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0年-95年育龄妇女生育率
人口统计学4-20121109-学生

一、生育水平测量指标
1、(粗)出生率 (Crude Birth Rate, CBR)
公式:CBR = B / P x 1000‰ P:Mid-year population; B:number of live births; 1000‰ 注意: live births定义:pp. 111
资料来源: 2010年世界人口数据表
世界(206个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家/地区):
2010年:最高:7.4(尼日尔 Niger);
最低:1.0 (中国澳门、香港)
中国:2010年:TFR=1.5 ( 低 高:约20+位)
6. 终生生育率(Life-Time Fertility Rate, LTFR)
出生队列总和生育率(Cohort TFR); (Completed TFR) 含义:某时期出生的妇女,实际所经历的年龄别生育
年龄别 Bf/Bt
X Bf/Bt Bf/Bt
100/205 =0.4878
计算GRR:
GRR含义:假设按该年(时期)的年龄别(女孩) 生育率生育,平均每个或每千名妇女一生生育的女 孩子数。
3、净再生育率(Net Reproductive Rate, NRR) NRR = n x ΣASFRf x Px Px: 女性从0岁生存至x 岁期间的概率; 如果每1岁为组, Px = Lx / l0 ; ( Lx / l0: 寿命表中的生存人年) 如果以5岁为组, Px = 5Lx /( l0 x 5).
2010年世界(206国家/地区):
负增长,12个国家(以欧洲国家为主,俄罗斯、保加利 亚、乌克兰等);
零增长,奥地利、意大利等7个国家; 正增长, 其余国家,最高35‰(尼日尔);
【管理资料】生育率统计分析(人口普查分析研究课件)汇编

1 fx *Cxm
由于不婚现象存在,已婚妇女年龄别生育率 一定大于育龄妇女年龄别生育率。年龄越小 已婚率越低,两者差距越大;年龄越大已婚 率越高,两者差距越小
4.不同孩次的分年龄组生育率
一孩分年龄 一年内该年龄组妇育女的生一孩数 组生育率 某年龄组妇女的年人平数均
f
1 x
B
1 x
Wx
二孩分年龄 一年内该年龄组妇育女的生二孩数 组生育率 某年龄组妇女的年人平数均
已婚育龄妇女
有生育能力的已婚育龄妇女
生育任务的直接(最终)承担者
2. 生育率统计的意义
揭示育龄妇女的生育特点及生育水平,借以反映人类 生育潜力的实现程度 揭示人口自身延续的程度和规律性,是研究人口再生 产的重要方法 有利于进行人口分析和预测,为国家制订计划、安排 社会设施等提供可靠的依据 在我国,还有助于弄清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情况、地 区差异及发展趋势
0.012 0.193 0.412 0.273 0.106 0.005 0 1
图4.2 生育模式曲线图
0.5 0.4
0.412
0.3
0.2 0.1
0
0.193 0.012
0.273 0.106 0.005 0
15-19岁20-24岁25-29岁30-34岁35-39岁40-44岁45-49岁
年龄组
生育系数
例如,2002年末某地区调查了一批50周 岁的妇女3450名,经统计她们一生中生 育的孩子现在仍活着的有11340人,经她 们回忆由于各种原因已经死亡的孩子有 48人,计算这批妇女的终身生育率。
(2)根据各年的分年龄组生育率资料推算: • 对象:某地区一批同年进入育龄期的妇女
终身生育率
同年进入育龄期的妇女
历年生育人数统计

历年生育人数统计1950年至今的中国生育人数统计数据显示,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生育率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变化趋势。
本文将对历年生育人数进行统计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国人口发展的变迁。
1. 1950年至1970年代初:生育高峰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政府提倡人口多、劳动力多的政策,鼓励生育。
在这一时期,生育率较高,人口增长迅猛。
据统计,1950年到1970年代初,中国的生育人数逐年攀升,达到顶峰。
2. 1970年代末至1990年代:生育管控上世纪70年代末,随着人口问题的加剧,中国实行了一系列的计划生育政策。
这一政策对生育人数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根据统计数据,1970年代末至1990年代,中国的生育人数开始下降,生育率逐渐趋于稳定。
3. 1990年代至今:生育人数逐渐降低进入1990年代,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观念逐渐转变,生育率继续下降。
同时,一系列的政策调整和经济压力也对生育决策产生了影响。
根据统计数据,1990年代至今,中国的生育人数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
4. 影响生育率变化的因素生育率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使人们有更多的选择,对生育决策形成了更加理性的思考。
其次,计划生育政策对生育行为产生了直接的约束和影响。
此外,教育水平的普及、女性地位的提升,也影响了生育率的变化。
5. 生育率变化的影响与挑战生育率的下降对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和挑战。
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劳动力供给不足,社会保障压力增加等问题突显。
同时,也给教育、医疗等领域带来了新的挑战。
因此,如何合理应对生育率变化所带来的问题,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6. 未来生育政策展望在当前相对较低的生育率下,中国政府已经开始调整生育政策,放宽二孩政策,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供给的问题。
但面对新时期的挑战,政府还需进一步研究和制定相关政策,以更好地适应人口变化和社会发展需求。
总结:通过对历年生育人数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生育率的变化趋势。
中国生育率表

