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后香港银行监管方法优化
香港银行业转型研究与借鉴

・ 4・ 4
价值 工程
香港银行 业转型研 究与借鉴
Re e c n Tr nso ma i n o ng Ko nk n s ar h o a f r to fHo ng Ba i g
杨欢①Y n u n 唐 文彬②T n n i ag a ; H a gWebn
摘要: 本文 通过对 19 97年亚 洲金 融危机 以来 , 港银 行 业的 经营环 境 变化及 转型 特 点的 分析 , 结香 港银 行 业转 型的 成 功经验 , 内地银 香 总 对 行 业 的发展提 出相 关建议 。
Absr c :Th sp p ra ay e p rtn n io me tc a g so n n a knga d ista somain fau e ic he 1 9 in f a ca ta t i a e n lzso e aig e vrn n h n e fHo g Ko g b n i n t rn fr t e tr ssn e t 9 7 Asa n n il o i c ii,a d u u te u c sf l x e in e f Ho g rss n s ms p h s c e su e p re c o n Ko g a k n s co r sr cu ig ma e rlv n e o n b n i g e tr e tu t rn , k s ee a t r c mme d t n a o t a kig e tr n ai s b u b n n s co o d v lpme to h iln e eo n n te man a d.
香港保险监管机构模式现状及启示

(三)加大监管机构之间的全面合作,加 快与国际保险监管的融合
香港:香港在实行混业经营、分业监管的过 程中,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全面合作有效 地减少了金融行业间重复监管和监管缺位 的问题。 内地:现阶段内地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分 业管理的制度,随着保险竞争的加剧和保 险信息化的发展,保险与银行、证券相互 渗透的趋势更加明显,由此可能会导致监 管交叉和监管真空问题。
另外,先进的基础设施、自由流通的资讯和高效 的监管体制使香港聚集了全亚洲最多的保险公司。 目前,香港已成为全球再保险中心,全球前20家 专业再保险公司几乎全部都在香港设立了办事处。 截至2008年年末,在香港保险业监理处获授权的 保险公司已达到175家,在香港已获授权的保险 公司中,有90家在香港注册,其余则来自23个不 同的国家及地区,其中美国(共15家)排列榜首, 紧随其后的是英国(共13家)及百慕大(共13 家)。
香港保险业及监管现状
近10多年来,香港保险业的市场规模发展迅速, 并持续增长,保险业已成为香港经济发展的支 柱。截至2008年年末,香港保险市场的毛保费 总额已高达1930亿港元,其中一般保险业务的 毛保费为270亿港元,长期有效业务的整体保费 收入为1660亿港元;保险密度为27862港元,在 亚洲排名第一,在全球排名第十三;保险深度 为11.9%,在亚洲排名第三,在全球排名第六。
香港:
• 一是香港政府以法律的形式赋予了保联会一定的 权力,《保险公司条例》规定所有由承保商委任 的保险代理必须在保联会的保险代理登记委员会 登记; • 二是保联会于1994年12月29日注册为有限公司, 其经费来源为会员缴纳的会费、收取保险代理人 的登记费、管理保险索偿投诉局收入及利息收入 等,从而使其能够实行市场化的运作机制; • 三是保联会的内部行政管理部门秘书处的工作人 员均为社会招聘,其主要职责是为保联会的会员 公司提供效率与效益兼备的行政管理服务。
后危机时代我国银行监管的启示和对策

不够 。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同业互律性组织缺乏有效性。互律性组织缺乏对会
员经营行 为的判定标准 , 以及对违规会员组织的处罚机制 ; 互律
性组织缺乏信息交换网络组织 , 各成 员间缺乏沟通协调和风险 防御体系等 。二是信用评级机构缺乏权威性。在评判方法和评
判标准的科学性 匕 有很大的改进余地 , 需要和国 耳 及 棚构接轨 。
、
后危 机 时 代 美 国的 金 融 监 管
美 国的金融监管是“ 双线多头 ” 体制 , 一直被认 为是成功的 典范 , 推动了美国经济 的高速增长 。金融危机爆发后 ,09年 6 20 月, 美国推出了自 3 年 代以来最大 规模 的金融监管改革法案 。 0
查, 监管静态 性比较强 , 较少考虑 连续 性 、 动态性 、 全面性 的风
《 多德 一弗兰 克 法 案 》 该 法 案 被 业 界 评 论 为是 自 2 , 0世 纪 “ 萧 大 条 ” 来 最 严厉 的金 融 改 革 法案 . 成 为 与 《 拉 斯 一 蒂 格 尔 以 并 格 斯 法案》 比肩 的 又 一 座金 融监 管 基 石 。 本 文 在 对 美 国金 融 监 管分
在 国际监管合作方面 ,提t 力 强国际金融政策协调 。2 1 年 7 义口 00 月2 1日, 国总统奥 巴马签署了美国国会此前通过 的金融监管 美 改革法案 , 多德 一弗兰克法案》 并成 为与 《 即《 , 格拉斯一斯蒂格
