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12个症候群

现代人12个症候群
现代人12个症候群

现代人12个“症候群”

症候群:英文为Syndrome,本意是指因某些有病的器官相互关联的变化而同时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后有指某一些人因相互影响而达成一致的意向。

[拖延症患者]

[心理饥饿患者]

[拖延症不睡觉患者]

[数楼梯强迫症患者]

[手贱症候群患者]

[手机恐惧症患者]

[强迫对称症患者]

[挠墙症患者]

[密集恐惧症患者]

[恐惧掉头发患者]

[绝症臆想症患者]

[出门不停翻包丢东西臆想症患者]

为什么我们都有症候群?

据分析,这跟社会发展快、节奏快、压力大都有关系,紧张严肃、追求完美、不安敏感、过于自信或自卑……这些都会使人产生焦虑、不自信,于是用一些极端行为发泄自己的情绪。

患上症候群严重吗?怎么办?

放心!基本上,上面12种现象还未严重到需要药物和器械治疗的程度,大家放轻松,多旅游多交友,多吃维生素。来听听一些有经验的网友建议:“睡眠充足很重要,可以减轻焦虑;还要保持乐观,经常放任自己天马行空地幻想;面临情绪紧张时,不妨作深呼吸;假使眼前的工作让你心烦紧张,你可以暂时转移注意力。”总之,健康生活最重要!

现代流行病学-绪论

第一章绪论 提要:流行病学是现代医学领域的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学科。本章重点介绍该学科的发展简史,包括学科的发展及我国流行病学的成就;不同时期流行病学的定义与研究范围,目前的定义及研究领域的突破;现代流行病学的特点及在方法学和实际应用等方面的发展趋势。 人类在与疾病作斗争中最早发展起来的是临床医学。临床医学是从个体水平去研究疾病的表现、诊断与治疗,其目的是帮助病人早日痊愈。为了解疾病表现的内在机制,其后医学向微观和宏观两个方向发展,形成了基础医学和预防医学。基础医学是从组织、细胞和分子水平去研究疾病发生的机理,而预防医学则是从群体水平研究环境与疾病及环境与健康的关系,其目的是寻求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起初,流行病学(epidemiology)是预防医学中的一门重要的学科,但随着学科的发展,目前流行病学已被认为是整个现代医学领域的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学科。它不但研究具体的防病策略和措施,而且能为其他群体医学研究提供重要的方法。现代流行病学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研究方法的日新月异。 第一节流行病学发展简史 一、学科的发展 1、学科形成前期:流行病学是人们在不断地同疾病作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中国最早在《史记》(2300余年前)中已用“疫”、“大疫”等来表示疾病的流行。同期,希腊著名医师Hippocrates用“流行病”来表示疾病的流行。这是关于流行病学的最初描述。中国早在唐代就设有“疠人坊”以对麻风病人进行隔离;意大利于15世纪中叶规定外来船舶需在海港停留40天以检疫;中国在宋真宗时(公元234年)已用人痘来预防天花。这是流行病学的最初阶段,此期流行病学仅限于对疾病的简单描写与记载,缺乏系统的分析。 2、学科形成期:自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流行病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立的学科体系。此期出现了许多堪称流行病学典范的工作。英国医师Jenner于18世纪末发明接种牛痘以预防天花。英国Budd在1837年他的家乡发生伤寒流行时,通过深入现场做细致的人群调查,明确提出“伤寒是由特殊的毒物在人体内繁殖而引起”,“毒物随粪便排出”,“通过消毒隔离措施可有效地控制流行”。而伤寒杆菌直至1880年才被发现。1844年,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公立医院第一产房年轻的产科医生Semmelweis面对大量产妇因产褥热而死亡的情景痛苦万分,他细心观察,通过群体调查分析后,否定了当时盛行的瘴毒学说,提出了产褥热是由于做尸检的医生因未洗净粘附在手上的尸毒而将其带入产妇体内所致。该成果比李斯特的无菌术早18年,比巴斯德的消毒理论早30年。1848年,伦敦医师Snow对当时伦敦的霍乱流行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他应用标点地图的方法研究了伦敦的霍乱病例分布,通过对比分析,论证了当年伦敦宽街霍乱流行与水井的关系,提出霍乱病原存在于肠道,随粪便排出污染饮水,人喝被污染的水而感染发病。该结论比从粪便分离出霍乱弧菌早30年。这些是早年传染病流行病学研究的成功范例。 然而,流行病学研究并不局限于传染病。1747年,Lind对12名患坏血病的海员进行了分组的治疗试验,结果证实新鲜水果可预防坏血病。1778年,Pott根据扫烟囱工人阴囊癌发病率很高的现象证实了扫烟囱与阴囊癌发病的关系。1914~1917年Goldberger

斯德哥尔摩效应(人质情结)

