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作孚的教育思想及影响
论卢作孚的教育优先观及实践.正文

引言卢作孚先生是一位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举足轻重的,著名爱国教育家。
“五十年代中期,毛主席在和黄炎培先生等谈到我国民族工业发展过程时,又曾举出我国实业界有四个人不能忘记, 他们是‘搞重工业的张之洞、搞化学工业的范旭东、搞交通运输的卢作孚和搞纺织工业的张謇。
’”[1]。
大多数人都精于研究他的实业成就和思想,值得注意的是,卢作孚先生也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有着许多教育实践经验与超前的教育思想的,杰出教育家和实践家。
尤其是,他的教育“优先”观和教育“优先”观推动下的一系列实践活动,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不可多得的宝藏。
卢作孚先生的教育“优先”观,在中国教育近代史上,对四川和重庆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对推动近代中国教育现代化有一定作用。
一、卢作孚的教育“优先”观(一)教育为国家之根本大计在卢作孚先生看来,建国的顺序应该是: 振兴教育,改良政治,发展经济,富强国家。
教育是国家的根本大计,是救治和振兴国家的重要途径。
他认为,古今中外,教育都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衰,当权者必须重视教育,近代那些强大的国家都是教育发达的国家。
近代的中国内忧外患,国力衰微,科技落后,造成这些的原因是没有先进的人才,要振兴国家只有优先发展教育一途。
他说:“对内治功,对外图力,必待教育大昌,能始持之弗坠。
”[2]所有的社会弊端,都是因为人的不良作为“须教育救治之”[3];一切事业的发展兴盛,都依赖于优秀的人才“须教育兴举之。
”[4]因此,教育与政治、经济、军事及其它一切事业相比,必须优先发展。
在教育与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关系,卢作孚先生有着深入的看法和全面的论述。
教育和政治之间的联系自古以来就十分紧密。
一个国家要想治理好政事,治理好人民,以一人之力是无法办到的,必须要大力培养人才,开启人民的智慧,才能够民兴国强。
卢作孚先生认为:一个国家的教育与这个国家的政治存在因果关系,政策顺利的实施必须要教育倡导,良好的政治制度定会得到教育的支持。
卢作孚的文章社会的动力与青年的出路读后感

卢作孚的文章社会的动力与青年的出路读后感(原创实用版3篇)篇1 目录一、卢作孚生平简介二、文章主旨:社会的动力与青年的出路三、卢作孚对教育救国的理念和实践四、卢作孚对民生轮船公司的创办和发展五、卢作孚的乡村建设理论和实践六、卢作孚的精神财富和影响篇1正文卢作孚,一位著名的爱国实业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生平事迹和贡献在当今社会仍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卢作孚的文章社会的动力与青年的出路》一文中,我们了解到卢作孚的许多观点和实践,这些都为我们探索社会的动力和青年的出路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卢作孚在青年时期便提出了教育救国的理念,并为之奋斗。
他从自学成材开始,到创建学校、图书馆、博物馆,普及文化和教育,多有建树。
卢作孚认为,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途径。
他以北碚为基地,从事乡村建设的理论探索和社会实践,获得成功。
这些实践为当时的中国社会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也为青年们提供了一条光明的出路。
卢作孚对民生轮船公司的创办和发展也做出了巨大贡献。
民生轮船公司(现民生集团的前身)在他的带领下,发展到拥有 148 艘江海轮船,投资 60 多个企事业单位,成为中国最大和最有影响的民营企业集团之一。
这为民生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国家经济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卢作孚的乡村建设理论和实践,是他对社会动力的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
他倡导乡村现代化,提倡发展乡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这种理论和实践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对当今我国农村发展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卢作孚的精神财富和影响至今仍然深远。
他崇尚务实和科学精神,提倡创新和进取,为企业家和青年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他的一生俭朴勤奋,公而忘私,服务社会和人群,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总之,《卢作孚的文章社会的动力与青年的出路》一文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卢作孚的伟大事迹和贡献。
他提出的教育救国理念、乡村建设理论以及对民生轮船公司的创办和发展,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论卢作孚职业教育思想

