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中女性形象共16页文档
大众传媒下的女性形象

NEWS TRIBUNENO.772014.6Subject To Decode学科解码大众传媒下的女性形象□ 赵 弘随着大众媒介的普及,大众传媒逐渐成为人们的公共话语空间,并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影响着人民的衣食住行。
人们每天从媒体中获取大量信息,而媒体播出的作品、电视剧、电影、广告、新闻作品,无不包含这样一类人群,那就是女性。
然而,尽管女性地位在大众传媒中逐渐提高,她们在一定程度上仍属于被歧视的群体,这表现在广告、杂志、网络、影视等方方面面,并成为商家的卖点,男性的看点。
为此,女权主义的宣扬对于女性地位的提高与维护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众传媒中的女性形象自古以来,在传统女性形象中,女性一直以其优美的身材曲线和姣好的容貌成为异性观赏的对象,是一种用来取悦男性的附属品,而不是作为一个与男性平起平坐的群体。
女性的身体,一直作为被审视和观看的对象,是承载男性欲望的对象。
尽管女性的完美形象不断充斥着我们的生活,遍布着我们的视觉,但是女性的真实体验和感受却是被遮蔽的,并没有得到平等的待遇。
从大众媒介本身来看,女性形象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和商业模型。
越来越多的女性代言各种广告,包括服装、化妆品、箱女性形象的塑造。
对女性外在形象的关注被强调,而女性的其他特质,如独立人格和生活方式则被忽略。
网络中曾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世界上分三种人,男人、女人和女博士。
这种神调侃也从侧面反映出女性在其他领域中被歧视的现象,这部分女人是男人觉得“可远观不可亵玩”从而敬而远之的。
从女性作为媒介受众角度来看,大众传媒给人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平台并能满足不同群众的需求,但与男性相比,女性群体仍受到一定限制,据研究表明,大部分从事媒体工作的人员男性居多,处于媒介机构中上层管理的也多为男性。
这些现象都表明女性在当今大众传媒中的弱势地位。
Lady Gaga现象对女性刻板印象的反抗在这种形势下,当一位与传统女性温婉柔美形象完全相反的女性出现时,便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她利用自己这种被“关注”的身份,宣扬女权主义和对女性权益的看法,她就是Lady Gaga,惊骇世俗的美国时尚“雷母”。
媒介广告中的女性刻板印象

媒介广告中的女性刻板印象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媒介广告对女性形象刻板化的再现,揭示媒介广告在形成对女性刻板印象中所起的作用,及在这背后反映出的性别价值观。
关键词刻板印象媒介广告再现刻板印象是以选择及建构未经发展的、概括化的符号,将社会族群或某群体中的个别成员予以类别化的做法。
这些粗率选来用以建构刻板印象的符号,通常再现所关注族群的价值观、态度、行为与其生活背景。
[①]刻板印象会使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是我们在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
我们经常听人说的“北方人心直口快,南方人爱玩心眼”,实际上都是“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和某个群体中的每一成员都进行深入的交往,而只能与其中的一部分成员交往,因此,我们只能“由部分推知全部”,由我们所接触到的部分,去推知这个群体的“全体”。
刻板印象在英文中被称为stereotypes, 这个词有着十分有趣的来例,早期的印刷排版工人是按照字母的顺序查找字模来排版的,在这样的过程中,为了方便起见,他们把经常联合使用的词的字模捆绑起来,每次遇到连用就直接使用捆绑的字模而不必分别查找几次,以此加快排版速度。
这些被捆绑起来的字模就叫做stereotypes。
后来,刻板印象的词义得以延伸,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一般指“以选择及建构未经发展的、概括化的符号,将社会族群或某群体中的个别成员予以类别化的做法。
”[②]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一般来说,生活在同一地域或同一社会文化背景中的人,在心理和行为方面总会有一些相似性,同一职业或同一年龄段的人,他们的观念、社会态度和行为也可能比较接近,人们在认识社会时,会自然地概括这些特征,并把这些特征固定化,这样便产生了社会刻板印象。
因此,刻板印象本身包含了一定的社会真实,所以,它通常成为人们简化认识过程,迅速适应环境的手段。
媒介对女性形象的塑造文献综述

