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观后感

合集下载

陈鹤琴认识儿童观后感

陈鹤琴认识儿童观后感

陈鹤琴认识儿童观后感《陈鹤琴认识儿童观后感》(一)嗨,亲爱的小伙伴们!最近我看了关于陈鹤琴认识儿童的一些内容,哎呀,真是让我感触良多!你知道吗?陈鹤琴说要尊重儿童的天性,这可太对啦!咱们孩子呀,就像一颗颗充满活力的小种子,有自己独特的生长方式。

不能总是按照大人的想法去硬掰他们。

他还强调要细心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

这让我想到,平时咱们可能会忽略孩子的一些小细节,比如他们为什么突然不爱说话啦,为什么对某个玩具特别着迷。

其实这里面都藏着他们内心的小秘密呢!而且呀,陈鹤琴主张给孩子足够的自由空间去探索。

可不是嘛,老是把孩子拘在框框里,他们怎么能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呢?我就想啊,以后我对待小朋友,一定得更有耐心,多听听他们的想法。

不能因为自己忙或者觉得他们幼稚,就不理会他们。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小天使,咱们得用心去呵护他们成长。

从陈鹤琴的观点里,我学到了好多和孩子相处的妙招,也更加明白孩子的世界是多么的神奇和美好!《陈鹤琴认识儿童观后感》(二)嘿,朋友们!今天来和你们聊聊我看完陈鹤琴认识儿童后的感受。

一说起这个,我就忍不住兴奋。

陈鹤琴讲的那些关于孩子的事儿,真的是说到我心坎里去了。

他说孩子不是小大人,不能用大人的标准去要求他们。

这太对啦!咱们有时候就是太心急,总觉得孩子应该这样应该那样,其实他们有自己的节奏。

还有哦,他特别重视游戏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

想想也是,孩子们在玩游戏的时候多开心呀,又能学到东西,又能释放天性。

我觉得呀,作为大人,咱们得不断学习,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

不能总是用老一套的方法来教育他们。

看完之后,我就暗下决心,以后要更懂孩子,给他们满满的爱和正确的引导,让他们能自由自在地长大,成为快乐的、有出息的小家伙!怎么样,你们是不是也有同感呢?。

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观后感

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观后感

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观后感中国幼教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众多教育家的辛勤努力和探索。

其中,陈鹤琴被誉为中国幼教之父,他为中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最近,我有幸观看了有关陈鹤琴的纪录片,深受启发和感动。

今天我将分享一下我的观后感。

首先,陈鹤琴先生的教育理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强调从孩子的兴趣出发,注重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他提出的“泼墨纸张,涂鸦幼儿”的教育方法,让孩子们在自由的环境中发展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陈鹤琴先生认为,幼儿期是孩子形成自我认知、思维方式和动手能力的重要时期,教育应以培养幼儿主动、积极、健康的发展为目标。

其次,陈鹤琴先生的教育实践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

他深入了解幼儿的发展规律,通过观察和记录幼儿的行为,分析幼儿的需要和兴趣。

他提出“播撒知识的种子,让孩子们自己来浇灌”的观念,强调幼儿教育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陈鹤琴先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完善了一套适合中国幼儿教育发展的方法论。

此外,陈鹤琴先生的奉献精神也让我深感敬佩。

他不仅在教育理念上进行了探索和实践,还积极推动幼儿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他在中国幼儿教育界执教多年,不辞辛劳地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幼教教师,为幼儿教育的普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教育思想和行动鼓舞了许多人,使更多人意识到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为推动中国幼教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从这部纪录片中,我还了解到了陈鹤琴先生的教育方法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影响。

他的创新思想和教育理念得到了广泛传播,许多幼儿教育机构和教师都积极借鉴他的方法,为幼儿提供了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资源。

陈鹤琴先生的贡献和影响将持续推动中国幼教事业的发展,并对全球幼儿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

通过观看纪录片,我对陈鹤琴先生的贡献和奉献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他以自己的实践行动,为中国幼儿教育事业树立了典范。

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我相信,在陈鹤琴先生的引领下,中国的幼教事业将不断迈上新的台阶,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推动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陈鹤琴读后感

陈鹤琴读后感

陈鹤琴读后感陈鹤琴读后感(一)读完陈鹤琴先生的《家庭教育》一书,字里行间,能够强烈感受到他对孩子的慈爱与严格,慈爱到体贴入微,严格到没有迁就。

书中的诸多观点对许多当代父母来说依然是“超前”。

陈鹤琴(1892;1982)是我国现代着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我国幼儿教育的奠基人。

