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桥梁发展史
中国桥梁发展史

中国桥梁发展史中国桥梁发展史中国桥梁的历史可以上溯到6000年前的氏族公社时代,到了1000多年前的隋、唐、宋三代,古代桥梁发展到了巅峰时期。
在最近的1000年中,中国的桥梁技术全面落后于世界的脚步,中国第一座现代化桥梁的出现距今仅100多年历史,而且是由外国人建造的。
从钱塘江大桥算起,中国人自己设计现代桥梁的历史还不足70年;从南京长江大桥算起,中国人自行设计建造大型桥梁的历史仅34年。
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桥梁的成就才使我们重新无愧于祖先地站到了世界前列,这是中国桥梁建设的伟大复兴时代。
梁桥的新生梁桥作为最简单实用的桥型,在桥梁史上出现得最早,在中国古代曾被拱桥的光环所湮没,但却是现代桥梁的始作俑者。
现代梁桥技术中,钢板梁桥和钢桁架梁桥出现得最早,以后,混凝土桥梁以其经济性和便于维护的优势,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中国的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桥和连续梁桥在八十年代以后得到广泛采用,成为长桥和大跨径桥梁的主要桥型。
浙江省瑞安飞云江桥最大跨径62米,桥长1722米,是中国当时最大跨径的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公路桥。
八十年代以来,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成为中国公路桥梁的重要桥型。
1984年建成的湖北省沙洋汉江桥是首座跨径超过100米的连续梁桥,跨径100米以上的连续梁桥还有广东省广州大桥、江门外海桥、惠州东江桥、湖南省常德沅江桥、贵州省思南乌江桥、天津市永定新河华北桥、湖北省宜城汉江桥、宜昌乐天溪桥、江苏省南京长江第二大桥北汊桥等,其中南京长江第二大桥北汊桥的最大跨径达到165米,外海桥的连续长度达到880米。
作为现代梁桥的分支――连续刚构、斜腿刚构等新桥型在八十年代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1981年中国跨径最大的预应力混凝土斜腿刚构桥――浊漳河桥建成,此桥是邯(郸)长(治)铁路上的一座大型桥梁,位于山西省黎城和潞城交界处,跨越两岸陡峭的浊漳河,主跨达到82米。
1982年底,另一座更大的钢箱型斜腿刚构桥落成。
这就是位于陕西省安康水电站铁路专用线上的安康汉江桥,主跨达176米,是当时世界跨径最大的钢斜腿刚构铁路桥。
中国古代桥梁发展史

中国古代桥梁发展史中国古代桥梁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左右的商代时期,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国桥梁技术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下面将从古代桥梁的起源、类型和建造技术等方面进行叙述。
中国古代桥梁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当时人们用树干、木板等自然材料建造简单的过河设施。
到了商代,古人开始使用石料、砖块等材料修建桥梁,例如商城的五台桥和铜川的咸阳桥等。
这些桥梁大都具有拱形结构,一座座石拱桥不仅为交通运输提供了便利,也成为了建筑技术的绝佳展示。
进入秦汉时期,中国桥梁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著名的秦始皇陵建筑中,就有着巨大的土木工程。
例如始皇陵附近的大渡桥,用长约300米的木桩支撑修建,为古代桥梁发展增添了新的技术和实践。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发展,明清时期的桥梁建设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经验,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石桥和木桥。
其中,悬索桥是明清时期桥梁建设的一大创新。
这种桥梁的特点是使用绳索悬挂于两岸,通过悬空的绳索支撑桥面。
著名的悬索桥有四川的邛崃羊角桥和贵州的黄果树飞水平桥等。
这些桥梁不仅具有实用性,也展示了中国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创新精神。
明清时期,也是中国桥梁建设史上的黄金时期。
明朝著名的木桥有浙江的赵公堤和苏州的断桥等,这些桥梁以其细腻的雕刻和非常严密的构造而闻名。
清朝著名的石桥有浙江的宝斗桥和山东的济南悬索桥等。
尤其是孔子家乡山东的济宁市,拥有大量的古桥,其中的鱼羊山悬索桥是中国古代悬索桥建筑的代表之一。
不仅如此,中国古代桥梁建造技术也不断创新。
在明朝时,就有人使用了水泥和胶结材料来加固桥梁。
而水泥这一改进材料,在清朝时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这些创新不仅提高了桥梁的耐久性,也表明中国古代工匠在材料选择和结构设计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桥梁发展历史悠久,从简单的木桥到复杂的石桥和悬索桥,中国古代工匠们在桥梁建造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这些桥梁不仅是交通运输设施,也是中国古代工艺和文化的重要遗产。
桥梁的发展史

