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两万里导读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海底两万里》教案(通用5篇)

《海底两万里》教案(通用5篇)

《海底两万里》教案《海底两万里》教案(通用5篇)《海底两万里》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对《海底两万里》的阅读指导,进一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2.学会并运用课外阅读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感受小说中精彩的人物描写。

教学重点学会并运用课外阅读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难点感受小说中精彩的人物描写。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1、师生共读《海底两万里》。

2、学生每人写500字左右的读后感。

一、展示导入多媒体展示片段:满地都是腔肠动物和棘皮动物。

变化不一的叉形虫,孤独生活的角形虫,纯洁的眼球虫,被人叫作雪白珊瑚的耸起作蘑菇形的菌生虫,肌肉盘贴在地上的白头翁(海葵)……布置成一片花地。

师:这两个片段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它们出自哪部作品?《海底两万里》知识点汇编《海底两万里》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凡尔纳三部曲”(另两部为《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和《神秘岛》)的第二部。

二、了解作家作品:作者:儒勒凡尔纳(1828-1905)是法国科幻小说家,被誉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

凡尔纳的三部曲:第一部是《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第二部是《海底两万里》第三部是《神秘岛》简述《海底两万里》内容。

答:故事发生在1866年,海洋中出现了一种不知名的怪物,阿龙纳克斯教授作为一名海洋动物的专家,随远征队去剿灭怪物,不料却掉入海中,被怪物一艘名为“鹦鹉螺”号的潜艇所救。

于是,他和神奇的尼摩船长开始了一段惊险、神奇的海底旅行。

他们登上从未有人到达过的南极;目睹了海底火山喷发的壮观景象及凄惨的海底沉船;领略了美丽而又充满危险的海底世界......三、经历险情说说诺第留斯号潜艇的人们在海底航行中遭遇了那几次危险,如何化险为夷的。

(至少说两次,要求说出具体位置和危险)①他们在印度洋的珠场和鲨鱼展开过搏斗,捕鲸手兰德手刃了一条凶恶的巨鲨(同鲨鱼搏斗)②他们在大西洋里和章鱼进行血战,一名船员惨死(章鱼袭击)化解:勇敢下船与章鱼搏斗③鹦鹉螺号在珊瑚礁上搁浅,全船人员受到巴布亚土著的袭击(搁浅、土人围攻)化解:几天后潮水上涨才托先离开:没有还击,在扶手上通电把土人逼离开了④在南极鹦鹉螺号被厚厚的冰层困住,艇内缺氧,艇上的人几乎不能生还(冰山封路)化解:尼摩船长决定用艇撞开冰墙⑤小说最后,鹦鹉螺号陷入迈尔海峡的漩涡,阿龙纳斯和捕鲸手、仆人乘坐小艇成功逃生,尼摩船长和他的成员生死未卜(陷入海峡漩涡)四、路线从太平洋出发,经过珊瑚岛、印度洋、红海、地中海、进入大西洋、南极五、一句话评价科学与幻想之旅六、这艘潜艇是如何建造出来的?由尼摩船长设计,从不同国家订购材料,然后在大洋中一个荒岛上装配好。

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快速阅读-教案三篇 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快速阅读-教案三篇  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快速阅读教案1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掌握跳读方法,搜索有效信息2.通过快速阅读,了解文本内容3.精读片段,感知人物形象4.激发学生阅读科幻作品的热情,开启幻想之旅。

教学重点、难点:1.学会并运用阅读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激发学生阅读科幻作品的热情,开启幻想之旅。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兴趣1866年,海上出了个怪物,在全世界闹得沸沸扬扬。

阿罗纳克斯教授和他的仆人康塞尔,以及一名捕鲸手内德•兰,受美国海军部的邀请,参与清除“海怪”的活动。

结果三人却成为“怪物”俘虏。

原来“海怪”是一艘名为“鹦鹉螺号”潜水艇。

为了保守自己的秘密,艇长尼摩从此永远不许他们离开。

他们便开始了海底两万里的环球旅行……今天这节课,我和大家一起阅读《海里两万里》,进行一次科学与幻想之旅。

二、丰富多彩的海洋世界1、假如你在深海里航行,你会遇到哪些海洋生物?2、跳读《海底两万里》第一部分第十四章,用笔圈画出你所读到的海洋生物3、出示胭脂鱼、海鳗、白头虾虎鱼图片,请学生根据特征猜测名称。