陈鹤琴老先生的《家庭教育》一书,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把家庭教育实践与科学理论紧密结合的开拓者。

前任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曾题词:“学习爱国老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的献身精神和创新精神,深化教育改革,为培养四有新人,振兴中华的大业而奋斗。

”陈鹤琴先生在《家庭教育》一书中这样写道:“做父母”是一桩不容易的事情,一般人太把这桩事情忽略了,太把这桩事情看的容易了。

我们晓得栽花有了栽花的学识技能,花才能栽得好。

养蜂有了养蜂的学识技能,蜂才能养得好。

育蚕有育蚕的学识技能,蚕才能育得好。

甚至养牛、养猪、养羊、养马、养鱼、养鸟莫不都要有专门的学识技能,而一般人对于他自己的儿女反而不若养鸡、养蜂、养牛、养猪来看得重要。

我们只要是一个人就好像都有资格可以教养儿童的。

至于怎样教养,怎样培育,事先既毫无准备,事后更不加追究,好像儿童的价值不如一只猪,一只羊。

这种情形在中国非常普遍,司空见惯。

我愿普天下做父母的,在未做父母之前,应当自问他有没有研究过怎样教养他未来的儿童,自问自己应当有什么资格才配做父亲,应当有什么资格才配做母亲。

”陈鹤琴老先生的《家庭教育》一书对于怎样教养小孩讲述得详细入微,淋漓尽致。

小到吃喝拉撒,大到待人处事,都清楚地指导家长应该怎样去做。

比如讲到卫生上的习惯,告诉家长应培养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如讲到游戏与玩物,提醒家长应当谨慎挑选,保证孩子的安全,确保孩子身体和心智健康的发展;比如讲到责罚孩子时,告诫家长应理性思考,避免意气用事等等。

朴实的文字、有趣的事例、诚挚的情感、深入浅出的道理、让人读后茅塞顿开,受益匪浅。

阅读过程中我们与作者体会着各种育儿的心得、感悟着为人父母的苦与乐,“怎样为人父母、如何教育孩子?”真是一门需要用热心、用耐心、用真心堆积起来的学问。

陈鹤琴读后感

陈鹤琴读后感

陈鹤琴读后感读了有关陈鹤琴先生的著作和事迹,我深受触动,感慨良多。

陈鹤琴先生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在当时乃至现今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陈鹤琴先生强调“活教育”的理念,主张教育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他认为,儿童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我们不能将孩子的学习局限于书本和课堂,而应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去观察、去体验、去探索。

比如,春天带孩子去公园感受万物复苏,夏天让孩子观察池塘里的荷花盛开,秋天一起收集落叶制作标本,冬天堆雪人、打雪仗感受寒冷与欢乐。

这些真实的生活体验,能让孩子更直观地理解世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他还重视儿童的自主性和个性发展。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着自己独特的兴趣、爱好和天赋。

我们不应以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和要求他们,而应尊重他们的差异,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发展机会。

比如,有的孩子擅长绘画,我们就为他提供更多的画笔和纸张,鼓励他发挥创意;有的孩子对音乐感兴趣,我们可以让他学习乐器,参加音乐活动。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自己擅长和喜爱的领域中找到自信和快乐,实现自我价值。

陈鹤琴先生的“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方法论也给我很大的启发。

这意味着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引导孩子通过实践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和技能。

比如,在教孩子做手工时,不是简单地告诉他们步骤,而是让他们自己动手尝试,在过程中遇到困难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这样,孩子不仅学会了手工制作,还培养了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对于游戏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性的看法也让我深思。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也是他们学习和成长的重要方式。

通过游戏,儿童可以发展身体机能,培养社交能力,提高创造力。

我们不应将游戏视为浪费时间的活动,而应将其作为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

比如,组织孩子们进行角色扮演的游戏,让他们在模仿成人的生活中,学会与人相处、理解社会规则。

陈鹤琴先生的教育思想不仅适用于儿童教育,对我们成人的自我教育和终身学习也有重要的启示。

大师陈鹤琴观后感

大师陈鹤琴观后感

大师陈鹤琴观后感观看大师陈鹤琴的表演,令人流连忘返。

她的音乐才华无可置疑,不仅展现了高超的技巧,更赋予了音乐以灵魂和情感。

以下是我对大师陈鹤琴的观后感。

【第一段】陈鹤琴的音乐魅力大师陈鹤琴的音乐才华令人惊叹。

她对琴音的驾驭如同一位画家在画布上挥洒的颜料,她的指尖舞动间散发着音符的魔力。

她不只是演奏琴曲,更是用心去诠释每一首乐曲,使之传达出自己独特的情感和理解。

每一段琴音的起伏变化,都凝聚着她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第二段】情感的表达陈鹤琴的演奏给人一种深深的感动。

