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统训练教案(3-13岁儿童适用)

合集下载

儿童感觉统合训练教案(总)

儿童感觉统合训练教案(总)

第1章:感觉统合训练概述1.1 感觉统合训练的概念1.2 感觉统合训练的重要性1.3 感觉统合训练的目标儿童感觉统合训练教案(二)第2章:感觉统合训练的理论基础2.1 感觉统合理论的发展2.2 大脑神经发育与感觉统合2.3 感觉统合训练与儿童发展儿童感觉统合训练教案(三)第3章:感觉统合训练方法与技巧3.1 视觉统合训练3.2 听觉统合训练3.3 触觉统合训练3.4 本体感觉统合训练3.5 前庭感觉统合训练儿童感觉统合训练教案(四)第4章:感觉统合训练活动设计4.1 感觉统合训练活动的原则4.2 感觉统合训练活动实例4.3 感觉统合训练活动的实施步骤第5章:感觉统合训练的评估与调整5.1 感觉统合训练效果的评估方法5.2 感觉统合训练效果的评估指标5.3 感觉统合训练的调整策略儿童感觉统合训练教案(六)第6章:感觉统合训练的教案设计6.1 教案设计的要点6.2 教案设计的基本结构6.3 教案设计实例解析儿童感觉统合训练教案(七)第7章:感觉统合训练的实施与指导7.1 感觉统合训练的实施步骤7.2 感觉统合训练的指导策略7.3 感觉统合训练的注意事项儿童感觉统合训练教案(八)第8章:感觉统合训练的家长沟通与合作8.1 与家长的有效沟通8.2 家长在家乡的辅助训练8.3 家长反馈意见的收集与处理儿童感觉统合训练教案(九)第9章:感觉统合训练的特殊情况处理9.1 儿童的特殊需求9.2 感觉统合训练的调整与适应9.3 特殊情况下感觉统合训练的安全保障儿童感觉统合训练教案(十)10.1 成功案例分析10.2 遇到问题的解决策略重点和难点解析1. 感觉统合训练的概念与重要性(第一章)2. 感觉统合训练的理论基础(第二章)3. 感觉统合训练方法与技巧(第三章)4. 感觉统合训练活动设计(第四章)5. 感觉统合训练的评估与调整(第五章)6. 感觉统合训练的教案设计(第六章)7. 感觉统合训练的实施与指导(第七章)8. 感觉统合训练的家长沟通与合作(第八章)9. 感觉统合训练的特殊情况处理(第九章)对于每个重点环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如下:1. 感觉统合训练的概念与重要性:本环节重点解释感觉统合训练的定义,以及它在儿童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幼儿感统训练教案

幼儿感统训练教案

幼儿感统训练教案感统训练是指通过刺激儿童感觉系统的发育、提高感觉系统的功能,以促进儿童身体发育和学习能力的一种方法。

本文将介绍一套幼儿感统训练教案,通过时长、频次、内容有机结合,帮助幼儿全面发展。

一、训练目标幼儿感统训练的目标是促进幼儿感觉系统的发育和功能提高,培养幼儿的平衡力、协调性、注意力和专注力等。

通过训练,能促进幼儿身体协调性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训练时长与频次感统训练最好每天进行,每次训练时长为20-30分钟。

可以根据幼儿的时间安排和身体情况,在早晨或放学后进行训练。

保持每天的训练频次和时长,有助于感统训练的效果。

三、训练器材准备进行感统训练需要准备一些简单的器材,如球、绳子、平衡板、枕头等。

这些器材能够提供不同的刺激,帮助幼儿感受不同的触感和平衡力。

四、训练内容1:平衡训练平衡训练是感统训练的基础,可以通过站立、走路、跑步等方式进行。

可以使用平衡板或球来增加幼儿的平衡能力训练。

训练时可让幼儿尝试站立在一个脚上,或者捧着一个球走路,通过不同的方式提高幼儿的平衡能力。

五、训练内容2:触觉训练触觉训练可以通过使用不同的器材来进行。

可以让幼儿洗手、感受冷热水的温度变化,或者用毛巾拧水等。

这些训练能够刺激幼儿的触觉系统,提高幼儿对触感的敏感度。

六、训练内容3:听觉训练听觉训练可以通过听音乐、听故事等方式进行。

可以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的音乐,引导幼儿用音乐感受节奏,或者让幼儿进行听觉记忆的训练。

