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第一讲 练习题

合集下载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四散文阅读第一讲散文常识、高效读文及选择题突破练习含解析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四散文阅读第一讲散文常识、高效读文及选择题突破练习含解析

第一讲散文常识、高效读文及选择题突破突破一掌握散文的基本常识散文,是专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是一种篇幅较小、笔调灵活、形式多样的文学形式。

一、散文特点1.形散神不散。

这是散文的基本特点。

可以说散文的这一基本特征决定了读懂散文的难度要远高于读懂小说。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地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二、散文分类1.叙事散文。

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

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

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例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以记事为主的散文。

2.抒情散文。

这类散文也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

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

3.写景散文。

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

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地表现主题。

4.哲理散文。

善于抓住哲理闪光的瞬间,形诸笔墨,写就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美文。

时常涵咏这类美文,自然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熏陶,洗礼和升华,这种内化作用无疑是巨大的。

三、阅读方法散文阅读,重点是把握其“形”与“神”的关系。

散文阅读应注意以下几点:1.读散文要识得文眼。

凡是构思精巧、富有意境或写得含蓄的诗文,往往都有“眼”的安置。

鉴赏散文时,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妙用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

中考阅读题《人生第一课》的参考答案

中考阅读题《人生第一课》的参考答案

中考阅读题《人生第一课》的参考答案《人生第一课》这是一家普通的幼儿园,刚刚人园的儿童被老师带进图书馆,接受他们的人生第一课。

“孩子们,我来给你们讲个故事。

”于是,老师从书架上抽下一本书,讲了一个很浅显的童话。

“孩子们,”老师讲完故事后说,“这个故事就写在这本书中,这本书是一个作家写的。

你们长大了,也一样能写这样的书。

”老师停顿了一下,接着间:“哪一位小朋友也能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一位小朋友立即站起来:“我有一个爸爸,还有一个妈妈,还有我……”幼稚的童声在空中回荡。

然而,老师却用一张非常好的纸,很认真、很工整地把这个语无伦次的故事记录下来。

“下面,”老师说,“哪位小朋友来给这个故事配个插图呢?”又一位小朋友站了起来,画一个“爸爸”,画一个“妈妈”,再画一个“我”。

当然画得很不像样子,但老师同样认真地把它接过来,附在那一页故事的后面,然后取出一张精美的封皮纸,把它们装钉在一起。

封面上,写上作者的姓名和插图者的姓名,“出版”的年、月、日。

老师把这本“书”高高地举起来:“孩子们,瞧,这是你们写的第一本书。

孩子们,写书并不难,你们还小,所以只能写这本小书;但是,等你们长大了,就能写大书,就能成为伟大的人物。

”人生第一课结束了,在不知不觉之中,孩子们受到了某种“灌输”。

《人生第一课》阅读题:1、请写出画横线句子中引号的用法:(1分)2、比较下面的句子,请写出画线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2分)①老师却用一张非常好的纸,很认真,很公正地把这个语无伦次的故事记录下来。

②老师却用一张非常好的纸,把这个语无伦次的故事记录下来。

3、读第⑦自然段,根据提示,请从第②至第⑥自然段中概括“人生第一课”是怎样在“不知不觉”中一步步进行的。

(3分)提示:上课开始了,老师给孩子们讲了一个很浅显的童话。

4、请问在人生第一课里,孩子们到底学到了什么?请用原文回答,孩子们的哪些表现说明了这一点?(2分)5、你认为文中的老师是怎样的一位老师?说说你是如何看待这种灌输的?(2分)《人生第一课》参考答案:1、特制强调。

部编语文五年级【阅读理解】训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答

部编语文五年级【阅读理解】训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答

部编语文五年级【阅读理解】训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阅读理解题和答案第一讲、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技法指导】要理解句子或文章的意思,我们往往需要借助一些重点词语来体会。

那我如何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呢?1.联系上下文词句的字面义来理解词语意思。

有的词语,前面或后面的句子已经充分地表达了它的意思,我们只要从这个词语的上下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去理解提炼就可以。

如《草原》一课中的“洒脱”一词。

它出现在句子“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中,我们联系下文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就能理解“洒脱”的意思是“不拘束”。

