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卜算子(苏轼)
卜算子苏轼教学设计.doc

卜算子苏轼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苏轼卜算子卜算子苏轼教学ppt 水龙吟苏轼教学设计蝶恋花苏轼篇一:卜算子教案 1 卜算子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生平简介。
2、掌握宋词概况。
3、赏析《卜算子》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4、掌握《卜算子》写作格律。
教学重点:1、体会苏轼超凡的人格魅力。
2、掌握《卜算子》的写作技巧。
技能目标:1、有情感地诵读《卜算子》。
2、能够独立写作《卜算子》这个词牌的词。
导入:以一首《明月几时有》的歌曲,导入苏轼的不识人间烟火的月下词。
《卜算子》。
一、苏轼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史书记载苏轼身长八尺三寸有余。
苏轼为人宽大如海。
二、词简介。
诗歌的一种。
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始于唐,定型于五代,盛于宋。
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
宋词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李清照、柳永、秦观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弃疾、苏轼、岳飞等三、卜算子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十二月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四、卜算子赏析。
这是北宋杰出词人苏轼左迁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充黄州团练副使时创作的一首词,原题是“黄州定惠院寓居作”,是借物喻人、写法独特的好作品。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起笔两句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深秋寒夜图。
月亮弯弯,挂在疏落的梧桐上;夜深人静,漏壶的水已滴光。
《卜算子》原文赏析

《卜算子》原文赏析《卜算子》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展现了不肯攀高结贵的品格。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苏轼的《卜算子》原文赏析,欢迎阅读!《卜算子》原文赏析篇1《卜算子》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翻译:弯弯月亮挂在梧桐树梢,漏尽夜深人声已静。
有时见到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
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卜算子》原文赏析篇一:苏轼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他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
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
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
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这是一个非常孤寂的夜晚。
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
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
接下来的两句,“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没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
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正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
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
下阕,更是把鸿与人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2023年《卜算子》原文及赏析

2023年《卜算子》原文及赏析2023年《卜算子》原文及赏析1原文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宋: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释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疏桐:枝叶稀疏的桐树。
漏断:谓夜已深。
幽人:幽居之人。
此是形容孤雁。
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省:了解。
赏析这首词是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释放后被贬谪黄州时所作。
词作动、传神地描绘了孤雁的形象,它孤傲、自甘寂寞,正反映了作者幽愤寂苦的心情。
黄庭坚称其“语意高妙”、“笔下无一点尘俗气”。
2023年《卜算子》原文及赏析2卜算子·席上送王彦猷江北上归舟,再见江南岸。
江北江南几度秋,梦里朱颜换。
人是岭头云,聚散天谁管。
君似孤云何处归,我似离群雁。
翻译在江北送你乘船归去,再若相见该是在对岸的江南,江南江北几度秋风吹过,如梦的岁月会使我们都苍老了容颜。
人就像是山头的云彩,谁也难料是聚是散,你好似一片孤云要飘向何方,我仿佛是一只离了群的大雁。
注释卜算子:词牌名,双调四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两仄韵。
王彦猷:王之道,字彦猷,号相山居士。
江北、江南:指长江北岸、南岸地区。
朱颜换:衰老之谓。
时王之道已六十七、八岁,周氏亦当半百以上。
赏析上片直陈其事,直说别情。
“江北上归舟,再见江南岸”将江北与江南对举,由别离联根到聚会。
二句所说,并非实写,而将这次别离推而广之,即将这次别离看作一般的聚散离合,而不仅仅是尔汝之间的别离。
意即:聚久必散,散了还聚,送往迎来乃人生之常事。
二句所说,似甚通达,并未将这次别离看得太重,而“江北江南几度秋,梦里朱颜换”则流露出借别之情。
谓:江北江南,几度春秋,人们对于不断的迎送似已司空见惯,但人的一生经不起几次迎送。
“朱颜”在梦里更换谓岁月不饶人,只能在不断的迎送中老去。
这里所谓“朱颜”更换,不是在镜中,而是在梦里,含有“人生如梦”之意。
这是上片,既说别情,又抒发感慨。
苏轼卜算子原文及赏析

