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认知的个体差异与管理
第三章 个体差异与管理

第三章个体差异与管理一、认知差异与管理1)感觉:客观事物直接作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所产生的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特点是只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2)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所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各种个别属性联系起来,在人脑中产生的对事物各种属性的整体反映3)社会知觉: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人的知觉。
包括对个人、群体和组织特性的知觉。
对人与人关系的知觉就是一种社会知觉。
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建立起正确的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社会知觉包括:A对他人的知觉B对人际关系的知觉C对角色的知觉D对因果关系的知觉(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社会知觉)4)自我知觉:主体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从而使自己的行为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5)自我知觉与社会知觉的关系:自我知觉往往是在社会知觉中进行的,而在社会知觉中必然发生自我知觉。
6)在自我知觉中,由于从个人角度看自己,难免使自我知觉带有某种主观性。
所谓“敝帚自珍”就是这种(自我知觉)主观的体现。
但自我知觉又有客观性,因为主体总在社会知觉中进行自我知觉的,对外界的对象的反映是无法抹杀的。
因此,应当“以人为镜”,把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态度和行为作为自我知觉的客观参照,以克服自己的主观性。
这样,通过自我知觉才能真正地发现和了解自己。
2知觉的过程和影响知觉的因素1)知觉过程:包括观察、选择、组织、解释和反应五个阶段。
(考多选题)2)影响知觉的因素:A影响知觉选择的因素:客观因素:形状的大小、强度的高低、对比性的强弱、变化的快慢、重复次数的多少;主观因素:观察者的兴趣、需要和动机、个性和经验B影响知觉的因素:知觉对象与背景的不同配合;知觉归类。
3)产生错误知觉的原因:A知觉防御:人们保护自己的一种思想方法倾向B首因效应:一种先入为主的思想方法C晕轮效应:一种以点概面的思想方法D投射:以己度人的思想方法。
3知觉差异与管理1)X理论与Y理论美国格拉斯·麦克里格。
认知的个体差异与管理_真题-无答案

认知的个体差异与管理(总分100,考试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1. 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是______A.感觉 B.感知 C.感想 D.思想2. 对人的知觉属于哪个范畴?______A.空间知觉 B.一般知觉 C.社会知觉 D.运动知觉3. 代表了图形及其背景的一个分界面的是______A.图形 B.平面 C.轮廓 D.构图4. 以视知觉为主,与运动知觉协同活动的结果是______A.深度知觉 B.浅度知觉 C.空间知觉 D.一般知觉5. 同样大小和宽窄的物体,大的和宽的显得______,小的和窄的显得______。
A.视不同情况而定 B.差不多 C.远,近 D.近,远6. 双眼视差只对多少距离内的物体知觉起作用?______A.400米 B.500米 C.600米 D.700米7. 人脑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是______A.空间知觉 B.一般知觉 C.时间知觉 D.运动知觉8. 关于人们对待时间的态度,下列说法不准确的是______A.学会节省和管理时间 B.善于利用零散的时间 C.挤出来的时间使用效率低 D.学会诊断自己对时间的利用是否准时、守时9. 先看瀑布,后看田野,会感觉田野飞起来一样。