2.联系语境,结合词语的感情色彩来理解词语意思。

如《窃读记》中的贪婪”一词。

这个词语一般情况下是贬义词,形容非常贪心,但在本文中我们就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

¨贪婪”岀现在“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这个句子中,通过本段的阅读我们知道这是形容作者非常急切地读书,从而表现了她非常喜欢看书。

3.近义词替代理解词语的意思。

有些词语的意思我们可以直接用近义词来解释,也就是把它的一个近义词放进文句中,看看有没有改变原句的意思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我既腼腆又得意扬扬”一句中的“腼腆”一词,我们就可以直接用它的近义词“害羞”来解释。

4.组词理解词语的含义。

有的词语,我们可以直接用这个词语中的每个字去组词,然后通过所组的词语去理解它的含义。

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我敬仰我的父亲”一句中的“敬仰”一词,就可以分别用“敬”和“仰”去组成“尊敬”“仰慕”这两个词语,这两个词语就可以解释“敬仰”的意思。

【典例分析】童年趣事每个人都有童年,而童年趣事就像海边那各色各样的贝壳,在海水的陪伴下闪闪发光,散发着五颜六色的光彩,数都数不完。

而至今,我的手上还握着那一枚最闪亮的贝壳,那也正是我最难忘的一件童年趣事。

记得小时候,我家院子里有一棵在我出生时种的橘树。

我经常拿小刀在树千上刻个记号,天天去测量自己是否长高。

人生的第一课阅读题及答案

人生的第一课阅读题及答案

人生的第一课阅读题及答案篇一:人生第一课阅读答案这是一家普通的幼儿园,刚刚人园的儿童被老师带进图书馆,接受他们的人生第一课。

孩子们,我来给你们讲个故事。

于是,老师从书架上抽下一本书,讲了一个很浅显的童话。

孩子们,老师讲完故事后说,这个故事就写在这本书中,这本书是一个作家写的。

你们长大了,也一样能写这样的书。

老师停顿了一下,接着间:哪一位小朋友也能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一位小朋友立即站起来:我有一个爸爸,还有一个妈妈,还有我幼稚的童声在空中回荡。

然而,老师却用一张非常好的纸,很认真、很工整地把这个语无伦次的故事记录下来。

下面,老师说,哪位小朋友来给这个故事配个插图呢?又一位小朋友站了起来,画一个爸爸,画一个妈妈,再画一个我。

当然画得很不像样子,但老师同样认真地把它接过来,附在那一页故事的后面,然后取出一张精美的封皮纸,把它们装钉在一起。

封面上,写上作者的姓名和插图者的姓名,出版的年、月、日。

老师把这本书高高地举起来:孩子们,瞧,这是你们写的第一本书。

孩子们,写书并不难,你们还小,所以只能写这本小书;但是,等你们长大了,就能写大书,就能成为伟大的人物。

人生第一课结束了,在不知不觉之中,孩子们受到了某种灌输。

阅读题:1、请写出画横线句子中引号的用法:(1分)2、比较下面的句子,请写出画线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2分)①老师却用一张非常好的纸,很认真,很公正地把这个语无伦次的故事记录下来。

②老师却用一张非常好的纸,把这个语无伦次的故事记录下来。

3、读第⑦自然段,根据提示,请从第②至第⑥自然段中概括人生第一课是怎样在不知不觉中一步步进行的。

(3分)提示:上课开始了,老师给孩子们讲了一个很浅显的童话。

4、请问在人生第一课里,孩子们到底学到了什么?请用原文回答,孩子们的哪些表现说明了这一点?(2分)5、你认为文中的老师是怎样的一位老师?说说你是如何看待这种灌输的?(2分)参考答案:1、特制强调。

2、使描写更具体。

全国通用小升初语文记叙文阅读之概括题练习题(含答案)

全国通用小升初语文记叙文阅读之概括题练习题(含答案)

第一讲概括题课后作业一、《挪树》(着重练习第6题)(1)院子里那株腊梅奄奄一息了。

它长得不是地方,旁边是一个垃圾桶,垃圾车常年地擦它、蹭它、碾它,原来风姿飘逸的它,便渐渐枝折叶落,瘦弱得仅剩可怜巴巴几条筋,眼见得便要“零落成泥碾作尘”了……老花匠来了。