尔法案》 比肩 的又一座金融监管基石 。该法案 以监管 系统性 风
n
| l l
财 经 论 坛
■● 广
高
【 摘要 】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 引发 了各国政府对金融监管
体 系及金 融监 管理 念 的反 思 。2 1 0 0年 7月 2 1日。 美 国通 过 了
2023年中级银行从业资格之中级风险管理全真模拟考试试卷B卷含答案

2023年中级银行从业资格之中级风险管理全真模拟考试试卷B卷含答案单选题(共30题)1、Y银行在其2020年年度报告中披露,该行一天中99%的VaR值为5000万元人民币,则下列解释正确的是()A.Y银行的投资组合在1天内有99%的概率损失金额为5000万元B.Y银行的投资组合在1天内损失超过5000万元的概率不大于99%C.Y银行的投资组合在1天内损失超过5000万元的概率不大于1%D.Y银行的投资组合在1天内有1%的概率损失金额为5000万元【答案】 C2、在现代金融风险管理实践中,关于商业银行经济资本配置的表述,最不恰当是()。
A.对不擅长且不愿意承担风险的业务可提高风险容忍度和经济资本配置B.经济资本的分配最终表现为授信额度和交易限额等各种业务限额C.经济资本的分配依据董事会制定的风险战略和风险偏好来实施D.对不擅长且不愿意承担风险的业务,设立非常有限的风险容忍度并配置非常有限的经济资本【答案】 A3、监管部门通过()等监督检查手段,实现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及时预警,识别和评估,确保商业银行风险得以有效控制、处置。
A.自我评估和压力测试B.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C.外部审计和信息披露D.风险评级和纠正处置【答案】 B4、操作风险评估过程一从业务管理和风险管理两个层面开展,其遵循的原则一不包括()。
A.由表及里B.自上而下C.自下而上D.从已知到未知【答案】 B5、根据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的贷款属于()。
A.关注类贷款B.可疑类贷款C.损失类贷款D.次级类贷款【答案】 D6、资产的流动性,主要表现为资产变现能力越(),银行的流动性状况越(),其流动性风险也相应越()。
A.弱,佳,低B.强,佳,低C.强,佳,高D.有影响,但不确定【答案】 B7、关于市值重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商业银行应当对交易账户头寸按市值每月至少重估一次价值B.商业银行必须尽可能按照模型确定的价值计值C.商业银行进行市值重估的方法是盯市D.盯模是指以某一个市场变量作为计值基础.推算出或计算出交易头寸的价值【答案】 D8、商业银行反洗钱内控制度体系中,处于基础核心地位的制度分别是()A.反洗钱协助调查制度: 反洗钱岗位职责制度B.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保持制度;反洗钱保密制度C.客户身份识别制度: 大额交易与可疑交易报告制度D.反洗钱宣传培训制度;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制度【答案】 C9、商业银行贷款定价应至少覆盖贷款的()。
2023年中级银行从业资格之中级风险管理模拟试题

2023年中级银行从业资格之中级风险管理模拟试题单选题(共100题)1、为了对未来一段时期的资本充足情况进行预测和管理,资本规划通常的做法是对未来()进行滚动规划。
A.一年或三年B.三年或五年C.两年或三年D.三年或四年【答案】 B2、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负责制定商业银行的声誉风险管理政策和操作流程,并在其直接领导下,独立设置声誉风险管理职能,负责()声誉风险。
A.识别、评估、监测、避免B.识别、避免、监测、控制C.避免、评估、监测、控制D.识别、评估、监测、控制【答案】 D3、全球金融危机过后,解决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G-SIFIs)带来的“大而不能倒”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监管改革的重点,()于2011年提出了一揽子加强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的管理措施。
A.金融稳定理事会B.世界银行C.国出货币基金组织D.巴塞尔委员会【答案】 A4、在商业银行国别风险管理中,()的设定旨在控制某国家或地区敞口的持有量,以防止头寸过分集中于某一国家或地区。
A.交易对手限额B.经济资本限额C.敞口限额D.期限限额【答案】 C5、监管部门监督检查与()共同构成商业银行有效管理和控制风险的外部保障。
A.公司治理B.资本管理C.市场约束D.市场准入【答案】 C6、商业银行某部门当期税后净利润5000万元,当期经济资本1亿元,资本预期收益率为20%,则该部门的经济增加值为()万元。