这是属于______A.自动 B.真动 C.运动后效应 D.诱动10. 由“少妇与老妇”的双关图实验可以看出______A.活动性刺激物对知觉的影响 B.兴趣差异对知觉的影响 C.心理定势效应对知觉的影响 D.知觉受客观因素的影响11. 下列事例不能说明知觉影响因素的是______A.太强的刺激容易使人感觉疲劳 B.考虑扩大零件与车床的颜色对比 C.女孩对商场的漂亮衣服百看不厌 D.白纸在月光下和阳光下看都是白色的12. 儿童在逛商场时会特别关注玩具货架,而对其他商品基本毫无印象,这说明了______A.兴趣差异对知觉的影响 B.需要对知觉的影响 C.经验对知觉的影响 D.知觉情境的影响13. 社会知觉概念的提出者是美国心理学家______A.布鲁纳 B.武德沃斯 C.威廉·詹姆斯 D.罗斯14. 社会生活中的个人、社会团体及组织属于______A.群体 B.社会客体 C.社会群体 D.社会主体15. 社会知觉的种类不包括______A.社会认知 B.自我知觉 C.角色知觉 D.人际知觉16. “自我是一个人之所以成为他的所有本质属性的总和”,这是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______A.罗斯 B.威廉·詹姆斯 C.琼斯 D.尼斯贝特17. 当人们在观察自己和观察他人时______A.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B.观察自己时掌握的信息较多 C.在知觉他人时,别人是观察者,自己是被观察者 D.在自我知觉时,自己只能是被观察者18.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角色知觉的种类?______A.自我角色知觉 B.他人角色知觉 C.角色规范的知觉 D.关键角色知觉19. 商人追求利润,医生救死扶伤。
自考00163管理心理学-高频考点复习资料

课程学习要求学习内容第一章 管理心理学绪论••••学习内容第二章 管理和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与人性观的发展••••学习内容第三章 认知的个体差异与管理••••学习内容第四章 个性差异与管理•••学习内容第五章 需要、动机、激励与员工积极性的调动•••学习内容第六章 工作态度、心理契约、心理压力与管理•••学习内容第七章 团体行为与管理••••••学习内容第八章 组织行为与管理•••学习内容第九章 组织文化与组织形象建设••学习内容第十章 领导行为与管理•••考试题型与分值题型题量分值30题30分5题10分5题25分2题20分1题15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00分考点1 管理的职能考点2 心理过程例题【正确答案:C】考点3 个性心理特征考点4 人本管理的主要内容考点5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原则考点6 管理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例题【正确答案:D】考点7 补充考点考点1 工业革命时期的管理先驱例题【正确答案:B】考点2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考点3 法约尔的理论考点4 韦伯的理论观点考点5 梅奥和人际关系理论例题【正确答案:B】考点6 四大人性假设考点1 感觉和直觉的定义考点2 一般知觉的分类考点3 知觉的基本特性例题【正确答案:D】考点4 影响知觉的因素考点5 社会知觉的种类考点6 社会知觉中常见的归因偏差①②考点7 归因偏差的克服考点8 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和效应例题【正确答案:B】考点9 社会知觉的应用及印象整合与管理。
组织行为学--终极版

00152 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孙彤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篇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对象与性质第—节组织行为学与管理人员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第三节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第四节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第二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第一节研究方法的主要特性第二节研究的基本过程第三节研究的主要方法第四节研究结果的统计分析法第二篇个体行为与管理第三章个体差异与管理第一节认知差异与管理第二节价值观、态度差异与管理第三节个性差异与管理第四章创造性行为的培养与开发第一节创造性行为的特点和类型第二节创造性行为应成为新世纪组织行为的主旋律第三节创造性行为人员主观特征的自我培养和测定第四节开发创造性行为应具备的客观环境第五章事业生涯的设计、开发与管理第一节事业生涯及其设计与开发的概念第二节研究事业生涯设计与开发的意义第三节事业生涯的管理第四节事业生涯的选择第五节事业生涯的变动方向与发展阶段第六节实施事业生涯设计、开发与管理应注意的问题第三篇群体行为与管理第六章群体心理与行为基础第一节群体的定义与类型第二节制约群体有效性的因素第三节群体规范与角色第四节群体凝聚力第七章群体内部互动行为第一节协同效应第二节群体压力与从众第三节群体沟通第四节群体决策第八章群体的人际关系第一节人际关系的性质第二节