中国生育率表一、引言生育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特定地区的人口平均每个妇女的生育子女的数量。
生育率是人口学中的重要指标,对于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发展趋势、社会经济状况以及制定相关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以中国生育率表为主题,探讨中国的生育率变化趋势、原因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二、中国生育率表及变化趋势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以下是中国近年来的生育率表:年份生育率2010年 1.182011年 1.182012年 1.182013年 1.162014年 1.172015年 1.052016年 1.052017年 1.602018年 1.492019年 1.48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的生育率在近年来经历了明显的下降。
2010年至2015年期间,生育率一直稳定在1.18左右,但在2016年开始出现了急剧下降的趋势,到2019年已经下降到了1.48,远低于维持人口平衡的2.1。
三、中国生育率下降的原因1.经济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普遍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
在经济压力下,许多年轻夫妇选择延迟生育或者放弃生育,以追求事业发展或享受更好的生活条件。
2.教育压力:中国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投入巨大,从小学到大学,包括各种培训班和辅导班等。
对于年轻夫妇来说,他们需要为子女的教育费用和竞争压力做好充分准备,这也成为许多夫妇选择不生育或者生育较少的原因之一。
3.人口老龄化: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养老压力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年轻夫妇需要承担养老责任,这也使得他们在考虑生育问题时更加谨慎。
4.生活成本:随着物价的上涨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养育子女的成本也逐渐增加。
在中国大城市中,养育一个孩子所需的费用已经成为许多夫妇难以承受的负担。
四、中国生育率下降的影响1.人口结构失衡:生育率下降将导致人口结构出现失衡,人口老龄化问题将更加严重。
在未来,中国将面临养老金支付困难、劳动力短缺等经济问题。
2.社会经济发展受限:人口减少将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对全国总和生育率及未来人口增长趋势的推算与建议

对全国总和生育率及未来人口增长趋势的推算与建议甘计生总和生育率(TFR)指假设妇女按照某一年的年龄别生育率度过育龄期,平均每个妇女在育龄期生育的孩子数。
总和生育率将特定时点上全体妇女的生育率综合起来,以一个数字来表示。
实际上,它就是假设一个妇女在整个育龄期都按照某一年的年龄别生育率生育,她所生育孩子的总数。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全国的总和生育率显著下降,取得了计划生育的重大成就。
但是近来,有很多专家学者,担心总和生育率下降远远超出人类自身的更替水平,引起了“人口安全”问题的担忧。
《我国人口结构蜕变面临四大严峻挑战》(/popinfo/pop_docxgzl.nsf/v_gwbc),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震动,激发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不为未来中国社会发展而焦虑。
此前,以清华、北大为代表的专家教授们关于计划生育政策是否需要调整、何时进行调整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很多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解决办法,如:曾毅、蔡昉、胡鞍钢、穆光宗等,他们认为防止人口负增长是防止中国未来经济衰退的底线,主张2006—2010年之间是实施“二孩晚育软着陆”的最佳时期。
以国家计生委和中国人民大学部分教授为代表的教授却主张现行计划生育政策应坚持长期不变,如:魏津生、翟振武等,他们的代表文章有,魏津生:力控人口规模中国计生政策应长期保持不变(/rklt/rkyjhsyyj/t20061008_143042645.html),他们认为,现行计划生育政策不仅“十一五”不能动摇,“十二五”都不能改变,认为现在提高生育率就是增加将来的老龄化。
认为中国的人口压力巨大,放松不得。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发布我国总和生育率为1.22。
这个数据震惊了国内外的有关机构和专家学者。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翟振武教授认为“按照中国现行的生育政策,即使全国老百姓没有一例计划外生育,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即政策生育率也应该为1.46,在广大农村仍然存在大量计划外生育的现实下,怎么可能低于1.46呢?”一、关于生育率的推算国内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到底有多高,目前学术界和有关部门的看法不一,有的人认为只有1.38, 有关部门却在各种场合不厌其烦地说,中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保持1.8的水平。
1950—2010年中国妇女总和生育率