斯德哥尔摩效应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Stockholm syndrome),又称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或者称为人质情结或人质综合症,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这个情感造成被害人对加害人产生好感、依赖心、甚至协助加害人。西方心理学家这样解释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人质会对劫持者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他们的生死操在劫持者手里,劫持者让他们活下来,他们便不胜感激。他们与劫持者共命运,把劫持者的前途当成自己的前途,把劫持者的安危视为自己的安危。于是,他们采取了“我们反对他们”的态度,把当局当成了敌人。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条件 1、人质必须有真正感到绑匪(加害者)威胁到自己的存活。 2、在遭挟持过程中,人质必须体认出绑匪(加害者)可能略施小惠的举动。 3、除了绑匪的单一看法之外,人质必须与所有其他观点隔离(通常得不到外界的讯息)。 4、人质必须相信,要脱逃是不可能的。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起源 1973年8月23日,两名有前科的罪犯Olsson与Olofsson,在意图抢劫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内最大的一家银行失败后,挟持了四位银行职员,在警方与歹徒僵持了130个小时之后,因歹徒放弃而结束。然而这起事件发生后几个月,这四名遭受挟持的银行职员,仍然对绑架他们的人显露出怜悯的情感,他们拒绝在法院指控这些绑匪,甚至还为他们筹措法律辩护的资金,他们都表明并不痛恨歹徒,并表达他们对歹徒非但没有伤害他们却对他们照顾的感激,并对警察采取敌对态度。更甚者,人质中一名女职员Christian竟然还爱上劫匪Olsson,并与他在服刑期间订婚。这两名抢匪劫持人质达六天之久,在这期间他们威胁受俘者的性命,但有时也表现出仁慈的一面。在出人意表的心理错综转变下,这四名人质抗拒政府最终营救他们的努力。这件事激发了社会科学家,他们想要了解在掳人者与遭挟持者之间的这份感情结合,到底是发生在这起斯德哥尔摩银行抢案的一宗特例,还是这种情感结合代表了一种普遍的心理反应。而后来的研究显示,这起研究学者称为“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事件,令人惊讶的普遍。研究者发现到这种症候群的例子见诸于各种不同的经验中,从集中营的囚犯、战俘、受虐妇女与乱伦的受害者,都可能发生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经验。以人质为例,如果符合下列条件,任何人都有可能遭受到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第1,是要你切实感觉到你的生命受到威胁,让你感觉到,至于是不是要发生不一定。然后相信这个施暴的人随时会这么做,是毫不犹豫。 第2,这个施暴的人一定会给你施以小恩小惠,最关键的条件。如在你各种绝望的情况下给你水喝。 第3,除了他给所控制的信息和思想,任何其它信息都不让你得到,完全隔离了。 第4,让你感到无路可逃。 有了这4个条件下,人们就会产生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警方找来心理学家:三个人质为甚么在最后的性命关头都帮匪徒逃命呢?专家深入研究,结论是:人性能承受的恐惧有一条脆弱的底线。当人遇上了一个凶狂的杀手,杀手不讲理,随时要取他的命,人质就会把生命权渐渐付托给这个凶徒。时间拖久了,人质吃一口饭、喝一口水,每一呼吸,他自己都会觉得是恐怖份子对他的宽

传统的回归:“成人礼”的现代意义

传统的回归:“成人礼”的现代意义对于文化人类学家和民俗学家来说,“成人礼”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这是一个几乎在全世界不同民族、部落、氏族中都曾经存在或至今还依然存在着的通过礼仪。它的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令许多文化人类学家和民俗学家惊讶不已。它是对于生命存在的一种真正的确证,一种文化的介入。是人类对于生殖现象认识的一个飞跃,也是人类对于婚姻文化建立起来的第一个习惯性规则。确实,“成人礼”对于人类社会的进化发展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但有人会认为,那仅仅是在原始社会,至多或者是在传统社会中,今天,人们对于“成人礼”已经淡弱甚至放弃了。事实果真如此吗?本文就试图通过对于传统“成人礼”的叙述和它所具有的文化内容的发掘,重拾“成人礼”或成人宣誓在现代或当下的存在价值和意义,让从传统中回归的“成人礼”文化,在现代社会重放异彩。 一、传统“成人礼”形式多样 从本质上来看,“成人礼”是对于一个人在进入负有使命的成人社会时所进行的一系列仪式,通过这种仪式,证明他们已经从青少年进入了成人行列,并相应地获得成人社会所具有的各种权力,尤其是婚姻——性关系权力。 从我们所知的“成人礼”习俗来看,所有的“成人礼”都有一整套相关的仪式,只有通过所有的仪式,才能加入真正的成人行列,获得并拥有成人的各种权力义务。在古代的中原地区,主要以“冠礼”和“笄礼”作为“成人礼”。而“冠礼”和“笄礼”,尤其是“冠礼”,下面的内容是其仪式过程中不可或缺的: 第一,实行严格的年龄限制。这就是男子在20岁,女性在出嫁即十六七岁时举行仪式。《礼记·乐记》载:“男二十而冠,女许嫁而笑。” 第二,行“冠礼”时须裸祭祖先,即以酒来祭把祖先。《孔子家语》载:“行冠事,必于祖庙以裸享之礼将之。”裸,以酒灌祭祖先。这与“女子许嫁,笄而醒之,称字”②相似,醴为甜酒。说明“冠礼”或“笄礼”须举行向祖先祷告的祭祀仪式。 第三,冠笄礼时仪式非常隆重。首先,须择吉日佳宾,即“冠礼喜筮日筮宾。”③其次是于祖庙之中行“冠礼”,并须备有礼乐之器。其三是亲朋齐集,司礼人发表祝辞。其四是“冠礼”后取字。所谓“男子二十,冠而字。”④ 而在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和国外的一些部落、氏族、民族中,则有五花八门的“成人礼”礼仪,如古吴越的“断发文身”,百越民族中的凿齿、拔牙、染齿,西南一些少数民族中的“穿裙子”和“穿裤子”礼,以及象澳大利亚土著的割痕、拔牙、耐苦考验等礼仪,这些“成人礼”也都有各自与习俗相结合的仪式。人们只有通过这些仪式,“成人礼”才算完成,成人的权力和义务才能最终获得。 世界上流行过的“成人礼”不仅仪式多样而繁杂,且由于各自对“成人礼”仪式及认可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不同的类型⑤: 1.标志型这是一种以某种物化或在身体上留下痕迹作标志的“成人礼”仪式。它的目的是将成人与未成人者用非常直观的形态加以区别,以使成人者享受到成人权利的同时,也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变态心理学

