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苏轼)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译文及鉴赏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译文及鉴赏《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由苏轼所创作的,这首词中,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希望能关怀到大家!《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宋代: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谁见一作:时见)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愿栖,孤独沙洲冷。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译文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
有谁见到幽人单独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飘渺的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
挑遍了寒枝也不愿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孤独凄冷。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解释漏断:即指深夜。
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即指深夜。
原题“黄州定惠寺寓居作”。
漏:指更漏而言。
这里“漏断”不过说夜深罢了。
幽:《易履卦》:“幽人贞吉”,其义为幽囚。
引申为幽静、优雅。
孤鸿:张九龄《感遇》十二之四:“孤鸿海上来。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三十九:“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正如《贺新郎》词“乳燕飞华屋”,至换头但只说榴花。
.“按两词均系泛咏,本未尝有”夜景“等题,多说鸿,多说石榴,既无所妨,亦未必因之而奇异。
胡评似未谛。
省:理解。
“无人省“,犹言”无人识“。
或以为“拣尽寒枝“有语病,亦见注⑷所引同书同条。
《稗海》本《野客丛书》:”观隋李元操《鸿雁行》曰:“夕宿寒枝上,朝飞空井旁。
“坡语岂无自邪?“此言固是。
寒枝意广泛,又说”不愿栖“,本属无碍。
此句亦有良禽择木而栖的意思。
《左传》哀公十一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
“杜甫《遣愁》:”择木知幽鸟。
“ 末句一本作“枫落吴江冷“,全用唐人崔信明断句,且上下不接,恐非。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赏析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
如今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3年(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日的湖北黄冈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原文、翻译及赏析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原文、翻译及赏析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原文、翻译及赏析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宋朝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谁见一作:时见)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译文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
有谁见到幽居的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缥缈的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
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注释漏断:即指深夜。
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即指深夜。
原题“黄州定惠寺寓居作”。
漏:指更漏而言。
这里“漏断”不过说夜深罢了。
幽人:幽居的人,形容孤雁。
幽,《易·履卦》:“幽人贞吉”,其义为幽囚。
引申为幽静、优雅。
孤鸿:张九龄《感遇》十二之四:“孤鸿海上来。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三十九:“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正如《贺新郎》词“乳燕飞华屋”,至换头但只说榴花。
….“按两词均系泛咏,本未尝有”夜景“等题,多说鸿,多说石榴,既无所妨,亦未必因之而奇妙。
胡评似未谛。
省:理解。
“无人省“,犹言”无人识“。
或以为“拣尽寒枝“有语病,亦见注⑷所引同书同条。
《稗海》本《野客丛书》:”观隋李元操《鸿雁行》曰:“夕宿寒枝上,朝飞空井旁。
“坡语岂无自邪?“此言固是。
寒枝意广泛,又说”不肯栖“,本属无碍。
此句亦有良禽择木而栖的意思。
《左传》哀公十一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
“杜甫《遣愁》:”择木知幽鸟。
“末句一本作“枫落吴江冷“,全用唐人崔信明断句,且上下不接,恐非。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赏析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
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3年(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冈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
卜算子(苏轼)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贬湖北黄州 贬广东惠州 贬海南儋州
1080年 44岁 1094年 58岁 1101年 61岁
北宋著名的文字狱。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与 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他看到当时 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任杭州通判后写 了二十多首托事以讽的诗,因而激怒新党。被构陷成 罪,囚捕至京,系狱一百三十天。而且牵连甚广,苏 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罚的达二十二人。苏轼在狱时 自度必死,曾作诗与苏辙诀别。
