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设计】2015高中语文 专题九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导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苏教(部审)版高中唐诗宋词选读《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 .卜算子(缺月桂疏桐)》精品教案_6

《以<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为例——苏轼黄州词阅读指导》教学设计教学设想: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选取了苏轼的四首脍炙人口备受推崇的诗词,汇为一个章节《“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
笔者发现,这四首诗词除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创作于密州任上,其他三首诗词均创作于贬谪黄州期间。
黄州期间是苏轼创作的一个高峰期,正如叶嘉莹所言:“在他贬官黄州之后,达到了他自己之词作的质量的高峰。
”黄州给苏轼的身心打上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有基于此,笔者准备以“黄州”为中心词,将《“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章节的教学以时间为序,研读苏轼的心路历程,对贬谪黄周期间的苏轼有更直观更感性的认识。
知人论诗,广泛阅读是基础。
为此,课前我大量研学了叶嘉莹、沈祖棻、唐圭璋、王步高等学者讲评苏轼词的文章和视频,推荐学生阅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余秋雨的《黄州突围》。
以求更全面更详细地了解词人生平和创作。
教学环节的设置主要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三维角度,即黄州词的主导风格是什么、如何形成这样的主导风格、如何赏析此类诗文。
课堂教学选择了四首黄州诗词,以贬谪黄州的时间先后为序,层层推进,让学生在阅读中感知苏轼由“不适——求适——适”的心路历程,感受苏轼旷达自适、任天而动的人格魅力。
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初步了解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由余悸犹存到随缘自适的心理历程。
2.通过鉴赏黄州词的形象、情感,了解苏轼黄州词旷达风格的表现。
3.学习苏轼困境中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通过鉴赏黄州词的形象、情感,了解苏轼黄州词旷达风格的表现。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讨论合作法教学过程:导入环节:知人论词林语堂《苏东坡传》序言中评苏轼: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实验家,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行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教学设计(江苏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教学设计(江苏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关键词语和意象的理解。
3. 诗歌结构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深层意境的理解。
2. 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的含义。
2. 运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景。
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解读诗意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
4. 品析词句学生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教师进行点评。
5. 诗歌拓展学生了解苏轼其他作品的风格,对比欣赏《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的特点。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7. 课后作业8.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诗歌全文、注释、图片等资料。
2. 准备与诗歌相关的背景音乐,用于营造氛围。
3. 准备苏轼的其他作品,以便进行拓展学习。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解读诗意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教案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教案【篇一:卜算子教案1】卜算子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生平简介。
2、掌握宋词概况。
3、赏析《卜算子》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4、掌握《卜算子》写作格律。
教学重点:1、体会苏轼超凡的人格魅力。
2、掌握《卜算子》的写作技巧。
技能目标:1、有情感地诵读《卜算子》。
2、能够独立写作《卜算子》这个词牌的词。
导入:以一首《明月几时有》的歌曲,导入苏轼的不识人间烟火的月下词。
《卜算子》。
一、苏轼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史书记载苏轼身长八尺三寸有余。
苏轼为人宽大如海。
二、词简介。
诗歌的一种。
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始于唐,定型于五代,盛于宋。
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
宋词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李清照、柳永、秦观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弃疾、苏轼、岳飞等三、卜算子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十二月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四、卜算子赏析。