1950—2010年中国妇女总和生育率从1950年到2010年的60年间,中国的妇女总和生育率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妇女总和生育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女性平均生育水平的指标,它反映了妇女在生育年龄内生育子女的可能性。
本文将探讨中国妇女总和生育率的变化趋势,并分析造成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
第一阶段:1950—1970年1950年代至1970年代,中国的妇女总和生育率呈现较高的趋势。
这段时期是新中国刚刚建立后的时期,政府鼓励人口增长以实现国家的发展目标。
妇女总和生育率的高点达到了每位妇女平均生育5到6个孩子。
在这一时期,传统观念对妇女的影响仍然很大。
大家普遍认为妇女的责任是生育后代,因此许多家庭有意识地追求多子多福。
此外,缺乏现代生育措施的普及和不完善的卫生条件也导致了高生育率的情况。
第二阶段:1970—1980年1970年代至1980年代初期,中国的妇女总和生育率开始缓慢下降。
这一时期是中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关键时期。
计划生育政策旨在控制人口数量,减轻人口过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压力。
政府通过普及避孕知识、提供避孕方法和鼓励晚婚晚育等手段,成功地降低了妇女总和生育率。
此外,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生活选择,使得女性可以追求教育和就业,从而推迟结婚和生育的时间。
第三阶段:1980—2010年从1980年代开始,中国的妇女总和生育率进一步下降。
这一时期是计划生育政策全面实施的时期。
政府推行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政策,采取了更加严格的措施来限制人口增长。
计划生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妇女总和生育率逐渐降至低水平。
然而,这一政策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老龄化、性别比例失衡和人口结构变化等。
后续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妇女总和生育率继续保持在较低水平。
然而,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日益凸显,政府逐渐放宽了计划生育政策,鼓励生育二孩。
结论1950年到2010年,中国的妇女总和生育率经历了从高到低的转变。
1950—2010年中国妇女总和生育率

资料3:1950~2010年中国妇女总和生育率(国家统计局数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份------总和生育率(孩)----- 少子化程度1950---------5.81--------------超多子化1955---------6.26--------------超多子化1960---------4.02--------------严重多子化1965---------6.08--------------超多子化1970---------5.81--------------超多子化1975---------3.57--------------严重多子化1980---------2.24--------------正常1985---------2.20--------------正常1990---------2.31--------------正常1995---------1.56--------------严重少子化2000---------1.22--------------严重少子化2005---------1.34--------------严重少子化2010---------1.44--------------严重少子化(注:总和生育率:5.0以上为超多子化;5.0~3.0为严重多子化;3.0~2.4为多子化;2.4~2.1为正常;2.1~1.8为少子化;1.8~1.5为严重少子化; 1.5以下为超少子化。
)资料4:日本的总合生育率(2000年- 2005年)————————————————————-年份--------总合生育率%2000--------- 1. 472001 -------- -1. 302002 --------- 1. 172003--------- 1. 192004--------- 1. 162005 ---------1. 08(资料来源:日本内阁府, 少子化社会白皮书)资料5:1990年6月日本厚生劳动省发表了1989 年的日本总和生育率下降到1.57% 的惊人数字, 这在日本被称为“1.57”危机。
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对中国人口的影响

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对中国人口的影响全面放开二孩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人口结构和老龄化问题,据测算到2030年我国的65+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7%,比2014年增加7%,仍需为未来的老龄化社会做好准备【研究结论】1. 生育率的整体性下滑和人口老龄化是全球性的大趋势。
如果说生育率的整体性下滑从增量角度导致人口增速下降;那么全球性的老龄化趋势则从存量的角度导致了人口结构的失衡。
2. 我国总和生育率从1996年起开始低于1.6,至今已10年,根据日韩经验,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对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的提升作用有限。
3. 此次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影响到的目标育龄妇女人群在8000万人左右,政策实施第1年带来的新增人口大致为500万。
此后逐年递减,短期人口增量可能会在未来5年逐渐释放,共计1500-2500万。
4. 此次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短期来看,加剧了劳动年龄人口的抚养压力;长期来看,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低年龄段人口比重,但不会逆转我国的老龄化趋势。
到2030年我国的65+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7%,比2014年增加7%。
我们仍需为未来的老龄化社会做好准备。
一. 生育率下降和老龄化是全球大趋势二战后,全球进入长时间的整体和平与经济繁荣,人口总数随之从30亿左右缓慢增长至超过70亿,但增速趋于下滑,从前半程(1970年前)的2%左右逐步下降至后半程(1970年后)的1%左右。
生育率下降和老龄化成为全球大趋势。
1.经济发展会带来生育率下降(与人均GDP、教育负相关)联合国的数据表明,整体上而言,各国人均GDP、女性受教育水平都与总和生育率负相关(见图1、图2)。
即随着人均GDP以及女性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总和生育率会不断下降。
从1950-2015年中取四个不同时间段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及主要国家的总和生育率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其中中国、印度、越南、韩国下滑最为明显,2010-2015年的总和生育率不及最高峰时期的40%(见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