中南民族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课程论文(设计) 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 学期: 2010 -- 2011 学年第 2 学期 专业:应用心理学 年级: 08 级 学生姓名:黄俊 学号:08121019 题目: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课程名称: 青少年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 任课教师姓名: 赵冬梅 2011年年 6 月 4 日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研究综述 摘要斯德哥尔摩的银行抢劫案,不仅仅是一起让犯罪学家感兴趣的案件,也吸引了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去解释这一常人看起来不可思议的现象。对于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解释,也可以部分扩展到受虐症当中。关键词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强化受虐症收益追求 1973年,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柯瑞迪特银行发生了一起抢劫案,两名绑匪劫持4名人质近6天的时间。[1]事件发生后遭受挟持的银行职员,竟拒绝指控这些绑匪,甚至还为他们筹措法律辩护的资金,他们都表明并不痛恨歹徒,并表达他们对歹徒非但没有伤害他们却对他们照顾的感激,并对警察采取敌对态度。[2]其中一位女人质和一名绑匪有出于自愿的性接触。瑞典犯罪学家尼尔斯·贝耶洛特将这种受害者对压迫者或施虐者的依恋称为“斯德哥尔摩综合症”。[3]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产生已久,人们难以理解为什么人质对伤害自己的犯罪分子动真情。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产生不是一般的绑架抢劫虐待就可以形成的,特定的人在特定的情形下,满足条件才能产生。 一、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产生的条件 一般认为有这样四种因素引发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产生[4]: 1.绑匪威胁会杀死人质,并且人质也相信他们完全有可能这么做。因为这一因素的存在,受害者明白,在这种极度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中,既然绑匪可以杀死他们,那么对他们惩罚、虐待并不值得惊异,即便这是一种负面的身体遭遇和情感体验。相反,那些绑匪对他们的良善之举,是人质从没有奢望过的,所以,这些善行一旦出现,会在受害者的内心激起较高的情感波澜。 2.绑匪会向人质表达某种程度的善意,经常给他们一些小恩小惠最经常发生的是,在人质感到绝望的时候绑匪给他们食物或水,或者允许他们上卫生间。事实证明,这些善举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形成的基石(cornerstone)。人质将所有这些都感知为是绑匪赐予他们“生命礼物”。绑匪威胁他们生命这一事实被忽略了,他们为当下被给予的生命所感动。人质从心理上认为,他们还活着是因为绑匪“没有杀死我”,这是一种“被恩赐的存在”(grantingex—istence)。 从这种视角看,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产生,是因为人质对绑匪施加于他们身上的伤害的否认,和对“生命的礼物”的感恩。这是一种双重感激,一方面,是因为绑匪没有实施人质所预想的最坏的行为,或者说,人质因为没有被杀死而产生的负向感激;另一方面,是

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1.即使下班回到家,还是坐在电脑前面… 2.已经很久都没用过\"真的纸牌\"来玩游戏。 3.只是要联络3个人,却有9个以上不同的电话号码。 4.会传e-mail给坐在你隔壁桌的同伴。 5.和朋友失去联系的原因是他们没有电子信箱。 6.从漫长一天的工作中回到家,仍用一副公事公办的态度讲电话。 7.在家打电话,会不小心按到\"0\"拨外线。 8.和朋友聊天的话题总是网路游戏。 9.车子永远改不完… 10.你从10点半的夜间新闻中得知:自己失业的消息。 11.老板没有处理你手中事情的能力。 13.约聘人员超过固定职员,而且更有可能长期做下去。 14.有只寄网路笑话、图片,却已经很久没见面的朋友。 15.假日时总是想睡觉,即使醒着也不想出门。 16.看完新闻报导,会有想扁人ㄉ冲动… 17.即使电视上播映的电影是看过的,因为无聊还是再看一遍。 18.除了从电视上看到以外,已经很久没有亲眼看到青山绿水19.除了同事以 外…身边真正的朋友以剩下寥寥无几了? 20.对生活上的抱怨总是比快乐ㄉ多。 21.决定他的价值是取至於网路游戏的等级 22.如果他没有玩网路游戏,你除了问他姓名、年纪、在哪上班(上学)或住 那外,已经不知道要和他聊什麽了。 23.时间总不是自己的? 24.在家看电视的时间比陪朋友的多。 25.即使三餐吃泡面,也要帮自己的电脑升级… 26.今天花了很多钱买了某些东西,过了三天完全忘记钱花到哪里去了。 27.坐在同一张桌子前面,工作了四年,却换了三家公司。 28.买了高科技产品後,不到3个月就发现你买已经是次级品了… 29.每天都在烦恼今天要吃什麽? 30.你读了整篇文章,还边笑边点头。 31.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你想到要把文章转寄给朋友。 32.你太忙了,以至於没发现少了第12项。 调查预测2000年城市居民住房状况 近日,北京美兰德信息公司与河北省统计信息咨询中心、山西同达信息咨询服务中心等全国21家调查机构,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成都、哈尔滨、郑州、武汉、长沙、海口、兰州、西安等22个城市联合进行了2000年城市居民住房状况调查,预计今年22城市购房77万套,价值1000亿元。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22城市居民住房结构以六层以下砖楼的高层楼房为主,分别占47.5%和28.4%,拥有独门独院的居民家庭占7.0%,居住别墅和公寓

