嫁到学生身上。

有一件事,让看了《论语》后的我惭愧不已。

一次,几个孩子打搞时将教室窗户玻璃打碎一块,我气不打一处来,首先在全班学生面前批评了他们,然后叫他们写检查,还请他们的家长来学校,告知了他们的孩子的不是。

孔子则在一次“厩焚”后,首先问“伤人乎?”在孔子的大爱面前,我领悟到,在处理类似事情的时候,首先应该想到的是,孩子的皮肤被玻璃碰破了没有。

孔子的教育学理念对教育教学的启示精品文档4页

孔子的教育学理念对教育教学的启示精品文档4页

孔子的教育学理念对教育教学的启示新课程非常重视儒学传统文化的传承,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先秦诸子散文选读》中第一单元整个是《论语》模块。

今天我们回顾审视孔子的教育理念与实践方法,仍然可感受到它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一、孔子关于教育的理念及意义《论语》选读教学中,孔子的教育思想很明确,“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和“启发式”教学方法等不仅在中外教育史上有重要影响,而且在今天仍有重要意义。

1.教育观的核心是有教无类首先就教育的对象而言,“有教无类”,即不计身份高低,不分华夏与狄夷,都可接受教育。

在等级森严的奴隶社会末期,孔子能对教育有如此认识,并能在实践中始终以此为办学方针,这是难能可贵的,对当今的平等教育思想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2.对学生因材施教、个性对待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立了人性差异的观念,以“性相近也,习相远”作为教育实践的指南,进而推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孔子没有明确提出“因材施教”这四个字,但是孔子的教育实践实实在在地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

孔子十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发展,这恰恰是当今提倡的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发展学生个性,培养特长,就得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

目前,社会竞争需要每一位社会成员都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与能力。

3.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发式教育是孔子重要的教育思想,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认识到,要使学生获得广大博深的学问,就必须依靠学生自觉地思考,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于是,他总结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著名论断。

这句话中关于“启”“发”的议论,就是今天“启发”一词的最早起源。

二、孔子终身学习、守道乐学的学习理念《论语》中的很多记录都体现了这一思想。

《里仁》中的“朝闻道,夕死可矣”和《述而》篇中的“学而不厌”等都是具体体现。

即使他常处清贫甚至饥饿之中,也毫不悲观,仍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而坚持不懈。

从“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等记述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超然脱俗、求知若渴的圣贤就站在我们面前。

古文阅读论语中的孔子教育智慧

古文阅读论语中的孔子教育智慧

古文阅读论语中的孔子教育智慧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论语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通过阅读论语中的记录,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孔子的教育智慧。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孔子的教育观点和智慧。

一、孔子的教育观点孔子对教育的观点可以总结为“立德、明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认为正确人格的培养对于教育的重要性,要以德为先,通过道德的引导来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他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有仁爱之心的人,他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他认为要通过教育来引导学生正直、善良、有责任感。

此外,他还强调知识和学问的重要性,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他认为学问和思考密不可分,应该通过学问来培养学生的智慧和学习能力。

二、孔子的教育方法孔子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他以身作则,通过言传身教来教育学生。

他提倡学生的主动学习,他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他认为学生应该不断温习已学知识,从中汲取新的认识和理解。

他还注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能力。

他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他鼓励学生虚心向他人请教,不耻下问。

此外,孔子还注重实践教学,他认为应该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和能力。

三、孔子的教育智慧通过阅读论语,我们可以发现孔子的教育智慧贯穿在他的言行之中。

他的教育智慧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 尊重个体差异:孔子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才能和优点,他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他认为,教育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来进行,不应简单地套用一种方法。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让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潜力。

2. 学而不厌:孔子鼓励学生的持续学习,不断进取。

他说:“吾日三省吾身”、“学则不厌。

”他认为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应该不断追求进步和提高。

他还强调“温故而知新”,通过反复温习已有的知识,来汲取新的认识和理解。

3.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认为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个人的修养,还包括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和谐。

孔子教育思想在当今教育教学中的指导作用5页word文档

孔子教育思想在当今教育教学中的指导作用5页word文档

孔子教育思想在当今教育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给以阶级斗争为纲、大规模疾风暴雨式的革命时代划上了句号。

改革开放、和平发展成了时代主旋律。

小平同志说:改革是一场革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当时改革的目的有二:一是拨乱反正,纠正照抄照搬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左倾教条主义路线,实事求是,为探索和开辟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打下了基础。

