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卜算子
卜算子(苏轼)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贬湖北黄州 贬广东惠州 贬海南儋州
1080年 44岁 1094年 58岁 1101年 61岁
北宋著名的文字狱。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与 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他看到当时 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任杭州通判后写 了二十多首托事以讽的诗,因而激怒新党。被构陷成 罪,囚捕至京,系狱一百三十天。而且牵连甚广,苏 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罚的达二十二人。苏轼在狱时 自度必死,曾作诗与苏辙诀别。
• 这首词以孤鸿为喻,感物咏志,把孤鸿失群 与幽人失志联系起来,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幽约 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这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无 所依托而又无可哀告的寂寞与伤感的心情与处境 的真实写照。总之诗人借孤鸿把自己当时不便也 不好直言的心境形象贴切地表达出来。表现了自 己遭到贬官后内心的孤苦和清高。
• 据《宋十名家词.东坡词》载,此词还有一序如下:
读完诗词,谈谈你对这首词最初的情感体验? 结合你的情感体验,尝试用白话翻译这首诗
【译文】 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了,人群开始安静。谁能见幽居人独自 往来徘徊?唯有那缥渺高飞的孤雁的身影。 它突然惊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 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1、在“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中你觉得哪些字最能打动你?这 几个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热爱生活、旷达乐观
苏轼在黄州的心路历程
后期
前期
失意自伤 低沉苦闷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中期
随遇而安 洒脱旷达
乐观豪迈 积极向上
在贬谪到黄州的初期,苏轼是低沉、苦闷的,但他很快从中逃离 出来。毕竟他是一个洒脱旷达的人。面对人生的困境,他没有颓废, 没有逃避,而是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去挑战。所以,他战 胜了生活,战胜了自我。所以,我们才看到,黄州时期的苏轼是一个 无畏风雨、笑看坎坷的潇洒之人,是一个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旷达 之人。
《卜算子》原文赏析

《卜算子》原文赏析《卜算子》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展现了不肯攀高结贵的品格。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苏轼的《卜算子》原文赏析,欢迎阅读!《卜算子》原文赏析篇1《卜算子》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翻译:弯弯月亮挂在梧桐树梢,漏尽夜深人声已静。
有时见到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
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卜算子》原文赏析篇一:苏轼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他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
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
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
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这是一个非常孤寂的夜晚。
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
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
接下来的两句,“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没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
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正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
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
下阕,更是把鸿与人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2023年《卜算子》原文及赏析

2023年《卜算子》原文及赏析2023年《卜算子》原文及赏析1原文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宋: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释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疏桐:枝叶稀疏的桐树。
漏断:谓夜已深。
幽人:幽居之人。
此是形容孤雁。
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省:了解。
赏析这首词是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释放后被贬谪黄州时所作。
词作动、传神地描绘了孤雁的形象,它孤傲、自甘寂寞,正反映了作者幽愤寂苦的心情。
黄庭坚称其“语意高妙”、“笔下无一点尘俗气”。
2023年《卜算子》原文及赏析2卜算子·席上送王彦猷江北上归舟,再见江南岸。
江北江南几度秋,梦里朱颜换。
人是岭头云,聚散天谁管。
君似孤云何处归,我似离群雁。
翻译在江北送你乘船归去,再若相见该是在对岸的江南,江南江北几度秋风吹过,如梦的岁月会使我们都苍老了容颜。
人就像是山头的云彩,谁也难料是聚是散,你好似一片孤云要飘向何方,我仿佛是一只离了群的大雁。
注释卜算子:词牌名,双调四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两仄韵。
王彦猷:王之道,字彦猷,号相山居士。
江北、江南:指长江北岸、南岸地区。
朱颜换:衰老之谓。
时王之道已六十七、八岁,周氏亦当半百以上。
赏析上片直陈其事,直说别情。
“江北上归舟,再见江南岸”将江北与江南对举,由别离联根到聚会。
二句所说,并非实写,而将这次别离推而广之,即将这次别离看作一般的聚散离合,而不仅仅是尔汝之间的别离。
意即:聚久必散,散了还聚,送往迎来乃人生之常事。
二句所说,似甚通达,并未将这次别离看得太重,而“江北江南几度秋,梦里朱颜换”则流露出借别之情。
谓:江北江南,几度春秋,人们对于不断的迎送似已司空见惯,但人的一生经不起几次迎送。
“朱颜”在梦里更换谓岁月不饶人,只能在不断的迎送中老去。
这里所谓“朱颜”更换,不是在镜中,而是在梦里,含有“人生如梦”之意。