她的琴声如同天籁之音,柔美而纯粹。

在她的演奏中,我可以感受到她在乐曲中传递的情感,如同一股清风拂过心灵。

她的琴音有时激情洋溢,有时温婉优雅,有时又充满柔情蜜意。

她用琴音将情感娓娓道来,让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第三段】技巧的展现陈鹤琴的技巧堪称一流。

她的指法娴熟,她的演奏充满了变化和创新。

她将琴音分解,注重每个音符的表达,使得乐曲更加生动有趣。

她的指尖舞动时,琴弦发出悦耳的声音,奏出优美的旋律。

她的演奏既有充满挑战的技巧性,同时又能将琴音娓娓道来,展现了音乐的多重魅力。

【第四段】音乐的艺术性大师陈鹤琴对音乐的理解和诠释让人叹为观止。

她的演奏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艺术的表达。

她将乐曲中的每个细节都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又能将整个乐曲融入自己的情感与体验之中。

她通过音乐向观众传递情感的共鸣,使得观众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在情感上得到了升华。

【第五段】陈鹤琴的独特之处大师陈鹤琴在音乐表演中的独特风格令人难忘。

她不拘泥于固定的模式,而是将自己的个性和思想融入到演奏当中。

她的音乐有时充满了奔放和激情,有时又柔和细腻,但无论何时,她的琴声都充满力量和魅力。

这正是陈鹤琴的独特之处,她用自己的音乐表达方式打破常规,创造出了属于她自己的音乐世界。

【第六段】总结大师陈鹤琴的演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的音乐才华、情感的表达、技巧的展现以及对音乐艺术的理解,使得她的演奏成为一场精彩绝伦的音乐盛宴。

陈鹤琴文集读后感

陈鹤琴文集读后感

陈鹤琴文集读后感陈鹤琴文集读后感(一)作为我国新教育事业的先驱者、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有着“中国幼教之父”的陈鹤琴先生,他的思想理论是我们幼教工作者必须要了解和学习的。

在读书时,就了解过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这次又拜读了他的《陈鹤琴文集》后,温故而知新,再加上自己工作后的一些实践和经验,我想来谈谈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

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的理论有三大目标:1. 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2. 大自然、大社会是知识的主要源泉。

3. 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

这三条不仅对当时,乃至对今天的幼儿园教育,都有着很大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我们应把握好这三大目标,对幼儿进行教育。

一。

我是中国人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我们长久以来一直在做,也是当下必须要做的一项工作,对于一个人来说,“爱国”这一意识如果是从小就有的,那对他今后良好的人格、修养的形成都有很大的帮助。

陈鹤琴先生在提到“做现代中国人”中提出:要有强壮的身体;有创造能力;有合作的精神;有为社会服务的热情;心胸开阔和目光远大。

二。

让孩子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陈鹤琴先生认为,学前儿童是在周围的环境中学习的,而学前儿童周围的环境不外乎两个方面:大自然和大社会。

我在实践过程中,也确确实实地感受到,让孩子走进大自然和大社会的教育不仅孩子会乐意接受,而且教育效果也非常好。

由于学龄前幼儿年龄的限制,他们比较容易接受较为直观的事物,如果我们多带他们到外面大自然中走走,他们的收获通常都比在幼儿园的教室里看着挂图或是多媒体要多。

就如在“我爱家乡”的主题活动中,我带幼儿去看了天马山上的斜塔,一路上,他们看到了天马老街的风貌;一步步爬上了天马山,在爬山的过程中,他们又领略到了山上秋天的美景;终于到达了目的地,看到了斜塔,孩子们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纷纷观察起了斜塔,有的思考着为什么斜塔不会倒,有的在数斜塔有几层,有的要求要和斜塔拍照,有的则提醒其他小朋友不要爬到斜塔的护栏里去……回去之后,孩子们又开始了自己的探索,搜集各种关于斜塔的资料,这样的学习是因为幼儿“亲眼所见”、“亲身体验”后自发产生的,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教育启示陈鹤琴心得体会