二是提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为科教兴国战略的制定打下了基础。

三十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了,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伟大的、成功的,它让中国强大了起来,它让中国人富裕了起来。

儒家文化是中国的传统优秀文化,儒家文化的兴起和成功应用,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实事求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现今,孔子学院兴办于世界各地,儒家文化被世界上的很多国家所提倡和应用,大有变为世界性文化的趋势。

这充分说明了一点:儒家文化符合当今世界和时代发展的主旋律。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为人之道”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值得我们发掘和探究。

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中国的文化人,尤其是作为一个中国的教育工作者,更应该了解儒家文化的真实内涵,吸取其中的有益养分,以指导自己的社会实践和人生实践。

一、“有教无类”与“教育资源的均等化”中国的大教育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有教无类”与“择优而教”的教育教学理论,是非常有先见之明的,是符合社会实际状况的。

“有教无类”是对基础教育而言的,其目的是给一切人提供公平与平等的教育机会,让他们能够受到最低限度的基础知识教育。

“择优而教”是对高等教育而言的,其目的是要把最复杂、最高深的理论传授给那些智熵最高的人,这既是提高教育效率的需要,又是充分有效地利用教育资源的需要。

“有教无类”与“择优而教”的辩证统一,既捍卫了人人具有平等的接受基础教育的权利,又承认了人与人之间客观存在着的智力与智熵方面的差别。

“学校”二字由来已久,“学”是学古人,学习古人留传下来先进生产技术、高尚道德观念和优秀文化;“校”是校今人,校今人接受知识的能力和接受知识的多少。

孔子告诉我们的教学之道word资料4页

孔子告诉我们的教学之道word资料4页

孔子告诉我们的教学之道儒家思想的处事原则可以概括为“中庸之道”,它告诉我们要适中、适宜地对待一件事,也就是现在所讲的构建和谐。

作为一名教师,我将从教育的角度来解读国学,尤其是孔子和《论语》,通过对《论语》的解读,学习圣贤的教育思想和策略,用以指导自身的教学,构建和谐的课堂、和谐的师生关系。

我想这是一件幸事。

当然,本文所做的思考,只是孔子教育思想的冰山一角,只言片语的体现,更有不尽之意,以求教于方家。

一、师生相处策略韩愈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知识的化身、道德的楷模、思想的传播者、人生的引路人。

“惑”,迷惑。

一方面指学习上的迷惑,另一方面也指生活中的迷惑。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无形中也吻合了教育中倡导的“德育为首”的原则。

作为教师,应兼而顾之。

1.“为之不厌,诲人不倦”自己求学,永远不满足,不厌倦,只求进步。

教人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不会说同一个问题人家问你三遍,第四次问就讨厌。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和学生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学生才会爱上你。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爱自己的学生,学生就会喜欢教师,爱上这一学科。

这对于教学来说,是两全其美的好事。

2.向学生学习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

”学生就像白纸,画完后才显出素色的可贵,当老师的,要精心设计,画出精品。

同时应该学习孔子对学生的鼓励方式,他认为子夏说的对,而且启发了自己。

3.评价学生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如何对待学生,孔子说得很明白,不要人云亦云,乡党中(同学之间)的好人喜欢他,坏人讨厌他,才能断定他的好坏。