《从传统人到现代人》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从传统人到现代人》一、作者简介 英克尔斯(Alex Inkeles,1920—),汉语译名为“艾利克斯·英克尔斯”,或“阿历克斯·英格尔斯”,美国社会学家。毕业于康奈尔大学。1949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其后在斯坦福大学及哈佛大学任教。研究社会心理学,比较社会学及社会变迁,其中对现代化的研究最为著名。主要作品有《社会学是什么》,《人的现代化》和《从传统人到现代人》。他主张从比较社会学角度研究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过程,强调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提出世界社会学,主张在世界性社会学分析层次上研究世界性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 1.提出社会学研究的三条途径: (1).历史的途径,即通过对经典的社会学著作的研究,寻找社会学作为一门知识学科最为关心和感兴趣的 是什么,及对社会学最初阶段的一类创始人思想分析。 (2).经验主义途径,即以问题展开,当代社会学家对那些问题感兴趣,为什么他们要把这些社会现象纳入研究范围中去。 (3).分析的途径,即理性的指示是什么。 2.英格尔斯的人的现代性理论的基本观点 英格尔斯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他关于人的现代性的理论: (1).个人现代性对于现代化的重要性。如果国民的的心理和精神处于传统意识之中,他就构成了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人的现代性并不是现代化的副产品,而是现代化赖以进行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一个现代社会要有效地发挥作用,它的人民必须具备某种品质、态度、价值观念、习惯和意向;此外,个人现代性还构成了现代化的目标,现代化追求经济发展,其根本目的还是在于人的发展和人的解放,个人现代性是社会现代化最有价值的目标。 (2).个人现代性的特征,英格尔斯通过跨国的、跨文化的研究概括出个人现代性12各方面的特征:乐于接受新事物;准备接受社会的改革与变化;头脑开放,尊重不同的看法;注重未来与现在,守时惜时;注重效率、效能,对人和社会的能力充满信心;注重计划;尊重知识,追求知识;相信理性及理性支配下的社会;重视专门技术;敢于正视传统,不惟传统是从;相互了解、尊重和自重;了解生产及过程。、 (3).通过跨文化的实证研究发现,对个人现代性起较大影响和作用的因素是:教育;工厂工作经验;大众传播媒介;大规模的科层组织;农村合作社;父亲的教育、家庭的环境。 二、作品介绍 《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全书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基本原理、测量个人现代性、现代化的背景和原因以及总结与结论。 第一部分基本原理,作者在这一部分总体阐述了他的团队的研究课题、实验方法和原理,以及他的五个写作动机。在引言中,作者提出个人现代化

中国娱乐方式的改变

暨建党90周年,中国娱乐方式的改变 引导语: 有人把休闲看作是“生命中的一个绿色的后花园”。如果在人生这个充满较量的舞台上拼搏得筋疲力尽的时候,总要找一个休憩的地方,用鲜花、绿地、微风来享受轻松快乐和生命中原本的质朴与精彩。所以休闲娱乐对于我们的生活极其重要。 正文: 回顾以中国共产党建立以来的90年娱乐场所变迁史,才更能够清晰发现中国人在娱乐方式、娱乐思维、娱乐观念等多方面的变化。 在上班的地铁、公交上,在打开电脑的办公室里,在悬挂了液晶电视的自家客厅里……通过各种各样的媒体工具,人们已经可以实现随时随地的娱乐,娱乐业如同空气一样,充斥我们身体所及的每一个空间。梳理90年娱乐场所变迁史,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个古老国家在经过了传统与现代、集体与个人、封闭与开放等观念碰撞之后,娱乐在不同时期的真实存在形态。 1.传统的消遣-贵人的娱乐 民国时期最流行的是京剧,其次是各种梆子戏和地方戏。还有各种曲艺形式,但是品位不高。电影、话剧、流行歌曲是少数达官贵人、有钱人和知识阶层的享受,普通百姓无缘问津。1930年,杜月笙发的戏帖。有钱人家在家里听“堂会”蔚为时尚,是娱乐也是摆谱儿。 2.洋风吹开国人眼 中国在经历鸦片战争之后,被迫打开国门,西方的文化也随之传入中国。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方文化逐渐被人们认同和接受,传统文化娱乐生活方式抑或逐渐衰微、消亡。 从西方传入的电影便是典型的大众文化娱乐方式。电影不仅增加了城市文化娱乐方式,还对人们起到了“睁眼看世界”之效,让他们看到了从未见过的外部世界,了解到了西俗文明,输入了西方的新思想,从而促进了人们心理态度、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自由开放的城市社会心理和社会风气因此逐渐形成。同时,话剧也成为了崭新的大众娱乐方式。话剧传入中国后,成为了一种新式的公众娱乐方式,不仅为城市民众的文化娱乐生活增添了一道光彩,也为中国戏剧注入了新鲜血液,使之逐渐走向现代化,同时也促进了城市社会的变迁。 3.方圆九州几重天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扭秧歌成了经常性的活动。每天晚饭后,数以百计的老年人、青年男女聚集在路边,锣鼓叮咚,彩扇抖动,翩翩起舞,既陶冶情趣,又强健身体。进入新时代,秧歌已经改进步式,花样翻新,而且形成不少相对固定的民间表演场所。上世纪80年代,政府还组织秧歌比赛。各单位、各乡镇的秧歌队聚集长春,在锣鼓、唢呐的伴奏下,使出浑身解数,还伴有“旱船”“骑驴”“高跷”“耍狮子”等形式。秧歌队一到,长春主要街路顿时被围得水泄不通,观众可达上万人。 4.建国初的娱乐新风 新中国时期,依然是戏曲为主要娱乐形式,同时有革命歌曲、文艺演出,有线广播、电影逐渐普及到街坊村头。在作品内容方面,禁止古装戏和古代题材的作品,要求文艺作品必须反映现代生活,必须反映工农兵。造成“高、大、全”式的理想化、完美化英雄充斥舞台。而且在数量方面非常少,文革10年,总共才拍摄了20几部故事片。那时最流行的就是人们常说的样板戏,可以说家喻户晓,人人都会来上一段。但是那时因为思想控制比较严,造成文化娱乐形式特别少,内容单调,数量匮乏。人们的集体活动是那么高度统一。学红宝书、背毛主席语录、跳忠字舞、看样板戏——是人们最普遍的娱乐方式。从六十年代开始,露天电影逐渐走进了城市与乡村。农村那时候放电影,都是露天电影。那时候没有车,放映员用马驼着放映机器,在村中找一片空地,立两个木杆子,再把幕布挂在木杆子上,就可以放电影了。放映的内容也比较单调,除了八个样板戏就是“三大战”(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在六七十年代,尤其是“文革”时期,跳“忠字舞”和唱“样板戏”是全民参与的政治活动,也是群众娱乐活动的主要内容。无论你会不会跳,会不会唱,都得学着跳,学着唱。露天电影院提供的娱乐,并不是电影带来的单一快乐,它同时也是农村家长里短的各种信息的交汇地,是八卦消息的隐秘传播场所,当然,对于孩子而言,电影并不重要,最重要的