教育 、 航运业相关驾驶 、 领航教育 以及服务 人员培训等 方面。早在 13 年 ,卢作孚就在公司设立 “ 93 训练委员 会 ”负责对员工开展基本的识字教育。同时为了适应航 ,
世纪三 、 四十年代创 办的实业 ( 民生公 司的企业管理) 、
卢 作 孚 的 人格 魅 力 以及 北 碚 乡 村 建 设 等 方 面 , 而他 的 职
势》 ;普 林 斯顿 大 学历 史 系博 士研 究 生 罗安 尼( n e A n
业教育思想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本文就卢作孚职 业教育思想进行一些研究 。
●。。。。。。。。。。。。。。。。。一
r f4l 1 『
现代化建设等几个方面 ,而对于卢作孚 的教育思想, 特 别是职业教育思想很少有人论及, 这为本文提供 了研 究
的空间。
至牺 牲 自己的生 命 , 非 所 顾 兮 ” 亦 。
卢作孚十分重视集体 的力量, 让员工在集体生活中 接受教育 。 通过举行各种集体活动, 如通过集体婚礼、 集
年 代 民 生公 司 的辉 煌 。 () 学 文 化 知识 与 技 术 教 育 。主 要 包 括 扫 盲 识 字 2科
然而 ,四川军阀的混战打破了他教育救 国的梦想 ,
他 认 识到 依 靠 军 阀 无 法 实现 教 育 救 国 , 而 走 上 实业 救 从 国的道 路 。96年 8月 , 12 卢作 孚 成 立 民生 公 司 。 民生 公 以
都在任何 时间从 改善你 自己到改善你周 围……其 实每
一
盟会, 投入到革命救国的运动中。 辛亥革命的失败 , 迫使 他再次走上寻求救国真理 的道路。1 1 9 4年, 他前往上海 考察 ,结识 了对他教育 思想 有很大影 响的人——黄 炎
卢作孚的美学美育思想

卢作孚美学美育思想与实践的当代价值周鸣鸣卢作孚虽然没有专门的美学和美育著作,但是,在他的著作及他一生所创造的每一桩事业中,随处都可以看到他的美学与美育思想和实践,并贯穿在他对整个人生的社会理想、教育理想的追求中,体现在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劳动观、生活观之中,表现在他对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的改革实践中。
一、卢作孚美学美育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在上个世纪的初叶,伴随中国现代化的启蒙,辛亥革命不仅在中国大地掀起了一场政治风暴,而且在经济领域、文化领域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等出于救国的革命动机举起了美育思想启蒙的大旗,将具有现代意义的美育从西方传入中国,引起了教育界和学术界先知先觉者的重视。
梁启超被称为20世纪“新的审美理想的助产士”[1]着力推崇美育的地位和价值,“确信美是人类生活一要素———或者还是各种要素之最要者”。
[2]视美为人生的目的。
王国维开世纪风气之先,将康德、叔本华、席勒和尼采的西方哲学美学著作翻译介绍到了中国,提倡以审美拯救人性。
他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说:“真者知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也。
”蔡元培将西方的美学美育思想与中国国情结合,在北大率先开设了美学课程,提出“美感之教育为世界观教育”[3],“以美育代宗教说”。
1912年,蔡元培任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期间,曾将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从1912年到1919年教育部所发的大量文件中可以看出教育主管部门对美育的重视,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是“注重道德教育,以实例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4]。
蔡元培还摈弃了当时某些人将美育作为艺术教育的观点,将美育放在培养健全人格的五育之首。
他指出,美育不仅包括艺术教育,也包括社会文化设施、园林点缀、市乡布置、言谈举止、自然风光等等方面,美育不仅有学校美育、还有家庭美育、社会美育。
[5]这个时期,美育写进了教育方针,这是美育观念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进步。
卢作孚,一个大亨的教育思想

