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区育龄妇女年龄别生育率及总和生育率

合集下载

全国年龄比例研究报告

全国年龄比例研究报告

全国年龄比例研究报告2019年04月23日14:21:181、国内人口增速逐步下滑我国人口总量将近14亿,增速持续降低,城镇化率接近60%。

建国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人口总量从1949年的5.4亿人,增长至2018年13.9亿人。

从增速来看,70年代人口总量的增速迅速下滑至1.3%-1.5%左右,90年代以来,人口总量增速持续缓慢下滑,近年保持在0.5%左右,但2018年增速进一步降低至0.4%。

另一方面,中国城镇化率不断提升,到2018年已经达到59.58%。

2018年我国人口总量为13.9亿人,同比增长0.4%,城镇化率59.58%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2019-2025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市场研究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我国历年出生人口数、出生率与经济社会环境、计划生育政策和育龄妇女人口数有关。

自1949年以来,我国每年出生人口大约在1500万-3000万之间。

1959-1961年全国粮食短缺导致年出生人口骤减,而后70年代开始逐步推进计划生育,同时,叠加其他历史原因,再次导致年出生人口与出生率逐渐降低。

1982年,计划生育写入宪法,但同时全国育龄妇女总数及占人口比重增加使得年出生人口有所回升。

自90年代以后,计划生育步入正轨,年出生人口逐渐降低,21世纪以来基本维持在1500-1600万人左右,而出生率基本在12‰左右。

从死亡人数来看,除粮食短缺年份以外,近年来稳步增长,目前在900万左右,死亡率在7%左右。

出生人口数、出生率与经济社会环境、计划生育政策和育龄妇女人口数有关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死亡人口数量及死亡率在除粮食短缺时期以外较为稳定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2、老龄人口占比不断提升我国2017年人口中,0-34岁占比接近一半,男性比女性多3200万。

2017年我国男性人口7.11亿人,女性人口6.79亿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4.81(以女性为100)。

按照年龄层划分,19岁以下人口占比最多,男性为30.75%,女性为28.45%,对应年代95后(为了方便后续研究,年代和年龄的对应可能会有几年的偏差,但绝大部分是对应的,对研究结论影响甚微);20-34岁男性占比23.56%,女性占比23.49%,主要对应80、90后(不包括95后);35-49岁男性占比24.28%,女性占比24.84%,主要对应65后、70后。

人口统计学特征PPT

人口统计学特征PPT
在1895年国际统计学会(ISI)会议上, Anders Kiaer提倡在社会调查中应当更多地使用 代表抽样而不是全面调查。
死亡率(又称粗死亡率):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定地 区的死亡人数与同期平均人数(或期中人数)之比,一般用千分 率表示。计算公式为: 死亡率=年死亡人数/年平均人数×1000‰ 人口自然增长率: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人口自然增加 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数(或期中人数)之 比,一般用千分率表示。计算公式为:
标志着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诞生,同时也标志着统计学的诞生。
比较英、法总人口、神职人员、海员和工匠等指标,发
现法国的人口和土地多于英国,但非生产人口要多于英国,
海员和工匠少于英国,他分析得出英国国力优于法国。这是
人口构成分析的范例。
约翰·格朗特《死亡表》
人口统计学派的形成
一、人口统计学派的先驱者 威特(Johan de Witt,1625-1672)(荷兰) “关于终身年金价值”研究(1671),提出有关死亡的规
人口自然增长率=(本年出生人数-本年死亡人数)/年 平均人数×1000‰=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表10-2 各地区分性别的死亡人口和死亡率 (2004.11.1-2005.10.31)
地区
全国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平均人口
死亡人口
单位:人、‰ 死亡率
合计


合计


合计


16,950,030
8,567,155
哈雷生命表(一)
哈雷生命表(二)
人口统计学的发展历程
人口统计——生命统计——保险统计 ——卫生统计 ——医疗统计—— 社会统计——犯罪统计——道德统计

生育制度

生育制度

第三章生育制度第一节生育测量与生育模式一、生育概念和测量指标(一)生育力和生育率生育力是指妇女的生育能力和潜能。

生育率是指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妇女或育龄妇女的实际生育水平或生育子女的数量。

