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6-4a 各地区育龄妇女年龄别生育率及总和生育率(城市)
2024年计划生育统计考察

2024年计划生育统计考察引言:计划生育是指国家为了控制人口数量、优化人口结构,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实施了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计划生育政策也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
2024年,将是对计划生育政策进行统计考察的一年。
本文将以____字,简要介绍2024年计划生育统计考察的内容和重要性。
一、背景介绍自1979年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中国的人口增长速度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24年底,中国人口总数为14.95亿人。
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供给下降的趋势日益显现,计划生育政策需要面临新的挑战。
2024年将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对计划生育政策进行统计考察将为未来的政策调整提供重要的依据。
二、统计内容1.人口数量统计统计考察将对2024年全国总人口数量进行详细统计,并与历年数据进行比较。
同时,对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的人口数量进行分析和比较,以了解人口结构的变化趋势。
2.生育状况统计统计考察将对2024年的生育状况进行详细统计。
包括统计生育婴儿数量、生育率、生育年龄段分布等指标,并与历年数据进行对比。
通过分析生育状况的变化,可以评估当前计划生育政策的效果,并为未来的政策调整提供依据。
3.计划生育政策落实情况统计统计考察将对2024年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统计。
包括统计各地区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情况,检查计划生育手续的是否合规,以及对违规生育的处罚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通过统计考察,可以了解各地区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情况,为今后的政策调整提供经验和参考。
三、重要性及意义1.为政府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提供依据通过对2024年计划生育统计考察,可以了解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的变化趋势。
这将为政府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提供重要的参考,帮助政府解决老龄化、劳动力供给下降等问题。
2.评估计划生育政策的效果通过对计划生育政策的统计考察,可以评估当前政策的效果,并为未来的政策调整提供依据。
城市生育状况及未来趋势调查报告

城市生育状况及未来趋势调查报告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普及和人们对生育观念的不断变化,城市的生育状况逐渐呈现出一些特点。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城市生育状况的调查和分析,探讨未来的生育趋势。
一、城市生育情况概述1.城市生育率普遍偏低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人口数据,2019年全国生育率为1.69,而城市生育率仅为1.24。
城市生育率相比于农村,明显偏低。
2.高龄产妇比例上升随着年龄结构的变化,城市高龄产妇比例不断上升。
据统计,2019年35周岁以上的产妇在城市中占比为21.8%,而在农村则约为12.1%。
3.单独二孩政策影响逐渐减弱2013年,国家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使得城市二孩生育率大幅提高。
然而,近年来,单独二孩政策的影响逐渐减弱,城市二孩生育率出现下降趋势。
二、城市生育趋势分析1.人口老龄化趋势不可逆转由于家庭结构的单一化、先婚后育等因素,城市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特别是在大城市。
人口老龄化趋势不可逆,这将对城市生育率产生影响。
2.女性教育程度提高城市女性的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大多数女性更加重视自己的事业和生活品质,可能会降低生育意愿。
例如,调查显示,在某些发达国家的大城市,女性中不生育或只生育一个孩子的比例已经超过了50%。
3.独立生活方式普遍在现代城市生活中,独立生活方式越来越普遍,结婚率和家庭成长率降低,这也可能导致城市生育率的下降。
三、城市生育政策建议1.提高生育保障政策建议政府加大对城市儿童和孕妇的保障力度,提高生育奖励计划的有效性,为职场女性提供更多灵活、孕期和哺乳期安排的保障措施。