二、问题处理策略据心理学研究,人对于自己的过错,很容易发现。

教师对学生的辅导应到位而不越位,做到参谋而不代谋,指导而不指令。

孔子的教育故事及启示

孔子的教育故事及启示

《孔子的教育故事及启示》
小朋友们,今天来讲孔子爷爷的教育故事。

孔子爷爷有好多学生。

有一次,他的一个学生子路问他:“如果我听到了一个好主意,是不是应该马上就去做呀?”孔子爷爷说:“你还有爸爸妈妈呢,得先问问他们的意见,不能着急。


另一个学生冉有也问了同样的问题,孔子爷爷却说:“那你就赶紧去做吧。


旁边的学生就奇怪啦,问孔子爷爷:“为什么回答不一样呢?”
孔子爷爷说:“因为子路总是冲动,所以要让他多想想。

冉有呢,总是犹豫,所以要鼓励他赶紧行动。


小朋友们,这告诉我们,每个人都不一样,教育的方法也不一样。

《孔子的教育故事及启示》
小朋友们,听我讲哦。

还有一次,孔子爷爷带着学生们去郊游。

看到路边有一朵漂亮的花,孔子爷爷就问大家:“这朵花好看吗?”
有的学生说好看,有的学生说一般。

孔子爷爷笑着说:“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一样,这很正常。

我们要学会尊重别
人的想法。


从这个故事里,我们知道了要尊重别人,不能强迫别人和自己想的一样。

《孔子的教育故事及启示》
亲爱的小朋友们,故事来啦。

孔子爷爷有个学生叫宰予,大白天睡觉。

孔子爷爷很生气,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但是孔子爷爷没有放弃宰予,还是耐心地教导他。

最后宰予也变得很优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就算犯了错误,只要改正,还是好孩子。

小朋友们,孔子爷爷是不是很有智慧呀?。

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教师教学的启示-教育作文文档

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教师教学的启示-教育作文文档

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教师教学的启示-教育作文文档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教师教学的启示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接受岁月磨砺和历史洗礼,经久不衰,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教育思想,说明他的思想富有时代性、实践性、生命力。

当今世界各国掀起了学习儒学的潮流,孔子学院遍地开花,其思想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依然有必要去好好研究,为当代教育提供必要的指导。

一、有教无类,平等教育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从两个方面对所处时代教育进行了颠覆。

一方面,突破了“学在官府”的社会现实,实现教育平民化与普及教育。

另一方面,学生自身素质无论优劣,都可接受教育,实现了教育的平等化。

孔子认为不能以贵族阶层禀赋素质优于贫民阶层的错误观念为由拒绝对平民实施教育。

即使学习者自身素质再不济,只要乐学好学,都应该对其实施良好的教育。

反观当今教育,教师对学生实行“差别化”对待的现象屡见不鲜,教育资源失衡现象颇为严重,优势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发达地区、重点学校、重点班级。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可以自行到偏远、贫困地区帮扶教育,牺牲小我实现大我;其次,本着平等关爱每一个学生的心态,公平教育每一个学生,不因学生资质、性格、脾气、成绩好坏而施以不同的对待和不同的教育。

二、因材施教,发展个性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承认个体差异。

通过对话及活动观察,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在统一的教育目标指引下,对学生进行差异化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朱熹把孔子的这种思想概括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孔子作为因材施教的首创者,十分注重观察、了解学生,能一语道破学生的优缺点,如“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再如,根据学生年龄、志趣、爱好的不同发展学生的特长,从而达到长善救失、扬长避短的效果。

反观当今教育,教学模式千篇一律,不考虑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

教学评价体系一味重智育,轻德育。

至此,当代教育工作者应该从以下几点着手:(1)课余时间了解学生,在教学与实践活动中观察学生,并对了解、观察到的信息加以分析,初步了解学生的各方面情况;(2)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智力水平、知识基础、年龄特征安排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活动;(3)实施分层教学,让优等生吃好,中等生吃饱,差生能吃下。

孔 子教学心得:学思并进,智慧无疆

孔 子教学心得:学思并进,智慧无疆

孔子教学心得:学思并进,智慧无疆孔子,这位被誉为万世师表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穿越千年,至今仍熠熠生辉。

在他众多的教育智慧中,“学思并进”的观点尤为重要,为后人开启了求知与成长的无限可能。

孔子认为,学习与思考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单纯的学习而不思考,就会陷入迷茫和困惑,所学的知识也无法真正被理解和运用;而只思考不学习,则容易陷入空想和妄断,缺乏扎实的知识基础作为支撑。

在学习的过程中,孔子强调要广泛涉猎,博采众长。

他主张学生不仅要学习经典的文化知识,如《诗》《书》《礼》《乐》等,还要关注社会现实,从生活中汲取智慧和经验。

他教导学生要“多闻阙疑”,即多听多学,对于有疑问的地方先保留,不要急于下结论。

这种虚心求教、广泛学习的态度,为学生打开了知识的大门,让他们能够接触到丰富多样的思想和观念。

然而,孔子深知,仅仅是知识的积累并不足以使人成为有智慧的人。

思考,是将所学知识内化和升华的关键。

他鼓励学生“学而不思则罔”,要在学习的同时积极思考,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

通过思考,学生能够理解知识背后的原理和规律,从而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

比如,在学习《诗》的过程中,孔子引导学生思考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意境和道德寓意。