(二)生育测量1.出生人数出生人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出生后有生命现象(有呼吸)的活婴数和。

首先,出生人数只包括有生命现象的活婴,而不包括死产。

其次,出生人数与计算时期长短有直接依存关系。

2. 粗出生率:某地某年平均每千人口中的出生(活产)人数,以30‰的出生率为分界线。

粗出生率=某地某年活产数/同期该地区年平均人口数×1000 ‰3.一般生育率:也称总生育率,是指一年内每千名育龄妇女(15-49岁)所生育的孩子数。

一般生育率=一年内出生人数/同期育龄妇女人数×1000 ‰5.年龄别生育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某个年龄组的育龄妇女所生育的活产婴儿数与相应年龄组的育龄妇女总人口数之比。

年龄别生育率=一年内某年龄组妇女生育的活产数/同年该年龄组妇女数×1000 ‰6.总和生育率:现有各年龄妇女生育率的合计数。

总和生育率=年龄别妇女生育率之和7.晚育率:一定时期内符合晚育年龄妇女的初次生育数与全部第一胎出生人数之比,它说明在第一胎生育中符合晚育要求出生的婴儿所占比重。

晚育率=该时期符合晚育年龄妇女的初次生育数/一定时期全部第一胎的出生人数×100%8.计划生育率: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年)符合计划生育要求的出生人数与同一时期出生人数之比。

一般以每一百个出生婴儿中符合计划生育要求出生的婴儿数表示。

计划生育率=一年内符合计划生育要求的出生人数/年出生人数×100 %二、生育模式(一)传统社会的生育模式:死亡率导向的多育模式。

(二)工业社会的生育模式:低死亡率,低生育率,人类的生育从自然型走向人为的控制型。

(三)发展中国家的生育模式——以中国为例:人口生育模式从解放前的死亡率控制的多育模式经历低死亡的多育模式转向自觉控制生育数量的模式。

中国出生人口人口老龄化率育龄妇女情况及各年龄段人口分析

中国出生人口人口老龄化率育龄妇女情况及各年龄段人口分析

中国出生人口人口老龄化率育龄妇女情况及各年龄段人口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

人口老龄化是指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逐渐增加的现象。

同时,随着一系列的政策调整,中国的育龄妇女情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本文将对中国的出生人口、人口老龄化率以及育龄妇女情况及各年龄段人口进行分析。

首先,来看中国的出生人口情况。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出生人口数量在过去几年中呈现下降的趋势。

这与中国实施的独生子女政策有直接的关系,独生子女政策限制了每对夫妇只能生育一个孩子。

随着这一政策的实施,中国的出生人口数量从1980年代开始显著降低。

然而,近年来政府逐渐放宽了生育政策,允许某些特定条件下的夫妇可以生育二孩。

这一政策的放宽有望提高中国的出生人口数量,但在短期内并未显著改变人口老龄化的趋势。

其次,人口老龄化率是一个国家人口老龄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根据统计数据,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率在不断上升。

人口老龄化率可以通过计算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得出。

这一比例的上升说明了中国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

人口老龄化率的上升主要是由于两个原因:一是老年人口的增加,二是一系列的社会和经济因素导致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下降。

人口老龄化率的上升将带来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如养老保障和医疗资源的压力增加等。

然后,我们来看中国的育龄妇女情况。

随着女性地位的提升,中国的育龄妇女意愿降低的问题不断凸显。

育龄妇女是指在15岁至49岁之间的女性群体,育龄妇女的数量和生育意愿直接影响着出生人口的数量。

在中国,由于一系列的社会和经济因素的影响,育龄妇女的数量逐渐减少。

一方面,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女性开始更注重事业的发展而推迟生育。

另一方面,社会竞争压力不断加大,养育孩子的成本和压力也逐渐增加,导致一些夫妻选择不生育或者只生育一个孩子。

最后,我们来看各个年龄段的人口分析。

根据中国的人口统计数据,中国的人口结构逐渐趋于老龄化。

中国育龄妇女与生育现状及人口走向研究报告

中国育龄妇女与生育现状及人口走向研究报告

中国育龄妇女与生育现状及人口走向研究报告近年来,中国人口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中国育龄妇女与生育现状以及人口走向引起了广泛的研究与讨论。