苏轼卜算子原文及赏析苏轼《卜算子》原文及赏析卜算子,常州出,约卜算子篇第一首。
《卜算子》原文: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赏析】苏轼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巨擘,其作品情感丰富、意境深远,深受后世文人的喜爱。
《卜算子》是他的一首抒发思念之情的词作,通过简练明快的文字表达,使读者产生共鸣。
以下是对《卜算子》的赏析。
首句“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直接点明了词人与唐婉之间的相隔之远,长江作为景点,延伸出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第二句“日日思君不见君”表达了词人对唐婉的思念之情,日复一日地思念,但始终没有相见的机会。
这句话用了反复强调的手法,表现出词人的忧伤之情。
第三句“共饮长江水”是对唐婉的寄托,词人期望能够与唐婉共同品味长江的美景,此处可看出词人对唐婉的挚爱之意。
接下来的两句“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表达了词人对这种思念之情的不舍,他渴望能够停止思念,恨不得这份思念早日结束。
最后两句“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是词人对唐婉的期望,词人希望唐婉能够与他心心相印,不辜负彼此的相思之情。
整首词以短小的篇幅表达了词人对唐婉的深深思念之情,情感真挚且动人。
通过词人对长江的描写,间接凸显了人与人之间的生离死别,以及思念之苦。
整体上,这首词表达了人们对于亲情、友情或爱情的执着追求。
【结语】苏轼的词作以其深沉的情感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在文学史上熠熠生辉。
《卜算子》以短小精悍的形式揭示了作者对唐婉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展示了他作为文学家对于人性和人情的独到洞察。
这首词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共鸣,至今仍然被后人传诵,成为经典之作。
卜算子苏轼ppt课件下载(苏教版高二选修教学课件)

卜算子苏轼ppt课件下载(苏教版高二选修教学课件)上传者:shaozibaixue 邮箱:********************课件简介:ppt制作,原创课件,声情并举,活动思维教学,创造最嘉学习效果. )相关课件:课件简介:ppt制作,原创课件,古往今来,我国许多文人墨客用梅花比喻自己或他人。
梅花就是高傲,纯洁,洁身自好,淡泊名利,的品格的化身。
但又不尽相同。
我们可从本课中加以辨析。
. 上传者:laoliyuwenjiaox 「下载次数:25」课件简介:ppt制作,原创课件,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思念之情。
. 上传者:YZY620 「下载次数:151」课件简介:ppt制作,改编课件,此系改编课件,汲取他人之长,结合本人教学实际、学生实际,特别适合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效果显著。
. 上传者:lhxysh 「下载次数:322」毛泽东诗词二首: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课件简介:ppt制作,原创课件,思路清晰、详略得当,很有实用性,既注重了诗词的理解,又不破坏诗词的整体美感。
. 上传者:daiyuexian 「下载次数:1115」课件简介:ppt制作,改编课件,本课件通过精心制作,通过大量的梅花图案及原文朗诵来使学生更快的进入状态,运用三疑三探的模式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勇于质疑。
. 上传者:hangma 「下载次数:318」课件简介:ppt制作,原创课件,此词写于1961年12月,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国际上的反华势力也十分猖獗,新中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即使如此,作者仍然保持了革命繁荣乐观主义精神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 上传者:liuzhanying 「下载次数:1148」课件简介:ppt制作,改编课件,毛主席的许多作品被谱成京剧歌曲,在大江南北广为传唱。
让我们来欣赏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维康老师唱的《卜算子咏梅》吧。
. 上传者:yzy620 「下载次数:323」课件简介:ppt制作,改编课件,对诗词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图片优美,文字清晰,对教学有比较大的帮助。
《卜算子苏轼》课件

