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媒体中女性形象分析
新闻传播中的性别与媒体形象

新闻传播中的性别与媒体形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性别关系和媒体形象在新闻传播中变得日益重要。
性别与媒体形象相互关联,对新闻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性别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以及媒体如何呈现性别形象。
1. 性别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性别是一种社会构建的概念,它影响着个人、社会、文化等层面的行为和观念。
性别在新闻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角色定位:新闻报道往往对男性和女性有不同的角色定位。
男性通常被视为行动者和决策者,而女性则被定位为被动的对象和依赖者。
(2)话语权:在新闻传播中,男性通常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他们在发言和表达意见方面更容易被接受,而女性的声音往往被忽视或轻视。
(3)权力分配:性别在新闻传播中也影响着权力分配。
男性在新闻界的高层职位占据着绝大多数,而女性则在权力结构中处于较低的地位。
2. 媒体如何呈现性别形象媒体在呈现性别形象时,通常会采用一些常见的方式和策略,比如:(1)性别定型:媒体经常通过传统的性别定型将男性和女性塑造成特定的形象。
男性通常被描绘为阳刚、理智和聪明的代表,而女性则被描绘为温柔、柔弱和美丽的象征。
(2)物化:媒体常常将女性物化为性对象,将她们的价值和魅力与外貌相关联。
这种物化现象会导致对女性的性别歧视和不平等对待。
(3)角色限制:媒体对男性和女性在社会角色方面进行了刻板的限制。
比如,家庭的责任通常被视为女性的职责,而男性则被期望扮演经济提供者的角色。
3. 对性别和媒体形象的反思性别和媒体形象的相互关系是复杂而深远的。
虽然媒体在形塑性别形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人们也应该对其进行深思熟虑,并采取积极的行动改变现状。
(1)平等性别呈现:媒体应该更加重视性别平等,避免性别定型和物化的现象。
应该以平等和尊重的态度呈现男性和女性的形象。
(2)提升女性声音:媒体应该提升女性的话语权,给予她们更多的机会和空间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要打破传统观念,推动女性在新闻领域的参与和平等地位。
社交媒体新闻中女性媒介形象的异化与重塑探究

2021年12月 December 2021社交媒体快速发展,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人们接收新闻、了解时事的重要渠道。
社交媒体成为发布新闻的重要平台。
社交媒体新闻中女性形象的呈现,关系到社会和公众对女性群体的认知。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社交媒体时代,新闻不仅来自传统专业媒体,还来自普通用户,社交媒体上的女性媒介形象被赋予了更加多元化的色彩。
然而,由于多方因素的影响,女性群体始终处于一个被歧视、被误解的地位,其媒介形象产生了异化现象。
异化指的是事物发生了变异,否定了原本属性或者是成为了原本属性的对立面,与原来的意义和准则相违背。
当受众接触到的都是异化后的女性媒介形象时,他们对女性就会形成负面的刻板印象,这对女性群体产生了不利的社会影响。
文章结合女性主义与大众传播学理论,对社交媒体新闻中的女性媒介形象的异化与重塑进行深入的探究。
一、社交媒体新闻构建女性形象的异化现象(一)女性媒介形象的标签化标签化是根据某种特征将某人或某物归纳为某一类别,而并不当作独立个体看待。