这是北宋杰出词人苏轼左迁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充黄州团练副使时创作的一首词,原题是“黄州定惠院寓居作”,是借物喻人、写法独特的好作品。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起笔两句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深秋寒夜图。
月亮弯弯,挂在疏落的梧桐上;夜深人静,漏壶的水已滴光。
“漏”,即漏壶,古人计时的工具,从壶中滴水计算时间。
卜算子(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卜算子(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作者简介: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三十岁,参加礼部组织的科举考试,因为言语触怒了秦桧,进士落地。
后被赐进士出身。
1163年张浚北伐,陆游为镇江通判。
不久,言官以“办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被免职。
1175年,四川制置使范成大请他做幕僚。
因为有人讥笑他颓放,自号放翁。
后被召修史,完成后归隐山阴。
陆游一生以恢复北地为己任,百屈不挠,临终赋《示儿》诗,犹念念不忘收复中原。
陆游和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而推陆游为首,称中兴之冠,人称为小太白。
文章、诗词超万。
二.赏析词文:1.从“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看梅花的境遇。
“驿站”是古代传递官署文书的交通站,常设在城郊官道旁,不在城内繁华处。
“桥”是架在水面之上的交通设施,本是人众来往之处,一“断”字,说明是废桥,荒僻冷落,少有人来。
孤独凄凉的处境全靠写景传达,情景交融。
“无主”,点出是野梅,无人培育,无人理会,无人欣赏,孑然一身、孤苦无依。
“寂寞”二字,将梅花拟人化,既是景语又是情语,既表明了梅花的处境,也寄寓了词人自身的孤独处境。
2.“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说明此时的季节、时晨、天气特征。
季节:从全词看,写的是早春之梅,应为冬末春初。
时晨:黄昏。
天气:凄风冷雨。
3.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凄惨阴沉。
4.上片四句中,前后句的语意有何联系?层层深入:先写处境荒僻冷落,再用“开无主”写其孤苦。
既而用“黄昏”这一特定时晨点出“愁”字,最后再用“凄风冷雨”加以强化,将寒梅的凄凉、孤寂、苦难层层写来,程度逐层加深。
5.从上片的寒梅身上可以看出哪些象外之意?梅的处境、苦难正是作者本人屡遭投降派打击、排斥、诬陷、迫害的象征。
正是以恢复中原为己任的爱国志士理想屡遭挫折的缩影。
板书:以梅自喻,托物言志。
6.“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这种打击与上片的打击在层面上有何不同?上片着重于外在形体上的,这两句写打击着重于内在精神上的折磨。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和评价古代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主题。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和背诵。
2. 诗歌中的意象和典故分析。
3. 诗歌的韵律和结构特点。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2.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典故。
3. 采用讨论法,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提高鉴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分享对诗歌字词的理解,教师点评并讲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典故,分享心得体会。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特点,讲解韵律知识。
(2)深入解读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作者思想感情。
5. 应用拓展:(1)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古代诗歌。
(2)教师提供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课后作业:(1)背诵并默写《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2)完成相关练习题,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讨论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课堂表现。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包括背诵、默写和练习题,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诗歌鉴赏能力。
高中语文专题九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导学案苏教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一、词人名片才情豪放之人生苏轼历北宋五朝,荣辱迭起一生,亦才情豪放一生。
其书、画均称大家,善画修竹、枯木、怪石,为“湖州竹派”重要人物;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
诗、文、词皆独步一时。
其文如行云流水,恣肆挥洒,代表北宋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宏肆雄放,机趣横生,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宋一代诗风。
其词突破婉约词藩篱,在风格、题材、音律方面皆有创变,豪纵清雄之作一新天下耳目,风格于雄奇超旷之外,亦兼韶秀婉丽,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一生著述宏富,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
二、诗词故事师生妙对苏轼同欧阳修一样注意发现和提携文学新人。
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张耒四人被称为“苏门四学士”。
苏轼与这些学生辈关系较和谐融洽,有时师生开开玩笑。