教育启示陈鹤琴心得体会

陈鹤琴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被誉为“中国幼儿教育之父”。

他的教育思想强调儿童本位,主张尊重儿童的天性,注重儿童的全面发展。

通过学习陈鹤琴先生的教育理论,我深受启发,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尊重儿童的天性,关注儿童的发展陈鹤琴先生认为,儿童是独立的生命体,具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意志。

教育工作者应该尊重儿童的天性,关注儿童的发展,而不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儿童。

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尊重儿童的兴趣和爱好。

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教育工作者应该尊重儿童的个性差异,引导他们发展自己的特长。

2. 关注儿童的情感需求。

情感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儿童的情感需求,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情感态度。

3. 关注儿童的认知发展。

儿童在认知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儿童的认知需求,引导他们克服困难,提高认知能力。

二、重视家庭教育,发挥家庭教育的独特作用陈鹤琴先生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家庭教育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

以下是我对家庭教育的一些思考:1. 父母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父母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着儿童的成长,因此,父母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关注儿童的全面发展。

2. 父母要关注儿童的成长需求。

父母要关注儿童的兴趣、爱好和情感需求,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3. 父母要积极参与儿童的教育活动。

父母要积极参与儿童的教育活动,与教师保持良好的沟通,共同促进儿童的成长。

三、注重实践,提高教育质量陈鹤琴先生主张教育要注重实践,认为实践是检验教育成果的重要途径。

以下是我对实践教育的一些思考:1. 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实践,了解儿童的实际需求。

只有深入了解儿童,才能制定出符合儿童实际需求的教育方案。

2. 教育工作者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

在教育过程中,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

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及启示范文四篇

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及启示范文四篇

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及启示范文四篇第一篇: 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及启示 20世纪初,中国还是一个有着专制传统和80%文盲的国家,千百年来,孩子一直被看做是家庭的附属品,大人们无知却专制地看管着他们,没有尊重和平等。

这时,一位教育家站了起来,愤然地说:孩子的价值有时还不如一只羊、一头牛。

人们对养孩子的方法始终抱着事前无准备,事后不研究的态度。

这位站在时代前沿的儿童教育家就是陈鹤琴,他针对民国时期的死教育提出了活教育思想,并以鼓楼幼稚园为实验基地,进行了有益尝试,他的思想和实践对现今幼儿教育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启迪。

一、树立正确的儿童观,重视儿童的不成熟的力量陈鹤琴的活教育区别于封建、僵化、陈旧的死教育的一个重要的体现便是在教育的中心与主体儿童的身上。

因此教师和家长的儿童观对于儿童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在陈鹤琴眼中无论是在外表上将孩子打扮成大人的模样还是在行动上去模仿大人的举止,这样都是旧式家庭愚昧的做法。

正是因为没有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儿童,中国才多是少年老成的小孩子。

他说:在培养儿童这件事情上,最紧急的就是我们要正确看待儿童,将他们看作儿童对待。

卢梭也曾有过类似的观点:大自然期望孩子们在年少的时候,只长成孩童的样子。

所谓的儿童的样子,即非成人,即按照他们孩童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的特有特征生长。

陈鹤琴把儿童样子的标准归纳为一种未成熟的力量,他要求人们去尊重儿童,保护儿童的这种不成熟,要去相信儿童具有主动性,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潜力。

然而,当前的幼儿教育存在着儿童成人化的现象,即儿童与成人的边界越来越模糊。

具体表现为:穿着成人化、心理早熟等。

现今儿童听话乖巧的表象下是他们真实的活泼好动的本真。

我们不难发现在幼儿园的课堂中,不乏看起来乖巧的学生,他们两手重叠,背脊挺值地端坐在课桌前,俨然一副懂事的样子,像一个稚气消逝的成熟的儿童。

我们在欣慰这看似和谐的画面的同时,是否也应该反思,这真的是儿童应该有的样子吗?这与陈鹤琴所描述的旧教育中少年老成的孩子在某种程度上如出一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观后感篇一
陈鹤琴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和儿童心理学、儿童教育专家。

他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幼教试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是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

他的著作《儿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幼稚教育概论》等书,在幼教界有着深远的影响。