标签化无法客观、全面地呈现被贴标签者,仅仅一个标签亦无法构建完整的媒介形象。
女性媒介形象的标签化只能让女性媒介形象走向异化。
新闻报道中常常出现类似于“女司机”“女大学生”“女博士”等有关女性群体的词,在职业和身份前通常只强调性别为女性的群体。
犯了错误的女司机、受到伤害的女大学生、特立独行的女博士等,诸多类似的女性媒介形象频频出现在社交媒体上,以偏概全地让受众觉得女性群体就是这个样子的,导致女性群体被标签化,也让受众形成了刻板印象。
各大社交媒体平台都具有标签功能,运用标签,可以使作者发表的文章更容易被用户搜索到。
但在便于用户搜索相关信息的同时,标签也把他们桎梏在“信息茧房”中,“她”标签下的内容固化了用户对女性媒介形象的片面看法。
“女XX”之类的词出现频繁,而很少见“男XX”之类的词,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无论女性是什么身份、从事什么工作,人们始终聚焦在她们的性别上。
试析新闻报道中“80后”女性形象塑造

报道 中 ,多数女 性的职位 都是低 于男性
的, 其角色是 为了男性服务 、 出 , 的 付 她们
事业 是爱情 、 婚姻 和家庭 , 而男人 则是 以 理想 、 金钱 和地位为追求 目标。
4 互 联 网新 闻报 道 中的 8 后 女性 形 、 0
象
1报 刊新 闻报道 中的 8 后女性形 象 、 0 从总体上看 ,我 国主流媒体对 8 0后 女性 的报道在数量上仍然少 于男性 。 而其
纳的。
心灵深处 ,探讨一些 特别 私人领 域 的问 题, 从而让女性读者在阅读杂志 的报道 的 同时获得一种情感 的交 流 , 并得到某种程 度上的认 同。随着 8 0后女性逐渐成长 为 社会 消费的主体 , 这类时 尚杂志 中的报道 更多地引用 8 0后女性作为他们宣传 的重
点。 由于 8 后 女性 具有 较强的独立意识 , O
打扮 , 如何 紧跟时 尚潮 流 , 如何保 持 良好 的身材 , 部分 内容更是逐步深入到女性 的
、
媒体 报 道 对 8 女 性 形 象 的 塑 0后
造
不可否认 ,人们对 8 0后男性和女性
的关注是有差别 的 ,而新 闻报道 中对 8 0 后女性 的呈现也是存 在一些 特点可 以归
象 出 现 的频 率 较 少 。
报道 中, 大多是 一些 与美 容护肤 、 家具厨 艺、 情感倾诉 、 婚嫁社 区等有 关的 内容 , 没
有 针 对 8 女性 所 做 的专 题 性质 的 报 0后
家庭版 中施行 了 “ 商业化 ”和 “ 尚化 ” 时
的策略 ,因此对 8 0后女性形象 的塑造呈
现 出一 种 芜 杂 的状 态 。
视新 闻报道 中的 8 后女性都具有 漂亮 时 0 尚的外形 ,人们 更加关 注女性 的外在形
新闻报道中的女性主义批判

新闻报道中的女性主义批判【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新闻报道中的女性主义批判问题。
本文从新闻报道中的女性角色定位、性别歧视、性别暴力、女性形象塑造以及女性言论刻板印象等方面展开批判。
通过分析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和现象,揭示了其中的性别偏见和歧视。
结论部分指出了对于新闻报道中的女性主义批判的重要性,呼吁社会更多关注女性权益和平等问题,并展望了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改进和进步。
通过本文的讨论和分析,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新闻报道中的女性主义批判,提高对这一重要议题的关注和认识。
【关键词】新闻报道、女性主义批判、性别角色、性别歧视、性别暴力、女性形象、刻板印象、重要性、未来展望1. 引言1.1 新闻报道中的女性主义批判在当今社会,新闻报道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女性主义批判的兴起,旨在揭露和挑战新闻报道中存在的性别偏见和不平等现象,为女性争取平等的权利和地位。