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第三节人际关系的测量第四节竞争与合作第九章群体间互动行为第一节群体间行为的特性第二节群体间冲突第三节冲突的管理第四篇领导行为及其有效性第十章领导行为与领导过程模式第一节领导的概念与功能第二节领导的过程模式第十一章领导理论第一节领导素质理论第二节领导行为理论第三节领导权变论第十二章领导的决策行为第一节领导与决策第二节领导决策的原则第三节领导决策的客观依据第四节领导决策的程序第五节领导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有效化第五篇激励理论与应用第十三章激励过程诸要素的研究第一节行为第二节动机第三节需要和目标第四节激励第十四章激励理论研究第一节激励理论的发展第二节内容型激励理论第三节过程型激励理论第四节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第十五章运用激励理论、建立激励机制第一节激励过程模式与建立激励机制第二节激励机制与激励理论第六篇组织行为与组织文化第十六章组织结构第一节组织结构概论第二节组织结构设计第三节组织行为科学化第十七章组织变革与组织发展第一节组织变革和发展的目标与特点第二节组织变革的压力与阻力第三节组织变革的对策第四节我国企业的组织变革第十八章组织文化第一节组织文化的发展第二节组织文化的建立一、选择题(常考知识点)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对象与性质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是系统分析2.组织行为学具有多层次交切的特点,它所研究的四个层次是个体、群体、组织、外部环境.P103.组织行为学产生和发展过程起始于心理学。
组织行为学课程标准辩析

《组织行为学》课程标准一、课程代码:二、适用专业:双证书自考本科(工程管理)三、课程性质与目的《组织行为学》是为培养和检验自学应考者对以人为中心的现代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的科学。
这是一门以人为中心的现代管理学,是多学科相交叉的边缘性科学,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应用性科学。
本课程的具体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认识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反应的规律性,从而提高考生在做领导工作和管理工作过程中,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的能力,最充分地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挖掘人的潜能,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目标。
四、课程设计思路鉴于《组织行为学》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及其内容体系的不断更新等特点,本课程的设计思路如下:在教学内容中,突出对学生组织行为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管理工作项目需要来进行,同时充分考虑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充足、必要及发展性要求,融入管理从业人员在职业上对于组织行为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基本要求,以此设计教学项目,组织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组织行为管理的实践能力与积极的组织行为意识。
五、课程总体目标(一)知识目标1、全面了解组织行为学的体系,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研究的基本分析方法;2、能应用所学知识分析组织中人的行为、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3、理解个性差异在管理中的应用和创造性行为的培养和开发;4、掌握群体的类型、制约群体有效性的因素、群体有效沟通的障碍和群体冲突的管理;5、理解领导理论,领会激励理论的应用;6、掌握组织结构的设计原则,认识不同组织结构的形式和特点,领会组织变革与组织发展的特点.(二)能力目标1、能应用所学知识分析组织中人的行为、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2、能运用个性理论分析人的个性差异、懂得改变态度提高工作满意度的方法;3、能运用适当的手段管理压力、防御挫折;4、能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正确分析并处理管理中的人际沟通问题;5、会对冲突进行管理,能把自己塑造成为优秀的团队成员;6、能应用各类激励理论;熟知组织权力和政治的作用;7、会进行组织结构的设计(三)素质目标1、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素质;2、诚实守信、敬业爱岗、吃苦耐劳、踏实肯干、团队合作、沟通表达、勤奋务实与细致耐心等职业精神。