香港青马大桥横跨青马湾海峡,与香港新机场相连, 耗资9.15亿美元。该桥跨度为1377m。名列世界第五,与江阴长江大桥是“姐妹桥”。
日本明石海峡桥,横跨日本内海,使日本神户与淡 路岛紧紧相连。这座大桥全长3190M,中央跨度1990m将于 1998年竣工。它可以承受里氏8.5级地震,是世界第一的悬 索桥。
华夏第一桥——江阴长江公路大桥,是我国“八五”规划的“两纵两横”国道主干线中沿海主骨架的跨江工程,是目前 中国第一、世界第四大跨径钢悬索桥。大桥由桥塔、主缆、锚旋和钢箱梁等主要部件组成。大桥全长3071 米,主跨1385米;桥面宽33.8米,双向六车道,设计车速100公里/小时;通航净空为50米,可通行五万 吨级巴拿马型散货轮。江阴长江公路大桥的两根主索,各长2400多米,直径近1米,每根重1.4万 多吨,主索用127根直径5.3毫米的钢丝搅成索,再由169股钢索组成主索。主桥每边有85个吊杆,每个吊杆2根,用以连结主索和桥面。 两岸索塔标高为196.236米,相当于65层搂高。北塔基长43.5米,宽73.5米,下有123根近90米长的基础桩。北锚的混凝土陈井平面长69米,宽51米(面积相当于一片足球场大)。沉入地面58米,被称为世界第一大沉井。江阴长江大桥于1994年11月22日正式开工,1999年10月1日胜利通车,名列“中国第一,世界第四”。
公元35年东汉光武帝时,在今宜昌和宜都之间,出现了架 设在长江上的第一座浮桥。
建于1706年的沪定铁索桥跨长约100m,宽约2.8M,由13 条锚固于两岸的铁链组成,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经 渡此桥,由此更加闻名。
灌县的安澜竹索桥建于1803年,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竹 索桥,全长34O余米,分8孔,最大跨径约61m,全桥由细竹蔑编粗五寸的24根竹索组成,其中桥面索和扶挡索各半。
古代桥梁

中国是一个5000年文字记载历史的伟大国家。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东南低而西北高,河道纵横交错,有著名的长江、黄河和珠江等流域,这里孕育了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华夏文化。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建设了数以千万计的桥梁,成为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桥梁的辉煌成就举世瞩目,曾在东西方桥梁发展史中,占有崇高的地位,为世人所公认。
中国古代桥梁不外梁、拱、索、浮等类型。
(一)梁桥我过历史上最早记载的梁桥为钜桥,桥建于商代(公元前16~ 前11世纪)。
周武王伐纣,克商都朝歌(今河北省曲周县东北),发钜桥头积粟,以赈济贫民。
自周代以迄秦汗,中国多造石柱、木梁桥。
宋代建造为数众多的石墩、石梁桥。
200多年间,仅泉州一地,见于古籍的桥梁就有110座,其中名桥10座。
如安平桥(图1),有362孔,桥长5里(2223m),故又名五里桥(现桥长2100m),保持了700余年的桥长记录。
桥始建于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图1.成于绍兴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历时13年。
又如泉州万安桥,俗称洛阳桥(图2),共有47孔,建于洛阳江入海口,桥总长约890m,桥宽3.7。
桥始建于宋,皇佑五年(公元1053年),完成于宋,嘉裕四年(公元1059年)。
两桥均为国家重点文物单位。
图2.福建漳州江东桥的石梁最为巨大。
该桥于宋·嘉熙元年(公元1237年)由木梁桥改为石梁桥,计有15孔,每孔三片石梁。
石桥现存5孔,其中最大的石梁长23.7m,宽1.7m,高1.9m,重量达2000kN(200t)。
这样巨大的石梁,在没有重型起重设备的古时,其采、运、安装等工作都是十分艰巨的。
不论木梁或石梁,为了加长桥跨,采用了多层并列梁,由下向上逐层外挑的方法,以支承中部的简支梁。
在当时石梁称为叠涩;木梁称飞桥或称握桥,即为伸臂梁桥。
木伸臂梁在公元4世纪时已有记载。
石桥叠涩,出檐不远;木桥伸臂达到20m。
现存清代重修的甘肃文县阴平桥为单孔木伸臂桥,桥跨达60余m,桥上建有桥屋。
桥梁发展史