新闻媒体作为信息传递和社会舆论引导的重要渠道,其报道内容和角度直接影响着公众对性别平等和女性地位的认知和态度。
针对新闻报道中的女性角色定位,女性主义批判表明了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和固有定位,呼吁媒体关注女性的多样性和个体性。
在性别歧视方面,新闻报道往往存在对女性的偏见和片面报道,忽视或歪曲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贡献。
性别暴力问题更是严重影响了女性的生存和发展,而新闻报道中对性别暴力的报道往往缺乏关注和深度,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揭露。
新闻报道中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和对女性言论的刻板印象也是女性主义批判的重点对象。
对于女性主义批判的重要性,可以从改变社会对女性的认知和态度,促进性别平等和社会进步等方面进行探讨。
展望未来,女性主义批判将继续推动媒体对性别平等问题的关注,促进社会对女性权利和地位的理解和尊重。
2. 正文2.1 新闻报道中的女性角色定位批判新闻报道中的女性角色定位批判是女性主义批判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传统的新闻报道中,女性角色往往被定位为家庭主妇、美女、性对象等传统角色,忽略了她们的思想、能力和成就。
大众传媒下的女性形象

NEWS TRIBUNENO.772014.6Subject To Decode学科解码大众传媒下的女性形象□ 赵 弘随着大众媒介的普及,大众传媒逐渐成为人们的公共话语空间,并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影响着人民的衣食住行。
人们每天从媒体中获取大量信息,而媒体播出的作品、电视剧、电影、广告、新闻作品,无不包含这样一类人群,那就是女性。
然而,尽管女性地位在大众传媒中逐渐提高,她们在一定程度上仍属于被歧视的群体,这表现在广告、杂志、网络、影视等方方面面,并成为商家的卖点,男性的看点。
为此,女权主义的宣扬对于女性地位的提高与维护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众传媒中的女性形象自古以来,在传统女性形象中,女性一直以其优美的身材曲线和姣好的容貌成为异性观赏的对象,是一种用来取悦男性的附属品,而不是作为一个与男性平起平坐的群体。
女性的身体,一直作为被审视和观看的对象,是承载男性欲望的对象。
尽管女性的完美形象不断充斥着我们的生活,遍布着我们的视觉,但是女性的真实体验和感受却是被遮蔽的,并没有得到平等的待遇。
从大众媒介本身来看,女性形象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和商业模型。
越来越多的女性代言各种广告,包括服装、化妆品、箱女性形象的塑造。
对女性外在形象的关注被强调,而女性的其他特质,如独立人格和生活方式则被忽略。
网络中曾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世界上分三种人,男人、女人和女博士。
这种神调侃也从侧面反映出女性在其他领域中被歧视的现象,这部分女人是男人觉得“可远观不可亵玩”从而敬而远之的。
从女性作为媒介受众角度来看,大众传媒给人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平台并能满足不同群众的需求,但与男性相比,女性群体仍受到一定限制,据研究表明,大部分从事媒体工作的人员男性居多,处于媒介机构中上层管理的也多为男性。
这些现象都表明女性在当今大众传媒中的弱势地位。
Lady Gaga现象对女性刻板印象的反抗在这种形势下,当一位与传统女性温婉柔美形象完全相反的女性出现时,便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她利用自己这种被“关注”的身份,宣扬女权主义和对女性权益的看法,她就是Lady Gaga,惊骇世俗的美国时尚“雷母”。