现代生活五大主流生活方式总结

现代生活五大主流生活方式总结 纵观2000年到2010年近十年室内设计的发展趋势和流行风潮,业之峰总结已往住宅室内设计的文化后,首次系统地提出室内设计应以人的生活方式为主创思路,以生活方式决定风格方式的设计思想来提升设计文化及室内设计的发展潮流方向,总结出怀旧、时尚、简约、舒适、健康这五大主流生活方式,演绎出十大设计风格—新古典、新中式、浪漫主义、现代前卫、北欧风情、现代简约、乡村风格、雅致主义、地中海风情和东南亚风格。这十大风格基本囊括了当今社会人群的主要的社会活动与生活文化,是现阶段国人思想意识,消费理念、审美情趣演变后的一种归纳和展现。 一、主流生活定义: 主流生活:主导现阶段人类生活方式及社会家居文化的五种生活形态(健康生活、舒适生活、简约生活、时尚生活、怀旧生活。 1,怀旧的生活方式 对逝去岁月的一种追忆、对传统的向往、对古老的怀念。怀旧不是仿古,不是在追求过去的形式,而是文化,历史,哲学和精神。怀旧是岁月的痕迹。是自然于人之间的平衡的状态,是人与人之间更加缠绵微妙的情感。 当瑶剧卷土重来,当黑胶唱片慢慢复活,当《变形金刚》被拍成电影,当费玉清唱起《青青校树》,当徐志摩的老情书被出版……毫无疑问,一个怀旧的时代正悄无声息地来到。按照精英人士的说法,当人们普遍感到生存压力增大的时候,人们才会产生怀旧。怀旧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抚慰或者心理麻痹。 适合人群:新中式风格有很强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又适合现代人生活。整体典雅,庄重又不像中式古典那么生硬,现在正逐渐被多数人接受和认可。 年龄层:中年以上(35岁以上) 职业身份: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军官干部及国家公务员 适合户型:别墅,大户型,中等户型均可。 提示:1 新中式的家居陈设与传统不同,多为西式陈设方法。 2 重新强调舒适性。木材质居多。 图片赏析:图片1 古典的中式风格 统帅装饰工作

中国传统人际关系模式与现代

第二讲中国传统人际关系模式与现代 人际关系的变迁(p269) 〔教学目的〕: 1、了解传统人际关系的特征以及辩证地对待传统人际处事原则; 2、了解现代人际关系的变迁,学会适应现代人际交往环境 〔课时安排〕:4学时课堂授课、2学时讨论 一、人际关系的历史演变 (一)原始社会的人际关系――平等自由是其人际关系的基本特征,人际交往范围极其狭小,团结互助是原始氏族内部人际关系的主要表现,习俗是调节人际关系的主要社会规范; (二)奴隶社会的人际关系――极端不平等,虚伪、狡诈、欺骗、背信等不良风气出现; (三)封建社会的人际关系――维护人际间的等级关系,父子夫妻等家庭人际关系也表现为等级关系; (四)资本主义社会的人际关系――以利己主义为核心,自由、平等、博爱等人际原则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而广大工人则少有自由。 二、中国传统人际关系的基本模式 中国传统人际关系的基本模式是“人缘”;“人情”、“人伦”构成的三位一体,它们彼此包含并各有自身的功能。“人情”是核心“,彼此包含了传统中国人以”亲亲“(家)为基本的心理和行为模式;“人伦”是这一模式的制度化,家为这一样式提供了一套模式原则和规范,使人们在社会互动中遵守一定的秩序;“人缘”是人们观念中对这一模式的总体设定(天命) 情――人际行为的“是什么”(价值) 伦――人际行为的“怎么样”(规范) 缘――人际行为的“为什么”(心理) 三者构成了一个包含价值、心理和规范的系统。它们彼此的合一来源于中国传统社会文化背景中的天命观、;家族制度和以儒家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的合一。中国人际关系偏重于情已不同于西方,而在这情中再加进伦理的成分则更显示出自己的特色。人伦是传统伦理思想对人情的规定,其外在形式是礼,其内在心理是仁。另外,缘在人际关系中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归因来达到为人处世过程中的心理平衡。它对于人情操作中遇到的种种现象十分有利,使人不致于因祸福恩怨而大喜大悲,从而心甘情愿地适应人际关系上的各种可能,并以一种中和的态度来对待人生。 从中国人际关系模式的分析中,可以发现它的前提公设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是可以相通的。 (一)人缘是构成传统人际关系的纽带 人缘中的“缘”包括:地缘、血缘、 (二)人伦是调节传统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经前期综合征的流行病学及相关因素