我劝老花匠挪一挪衰弱的“千金”。

院子向阳一侧长着一排腊梅,其中刚好空缺一个位置。

(2)“人挪活,树挪死。

”有人说。

“腊梅会挪死吗?”我有点担心。

(3)老花匠提着锄头、铲子来了。

他铲开了!刨开了!瘦小的腊梅,却有并不瘦小的根须,它是一株已经成熟的腊梅啊!它的根须长长的在地下漫延。

老花匠用铲子把四周的根须全产断了!他又抡起锄头,朝几根甘蔗粗细的主根砍去。

锄落之处,铮铮有声。

发声之处,竟露出白生生的断裂开的主根,像断裂的骨骼,白得骇人。

(4)我的心一阵悸动:“它会死吗?”(5)“死不了!”老花匠漫不经心地回答。

(6)“可不能把它的主根砍断!”(7)“不砍断怎么挪呀!”老花匠依然是那种职业性的残酷。

(8)不能不承认,为挪这株腊梅,老花匠挖的洞又深又大。

然而这株腊梅的根更深更大。

要挪动它,非砍断一些根根蔓蔓不可,哪怕伤筋动骨,也是出于无奈。

谁让这株腊梅在这块土地上生长了那么长的时日呢?(9)“嚓!嚓!嚓!”一铲,一铲,一铲……“喀!喀!喀!”一锄,一锄,一锄……腊梅的根须与这块热土的联系一一割断了。

“嘎吱”一声,老花匠一脚蹬过去,最后的最粗的主根断开了。

我仿佛听到了腊梅的呻吟。

腊梅在阵痛中出土了!独立了!老花匠像拎着一头刚被宰割的小猪,抓着枝条拖着它走到那个已挖好了坑的空缺的位置上。

腊梅的根须仍带着一团老土。

那老土依然沉重。

独立了的腊梅带着一团老土的根埋了下去。

腊梅瘦骨嶙峋地立着。

它会死吗?(10)晚上,雷电大作,大雨下了个透!翌日,那株腊梅仅剩的几片叶子仍在枝丫上,仍是绿的。

又过了几天,叶子还是绿的。

又长出了几片新叶。

又抽出了几条新枝……腊梅新生了!(11)尽管它比那一排丰满秀美的腊梅显得矮小,但它总算逃脱了垃圾车的劫难。

五六年级阅读-练习和答案

五六年级阅读-练习和答案

第一讲、了解情况及做阅读题目的一般步骤一、习题练习,把你在做阅读理解题中的困难或困惑写下来,并和大家交流。

《他要感谢那只手》感恩节的前夕,美国芝加哥的一家报纸编辑部向一位小学女教师约稿,希望得到一些家境贫寒的孩子画的图画,图画的内容是:他想感谢的东西。

孩子们高兴地在白纸上描画起来。

女教师猜想这些贫民区的孩子们想要感谢的东西是很少的,可能大多数孩子会画上餐桌上的火鸡或冰淇淋等。

当小道格拉斯交上他的画时,她吃了一惊,他画的是一只手。

是谁的手?这个抽象的表现使她迷惑不解。

孩子们也纷纷猜测。

一个说:“这准是上帝的手。

”另一个说:“是农夫的手,因为农夫喂了火鸡。

”女教师走向小道格拉斯——一个皮肤棕黑色,又瘦又小,头发卷曲的孩子桌前,弯腰低头问他能告诉我你画的是谁的手吗这是你的手老师孩子小声答道她回想起来了,在放学后,她常常拉着他粘乎乎的小手,送这个孩子走一段。

他家很穷,父亲常喝酒,母亲体弱多病,没有工作,小道格拉斯破旧的衣服总是脏兮兮的。

当然,她也常拉别的孩子的手。

可这只老师的手对小道格拉斯却有非凡的意义,他要感谢这只手。

我们每个人都有要感谢的,其中()有物质上的给予,()有精神上的支持,诸如得到了自信和机会。

对很多给予者来说,也许,这种给予是微不足道的,可它的作用却难以估计。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尽自己的所能,给予别人。

(1)给第5、6自然段缺标点符号的地方加上标点符号。

(2)在第8自然段中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3)为什么说“这只老师的手对小道格拉斯却有非凡的意义”?(4)假如给你一个同样的主题——“我想感谢……”,请你画一画,你会画什么?为什么?参考答案:(1):“ ?” “ ,。