A.1000B.3000C.2000D.7000【答案】 B7、政治风险是影响银行操作风险的外部事件之一。
它是指由于战争、征用、罢工以及政府行为等引起的风险。
以下不属于银行面临的政治风险的是()。
A.政府新兴的立法B.公共利益集团持续的压力/运动C.极端组织的行动或政变D.国家进行宏观调控期间,商业银行调整有关政策【答案】 D8、香港金管局规定的法定流动资产比率为()。
A.10%B.15%C.25%D.40%【答案】 C9、高级法体现原则导向,银监会()。
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

• 如果以上述条件为前提,索罗斯的香港一 战主攻的是香港经济的下滑,实际上,在 97年由于全球经济的原因,各大经济体的 股市都处在下滑的过程中。但是如果一个 市场恐慌,下滑的幅度就会远远大于正常 下滑的幅度。索罗斯看中的就是投资者能 够认同香港经济下滑,并通过前面一系列 亚洲国家的金融危机使投资者加强香港经 济下滑的预期。那么,主攻方向就是股市。
• 索罗斯在连续攻击港币后,开始在香港股票市场 连续抛空成分股,选择成分股中的经营情况比较 差的股票进行大量抛空,操纵股指下行,同时通 过媒体以及市场传闻动摇港币的信心,导致境外 投资者为避免汇率风险而抛售香港股票,并将抛 售股票而获得的港币再通过外汇市场抛售而换回 美元汇出香港。此时,港币市场与港股市场已发 生联动,并形成恶性循环。并开始公开加大股指 期货卖空的成交量,引起市场注意和恐慌,导致 股指期货下行,进而形成股指期货与股票市场之 间的恶性循环。
• Stock markets became more and more volatile; between 20 and 23 October the Hang Seng Index dropped 23%. The Hong Kong Monetary Authority then promised to protect the currency. On 15 August 1998, it raised overnight interest rates from 8% to 23%, and at one point to 500%.The HKMA had recognized that speculators were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city's unique currency-board system, in which overnight rates automatically increase in proportion to large net sales of the local currency. The rate hike, however, increased downward pressure on the stock market, allowing speculators to profit by short selling shares. The HKMA started buying component shares of the Hang Seng Index in mid-August.
全球金融危机与金融监管改革_解决之道

国际金融研究/2010.1STUDIES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全球金融危机与金融监管改革:解决之道苏新茗内容提要:解决全球金融危机需要全面的金融监管改革,包括重新反思金融监管的哲学、改革金融监管的架构、创造新的监管工具和方法、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协调和国际合作、加强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和对金融机构的监管、修改金融监管的国际准则、改善金融交易的基础设施等。
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全球金融监管也需要保持动态调整以跟上市场演变的步伐。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监管全面改革中图分类号:F831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苏新茗,清华大学法律硕士、剑桥大学发展研究硕士,现供职于中国银监会。
图1金融监管改革的框架思路监管工具方法监管架构国际监管准则国际协调与合作场外交易市场基础设施评级机构监管金融机构监管导言本次全球金融危机是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对全球经济稳定最大的一次冲击,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意识观念上过度迷信自由市场是万能的,因而造成实际行动中有效的金融监管的缺失。
这种缺失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监管真空。