媒介对年青女性形象塑造的研究——以女大学生失联案件报道为例文献综述1.1研究缘起2014年8月17日,《重庆晚报》在头版要闻里刊登了一篇《坐错车失联八天,五万元急寻女生》的报道,报道了女大学生高渝因坐错车而失联的事件,当天,网易新闻、新华网、中国青年网等多家网站纷纷进行转载,并将“女大学生”字眼加入标题。
同时,央视新闻、人民网、京华时报等微博也转载呼吁,女大学生失联遇害的舆情开始发酵。
8月26日,《苏州日报》关于江苏女大学生高秋曦失踪的报道再次引发网友关注。
同日,新京报网《济南女大学生搭黑车遭52岁男子囚禁性虐》的报道让本来火爆的话题再次升级,诸多媒体的微博和网站信息被网友大量转发。
8月29日,随着江苏女大学生高秋曦失联遇害,湖北女孩凡莎莎命丧合肥的消息传来,有关女大学失联遇害的话题声量再次暴涨。
半个月女生遇害事件直接把该话题舆情推向高潮,而后不断有媒体爆出女大学生失联案件,被媒体爆出的女大学生失联案件多达20多例,据乐思舆情中心“女大学生失联遇害”专题的监测数据显示,从8月17日至29日短短12天时间里,女学生失联遇害事件的舆情声量达54903条,话题舆情关注度长时间保持在高位,舆情高潮迭起,“女大学生失联”的话题成为舆论焦点。
而公众也因此对女大学生产生“天真”、“轻率”、“不懂防范”甚至“蠢”、“笨”的看法。
而此话题也引起媒体热议,讨论女大学生失联案例频发的原因,然而这背后因媒体的种种报道不当而造成的人们对于女大学生形象的误读却鲜有人关注,而本文则想从这一案例入手,研究媒介对于年轻女性的形象建构。
1.2研究概述媒介与女性的研究最早发端于西方,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时期。
1978年,美国传播学女学者塔奇曼等出版了《炉床与家庭:媒介中的女性形象》,标志女性主义媒介研究正式成为传播学研究的一个分支。
从那时起,女性主义媒介研究逐步发展为一门显学。
而中国的媒介与女性的研究则相对较晚。
从社会性别视角来看网络媒介中的女性形象

从社会性别视角来看网络媒介中的女性形象网络媒介(包括社交媒体、视频平台、电子游戏等)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工作还是娱乐,人们都离不开它们。
然而,在这些平台上,女性经常被呈现出一种刻板的形象,这种形象不仅影响着女性自身的形象,更影响着社会对女性的认知和态度。
那么,从社会性别视角来看网络媒介中的女性形象,有哪些问题和影响呢?首先,网络媒介中的女性形象经常被性化和物化,往往只是被当作性对象来满足男性的审美和欲望。
例如,在一些热门游戏中,女性角色的固定服装设计和动作表现就显示了这一趋势。
游戏制作商为吸引男性玩家而将女性角色设计成堆满暴露、性感的衣物,这样做不仅忽视了女性的实际形象,也将女性标签化为一种用来激起男性欲望的对象。
其次,网络媒介中的女性形象经常被贴上“脆弱”、“依赖”、“柔弱”等标签,虽然这种标签可能出于一些现实的差别,但这类标签暗示了女性角色在男性之下,缺乏支配和力量的特征。
例如,在一些电子游戏中,女性角色的能力和角色属性被设计成相对于男性角色的辅助和依附,而在游戏限定的性别和角色设置中,女性角色的形象被限制在一种较弱的形象之中。
第三,网络媒介中女性形象的欠缺并不仅仅出现在角色本身,也体现在制作者和使用者的角度上。
例如,在电子游戏行业中,女性从事制作的人数较少,一个游戏作品的制作就难免导致棘手的问题。
因此,没有多样性的女性角色被一种固定的价值体系框定,而且游戏制作的过程也被视为一种男性化的程序。
即使是大量使用网络平台的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上,女性更容易受到批评和骚扰,这反映了现代社会中女性在网络媒介中存在的种种不公和矛盾。
最后,这种女性形象的单一化和刻板化不仅对女性形象本身不公平,也对社会形成了不良的影响。
首先,这种刻板的女性形象使得男性同胞们更加看重女性的外貌而不是能力本身,忽视了女性的多重特征,进而流传出一种误导下一代的观念。
其次,这种定型的女性形象造成了相对的性别成见,将男性和女性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框定在过于狭窄的平台上,严重制约了性别平等和人类的进步。
大众媒介中女性形象的嬗变及其文化镜像功能