”。

(2)参考:不仅……还……(3)因为小道格拉斯家庭不幸福,得不到温暖,老师每天拉他的手,让他感受到了关心与温暖。

(4)略。

你的困惑或困难:交流之后的感悟:二、探讨归纳做阅读题的一般步骤。

1、说说一拿到阅读题你是怎么来做的?2、归纳做阅读理解题的一般步骤通读全文,把握文章的主旨(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认真审题,带着问题回到课文扫描大致位子认真阅读相关段落,筛选组合信息按规范表达出来5、文中画波浪线处“她儿子的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得以延续”“另一种形式”是指6、倒数第二自然段中母亲的话“……只是我这样老的器官不知还能不能派上用场”的意思是什么?(1)最后她缓缓地说:“这个母亲实在了不起!只是,我这样老的器官,不知还能不能派上用场?”(2)bīn shǎnɡ(3)仁慈中断平静(4)万一“我”遭不测,警察和救护人员赶到现场,翻开驾驶执照一眼就能看见“捐献者”三个字的小红点,就会立即拿我的器官去解救另一个垂危的生命。

比较文学概论练习及答案

比较文学概论练习及答案

比较文学概论练习及答案《比较文学概论》练习及答案第一讲练习题一、填空题1. 比较文学是一种文学研究,它研究的的各种现象以及其间的各种关系。

2.研究一国之内的、和被称为国别文学研究.3.总体文学研究超越国家、民族、语言界限的那些、、和。

4.互证是以不同文学为例证,以达进一步的共识。

5.比较文学除研究文学间的种种现象之外,还研究等诸多方面的联系,这就是文学的。

6.文化发展是通过和两种作用来进行的。

7.文化转型是指在某一特时期内,文化发展明显产生,同时又进行急邃的。

8.20世纪后半叶,人类经历着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大转型,即在以外,也得到蓬勃发展。

9.如果没有不同文化间的、,我们的文化就会变成一片文化沙漠。

10.比较文学在与他种文学的交往中,以、、、为己任,是沟通各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二、名词解释1.文化转型时期2.互证3.横向开拓三、简答题1.什么是逻辑学范式?2.什么是现象学范式?3.文学研究的两种不同层次指的是什么?4.简述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割据主义。

5.文化转型的原因四、论述题谈谈对人类文化的多元发展的认识。

练习答案一、填空题1. 存在于不同文化中不同文学之间2. 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3. 文学运动文学题材文体和技巧4. 寻求对某些共同问题的相同或不同的应合5. 文学与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跨学科研究6. 认同离异7. 危机和断裂重组和更新8. 逻辑学范式现象学范式9. 和而不同多元并存10. 互为主观互为语境互相参照互相照亮二、名词解释1、文化转型:文化转型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文化发展明显产生危机和断裂,同时又进行急遽的重组与更新。

如西方的文艺复兴、中国的魏晋六朝和五四时期。

2、互证:是以不同文学为例证,寻求对某些共同问题的相同和不同的应和,以达到进一步的共识。

3、横向开拓:横向开拓是一种文化外求,外求的方向大致有三:一是外求于他种文化;二是外求于同一文化地区的边缘文化;三是外求于他种学科。

第一讲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考点概述(解析版)

第一讲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考点概述(解析版)

第一讲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考点概述(解析版)第一讲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考点概述(解析版)近年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在各类考试中越来越受重视。

非连续性文本是指由多个段落、句子或短语构成,旨在提供分散信息,要求读者进行整合、推理和判断的文本形式。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一、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及特点;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考点与解析。

一、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及特点非连续性文本是一种不按照传统顺序排列的文本形式,它不同于线性文本,需要读者通过整合、推理和判断来准确理解信息。

以下是非连续性文本的几个特点:1. 分散信息:非连续性文本中的信息被分散在不同的段落、句子或短语中,读者需要通过对这些信息的辨别和整合,得出完整的理解。

2. 上下文依赖: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理解信息往往需要依赖上下文,通过理解和分析文本之间的关系,才能得出准确的推理和判断。