这是上片,既说别情,又抒发感慨。
苏轼诗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原文译文赏析

苏轼诗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原文译文赏析《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宋代: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谁见一作:时见)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文】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
有谁见到幽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飘渺的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
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注释】漏断:即指深夜。
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即指深夜。
原题“黄州定惠寺寓居作”。
漏:指更漏而言。
这里“漏断”不过说夜深罢了。
幽:《易·履卦》:“幽人贞吉”,其义为幽囚。
引申为幽静、优雅。
孤鸿:张九龄《感遇》十二之四:“孤鸿海上来。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三十九:“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正如《贺新郎》词“乳燕飞华屋”,至换头但只说榴花。
….“按两词均系泛咏,本未尝有”夜景“等题,多说鸿,多说石榴,既无所妨,亦未必因之而奇妙。
胡评似未谛。
省:理解。
“无人省“,犹言”无人识“。
或以为“拣尽寒枝“有语病,亦见注⑷所引同书同条。
《稗海》本《野客丛书》:”观隋李元操《鸿雁行》曰:“夕宿寒枝上,朝飞空井旁。
“坡语岂无自邪?“此言固是。
寒枝意广泛,又说”不肯栖“,本属无碍。
此句亦有良禽择木而栖的意思。
《左传》哀公十一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
“杜甫《遣愁》:”择木知幽鸟。
“末句一本作“枫落吴江冷“,全用唐人崔信明断句,且上下不接,恐非。
【赏析】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
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3年(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冈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
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咏梅》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咏梅》赏析、习题及答案资料:【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名句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答案解析】一、《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原诗】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文】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
有谁见到幽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飘渺的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
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作者】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
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背景】“乌台诗案”:北宋著名的文字狱。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
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任杭州通判后写了二十多首托事以讽的诗,因而激怒新党。
被构陷成罪,囚捕至京,系狱一百三十天。
而且牵连甚广,苏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罚的达二十二人。
苏轼在狱时自度必死,曾作诗与苏辙诀别。
苏轼于“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初寓定惠院,后迁临皋亭。
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3年(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
到黄州之初,亦因罪废之余,灰心杜口,谢绝交往。
由于牵连甚广,这时,“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彼此音问,一时尽绝,苏轼不能不深怀幽居离索的内心隐衷。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诗词鉴赏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诗词鉴赏《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诗词鉴赏《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作者: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②,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③。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释】①卜算子:词牌名。
②漏断:即指深夜。
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即指深夜。
幽人:幽囚之人。
作者自指。
③省(xǐng):了解。
【翻译】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了, 人群开始安静。
时常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还有那缥渺高飞的孤雁的身影。
它突然惊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
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赏析】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
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3年(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
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
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
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