秦观脸小胡须很多,苏轼故意问他为何胡须多,秦观引用《论语》中一句对答:君子多乎(胡)哉!苏轼也用《论语》一句反唇相讥:小人樊(繁)须也。
师生之对,堪称完美。
三、文题背景“乌台诗案”是北宋著名的文字狱。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
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任杭州通判后写了二十多首托事以讽的诗,因而激怒新党,被构陷成罪,囚捕至京,系狱一百多天。
而且牵连甚广,苏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罚的有二十多人。
苏轼在狱时自度必死,曾作诗与苏辙诀别。
苏轼于“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初寓定慧院,后迁临皋亭。
这首《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就是初至黄州在定慧院月夜感兴之作。
到黄州之初,亦因罪废之余,灰心杜口,谢绝交往。
由于牵连甚广,这时,“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彼此音问,一时尽绝,苏轼不能不深怀幽居离索的隐衷。
此词以“幽人”自称,就反映了他在这种特定环境下的心情。
一、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苏教版语文高二《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导学案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导学案教学设想:《唐诗宋词选读》第九专题是“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
该专题有4首,2首教学篇目,2首学生自学或老师选教篇目。
本课要学的两篇,第一篇是教学篇目,第二篇是自读篇目。
学习过程中主要解决三大问题:1、读懂,理解字词句子;2、理解词的情感思想;3、领悟表现手法和基本风格。
学习中以诵读为主,在多读中逐渐推进学生的领悟能力;配以适当的赏析题,引导学生走上探讨之路。
另外这首词选得不好,缺少代表性和经典性,不知道编者如何见解。
专题目标:1、能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苏轼词清新明快、沉挚深永、雄壮超脱、奔放流转的艺术风格。
2、通过对苏轼词与晏欧词、柳永词和张先词的比较,了解苏轼词“新天下耳目”的特色。
3、能够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宋词豪放和婉约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
能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初步了解北宋前期词以婉约风格为主流、以闲情和离愁别恨为主旨的艺术风貌。
本文增加目标:初步了解苏轼词风,赏析词中的意境。
教时设置:1教时过程:教学《卜算子》(缺月挂疏桐)1、朗读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2、了解背景“乌台诗案”是北宋著名的文字狱。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
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任杭州通判后写了二十多首托事以讽的诗,因而激怒新党。
被构陷成罪,囚捕至京,系狱一百三十天。
而且牵连甚广,苏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罚的达二十二人。
苏轼在狱时自度必死,曾作诗与苏辙诀别。
苏轼于“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初寓定惠院,后迁临皋亭。
这首《卜算子》就是初至黄州在定惠院月夜感兴之作。
到黄州之初,亦因罪废之余,灰心杜口,谢绝交往。
由于牵连甚广,这时,“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彼此音问,一时尽绝,苏轼不能不深怀幽居离索的内心隐衷。
此词以“幽人”自称,就反映了他在这种特定环境下的处境与心情。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教学设计(江苏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教学设计(江苏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分析诗人的情感态度和审美观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赞美。
(2)领略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3)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基本内容及其意象。
2. 诗人的情感态度和审美观念。
3. 古典诗歌的欣赏方法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 诗歌意境的深入理解。
3. 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发学生对《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语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4. 教师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讲解。
(2)重点解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审美观念。
5. 欣赏与实践:(1)学生集体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美感。
(2)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锻炼文学表达能力。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欣赏方法和批判性思维。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2. 写一篇关于《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的鉴赏文章。
3. 选择一首类似的古典诗歌进行自主学习,下节课分享学习成果。
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课堂讨论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 朗读与背诵:检查学生对《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一、词人名片