这些训练可以提高幼儿的听觉敏感度和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七、训练内容4:视觉训练视觉训练可以通过观察画面、找图案等方式进行。

可以使用卡片或者图片来进行训练,引导幼儿观察细节、辨别图案等。

这些训练能够刺激幼儿的视觉系统,提高幼儿的观察力和注意力。

八、训练内容5:动作训练动作训练可以通过跳跃、爬行、攀爬等方式进行。

可以让幼儿进行不同的动作训练,如爬行过隧道、攀爬架子等。

这些训练能够提高幼儿的肌肉力量和协调性。

九、训练内容6:口腔训练口腔训练可以通过吹气球、吹口哨等方式进行。

感统训练教案(优秀3篇)

感统训练教案(优秀3篇)

感统训练教案(优秀3篇)感统训练教案篇一活动名称:大陀螺旋转活动器材:大陀螺活动目的:直接目的':训练身体协调性、触觉及刺激左右脑发展。

适用班级:小、中、大班导入:语言动作音乐:将大陀螺挪到较开阔的位置,然后导师请幼儿坐到其中。

活动过程:1、开始旋转:孩子一人坐到大陀螺中间,双手展开扶住边缘,后背靠在陀螺边上,借助自身重量旋转。

2、相反转圈:可顺时针转,也可反时针旋转。

结束:1、器材归位,将大陀螺放回原位。

2、延伸活动:由一人可增加至两人。

3、注意事项:针对不会的孩子需教他。

各动作分解。

感统训练教学计划篇二训练主题:《分四份》(几何图形)目的:学习分四等份。

材料:彩色手工纸(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椭圆形等),剪刀,白纸,胶水。

要点:(1)家长给孩子提出游戏的要求。

(2)家长给孩子看准备好的彩色纸,让幼儿说出都有什么形状的纸。

请孩子把每张纸都分成四份。

(3)孩子如果一点都不会,经过尝试后,家长能够和孩子一人拿一张同样形状的纸,如正方形。

家长边做边引导孩子操作,把它折叠2次,然后按折痕剪成相等的四份。

(4)把剪成的四份图片再还原成原样贴在白纸上。

(5)用数字表示分了几分。

(6)其他图形同上。

(7)孩子反复操作,加深印象。

(8)鼓励孩子想出更多的办法,培养孩子的动手本事和发散性思维。

感统训练教学计划篇三时间飞逝,20xx年已经结束了,下面我从两个方面来对我20xx年度的工作进行考核总结:一、教学状况今年高一的生物教学工作。

能够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展开教学工作。

认真完成学校的各项教学要求,教学成绩和学生满意率均收到应有的效果。

在教学工作中,面向全体学生,能够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用教材教,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具备应有的潜力。

第一,透过开展生动搞笑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指导正确消费,用所学知识观察周围事物,体验运用知识的乐趣。

第二,制作修改了每一课时的PPT,增大信息量,以便于学生把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

儿童感统训练教案(共3篇)

儿童感统训练教案(共3篇)

儿童感统训练教案(共3篇)第一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感统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提高儿童感知、处理、反应的能力。

3.促进儿童身体协调、平衡和动作控制的发展。

二、适用年龄●3-13岁的儿童三、教学准备1.感统工具:响铃、毛毯、绷带、气垫、小球等。

2.音乐播放设备:用于配合某些感统训练活动。

3.宽敞的活动场地:以确保儿童有足够的空间进行感统活动。

四、教学步骤1. 导入(10分钟)●游戏式活动:进行一些简单的游戏,如找物品、跳舞等,引导儿童进入活动状态。

2. 感统认知(15分钟)●讲解: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介绍感统的概念,强调感统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