陈鹤琴先生提出了一套“活教育”的理论,他认为传统的“死教育”只让儿童死读书本,而“活教育”最主要的特征是强调教育和生活现实、社会现实紧密相联。

并告诉我们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工作之后,重拾《陈鹤琴文集》这本书,温故而知新,对他的教育思想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感悟。

一、儿童玩具与教育
我们从小玩着各种各样的玩具,却从没有想过玩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而它却真真实实的交给了我们无数的没能从课本,老师那里学到的知识。

各种手边能拿到的东西都会成为孩子们的玩具。

由此可见,玩,对于孩子而言是多么重要。

陈鹤琴在文中说“小孩子很少空着手玩,必须有很多玩的东西来帮助,才能满足玩的欲望。

”而这些玩的东西,就是我们所说的玩具了。

可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寓教育于游戏呢?孩子究竟要怎样玩才能玩出意义呢?教师以及家长怎么才能做好孩子“玩”的支持者、帮助者、保护者和游戏的伙伴呢?
首先要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环境来玩,要有好的玩具。

这些玩具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满足孩子的需要,与他们的爱好兴趣相一致,更要安全,耐用。

而孩子玩的场地,例如房间、公园的草地、儿童游
乐场等,也都要仔细选择,找到最适合的。

再有就是成人的帮助与指导,激发他们玩的兴趣,教会他们怎么去思考,或者如何让游戏更加好玩等等。

此外我们还要细心的观察幼儿,及时发现他们在游戏中所表现出的不良行为,再给予正确的指导,教会孩子从正确积极的一面来玩游戏。

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所以我们更要努力去做的是教会孩子怎样玩,而不是带领孩子玩。

二、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
“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是活教育的方法论,包括十七条教学原则,而这些都是以幼儿为主体的。

其中第一条原则是这样说的:“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

”他向我们提倡鼓励在教学中让孩子在做中学,在做的过程中去取得直接经验,去获取新的知识,从而使孩子进步。

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在活动设计时也尽量让孩子多参与,多动手。

孩子自己动手,就可以得到肌肉运动的快感。

自己动手即是做,做了就与事物发生直接的接触,就得到直接的经验,就知道做事的困难,就认识事物的本质,这条原则在如今依旧非常的适用。

如在幼儿园每天的区域活动和角色游戏中,孩子能通过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的区域,并在各个区域中做他们想做的事,而教师要做的就是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对于有困难的孩子,给与他们积极的鼓励和暗示,让他尝试自己解决,这类活动都是以幼儿为主体,突出了“做”字和“活”字,使幼儿能够在一个处于主动学习的环境下进行学习。

儿童的操作活动即“做”正是获得直接经验的最佳途径。

时至今日,陈鹤琴先生的教育思想,对于我们的工作和学习仍然有着很大的帮助和启迪。

他的理论主张是深刻的,阐述又通俗易懂。

时代变了,教育的一些因素也变了,但是热爱儿童、尊重儿童、一切为了儿童的教育理念是不变的。

陈鹤琴教学法的内容还有很多,我们要虚心的学习,用他们优秀的观点来指导自身的教学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成为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

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观后感篇二
初读《陈鹤琴文集》是通过爷爷。

我大学的专业是教育学,爷爷得知后很开心,因为,爷爷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家中上上下下只有我继承了爷爷的衣钵。

临行之前,爷爷送了我一本《陈鹤琴文集》,他对我说:“但凡是搞教育的,都应该有一本《陈鹤琴文集》,这是我最喜欢的书,希望你也喜欢。

”那时候,我并不知道陈鹤琴先生是何许人也,信手翻看这本书,便被里面生动简洁的语言吸引住了。

儿童心理学、幼稚园课程和活教育等等理论,经陈鹤琴先生一介绍,便不那么晦涩难懂了。

现如今,我已然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再品《陈鹤琴文集》,心中装载着满满的感动,感谢,共鸣与思考。

一、感动。

陈鹤琴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是“中国幼儿教育之父”。

后人给予陈老如此高的'荣誉,可见大家对陈老的尊敬。

陈老不仅在学术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在人格方面,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潘菽先生用“不失赤子之心”来形容陈鹤琴先生,潘菽先生说,陈鹤琴同志是一个很真诚的人,一个很纯朴的人,一个热情洋溢的人。

我想只有这样一个“富有赤子之心”的人,才能全心全意扑在孩子身上,才能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如此大的贡献。