3. 隐含信息:非连续性文本中常常存在着隐含的信息,读者需要通过推断和推理来获取这些隐含信息,并加以运用。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考点与解析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中,考生需要具备以下几个能力:1. 信息辨别能力:考生需要迅速识别和辨别出文本中的重点、关键词汇,从而筛选出有效信息并进行整合。

2. 上下文理解能力:考生需要通过分析文本之间的逻辑关系、语法关系,准确理解文本表达的含义。

3. 推理能力:考生需要根据已有信息进行推理,获取隐含的信息,并在解题过程中加以运用。

4. 判断能力:考生需要根据文本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分辨是非、真伪和假设等。

下面以一道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例题进行解析:文本A:研究表明,婴儿在最初的几个月里,通过观察周围环境来获取信息,并通过对声音、表情和动作的模仿来学习和发展。

这一过程被称为“社会性互动”。

文本B:另一项研究发现,婴儿的社会性互动与其智力发展密切相关。

经过长时间的观察,研究者发现,那些在社会性互动中表现积极的婴儿往往在智力上的发展更快。

题目:文本A和文本B共同要传达的主要信息是什么?解析:通过阅读文本A和文本B,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婴儿的社会性互动对其智力发展有积极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习题经典精讲
(一)
“无价”保姆
眼看妻子的产假将满,年幼的儿子急需找人照应。

妻是外地人,她的父母是(指望、期望)不上了;我虽出生在本市,但父母居住在四十里外的乡下,且他们年事已高。

思虑再三,我和妻商定,干脆花钱雇个保姆得了。

当日,我就在自己供职的晚报中缝登了一则招聘启事:急需保姆一名,身体健康,有带小孩经验,月薪300元,包吃住。

在联系人一栏中,我留下了自己的姓名和办公室的电话号码。

果然,报纸摆上报摊两个小时不到,就有人打来电话。

对方是一名三十几岁的大嫂,她在详细(询问、咨询)了我家住址和宝宝的出生时间后,最终抛出自己的条件:一是300元报酬太低,要求涨到350元;二是声明双休日同样放她假。

天哪,把我们当作什么人了?我们夫妇俩可都是工薪阶层啊。

我妻子单位效益不好,辛辛苦苦上一个月班,才挣400多元钱,出300元钱雇保姆已是咬牙已久了;而且,我和妻周六、周日单位加班是常事,到时候宝宝朝哪里送?总不至于再雇钟点工吧。

接下来的几天,又有许多电话打进,姑娘、大嫂、阿姨……什么样的人都有。

有农村小姑娘提出,做保姆可以,但三年期满后得帮着在城里找工作;有下岗女工要求,做保姆可以,但只管带小孩不管洗衣、烧饭等家务;有退休老阿姨坚持,做保姆可以,但只限白天夜间不问……更多的人只是问问情况,便以“考虑考虑再说”告终。

一个星期过去了,找保姆的事毫无进展。

我与妻急得焦头烂额。

实在找不到保姆,只有一条路可走:让妻辞职,做全职家庭妇女。

这样一来,我肩上的担子可就更重了:一个人要养活三口之家哩!
星期一上午,我(心事重重、忐忑不安)地走进办公室。

同事小李神秘地告诉我,“刚才有一个老阿姨打进电话,说愿意到你家做保姆,不要一分钱报酬,只管吃住就行。


还有这等好事?我既惊喜又(疑惑、怀疑)。

办公室里的气氛开始活跃起来,同事们就此展开了充分的想像。

有的说,老阿姨是个菩萨心肠活雷锋,她可能舍不得孩子;有的说,老阿姨可能没有子女,她是想体验一下做奶奶的乐趣;小李的猜测最离谱:老阿姨说不定是老范编的《银发世界》版的忠实读者,她这是在追星呢……
“对了,她说过怎么联系没有?”我差点把正经的事忘了。

小李似乎还陶醉在自己的奇思妙想中,“让你9点钟到3路公交车站接她。


管她是谁,只要乐意带小孩就行。

我一路吹着口哨,自行车蹬得像要飞起来似的。

离3路公交车站还有五六十米,我就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寻觅目标,“粗心的老阿姨,怎么忘了说她长得什么样。

穿什么样的衣服?”正当我懊恼之时,突然一个熟悉的身影映入眼帘:花白的头发,满脸的皱纹,脚下的篮子里是一捆捆沾着新鲜泥屑的青菜、葱、大蒜……
啊,我的娘?!
1、划掉文中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