三、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1、打开目录,用笔圈出目录中出现的海域2、请同学在地图中指出航海的路线3、在不同海域都有哪些精彩的故事发生?4、跳读第二部分第十六章思考:尼摩艇长带领我们来到南极洲,在南极洲会遇到哪些困难和危险?尼摩船长用了怎样的办法?四、神秘莫测的人物精读第二部分第十六章,看看大家是怎样在大章鱼面前化险为夷的,解读尼摩船长的为人。

阿罗纳克斯教授评价:“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伸张正义的人,一个不折不扣的复仇天使。

”若想深入了解他为何被称为“复仇天使”请课下继续阅读。

五、科学梦幻的精彩旅程1、出示“鹦鹉螺”号图片,并讲解: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第一艘核潜艇,请大家猜猜它的名字叫什么?出示核潜艇的大小、时速、动力系统等数据。

2、快速阅读第一部分第十二章、第十三章,比较“鹦鹉螺”号的前世今生有哪些相似之处?3、出示资料并思考科学与幻想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潜水艇的发明者之一西蒙在自传中的第一句话就是“凡尔纳是我一生事业的总指导”;现代直升飞机发明者西科斯基的灵感源于年轻时读了凡尔纳的科幻小说《云的开船》,他经常引用凡尔纳的话“一个人可以想象任何东西,另一个人可以使之变成现实”。

《海底两万里》导读课教学设计

《海底两万里》导读课教学设计

《海底两万里》导读课教学设计一、课程目标通过本导读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海底两万里》的背景、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 《海底两万里》的作者简介2. 小说背景和故事情节梗概3. 主要人物介绍和分析4. 文本重点分析和讨论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通过图片、视频或简短的故事引入《海底两万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步骤二:作者简介介绍小说《海底两万里》的作者儒勒·凡尔纳,包括其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让学生了解作者对科学和冒险的热爱。

步骤三:背景与情节简要介绍小说的背景,即19世纪的人们对海洋的探索和科学发展的背景。

然后,概括整个小说的情节,引导学生对故事进行整体把握。

步骤四:主要人物逐一介绍并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如主人公尼莫船长、阿龙纳克斯教授和康塞尔教授。

讨论他们的特点、行为以及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步骤五:文本分析和讨论选取小说中的几个重要片段进行分析和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叙事技巧和描述手法,并引导他们发表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步骤六:总结与展望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重点和难点,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表达自己的看法。

同时,展望下一节课将要研究的内容,引起学生的期待和兴趣。

四、教学方法1. 形象直观的引导: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进行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互动讨论:采用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视听辅助教具:借助投影仪、音响等设备,让学生通过观看、听取相关内容,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4.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研究和合作探究,促进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五、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的讨论表现、提问情况以及积极参与程度。

2. 小组活动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合作能力和团队表现。

3. 书面作业评估:布置相关的阅读理解题或写作任务,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海底两万里导读课教案

海底两万里导读课教案

以下是《海底两万里》的导读课教案示例:主题:探索科幻经典——《海底两万里》导读目标:1. 了解《海底两万里》这本科幻经典小说的背景和作者。

2. 探索小说中的主要角色和故事情节。

3. 分析小说的主题和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引入《海底两万里》这本小说,让学生思考海底世界的奥秘和探险的魅力。

2. 背景介绍(10分钟)介绍小说的作者儒尔·凡尔纳和他的科幻创作背景。

解释小说的主题和情节设定。

3. 角色介绍(15分钟)简要介绍小说中的主要角色,如主人公尼摩船长、故事的叙述者阿龙纳克斯教授等。

让学生了解每个角色的特点和作用。

4. 故事梗概(20分钟)以章节为单位,讲述小说的故事情节,包括尼摩船长的潜水艇“鹦鹉螺号”、他与船员们的冒险经历、与巨大海怪的战斗等重要情节。

5. 主题分析(1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的主题和隐含的意义,例如科技与自然的冲突、人类与动物的关系等。

鼓励学生谈论他们对小说的理解和感受。

6. 总结(5分钟)总结《海底两万里》的故事情节和主题,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对这本小说的兴趣和想法。

教学辅助工具:1. PowerPoint演示文稿,用于展示作者、背景和角色介绍等内容。

2. 教学素材,包括小说摘录和插图,用于引起学生对故事的兴趣和想象力。

3. 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分享对角色和情节的理解和分析。

评估方式:1. 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和与同学讨论的表现。

2. 书面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海底两万里》的读后感或分析文章,以评估他们对小说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希望这个《海底两万里》导读课教案可以帮助到你!。

《海底两万里》导读 (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海底两万里》导读  (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海底两万里》导读 (教案)一、教学内容《海底两万里》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创作的一部科幻小说,发表于1870年。

