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教案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和《卜算子咏梅》教案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和《卜算子·咏梅》教案一、读通,感知诗歌内容师:领略了唐诗的魅力,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两首宋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卜算子·咏梅》。
1.范读正音,划分节奏师:听老师读课文,在课文中标注生字音、节奏。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xǐnɡ)。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咏梅陆游驿(yì)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zhuó)/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niǎn)作尘,只有/香/如故。
(生自由朗读,读准读顺)2.读懂诗词大意师: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品悟词意。
(生交流讨论,师总结)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残月悬挂在枝叶稀疏的桐树上,漏尽夜深,人声已静。
有谁见到幽居之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
(孤雁)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晓。
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宁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卜算子·咏梅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孤单寂寞地绽放,无人过问。
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
(梅花)并不想苦苦去争春斗宠,任凭百花妒忌。
即使凋谢了,化成泥,被碾轧成尘土,依然和花开时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二、品读,读出诗歌之美师:请同学们仔细品读这两首词,思考以下问题。
设问1:《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上片开头两句写夜深人静。
其中的“缺”“疏”“断”几个字写出了词人怎样的心境?下片“拣尽寒枝不肯栖”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预设“缺”“疏”“断”几个字写出了词人孤独凄清的心境;下片“拣尽寒枝不肯栖”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孤鸿”的心理活动,表现了词人遭到贬官后孤苦的处境和高洁的心性。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课外古诗词诵读PPT课件

课堂小结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
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 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 表达了孤高自许、鄙弃流俗 的心境。
板书设计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独宿荒沙冷洲,心境孤独 托物写怀,检讨人生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译文
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 有谁见到幽居之人独自往来,好像天边孤雁般飘渺的身影。 黑夜中的它突然受到惊吓,骤然飞起,并频频回头, 却总是无人理解它内心的无限幽恨。它不断于寒冷的树枝间逡巡, 然而不肯栖息于任何一棵树上,最后只能寂寞地降落在清冷的沙洲上。
新课导入
刘禹锡在被贬途中留下励志名 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 春朝”,遭遇流放的屈原成绩了千 古名篇《离骚》,苦难成绩了好的 文章。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看 苏轼在被贬黄州的月夜,又向我们 传达了什么心语!
整体感知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目标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
这首词的境域,确如黄庭坚所说: “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 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 此!”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域, 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能。作者“以性灵咏 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 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 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 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教案-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宋词的基本特点。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抒情见长,讲究平仄和音韵美。它是我们传承文化、体会古人情感的重要载体。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分析《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这首词展示了苏轼在贬官寓居时期的孤独与寂寞,以及他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诗词创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词中的情感表达”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诗词朗读:正确把握诗词的节奏、韵律,体会诗词的音韵美。
举例:如诗句“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要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感受诗句的平仄韵律。
(2)词汇理解:掌握诗词中的关键词语,理解其含义和作用。
举例:如“卜算子”、“黄州定惠院”等词汇,要解释其背后的故事及象征意义。
(3)情感理解:把握作者寓居黄州时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2.诗词朗读:正确朗读并理解诗词的节奏、韵律。
3.诗词解析:分析词中的关键词语、意象和修辞手法。
4.情感理解:体会作者寓居黄州时的孤独、寂寞和对人生的感悟。
5.赏析评价:学会鉴赏宋词,提高审美情趣。
二、核心素养目标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构建与运用: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运用诗词中的词汇、句式,提高古诗文阅读能力。
举例:分析诗句“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所表达的孤独、寂寞之情。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案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案新课导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
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
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自己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学习目标1、复习有关苏轼的文学常识;2、领会词的思想内容;3、学习词人洁身自好、坚持操守,不肯同流合污人生态度,提升学生的人生观;4、背诵、默写这首词。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眉州人。
苏轼历北宋五朝,荣辱迭起一生,亦才情豪放一生。
诗、文、词皆独步一时。