2、解释词语:
熙熙攘攘——
焦头烂额——
3、本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4、写出你对题目的理解。

5、请你用直线画出描写母亲的句子并写出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中心。

(二)
谁也不能给你施舍给你未来
那只是一条非常普通的围巾,可对于贫困的玛娅和她的妈妈来说,它是那么地漂亮,那么地可望而不可及。

那天,玛雅看到妈妈的手轻轻掠过那条围巾时,有一个声音在心底告诉她,妈妈需要那条围巾。

卖围巾的货主人是个满脸慈祥的老人,岁月染白了他的头发和胡须,也在他脸颊上刻满了年轮的印迹。

如果他穿件红色衣服,带顶红色圣诞帽一定像极了传说中的圣诞老人。

跟眼前的这个老人一定很好大交道。

每次进到店里,玛娅都会情不自禁地盯着那条围巾看一会儿,眼睛里闪烁着异样的光芒。

货主老人留意到了她,和蔼地问:“小姑娘,你想买下它吗?我可以便宜一点卖给你。


玛娅摇摇头窘迫地跑开了,因为她的口袋里连一个硬币也没有。

那年的冬天越来越冷了,寒风凛冽,雪花漫天。

望着妈妈劳作时肩上披着雪花,玛娅心疼极了。

要是妈妈的脖子上有条围巾,也许就不会那么冷了。

玛娅手里紧紧地攥着妈妈送给她的那串珍珠项链,在雪地里跑了很远很远的山路。

听妈妈说,那串项链是祖上传下来的宝贝,能值不少钱。

但玛娅只想用它换回来一条围巾给妈妈。

风雪中,她不知道摔了多少跤,多少次跑掉了鞋子。

玛娅颤抖着双手把那串珍珠项链放到货主老人手里,说:“我是太需要它了。

我把项链押在您这儿,等我有钱了,再把它赎回去行吗?”
“要是让你妈妈知道了你把这么贵重的项链押给我了,她会伤心的,你知道吗?”货主老人说。

玛娅急了:“那您赊给我一条围巾吧,求求您了,我有了钱一定会把钱送来的。

”说过,她可怜的盯着货主老人,等待他的怜悯。

货主老人轻轻地抚摸着她的脑袋,和蔼地微笑着说:“爷爷知道你是个很有爱心的姑娘。

可是。

这条围巾我还是不能赊给你。

不过我答应你,这条围巾会一直为你留着,等你凑够了钱再来买走它。


玛娅走出小店,风暴般的忧伤充斥着她的心,眼泪一下子就流了出来。

她开始有一点恨那个货主老人,他真是太小气了!
整个漫长的寒假,玛娅都非常忙碌。

忙着在垃圾堆里找那些废塑料和旧报纸;忙着在山坡上采一些可以做药材的野草。

这一切,她都是背着妈妈偷偷干的。

在她努力地为得到那条围巾付出辛勤汗水的同时,冬天很快就过完了,可她攒的钱还是不能把它买回来。

第二年春天,上初一的玛娅意外地收到了一个包裹。

里面是那条让她魂牵梦萦的美丽的围巾,还有一封信。

信是货主老人的孙女写来的,她在信里说:给你寄这条围巾和写这封信是我爷爷临终前的遗愿,爷爷说他不是不想赊给你一条围巾,他只是想让你明白,要想得到自己梦寐以求的东西或实现自己的理想,应该靠自己的双手,而不是靠别人廉价的怜悯或者施舍。

爷爷说希望你能原谅他的无情。

看完信,玛娅潸然泪下。

她终于明白,其实谁也不能施舍给我们未来,除了自己。

1、第4段中画线句子“那年的冬天越来越冷了,寒风凛冽,雪花漫天。

”运用了什么描写
方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的描写方法:
作用:
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字的含义。

“每次进到店里,玛雅都会情不自禁地盯着那条围巾看一会儿,眼睛里闪烁着异样的光芒。


3、根据提示,将玛雅对货主老人情感变化过程的词语填写在下列括号里。

()——()——感动
4、这篇文章中刻画了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玛雅,一个是老人,你最喜欢哪个人物?说说
理由。

5、联系全文内容,说说文题《谁也不能施舍给你未来》的含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