卢作孚,一个大亨的教育思想卢作孚(1893~1952)XX市合川人;中国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农村社会工作先驱。
青年时便提出教育救国,并为之奋斗。
自学成才后创建学校、图书馆、博物馆,普及文化和教育。
并以现在的XX市北碚为基地,从事乡村建设的理论探索和社会实践,获得成功。
卢作孚(1893~1952),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船王和爱国实业家,被毛泽东赞誉为我国发展民族工业中不能忘记的四位实业家之一。
然而,卢作孚指出:“自己现在是办实业的,但实际上是一个办教育的,几乎前半生的时间,都花在办教育上,而现在所办的实业,也等于是在办教育。
”他的教育思想与实践站在教育应该如何为了国家的富强、社会的美好和民众的福祉的根本利益思考。
其独特的教育思想价值取向与人生追求,使他达到人生和事业的臻美之境,创造了众多的奇迹和辉煌。
一、立足乡村现代化的大教育观根据系统科学的观点:“教育是一个多样的、开放的、综合的大系统。
具有时间长、空间广、效益高、质量好、内容多的特点。
”大教育在教育时空上具有终身性与广延性,包括学校、社会、家庭,从胎教一直到老年,各种可能的教育资源构成运用系统;在教育效用上,强调学生心智与思维的发展而非知识的简单积累;在教育内容上,重视博雅教育、跨学科性与综合化发展;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多样性与现代科技的整合。
这种教育观具有前瞻性与未来性,也让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才培养成为可能。
卢作孚是一个真诚的爱国主义者,他时刻关心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把个人的利害得失与国家存亡联系在一起。
无论是他早年直接从事教育事业,还是后来在泸州、成都和北碚办教育、兴实业,他最重视的教育目的不仅仅是救亡图存,更在于缔造新的中国,实现国家现代化。
卢作孚大教育观集中体现于他在嘉陵江三峡地区开展的乡村现代化建设。
“教育首先作为乡村建设的‘第一重要的建设事业’来对待”,理由是“因为一切事业都需要人去建设,人是需要教育培育成的,所以建设事业的第一步是教育事业。
卢作孚的社会教育思想及其实践

卢作孚的社会教育思想及其实践【摘要】:卢作孚社会教育思想的形成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他的社会教育思想是提倡全民性的、追求终身性的、强调实际性的教育。
卢作孚迫切希望通过社会教育让更多的民众享受教育,从而掌握自己的命运。
但这种社会教育思想不仅仅只是希望民众受到教育,而是最终盼望实现中国全面的现代化,建立起现代的国家和社会。
卢作孚在泸州、成都、北碚和民生公司进行社会教育实践活动,其中在北碚和民生公司所进行的社会教育获得了巨大成功,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增添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关键词】:卢作孚社会教育教育实践卢作孚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实业家,还是一位身系人民大众的爱国教育家。
他在北碚民众会堂演讲时曾讲到“自己是办实业的,但实际上是一个办教育的,几乎前半生的时间,都花在办教育上,而现在所办的实业,也等于是在办教育。
”在他看来教育是一切之根本,而他推行的全民的、平等的、民主的社会教育是他教育思想和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
并在当时落后而又贫穷的四川的泸州、成都、北碚等地进行了社会教育实践活动,且取得了卓越成效。
卢作孚的社会教育思想及实践活动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一笔宝贵的财富,本文拟对此进行深入探讨。
一、卢作孚社会教育思想的产生原因(一)中国引进西方教育学说和思想在当时中国大规模引进或传入西方教育学说和思想,并且以日本为中介,主要是通过去日本的留学人员翻译或编译有关教育学著作。
其中尚仲衣翻译的赫尔巴特的教育学在当时社会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一些有识之士纷纷开始探讨中国的教育出路。
新文化运动时期,1919年5月1日,杜威应北京大学、南京高师、尚志学会、江苏省教育会和浙江省教育会的共同邀请,来到了江苏、浙江等十一个省和北京、上海两地作了公开演讲,前后历时两年多。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说一时风靡全国,实用主义教育学对卢作孚社会教育思想的形成产生一定影响,他认为“教育的意义,是在教人学习,教人从实际的生活上学习。
”他一直都主张在工作中学习和提高,将教育和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
“中国梦,我的梦”——致敬民族脊梁卢作孚