一、中国育龄妇女现状在中国,育龄妇女是指15-49岁的妇女,这一群体对于人口增长和国家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中国的育龄妇女总数为3.2亿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4%。

其中,15-29岁的年轻女性占总育龄妇女的57%,大约有1.83亿人。

同时,30-49岁的中年妇女占育龄妇女总数的43%,约有1.37亿人。

可以看出,中国的育龄妇女总体规模庞大,呈现年轻化和中年化的双重特征。

二、中国生育现状中国的生育现状在近几十年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政府实施了独生子女政策,以控制人口增长。

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生育率的提高,导致了全国生育率的下降。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生育率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一度下降到每对夫妻的孩子数为1.5个左右,然而在21世纪初期,生育率开始略有回升,到2016年,生育率达到每对夫妻的孩子数1.7个。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家庭观念的改变,中国的生育率在近年来又开始回落,根据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2019年的生育率约为每对夫妻的孩子数1.6个。

可以看出,中国的生育率虽有所回升但依然相对较低,人口增长面临着挑战。

三、中国人口走向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变革的进行,人口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中国现在正处于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阶段,这主要是由于生育率的下降以及人口寿命的延长所致。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老年人口比例不断攀升,尤其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比较大。

截至2019年底,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约为2.5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7.9%。

与此同时,15-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比有所下降,为64.3%,这表明了劳动力供给的相对减少。

在这样的人口背景下,中国的人口走向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上海市黄浦区2014年出生监测分析

上海市黄浦区2014年出生监测分析

上海市黄浦区2014年出生监测分析目的分析黄浦区出生人口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制订公共卫生政策提供依据。

方法通过上海市出生医学信息系统收集2014年黃浦区出生登记信息,对生育水平、出生性别比和破宫产率进行分层分析,探索其影响因素。

结果2014年黄浦区户籍人口的总生育率为45.67‰,总和生育率为1.17,生育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

非户籍人口的出生性别比达113.9,严重偏离正常范围。

沪籍和非沪籍的破宫产率分别高达49.54%和45.62%,均高于wHO推荐的15%的警戒水平。

结论出生监测信息的利用反映了人群生育水平和生育特征,显示了计划生育政策的转折点,也明确了控制出生性别比、降低破宫产率将是今后卫生部门需加强的重点。

标签:出生监测;生育率;出生性别比;破宫产中图分类号:R 174 文献标志码:A出生监测工作是我国综合疾病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长期、系统、连续地收集人群的出生资料,并进行整理、审核和综合分析,了解人群的生育水平、婴儿健康状况、妇幼卫生资源需求情况。

黄浦区从2004年开始进行覆盖全区全人群的出生登记工作,并于2008年建立了出生医学信息网络直报信息系统,实现了出生登记的网络信息化管理。

其监测结果可以反映一定历史时期和社会经济状况下人群健康状况、妇幼保健工作状况和医疗卫生水平及人口变化趋势和规律,从而为制定妇幼卫生保健策略和人口发展战略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人口资料来源于上海市公安局定期公布的人口数和人口结构。

出生数据来源于上海市出生登记信息系统,该系统为全人群登记系统,覆盖全市所有法定接产医院,登记每例婴儿出生信息。

本数据为2014年黄浦区户籍活产儿信息和黄浦区接产医院出生的非上海市户籍活产儿信息。

1.2指标生育水平:生育水平采用粗出生率、总生育率、年龄别生育率和总和生育率衡量总和生育率=5×各年龄组生育率之和(妇女按每5岁间隔分组);出生人口结构:出生人口结构采用出生人口性别比衡量1.3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Microsoft Office Access进行数据的整理与核查,并采用统计软件SAS 9.2进行统计学分析。

03-1都江堰目录下册(1)

03-1都江堰目录下册(1)