专题笔谈 经前期综合征 经前期综合征的流行病学及相关因素佟庆,赵春霞 …………………………………… 经前期综合征的病因学说濮凌云 ……………………………………………………… 经前期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滕秀香 ……………………………………………… 经前期综合征的中西药治疗许昕,赵培 ………………………………………………… 经前期综合征的流行病学及相关因素 佟庆,赵春霞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北京100078) do:i10.3969/.j issn.1008-1089.2010.11.004 1 相关概念 经前期综合征(pre m enstrua l syndro m e,P MS),是指女性在月经前出现躯体、精神以及行为方面的改变,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月经后症状自然消失的一种病症。P M S的概念最初于1931年由美国Frank RT医生提出。由于本病的精神、情绪障碍更为突出,以往曾命名为 经前紧张症 、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 。近年认为本病症状涉及范围广泛,除精神神经症状外还涉及若干互不相联的器官、系统,包括多样器质性和功能性症状,故总称为经前期综合征。 也有学者突出P M S情绪异常方面的症状而提出 晚黄体期焦虑症(late l u tea l phase dysphoric d is or der,LLPDD)的概念。1999年美国精神病协会对经前期综合征的严重类型定义为经前焦虑症(pre m enstrua l dysphoric disor der,P MDD)。目前国际上两大疾病分类系统对P M S有不同的处理。美国精神病协会(APA)出版的诊断统计手册第四版(DS M I V)认为,P M S可能是一种心境障碍;国际疾病分类系统(I CD)则将P M S视为妇科疾病。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二版修订(CC MD 2 R, 1995),将P M S列入 内分泌障碍所致精神障碍 类目中,认为P M S 能明确内分泌疾病性质 ,命名为经前期精神障碍(经前期紧张综合征)。200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八年制精神病学,将P M S列于 内分泌疾病和代谢性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之 性腺功能异常所致精神障碍 中。 2 P M S的流行病学与相关因素 因采用不同的诊断标准,难以得到较为确切的P M S发生率数据。据估计,3%~10%的女性完全没有P M S症状;30%~90%的女性经前期有轻度症状,但不认为是P M S;20%~30%的女性经前期存在中至重度P M S症状,生活受到干扰;2%~10%的女性P M S症状严重而影响正常生活被确诊为P M S。而一项研究结果则认为,在21~35岁年龄组,中度P M S的发生率为22%~38%,重度的P MDD发生率为3%~8%。 2.1 年龄 P M S在育龄女性中发病率较高。国外报道,P M S在育龄女性中的发生率为30%~ 40%。国内赵更力等对454例育龄妇女的调查发现,P M S发生率为30.4%。乔明琦等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P M S发生率占成年女性的41.9%。 现代妇科治疗学 指出,月经前无P M S症状者约10%~15%,有轻微症状者约50%,自觉症状较重或影响日常生活者(即P M S患者)约30%~40%,有严重P M S症状者不到10%。亦另有学者研究认为,P M S在生育阶段女性的发病率可高达70%~ 90%,其中10%~15%症状严重。张德利等甚至报道本病在育龄女性中的发生率为96%。而钟金源的研究则指出,有报道认为该病在育龄女性中的患病率约为2.5%。不同的流行病学研究得到的结论不一致,可能缘于所采用的诊断标准、个体反应性、 13 中国临床医生2010年第38卷第11期(总813) Chinese Journa l For C li n icians

浅谈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刑事法律与案例》结课作业 ——浅谈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061310418 王斌 这学期的选修课选了刘耀彬老师的《刑事法律与案例》,一开始觉得有关法律应该是很无聊的课,但是事实上这门课还是很有意思的,有关一些罪行的判定也让我长了不少知识。经过一学期的学习让我对法律和一些常见的罪行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在第十周的课程中老师提到了“洛阳性奴案”,让人震惊不已。案犯李浩十分残忍,毫无人性,但是案发后受害者似乎忘记了恨,还在警察调查中试图袒护李浩。这就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典型体现。 斯德哥尔摩效应,又称斯德哥尔摩症候群(Stockholm syndrome),或称为人质情结,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 一九七三年八月二十三日,两名有前科的罪犯意图抢劫斯德哥尔摩最大的一家银行失败后,挟持了四名银行职员。这两名可能的抢匪劫持人质达六天的时间,在这期间他们威胁受俘者的性命,但有时也表现出仁慈的一面。 在出人意表的心理错综转变下,这四名人质抗拒政府最终营救他们的努力。这起事件发生后几个月,这四名遭受挟持的银行职员,仍然对绑架他们的人显露出怜悯的情感。他们拒绝在法院指控这些绑匪,甚至还为他们筹措法律辩护的资

金。据说,当中一名遭挟持的女性,后来与之前绑架她的一名绑匪,在他服刑期间与他订婚。 这件事激发了社会科学家,他们想要了解在掳人者与遭挟持者之间的这份感情结合,到底是发生在这起斯德哥尔摩银行抢案的一宗特例,还是这种情感结合代表了一种普遍的心理反应。而后来的研究显示,这起研究学者称为「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事件,令人惊讶的普遍。 研究者发现到这种症候群的例子见诸于各种不同的经验中,范围从集中营的囚犯、战争囚犯、乃至于娼妓、受虐妇女与乱伦的受害者。 这项调查的结论是,如果符合某些条件,任何人都有可能遭受到斯德哥尔摩症候群。 首先,受俘者必须真正感受到绑匪威胁到自己的存活。 其次,在遭挟持的过程中,被绑的人必须辨认出绑匪可能施予一些小恩惠的举动。 第三,除了绑匪的看法之外,受俘者必须与所有其它观点隔离; 最后,受俘者必须相信逃离是不可能的事。 专家认为,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这种心理转变,可发生在三到四天时间,但必须强调的是,身历这种症候群的人并不是疯了,而是他们正在为保住生命而战。这种症候群代表受俘者藉由讨好绑匪,以确保自己的一种策略。 受掳者尽最大的努力不去激怒或挑衅绑匪;而受俘者这样做的时候,也渐渐失去自我意识,直到完全接受掳人者的观点。假如受俘者现在用掳人者的眼光来看世界,他们就不再渴望自由,结果是当救援到来时,受害人可能会抗拒营救。