卜算子的意境分析
意境构建
《卜算子》以善良、纯真、清新的意境著称,这种 意境通过特定的表现手法而得以构建。
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卜算子》的意境有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也有其独 特的艺术价值。例如“人生若只如初见”一句,总结 人们纯真爱情的经典表达。
卜算子在现代文学中的影响
现代意义和价值
《卜算子》的文学意义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得到了广 泛的关注和研究。
《卜算子苏轼》PPT课件
这份课件将介绍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文化人物苏轼及其代表作诗歌集《卜算 子》。通过此演示,使大家更深入地了解卜算子的历史背景、文学价值和韵 律分析。
苏轼简介及背景介绍
生平介绍
苏轼是中国宋代文化名人, 在文学、书画等方面都有出 众的表现。他的一生坎坷而 传奇。
时代背景概述
苏轼诞生于中国北宋时期, 数次改朝换代的时代背景对 他的生活和创作产生了深远 影响。
卜算子的韵律分析
1
韵律结构的分析和解读
2
《卜算子》的韵律结构分为仄韵和平韵,
不同的韵律结构体现着不同的意境和情
感表达。
3
韵律的定义和特点
《卜算子》的韵律是词体格律的一种, 特点是平仄分明、风格优美。
英汉比较分析
将《卜算子》与英语文学中具有相同功 能的格律作品进行比较,以更深入地分 析其韵律价值和时代意义。
参考资料
苏轼相关著作和研究文献 卜算子诗歌相关解读和分析 苏轼和卜算子相关的书籍和资料来源
《苏轼集》、《苏轼年谱》、《苏轼研究》等
《论卜算子的艺术特色及风格》、《苏轼词评 述》、《苏轼的文学天地》等
《书法大家苏轼》、《苏轼人物志》、《苏轼传》 等
文化地位和影响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匠, 他的诗歌对后世的文化和思 想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宋词赏析详解