反转新闻中女性形象的偏差分析

反转新闻中女性形象的偏差分析近年来,随着女性地位的不断提升和社会观念的不断进步,女性形象在新闻中的表现也逐渐呈现出一定的变化。
尽管如此,我们依然可以发现新闻中对女性形象的描绘存在着一定的偏差,甚至有些新闻报道对女性形象进行了明显的反转。
本文将从女性形象在新闻中的反转现象进行分析,探讨其中的原因和影响,希望能够引起社会的重视和思考。
我们需要认清的是,新闻中对女性形象的反转并非单一因素导致的结果,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媒体对女性形象的刻板印象和社会文化观念的影响是最为根本的原因之一。
在媒体报道中,女性形象往往被呈现为柔弱、依赖、情感化的形象。
在一些报道中,女性被描绘为“小鸟依人”般的形象,甚至是显得无助和需要他人保护的样子。
这种形象是对女性自主意识和独立人格的严重抹杀,对女性形象进行了明显的反转,给人们留下了女性无能为力、缺乏独立性的印象。
一些新闻报道还对女性进行性别歧视,刻意强调女性的外貌和性感,忽略了她们的其他能力和特质,将女性形象过分幼稚化和性化,这种现象也是对女性形象的一种严重扭曲。
社会文化观念也是影响新闻中女性形象反转的重要原因。
传统社会观念中,对女性的期望往往是在家相夫教子、温良贤淑,忽略了女性的其他方面。
一些新闻报道往往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在报道女性时更倾向于突出其柔弱、依赖的一面,而忽视了她们的聪明能干和积极进取的一面。
这种社会文化观念的影响使得新闻中对女性形象的反转现象更加明显,给人们留下了一种女性缺乏独立人格和自主意识的印象。
除了媒体刻板印象和社会文化观念外,女性形象在新闻中的反转还受到了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市场竞争和商业利益。
一些报道为了吸引眼球和提高点击率,不惜采用夸大、歪曲女性形象的手段,将女性形象过度渲染成一种“戏剧化”的模样,以吸引观众的注意。
这种商业利益的追求使得新闻报道对女性形象的反转现象更加明显,给人们留下了一种女性缺乏真实和自然的错觉。
女性形象在新闻中的反转现象不仅仅是一种对女性形象的严重扭曲,更是对社会观念的一种误导和对文化价值的一种歪曲。
1.传播媒介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二、 电视媒介中的女性形象
通过阅读和考察电视叙事中的 女性形象, 对近年来较有影响的电视 连续剧中的女性形象的分析, 它使我 们接近于理解当代女性在新形势下 的权利要求以及这种要求所隐含的 矛盾和危机。 女 性 主 义 学 者 !"#$# %&&’#$ 指 出, “ 女性形象综合起来, 只是一个次 等地位。在这个世界上, 她们是无私 的、 忘我的、 完全奉献给男性的” 。在
所以电视剧在其叙事中对女性形象的新开拓所表达的仍然是一种女性重新拥有自身的性别神话甚至可以进一步推测这种性别神话的广泛流传有可能将分量厚重的题材变成了通俗言情的风月故事以温婉缠绵的所谓女人味掩盖或者忽略妇女的实际生存状况
传播学研究传播媒介中的Fra bibliotek性形象分析曾 尼 尹山鹰 一、 广告中的女性形象
在铺天盖地的广告中, 很多都是 针对女性的, 女性还成了广告商的追 逐对象,但是有一种现象不可忽视, 那就是一些广告属于歧视女性的作 品。目前我国的商业广告中存在着许 多性别视角的盲点, 男性的审美标准 占据着主导地位, 现代科技手段不停 地述说着一个男性最古老的心愿: 既 要贤妻良母, 也要“ 花瓶” 美女。 正是基于这点, 广告中的妇女形 象常是轻松、 快乐、 满足的家庭主妇 形象,凡是与家务有关的商品广告, 几乎全为轻松的女性, 女性似乎惟一 的满足就是干家务。在洗涤剂、 厨房 用品、 烹饪辅料等产品中女性一般以 家庭主妇的形象出现。她们总在谈论 着洗涤产品的优点, 担心着丈夫衣领 上的污渍。