事实上存在不受监管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的高杠杆率的“影子银行系统”,银行传统贷款通过证券化被转移出了资产负债表之外,逃避了有效监管;二是监管不足。
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全球主要银行的业务范围同时跨越了几大市场,尽管有严格的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但是母国和东道国的监管机构都没有办法全面地看到银行全部业务和交易的真实情况。
这一点深刻地反映了以国别划分界限的监管模式已经无法适应金融交易活动全球化的矛盾。
在监管真空和监管不足并存的情况下,扭曲的激励机制和鼓励冒险的高管薪酬制度,促使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的高管们铤而走险,进行过度的投机交易和追逐短期的高额利润,最终人类的过度贪婪导致了泡沫的发生,而当泡沫破灭时,恐惧又占据了上风,从而使得整个金融市场失去了信心。
当前,危机尚未完全终结,但如何系统性地反思现有监管中的问题,找出监管的漏洞和不足,改革现有的金融监管体系,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已是全球金融监管机构必须共同面对的艰巨任务。
从监管的角度看香港基金业应对金融危机_陈海洋

从监管的角度看香港基金业应对金融危机陈海洋(中国证监会重庆监管局,重庆,)摘要:香港是亚洲区一个重要的资产管理中心,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香港证监会采取了有力措施,使得基金业在金融市场动荡下仍保持稳健运作,较好地维持了基金业及投资者对基金的信心。
因此,分析香港基金业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总结应对金融危机的启示,对促进内地基金市场发展,做好防范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香港;监管;应对;启示中图分类号:C93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681(2011)03-0168-02收稿日期:2011-03-29由美国次债问题而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的影响至今尚未消除。
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香港遭受重创程度远不及美欧等国家或地区,但作为一个外向型经济体系和开放的证券及期货市场,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影响。
总体来讲,由于香港证监会竭尽所能、充分发挥已有经验和专长,带领各基金资产管理机构一同抵御金融风暴,香港基金管理业在逆境中依然运作稳健,没有引起市场的恐慌,较好地维持了基金业及投资者对基金的信心。
一、金融危机对香港基金业的影响香港作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其监管制度较为完善,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但是一旦发生金融危机,其开放的金融体系还是极易受到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影响。
(一)投资者对基金等投资产品的信心受到影响金融危机发生后,由于市场大幅震荡,投资者损失增加,投资意愿受到打击,开始对市场失去信心。
美国雷曼集团倒闭后,香港投资者对包括基金在内的各投资产品的信心变得非常脆弱。
一旦投资者对某类投资产品,例如投诉销售不当行为较多的雷曼迷你债券失去信心,他们对所有其他投资产品的投资意愿和信心也会同时受损。
因此,尽管很多基金类产品即使运作良好,但由于投资者信心受损而带来的非理性赎回行为,整个基金市场都会大幅缩水,市场疲弱不振,新发基金也基本处于停顿状态。
2008年第四季度,香港证监会收到的基金认可申请显著减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融危机后香港银行监管方法优化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香港金管局顺应监管环境和监管目标的新变化,对银行业监管架构进行了局部调整。
一是于2010年设立了两个全新常设部门:银行操守部和银行法规部,专门对银行的操守和行为进行监管。
银行操守部主要负责推动及鼓励银行机构采用适当的操守准则,以及稳健与审慎的经营手法;银行法规部主要负责跟进和调查银行不良销售和其他不当操守事宜。
二是对银行监理部的内部架构及监管方法进行了调整。
为了加强对风险与监管资源的有效匹配,经过深入讨论研究,香港金管局于2014年3月初重组了银行监理部。
重组后,银行监理部划分为两大组织模块:系统性风险管理模块和机构管理模块,每个模块分设3个分处,每位监管人员的角色定位和监管任务随模块划分而发生变化,同时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的关注重点和监管方法也随之调整。