自考《组织行为学》复习笔记

自考《组织行为学》复习笔记自考《组织行为学》复习笔记自考《组织行为学》复习笔记00152 20XX年版本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对象与性质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受其生理、心理支配或客观环境的刺激而表现出能被观察到的一切外显的活动。
广义的行为除上述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外,还包括内隐的心理活动。
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1)具有适应性(2)具有多样性(3)具有动合理使用人才的水平。
(二)研究组织行为中的群体行为与管理,可以使管理者改善人际关系,增强他们所管辖的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研究组织行为中的领导行为与管理,可以促进管理者提高领导素质,改进领导行为,掌握领导艺术,增强领导的有效性。
(四)研究组织行为学中的激励理论与应用,可以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各(一)主观内在影响因素。
包括生理、心理、文化三方面因素。
(二)客观外在环境因素。
又包括组织内部环境因素和组织外部环境因素。
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七: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这个体系是一个投入与产出的大系统,它从人力的投入开始,通过依次地对体心理与行为的研究,群体心理与行为的研究、组织心理与行为的研究、组织外部环境的研究这四个层次,最终到人力的产出为止。
八:文化的功能有以下五点:1.文化是区别不同社会的标志。
2.文化使一个社会的价值观更系统化。
3.文化为社会的团结和组织的凝聚力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基础。
4.文化对社会结构提供材料和蓝图。
5.社会和组织的文化,能够塑造社会和组织的个性与性格。
九:行为=f(人的主观特性所处客观环境的特征)B=f(Pa、b、cEm、n、oshy;shy; )第二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第一节研究方法的主要特征:一、研究程序的公开性;二、收集资料的客观性;三、观察和实验条件的可控性;四、分析方法的系统性;五、所得结论的再现性;六、对未来的预见性。
个体差异与管理

引导案例:“我们的生活与梦想!”
❖ 特米·塞维治有一份很有意思的工作。这 位年方30的微软员工带领手下的工作小组试 图了解下一世代(1977年后出生的人)所思 考的问题,以及这一代人的需要。她希望利 用这一信息帮助微软更好地了解值观。不久前,她从公司的500多名夏 季实习生中邀请了10个人,请他们在西雅图 饭店喝咖啡,谈谈他们的生活和梦想。
❖ 自画像
❖ 一个人的内心有4个窗口,各个窗口的大小比例 因人而异。
透明窗口 别人了解,自己也了解
不透明窗口 别人了解,自己不了解
隐蔽窗口 别人不了解,自己了解
未知窗口 别人不了解,自己不了解
了解自己的两个途径: 内省:摘下有色眼镜,“他们这么看我是因为误解我了” 交往:了解别人眼中的自己,获得自我信息增多、全面。
2)知觉对象的颜色、形状、大小、声音、强 度和高低、短动状态、新奇性和重复次数 都会影响知觉的结果。
3.知觉的情境因素
❖ 知觉的情境因素通过影响人的感受性而改 变知觉的效果。所谓感受性就是人的感觉 灵敏度,人对外界刺激物的感觉能力。人 的感受性在环境作用下发生的变化,表现 为下列现象:
(1)适应; (2)对比; (3)敏感化; (4)感受性降低
解其动机、感情、意图的认识活动。
(2)人际知觉 ❖ 指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它主要以人的
交际行为为知觉对象,对人们交往中的动 作、表情、态度、言语、礼节等进行感知。
(3)角色知觉 ❖ 指对人们所表现的社会角色行为的知觉。
(4)对因果关系的知觉
(四)自我知觉
自我知觉是指一个人通过对自己行为 的观察而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自我感 知,是自己对自己的看法。
❖ (二)知觉
❖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 的整体属性或各个部分在人脑中的反映。
第三章 认知的个体差异与管理

第三章认知的个体差异与管理第一节一般知觉一、知觉的概念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应。