她们为不能变得更美丽, 不能成为更好的妻子和母亲而内疚, 只能通过选择更好的商品来证明她 们的能干。只要丈夫、 儿子坐在桌边, 享受美味佳肴,热烈高呼 “ 谢谢妈 妈” , 你就“ 幸福” 地宣称: 家人就是我 的全部; 美女形象在广告中铺天盖地, 但 在文本中她们总是必须更美丽才能 更成功。 “ 美丽是她的唯一属性。 她没 有皱纹、 疤痕和瑕疵。的确, 她连毛孔 都没有。她苗条, 通常很高又有一双 长腿, 而且年轻。无论产品和观众是 谁, 所有广告中的美女都遵循这一标 天使” 般的女性 准” 。!大众美女则是“ 喝了什么 “ 美滋滋,做不生锈的女 人” 、 涂了什么“ 七天就变样, 你也能 创造奇迹” 。然后让男人痴痴地迷上, 失 魂 落 魄 地 撞 上 电 线 杆 …… 这 使 得 很多女性拼命摆弄和改变她们的脸 和身体, 绝望地想与完美的、 不可能 的标准保持一致。“ 家庭主妇” 、 “ 男主 外, 女主内” 、 “ 贤内助” 、 “ 郎才女貌” 、 “ 弱者” 成为女性理应的“ 性别定位” 。 “ 美女 ” 与“ 香车” 、 “ 豪宅” 一并构成美 景,供男人观赏和购买。“ 要有女人 味” 、 “ 让自己性感起来”成为到处宣 扬的女人 “ 行为规范” 。铺天盖地的 “ 减出好身材” 、 “ 我的瘦身专家” 、 “ 美 体修形一穿就变” 、 “ 作女人挺好” 等 广告语, 将苗条、 丰乳、 细腰的“ 形体 规范” 强加于人, 甚至危害女性的身 体健康。 " 在商业广告中, 女性经常被作为 对男性选择了正确商品后的性感、 美 丽的回馈物。女性常以性感客体、 奖 品和男性的支持性目标的形象出现。 媒介也喜欢用“ 女人味” 和“ 男人味” 来定义女人和男人。“ 女人味” 是指作 为一个女人, 尤其是一个“ 现代化” 的 女人, 一定要懂得世界名牌服装和化 妆品, 懂得保持迷人身材, 说到底就 是要懂得消费、 时尚、 性感、 温柔、 善 于照顾他人、 最好风情万种, 还要是 贤妻良母; “ 男人味” 则指, 男人一定 要懂得欣赏女人, 一定要能够在事业 上有成就( 主要以赚钱多少为标志) 、 能够养家, “ 象个真正的男人( 如同生 产线上下来的产品) ” 。这些所谓的 “ 女人味” 和“ 男人味” 其实是一种面 具, 在这种追求中, 女性会不知不觉 迷失个人本身的发展, 继续重复延续 了很长一段历史时期的性别刻板印 象的文化框架; 而男人也面对非成就 事业不可的压力和焦虑感, 还会不断 丧失作为一个人同样也具备的情感 能力, 而成为工作机器。在自觉不自 觉中,不只是将女性拉回到传统的 “ 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方式 中, 而且还产生了对女性的歧视。这 是历史的倒退。 对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分析, 传达 出了相似的话语意义: 大众传播通过 提供信息环境形成意见气候, 来制约 社会心理和影响舆论; 广告通过金钱 在相当程度上垄断了信息环境, 它们 和大众传媒中那些受到“ 严格” 把关 的、具有权威意义的信息内容同登 “ 大雅之堂” , 成为垄断信息环境的社 会权利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二者的 结合不仅“ 推销物品” , 并且和大众传 媒中其它的信息一起“ 创造意义的结 构” 。 大部分电视剧中的女性角色正是如 此。因为这是社会所普遍认同的一种 女性形象。 电视产业按照社会习俗, 把电视 剧中的女性塑造为一个不够完全的 人物。在家庭中她是为其他家庭成员 服务的。创作人员常会习惯于将女性 当作电视剧的爱情戏元素加以运用, 她们不需要事业, 不在乎成败, 可以 只为爱情而活。但是电视剧中的男性 角色却要丰富得多,他们有事业、 有 爱情、 有跌宕起伏的命运。当然也有 很多事业成功的女性角色, 然而在电 视剧中, 这些成功女性的行为跟一个 成功男性没有多大区别; 并且, 电视 剧中事业成功的女性, 家庭生活总是 不够健全。 在肥皂剧中, 女性形象存在类型 化的问题。不是被塑造为带有落后性 别意识的温良恭俭让的不懂反抗的 旧式女性, 就是在美容、 逛商场、 买首 饰的所谓时尚另类女性。