其词突破婉约词藩篱,在风格、题材、音律方面皆有创变,豪纵清雄之作一新天下耳目,风格于雄奇超旷之外,亦兼韶秀婉丽,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其文如行云流水,恣肆挥洒,代表北宋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宏肆雄放,机趣横生,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宋一代诗风。
一生著述宏富,著有《东坡易传》、《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写作背景此词是作者刚从“乌台诗案”里解脱出来,只身到黄州时所写。
抒发了从政失意而寂寞孤独的情愫。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2年(元丰五年)十二月或公元1083年(宋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
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苏轼因所谓的“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苏轼自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二月至黄州,至公元1084年(元丰七年)六月移汝州,在黄州贬所居住四年多。
朗读词句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案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掌握读词的步骤。
2.能够感悟苏轼落难时仍能坚守自我,以及他爱国爱民爱生活的精神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1.读词第二步,通过分析意象领悟作者的情感。
2.感悟苏轼落难时仍能坚守自我,以及他爱国爱民爱生活的精神魅力。
三、教法学法讲授法,提问法,资料拓展法,讨论法,合作交流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在茫茫无涯的人生中,在的浩荡四方的乾坤中,每个人都有意义别样的地点,正如苏轼曾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黄州对于苏轼来说既人生的转折点,也是性格的蜕变点。
在此地,他写出了因悲戚恸人悲伤涌怀而被评为“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于斯处,他也曾因囊中羞涩被迫尝试贵族不耻的猪肉而独创“东坡肉”。
那么,作为被老皇帝神宗当做宰相培养的苏轼,作为当时文坛、书坛、诗坛明星的苏轼,究竟为何沦落至此,他又因此产生了怎样的感情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探寻他刚到黄州所做的一首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二)初读——口中有数首先,让我们来齐读本词。
(生读)初读后,就我们的初步感知而言,你觉得本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从哪些字词可以直接感受出来?预设:孤独寂寞,忧愁凄凉,从“独”“孤”“恨”“寂寞”“冷”等词可以直接感受出来。
有没有同学知道苏轼此刻为什么有这样的心情生:(预设)乌台诗案师:(补充背景)小结:词是诗歌的一种形式,由此我们可以窥探读诗歌的方法。
当我们初读诗歌时,可以抓住诗歌中的一些直接传递心情的字词,来初步感知诗歌的氛围。
这对我们朗读也是很有帮助的,孤苦凄凉是本词的感情基调,那么想一想我们读的时候,应该怎样去读呢?生:放慢语速、放低声音让我们尝试着将这份孤苦凄凉读出来。
(师生齐读)(三)品读——目中有象“诗言志”,诗人往往会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志向,但很多时候,诗人们并不会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而是以目之所见、耳之所闻来抒发情感,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当身边的物象出现在诗人的笔下,它就带有了诗人的情感,我们将这样的物象称之为“意象”。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案

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猜猜他是谁
他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名人:他一写词,就开豪放派词风;他一戏墨,就创立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百世;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民风长存;他一说笑,就让和尚成为名僧……他是谁?
1、全文分为上下两片,共有哪些意象?
缺月、疏桐、漏断、幽人、孤鸿、寒枝、沙洲。
2、这些意象分别有哪些特点?诗人分别用哪些词语来描绘它们?
月——缺,桐——疏,漏——断,人——幽,鸿——孤,枝——寒,沙洲——冷。
3、“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两句在词中有何作用?
渲染出寂静清冷的气氛,烘托出词人幽独凄冷的心情。
(6)、赏读。品味欣赏诗歌的精彩之处。
1.“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写出了幽人与孤鸿的什么相似之处?
寂寞、孤独、
孤芳自赏、洁身自好。
2.前人认为“恨”字是全词关键。词中“恨”的内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恨的内容:封建社会文字狱对人才的摧残。无人理解的忧愤。
同意:上片描写缺月、疏桐、漏断、人静、幽人、孤鸿等特定景物,正是由“恨”而生,由于含恨,所以必然产生“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徘徊心境。
(二)、听读。(5分钟)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和节奏。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2.同桌互读互听。
3.指名读。
4.齐读。
(三)、译读。(3分钟)
要朗读好诗歌就要以理解诗歌内容为基础。接下来,请同学们把这首诗翻译出来。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案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一、简介本词写作背景:“乌台诗案”:北宋著名的文字狱。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
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任杭州通判后写了二十多首托事以讽的诗,因而激怒新党。
被构陷成罪,囚捕至京,系狱一百三十天。
而且牵连甚广,苏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罚的达二十二人。
苏轼在狱时自度必死,曾作诗与苏辙诀别。
苏轼于“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初寓定惠院,后迁临皋亭。
这首《卜算子》就是初至黄州在定惠院月夜感兴之作。
到黄州之初,亦因罪废之余,灰心杜口,谢绝交往。
由于牵连甚广,这时,“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彼此音问,一时尽绝,苏轼不能不深怀幽居离索的内心隐衷。
此词以“幽人”自称,就反映了他在这种特定环境下的处境与心情。
二、反复品读,根据注释疏通词意,体会词的意境。
三、品读鉴赏:1.上片首两句营造怎样的氛围?“缺月”“疏桐”营造出幽冷、寂寞(凄冷、孤寂亦可)的氛围。
2.“谁见幽人独往来?”反问句子表达怎样的意思?“缥缈孤鸿影”,缥缈,高远隐约的样子。
孤鸿与幽人有何关系?第一问:意思是说我这个幽居之人在这样凄冷孤寂的深夜独自徘徊,无人相伴,无人看见。
突写一个“独”字。
第二问:孤鸿是作者的自喻,本体是孤独的词人,喻体是高远隐约的孤鸿影,一独一孤,同病相怜。
3.结合下片词句,说说幽人与孤鸿有哪些共同的处境、心理、志趣?A.处境:飘零失所,孤独凄冷。
词人寓居定慧禅院,孤鸿“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鸿无良木之可栖,只好栖于寂寞冷清的沙洲。
B.心理:“惊”“恨”,心怀幽恨,惊恐不已。
乌台诗案,九死一生,牵连众多,如惊弓之鸟。
此处孤鸿纯是作者写照,取其神似。
C.志趣:孤高、洁身自好、坚持操守,不肯同流合污。
飘零失所,惊魂未定,却仍择地而栖,不肯同流合污、坚持操守。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教案(最新整理)

1.解释词语:
2.根据此的特点,合理想象,理清全词大意:
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了,人群开始安静。谁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唯有那缥渺高飞的孤雁
的身影。
它突然惦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思考 1】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词?有何用意?