为保障军队通过江河、峡谷、沟渠等障碍而架设的临时性桥梁。
一般由上部结构(桥跨结构)和下部结构(桥脚)组成。
其基本特点是:结构型式简单,作业简便,架设时间短,修复容易。
军用桥梁按使用的器材不同,可分为就便桥和制式桥。
就便桥是使用就便材料或预制构件架设的。
其主要特点是材料来源广。
制式桥是应用制式器材组合而成。
其主要特点是:构件互换性好,结构适应性强,架设准备作业量小,可反复拆装使用,机动性大。
军用桥梁按载重能力的不同,可分为重型、轻型、驮载和徒步等桥梁。
重型桥能保障中型以上坦克和其他相应的履带式和轮式车辆通行;轻型桥能保障轻型坦克和其他相应的履带式和轮式车辆通行;驮载桥可供骡马驮载装备通过;徒步桥仅供武装人员徒步通行。
军用桥梁按有无中间桥脚,可分为多跨桥和单跨桥。
多跨桥按中间桥脚型式,又可分为浮游桥脚桥(简称浮桥)和固定桥脚桥(简称固定桥)。
桥梁发展史桥梁是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历史上,每当运输工具发生重大变化,对桥梁在载重、跨度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便推动了桥梁工程技术的发展。
从工程技术的角度来看,桥梁发展可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时期。
一、古代桥梁发展历程人类在原始时代,跨越水道和峡谷,是利用自然倒下来的树木,自然形成的石梁或石拱,溪涧突出的石块,谷岸生长的藤萝等。
人类有目的地伐木为桥或堆石、架石为桥始于何时,已难以考证。
据史料记载,中国在周代已建有梁桥和浮桥,如公元前1134年左右,西周在渭水架有浮桥。
古巴比伦王国在公元前1800年建造了多跨的木桥,桥长达183米。
古罗马在公元前621年建造了跨越台伯河的木桥,在公元前481年架起了跨越赫勒斯旁海峡的浮船桥。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在公元前4世纪时建起挑出石拱桥(拱腹为台阶式)。
古代桥梁在17世纪以前,一般是用木、石材料建造的,并按建桥材料把桥分为石桥和木桥。
(1).石桥石桥的主要形式是石拱桥。
据考证,中国早在东汉时期就出现石拱桥,如出土的东汉画像砖,刻有拱桥图形。
桥梁发展史

广济桥位于广东潮洲东门外,是我国古代一座交通、
商用综合性桥梁,也是世界上第一座开关活动式大石桥, 有“一里长桥一里市”之说。
五亭桥 位于杨州瘦西湖内。
桥基为12条青石砌成大小不同 的桥墩;桥身为拱卷形,由3 种不同的卷洞联合,共15孔, 孔孔相通,亭亭之间的廊相连。
安平桥 位于福建晋江安海镇。桥面由7条大石板铺成,
阿维尼翁桥公元1178~1188年在法国建成,为
20孔跨径达34米尖拱桥。大桥本来长900多米,有22个拱孔, 是欧洲中世纪建筑的杰作。
安平桥属于中国古代连梁式石板平桥,始建
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历时十四年告成。现存古代 最长的梁式石桥,位于晋江安海镇, 原长2500米362 孔,现长2070米,332孔。享有“天下无桥长此桥” 之誉 。
20世纪30年代,预应力混凝土和高强度钢 材相继出现,材料塑性理论和极限理论的 研究,桥梁振动的研究和空气动力学的研 究,以及土力学的研究等获得了重大进展。
现代桥梁按建桥材料 可分为预应力钢筋混 凝土桥、钢筋混凝土 桥和钢桥。
随着时代的变迁,桥的种类逐渐变得多 起来。
随着高强钢丝和高强混凝土的不断发展,预应 力钢筋混凝土桥的结构不断改进,跨度不断提 高。
中 内 外 桥 梁 发 展 史
古代桥梁
人类在原始时代,跨越水道和峡谷,是利用自然倒下 来的树木,自然形成的石梁或石拱,溪涧突出的石块 谷岸生长的藤萝等。
纪 ~ 年前 左 右年 西) 周已 在建 渭有 水梁 架桥 有和 浮浮 桥桥 。 公 元 前 256 ,
据 史 料 记 载
1134 ,
中 国
在 周 代 ( 公 元 前 世
伊兹桥
钢筋混凝土桥
现代桥梁
新中国成立以后, 于1954年底,在长 江上建起了万里长 江第一桥——武汉 长江大桥。改革开 放后,特别是1995 年以来,随着建设 资金来源的多元化 及造桥技术的迅猛 发展,
中国古代桥梁发展史