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通过思考诗歌中的“无邪”之思,学生不仅能够欣赏诗歌的文学之美,更能领悟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道德准则。

孔子的教学注重启发式引导,而非填鸭式灌输。

他常常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

例如,当子路问他:“听到一个道理就马上行动吗?”孔子回答:“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呢?”而当冉有问同样的问题时,孔子却说:“听到就行动。

”公西华对此感到困惑,孔子解释道:“冉有做事退缩,所以我鼓励他勇敢行动;子路胆大鲁莽,所以我要让他多听听父兄的意见。

”这种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情况进行思考和成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孔子教学场景中汲取教育智慧
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颁发“孔子教育奖”,这表明伟大教育思想家孔子至今仍为世人所敬仰,他那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和世界教育的发展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要好好地继承这一民族文化瑰宝,就应重温孔子,研读《论语》,观摩孔子的教学场景,感悟其中的教育智慧,增长教书育人的才智。

非标准化式的答弟子问
孔子在教学活动中经常遇到不同学生提出同一问题,他通常会根据提问对象的不同而做出不同的回答。

《论语?先进》中有这样一段教学场景:有一天,孔子与弟子冉有、子路、公西华在一起,子路问老师“闻斯行诸?”即听到就行动吗?孔子答到:“有父兄在,如斯何闻斯行诸”孔子要求子路先征求一下父亲、哥哥的意见,再决定行不行动。

过了一会冉有又问:“闻斯行诸?”,孔子答到:“闻斯行之”。

一齐听课的公西华感到困惑,追问老师,为什么两个人的答案不一样呢?孔子解释说“由也兼人,故退之,求也退,故进之”。

在孔子眼里,子路生性直率,做事鲁莽,经常为朋友两肋插刀,这样的人如果听到什么就行动,往往容易犯错误,于是教他征求父亲、兄长的意见,希望他做事谨慎,少犯错误。

而冉有呢?他是一个优柔寡断,做事常常显得有些退缩,所以教导他听到后就要立即行动,以便养成做事果断的习惯。

类似的教学场景在《论语》中还有不少,如颜渊、仲弓、樊迟问“仁”,子张、子贡、季康子问“政”,司马牛、子路问“君子”,孔子的回答也各因人而异。

可见,孔子在回答弟子问题时,不强调问题答案的标准化,而是根据弟子的品德修为、思想状况和性
格特质而做出不同的回答,善于因势利导使弟子在各自的基础上有所长进。

抑扬并用地引导弟子
孔子在教学中也常常碰到表现不令自己满意的学生,他既不放任自流,也不是严厉训斥,而是以抑扬并举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既让学生明确自己错误所在,又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据《论语?子罕》记载,有一天孔子表扬子路“衣敝温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孔子赞扬子路在富贵者面前无贪求与嫉妒之心,表现出不卑不亢之态,只有品德高尚者才能做到。

子路听到后“终身诵之”,听到老师的表扬喜过了头,整天将老师的话挂在嘴上。

孔子见状后感到他有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思想,于是对他说“是道也,何足以臧?”孔子批评子路要是仅仅这样就不算好,以此来激励他不断进步。

《论语?先进》中还记载子路曾在孔子门前弹琴,孔子批评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其他弟子听到孔子的话后,对子路态度不友好。

孔子知道后对弟子说“由也升堂矣,未入室也。

”他赞扬子路的学问已造乎正大光明之域,只需进一步深入精微。

孔子赞扬子路的目的在于肯定其长处,以改变其他弟子对子路的态度。

从这抑扬次序各异的教学场景中,我们不难发现,孔子无论是表扬弟子还是批评弟子,都注意弟子因此而产生的心理变化,发现学生有不良情绪,就立即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调适,使弟子既有成就感,又克服自满情绪,既让他明白错误所在,又不因此而产生自卑心理,始终让弟子处在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之中。

机智地诱导问难弟子
有些爱动脑筋的孔门弟子也会向孔子提出一些比较刁钻的问题,《论语?八佾》中就有一幕这样的教学场景。

孔子要求弟子“贤贤,易色”,即亲近有才能的人,远离女色。

有一天子夏读到《诗经》中赞美女子绝色之美的句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子夏想借机试探孔子对美女的态度,突然问老师“何谓也?”孔子采取避虚就实的诱人之术,他知道子夏已经理解了句子的字面意思,所以他就字面意思避而不谈,转而谈句子的引申意思,他非常巧妙地用比喻的方式回答道:“绘事后素”。