才情豪放之人生
苏轼历北宋五朝,荣辱迭起一生,亦才情豪放一生。
其书、画均称大家,善画修竹、枯木、怪石,为“湖州竹派”重要人物;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
诗、文、词皆独步一时。
其文如行云流水,恣肆挥洒,代表北宋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宏肆雄放,机趣横生,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宋一代诗风。
其词突破婉约词藩篱,在风格、题材、音律方面皆有创变,豪纵清雄之作一新天下耳目,风格于雄奇超旷之外,亦兼韶秀婉丽,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一生著述宏富,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
二、诗词故事
师生妙对
苏轼同欧阳修一样注意发现和提携文学新人。
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张耒四人被称为“苏门四学士”。
苏轼与这些学生辈关系较和谐融洽,有时师生开开玩笑。
秦观脸小胡须很多,苏轼故意问他为何胡须多,秦观引用《论语》中一句对答:君子多乎(胡)哉!苏轼也用《论语》一句反唇相讥:小人樊(繁)须也。
师生之对,堪称完美。
三、文题背景
“乌台诗案”是北宋著名的文字狱。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
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任杭州通判后写了二十多首托事以讽的诗,因而激怒新党,被构陷成罪,囚捕至京,系狱一百多天。
而且牵连甚广,苏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罚的有二十多人。
苏轼在狱时自度必死,曾作诗与苏辙诀别。
苏轼于“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初寓定慧院,后迁临皋亭。
这首《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就是初至黄州在定慧院月夜感兴之作。
到黄州之初,亦因罪废之余,灰心杜口,谢绝交往。
由于牵连甚广,这时,“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彼此音问,一时尽绝,苏轼不能不深怀幽居离索的隐衷。
此词以“幽人”自称,就反映了他在这种特定环境下的心情。
一、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词。
提示此词是作者刚从“乌台诗案”中解脱出来,只身到黄州时所写。
抒发了从政失意而寂寞孤独的情愫。
上片写幽人,幽人孤独如孤鸿。
先写夜景幽寒,为幽人、孤鸿的出场营造氛围。
接着写幽人孤鸿往来。
冷落凄静的夜晚,惟有孤鸿与幽人相对,那孤傲不群的孤鸿,正是独往独来的幽人的化身。
下片写孤鸿,孤鸿幽恨如幽人。
孤鸿被惊起,惊慌高飞,心怀幽恨,却无人能懂;寒林千枝,却不肯栖息;最后,它悲鸣着飞过长江,落在寂寞荒冷的沙洲上。
失群孤鸿与失志幽人互喻叠映,意脉贯通。
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沙洲,每个意象都那么幽寒清冷,全词笼罩着浓郁的孤独与感伤的气氛,意境清幽绝尘,“孤鸿”的形象尤为鲜明突出。
全词语语双关,托物寓怀,深刻地表达了词人初贬黄州期间的苦闷和孤高的复杂情怀。
二、悟读,诗情画境
风飘飘,水摇摇,掸掸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泛舟江渚,
岂不乐哉?已而缺月高悬,秋风萧萧,疏桐却更显枯槁。
月,再怎
么明亮,它也是残缺的。
永远,它都无法照亮这个残缺黑暗的世界。
风,再怎么怒吼,也看似无力,它无力吹走我内心的绵绵长恨。
离
群之雁只身飞行,寻找栖息地。
良禽择木而栖,最终,它没有寻觅到属于它的地方。
或许,孤寂的沙洲便是它的归宿吧。
如果可以,我要成为你——缥缈处的孤鸿。
虽形影相吊,却可穿过世间的浮华糜烂,越过人生的悲凄无奈,跨过世俗的沧海桑田,穿过古朴陈旧的门,来到向往已久的净土。
三、品读,鉴赏评析
1.前人在评论这首词时曾说,“恨”字是全词的关键。
词中“恨”的内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答案“恨”的内容是封建社会文字狱对人才的摧残。
同意。
本词上片描写“缺月”、
“疏桐”、“漏断”、“人静”、“幽人”、“孤鸿”这些特定景物,正是由“恨”而生,由于含恨,所以必然产生“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徘徊心境。
2.本词上片写鸿见人,下片言人见鸿。
人似鸿,鸿似人;而托鸿以见人,实乃作者用意所在。
试分析本词中匠心独运的象征手法。
答案“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两句,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像缥缈孤鸿影的“幽人”那样孤高的心境。
这两句词,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下片专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
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3.古诗词写景往往意在抒情,请从借景抒情这个角度,简要赏析此词上阕的“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两句。
答案这两句用“缺月”、“疏桐”、“漏断”等意象写深秋夜深萧瑟、幽寂的情景,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表达了作者孤独凄清的心情。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西江月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1)词中“月明多被云妨”一句写的是眼前实景,但似乎还有更深的内涵,请品读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月明”用以象征词人美好的理想和高洁的人格,“云”则指奸佞小人。
在明月与浮云的矛盾中,抒发了词人对小人当道、理想难以实现的愤懑。
(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举例说明。
答案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①“夜来”句中,写中秋之际,西风飒飒,落叶萧萧。
既烘托了悲凉的气氛,又引出了下句词人的迟暮之悲。
②“月明”句,借眼前之景,暗寓小人当道,才高遭人妒,忠而见谤的愤懑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