●图示:利用图片或实物示范感统的各个方面,让儿童直观了解。

3. 感统训练活动(40分钟)3.1 触觉感统●活动1:在脚底轻轻滚动小球,增强足底触觉。

●活动2:用绷带将手腕绑起,进行触觉刺激。

3.2 运动感统●活动3:利用气垫进行平衡训练,鼓励儿童保持身体平稳。

●活动4:进行简单的瑜伽动作,提高儿童身体控制力。

3.3 听觉感统●活动5:使用响铃进行听觉刺激,让儿童根据声音进行动作反应。

●活动6:聆听不同音乐,模仿音乐的节奏进行运动。

4. 整合感统活动(15分钟)●整合训练:设计综合性活动,包括触觉、运动和听觉感统的元素,让儿童综合运用感官进行活动。

5. 总结与放松(10分钟)●感想分享:让儿童分享他们在感统训练中的感受和收获。

●冥想放松:进行简单的冥想放松活动,让儿童放松身心。

五、评估与调整●观察:观察儿童在活动中的参与度、配合度和表现。

●反馈:听取老师和家长的反馈,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调整感统训练方案。

六、家庭延伸●提供简单的家庭感统训练活动,鼓励家长与儿童一同参与。

七、注意事项●确保所有活动都是适应儿童年龄和发展水平的。

●保证活动场地的安全性,避免儿童在活动中受伤。

第二篇一、教学目标1.培养儿童感知、处理和反应的能力。

2.促进儿童身体协调、平衡和运动控制的发展。

感统训练教案

感统训练教案

感统训练教案感统训练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感统训练的概念和作用。

2.掌握感统训练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3.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和综合能力。

二、教学内容1.感统训练的定义和作用。

2.感统训练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3.感统训练的实践活动。

三、教学步骤1.导入(5分钟)介绍感统训练的概念和作用,引导学生对感知进行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讲解(10分钟)详细讲解感统训练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触觉训练:通过触摸不同材质的物体,提高触觉敏感度和判断能力。

(2) 压力训练:通过适度的压力刺激,促进身体的平衡感和协调能力。

(3) 振动训练:通过震动刺激,激活神经系统,增强感知能力。

(4) 视觉训练:通过观察和辨认不同颜色、形状和大小的物体,提高视觉感知和辨别能力。

3.实践活动(30分钟)设计一系列的感统训练活动,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 触觉训练活动:将不同材质的物体放置在盒子里,让学生通过触摸来辨认物体是什么。

(2) 压力训练活动:使用健身球或泡沫板等工具,让学生进行平衡训练和体位调整。

(3) 振动训练活动:使用按摩器或震动球等工具,让学生体验身体的震动刺激。

(4) 视觉训练活动:设计一些视觉辨认游戏,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辨别来提高视觉感知能力。

4.总结归纳(10分钟)让学生总结感统训练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分享他们在实践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

5.拓展延伸(5分钟)介绍感统训练的其他应用领域,如儿童教育、特殊教育等。

四、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讨论的参与度,评价他们对感统训练的理解程度和掌握情况。

五、教学资源1.各种不同材质的物体。

2.健身球、泡沫板。

3.按摩器、震动球。

4.视觉辨认游戏。

六、教学反思在设计实践环节时,要注意活动的连贯性和循序渐进性,确保学生能够逐步掌握感统训练的技巧和方法。

同时,也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从感统训练中获得积极的成长和发展。

感统课教案(适合3

感统课教案(适合3

感统课教案(适合3原文地址:感统课教案(适合3-12岁)作者:麦瑞宝贝感统训练师感统课教案(一)(适合3-12岁)标签:感统课程,感统课程教案,教案导读:一、大笼球目标:丰富孩子的前庭感觉,强化前庭体系机能及身体肌肉的张力,调适重力感的信息,促进固有感觉和本体感的发展。

过程:一、走线、问好、指令操、律动二、游戏:踩脚踏车妈妈和宝宝脚对脚,踩脚踏车,你说快,我就快,快``` 你说慢,我就慢,...一、大笼球目标:丰富孩子的前庭感觉,强化前庭体系机能及身体肌肉的张力,调适重力感的信息,促进固有感觉和本体感的发展。