2.推广家庭和谐观念建议在学校、社区、电视媒体等公共场所加强家庭和谐保障意识宣传教育,培养社会公众扶持家庭、尊重每个家庭成员的观念,减少离婚率以及对独生子女政策的滥用现象。
让年轻夫妻对家庭有着更为积极和理性的投入。
3.建立全面医疗健康保障制度建议政府加强医疗健康保障制度和完善家庭补贴措施,优化妇幼保健服务的质量提高,帮助女性更好地保障身体健康。
【管理资料】生育率统计分析(人口普查分析研究课件)汇编

1 fx *Cxm
由于不婚现象存在,已婚妇女年龄别生育率 一定大于育龄妇女年龄别生育率。年龄越小 已婚率越低,两者差距越大;年龄越大已婚 率越高,两者差距越小
4.不同孩次的分年龄组生育率
一孩分年龄 一年内该年龄组妇育女的生一孩数 组生育率 某年龄组妇女的年人平数均
f
1 x
B
1 x
Wx
二孩分年龄 一年内该年龄组妇育女的生二孩数 组生育率 某年龄组妇女的年人平数均
已婚育龄妇女
有生育能力的已婚育龄妇女
生育任务的直接(最终)承担者
2. 生育率统计的意义
揭示育龄妇女的生育特点及生育水平,借以反映人类 生育潜力的实现程度 揭示人口自身延续的程度和规律性,是研究人口再生 产的重要方法 有利于进行人口分析和预测,为国家制订计划、安排 社会设施等提供可靠的依据 在我国,还有助于弄清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情况、地 区差异及发展趋势
0.012 0.193 0.412 0.273 0.106 0.005 0 1
图4.2 生育模式曲线图
0.5 0.4
0.412
0.3
0.2 0.1
0
0.193 0.012
0.273 0.106 0.005 0
15-19岁20-24岁25-29岁30-34岁35-39岁40-44岁45-49岁
年龄组
生育系数
例如,2002年末某地区调查了一批50周 岁的妇女3450名,经统计她们一生中生 育的孩子现在仍活着的有11340人,经她 们回忆由于各种原因已经死亡的孩子有 48人,计算这批妇女的终身生育率。
(2)根据各年的分年龄组生育率资料推算: • 对象:某地区一批同年进入育龄期的妇女
终身生育率
同年进入育龄期的妇女
国家对省级评估指标体系的指标计算公式

国家对省级评估指标体系的指标计算公式指标1 总和生育率或出生政策符合率∑==4915i i i 岁妇女的年中人数岁妇女全年所生婴儿数总和生育率 %100⨯=年内常住出生人口总数生人口数年内符合生育政策的出出生政策符合率 指标2 出生缺陷一级预防覆盖率%100⨯辖区内常住人口总量级预防指导的人口数辖区内接受出生缺陷一指标3 出生人口性别比100⨯某年出生女婴数量某年出生男婴数量指标4 省级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指数(流动人口服务A 、流动人口管理B ))()(222111B A l B A l +++其中,1l 、2l 分别为流入人口和流出人口在流动人口总数中的比重;11B A 、分别表示为流入人口财政提供的基本免费项目服务、机构与人员到位情况,22B A 、分别表示为流出人口及时提供服务和办理相关证件情况。
每单项分为0、0.25、0.5、0.75和1五个等次。
指标5 省级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建设指数∑=41i i i Tl ,其中,∑==41i i 1l,i l为该项政策的权数,根据单项政策影响的人群规模进行赋值。
1T 表示计划生育家庭的奖励扶助、死亡伤残政策体系建设情况,2T 表示各项法定奖励优惠政策落实情况,每单项分为0、0.25、0.5、0.75和1五个等次。
3T 表示实行计划生育家庭夫妇纳入养老保障的比例,4T 表示实行计划生育家庭夫妇纳入医疗保障的比例。
指标6 人口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覆盖率%100⨯辖区内县级行政区总量政区数量优质服务标准的县级行辖区内达到国家和省级重点关注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指数、县乡服务站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指数、统计准确率(见附件2)等二级指标,其中宣传教育指数由广播电视栏目开办率、宣传教育经费投入、宣传品入户率、育龄群众对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避孕节育/生殖健康知识知晓率等四个方面组成。
指标7 人均计划生育事业经费省级辖区内人口总量生育总投入省级财政对人口和计划其中,人口净流入地的辖区内人口总量为常住人口口径,人口净流出地的辖区人口总量可为户籍人口口径。
03-1都江堰目录下册(1)

目录下册第二部分长表数据资料第一卷概要1-1 各地区户数、人口数和性别比 (858)1-2 各地区分性别的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人口 (870)1-3 各地区分年龄、性别的人口 (882)1-4 全市分年龄、性别的人口 (930)第二卷民族2-1 全市各民族分性别、行业的人口 (935)2-2 全市各民族分性别、职业的人口 (942)2-3 全市各民族分性别的未工作人口 (945)2-4 全市各民族分性别、婚姻状况的15岁及以上人口 (949)2-5 全市按民族、生育孩次分的育龄妇女人数(2009.11.1-2010.10.31) (951)2-6 全市各民族15-64岁妇女平均活产子女数和平均存活子女数 (953)第三卷受教育程度3-1 全市分学业完成情况、性别、受教育程度的6岁及以上人口 (957)3-2 全市分年龄、性别、学业完成情况的6岁及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958)第四卷就业4-1 各地区分性别的16岁及以上人口的就业状况 (975)4-2 全市分年龄、性别的16岁及以上人口的就业状况 (977)4-3 全市分受教育程度、性别的16岁及以上人口的就业状况 (981)4-4 各地区分性别、行业大类的就业人口 (982)4-5 全市分年龄、性别、行业大类的就业人口 (1008)4-6 全市分受教育程度、性别、行业中类的就业人口 (1021)4-7 各地区分性别、职业中类的就业人口 (1051)4-8 全市分年龄、性别、职业中类的就业人口 (1067)4-9 各地区分性别、受教育程度的就业人口 (1075)4-10 各地区分性别、周工作时间的正在工作人口 (1077)4-11 全市分年龄、性别、周工作时间的正在工作人口 (1079)4-12 全市分性别、行业中类、周工作时间的正在工作人口 (1080)4-13 全市分性别、职业小类、周工作时间的正在工作人口 (1140)4-14 各地区分性别、未工作原因的失业人口 (1194)4-15 全市分年龄、性别、未工作原因的失业人口 (1196)4-16 全市分受教育程度、性别、未工作原因的失业人口 (1197)4-17 各地区分性别、未工作时间的失业人口 (1198)4-18 全市分年龄、性别、未工作时间的失业人口 (1200)4-19 全市分受教育程度、性别、未工作时间的失业人口 (1201)4-20 各地区分性别、未工作原因的非经济活动人口 (1202)4-21 全市分年龄、性别、未工作原因的非经济活动人口 (1204)4-22 全市分受教育程度、性别、未工作原因的非经济活动人口 (1205)第五卷婚姻5-1 各地区分性别、婚姻状况的15岁及以上人口 (1209)5-2 全市分性别、职业、婚姻状况的人口 (1221)5-3 全市分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的人口 (1222)5-4 全市分初婚年龄、性别、初婚年份的人口 (1238)5-5 全市分年龄、性别、初婚年龄的人口 (1249)5-6 全市分性别、受教育程度、初婚年龄的人口 (1258)第六卷生育6-1 各地区分性别、孩次的出生人口(2009.11.1-2010.10.31) (1262)6-2 全市按年龄、受教育程度、生育孩次分的育龄妇女人数(2009.11.1-2010.10.31) (1280)6-3 全市育龄妇女分年龄、孩次的生育状况(2009.11.1-2010.10.31) (1296)6-4 各地区育龄妇女年龄别生育率及总和生育率 (1297)6-5 各地区按活产子女数分的15-64岁妇女人数 (1303)6-6 全市按受教育程度、活产子女数分的15-64岁妇女人数 (1309)6-7 全市按职业、活产子女数分的15-64岁妇女人数 (1309)6-8 各地区按存活子女数分的15-64岁妇女人数 (1310)6-9 全市按受教育程度、存活子女数分的15-64岁妇女人数 (1316)6-10 全市按职业、存活子女数分的15-64岁妇女人数 (1316)6-11 各地区15-64岁妇女平均活产子女数和平均存活子女数 (1317)6-12 全市按年龄分的15-64岁妇女平均活产子女数和平均存活子女数 (1323)6-13 全市按受教育程度分的15-64岁妇女平均活产子女数和平均存活子女数 (1324)第七卷迁移和户口登记地7-1 全市按现住地、户口登记地类型分的户口登记地在外乡镇街道人口 (1327)7-2 全市按现住地、职业和性别分的户口登记地在本省其他乡镇街道人口 (1331)7-3 全市按现住地、职业和性别分的户口登记地在外省人口 (1349)7-4 全市按现住地、户口登记地、孩次分的2009.11.1-2010.10.31有过生育的妇女人数 (1367)7-5 全市按现住地、户口登记地类型、受教育程度分的户口登记地在本省其他乡镇街道人口 (1379)7-6 全市按现住地、户口登记地类型、受教育程度分的户口登记地在外省人口 (1403)7-7 全市按现住地和出生地分的人口 (1427)7-8 全市按现住地和五年前常住地分的人口 (1451)第八卷老年人口8-1 各地区分性别、健康状况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 (1477)8-2 全市分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 (1489)8-3 全市分性别、婚姻状况、健康状况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 (1491)8-4 全市分性别、主要生活来源、健康状况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 (1491)8-5 各地区分性别、主要生活来源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 (1492)8-7 全市分年龄、性别、主要生活来源的45岁及以上人口 (1510)8-8 全市分性别、婚姻状况、主要生活来源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 (1516)8-9 全市分性别、婚姻状况、主要生活来源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 (1517)第九卷住房9-1 各地区按住房用途、建筑层数、承重类型分的家庭户户数 (1521)9-2 