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鉴赏试题答案及赏析教学文稿

合集下载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阅读练习及答案

诗词鉴赏(6分)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共6分)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词的开头两句通过“缺月、疏桐、______________”三个意象描绘出了寓居地的环境,营造出______________的氛围。

(2分)(2)本词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同为苏轼谪居黄州时的作品,试分析两首词中作者的情感有何不同。

(4分)【分析】《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

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

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为作者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一句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漏断”即指深夜。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思想情感的把握能力。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答案:(1)漏断清冷、孤寂(2)①《卜算子》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孤鸿”的形象表现出作者被贬黄州时孤寂、高洁自许、不随波逐流的情感。

②《定风波》以自然界的风雨象征人生中的风雨,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参考译文】《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 阅读鉴赏题背诵 考点汇总(含答案)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 阅读鉴赏题背诵 考点汇总(含答案)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阅读鉴赏题背诵考点汇总(含答案)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内容主旨:
苏轼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他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

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

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2.从内容上看,上片用缺月疏桐、断人静来烘托“孤鸿”的孤独形象,下片用它的不肯随意栖息行为来表现它的卓尔不群。

(3分)
3.简要赏析“缥缈孤鸿影”的意境。

(3分)
孤鸿若有若无,也许就是词人心灵的投影,与词人合二为一。

写鸿“惊起”“有恨”“不肯栖”,表现了作者心境的孤独和志趣的高洁。

4.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词人用象征手法,通过写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心情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人生追求。

(4分)
5.上阕通过哪些词描写庭院的环境?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上阕用“缺月”“疏桐”“漏断”等一系列萧疏、凄冷的意象,勾勒出一幅宁谧、凄清的寒秋夜景图,为全篇营造了一种冷清、凄凉的氛围。

1。

苏轼《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阅读答案附赏析

苏轼《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阅读答案附赏析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阅读答案附赏析【阅读理解题目】: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释]这首词是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初到黄州贬所所作。

①定惠院:在湖北黄冈县东南。

②漏:古代盛水滴漏计时之器。

漏断,漏壶水滴尽了,指时已深夜。

③幽人:幽居之从,苏轼自谓。

④飘渺:即缥渺,陷约、记远的样子。

⑤省:明白。

1、词中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词句是,。

2、这首词写出了作者什么感情?(2分)3、你认为本词哪些词或句子用得好?为什么?(2分)[参考答案]1、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2、孤独、寂寞、凄清3、言之有理即可。

如:“缺”、“疏”、“断”几个字写出了幽独凄清的心境。

【问题】(1)苏轼一生遭际坎坷,但乐观自强,笔耕不辍,从而拓宽了宋词的新境界,开创了宋词豪放一派。

历来公认,最能代表该派风格的代表诗句是""。

与此相对的宋词婉约派,历来公认,最能体现该派风格的代表诗句则是“”。

(2分)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杨柳岸晓风残月(2)请结合全诗,从塑造形象、表现作者心境的角度,对"拣尽寒枝不肯栖"一句作简要赏析。

(6分)答:本词托物寓人(或托物寓怀、以物写人、借物抒情、移情于物/拟人化……),借写缥缈孤鸿的具体形象来表现"幽人"(作者自己),把自己的主观感情物象化。

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也可认为是"良禽择木而栖",故无枝可栖),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

从而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塑造形象:塑造方法、形象特点(孤独)各1分,对于该句的解释分析2分,作者心境2分【问题】1.上片开头两句写夜深人静。

其中的“缺”“疏”“断”几个字写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第三句中的“幽人”是指谁?(3分)2.下片“拣尽寒枝不肯柄”采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表面上写的是什么?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考经典赏析试题(共17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考经典赏析试题(共17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考经典赏析试题(共17题)《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考经典赏析试题(共17题)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译文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上,深夜人们安静了。

时常能见幽居之人独自往来徘徊,还有那隐隐约约的孤雁的身影。

它突然惊起又匆匆回首,心里有恨却无人知晓。

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独宿于荒冷的沙洲。

2.主旨情感上片用缺月疏桐、漏断人静来烘托“孤鸿”的孤独形象,下片用它不肯随意栖息的行为来表现它的卓尔不群,表现了词人抑郁寂寞、孤独痛苦的心绪,同时也反映了词人孤高自赏、不愿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

3.请自选角度赏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的表达效果。

答:①(表现手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出寒落疏冷的特点,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烘托了词人冷落孤独的心境,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②(炼字)“缺”“疏”“断”几个字感情色彩浓烈,写出了词人孤独凄清的心境;“幽人”指词人自己,表现了词人孤高的心境。

4.请自选角度赏析“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的表达效果。

答:①(修辞手法)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一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施展阐发了词人孤高的心境。

②(施展阐发手法)虚实结合,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意味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伶仃的形象更具体动人。

5.词的上阙描写了哪些事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1答:上片主要通过对缺月、疏桐、孤鸿、人声等事物的描写,营造(渲染)了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

6.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的表达效果。

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XXX与人同写,生动地表现了词人孤寂的心境。

7.请自选角度赏析“拣尽寒枝不肯栖,孤单沙洲冷”的表达效果。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咏梅》简答及解析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咏梅》简答及解析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咏梅》简答题及答案一、《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原诗】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文】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