感觉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是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
人的知觉活动是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具有4个环节:①从感觉资料中选择知觉的对象②应用知识经验对局部资料、不完整线索与信息进行回忆补充③应用知识经验对信息与线索进行加工和组织,构成完整的对象④对知觉对象做出适当解释并用名称标志它。
完整的知觉过程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察觉、分辨、整合、确认的过程。
二、知觉的分类①对人的知觉(属于社会知觉的范畴)②对物的知觉(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属于一般知觉)(一)空间知觉:是人对客观世界物体的空间特征与空间关系的认识。
对物体大小的知觉空间知觉对物体的方向位置与空间定向关系的知觉物体平面形状特性的知觉三维空间物体的深度与距离知觉形状知觉的整合构图原则:①接近性原则②相似性原则③封闭性原则④良好图形原则⑤对称性原则⑥简单、对称、共线的凸显,易看成平面,否则容易堪称立体图形⑦简单性(节约性)原则⑧共同命运或线条共同朝向的原则①接近于相似②开口封闭③良好连续✧在三维空间物体中,单眼深度线索只能提供有限距离的信息;双眼深度线索,既可提供距离、又可提供物体厚度的信息。
✧影响深度知觉判断的因素中,单眼线索有:①物体的重叠②线条透视③空气透视④阴暗阴影⑤运动视差⑥眼睛的调节⑦纹理的梯度双眼线索有:①双眼视轴的负荷②双眼视差(二)运动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
运动知觉以来的条件有:①物体运动的速度②观察者与运动物体之间的距离③观察者自身处在静止还是运动状态。
运动知觉的种类:真动、似动、诱动、自动、运动后效应(三)时间知觉:是人对客观事物时间关系的反映,是一种以内脏机体感觉、听觉、视觉等为主的复杂的知觉过程。
时间知觉必须依据客观事物为参照。
参考标志有:①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②人的活动及活动对象的变化③人造计时工具④生物钟现象时间知觉还受个人知识经验、主观态度和情绪等心理因素的影响,主要规律有:①一般人对1秒钟估计的最准确,短于1秒钟常被高估,长于1秒钟有被低估②同样时间间隔,有高频高速评估,低频频度评估现象③情绪、兴趣和态度对时间估计的影响④个人知识经验不同,在时间估计和知觉上也有个体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他将作为归因依据的外界信息资料氛围三 种: • 区别性(特异性)资料,即指当前某人的 某种行为是否具有特殊性,与他自己当前 的其他行为是否不相同(差异); • 一致性资料,即指某人的某种行为与周围 其他人的这种行为是否一致; • 一贯性资料,即指某人的某种行为发生事 一贯的,还是偶然的,前后行为是否具有 一贯性。
四、影响知觉(种类、特征)的因素
• • • • • •
(1)主观因素: ①兴趣差异对知觉的影响; ②态度不同,知觉理解不同; ③需要和动机对知觉的影响; ④过去的经验对知觉的影 响; ⑤心理定势效应对知觉的影响。
(2)客观因素 • :①刺激物强度的影响; • ②活动性刺激物的影响; • ③重复性刺激物的影响; • ④对象和背景的对比差异影响; • ⑤知觉情境的影响
五、归因偏差的克服
• 要引导成员多进行个人倾向归因,克 服总是外部归因的偏差。 • 要引导成员多从内在的、不稳定与可 以控制的因素(努力)来归因。 • 通过观察学习的方法,即学习与观察 其他成员正确归因、改进行为并取得 成功。
第四节 社会知觉的主要影响因素与 效应
知觉与错觉: • 人们知觉并不一定都是完全正确的。知觉 的经验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即产生错觉。 其原因是: • 1、人们知觉器官认识事物上的局限性。 • 表现为视觉、听觉、嗅觉等感知上的局限 性
二、归因的内容
• (1)社会行为成败归因研究——即关于人的心理 与行为的因果关系的分析,找出人社会行为成功 与失败的内部与外部原因、稳定与不稳定原因、 可控与不可控的原因等; • (2)社会推论问题研究——即根据人的行为及其 据结果对行为者稳定的心理特征、心理素质、个 性差异做出正确的推论; • (3)期望和预测行为的研究——即根据过去已发 生的行为及其结果,预测在某种情况下将会产生 什么行为。
• 维纳:认为现实中,根据内因与外 因,稳定与不稳定原因,可控与不 可控原因,一般人对行为的成功或 者失败常作如下4种归因 • ①归因努力或不努力的程度; • ②归因能力的大小; • ③归因工作(学习)任务难易程度; • ④归因个人运气与机会的好坏程度。
• 凯利: • 认为人们行为的原因十分复杂, 仅凭一次观察,是难以推断他 人行为成败原因的,往往需在 类似的情境中作多次观察,并 根据多种线索,才能正确地做 出社会行为的个人归因、他人 归因或是情境的归因。