本课教学内容为《海底两万里》的导读,旨在引导学生了解这部小说的基本内容、人物形象、科学幻想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海底两万里》的基本内容、人物形象、科学幻想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思考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幻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创新和环境保护。

三、教学难点1. 《海底两万里》涉及的科学技术较为复杂,如何让学生理解并产生兴趣。

2. 如何引导学生从小说中提炼出有益于现实生活的启示。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自备《海底两万里》原著或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海底两万里》的作者儒勒·凡尔纳及其在科幻文学领域的地位,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简介小说内容:概述《海底两万里》的故事背景、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科学幻想元素。

3. 分析科学幻想:引导学生从小说中找出科学幻想的例子,讨论其科学依据和现实意义,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4. 讨论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探讨其性格特点、成长变化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科幻小说对现实生活的启示,激发学生继续阅读《海底两万里》的兴趣。

六、板书设计1. 《海底两万里》导读2. 内容:- 故事背景:19世纪末,探险家们在海洋中的冒险- 主要人物:阿龙纳斯、康塞尔、尼德·兰、尼摩船长- 科学幻想:潜水艇、深海探险、海底资源- 现实意义:科技创新、环境保护、人类命运共同体七、作业设计1. 阅读原著《海底两万里》,深入了解小说内容。

2. 结合现实生活,思考小说中的科学幻想对科技创新和环境保护的启示,撰写一篇读后感。

《海底两万里》导读课教学设计

《海底两万里》导读课教学设计

《海底两万里》导读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浏览目录,了解整本书内容结构。

2.快读典型章节,感受科幻的新奇。

教学重难点:快读典型章节,感受科幻的新奇。

教学过程:一、制定出行方案1.看书名问行程师:今天我们要和几位外国朋友一起去旅行。

要去哪里旅行呢?请大家看书名。

屏显:海底两万里师:既然要去海底而且旅程那么长,大家肯定会有很多问题。

请说一说。

生提问。

师:既然大家有这么多问题,那必须制定一个比较完善的方案才行。

我们先从目录下手,规划规划。

2.读目录定方案填空游戏:请同学们迅速地浏览目录,填空完成下面的方案。

海底两万里行程:船长及同行人员:尼摩船长、尼德兰交通工具:诺第留斯号航线:经过太平洋、印度洋、红海、地中海、穿过南极,到达了大西洋。

预设旅行奇遇:在海底平原上散步,穿越海底森林,拜访了珊瑚王国,捡到了价值千万的珍珠,在海底煤矿取煤,看见了巨大的抹香鲸和长须鲸,撞上了冰山,冒着缺少氧气的危险,和章鱼的八爪大战。

师点拨:制定完方案,我们可以知道,目录包含了这样一些信息:人物、路线、奇遇。

长篇故事,我们可以从目录下手知其大略。

(板书:观目录,知梗概)二、改造交通工具1.请出凡尔纳感受思之奇师:我们要去海底旅行之前,要先乘坐时光机回到1866年,搭乘诺第留斯号。

屏显早期潜水艇师:当我们来到1866年,尼摩船长告诉我们,现实中只有这样的潜水艇,你们要不要上艇?我们需要的潜水艇,大家觉得应该具有哪些功能?生交流师:那好吧,现在我们要请出作者和我们一起改造潜水艇。

说起作者,那可了不得。

大家看封底内页的作者简介。

屏显资料助读:盘点凡尔纳已实现的科学预言1《20世纪的巴黎》“高速高架火车”(1860年)——磁悬浮列车(1971年)2《征服者罗比尔》“可以驾驶,但是比空气重的东西”——直升飞机(50年后):3《从月球到地球》“人间大炮”(1865年)——火箭(1926年):4《从地球到月球》美国人登月(1865年)——3名美国宇航员首次成功登月(1969年)还有:潜艇、锂电池、导弹、北极种庄稼、一千英尺的摩天大楼、人们坐在自己家中就可看到各地发生的大事、互联网、燃气动力汽车、传真机、空中汽车、人体冷冻术、电子阅读器、空调、坦克、人工钻石、折叠式自动船、霓虹灯、自动人行道、电动楼梯、海底电缆、复印机、高速公路……PPT出示:“二十世纪的一切努力都不过是把凡尔纳的语言变为现实的过程而已。

《海底两万里》教学设计4篇

《海底两万里》教学设计4篇

《海底两万里》教学设计4篇《海底两万里》教学设计1指导目标1、通过对《海底两万里》的阅读指导,进一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2、学会并运用课外阅读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进一步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