金融危机后监管环境和目标发生深刻变化从本轮国际金融危机反思金融监管。
香港金管局在总结本轮国际金融危机教训时,认为既有全球共同面对的普遍性问题,又有从自身特点出发需要应对的挑战,主要包括:一是宏观审慎监管至关重要。
金融危机之后,宏观审慎监管受到了不同经济体的高度重视,并广泛应用相关政策应对系统性风险。
因香港存在大量的境外银行,所以香港金管局对宏观审慎政策的国际溢出效应特别关注,该效应不仅有可能削弱宏观审慎政策在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实施成效,也可能对其他国家或地区的金融稳定带来不良影响,特别是当经济和金融周期不同步时影响更甚。
香港金管局认为,不同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导致不同的溢出模式,加之资产负债表特征的差异或导致银行的不同反应,从而对决策者实现宏观审慎政策全球协调构成很大挑战。
二是金融创新、合约安排、会计制度对金融稳定产生很大影响。
在美国次贷危机前,银行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包括多样化的证券化资产、金融期货期权以及其他衍生产品在内的金融产品得到了迅速发展。
危机的爆发暴露出了金融创新产品在激励、透明度、风险管理等方面存在诸多缺陷,缺乏监管的金融自由化以及脱离实体经济的金融创新行为极具风险。
三是风险扩散模式异常复杂。
以欧债危机为例,欧债危机在国家、市场、部门和相关领域不断蔓延和传导,致使全球避险情绪高涨和跨境资本过度流动,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并通过国际贸易路径对全球经济增长造成较大的负面冲击。
四是风险累积和爆发的时间跨度长。
本轮金融危机显示,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虽然已经建立了涵盖银行、证券、保险的监管体系,但由于在复杂的金融、机构和市场中缺乏宏观审慎视角的监管,从而致使监管空白和薄弱环节的存在,加之市场透明度的缺失,以及信用工具、交易网络、市场价格和信息公开的负面因素积累,造成了过度金融创新、资产泡沫冲击、国际风险传染加剧和信息透明失效等问题,从而导致金融风险不断积累和危机扩大。
金融危机后国际监管环境发生变化。
金融危机发生后,各主要经济体在出台一系列举措应对危机的同时,也对金融监管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与调整,国际监管改革不断推进,监管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是对量化宽松政策大量使用的警惕。
危机初期主要经济体普遍采取了零利率、定量宽松政策等措施,目的在于刺激消费、投资和经济。
但香港金管局总裁陈德霖认为,量化宽松对刺激实体经济成效并不显著,推行量化宽松亦有代价,容易引发投资错配,减低中长期生产力和经济增长潜力。
此外,量化宽松投入金融体系的资金越多,时间越长,将来退市的难度和风险就越高。
二是金融危机后,监管框架更为复杂。
香港金管局按照巴塞尔委员会的过渡时间表,通过了《2012年银行业规则》在2013年实施第一阶段的《巴塞尔协议Ⅲ》资本标准及相关披露要求,以及通过2015年1月1日生效的《2014年银行业规则》实施第二阶段的《巴塞尔协议Ⅲ》资本标准。
在关于流动性标准的监管政策中,《银行业规则》,将活跃于国际的、较大型或业务较复杂的银行机构列为第一类机构,其他则列为第二类机构。
第一类机构的流动性覆盖比率生效当年最低要求为60%,其后按照每年10个百分点的幅度递增,至2019年1月1日达到100%为止。
第二类机构每月平均流动性维持比率不得低于25%。
2016年1月1日起,香港使用的逆周期缓冲资本为%。
此外,2014年6月,香港金管局向银行机构发出了《监管政策手册》,其中就包括“恢复计划”部分,第一批大型及复杂的银行机构已经于当年12月提交了首份“恢复计划”。
上述这一系列政策标准的实施表明,在危机之后的银行业监管框架已经十分庞大复杂,监管资源的合理配置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三是机构组成非常复杂。
例如中央对手方交易机制的运用。
2009年二十国集团在匹兹堡峰会上就场外衍生品市场监管改革达成共识,提出所有标准化场外衍生产品都要实行中央对手清算。
一个设计良好、具有完善的法律保障和风险管理安排的中央对手方机制,可以有效控制市场信用风险,提高市场效率,改善市场流动性,但是也会带来集中度风险、合约类型选择、流动性保障以及多个中央对手方等方面的挑战。
香港金管局的应对策略和架构安排基于金融危机教训和监管环境变化,香港金管局将应对策略定位于三个方面:一是加强风险与监管资源的有效匹配;二是培养宏观分析能力,设计有效宏观监管工具;三是抓好风险源头,如资本、流动性、风险文化等。
构建系统性风险管理模块和机构管理模块。
目前,香港金管局银行监理部在职人员有170多人,为加强对风险与监管资源的有效匹配,香港金管局于2014年3月初重组了银行监理部,整体划分为两大组织模块:系统性风险管理模块和机构管理模块。
每个模块分设3个分处,每个分处由20-30人组成。