社会现代化与当代都市生活方式

社会现代化与当代都市生活方式 鲍宗豪教授 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院长、博导 对生活方式的研究,可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切入,把文化看作社会全部生活方式的总和;或从社会结构的视角研究,综向考察世代交替中生活经历的社会烙印;或把生活方式当作阶级辨别指标来研究;或把生活方式当作消费方式来研究。各种研究视角、研究路径与方式,都有其合理性。值得重视的是:如何全面科学合理地解读我国当代都市生活方式的新变化?本文试将当代都市生活方式放在社会现代化的背景中作些探讨。 一、社会现代化与当代我国都市生活方式研究的新视角 本文提出研究当代我国都市生活方式的社会现代化视角,其理论的现实基础是:全球化、全球社会现代化引起了社会生活方式的新变化。 全球化并不是一种新现象,可以追溯到15世纪美洲新大陆的发现。1492年哥伦布远航美洲,把东半球和西半球联在一起,使人类第一次知道彼此之间确实同住在一个不可分割的地球开始,便揭开了人类社会全球化进程的序幕。然而,只是到了今天,即500年以后,随着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协同发展,全球才呈现出了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局面,其作用范围之广,影响强度之深都是任何一个时代所无法比拟的。21世纪的全球化日益凸显了全球社会现代化的取向,全球化与全球社会现代化的目标、内涵、路径与方式也有所交叉、重复。全球化与全球社会现代化的一致、重合,促进了全球社会转型、社会现代化;社会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化的进程,又涉及到人类生活所有方面的深刻变化。这样,我们就可从全球社会现代化的视角研究当代我国都市生活方式的变化。 全球社会现代化本质上也是一场非常深刻的重构当代都市人生活方式的革命。当代世界发达国家已开始了由现代性社会向后现代社会的转型。伴随着“后现代社会”、“后现代化时代”的到来,以获取物质财富为主要动机的“生产本位论”正为“生命本位论”、“生活本位论”所取代。在“后现代化时代”,全球都市公民都更关注、更重视生命、生存和生活的质量。如何解决个体和集体的生存与生活需求?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都市公民的生活质量?如何不断提高都市公民生活的幸福感?已成为全球都市公民的普遍追求与期待。 但是当今全球社会的现实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平等与不公正矛盾相当突出。目前世界上大约有3.5亿土著居民,他们生活在70多个国家,讲着5000种语言(UNESCO 2004);其中大约 520万人仍然(或曾经)以狩猎和采集为生(Schweitzer 2000),约占世界人口的0.08%;2001年,世界上大约 16%的人(9.6亿)生活在高收入国家,84%的人(52亿)生活在发展中国家,45%的人(约27亿)每天生活费不到 2国际美元(按购买力平价计算),18%的人(约11亿)每天生活费不足1国际美元(WB 2005);而且不平衡、不平等、不公正的矛盾仍在扩大。① 在我国,根据美林集团的《2004年度全球财富报告》,拥有超过100万美元金融资产的富人为23.6万,尽管在我国16岁以上“经济活动人口”中仅占0.03%,但是,其影响能力巨大。这些富人拥有的总资产已经超过9,690亿美元,而我国2003年度的GDP总量也仅有14万亿美元。在我国的财富分层中,居于另一个极端的是贫困人口。2003年贫困人口总数为 2,900万人,比 2002年甚至还增加了80万人。而且,这里测算的标准是人均年收入人民币637元以下,每天不足2元人民币这在我国也是很低的标准。 上述分析表明,以全球社会现代为视角研究当代我国都市生活方式新变化,不仅使我们能更科学合理地解读当代我国在融入全球社会现代化进程中都市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的根本原因,也能使我们认识,提高我国都市公民的生活质量,形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对于社会文明、社会和谐,对于和谐世界、人类文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①参见《中国现代化报告——社会现代化研究》(2006)第1页。

孔子仁思想对现代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影响分析

孔子“仁”思想对现代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影响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缺乏普世意义上的主体精神信仰。儒、释、道三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逐步杂糅、统一成为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最高体现,它们共同作为传统中国人的信仰系统、价值判断系统、礼仪系统、交流认同系统和意识形态系统。其中,儒家思想作为历时千年、土生土长的社会主流价值体系,在中国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占据了主体性影响及支撑性作用。尤其是孔子的“仁”思想,其将儒家的入世进取、克己复礼、仁者爱人等传统人格精神与现代人文思想及价值取向和谐地熔铸一体,从而构成了现代中国人独特丰实的人性內质,并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现代人的主体性审美思维,具有深厚的美学意蕴和丰富的文化精髓。 从儒家主流价值观出发,结合内外部历史环境的变动及演绎,我们总结孔子“仁”思想对现代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性本善的生命理念;平等的、无差别的博爱思想;践行仁义、牺牲自我而又能追求自由、至情至性的入世态度;重义轻利、诚实敦信的价值取向。这几方面的辩证统一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现代人自身以及人与家庭、人与社会的协同、自由、全面发展。 首先,“仁”思想强调人自身的全面修炼及协调发展。孔子在传播“仁”思想的过程中,十分注意对学生及信徒自我修炼的引导及教育。要求他们进行深刻认识、全面修习,逐步达成“道”、“德”、“仁”、“艺”等四个方面,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与现代人的素质培养及自由发展高度契合,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及借鉴意义。这就要求现代人在自我发展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身体素质的提升、文化知识的学习,同时也要加强道德素养的修炼、理想人格及社会终极关怀的感悟。只有这样,才能在不断砥砺、不断修炼过程中成就现代人自身全面、健康的素质与人格,以为人的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也是现代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起点及动力源泉。 其次,“仁”思想注重人与家庭及周围的交流、互动发展。孔子的“仁”思想不仅仅是形而上的社会化哲学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它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和推广意义。它会结合具体的、个性化的行为方式教给人们在人与家庭及周围的互动发展中应该怎么去做,怎么做才算符合规范及标准。最重要的是要在与血脉亲人、周围朋友的相处中学会“爱人”,“爱人”正是孔子“仁”思想的实质和第一要