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又是一个多么孤寂的夜晚呀!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
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
接下来的两句,“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又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呢?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苏轼卜算子古诗词赏析

苏轼卜算子古诗词赏析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政治家,他的诗词作品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其中,他的《卜算子》是一首以卜算为背景的感慨人生的诗词,堪称是苏轼创作的代表之一。
本文将对苏轼的《卜算子》进行赏析。
《卜算子》是苏轼晚年创作的一首哀怨之作,全诗情感深沉细腻,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转、人生短暂的感慨。
全诗共分十四句,通过描绘一个古代女子从青春美貌到苍老衰败的过程,暗喻着人生的无常和无常的社会环境。
整首诗以古典文学的艺术手法展示了苏轼深厚的情感和独特的思维。
首节描写了女子的青春美貌,以古代的卜算为引子,“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揭示了女子才情出众,被誉为世间的佳人美少年。
接着,苏轼以“藕丝秋色笼轻霜,纤手斜飞抹残妆”描写了女子细腻而娴熟的化妆动作,展现了她的美丽和细腻的性格。
第二节开始揭示岁月流转的无情,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描绘了女子已经年过而立,虽然仍有美貌,但不再是年轻时的模样。
苏轼通过描写女子的“浮萍脸上谁堪摘”以及“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暗示了女子渐渐被社会所遗弃,感慨人生的无常和不可掌控。
第三节描写了女子的老去和衰败,“楼高不见章台路,空翠湖烟杨柳堤”。
苏轼通过抒发女子尽管心有所愿,却因境遇和时间而受制于人的命运,突显了人生的无奈和无法预测的未来。
最后两句:“茫茫芳草连天无,唯有青青葱葱时。
”意味着人生无常,明暗交替便是生命的轮回。
《卜算子》以其精湛的艺术表达和深沉的情感赢得了读者的广泛赞赏。
苏轼通过对女子命运的描绘,既射中了人们的内心,也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命运无常的思考。
整首诗以细腻的描写手法、铿锵的音韵和深入人心的意境,使读者对生命的短暂和无常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总结起来,苏轼的《卜算子》是一首感人肺腑的诗词作品。
通过描绘女子从美貌到衰老的过程,诗人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社会环境不公的思考。
整首诗结构完整,意境深远,音韵优美,语言精炼。
这首诗体现了苏轼深沉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卜算子》诗词鉴赏(精选18篇)

《卜算子》诗词鉴赏(精选18篇)《卜算子》诗词鉴赏篇1《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宋代:李之仪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译文我居住在长江上游,你居住在长江尾底。
日日夜夜想你,却不能见你,你和我啊...同饮一江绿水,两情相爱相知。
悠悠不尽的江水什么时候枯竭,别离的苦恨,什么时候消止。
只愿你的心,如我的心相守不移,就不会辜负了我一番痴恋情意。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译文二我居住在长江上游,你居住在长江下游。
天天想念你却见不到你,共同喝着长江的水。
长江之水,悠悠东流,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休止,自己的相思离别之恨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停歇。
只希望你的心思像我的意念一样,就一定不会辜负这互相思念的心意。
注释1.选自《姑溪词》,作者李之仪。
2. 已:完结,停止3.休:停止4.定:此处为衬字。
5.思:想念,思念《卜算子·我住长江头》赏析李之仪这首《卜算子》深得民歌的神情风味,明白如话,复叠回环,同时又具有文人词构思新巧、深婉含蓄的特点,可以说是一种提高和净化了的通俗词。
此词以长江起兴。
开头两句,“我”“君”对起,而一住江头,一住江尾,见双方空间距离之悬隔,也暗寓相思之情的悠长。
重叠复沓的句式,加强了咏叹的情味,仿佛可以感触到主人公深情的思念与叹息,在阁中翘首思念的女子形象于此江山万里的悠广背景下凸现出来。
三、四两句,从前两句直接引出。
江头江尾的万里遥隔,引出了“日日思君不见君”这一全词的主干;而同住长江之滨,则引出了“共饮长江水”。
如果各自孤立起来看,每一句都不见出色,但联起来吟味,便觉笔墨之外别具一段深情妙理。
这就是两句之间含而未宣、任人体味的那层转折。
字面意思浅直:日日思君而不得见,却又共饮一江之水。
深味之下,似可知尽管思而不见,毕竟还能共饮长江之水。
这“共饮”又似乎多少能稍慰相思离隔之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龙吟【 水龙吟【宋】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 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 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 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 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 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之 苏 轼 第 二 任 妻 子
苏轼祭文道:“我曰归哉,行返 苏轼祭文道: 我曰归哉, 丘园。曾不少许,弃我而先。 丘园。曾不少许,弃我而先。孰迎我 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乾。 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乾。 旅殡国门,我少实恩。惟有同穴, 旅殡国门,我少实恩。惟有同穴,尚 蹈此言。呜呼哀哉! 蹈此言。呜呼哀哉!”在妻子死后百 请他的朋友、 日,请他的朋友、大画家李龙眠画了 十张罗汉像, 十张罗汉像,在请和尚给她诵经超度 往来生乐土时, 往来生乐土时,将此十张足以传世的 佛像献给了妻子的亡魂。苏轼死后, 佛像献给了妻子的亡魂。苏轼死后, 苏辙将其与王闰之合葬, 苏辙将其与王闰之合葬,实现了祭文 惟有同穴”的愿望。 中“惟有同穴”的愿望。