目录下册第二部分长表数据资料第一卷概要1-1 各地区户数、人口数和性别比 (858)1-2 各地区分性别的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人口 (870)1-3 各地区分年龄、性别的人口 (882)1-4 全市分年龄、性别的人口 (930)第二卷民族2-1 全市各民族分性别、行业的人口 (935)2-2 全市各民族分性别、职业的人口 (942)2-3 全市各民族分性别的未工作人口 (945)2-4 全市各民族分性别、婚姻状况的15岁及以上人口 (949)2-5 全市按民族、生育孩次分的育龄妇女人数(2009.11.1-2010.10.31) (951)2-6 全市各民族15-64岁妇女平均活产子女数和平均存活子女数 (953)第三卷受教育程度3-1 全市分学业完成情况、性别、受教育程度的6岁及以上人口 (957)3-2 全市分年龄、性别、学业完成情况的6岁及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958)第四卷就业4-1 各地区分性别的16岁及以上人口的就业状况 (975)4-2 全市分年龄、性别的16岁及以上人口的就业状况 (977)4-3 全市分受教育程度、性别的16岁及以上人口的就业状况 (981)4-4 各地区分性别、行业大类的就业人口 (982)4-5 全市分年龄、性别、行业大类的就业人口 (1008)4-6 全市分受教育程度、性别、行业中类的就业人口 (1021)4-7 各地区分性别、职业中类的就业人口 (1051)4-8 全市分年龄、性别、职业中类的就业人口 (1067)4-9 各地区分性别、受教育程度的就业人口 (1075)4-10 各地区分性别、周工作时间的正在工作人口 (1077)4-11 全市分年龄、性别、周工作时间的正在工作人口 (1079)4-12 全市分性别、行业中类、周工作时间的正在工作人口 (1080)4-13 全市分性别、职业小类、周工作时间的正在工作人口 (1140)4-14 各地区分性别、未工作原因的失业人口 (1194)4-15 全市分年龄、性别、未工作原因的失业人口 (1196)4-16 全市分受教育程度、性别、未工作原因的失业人口 (1197)4-17 各地区分性别、未工作时间的失业人口 (1198)4-18 全市分年龄、性别、未工作时间的失业人口 (1200)4-19 全市分受教育程度、性别、未工作时间的失业人口 (1201)4-20 各地区分性别、未工作原因的非经济活动人口 (1202)4-21 全市分年龄、性别、未工作原因的非经济活动人口 (1204)4-22 全市分受教育程度、性别、未工作原因的非经济活动人口 (1205)第五卷婚姻5-1 各地区分性别、婚姻状况的15岁及以上人口 (1209)5-2 全市分性别、职业、婚姻状况的人口 (1221)5-3 全市分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的人口 (1222)5-4 全市分初婚年龄、性别、初婚年份的人口 (1238)5-5 全市分年龄、性别、初婚年龄的人口 (1249)5-6 全市分性别、受教育程度、初婚年龄的人口 (1258)第六卷生育6-1 各地区分性别、孩次的出生人口(2009.11.1-2010.10.31) (1262)6-2 全市按年龄、受教育程度、生育孩次分的育龄妇女人数(2009.11.1-2010.10.31) (1280)6-3 全市育龄妇女分年龄、孩次的生育状况(2009.11.1-2010.10.31) (1296)6-4 各地区育龄妇女年龄别生育率及总和生育率 (1297)6-5 各地区按活产子女数分的15-64岁妇女人数 (1303)6-6 全市按受教育程度、活产子女数分的15-64岁妇女人数 (1309)6-7 全市按职业、活产子女数分的15-64岁妇女人数 (1309)6-8 各地区按存活子女数分的15-64岁妇女人数 (1310)6-9 全市按受教育程度、存活子女数分的15-64岁妇女人数 (1316)6-10 全市按职业、存活子女数分的15-64岁妇女人数 (1316)6-11 各地区15-64岁妇女平均活产子女数和平均存活子女数 (1317)6-12 全市按年龄分的15-64岁妇女平均活产子女数和平均存活子女数 (1323)6-13 全市按受教育程度分的15-64岁妇女平均活产子女数和平均存活子女数 (1324)第七卷迁移和户口登记地7-1 全市按现住地、户口登记地类型分的户口登记地在外乡镇街道人口 (1327)7-2 全市按现住地、职业和性别分的户口登记地在本省其他乡镇街道人口 (1331)7-3 全市按现住地、职业和性别分的户口登记地在外省人口 (1349)7-4 全市按现住地、户口登记地、孩次分的2009.11.1-2010.10.31有过生育的妇女人数 (1367)7-5 全市按现住地、户口登记地类型、受教育程度分的户口登记地在本省其他乡镇街道人口 (1379)7-6 全市按现住地、户口登记地类型、受教育程度分的户口登记地在外省人口 (1403)7-7 全市按现住地和出生地分的人口 (1427)7-8 全市按现住地和五年前常住地分的人口 (1451)第八卷老年人口8-1 各地区分性别、健康状况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 (1477)8-2 全市分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 (1489)8-3 全市分性别、婚姻状况、健康状况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 (1491)8-4 全市分性别、主要生活来源、健康状况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 (1491)8-5 各地区分性别、主要生活来源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 (1492)8-7 全市分年龄、性别、主要生活来源的45岁及以上人口 (1510)8-8 全市分性别、婚姻状况、主要生活来源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 (1516)8-9 全市分性别、婚姻状况、主要生活来源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 (1517)第九卷住房9-1 各地区按住房用途、建筑层数、承重类型分的家庭户户数 (1521)9-2 各地区按住房建成年代分的家庭户住房状况 (1533)9-3 各地区按住房设施状况分的家庭户户数 (1551)9-4 各地区按住房来源分的家庭户户数 (1569)9-5 各地区按月租房费用分的家庭户户数 (1575)9-6 各地区按住房来源分的同时拥有厨房和厕所的家庭户户数 (1581)9-7 全市按户主的受教育程度、住房来源分的家庭户户数 (1587)9-8 全市按户主的受教育程度、月租房费用分的家庭户户数 (1587)9-9 全市按户主的职业、住房来源分的家庭户户数 (1588)9-10 全市按户主的职业、月租房费用分的家庭户户数 (1588)9-11 全市按户主的职业分的家庭户住房状况 (1589)9-12 全市按户主的职业、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的家庭户户数 (1589)第三部分附录附录一都江堰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 (1593)附录二全国人口普查条例 (1595)附录三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方案 (1599)附录四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表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表短表 . (1604)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表长表 (1606)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表短表(供港澳台和外籍人员使用) (1608)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死亡人口调查表 (1610)附录五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表填写说明 (1612)附录六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长表抽样工作细则 (1628)附录七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 (1634)。