过程:一、走线、问好、指令操、律动二、游戏:踩脚踏车妈妈和宝宝脚对脚,踩脚踏车,你说快,我就快,快```你说慢,我就慢,慢```三、1.主题:大笼球趴在球上,A俯卧大笼球B俯趴大笼球C仰卧大笼球D依靠大笼球E坐上大笼球2.游戏俯卧大笼球抓东西让孩子俯卧在大笼球上,保持身体平衡,将目标物,放置于孩子前面,孩子向前滚动时用手可以够得到的位置.3.体操游戏----划船(妈妈和老师一起比赛)二、阳光隧道目标:让孩子俯卧着身体,从隧道中爬行通过,可加强肌肤的各项接触刺激,并调节前庭感觉.过程:一、走线、问好、指令操、律动二、复习上周课程:A推大笼球(准备大笼球、小旗子)B肢体翻滚(左右翻滚与连续翻滚)三、主题:1.介绍阳光隧道(准备毛绒玩具若干,放入隧道中)2.搬运游戏:穿呼啦圈,穿越阳光隧道(向前爬,倒着爬)3.体操游戏:划船4.摸黑向前(将圆筒立起来,宝宝向前行)5.肢体液筒四、总结、结束语三、蹦蹦床目标:让孩子站在蹦蹦床上,双脚并拢蹦跳,跳起时,膝盖弯曲,脚后臀部,强化前庭刺激,抑制过敏讯息,矫治重力不稳和运动正划不足。

过程:一、走线、问好、律动、操节二、复习:向前和后爬—搬动书本三、游戏:《投物进筐》:提高手脚动作的准备性,发展视觉运动能力。

跳高:高框1.5米以上。

四、操作:1.找图形:辨认几何图形,培养观察能力。

小班感统训练教案(5篇

小班感统训练教案(5篇

小班感统训练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幼儿发展特点,结合感统训练的理论,选取《幼儿园感统训练指导手册》中的第3、4、5章内容进行教学。

具体内容包括:1. 第3章:触觉感知训练,主要包括触觉识别、触觉记忆和触觉辨别等内容。

2. 第4章:前庭觉训练,主要包括平衡木、旋转木马和摇头晃脑等活动。

3. 第5章:本体觉训练,主要包括爬行、翻滚、跳跃和投掷等活动。

二、教学目标1. 帮助幼儿提高触觉、前庭觉和本体觉的感知能力,促进感觉统合发展。

2. 培养幼儿的协调性、灵活性和平衡性,提高身体素质。

3. 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信心,增进同伴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触觉识别、前庭觉平衡和本体觉协调。

2. 教学重点: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幼儿的感觉统合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触觉板、平衡木、旋转木马、软垫、球类、绳子等。

2. 学具:每人一个触觉板、一个球、一根绳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组织幼儿在触觉板上进行“找不同”游戏,引导幼儿关注触觉感知。

2. 例题讲解(10分钟)以触觉识别为例,讲解触觉板的用法,引导幼儿在触觉板上进行触觉识别。

3.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为三组,分别进行触觉识别、前庭觉平衡和本体觉协调的训练。

六、板书设计1. 触觉识别:触觉板、球类、绳子等。

2. 前庭觉平衡:平衡木、旋转木马等。

3. 本体觉协调:爬行、翻滚、跳跃和投掷等活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在家庭中,与家长一起进行触觉识别游戏。

(2)在户外活动时,尝试进行前庭觉平衡训练。

(3)与同伴一起进行本体觉协调练习。

2. 答案:(1)触觉识别:找出触觉板上的不同物品。

(2)前庭觉平衡:在平衡木上保持平衡。

(3)本体觉协调:完成爬行、翻滚、跳跃和投掷等活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1)组织家长参与感统训练活动,增进家长对幼儿感觉统合发展的了解。

幼儿感统训练教案

幼儿感统训练教案

幼儿感统训练教案幼儿感统训练教案一、教学目标:1.培养幼儿的平衡感和协调性;2.提高幼儿的身体控制能力;3.促进幼儿的空间认知和身体感知;4.激发幼儿的运动兴趣。

二、教学准备:1.感统器材:塑料球、平衡木、扔球靶等;2.教具:颜色图卡、动物图卡等;3.音乐:活力的儿童音乐。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热身活动(10分钟)教师播放活力儿童音乐,引导幼儿进行简单的热身动作,如摆手、踢腿、摇头等。