苏轼(1037年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 1101年 24日),字子瞻 又字和仲, 字子瞻, 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 东坡居士” 世人称其为“ “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 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 眉山, 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 宋时为眉山城) 祖籍栾城。 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 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 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 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 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 人代表。其诗, 散文, 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 书法和绘画 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 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 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 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文学艺术造 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 修并称欧苏 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欧苏; 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 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 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 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 苏轼的四个儿子 • 王弗为苏轼生了长子苏迈 王弗为苏轼生了长子苏迈,王闰之 苏迈, 为苏轼生了次子苏迨与三子苏过 苏迨与三子苏过。 为苏轼生了次子苏迨与三子苏过。这三 个儿子都由王闰之一手抚养成人。公元 个儿子都由王闰之一手抚养成人。 1083年秋 朝云生下了第四子苏遁, 1083年秋,朝云生下了第四子苏遁,可 年秋, 惜不久就夭折了。 惜不久就夭折了。
苏东坡的结发妻子王弗,是眉山青神人,十六岁时与比 苏东坡的结发妻子王弗,是眉山青神人, 他大三岁的苏东坡成婚,婚后两人恩爱,生有一子苏迈。 他大三岁的苏东坡成婚,婚后两人恩爱,生有一子苏迈。 东坡《亡妻墓志铭》写道: 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 东坡《亡妻墓志铭》写道:“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 颇有“红袖添香夜伴读”的味道。有道是恩爱夫妻不到头, 颇有“红袖添香夜伴读”的味道。有道是恩爱夫妻不到头, 他的这位贤娇妻、贤内助竞于二十七岁上不幸病逝于京师。 他的这位贤娇妻、贤内助竞于二十七岁上不幸病逝于京师。 十年后的一个夜晚,苏轼在密州作了一个梦, 十年后的一个夜晚,苏轼在密州作了一个梦,梦见与亡妻 住日的缠绵,醒来不禁泪下,作了这首有名的《江城子·乙卯 住日的缠绵,醒来不禁泪下,作了这首有名的《江城子· 正月二十日记梦》 追念亡妻。 正月二十日记梦》,追念亡妻。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三 任 妻 子
王 朝 云 苏 轼 的 侍 妾 __ Nhomakorabea ___
遵照朝云的遗愿, 遵照朝云的遗愿,苏轼 将亡妻葬于惠州西湖孤 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 的松林之中, 的松林之中,并在墓边 筑六如亭以纪念, 筑六如亭以纪念,撰写 的楹联是“不合时宜, 的楹联是“不合时宜, 惟有朝云能识我; 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 古调, 古调,每逢暮雨倍思 卿”。朝云墓如今已成 为海南名胜之地。 为海南名胜之地。
苏轼对词的贡献很突出。描绘山川景色、农村风光, 苏轼对词的贡献很突出。描绘山川景色、农村风光, 以至谈论哲理等题材都进入了词中, 以至谈论哲理等题材都进入了词中,大大开拓了词的题 材与意境,为宋词的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在风格上, 材与意境,为宋词的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在风格上, 苏轼开创了豪放一派。 苏轼开创了豪放一派。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 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苏词在词史上占有特殊地位, 苏词在词史上占有特殊地位,为词的的开拓了新天 苏轼以其奔放的才情, 地。苏轼以其奔放的才情,将词笔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 个方面,诸如怀古记游、写景咏物、亲情友谊、 个方面,诸如怀古记游、写景咏物、亲情友谊、田园风 光等等。 光等等。 苏轼有意突破“诗庄词媚”的界限,以自由挥洒的 苏轼有意突破“诗庄词媚”的界限, 文笔,定了大量风格豪放之作,开一代新词风。 文笔,定了大量风格豪放之作,开一代新词风。他以诗 境
段 不 了 情
苏 轼 与 妓 女 马 盼 盼 有 一
名妓马盼盼敢在太守兼大诗人面前班门弄斧, 名妓马盼盼敢在太守兼大诗人面前班门弄斧,足见她天性 活泼俏皮,说明苏轼与马盼盼关系非同一般。 活泼俏皮,说明苏轼与马盼盼关系非同一般。而马盼盼摹仿 苏轼的笔迹,几可以假乱真,除了她的书法天赋以外, 苏轼的笔迹,几可以假乱真,除了她的书法天赋以外,还可 以看出,她学苏轼的字不是一天两天了。 以看出,她学苏轼的字不是一天两天了。 马盼盼和苏轼,虽一个仰慕,一个喜爱,却只能一直保 马盼盼和苏轼,虽一个仰慕,一个喜爱, 持红粉知己的暧昧关系苏轼走后,马盼盼不久就去世了。 持红粉知己的暧昧关系苏轼走后,马盼盼不久就去世了。
苏 轼 第 一 任 妻 子
《江城子·记梦》:十年生 江城子·记梦》 死两茫茫。不思量, 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 千里孤坟, 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 纵使相逢应不识, 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 满面,鬓如霜。 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 忽还乡。小轩窗, 忽还乡。小轩窗,正梳 相顾无言, 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 料得年年肠断处, 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 月夜,短松冈。 月夜,短松冈。
苏轼《 苏轼《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 缺月挂疏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 缺月挂疏桐, 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 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 拣尽寒枝不肯栖, 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 寞沙洲冷! 寞沙洲冷!