中国古代桥梁的发展史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原始社会时期:在浙江余姚出土的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一些木梁柱结构的建筑,这是距今约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建筑,说明当时的人民已经初步掌握了建造木梁木柱桥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周秦时期:这是我国古代桥梁的创始时期。
西周时期,一些著名的桥梁开始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逐渐普遍运用,在桥梁建造中也有了铁器件。
两汉时期:西汉时期开始出现了石拱桥,如著名的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刻石。
东汉时期则出现了造型优美的石拱桥。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事较多,浮桥的架设明显增多,如杜预在河南孟津附近的黄河上架设的河阳浮桥、在今天的南京建造的朱雀大桁等。
隋唐五代时期:这是我国古代桥梁的鼎盛时期。
隋代建造了著名的赵州桥,唐代则兴起了许多著名的桥梁,如卢沟桥等。
宋元时期:宋代在桥梁建造技术上有了新的突破,如福建泉州洛阳桥等。
元代则建造了著名的卢沟桥。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在桥梁建造上更注重桥梁的艺术性和文化性,如北京卢沟桥上的石狮子、颐和园中的十七孔桥等。
中国古代桥梁的发展史不仅是一部技术史,也是一部文化史和艺术史。
从最早的木梁桥到后来的石桥、拱桥、浮桥等,中国古代人民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勤劳,不断推动桥梁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为中国的文化和艺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简述中国桥梁的发展史

简述中国桥梁的发展史
中国桥梁的发展史悠久且丰富多彩,从古代的简单木桥和石桥到现代的大跨度钢结构和斜拉桥,中国的桥梁建设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
具体如下:
1. 古代桥梁:中国的桥梁历史可以追溯到商朝,当时已有“钜桥”的记载。
《诗经》中也有周文王在渭河上架设浮桥的记载。
春秋战国时期到秦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战争的需要,桥梁技术逐渐提高。
隋唐时期,桥梁建设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石桥和铁索桥。
2. 中世纪桥梁:宋、元、明、清各代,桥梁技术继续发展,特别是石拱桥的建设技术日臻成熟,留下了许多历史悠久的古桥,如赵州桥等。
3. 近现代桥梁:进入近现代,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程技术的发展,中国开始建造更为先进的桥梁。
1968年建成的南京长江大桥,是一座公路铁路两用的连续钢桁架桥,标志着中国桥梁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4. 当代桥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桥梁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1982年建成的陕西安康汉江斜腿钢架桥,主跨176米的铁路钢桥,是当时世界同类桥梁跨度较大的。
1991年开工的上海杨浦大桥,主跨602米的结合梁斜拉桥在1994年建成时,居世界斜拉桥跨度之首,是中国大跨度桥梁的又一里程碑。
综上所述,中国桥梁的发展史反映了中国古代至现代社会的工程技术成就和文化特色,从最初的简易桥梁到如今的世界级大跨度桥梁,中国的桥梁建设展现了不断创新和突破的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宋时期
• 这是古代桥梁发展的鼎盛时期。隋唐国力 较之秦汉更为强盛,唐宋两代又取得了较 长时间的安定统一,尤其是赵州桥,类似 的桥在世界别的国家中,晚了七个世纪方 才出现。
元明清三朝
• 这是桥梁发展的饱和期,几 乎没有什么大的创造和技术 突破
中国古代 桥梁发展史。当时由于生 产力水平落后,多数只能建在地势平坦, 河身不宽、水流平缓的地段,桥梁也只能 是写木梁式小桥,技术问题较易解决。而 在水面较宽、水流较急的河道上,则多采 用浮桥。
秦汉时期
• 秦汉是我国建筑史上一个璀灿夺目的发展 阶段,这时不仅发明了人造建筑材料的砖, 而且还创造了以砖石结构体系为主题的拱 券结构,从而为后来拱桥的出现创造了先 决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