人口学题库 (1)

人口学题库 (1)

1.人口: 指生活在特定社会制度、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是一个社会各种文化、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基础。

2.粗出生率: 表示某地某年平均每千人口中的出生(活产)人数。

3.总和生育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年龄别生育率之和,是指一名妇女如果像统计年那样度过她的生育期,她一生可能生育的子女数。

4.婴儿死亡率: 指一定地区在某年内未满周岁的婴儿死亡人数与活产婴儿数的比率,以千分数表示。

5.人口迁移: 指人口居住地 (空间位置) 永久性的改变,包括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6.人口转变: 对人口再生产模式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规律的总结。

7.人口老龄化: 指某一人口总体中老年人口( 65 岁及以上)的比重逐渐增加的过程,特别是指在年龄结构类型已属年老型的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继续上升的过程8.性别比: 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男女两性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通常用百分比来表示。

9.人口经济密度: 人口密度是单位面积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数。

它是表示世界各地人口的密集程度的指标。

通常以每平方千米或每公顷内的常住人口为计算单位。

经济密度是指区域国民生产总值与区域面积之比。

其是指单位面积土地上经济效益的水平,一般以每平方千米土地的产值来表示。

它表征了城市单位面积上经济活动的效率和土地利用的密集程度。

10.承载力: 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就人口规模而言,环境承载力指该地区的资源环境为维持生存必须的最低生活标准所能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即人口数量的极限。

11.可持续发展 : 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3.人口红利: 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力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成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人口再生产与其基本变量的内在联系:出生率b、死亡率db>d 人口数量增加,人口再生产规模扩大,表现为扩大再生产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