(3)角色知觉概念:
• 社会角色在管理过程中有规范人的角色意识与行 为,协调人际关系,指导人的行为互动,以及有 利于领导者与员工的自我约束、自我表现、自我 发展与自我实现等多种重要功能。 • 角色知觉标准:①情绪和情感标准;②动机标准; ③社会地位标准;④社会服务于社会贡献标准; ⑤个性心理特征标准。 • 影响因素:①角色期望效应;②角色定势与刻板 效应;③角色冲突处理;④角色负担与压力。
刻板效应
• ,又称定型效应,是指人们用刻印在自己头脑中 的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以此固定印象作为 判断和评价人依据的心理现象。 • 刻板印象常常是一种偏见,人们不仅对接触过的 人会产生刻板印象,还会根据一些不是十分真实 的间接资料对未接触过的人产生刻板印象。 • 例如:老年人是保守的,年轻人是爱冲动的;北 方人是豪爽的,南方人是善于经商的等等。
知觉的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
知觉的理解性:指当人们知觉某一对象时,可以 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加深理解,并做出解释。 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人们可以根据经验,来按照 事物的局部特征和个别属性去感知事物的整 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 发生某些变化时,而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不变。 以上三种特征主要取决于人们的先行经验,知 识和经验越丰富,三种特性表现越明显。
三、归因的理论模式 (全是美国人)
• 海德:
• 认为行为原因归为个人因素(内因)和环境因素 (外因)。 共变、排除这两条解释归因的原则。 • 个人因素:主要包括人格品质、个性特征、情绪、 能力和智力、努力动机等; • 环境因素:主要包括他人、奖惩、工作任务的难 易程度和运气(机会)等。
• 共变原则:指把原因与结果的一致 性和共同性作为归因的依据。没有 这个原因时,这个结果也不会发生, 这个结果的产生归因于这个原因。 • 排除原则:指行为活动与活动的结 果,如果是外部环境原因足以引起 的,那就排除个人的内部归因,反 之亦然。
大小错觉
形状错觉
运动错觉
长短错觉
首因效应:“
• 先入为主”效应或第一印象。 领导者应善 于利用首因效应(“新官上任三把火”) 给职工留下第一印象。 •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仅凭第 一印象就妄加判断,“以貌取人”,往往 会带来不可弥补的错误 。Eg.《三国演义》 庞统投奔东吴被孙权否。
四、归因偏差
• (1)基本归因错误:低估情境性因素,而高估倾 向性因素。 • (2)认知性归因偏差:旁观者与行为者的认知归 因偏差对归因的影响。 • (3)动机性归因偏差:①自利性偏差——也称自 我服务倾向、自我标榜与利己性归因倾向。即人 们常常把成功的、积极的行为结果归因于自己的 原因,而把消极与失败的结果归因于情境因素。 ②涉及个人利益的归因偏差。 • (4)其他归因偏差:①性别的归因偏差(美 戈 登伯格1968 罗森1978);②文化差异的归因偏 差;③人格差异的归因偏差。
第三章
认知的个体差异与管理
第一节 一般知觉
• 一、知觉的概念: • 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 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 感觉的概念: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 反映,它是最简单的心理现象,但它保了 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是一切较高级、 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
知觉和感觉的关系
–共同点:都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 –联系:知觉以感觉为基础;感觉是知觉的成分;知觉 在感觉基础上产生,没有感觉就不会有知觉 –区别:1、感觉:指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 其臭。 –2、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即对客观事 物赋于意义并做出解释。 –3、知觉影响人的行为,即人的行为是以知觉为基础。 由于人的大部分决策是直觉决策,所以知觉直接影响 决策的结果。
• 自我管理的方法: • ①改变与改造环境,促进自我的发展; • ②通过再社会化(即社会教育、改造)途径, 改变与完善自我,促进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 • ③脱离不良环境,以利用自我发展; • ④回归社会,适应环境,以利自我免疫与发 展; • ⑤从他人、社会、团队、大局、全局、未来 的角度看问题,超越自我; • ⑥通过培养自信心与自尊心理来认识自我、 形成自我、发展自我等、