其中,系统性风险管理模块下设企业信贷风险监理处、业务操作及科技风险监理处和打击清洗黑钱及金融罪行处。
在此模块下,监管人员将重点关注整个系统,而非单独机构。
机构管理模块下设本地系统重要性银行处、其他本地银行处和外资银行处三个分处,分别负责单个银行机构的日常监管,以及消费者信贷风险、压力测试和财资市场活动等专题项目。
本地系统重要性银行主要包括中银香港、汇丰银行、渣打银行、恒生银行、东亚银行。
与传统机构监管相比,三个机构管理分处监管人员的任务发生了重要变化:从此前负责处理个案的机构监管员,转变为机构情况管理员;从此前对一家机构进行全方位跟踪,转变为集中抓公司治理和风险文化。
同时,这三个分处的监管人员还兼任各专项协调小组的协调员或组员。
设立专项协调小组。
香港金管局在机构管理模块及系统性风险管理模块中打破了原有处室分割,设立了逾30个专项协调小组,如私人信贷小组、恢复及处置小组、压力测试小组、财资业务管理小组等,并且根据专项小组项目的性质,选择最为相关的分处人员作为专项协调员,同时抽选其他分处人员作为组员。
对于与机构类别关联性极强的小组,则直接把该小组设在相应分处,例如将恢复及处置小组设在本地系统重要性银行分处。
对于那些工作量相对较小的专项小组,则仅设兼职协调员,对于工作内容很多的专项小组,则会设立专责小组。
有的放矢优化监管方法在调整架构的同时,为了更有效地利用监管资源,香港金管局在监管方法上也及时进行了优化调整。
一是以专题评估及专题现场检查取代定期现场检查。
专题评估是就特定的风险范畴或某些类别银行机构的特定业务活动进行深入的非现场审查。
香港金管局根据这些专题评估结果,安排对机构进行现场审查的优先次序。
二是提升现场检查的针对性。
2014年香港金管局共进行了216次现场检查,包括因中国内地相关贷款业务对香港银行体系重要性增加及其带来的潜在风险,监管当局对该类业务进行了深入的专题现场检查。
并根据评估结果,增加了银行机构财资相关业务及业务操作与科技风险的检查次数。
现场检查还涵盖了银行机构的信贷管控措施、压力测试与流动性风险管理、资本规划、重新制定的内部评级基准模式以及打击洗钱恐怖分子资金筹集活动管控措施,还对银行机构的证券、投资产品、保险及强制性公积金等相关业务进行现场检查。
三是强化非现场监管有效性。
2014年香港金管局优化监管方法,共进行了127次专题评估,涵盖范畴与专题现场检查相似,并就银行机构的企业管制、财政状况及业务运转进行了197次非现场审查,审查重点为银行机构的风险管制、信贷增长情况、资本规划以及为实施《巴塞尔协议Ⅲ》流动性框架所做的准备。
在此过程中,监理小组经常与部分银行机构的董事局及外聘审计机构保持联系,2014年与银行机构的高级管理层及外聘审计机构共举行了22次三方联席会议,与部分银行机构的董事局或董事局委员会共举行了15次会议。
四是要求银行提供外聘审计机构报告。
为能好地利用监管资源,以便及时应对处理各种需要优先处理的问题,香港金管局运用《银行业条例》第59款第条所赋予的权力,要求银行机构委任外聘审计机构跟进可能存在的重大监管问题。
在2014年根据该条文共要求银行机构提交6份此类专题报告,其中2份有关打击洗钱及恐怖分子资金筹集活动管控措施,另外4份有关管制及合规制度、会计相关事宜、交易活动及财富管理业务。
从“香港金管局监管情况”所列2013年和2014年的监管活动统计中,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出香港金管局监管思路的调整。
监管组织架构调整和监管方法优化有助实现四大目标一是集中资源监管重大风险,容忍小规模风险发生。
香港金管局认为企业的信贷风险业务操作和科技风险、以及洗黑钱和金融罪行风险是关乎金融系统稳定、银行倒闭与否的重大风险,具有不可忽视的溢出效应,因此需设专门监管力量在系统层面进行把控。
二是从合规主导转移到风险主导。
主要体现在机构管理模块监管人员的角色和任务转变上,避免以往的“监管者捕获”现象。
此前,金管局经常面临一种困境:一份指引发至银行,会收到很多关于某项操作、产品是否合乎该指引要求的询问,金管局若给予回答,如出现问题,银行则以之前的回答为依据进行扩张解释,将责任推向金管局,造成“监管者捕获”。
香港金管局认为,监管机构只应负责评估,而不应过分对机构进行指导。
例如,银行机构的大部分问题均源于风险文化,因此监管部门可以考虑加强对董事会和高管的问责。
监管人员集中关注机构的公司治理和风险文化,出了问题直接发信给董事会或者抄送母国监管当局,从而最大程度发挥监管有效性。
三是监管人员更加专业化,通过专项协调提升效率。
30个专项协调小组的设置使监管人员在机构监管的同时负有专项专责,有利于提升监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也有利于全面处理问题。
例如,专项协调小组在横向工作中若发现某家机构存在问题,可以及时将有关问题传递至该机构的情况管理员,由其对机构进行相应的监管指导,或组织力量开展现场检查。
四是监管工作标准化,监管力度规范化。
机构监管与专项协调小组相结合的矩阵式架构,打破了以往旧有的问题处理方式,也改变了问题处理程度完全取决于机构监管员的弊端。
若某一专项检查出了问题,会由专项协调小组提出应对方案,统一指导各分处机构情况管理员进行处理,从而使得监管工作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