陈鹤琴先生病危时,已不能说话,但他用笔写下了这样几个字:“我爱儿童,儿童也爱我。

”当我看到这里时,闭上双眼,想象着一名老者病卧于床榻,提笔颤颤巍巍写下几个勉强辨认的字,心中的感动满溢于怀。

献身教育事业对于陈鹤琴先生来说,已然成为一种信仰,成为了他生命的一
部分,在那个战火纷飞、百业待兴的年代,陈鹤琴先生尽其一生为教育事业奔走东西。

、在21世纪这样一个和平安定、欣欣向荣的时代,我们不更应该全心全意投入到工作中去,为国家的教育事业、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贡献自己微薄之力么!
二、感谢。

如果说曹雪芹写《红楼梦》是“十年辛苦不寻常”,那么《陈鹤琴文集》则耗尽了陈老的毕生心血。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真的非常感谢陈鹤琴先生给我们留下了这样一本“神乎其技”的教育专著。

我是一名新教师,虽然在大学读了四年学前教育专业,但真正进入幼儿园,所有事情都是从零学起,由于缺乏经验,我碰到了许多问题。

每当困惑不解时,我便会去翻阅《陈鹤琴文集》,总能受到启发。

特别是《怎样做人民的幼稚园教师》一文,从政治思想、业务修养、教学技术和优良品质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如何做幼儿园教师。

就保护幼儿健康来说,陈鹤琴先生细化了十一点,包括了培养习惯、身体锻炼、合理营养、预防疾病等多个方面,全面而具体,一目了然,实用性很强。

陈鹤琴先生通过实践,归纳、总结了这些理论知识,现在已然成为我们实践的指南针。

陈鹤琴先生的造诣不仅体现在学术上,在做人方面同样给我们留下许多恳切的建议。

在《生活的哲学》一文中,陈鹤琴先生提出十个“经常”、一个“假如”与三个“当”,透过这些,我们看到了陈鹤琴先生的风骨与豁达:经常记住别人是对的、经常保持乐观、经常注意去交好朋友、经常要自我克制??这几句话看似平常,实则饱含做人
的道理,为我们学做人、做好人点燃一盏指路明灯。

三、共鸣。

每一名教育工作者都有一定的教育理想和抱负。

当看到《对于儿童年实施后的宏愿》一文时,我满心激动,因为我强烈地感受到:对于幼儿教育,自己有许多看法是和陈鹤琴先生一样的,特别是有关教育公平的愿景。

教育公平一直是关系到民生的大问题。

在旧中国,教育的不公平不言而喻,现如今,剥削阶级早已不复存在,随着义务教育的实施,孩子们受教育的情况不断改善。

但是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原因,事实上的教育不公平现象仍然存在。

据调查,教育部发布的
《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0年我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仅达56.6%,说明我国还有近一半的适龄幼儿上不了幼儿园,这个情况不得不令人担忧。

我与陈鹤琴先生一样,“愿全国儿童从今日起,不论贫富、不论智愚,一律享受相当教育,达到身心两方面最充分的可能发展。


四、思考。

陈鹤琴先生为我们留下的精神硕果,几乎可以运用到平日里遇到的所有教育问中去,但是,如果忽略幼儿的实际情况,生搬硬套书中理论,则是暴殄天物了。

陈老提出的“活教育”理论是他的思想精髓。

21世纪的今天,我们如何以做带学、以做促教,将孩子们引领入大自然、大社会,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学会做人,这是需要认真思考的。

比如陈鹤琴先生强调“做中国人”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当今社会如何实
施?战火和动乱离和平年代的孩子很遥远,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的他们,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换一种方式,我们班级尝试了这样一种方法:班上幼儿都有出去旅游的经历,我们便以“我去过的地方”为中心,通过谈话活动和照片展示,在幼儿心中埋下热爱祖国的种子。

我以为,想要活学活用陈鹤琴先生提倡的“活教育”,成功的关键是立足幼儿实际的思考,因此,不论何时,了解孩子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教师歌》中这样写道:“来来来,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变成一个小孩子。

你不能教导小孩子,除非是变成了一个小孩子。

”这首歌是陈鹤琴先生儿童观与教育观的真实写照,我要以陈鹤琴先生为榜样,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扎根儿童,“变成小孩子”,在自己的岗位上尽一份绵薄之力,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不求富贵,但求问心无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