苏轼自幼才华横溢,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 苏轼自幼才华横溢,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踌躇满志 的时期,但在激烈的新旧党争中,却遭到了悲剧式的厄运, 的时期,但在激烈的新旧党争中,却遭到了悲剧式的厄运,他 因为不满王安石新法在执行过程中的某些过头做法, 因为不满王安石新法在执行过程中的某些过头做法,被排挤出 京城,供杭州、湖州刺使等职;元丰三年,( ,(1079) 京城,供杭州、湖州刺使等职;元丰三年,(1079)又因为一 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 语“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的 酿成千古著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被指斥为“ 话,酿成千古著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被指斥为“谤讪朝 在经历了一番残酷折磨后,贬作黄州团练副使的闲职。 廷”,在经历了一番残酷折磨后,贬作黄州团练副使的闲职。 在不断经历了宦海浮沉,直到徽宗即位后,才得以蒙赦北归, 在不断经历了宦海浮沉,直到徽宗即位后,才得以蒙赦北归,结 束漫长的游宦生涯。苏轼这个时期尽管已把释、 束漫长的游宦生涯。苏轼这个时期尽管已把释、道作为自己险 恶政治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精神支柱, 恶政治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精神支柱,企图用一种豁达的气度来 实现对自我的超越,然而,在远离朝廷的异地,政治的失意, 实现对自我的超越,然而,在远离朝廷的异地,政治的失意, 思想的苦闷,在他的诗文中不可避免的有较明显的流露。 思想的苦闷,在他的诗文中不可避免的有较明显的流露。他于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前赤壁赋)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前赤壁赋)的超然物外 的背后,常常隐含着凄婉的淡淡的哀愁;他去黄州时, 的背后,常常隐含着凄婉的淡淡的哀愁;他去黄州时,也有过 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 梅花其二)的话, “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梅花其二)的话,但 这不过是无可奈何的强颜欢笑而已, 君门深九重, 这不过是无可奈何的强颜欢笑而已,而“君门深九重,坟墓在 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何殊病少年, 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 在黄州寒食二首),才正是他深感仕途险恶,进退维艰, ),才正是他深感仕途险恶 白”(在黄州寒食二首),才正是他深感仕途险恶,进退维艰, 壮志难酬的拊膺长叹。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壮志难酬的拊膺长叹。《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就是他此 时落寞、孤寂、悲凉心境的真实写照。 时落寞、孤寂、悲凉心境的真实写照。
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时年苏轼四十岁,刚任密州(今山 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时年苏轼四十岁,刚任密州( ),时年苏轼四十岁 东诸城)知州不久。王弗随苏轼官居京师,不幸于宋英宗治平二年( 东诸城)知州不久。王弗随苏轼官居京师,不幸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 065)五月亡故,先葬于汴京西郊, 065)五月亡故,先葬于汴京西郊,次年归葬故里四川眉州东北之彭 山县安镇乡。诗人与朝中权贵不和,外任多年,悒郁不得志, 山县安镇乡。诗人与朝中权贵不和,外任多年,悒郁不得志,夜中梦见 亡妻,凄楚哀惋,于是写下这篇著名的悼亡词。全词感情深挚, 亡妻,凄楚哀惋,于是写下这篇著名的悼亡词。全词感情深挚,充满一 种凄婉哀伤的调子。 种凄婉哀伤的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