各地区按住房建成年代分的家庭户住房状况 (1533)9-3 各地区按住房设施状况分的家庭户户数 (1551)9-4 各地区按住房来源分的家庭户户数 (1569)9-5 各地区按月租房费用分的家庭户户数 (1575)9-6 各地区按住房来源分的同时拥有厨房和厕所的家庭户户数 (1581)9-7 全市按户主的受教育程度、住房来源分的家庭户户数 (1587)9-8 全市按户主的受教育程度、月租房费用分的家庭户户数 (1587)9-9 全市按户主的职业、住房来源分的家庭户户数 (1588)9-10 全市按户主的职业、月租房费用分的家庭户户数 (1588)9-11 全市按户主的职业分的家庭户住房状况 (1589)9-12 全市按户主的职业、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的家庭户户数 (1589)第三部分附录附录一都江堰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 (1593)附录二全国人口普查条例 (1595)附录三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方案 (1599)附录四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表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表短表 . (1604)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表长表 (1606)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表短表(供港澳台和外籍人员使用) (1608)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死亡人口调查表 (1610)附录五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表填写说明 (1612)附录六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长表抽样工作细则 (1628)附录七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 (1634)。
人口计生统计知识试题库(业务知识)

信息化岗位练兵复习题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业务知识一、填空题1、人口规划的范围包括(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调整人口结构)三个方面。
2、人口统计主要是从数量的角度去描述、分析人口现象的(规模、水平、分布及其变动),并从中发现人口发展的规律及趋势3、我省填报计划生育统计口径出生人口是填报期内统计对象中妇女所生育的(有生命现象的婴儿数)。
4、有生命现象的婴儿是指胎儿离开母体后,至少有过在一瞬间的(呼吸、心跳、随意肌跳动和脐带博动)四种生命现象之一的胎儿。
5、综合反映人口年龄构成和性别构成的一种特殊的条形图叫做(人口年龄金字塔)6.出生统计误差率从表面上看反映的是统计工作质量,其实质反映了一个地区整体(工作水平)和(工作作风)状况。
7.出生统计误差率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多报、少报和错报)8.计划生育统计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
9.统计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保障统计工作统一性原则、统计机构依法履行职责原则、统计调查对象合法利益原则和保障统计信息社会共享原则)。
10、人口统计指标主要有包括(动态指标、静态指标)两种类型。
11、动态指标,就是反映在(某一时期里)所发生的某种变化情况,也可称时时期指标。
12、静态指标,就是反映在(某一时点的)某种状况,它所表示的是人口发展连续不断变化过程中的一个瞬间静止情况,通常称为时点指标。
13、人口平衡方程式为年末总人口=年初总人口+(全年自然增长人数)+全年净迁移人数=年初总人口数+(全年出生人数-全年死亡人数)+(全年迁入人数-全年迁出人数)14、统计调查方式有(统计报表制度和专门调查、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经常性调查和一次性调查)。
15.计划生育情况报表的主要内容包括育龄妇女的(婚姻、生育、避孕节育)等情况。
16.当今中国的婚姻状态统计有(已婚、离婚、丧偶、未婚)共四种类型。
17、育龄妇女的统计口径是指(15 岁至49岁)的妇女。
18、婚姻法中达到晚婚标准的年龄为男性(25周岁),女性(23周岁)。
(全国卷)2019年高考地理 人文地理 专题01 人口专题测试卷

01 人口选择题(河北五个一联盟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总和生育率(total fertility rate),也称总生育率,是指某国家或地区的妇女在育龄期间,每个妇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数。