影视剧中大 肆渲染婚外情, 美丽可爱、 善解人意、 有修养有层次的女性往往都是插足 别人家庭的第三者, 而原配夫人要么 琐碎唠叨、 蛮不讲理、 俗不可耐, 要么 忍气吞声、 降低人格、 缺乏品位, 里外 都是女人的错,剧中男性理直气壮、 不被谴责。一个不够美丽的妻子通常 会被间接地形容为“ 控制型” 的、 “ 情 绪化” 的、 歇斯底里的, 美丽性感的女 性通常都不是妻子或母亲。两个截然 不同的女性形象为男性放弃家庭责 任提供着合理且令人同情的理由和 依据。 中国第一部电视肥皂剧 ())* 年, 《 渴望》 问世, 剧中的女主人公刘慧芳 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形象:忍辱负 重、 相夫教子、 逆来顺受的“ 传统美 德” 的现代版。而她却成为人们大加 尊崇的道德偶像和完美的女性人格 标本。与之相反, 该剧中的另一个知 识女性王亚茹则被塑造成自私、 傲 慢、 变态、 多疑的丑恶形象, 与刘慧芳 并处在道德谱系中的两极。这种二元 对立的模式一直影响到《 环珠格格》 , 紫薇俨然是真善美、观音菩萨的化 身, 而那位皇后则不可避免地具备了 一切坏女人所具有的一切品性。 不久前一部韩国电影《 我的野蛮 女友》 风靡一时, 激起无数男性观众 的热情回应, 漂亮的野蛮女友形象被
关于新闻媒体中女性形象建构问题的思考

真 正 的关 心 和 同情 , 同 时也 忽视 了她 们 受
女平等就被确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之… ,
但 是 从 当 前 的 现 实 情 况来 看 , 要 实 现 这 个
目标 , 还 需 要 一 个过 程 。
都是因为女人的唆使诱惑所致。
到的侵犯 , 而更多的将 注意力放在 了贞操
是 否 没 了 这 些庸 俗 的 问题 上 。
事 业 有 成 的男 性 多 条 标 准 , 即 对 自 己婚 姻 家 庭 履 行 责任 及 义 务 状 况 的 程 度 。 对 于 家
新闻媒体要求从业人员能真实 、客 观 、 公
正地反 映当前 的社会现 实 。 但是 , 在一些 新闻报道中 , 性别 的不平等及女性歧视现 象仍 然存 在 。 本 文拟对新闻媒体 中关于女 性形 象建构及其背后的问题进行探讨 。
又 怎 能 确 立 能 得 到群 众 认 可 的主 题 呢 ? 新 闻工 作 者在 一 个 个活 生 生 的新 闻现
炭、 物流 、 新能源全面发展之路 。
一
线 的亲 身 体 验 , 正 是 这 样 不 时激 发
新 闻工作者思想 的火花 , 让我们不 时有新
的发 现 , 收 获 在 办 公 室 或 书本 上无 法 学 到
一
现在大众 面前。 曾经轰 动一时的 电视连续 为 人津津 乐道 的女 主人 公刘 慧芳 ,集忍 让、 宽容 、 自我牺牲和奉献精神 于一 身 , 到 目前一些 卫视播 放 的苦 情 系列 电视 剧等 等, 都将女性 塑造成 只知奉献牺牲 自身的 妻子 、 母亲 、 女儿 、 女朋友 , 而不是一 个具 有 一技 之长 , 并以专长服务社会造福他人
名词则 是 : 温柔贤 淑 、 娇小 。 可见 , 男 性 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媒体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以新浪新闻为例
摘要:新闻媒体作主流价值观的宣传工具,对新闻报道时是选择性的,需要向大众灌输主流价值观的思想,这时新闻内容必然和客观的社会现实不对等,片面的反映社会现实。
但是以新浪新闻为例的新闻媒体,在没有政府资金扶持的情况下,在竞争激烈的新闻媒体行业里生存,一方面要传到主流意识的价值观,另一方面还不能脱离大众全体,需要迎合大众的口味,因此女性形象出现在新闻中的频率愈发的高。
新闻对于女性事件报道的时,不仅兼顾主流意识和大众群体,还要注重自身的经济效益,只能反映主流意识下的女性形象,与实际的女性形象不相符。
关键字:新闻媒体主流意识女性形象