有谁见到幽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飘渺的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

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主题思想】此词上片写鸿见人,下片写人见鸿,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简答题:1、上片开头两句写夜深人静。

其中的“缺”“疏”“断”几个字极写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第三句中的“幽人”是指谁?2、下片“拣尽寒枝不肯栖”采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表面上写的是什么?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有人评价这首词“物我交融,含蕴深广”,请结合“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句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1、上片开头两句写夜深人静。

其中的“缺”“疏”“断”几个字极写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第三句中的“幽人”是指谁?答:幽独凄清的心境;作者自己。

2、下片“拣尽寒枝不肯栖”采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表面上写的是什么?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拟人;虚实结合(或类比);孤鸿不愿选择高枝栖息,宁愿忍受寂寞和寒冷;用孤鸿自比,表现了自己遭到贬官后内心的孤苦和清高。

3、有人评价这首词“物我交融,含蕴深广”,请结合“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句作简要赏析。

答:这句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做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

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二、《卜算子.咏梅》陆游【原诗】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译文】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无人过问。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词作鉴赏教案资料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词作鉴赏教案资料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词作鉴赏《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词作鉴赏【作品介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此词上片写鸿见人,下片写人见鸿,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全词借物比兴,写景兴怀,托物咏人,物我交融,含蕴深广,风格清奇,为词中名篇。

【原文】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⑴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⑵。

时(谁)见幽人独往来⑶,缥缈孤鸿影⑷。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⑸。

拣尽寒枝不肯栖⑹,寂寞沙洲冷⑺。

【注释】⑴词题一本作“黄州定惠寺寓居作”。

定慧院:一作定惠院,在今湖北省黄岗县东南。

苏轼初贬黄州,寓居于此。

⑵漏:指更漏而言,古人计时用的漏壶。

这里“漏断”即指深夜。

⑶“时”有版本用“谁”;幽人:幽居的人,形容孤雁。

幽:《易;履卦》:“幽人贞吉”,其义为幽囚。

引申为幽静、优雅。

⑷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孤鸿:张九龄《感遇十二首》之四:“孤鸿海上来。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三十九:“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正如《贺新郎》词‘乳燕飞华屋’,至换头但只说榴花。

….“按两词均系泛咏,本未尝有”夜景“等题,多说鸿,多说石榴,既无所妨,亦未必因之而奇妙。

胡评似未谛。

⑸省(xǐng):理解,明白。

“无人省“,犹言”无人识“。

⑹或以为“拣尽寒枝“有语病。

稗海本《野客丛书》:”观隋李元操《鸿雁行》曰:‘夕宿寒枝上,朝飞空井旁。

’坡语岂无自邪?“此言固是。

寒枝意广泛,又说”不肯栖“,本属无碍。

此句亦有良禽择木而栖的意思。

《左传;哀公十一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

“杜甫《遣愁》:”择木知幽鸟。

“⑺沙洲:江河中由泥沙淤积而成的陆地。

末句一本作“枫落吴江冷“,全用唐人崔信明断句,且上下不接,恐非。

【白话译文】弯弯月亮挂在梧桐树梢,漏尽夜深人声已静。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宋代: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时见一作:谁见)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标签宋词三百首、写景、孤独、抒怀、豪放、月夜译文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

有谁见到幽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飘渺的身影。

黑夜中的它突然受到惊吓,骤然飞起,并频频回头,却总是无人理解它内心的无限幽恨。

它不断于寒冷的树枝间逡巡,然而不肯栖息于任何一棵树上,最后只能寂寞地降落在清冷的沙洲上。

注释漏断:即指深夜。

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即指深夜。

原题“黄州定惠寺寓居作”。

漏:指更漏而言。

这里“漏断”不过说夜深罢了。

省:理解。

“无人省“,犹言”无人识“。

赏析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

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3年(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冈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

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

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

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

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又是一个多么孤寂的夜晚呀!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

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

接下来的两句,“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又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呢?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鉴赏试题答案及赏析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鉴赏试题答案及赏析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鉴赏试题答案及赏析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鉴赏试题答案及赏析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素质测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问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这首词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和作用(2)“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是词人托意所在,试从塑造形象、传达心境的角度简要分析。

答案(1)特点是寒落疏冷。

作用是烘托了词人冷落孤独的心境。

(2)此句塑造了一只寂寞孤独、心怀幽恨、傲岸不群的孤鸿形象。

词人以惊恐不安,心怀幽恨,拣尽寒枝而不肯栖息,只得归宿于荒冷的沙洲的孤鸿自比,表达词人幽居清冷的心境和不甘随俗的高洁品格。

赏析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

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3年(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

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

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

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

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又是一个多么孤寂的夜晚呀!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

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

接下来的两句,“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又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呢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鉴赏试题答案及赏析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鉴赏试
题答案及赏析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鉴赏试题答案及赏

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素质测试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问题。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这首词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2)“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是词
人托意所在,试从塑造形象、传达心境的角度简要分析。