孔子告诉子夏,人有美质而又加以修饰打扮,才质形相得益彰,尤如绘画需先以洁白的纸为基础,然后加以绘制五色,才会形成优美的画卷。

子夏受到启发,有感而发:“礼后乎?”他由此联想到做人要以忠信为质,然后学习礼制,才能文质彬彬,成为君子。

孔子听到他的话后,立即赞赏道:“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孔子对子夏的回答既感到非常满意又十分意外,同时还明确告诉子夏,老师也从他的回答中受到启发,并愿意和他探讨《诗经》。

可以想象弟子在听到老师这样的赞赏后心情是何等的愉悦与兴奋,自然会增强他学习钻研的劲头。

敢于在弟子面前承认错误
虽然人们尊称孔子是圣人,但研读《论语》后发现弟子也会指出这位圣人教学中存在的错误。

当弟子指出他教学中的错误时,孔子能否悦纳弟子的批评呢?《论语?述而》描绘了这样一段教学场景,有一个名叫陈司败的人,知道鲁君昭公娶了同姓的吴国女子做妻子,按周礼同姓不能通婚,昭公为了掩藏真相就将其妻改称为吴孟子。

由于孔子主张恢复周礼,又是鲁国人,因此陈司败就问孔子:“昭公知礼乎?”孔子回答“知礼”,课
后陈司败就对同学巫马期说:“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姓,谓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陈司败认为孔子知道鲁昭公娶妻之事,只是因孔子是鲁国人,有意为尊者讳,偏袒鲁君,这违背了“君子不党”的做人原则。

巫马期将这话告诉孔子,孔子当即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面对弟子有理有据的批评,孔子既不辩解也不恼羞成怒,而是一副闻过则喜的姿态,当着弟子的面承认自己的错误,为弟子树立了改过迁善的榜样,这的确是一种大智大勇的气度。

可见,孔子教学中并不是以真理的拥有者的身份去训导弟子,而是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这样弟子才能亲其师信其道。

愿意与弟子分享成长经验
孔子以其博学多才受到弟子景仰,也是弟子效仿的榜样,有的弟子对他的成长充满了好奇心,想知道他如何能博学多才?据《论语?子罕》中记载,有一天弟子太宰问子贡:“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太宰想知道孔子为什么能博学多才,难道他是圣人吗?子贡回答道:“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在子贡看来,孔子生而知之,生而能之,这是老天让孔子成为圣人,使他博学多才呀!孔子听到弟子的对话后说:“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孔子认为弟子头脑中的天赋观会阻碍他们进步,于是告诉弟子,自己从小家庭经济状况不好,所以经常干一些辛苦的劳动来养家,从中受到锻炼,才具有这样才智,况且我的才艺也不多啊,有时还不够用呢!孔子看到弟子如此崇拜自己时,不是沾沾自喜,而是将自己的成长经历告诉弟子,一方面消除弟子心中的迷惑,另一方面,也暗示弟子老师的才智是后天习得的,并不是生来就有的,
只要你努力也能达到老师的水平,甚至超过老师。

当弟子有了解教师的愿望时,孔子敞开心扉,与弟子分享自己的成长经验,既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又无形中勉励弟子勤奋好学。

作为儒家四大经典之一的《论语》是本常读常新的书,以上是再次阅读《论语》的几点新体会。

这本书是孔子去世后,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孔子教育言行的回忆录,其中所记载的教学场景是弟子们记忆犹新的。

如果学生多年后能时常回想起老师的教导,甚至其教学场景也历历在目,这说明老师的教育深刻地影响着学生,这不得不令人叹服老师教学艺术的高妙!事实上,《论语》中有关孔子教学的场景是十分生动的,所蕴藏的教育智慧也非常博大,这是一笔十分珍贵的教育文化遗产,当今教育工作者应当吸收它、继承它、发扬它。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常自认为是福薄的人,任何不好的事情发生都合情合理,有这样平常心态,将会战胜很多困难。

2、君子之交淡如水,要有好脾气和仁义广结好缘,多结识良友,那是积蓄无形资产。

很多成功就是来源于无形资产。

3、一棵大树经过一场雨之后倒了下来,原来是根基短浅。

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打好基础,才能坚固不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