下图示意《世界人口展望》2015年报告中全球总和生育率变化。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 世界人口总和生育率变化的特点是A. 下降速度越来越快B. 从2015年前后开始匀速下降C. 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期下降速度最快D. 21世纪中期以后下降速度开始减缓2.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人口总和生育率一直低水平徘徊,长期低于2.1。
这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是A. 社会负担减轻,利于经济快速发展B. 家庭负担减轻,利于提升人民生活水平C. 农村劳动力严重短缺,制约我国第一产业的发展D. 人口老龄化问题日渐突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答案】1. C 2. D始减缓,D错误。
故答案选C项。
2. 人口的生育率较低,会导致人口的出生率较低,会导致少年儿童的人口比重较少,老年人口的比重增加,劳动力短缺,社会负担减轻和家庭负担会加重,不利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AB错误,D正确;我国农村地区的人口出生率高于城市,而且随着农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农业发展所需的劳动力逐渐减少,因此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较小,C错误。
故答案D。
(江西省上饶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下图为1970-2040年我国劳动人口的增长变化(含预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 我国劳动人口数量最多的年份大约是A. 1980年B. 2000年C. 2015年D. 2025年4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劳动人口一直维持低增长甚至向负增长转变的原因是A. 出生率长期处于较低的水平B. 老年人口数量大幅增长C. 少年儿童人口数量大幅增长D. 劳动年龄人口的死亡率升高【答案】3. C 4. A(怀化市2018年高三第一次模考)人口支持比是指适龄劳动力人口(20~64岁)与老年人口(65岁以上)之比。
十二五目标总和生育率

十二五目标总和生育率摘要:一、背景介绍1.十二五规划的背景2.总和生育率的概念和重要性二、我国十二五期间总和生育率的目标1.十二五规划对总和生育率的具体要求2.目标背后的原因和意义三、我国十二五期间总和生育率的现状1.我国总和生育率的波动和趋势2.影响总和生育率的因素四、实现十二五总和生育率目标的措施1.政策调整和优化2.社会观念转变和宣传3.经济和福利保障措施五、结论1.十二五期间总和生育率目标的成果和挑战2.对未来我国人口政策的启示和建议正文:一、背景介绍在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期间,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人口问题,并将总和生育率作为人口政策的核心目标。
总和生育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妇女在育龄期间平均生育子女的数量,它是衡量一个国家人口增长和人口结构变化的重要指标。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的总和生育率目标是2.1,这意味着要实现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我国十二五期间总和生育率的目标根据《国家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我国的总和生育率要达到2.1。
这一目标旨在确保人口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相协调,避免人口过多或过少所带来的问题。
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教育、卫生等多种手段,引导和鼓励人们合理安排生育。
三、我国十二五期间总和生育率的现状在十二五期间,我国总和生育率总体上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1年至2015年,我国的总和生育率分别为1.88、1.93、1.96、1.98和2.03。
尽管离2.1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但总体上实现了人口增长的平稳过渡。
影响我国总和生育率的因素主要有政策、经济、社会观念等。
政策方面,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和优化对总和生育率产生直接影响;经济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成本和教育成本不断上升,导致家庭生育观念发生变化;社会观念方面,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育观念逐渐从传统转向现代,更加注重个人发展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