大众媒介中女性形象的嬗变及其文化镜像功能引言部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进步,大众媒介的影响力与普及程度也日益增长。
媒体作为信息传递的重要渠道之一,不仅仅对社会、政治、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于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认同也有深遥的影响。
在大众媒介中,女性形象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本文将对大众媒介中女性形象的嬗变以及其所扮演的文化镜像功能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大众媒介中女性形象的演变过程一、早期大众媒介中传统女性形象的塑造在媒体出现之初的早期时代,女性形象通常被塑造为传统家庭角色的代表,如贤良淑德、贤妻良母等。
这一形象既符合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念,也满足了男性主导的社会秩序。
广告、电视剧等媒体形式中,女性形象通常呈现出柔弱、无能、需要依靠男性的形象,传递出婚姻与家庭是女性唯一追求的价值取向。
二、现代大众媒介中多元化女性形象的涌现随着社会的变革、女性地位的提升和性别意识的觉醒,媒体开始呈现多元化的女性形象。
女性不再只局限于传统角色,而是乐观参与社会、呈现自己的个性与能力。
电影、电视剧、杂志等媒体形式中,女性形象呈现出职业女性、女强人、独立妇女等多样化形象,传递出女性在社会各领域的乐观参与和冲破性的探究。
三、大众媒介中性感化女性形象的兴起然而,随着商业化和市场化的挤压,大众媒介中出现了一种以性感化女性形象为特征的现象。
商业广告、电影、音乐视频等媒体形式中,女性形象开始被过度强调身体曲线、外貌和性感特质,强化了男性对女性的视觉性欲和审美要求。
女性形象逐渐被固化为“性感偶像”,并且成为商业利益的来往对象。
第二部分:大众媒介中女性形象的文化镜像功能媒体作为社会的一面镜子,反映了社会的文化态度和观念。
女性形象在大众媒介中的呈现不仅仅是媒体对女性的塑造,也反映了社会文化对女性的认同和价值观念。
一、女性形象的创设与文化认同大众媒介中的女性形象创设通常是基于社会文化中对女性的认同和期待。
媒体通过展示女性的特质、行为和观念,传递出社会对女性的期待和价值观念。
传播媒介中职业女性形象分析

传播媒介中职业女性形象分析摘要:本文聚焦“媒介从业领域中的职业女性”和“媒介传播内容中的职业女性”,结合女性对媒介活动的参与程度、媒体社会性别意识呈现状态、媒体的女性形象表达方式等内容,对传播媒介中职业女性形象进行分析探讨。
此举关系到传播媒介中职业女性的精神成长和自由人格塑造,有助于她们在逼仄环境中,认清现实处境,努力实现自我价值。
关键词:传播媒介职业女性形象分析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联合国世界妇女大会上,把“妇女与媒介”确定为推动妇女发展和性别平等十二个重大关切领域之一。
我国政府制定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中也明确提出:“完善传媒监管机制,增加性别监测内容。
禁止在媒体中出现贬抑、否定妇女独立人格等性别歧视现象。
”十多年过去了,纲要的推行力度是否尽如人意?媒介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是否已经消除?在多元媒介的社会中,女性是否获得了足够的话语权?我们将聚焦“媒介从业领域中的职业女性”和“媒介传播内容中的职业女性”以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
一、媒介从业领域中的职业女性这是个多元媒体共存的崭新媒介时代,各类媒体为职业女性提供了比往昔更多的就业机会。
媒介从业领域中的职业女性,从数量上看,已经占据了媒介工作的半壁江山,但数量的增加并不意味着地位得到了提升,女性对媒介活动介入的广度和深度始终不容乐观,媒介领域中的性别歧视和贬抑正以一种更为隐蔽的方式产生着影响。
一)地位趋边缘194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中提出了“把关人”这个概念,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管道。
能否成为媒介行业的“把关人”,能否位列行业领域的决策层,这对保障女性从业者的行业地位、授予女性充足话语权和尊重女性视角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有统计数据显示:“媒体高级、中级决策层中的女性比例分别占4.4%和9.6%。
”[1]这个比例与已经“扛起半边天”的女性媒介从业者在数量上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大众媒体中的女性形象