4、感受小说中精彩的人物描写。

教学重点1、学会并运用课外阅读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进一步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尤其是它的科学性和幻想性。

教学难点感受小说中精彩的人物描写。

课前准备师生共读《海底两万里》。

指导过程一、展示导入多媒体展示片段:A、满地都是腔肠动物和棘皮动物。

变化不一的叉形虫,孤独生活的角形虫,纯洁的眼球虫,被人叫作雪白珊瑚的耸起作蘑菇形的菌生虫,肌肉盘贴在地上的白头翁(海葵)……布置成一片花地。

B、我看见水中浮着很长的海带(有些作球形,有些作管状)、红花藻、叶子很纤细的鲜苔、很像仙人掌的蔷薇藻。

我注意到较近海面的一层是青绿色的海草,在更深一些的地方是红色的海草,黑色或赭色的水草就在最深处,形成海底花园和草地。

学生齐读这两个片段。

师:这两个片段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它们出自哪部作品?学生回答:《海底两万里》。

二、阅读体验1、畅言读后感师:我们已经阅读了这部作品,你有没有自己阅读后的感受?学生畅言读后感。

2、精彩片段赏析师:在你的阅读过程中,这部作品中有哪些地方吸引着你?用十分钟时间搜寻并做出自己的赏析。

(1)学生圈出吸引自己的片段或句子或词语,并选一处或两处在旁边做眉评。

(2)学生交流自己的赏析。

示例:“一千克的海水有百分之九十六点五是水,百分之二点七左右是氯化钠,其余的就是小量的氯化镁、氯化钾、溴化镁,硫酸镁和石碳酸”。

评:通过尼摩船长这句话我们可以体会出海水中分的丰富,数字描写非常精确,所以体现出尼摩船长知识的渊博。

3、幻想与现实的联系师:《海底两万里》是一部纯虚构的科幻小说,据你的'了解,书中哪些想像事物如今已经变成了现实?通过这些事例你能看出科幻小说与科技发展的某些关系吗?学生各抒己见。

《海底两万里》阅读指导课优秀教案

《海底两万里》阅读指导课优秀教案

《海底两万里》阅读指导课优秀教案章节一: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发学生对《海底两万里》的阅读兴趣。

2. 了解作者儒勒·凡尔纳及其作品背景。

教学内容:1. 介绍儒勒·凡尔纳及其作品特点。

2. 简介《海底两万里》的故事背景和主要情节。

教学步骤:1. 向学生介绍儒勒·凡尔纳及其作品特点,如科幻小说的先驱等。

2. 引导学生关注《海底两万里》的故事背景,如科幻元素、探险精神等。

3.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鼓励他们课下阅读《海底两万里》。

章节二:故事梗概与人物介绍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海底两万里》的故事梗概。

2. 引导学生关注主要人物及其特点。

教学内容:1. 梳理《海底两万里》的故事梗概,重点把握情节发展。

2. 介绍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如尼摩船长、阿龙纳斯等。

教学步骤:1. 通过PPT或板书,简要梳理《海底两万里》的故事梗概。

2. 分析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及其特点,如尼摩船长的神秘、智慧等。

章节三:科幻元素解析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科幻元素的鉴赏能力。

2. 引导学生思考科幻元素在现实生活中的可能性。

教学内容:1. 分析《海底两万里》中的科幻元素,如潜水艇、海底世界等。

2. 探讨科幻元素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影响。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关注《海底两万里》中的科幻元素,分析其创新性和想象力。

2. 组织学生讨论科幻元素在现实生活中的可能性,如潜水艇技术的发展等。

章节四:主题探讨与启示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海底两万里》的主题思想。

2. 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汲取启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内容:1. 分析《海底两万里》的主题思想,如探险精神、对自然的敬畏等。

2. 探讨作品给我们的启示,如勇敢面对挑战、珍惜自然资源等。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感受探险精神,分析作品中的勇敢与智慧。

2. 组织学生讨论作品给我们的启示,如环保意识、团队合作等。

章节五:阅读方法与技巧指导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阅读名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底两万里》导读课教学设计
8号
教材解读:《海底两万里》是凡尔纳的代表作品之一,最能代表他丰富多彩的想象和慎密细腻的行文特色。