流行病学发展的回顾和展望

流行病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李立明1,王艳红,吕筠 1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2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北京 【摘要】流行病学是在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学科,在探索疾病病因、预防控制疾病、制定和评价公共卫生策略措施,以及改善人群健康等诸多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和医学模式的转变,流行病学的应用范围已经由传染性疾病扩展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伤害和健康相关领域等,流行病学理论和方法也日趋完善成熟,它已经成为预防医学的基础学科和现代医学的骨干学科,被誉为“公共卫生之母”。本文扼要地回顾了流行病学的发展历程,归纳总结了近些年流行病发展趋势,探讨了今后流行病学发展可能面临的挑战与困惑。 【关键词】流行病学;历史;研究方法 Epidemiology: history and challenges LI Li ming1, WANG Yan hong2, LV Jun2. 1.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Beijing 100005, China; 2.Department of Epidemiology and Biostatistics,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Epidemiology is defined as “the study of the distribution and determinants of health related states or events in specified population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study to control of health problems.” During nearly 100 years of development, it has been the basic science of public health and the backbone of modern medicine. With the changing pattern of disease in populations, the applications of epidemiology now have expanded from infectious diseases to chronic, non communicable diseases, injuries and health related events. Moreover its theories and method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rich and mature. In this paper we briefly review the history of epidemiology, features of modern epidemiology, and the challenges and confusion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Epidemiology; History; Research methods (Chin J Dis Control Prev 2008,12(4):304 308) 1 流行病学发展历史的概述[1,2] 1850年“英国伦敦流行病学学会”的成立,标志着流行病学学科的形成。从19世纪50年代至今,流行病学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9世纪初期的公共卫生时代,开展公共卫生项目是这一时期疾病预防的主要措施。1854年,英国医师John Snow(现代流行病学的奠基人之一),创造性地采用标点地图描述了霍乱在特定人群中的分布,揭示了霍乱以受污染水源作为传播途径的传染性本质,其蕴含对比的研究设计勾勒出现代流行病学中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的雏形,成为流行病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第二个时期是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早期,随着微生物学的发展和Koch氏法则的建立,流行病学逐步向基于病原学单病因理论的传染病流行病学过渡,“三环节、两因素”为内容的“流行过程”理论逐步形成和完善,开展了一系列经典的流行病学研究。第三个时期就是20世纪中期开始的现代流行病学时期。人类疾病谱的变迁,促进了流行病学由传染病向非传染性疾病的扩展,20世纪中期Doll与Hill关于吸烟与肺癌关系的研究,同期美国Framingham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开创了流行病学发展的新纪元。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和随机对照实验的出现成为现代流行病

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生活在充满科学文明社会里的现代人,应该怎样来看待自身的健康问题呢?健康长寿是人人都企望的,但是怎样才能获得健康,并不是人人都明了的。 有人把健康的希望寄托于“进补”,其实根据祖国医学的理论“虚则补之”,只有体虚的人,才需进补。每天大鱼大肉,其实膏梁厚味反伤脾胃。 那么怎样才能获得健康呢?。 饮食 就以饮食而言,汉民族以谷类与蔬菜为主,倒是“绿色食品”。不过就总体而言,蛋白质略嫌不足,所以上海市政府的“菜蓝子工程”中就有增加蛋、奶、肉的措施。一般而言可以多吃点禽蛋、牛奶之类。然而,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居民的脂肪饮食已嫌过多。 高盐亦是我国人民饮食中的问题。盐是生活中的必需品,但盐分摄入过多可使胃炎、胃溃疡发病率因而增加,致癌物质易于入侵,胃癌亦因此高发所以,低脂、低盐的饮食应该提倡。新鲜蔬菜中富含维生素C,能抑制某些致癌物质形成。水果如柑桔之类还含有黄酮,有抗癌作用,故还需要提倡多吃些新鲜蔬菜与水果。吸烟是一种不良的嗜好。吸烟的人发生肺癌的危险性高于不吸烟者的10倍,而发生喉癌、食管癌的危险性也分别高出8倍、6倍和4倍。吸烟者冠状动脉易于痉挛,心血管病发病率增加酒精损肝,偶尔为之尚可,酒精尚是促癌物质。肝炎后继续饮酒者肝癌发病率增高。所以烟应戒绝,酒不可多饮。 另外,早婚分娩后不授乳者乳腺癌的危险增大,妇女不可不加注意。 运动 缺少运动也是现代人生活中重要的弊病。上楼有电梯、出门有汽车、洗衣不用手、微波炉一烤可以饭来张口,不但缺少运动,连一般的劳动也被简化了。人的体能被节约,日久便退化,于是肌肉无力。脂肪堆积、肥胖、腰椎病、颈椎病随之而生。所以运动也是文明生活的一个标志。当然,运动量是应该因人而异的,不过持之以恒却是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的。 对于健康与疾病的认识 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还包括对于健康与疾病的认识。事实上疾病是客观存在的,许多疾病都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为好。又如有人患某些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由于这些疾病在短时间内没有什么特殊的症状,就置之不理,时间一久各种并发症出现,或是神经炎、足坏疽,这时懊悔已来不及了。又有人听说有的病需要终身治疗,就认为反正治不好,就不去管它。高血压病也好、糖尿病也好,只要认真治疗,血压完全可以降到正常水平,血糖也可以维持正常,他们完全可以象正常人一样生活。 当然,现代的健康概念是指身心两个方而的健康,和对环境的良好适应。心理的健康问题过去比较忽视,心理健康的基础应该是建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就比如人际关系,从大道理来说,我为人人是基础,不能只要求人人为我。具体一些来说,对任何事物都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看人要多看别人的优点,责人宽,责己严,大家都能这样的话,人际关系自然就会和谐。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加上努力学习、奋发向上,有克服一切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他自然就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适应环境。 人对自身的健康也应该有一个科学文明的观念,建立一个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