• 以视觉为例,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 为我们提供了某种颜色、边界、线 段等个别属性,经头脑的加工我们 认出了“这是一个香蕉”,“那是 一个墨水瓶”。 • 这种把感觉信息转化为有意义的、 可命名的经验过程就是知觉。知觉 是个体借助于过去经验对来自感受 器的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知觉过程:
• ①从感觉资料(背景与线索)中选择知觉 的对象; • ②应用知识经验对局部资料、不完整的线 索与信息进行回忆补充; • ③应用知识经验对信息与线索进行加工和 组织,构成完整的对象; • ④对知觉对象做出适当的解释并用名称标 识它。
三、知觉的基本特征:
• ①知觉的整体性; • ②知觉的选择性; • ③知觉的理解性; • ④知觉的恒常性。
1、知觉的选择性:
• 即当人们感知外部事物时,能优先把知觉 对象从背景中清晰的分离出来。如图:
画中有几个人头ຫໍສະໝຸດ ?脸还是杯子还有一个人呢?
看到图中的婴儿吗?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客观因素
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如鲜艳的颜色, 醒目的标记,响亮的声音,均容易 被人清晰的知觉。 对象与背景的差别:二者反差越大, 愈容易被识别。 对象的组合方式:对象在距离和形态 上的接近,更容易被人们视为一个 整体被知觉。例如:
二、社会知觉的种类:(
• (1)对他人的知觉; • (2)自我知觉; • (3)角色知觉 • (4)人际知觉
(1)对他人的知觉概念
• :通过他人的外部特征,进而取得对 他人的动机、情感、意图等内心世界 的认识。 • 影响因素:①知觉对象的外部特征 (包括一个人的的仪表、风度、言行 等); • ②知觉者的认知结构、认知标准和个 性心理特征的影响。
(4)人际知觉概念:
• 人际知觉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 人际知觉是社会知觉中核心的成分。 • 人际知觉影响因素: • ①人际关系本身特点; • ②主体本身的特点; • ③认知主体对组织及组织观念的认识。
第三节 归因——知觉社会行为的原因
• 一、归因的概念: • 归因是指观察者对他人和自己 的行为进行分析、解释、预测 和判断,并理解自己和他人行 为成败原因的方式与过程。不 同的归因,会直接影响人的行 为和工作绩效。
第二节 社会知觉 (由美国 伍德沃 斯 1934年提出)
• 一、社会知觉概念: • 社会知觉理解为知觉过程受设计因素 制约,后来社会心理学家们把人对 “社会客体”的知觉过程称为社会知 觉。 • 社会知觉不仅包括对人或群体的外部 特征的知觉,而且要涉及对有关信息 的思维加工,包括记忆、推理、判断、 理解和解释等复杂环节。
近因效应:
• 指最近最后获得的信息,对人的社会知觉 的影响作用更鲜明、更大。在熟悉的人或 者对象上。 • • 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 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因 此,也称为“新颖效应”。
晕轮效应——完美的缺陷
• 晕轮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 华· 桑戴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 • 他认为,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 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也即常 常以偏概全。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 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 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 • 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 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 坏品质。
(2)运动知觉
• • • • • • • 运动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 ①物体运动的速度。 ②观察者与运动物体之间的距离。 ③观察者自身处在静止、还是运动状态。 运动知觉的种类: ①真动;②似动; ③诱动;④自动;⑤运动后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