• 这首词以孤鸿为喻,感物咏志,把孤鸿失群 与幽人失志联系起来,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幽约 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这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无 所依托而又无可哀告的寂寞与伤感的心情与处境 的真实写照。总之诗人借孤鸿把自己当时不便也 不好直言的心境形象贴切地表达出来。表现了自 己遭到贬官后内心的孤苦和清高。
• 据《宋十名家词.东坡词》载,此词还有一序如下:
读完诗词,谈谈你对这首词最初的情感体验? 结合你的情感体验,尝试用白话翻译这首诗
【译文】 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了,人群开始安静。谁能见幽居人独自 往来徘徊?唯有那缥渺高飞的孤雁的身影。 它突然惊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 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1、在“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中你觉得哪些字最能打动你?这 几个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热爱生活、旷达乐观
苏轼在黄州的心路历程
后期
前期
失意自伤 低沉苦闷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中期
随遇而安 洒脱旷达
乐观豪迈 积极向上
在贬谪到黄州的初期,苏轼是低沉、苦闷的,但他很快从中逃离 出来。毕竟他是一个洒脱旷达的人。面对人生的困境,他没有颓废, 没有逃避,而是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去挑战。所以,他战 胜了生活,战胜了自我。所以,我们才看到,黄州时期的苏轼是一个 无畏风雨、笑看坎坷的潇洒之人,是一个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旷达 之人。
《卜算子》原文赏析

《卜算子》原文赏析《卜算子》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展现了不肯攀高结贵的品格。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苏轼的《卜算子》原文赏析,欢迎阅读!《卜算子》原文赏析篇1《卜算子》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翻译:弯弯月亮挂在梧桐树梢,漏尽夜深人声已静。
有时见到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
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卜算子》原文赏析篇一:苏轼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他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
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
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
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这是一个非常孤寂的夜晚。
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
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
接下来的两句,“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没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
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正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
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
下阕,更是把鸿与人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苏轼《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阅读答案及全词翻译赏析

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阅读答案及全词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上片开头两句写夜深人静。
其中的“缺”“疏”“断”几个字极写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第三句中的“幽人”是指谁?(3分)答:幽独凄清的心境;作者自己。
(2)下片“拣尽寒枝不肯栖”采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表面上写的是什么?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分)【参考答案】:拟人;虚实结合(或类比);孤鸿不愿选择高枝栖息,宁愿忍受寂寞和寒冷;用孤鸿自比,表现了自己遭到贬官后内心的孤苦和清高。
⑴上片开头两句写夜深人静。
其中的“缺”“疏”“断”几个字极写了作者____的心境。
第三句中的“幽人”是指_____。
⑵下片“拣尽寒枝不肯栖”采用的是___的修辞方法和____的表现手法,表面上写的是__,但实际上却写出了作者______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①幽独凄清的心境;作者自己。
②拟人;虚实结合(或类比);孤鸿不愿选择高枝栖息,宁愿忍受寂寞和寒冷;用孤鸿自比,表现了自己遭到贬官后内心的孤苦和清高。
3昔人张惠言在《词选序》中说,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
请分别简析“缺月”与“孤鸿”在表达这种感情方面的作用。
【参考答案】:(1)缺月:有望月无眠的意象,有月而缺,也有孤独伤感之义,借此侧面烘托了思想感情。
(2)孤鸿:是托物言志,借孤鸿写自己。
“惊起”写其惊恐不安,“有恨无人省”写幽怨无法说出的愁闷,不栖寒枝写无处安身的慌乱。
总之诗人借孤鸿把自己当时不便也不好直言的心境形象贴切地表达出来。
实际上是反映在政治上失意的孤独和寂寞。
1)词的上片通过对哪些事物的描写来营造氛围的,营造了怎样的氛围?(2)请说说本词反映了苏轼怎样的心绪和人生态度。
解析:(1)抓住描写月、桐、人声、鸿等事物时使用的缺、疏、断、孤等词语,就能较容易把握作者营造的氛围。
苏轼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赏析

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赏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是北宋杰出词人苏轼左迁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充黄州团练副使时创作的一首词,原题是“黄州定惠院寓居作”,是借物喻人、写法独特的好作品。