2.平衡感统训练(15分钟)教师引导幼儿进行平衡感统训练,如跳绳、走平衡木、踩塑料球等,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幼儿的平衡感和协调性。

3.身体控制训练(15分钟)教师展示不同身体姿势,如站立、蹲下、握拳等,并要求幼儿模仿。

然后,教师引导幼儿进行身体控制训练,如做俯卧撑、侧卧起坐等,提高幼儿的身体控制能力。

4.空间感统训练(15分钟)教师出示不同颜色的图卡,要求幼儿按照颜色进行分类。

然后,教师引导幼儿进行空间感统训练,如模仿动物行走、用身体画圆等,促进幼儿的空间认知和身体感知。

5.游戏活动(15分钟)教师设置扔球靶,并将幼儿分为小组进行比赛。

每个小组轮流扔球,扔中靶心得分。

通过这个游戏,激发幼儿的运动兴趣。

四、教学总结(5分钟)教师引导幼儿回顾今天的感统训练内容,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并对幼儿进行嘉奖和鼓励。

五、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幼儿在训练中的表现,评价幼儿的平衡感、协调性、身体控制能力、空间认知和身体感知的发展情况。

同时,通过游戏活动的比赛结果评价幼儿的运动兴趣。

六、教学反思:根据幼儿在训练中的反应和表现,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反思,以便更好地指导幼儿感统训练。