试析大众传媒中的女性形象人有性别之分,生理是的区别带来了社会上的地位区别。
男性和女性的社会地位从古到今还未达到理想状态下的地位平等。
从母系社会再到封建社会,女性的地位在不断的被削弱当中。
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地位仅是依附于男性的存在而存在,皇宫后院嫔妃三千,男人妻妾成群,足以说明在封建社会里,男女的地位是天差地别的,女性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是没有地位而言的。
随着历史的发展,女性的地位得以回升,人们开始讲求女权,讲求男女平等的思想。
现代社会中,虽然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性别歧视,可总体上说女性的地位已经被社会认可,被社会需要,在大众传媒中女性也已经有了丰富多彩的形象。
1.影视作品从中国第一部故事短片《难夫难妻》或是第一部故事片《阎瑞生》,到20年代的《海誓》,30 年代的左翼电影,40年代的战后电影……乃至今天影视中的“新”女性,这一传统的、剧作家爱写、观众爱看的女性形象系列到底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在20年代,由于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社会出现了追求西方生活方式、沉迷于享乐的浮华奢靡的氛围。
这时候的女性形象都有欧化的倾向。
在《海誓》中,完全没有自觉的女性自我意识,一派洋味,女性形象妖娆妩媚。
到了30、40年代,电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大部分是描绘被侮辱,被压迫,生活在社会底层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
在《女性的呐喊》中,叶莲和她的姐妹,从农村到城市,从事过各自职业,包身工,丫头,小老婆......命运坎坷,没有生活的主动权。
或许你会问为什么这时期的女性没有自强不息,敢于与悲惨命运做斗争的形象。
其实是有的,但是最终都是以失败告终。
电影《女人》,梁玉芳,在上学的时候向往自由生活,追求自主,之后嫁给了一个有钱人,但是丈夫喜新厌旧,被抛弃,之后她走向社会,希望靠自己来改变命运,在一家公司当秘书,但结果是险遭侮辱。
最终,她家失火,孩子被烧死,她在绝望中服毒身亡。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女性是很难靠自己的力量改变悲惨的命运,这是社会的问题,当时的社会使得女性成为社会的变相商品,成为压迫,剥削的牺牲品。
媒介视野中女性形象的隐形歧视

媒介视野中女性形象的隐形歧视何音璇(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沈阳,110034)摘要:本文针对媒介内容中出现的女性隐形歧视形象进行了分析。
从传播学角度探究了女性形象在媒介中的表现,探寻导致女性遭受隐形歧视的原因及影响,这一挑战主流意识形态的女权角色在媒介中将会走到多远。
关键词:大众媒介女性隐形歧视大众传媒业的日益繁荣带来的浩瀚的信息量,在此之中,挑战主流文化意识形态的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进程也经历了蜕变的历程,女性力量的崛起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
尽管如今的女性不再处于完全附属的地位,男女平等在一定意义下得到实现,但是媒介视野中仍存在有意无意弱化女性形象,对女性的歧视披上了一层隐形的外衣。
这里的隐形歧视,笔者认为,主要不同于传统文化中男权主义赤裸裸的侮辱,暴力等行为,而是有意无意在媒介视野中采用冷暴力手段漠视,贬低女性。
中国男权主义思想历经几世春秋,根深蒂固于人们的头脑之中,“电视广告中对女性形象有一种两级分明的定式:一种是传统的贤妻良母,另一极是超前消费,吃喝玩乐的现代花瓶。
”中国女性意识的觉醒在20世纪中后期才开始有所发展,从时间的比较上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男性角色仍然处于尊崇的地位,即使女性,潜意识里也会将自己置于一个被动的位置。
男权文化将女性角色置于隐形压迫下。
“男权文化孕育了媒介模式,媒介模式反过来强化了人们头脑中的男权文化观点,由此形成了性别歧视及对性别歧视的无意识。
”媒介承担着提高人们自身文化素质,促进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要职责。
媒介潜移默化的力量是不可小视的,据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很多行为是可以从媒介中学得的,人们看到媒介中的人物从事不好的行为却受到奖励会增加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从事同种行为的可能性。
当人们看到男主人公殴打女性却受到表扬会强化已有的男权主义思想并可能现实生活中更瞧不起女性。
媒介的责任是责无旁贷的,但在媒介内容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字眼“妇人之见”,“头发长见识短”等,字眼见透露一种歧视女性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