苏轼自幼才华横溢,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有过一个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时期,但在激烈的新旧党争中,却遭到了悲剧式的厄运,他因为不满王安石新法在执行过程中的某些过头做法,被排挤出京城,供杭州、湖州刺使等职;元丰三年,(1079)又因为一语“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的话,酿成千古著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被指斥为“谤讪朝廷”,在经历了一番残酷折磨后,贬作黄州团练副使的闲职。
在不断经历了宦海浮沉,直到徽宗即位后,才得以蒙赦北归,结束漫长的游宦生涯。
苏轼这个时期尽管已把释、道作为自己险恶政治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精神支柱,企图用一种豁达的气度来实现对自我的超越,然而,在远离朝廷的异地,政治的失意,思想的苦闷,在他的诗文中不可避免的有较明显的流露。
他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前赤壁赋)的超然物外的背后,常常隐含着凄婉的淡淡的哀愁;他去黄州时,也有过“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梅花其二)的话,但这不过是无可奈何的强颜欢笑而已,而“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在黄州寒食二首),才正是他深感仕途险恶,进退维艰,壮志难酬的拊膺长叹。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就是他此时落寞、孤寂、悲凉心境的真实写照。
词中所写的孤鸿,正是他自己的写照。
这首咏物词句句写雁,但同时又象征着某种高洁的人格。
上片第一句写环境,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树顶,滴漏声断了,显得一片寂静。
谁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唯有那缥缈高飞的孤雁的身影。
下片接着写鸿雁。
在江边沙洲,鸿雁刚刚睡去,却又惊醒,回头看看,并没有别的大雁来伴,它满怀幽怨,但无人能理解。
苏轼卜算子古诗词赏析

苏轼卜算子古诗词赏析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政治家,他的诗词作品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其中,他的《卜算子》是一首以卜算为背景的感慨人生的诗词,堪称是苏轼创作的代表之一。
本文将对苏轼的《卜算子》进行赏析。
《卜算子》是苏轼晚年创作的一首哀怨之作,全诗情感深沉细腻,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转、人生短暂的感慨。
全诗共分十四句,通过描绘一个古代女子从青春美貌到苍老衰败的过程,暗喻着人生的无常和无常的社会环境。
整首诗以古典文学的艺术手法展示了苏轼深厚的情感和独特的思维。
首节描写了女子的青春美貌,以古代的卜算为引子,“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揭示了女子才情出众,被誉为世间的佳人美少年。
接着,苏轼以“藕丝秋色笼轻霜,纤手斜飞抹残妆”描写了女子细腻而娴熟的化妆动作,展现了她的美丽和细腻的性格。
第二节开始揭示岁月流转的无情,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描绘了女子已经年过而立,虽然仍有美貌,但不再是年轻时的模样。
苏轼通过描写女子的“浮萍脸上谁堪摘”以及“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暗示了女子渐渐被社会所遗弃,感慨人生的无常和不可掌控。
第三节描写了女子的老去和衰败,“楼高不见章台路,空翠湖烟杨柳堤”。
苏轼通过抒发女子尽管心有所愿,却因境遇和时间而受制于人的命运,突显了人生的无奈和无法预测的未来。
最后两句:“茫茫芳草连天无,唯有青青葱葱时。
”意味着人生无常,明暗交替便是生命的轮回。
《卜算子》以其精湛的艺术表达和深沉的情感赢得了读者的广泛赞赏。
苏轼通过对女子命运的描绘,既射中了人们的内心,也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命运无常的思考。
整首诗以细腻的描写手法、铿锵的音韵和深入人心的意境,使读者对生命的短暂和无常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总结起来,苏轼的《卜算子》是一首感人肺腑的诗词作品。
通过描绘女子从美貌到衰老的过程,诗人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社会环境不公的思考。
整首诗结构完整,意境深远,音韵优美,语言精炼。
这首诗体现了苏轼深沉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苏轼卜算子原文及赏析

苏轼卜算子原文及赏析苏轼《卜算子》原文及赏析卜算子,常州出,约卜算子篇第一首。
《卜算子》原文: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赏析】苏轼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巨擘,其作品情感丰富、意境深远,深受后世文人的喜爱。
《卜算子》是他的一首抒发思念之情的词作,通过简练明快的文字表达,使读者产生共鸣。
以下是对《卜算子》的赏析。
首句“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直接点明了词人与唐婉之间的相隔之远,长江作为景点,延伸出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第二句“日日思君不见君”表达了词人对唐婉的思念之情,日复一日地思念,但始终没有相见的机会。
这句话用了反复强调的手法,表现出词人的忧伤之情。
第三句“共饮长江水”是对唐婉的寄托,词人期望能够与唐婉共同品味长江的美景,此处可看出词人对唐婉的挚爱之意。
接下来的两句“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表达了词人对这种思念之情的不舍,他渴望能够停止思念,恨不得这份思念早日结束。
最后两句“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是词人对唐婉的期望,词人希望唐婉能够与他心心相印,不辜负彼此的相思之情。
整首词以短小的篇幅表达了词人对唐婉的深深思念之情,情感真挚且动人。
通过词人对长江的描写,间接凸显了人与人之间的生离死别,以及思念之苦。
整体上,这首词表达了人们对于亲情、友情或爱情的执着追求。
【结语】苏轼的词作以其深沉的情感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在文学史上熠熠生辉。
《卜算子》以短小精悍的形式揭示了作者对唐婉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展示了他作为文学家对于人性和人情的独到洞察。