我们从字面上了解的新闻: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经常使用的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正在发生的或者以前发生现在仍能产生社会效应的事实的报道。
狭义的新闻则专指消息,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的事实。
①当今的的新闻已经越来越偏离“事实”的概念了,即便如此新闻媒体的确构建了一个社会现实,传达着统治阶级倡导的主流意识。
在这个媒体构建的社会现实中,媒体没有均衡女性对于整个社会做出的贡献,而是以一种弱势群体提现出来,表现为传统女性形象、家庭暴力、色情行为等等。
女性主义者认为,男权社会的通俗文化是一面歪曲的镜子,所反映的是主流意识形态想让你看到的东西,比如女性的刻板形象(性对象和家庭主妇等),而绝不会反映真实的社会状况,比如女性的真正状况与多元形象。
女性以什么形象出现在大众媒体中的呢?下面通过五月份的几则新闻来分析一下主流价值观下,新闻媒体定位的
女性形象。
2012年05月16日新浪网社会新闻《儿子结婚前遇害身亡母亲为凶手求情称其还年轻》一文中母亲梁建红的儿子被工友杀害,但是在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宋晓明刺死马刚案公开宣判时,梁建红赴京出庭为凶手求情,老伴拒绝与她同来,她告诉记者,老伴拗不过她,一直不肯原谅她。
法院认为,梁建红在未获任何利益补偿的情况下,请求对被告人从轻处罚的义举应予褒扬,法院据此对被告人宋晓明从轻处罚,判处有期徒刑12年。
“正如一位法官所言,伟大母亲梁建红,以其博大的胸怀,为杀死儿子的凶手求情,使其免于一死,在庄严的法庭上写下了慈爱的一页。
这位母亲的悲悯情怀足以证明,人心底色是温暖,是善念,是爱如泉涌。
”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杀人偿命欠债还钱”,但是这位善念满怀母亲,却为杀人凶手求情并挽救了凶手的生命。
“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做好做对就该赏,做坏做错就应罚。
母亲梁建红原谅了杀人犯,死刑变判处有期徒刑12年。
那么以后再有杀人的,只要被害者家属原谅是不是都不要判死刑了?设身处地的想一下,当我们的亲人去世之时,身心交瘁还要为凶手求情,99%的人会站在法律的角度,要求法律制裁犯人。
但是1%的人会出现在新闻上,这足够吸引人们的关注。
新闻媒体向大众传达传统的母亲善良的本性的的同时,亦是主流价值观想要构建的“要有爱,要和谐”的观念。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认为,时间中的任何一个特定点在一个社会里流行的文化,都可以解释为霸权的一种结果和体现,是从从属集团在舆论上接受统治集团的观念、价值标准和领导的结果与体现。
母亲作为传统的女性形象变成了新闻媒体的主要宣传对象,使得女性在新闻媒体变成了刻板形象,将女性特征归为“肉体的、非理性的、温柔的、母性的、依赖的、感情型的、主观的、缺乏抽象思维能力的”,女性形象的多元化发展不会成为每天媒体新闻的主要目标。
新闻媒体在现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人民大众和主流意识的平衡木,维系着既有性别统治秩序,片面反映两性的不平等关系甚至掩盖这种不平等,将女性形象予以扭曲塑造符合主流价值关的女性形象。
2012年05月22日新浪网社会新闻,题为《广州离异富豪五星级酒店选妻指名要处女》报名人数竟然多达2800多女性。
广州11位富豪与一家5星级酒店选妻,其中一位离异的富豪选妻准则为年龄在20-26岁之间,女方为处女。
富豪们提出了“五项原则”。
“第一,门当户对原则。
这不是封建观念,也不单单是势利眼,而是因为,两个家庭出身以及受教育程度都有着相似经历的人更容易沟通,并且日后的婚姻生活也更容易相处。
第二,能力相当原则。
对于很多富豪精英们而言,贤妻的定义不仅仅是主内而已了。