答案
(1)特点是寒落疏冷。

作用是烘托了词人冷落孤
独的心境。

(2)此句塑造了一只寂寞孤独、心怀幽恨、傲岸不群的孤鸿形象。

词人以惊恐不安,心怀幽恨,拣尽寒枝而不肯栖息,只得归宿于荒冷的沙洲的孤鸿自比,表达词人幽居清冷的心境和不甘随俗的高洁品格。

赏析
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

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3年(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

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

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

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

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又是一个多么孤寂的夜晚呀!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

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
孤高出生的境界。

接下来的两句,“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又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呢?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

下阕,更是把鸿与人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这是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

人孤独的时候,总会四顾,回头的寻觅,找到的是更多的孤独,“有恨无人省”,有谁能理解自己孤独的心呢?世无知音,孤苦难耐,情何以堪?“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

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
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这首词的境界,确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

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冷寒的,也不止是沙洲和桐枝。

有恨的,究竟是孤鸿还是幽人?静夜如此寂寞,又何须漏壶提醒辰次?月儿依然残缺。

不见有清满的佳期!疏淡的笑墨,似写凄淡的夜色;清美的词境,难歇哀愤的心。

作为刚到黄州时的词作,可以看出作者心内的紊乱。

可正是在黄州,作者完成了自己处世哲学的形成。

《赤壁怀古》、《赤壁赋》等篇章,才是作者对人生乐观冷静的态度。

而写作此词时,应该还没有完成这种成熟。

所以,从词中,读者看到的是一种冷清与寂寞的情怀。

即使如此,此词还是很受后人推崇,如《山谷题跋》有云:“语意高妙,似非吃人间烟火语。

”而“非胸中有数万卷书,笔下无一点俗气”则不能到。

但是,正因为此词的仙骨气质,历来对这首词的主旨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为王姓
女子而作,有人认为是为温都监女作,即这是一首爱情词;但也有人认为是作者对现实不满,抒发愤懑之情的,也就是说这是一首影射、刺时之作;还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写作者的寂寞之情的。

有一种说法最为有趣。

据《宋六十名家词·东坡词》载,此词还有一序,讲的是一个美丽而凄凉的故事。

摘录如下:
惠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色。

年十六,不肯嫁人。

闻坡至,甚喜。

每夜闻坡讽咏,则徘徊窗下,坡觉而推窗,则其女逾墙而去。

坡从而物色之曰:“当呼王郎,与之子为姻。

未几,而坡过海,女遂卒,葬于沙滩侧。

坡回惠,为赋此词。

前半段写的虚幻迷离,要不是前面有段引言:“惠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色。

年十六,不肯嫁人。

”颇有点遇仙的感觉。

苏轼寓居定惠院,每到他深夜吟诗时,总有一位美女在窗外徘徊。

当推窗寻找时,她却已经翻墙而去。

此情此景岂非正是苏轼词上阕所写:“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由此说来,句中的幽人该是指那位神秘美丽的女子,上阕则是记录此事了。

当时苏轼六十几岁,张先七十还纳妾,六十岁也不算什么的。

有人很愤慨他为什么不纳那个女子为妾,却物色王郎之子与她为姻,最终使她郁郁而亡。

这个女子好像是为苏轼而存在,在苏轼离开惠州后,女子就死去了,遗体埋葬在沙洲之畔。

当苏轼回到惠州,只见黄土一堆,个中幽愤之情可想而知。

于是,就赋了这篇著名的《卜算子》。

由此可见,此首词的下阕是为了纪念那女子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篇序言,短短的数十个字,就婉娩道出了一个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真是精彩绝伦,令人拍案叫绝。

吴曾《能改斋漫录》云:“其属意盖为王氏女子也,读者不能解。

张右史文潜继贬黄州,访潘邠老,闻得其祥,题诗以志之云:空江月明鱼龙眠,月中孤鸿影翩翩。

有人清吟立江边,葛巾藜杖眼窥天。

夜冷月堕幽虫泣,鸿影翘沙衣露湿。

仙人采诗作步虚,玉皇饮之碧琳腴。


这个记载好像是为了证明那个序言的真实性而作,甚至还有诗为证。

且不论其可信度到底有多高,这个故事在当时深入人心是肯定了的。

现今一般以唐圭璋先生的注释为准,他认为此词上片写鸿见人,下片写人见鸿。

此词借物比兴。

人似飞鸿,飞鸿似人,非鸿非人,亦鸿亦人,人不掩鸿,鸿不掩人,人与鸿凝为一体,托鸿以见人。

东坡又有诗云:“人似秋鸿来有信,去如春梦了无痕。

”(《正月二十二日与潘郭二生出郊游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并韵》)比喻人生来去如鸿雁,代代往复,生生不已。

但一个人的经历又像春梦一样,去而无踪,难以追怀。

可以作为对照。

这首词应该是有政治寄托的,周济论词主“有寄托”与“无寄托”之说,以为“非寄托不入”,而“专寄托则不出”。

东坡此词能臻此境,在于“非因寄托而为是词”,乃“触发于弗克自己,流露于不自知”。

这正是苏轼的才学,气度,思想的体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