小说中情节设置古怪离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充满神秘色彩的海底世界。

语音生动有趣,即是艺术的语言,也是科学的语音,对各种海底事物的说明入木三分,惟妙惟肖。

特别是那艘“鹦鹉螺”号潜艇,它诞生在真正的潜艇诞生之前,不仅让读者如痴如迷,事实上也给后来的工程师们在制造真正的实用潜艇时以有益的启发。

《海底两万里》是一部科幻小说。

它最具价值的意义,一方面是他利用自己的科学知识创造出了“潜水艇”“电灯”等事物,以及博物学家的视角介绍了诸多新奇的事物,激发人们对科学追求的欲望。

潜水艇的发明者西蒙·莱克在他的自传中的第一句话是“儒勒·凡尔纳是我一生事业的总指导”;气球及深海探险家皮卡德、无线电的发明者马克尼都一致认为凡尔纳是启发他们发明的人。

另一方面在于凡尔纳通过惊险刺激的情节,丰富的人物,向人们展示了海底世界的奇妙,引发人们对海洋的探索兴趣。

学情分析:经调查,有一部分七年级的学生在小学阅读过这本书,他们上了初中之后开始接触地理、生物、物理等学科,对科幻类的作品也比较感兴趣。

希望通过《海底两万里》的阅读,激发他们继续阅读科幻作品以及尝试创作科幻作品的兴趣。

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小说中描绘的海底世界的神奇和惊险。

2.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圈点勾画、做阅读卡片)。

3.通过交流阅读感受,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

`
4.通过学生猜想阅读以及创作科幻作品的体验,开启幻想之旅。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并运用阅读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尤其是它的科学性和幻想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兴趣
看地球仪(世界地图),地球可以称为“水球”,海洋占地球面积70%以上,海底世界是广宽而神秘的。

浩瀚的宇宙、辽阔的海洋都激发着人们探索的欲望,
也推动着科学的发展。

•【
•1866年,海上出了个怪物,在全世界闹得沸沸扬扬。

阿罗纳克斯教授和他的仆人孔塞尔,以及一名捕鲸手内德•兰德,受美国海军部的邀请,参
与清除“海怪”的活动。

结果三人却成为“怪物”俘虏。

原来“海怪”是
一艘名为“鹦鹉螺号”潜水艇。

为了保守自己的秘密,艇长尼摩从此永远
不许他们离开。

他们便开始了海底两万里的环球旅行……
(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初步感知,正是人类的幻想和探索欲望推动了科
技的进步和发展)
二、奇思妙想读科幻
时光穿越,我们来到了鹦鹉螺号,你想了解关于鹦鹉螺号的什么一起走进鹦
鹉螺号。

1.阅读第十二章《电的世界》或第十三章《几组数据》,了解“鹦鹉螺号”,完
成阅读卡片。

第XX章《XXXXX》
我了解到(鹦鹉螺号)……
我的阅读发现
(涨姿势)

我的疑问
(创新阅读)
2. 小说创作后对科技的促进和发展:小说发表25年后,人们才研制出真实的现代潜水艇……
学生总结科幻小说的特点——科学性与幻想性的结合
教师简单介绍其他耳熟能详的科幻作品。

(任务驱动,学生自由读书交流、质疑,教师点评、总结。

学生通过看目录,猜读,精读来了解鹦鹉螺号,学会用读书卡片的形式记下自己的阅读收获。


三、即兴创作展幻想
1. 简单介绍《海底两万里》中险象环生的情节,吸引读者进一步的阅读兴趣。

2. 如果你来写《海底两万里》,你如何设计鹦鹉螺号的惊险经历呢

(学生创作并展示)
3. 教师点评。

(通过精彩的内容吸引学生后续阅读的兴趣;通过学生自由创作、猜想,有了创作体验后再读文章,有更深的体会,也激发创作的欲望,为后续阅读活动做准备。


四、阅读计划览全书
1.总结:《海底两万里》情节惊险曲折、人物栩栩如生、结局出人意料。

这部科幻小说经历一百多年仍为广大读者所喜欢,具有永恒的魅力。

2. 布置全书的阅读计划
两周时间阅读全书,每天4章。

(1)感知精彩篇章(边阅读边做章节的读书笔记)

(2)绘制海底两万里航行的线路图与主要海域主要事件的思维导图
(3)绘制鹦鹉螺号潜艇结构图
(4)制作奇妙的海底世界PPT,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阅读指导课,共3节。

(1)阅读指导课1:知识竞赛和《奇妙的海底世界》分享展示。

(2)阅读指导课2:以“精险场面震慑我”或“精彩世界感动我”为主题,开展朗诵比赛。

(3)阅读指导课3:与凡尔纳对话,进一步了解科幻小说,创作我的科幻小说。

后续:
(1)《海底两万里》手抄报比赛
(2)科幻小说创作展示。

(3)阅读其他科幻小说:《三体》《北京折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