如果能跟老公一起披靡商界,那真是锦上添花的般配了。
第三,安分守己原则。
在他们眼里,女人照顾好家里才是最大的责任。
一般这样的人的太太都是全职太太,不需要在外东奔西走便可享有不尽的财富,也是许多年轻女孩子梦寐以求的婚姻状态。
第四,名气相当原则。
大款娶女明星不是什么新鲜事。
当然女明星的名气也能够直接地为大款的生意带来宣传,对于大款而言,与女明星的婚姻是最好的广告。
但嫁人前,女明星还是得漕擦亮眼睛,省得嫁了个假大款,还得为人家充当免费的代言人。
第五,娶妻娶美原则。
当然,在富豪的婚姻中,这并非是主流的原则。
除非这个女人美到能够让这些富豪神魂颠倒想立马娶她们为妻不再允许其他男人占有她的一丝一毫。
”②大众传媒在对于新闻传播时,自然而然的站在男权社会的角度,对于女性进行排挤和压迫。
中国是男权社会历史最悠久的国家,对于完美女性的要求从古至今一直未中断过,虽然西方思想传入并影响中国百年之久天,在女性在家庭角色、职业平等、政治参与等各方面皆有很大进步,但是这种破坏女性形象甚至压迫女性根深蒂固的男权思想始终没有根除。
新中国的民主和法制建设取得飞速发展,中国的女性受西方女权主义影响,在婚姻自主、男女平等等思想观念和法律政策,缩小了与女性和男性的差距,但是这种变化值是存在于表面现象,女性仍然不可能作为社会主体参与社会生活,处于一种被动局面。
仍然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男尊女卑、男主女从、贞洁大于生命”等思想的束缚,反映男权社会中女性被动的形象。
男性处于社会的主导地位,女性则处于被动地位,女性成为男性的眼中的审美对象和观赏对象,甚至成为男女性欲望的对象。
男性主导的社会
中,男性会把自身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投射到女性形象的素质中。
符合男性审美标注的女性美,则会成为社会对于女性的审美价值判断,并且不断改造女性的审美观和认识观。
“豪富选妻”即便是个例,但也透露出男权社会对于女性贞操的的要求,看不出新时期女性应该具有的多元性,看到的只能是被男权社会命名、解释的女性形象。
女权主义在中国方兴未艾,但是在中国社会现实中起到的作用远远不足,新闻媒体对于女性家庭暴力问题的的报道,反映出女性在男权社会中一直是压迫和暴力对象。
新闻媒体通过对于这类问题的报道,不是向大众反映女性在社会中的暴力问题,而是选择性的报道,从另一个方面强调现在的社会还是一个男权主导的社会。
男女平等,成为社会宣传的一种空话,备受压迫的仍然是女性在社会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新浪新闻国内新闻三则女性遭遇暴力的新闻:《56岁母亲不堪毒打雇凶勒死37岁吸毒儿子》(2012年05月18日03:05 亚心网)、《女子疑遭强吻咬断对方舌头被砍死》(2012年06月19日14:33 信息时报)、《一男子疑女友有外遇将其脱光暴打长达四十分钟》(2012年05月23日08:46 重庆商报)。
家庭暴力问题是男权社会对于女性的一种压迫,女性在男权社会中处于从属地位,女性是男权的附属品,反映出现实社会中“男尊女卑”的思想,正如西方历史上许多著名哲学家、思想家都曾有过贬低女性的言辞。
如亚里士多德认为:“女性之为女性是由于某种优良品质的缺乏。
”毕达哥拉斯则说:“世上善的法则创造了秩序、光明和男人,而恶的法则创造了混乱、黑暗和女人。
”③对于女性形象的贬低,实际就是对于男权社会的赞成,女性的确处在一个不公平的社会地位,通过新闻媒体的报道,表现出男权社会对于女性的压迫。
当然,不发新闻媒体为了盈利,蓄意的制造和传播这种歪曲的女性形象,只有这样制造出符合男权社会处于弱势的女性形象,才能迎合大众的口味,使得处于尴尬位置的新闻媒体得以正常运作。
参考文献:
①百度百科《新闻定义》 /view/14325.htm
②新浪社会新闻《广州离异富豪五星级酒店选妻指名要处女》
/bschool/2012-05-22/1817339154.shtml
③江红《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