同时,根据幼儿的需要和兴趣,调整和改进教学计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感觉统合失调
1、感觉统合失调表现
A、前庭平衡功能失常:表现为好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专心,爱做小动作。他们比一般孩子更容易给家长添麻烦,挑三拣四,很难与其他人同乐,也很难与别人分享玩具和食物,不能考虑别人的需要。有些孩子还可能出现语言发展迟缓,说话晚,语言表达困难等。
B、视觉感不良:表现是尽管能长时间地看动画片,玩电动玩具,却无法流利地阅读,经常多字少字;写字时偏旁部首颠倒,甚至不认识字,学了就忘,不会做计算,常抄错题等。
一般人的概念感觉是指视觉、听觉、味觉及嗅觉,但实际上人类生存需要的是了基本而且最重要的感觉却是触觉、前庭觉及运动觉。触觉是指分布于全身皮肤上的神经细胞接受来自外界的温度、湿度、疼痛、压力及震动的感觉。前庭平衡觉是利用内耳的三对半规管及耳石(碳酸钙结晶体)来探测地心引力并控制头部在活动中的方们,及保持身体的平衡。运动觉(又称深感觉)是来自于我们身体内部的肌肉、关节的感觉,它是了解肢体的位置与运动的感觉。人类的各种感觉学习贯穿了人的一生,简单地讲,这是一种大脑和身体相互协调的学习过程没有感觉统合,大脑和身体都不能发展。感觉统合学习的最关键期是7岁以前,因为在这期间,人类的大脑发展特别快。
4、儿童感觉统合项目越多越好吗?
1
儿童感觉统合训练一个周期是20次,一次约1小时左右,训练内容包括感觉统合训练和特殊脑力训练两部分。心理医生根据每个孩子的失调程度安排不同的训练课程和时间。训练20次后免费测验,鉴定效果。训练时间是孩子下课后和节假日,一星期不少于2次,重度失调的儿童训练次数应更多一些。
2、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原因
造成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原因很复杂,主要与孕育过程中的问题和出生后的抚育方式有关。例如:先兆流产、怀孕时用药或情绪处于应激状态、早产、剖腹产,出生后家长摇抱少,尤其是没让孩子经过爬就会走路,孩子静坐多,活动少,过分限制孩子的活动范围等。这些问题在孩子幼年时也许不会表现出来,到了学龄期,就会在学习能力和性格表现出这样那样的障碍。与其他正常孩子相比,他们玩什么东西一学就会,也能注意力集中,可是,在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素质方面,就显得十分吃力,让家长和老师非常操心。据调查,普通人群中,约有10%~30%的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感觉统合失调,家长和老师应及早发现孩子的这些行为问题并及时进行心理治疗训练,否则,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和学习能力发展,造成孩子学习基础差、心理发育迟
5、为什么说“儿童感觉统合是游戏治疗?”
儿童感觉统合训练首先由心理专家测查和诊断孩子的感觉统合失调程度和智力发展水平,然后制定训练课程,通过一些特殊研制的器具,以游戏的形式让孩子参与,一般经过1~3个月的训练,就可以取得明显的效果,孩子的学习成绩、逻辑推理能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动作协调能力、人际关系、饮食和睡眠、情绪等方面均有令人满意的提高和改善,其中,儿童的智力水平也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美国、日本、台湾等地从70年代兴起儿童感觉统合训练,现已发展成每个学校都设有感觉统合训练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国内已研究开发了这一训练理论的技术,在中国儿童中也取得了明显的疗效。临床实践表明,参加训练的儿童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85%的受训儿童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3、儿童感觉统合训练适合3-13岁的孩子
儿童感觉统合训练首先由心理专家测查和诊断孩子的感觉统合失调程度和智力发展水平,然后制定训练课程,通过一些特殊研制的器具,以游戏的形式让孩子参与,一般经过1-3个月的训练,就可以取得明显的效果,孩子的学习成绩、逻辑推理能力、记忆能力、运动协调能力、人际关系、饮食和睡眠、情绪等方面都会有令人满意的提高和改善,其中,儿童的智力水平也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美国、欧洲各国、日本、台湾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从70年代兴起儿童感觉统合训练,现已发展成每个小学校都设有感觉统合训练室,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近几年,国内也已引进、开发了这一训练理论和技术,在临床实践中也取得了明显的疗效。临床实践表明,参加训练的儿童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85%的受训儿童收到了显著的效果。结合药物治疗的话显效率可以达到95%以上。儿童感觉统合训练适用解决3-13岁有学习困难或行为问题的儿童。
2、什么是感觉统合失调?
有许多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差、做作业拖拉、多动、紧张、胆小、退缩、爱哭、不合群、吃饭挑食或暴饮暴食等性格障碍而头疼。过去,有的人将这些问题诊断为多动症,给孩子吃药、打针等,但效果甚微,还可能造成骂,造成了孩子的身心创伤。1970年,美国的心理学家爱瑞斯首先发现了在3~13岁儿童中,有10%~30%的儿童出现上述症候群,并不是教育问题,而是儿童大脑功能发育不协调,需要进行心理训练来加以矫正。经过科学家的大量临床心理研究发现,相当数量的儿童出现的上述问题是由于大脑对身体感觉统合的障碍,在医学和心理学上称为感觉统合失调或学习能力障碍。因为人体各部分器官都是通过与外界接触,向大脑传递感觉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大脑的有效组合,指挥人完成各项活动。当这一系统由于发育或其它原因不能正常运转时,就会出现上述行为问题。
C、听觉感不良:表现为别人的话听而不见,丢三落四,经常忘记老师说的话和留的作业等。
D、动作协调不良:表现为平衡能力差,容易摔倒,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会滚翻、系鞋带、骑车、跳绳和拍球等。
E、本体感失调:表现为缺乏自信,消极退缩,语言表达能力差,手脚笨拙等。
F、触觉过分敏感:表现为紧张、孤僻、不合群、爱惹别人、偏食或暴饮暴食、脾气暴躁、害怕陌生的环境、吃手、咬指甲、爱哭、爱玩弄生殖器等。这些问题无疑会造成儿童学习和交往的障碍,因为这样的儿童尽管有正常或超常的智商,但由于大脑无法正常有效地工作,因而直接影响了儿童学习和运动的完成。
感统训练教案3-13岁儿童适用)
感统训练培训教材(适合3-13岁儿童)
一、基本内容
1、什么是感觉统合?
感觉统合术语是由ShrttinhyotC.S(1960)LashleyK.S(1960)提出的,并广泛地应用于行为和脑神经科学的研究。AyresA.J根据对脑功能研究,1972年首先系统地提出了感觉统合理论(Sensory Integration Theory)。她认为感觉统合是指将人体器官各部分感觉信息输入组合起来,经大脑统合作用,完成对身体内外知觉做出反应。只有经过感觉统合,神经系统的不同部分才能协调整体工作,使个体与环境顺利接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