本词托物言志(或托物寓人、以物写人),借写缥缈孤鸿的具体形象来表现“幽人”(作者自己),把自己的
主观感情物象化。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
从而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鉴赏 4?为什么?
情”,这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无所依托而又无可哀告的寂寞与伤感的心情与处境的真实写照。总之诗人借孤
鸿把自己当时不便也不好直言的心境形象贴切地表达出来。表现了自己遭到贬官后内心的孤苦和清高。
板书 设计
单元
选修(一)唐诗宋词——“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
课题
《卜算子》教案
1.会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词内容,体悟诗词感情
教学
2.真情出质文,体会文章表达的艺术
目标
3.文学即人学,真情滋润心灵的绿洲。
教学 环节 一、 导入 二、 诵读
教学内容
我们曾经听过周传雄的《寂寞沙洲冷》,其歌词给我们一种寂寞、伤感的感受,而这首歌词就是改编苏轼的 《卜算子》。 (一)一读诗歌,正字音(正读) 听录音,正字音 (2)二读诗歌,整体感知(意读)
恨的内容:封建社会文字狱对人才的摧残。无人理解的忧愤。 (2 分)
同意:上片描写缺月、疏桐、漏断、人静、幽人、孤鸿等特定景物,(2 分)正是由“恨”而生,由于含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选修(一)唐诗宋词——“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课题《卜算子》教案
教学目标1.会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词内容,体悟诗词感情
2.真情出质文,体会文章表达的艺术
3.文学即人学,真情滋润心灵的绿洲。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一、导入我们曾经听过周传雄的《寂寞沙洲冷》,其歌词给我们一种寂寞、伤感的感受,而这首歌词就是改编苏轼的《卜算子》。
二、诵读(一)一读诗歌,正字音(正读)
听录音,正字音
(二)二读诗歌,整体感知(意读)
1.解释词语:
2.根据此的特点,合理想象,理清全词大意:
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了,人群开始安静。
谁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唯有那缥渺高飞的孤雁的身影。
它突然惦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
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思考1】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词?有何用意?
托物寓怀
【思考2】这首词在表达方式上是如何分工的?
上片写景(寓居定慧院时的寂静场景)——词人的孤独处境
下片写物(孤鸿)——惊恐不安、心怀幽恨、拣尽寒枝不肯栖。
(三)三读诗歌,评品赏析
【鉴赏1】“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怎样的氛围?有何深意?
选择残缺之月,疏落孤桐,滴漏断尽,一系列寒冷凄清的意象, 营造出萧疏凄冷、幽冷寂寞的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景语即情语”,这一冷调色的描写,其实是词人内心孤独寂寞的反映。
【鉴赏2】“时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采用了何种手法?有何效果?
拟物(孤鸿是作者的自喻,本体是孤独的词人,喻体是高远隐约的孤鸿,一独一孤,同病相怜)
【鉴赏3】请结合全诗,从塑造形象、表现作者心境的角度,对下片作简要赏析。
本词托物言志(或托物寓人、以物写人),借写缥缈孤鸿的具体形象来表现“幽人”(作者自己),把自己的主观感情物象化。
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
从而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鉴赏4】“前人认为“恨”字是全词关键。
词中“恨”的内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恨的内容:封建社会文字狱对人才的摧残。
无人理解的忧愤。
(2分)
同意:上片描写缺月、疏桐、漏断、人静、幽人、孤鸿等特定景物,(2分)正是由“恨”而生,由于含恨,(1分)所以必然产生“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徘徊心境(1分)。
总结这首词以孤鸿为喻,感物咏志,把孤鸿失群与幽人失志联系起来,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这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无所依托而又无可哀告的寂寞与伤感的心情与处境的真实写照。
总之诗人借孤鸿把自己当时不便也不好直言的心境形象贴切地表达出来。
表现了自己遭到贬官后内心的孤苦和清高。
板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