这首词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共鸣,至今仍然被后人传诵,成为经典之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前人认为“恨”字是全词关键。词中“恨”的内容是 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恨的内容:封建社会文字狱对人才的摧残。无 人理解的忧愤。
同意:上片描写缺月、疏桐、漏断、人静、幽
人、孤鸿等特定景物,正是由“恨”而生,由
于含恨,所以必然产生“拣尽寒枝不肯栖,寂
寞沙洲冷”的徘徊心境。
总结:本词的写作特色和主旨
不畏坎坷 笑看风雨
门前流水尚能西,热爱生活、旷达乐观 休将白发唱黄鸡。
苏轼在黄州的心路历程
中期
后期
乐观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迈
前期
失意自伤 低沉苦闷
随遇而安
积极向上
洒脱旷达
在贬谪到黄州的初期,苏轼是低沉、苦闷的,但他很 快从中逃离出来。毕竟他是一个洒脱旷达的人。面对人生 的困境,他没有颓废,没有逃避,而是以一种积极乐观的 心态去面对,去挑战。所以,他战胜了生活,战胜了自我。 所以,我们才看到,黄州时期的苏轼是一个无畏风雨、笑 看坎坷的潇洒之人,是一个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旷达之 人。
• 这首词以孤鸿为喻,感物咏志,把 孤鸿失群与幽人失志联系起来,巧妙地 表达了作者“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 这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无所依托而又无 可哀告的寂寞与伤感的心情与处境的真 实写照。总之诗人借孤鸿把自己当时不 便也不好直言的心境形象贴切地表达出 来。表现了自己遭到贬官后内心的孤苦 和清高。
• 据《宋十名家词.东坡词》载,此词还有一 序如下: • 惠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色。年十六,不肯 嫁人。闻坡至,甚喜。每夜闻坡讽咏,则 徘徊窗下,坡觉而推窗,则其女逾墙而去。 坡从而物色之曰:“当呼王郎,与之子为 姻。未几,而坡过海,女遂卒,葬于沙滩 侧。坡回惠,为赋此词。
咏梅 陆游
试谈谈这首词怎样表达词人的志向和情操? 全词采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词句写出了梅 的风格神韵,写出梅花的高风亮节。其实这正 是作者的自我写照,绝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 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谄毁、坚贞自守的傲 骨。
以下四首词和《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 请分析苏轼在这五首词中的内心情感以及发展变化的过程。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贬湖北黄州 贬广东惠州 贬海南儋州 1080年 44岁 1094年 58岁 1101年 61岁
北宋著名的文字狱。元丰二年(1079) 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 外官。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 心中不满,任杭州通判后写了二十多首托事 以讽的诗,因而激怒新党。被构陷成罪,囚 捕至京,系狱一百三十天。而且牵连甚广, 苏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罚的达二十二人。 苏轼在狱时自度必死,曾作诗与苏辙诀别。 苏轼于“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初 寓定惠院,后迁临皋亭。这首《卜算子》就 是初至黄州在定惠院月夜感兴之作。到黄州 之初,亦因罪废之余,灰心杜口,谢绝交往。 由于牵连甚广,这时,“平生亲友,无一字 见及”,彼此音问,一时尽绝,苏轼不能不 深怀幽居离索的内心隐衷。此词以“幽人” 自称,就反映了他在这种特定环境下的处境 与心情。
读完诗词,谈谈你对这首词最初的情感体验? 结合你的情感体验,尝试用白话翻译这首诗
【译文】 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了,人群开始安静。谁能 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唯有那缥渺高飞的孤雁的身影。 它突然惊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它拣遍了寒 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1、在“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中你觉得哪些字最 能打动你?这几个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缺月”“疏桐”营造出幽冷、寂寞(凄冷、孤 寂亦可)的氛围。
2、“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中的“幽人”, 注释中有两种解释。你倾向于哪一种?为什么?
3、有人认为写孤鸿就是写作者自己,你认同这种看 法吗?为什么?通过“孤鸿”传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
本词托物言志(或托物寓人、 以物写人),借写缥缈孤鸿的 具体形象来表现“幽人”(作 者自己),把自己的主观感情 物象化。孤鸿遭遇不幸,心怀 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 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 的沙洲。从而表达了作者贬谪 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洁身自 好、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黄州贬谪时期的苏轼(1079——1084)
时间 1080 1080 1082 1082 1083 词作
《卜算子》 《西江月》
诗句
思想感情
拣尽寒枝不肯栖, 幽独凄清 失意自伤 寂寞沙洲冷。 中秋谁与共孤光, 人生空幻 壮志难酬 把盏凄凉北望。 时运不济 超脱旷达
《念奴娇》 人生如梦,一尊 还酹明月。 《定风波》 《浣溪沙》 一蓑烟雨任平生
西江月 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 眉头鬓上。 影。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 凄凉北望。 冷。 定风波 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 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 生。 子规啼。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 迎。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 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 也无晴。 唱黄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