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宋词赏析详解《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也题作《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由苏轼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
此词咏孤雁,寄托自己的情思。
特点是人和鸿两个形象融为一体。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①》作者: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②,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③。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注释】①卜算子:词牌名。
②漏断:即指深夜。
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即指深夜。
幽人:幽囚之人。
作者自指。
③省(xǐng):了解。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翻译】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了, 人群开始安静。
时常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还有那缥渺高飞的孤雁的身影。
它突然惊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
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赏析】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
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3年(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
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
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
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
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又是一个多么孤寂的夜晚呀!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
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
《卜算子 苏轼》课件 (公开课专用)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1〕回延安——抒写久别之情——冲动、喜悦
〔2〕忆延安——追忆战斗生活——感谢、思念
〔3〕话延安——描绘热闹场景——真挚、兴奋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4〕观延安——记录崭新面貌——欣喜、豪迈
状元成才路
〔5〕祝延安——歌颂光辉历史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憧憬美好征程——赞美、热状元成才爱路
朗读原文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 /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 /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有谁见 到幽人单独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飘渺的身影。 黑夜中的它突然受到惊吓,骤然飞起,并频频回头,却总是无人理解它内心的 无限幽恨。它不断于寒冷的树枝间逡巡,然而不肯栖息于任何一棵树上,最后 只能寂寞地降落在清冷的沙洲上。
点,学习比兴和夸张的修辞手法。〔重点〕
状元成才路
2.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节奏;了解时代状元成才背路 景,
状元成才路
深入理解诗歌内容。〔难点〕
状元成才路
3.感受作者抒发状元成才的路 浓郁的故土亲情,培状元成养才路 爱家
爱国的情感。〔重点〕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作者名片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贺敬之,1924年生,当代诗人、
剧作家。曾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40
状元成才路
年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白状元成才路毛女》。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主要作品有《回延状安元成才路 》《放声歌唱》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雷锋之歌》等。出版有诗集《放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 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 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 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 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 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 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 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 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 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 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 娇· 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苏东坡突围》
恨的内容:小人当道,才美不得重用, 无人理解的忧愤。封建社会文字狱对人 才的摧残。 同意:上片描写缺月、疏桐、漏断、人 静、幽人、孤鸿等特定景物,正是由 “恨”而生,由于含恨,所以必然产生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徘 徊心境。
本词最大的写作特色:
这首词运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 以孤鸿为喻,感物咏志。把孤鸿失群 与幽人失志联系起来,巧妙地表达了 作者“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这 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无所依托而又无 可哀告的寂寞与伤感的心情与处境的 真实写照。
Startled, she gets up, looks back With longing no one sees And will not settle on any of the cold branches Along the chill and lonely beach
归去来,谁不遣君归? 觉从前皆非今是。
如李颀《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C、取鸿雁春秋迁徙,一生漂泊无定,没 有依靠,喻人生遭遇的凄凉悲苦。
如苏轼《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英文版《卜算子· 黄州定惠寓居作》
Pu suan tzu A fragment moon hangs from the bare tung tree The water clock runs out, all is still Who sees the dim figure come and go alone Misty, indistinct,,the shadow of a lone wild goose?
当我们真正走近东坡时,会发现: 与屈原比,他多了一分自我,少了几分愚忠; 与陶潜比,他多了一分经历,少了几分寒闲; 与韩柳比,他多了一分豁达,少了几分悲观; 与李白比,他多了一分责任,少了几分狂漫; 与杜甫比,他多了一分大度,少了几分怨言; 与程朱比,他多了一分童心,少了几分刻板。 东坡是中国文人完美个性和品格的化身。 东坡是人类的骄傲…… ——黄玉峰孤鸿
下片:写孤鸿
品读鉴赏:
上片首两句营造怎样的氛围? 上片选择残缺之月、疏落孤桐、滴漏断 尽,一系列寒冷凄清的意象,营造出萧疏 凄冷、幽冷寂寞的氛围,为幽人、孤鸿的 出场作铺垫。“景语即情语”,这一冷调 色的描写,其实是词人内心孤独寂寞的反
映。
一幅萧疏凄冷的寒秋夜景图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写作背景:
“乌台诗案”:北宋著名的文字狱。元丰二年 (1079),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 合,出补外官。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 扰民,心中不满,任杭州通判后写了二十多首 托事以讽的诗,因而激怒新党。被构陷成罪, 囚捕至京,系狱一百三十天。而且牵连甚广, 苏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罚的达二十二人。苏 轼在狱时自度必死,曾作诗与苏辙诀别。苏轼 于“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初寓定惠院,后 迁临皋亭。这首《卜算子》就是初至黄州在定 惠院月夜感兴之作。
“鸿雁”这一意象在古典诗词中的含 义:
A、以鸿雁来指代书信,或托鸿雁传书, 抒发思乡怀亲之情。
如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 解罗衫,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 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B、以“孤鸿”、“哀鸿”的悲鸣来 比喻人生遭遇的凄凉悲惨。
下片写出了幽人与孤鸿怎样的品质特点?
词人以比兴(象征)手法,匠心独 运地通过鸿的飘零失所孤独缥缈,惊 起回头惊魂未定、怀抱幽恨和选求宿 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 处境和高洁自许、不肯同流合污、坚 持操守的心境。
前人认为“恨”字是全词关键。词中 “恨”的内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 “关键”之说?为什么?
在读书著述中,去掉自己身上 的恃才傲物、桀骜不驯的傲气, 养成稳健端庄、谦逊平和的正气; 要在与农夫村民的交往中,去掉 尖酸刻薄、恩恩怨怨的小家子气, 养成虚怀若谷、宽以待人的大气; 要在耕种东坡的劳动中,去掉柔 弱缠绵、多愁善感的文人气,养 成刚毅坚强、直面人生的丈夫气。 ——康震《潇洒东坡》
我们可以说,苏轼代表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最 健全、最融通,也最为后人所仰慕的一种人格模式。 苏东坡,这个乐观主义者,伟大的文艺天才,老百 姓最亲密的朋友,他将勤政爱国、关注民生的执著 精神,达观自我、超然物外的旷逸气质,热爱生活、 诙谐天真的盎然情趣,闲适优雅、从容不迫的潇洒 风神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终于成就了一个可爱的苏 东坡、伟大的苏东坡,成就了一个千百年来在百姓 心目中永恒不朽的苏东坡…… ——康震《东坡印象》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写出 了幽人与孤鸿的什么相似之处?
寂寞、孤独、
下片:孤鸿
惊恐不安 心怀幽恨 拣尽寒枝,不肯栖息, 宿于荒冷沙洲
孤芳自赏、洁身自好
幽人与孤鸿有哪些共同的处境、心理、 志趣?
A.处境:飘零失所,孤独凄冷。词人寓居 定慧禅院,孤鸿“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 洲冷”,鸿无良木之可栖,只好栖于寂寞冷 清的沙洲。 B.心理:“惊”“恨”,心怀幽恨,惊恐 不已。乌台诗案,九死一生,牵连众多,如 惊弓之鸟。此处孤鸿纯是作者写照,取其神 似。 C.志趣:孤高、洁身自好、坚持操守,不 肯同流合污。 飘零失所,惊魂未定,却仍择地而栖,不肯 同流合污、坚持操守。寂寞、孤高、 孤芳自
D 、取鸿雁翱翔于天际,自由自在,喻一 种超然于物外,自由自在的人生境界。
如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