“中国梦,我的梦”——致敬民族脊梁卢作孚毛主席曾说:“他是万万不可忘记的人。
”蒋介石也说:“他是民族英雄。
”他就是卢作孚!一个企业家,中国的船王,民族的脊梁!从17岁参加辛亥革命,到59岁新中国成立后实现民生公司公私合营,终其一生,始终爱国爱民、忧国忧民,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为己任。
成为了那个为了自己的中国梦奉献一生的人!少年立志——实现强国梦卢作孚家世清贫,家徒四壁,家境贫寒,但卢作孚自小就有一个强国梦。
卢作孚从小就知道,自己要改变命运,只有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本领来报效祖国。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是他在少年时代所受教育的一个主题。
少年时期就开始发奋读书的先生,后来走上了实业救国之路。
加入同盟会——践行革命救国梦1904年,17岁的卢作孚进入四川成都府中学学习。
当时,孙中山先生正在欧洲宣传“三民主义”思想。
这让年轻的卢作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思考中国应该如何变革和发展。
1907年初,他离开成都回到重庆,到了一个名叫民权会的团体上担任书记。
卢作孚利用这段时间阅读了大量进步书刊,同时还参加了一些反清宣传活动。
1909年,孙中山先生率领中国革命党人北上,准备召开“民权大同盟”代表大会,为建立民主共和制度而斗争。
孙中山的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学说令卢作孚十分振奋和向往。
1910年,他参加了孙中山创建的以推翻清朝、创建共和国为己任的“同盟会”。
并参加震惊中外的四川保路运动。
他还在同盟会上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被派往重庆开展工作。
他利用《川报》《四川民报》等进步报刊,揭露清政府出卖国家主权,实行卖国政策的罪行。
卢作孚以一颗赤胆忠心,与那些卖国求荣的帝国主义分子进行斗争…创办通俗教育馆——践行教育救国梦。
先生尤其注重普及教育,关注小学和识字。
先后在北碚创办了实验小学、兼善小学、民众夜校、妇女职业学校、力夫学校、工人学校等。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诠释了“兼善天下,兼善教育”的办学理念,为国家各行各业输送了很多优秀的人才。
关于卢作孚的演讲稿

关于卢作孚的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好!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卢作孚先生。
卢作孚先生不仅在科学研究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而且在教育事业上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卢作孚先生于1882年出生在江苏盐城,他的一生都致力于教育事业。
他在北京大学任教期间,提出了“科学精神与人物素养”的教育理念,致力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在科学研究方面,卢作孚先生主要从事物理学研究,致力于科学理论的深入探索。
他的研究成果涉及电磁学、光学等多个领域。
尤其是在光学领域,他提出了“楞次定律”和“卢作孚定理”,对光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卢作孚先生在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上的卓越成就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他曾多次应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发表了许多重要的学术论文。
他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国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国际学术界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除了在学术界的贡献,卢作孚先生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他关心国家民生,呼吁关注农业现代化和农民教育。
他提出了“百日讲习农村计划”,组织了一支由大学生组成的志愿教师队伍,到农村教育基层当教师,推动了农村教育的发展。
面对大家对教育事业的关注,卢作孚先生曾经这样说过:“教育是国家的根本大计,是民族的希望所寄,是社会的持续发展所依赖。
”他的这番话道出了他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和对教育事业的坚定信念。
卢作孚先生的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成就,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他始终坚守科学真理,追求卓越,对待教育事业充满热情和责任感。
他的一生充满了探索和奉献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
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该向卢作孚先生学习,坚持科学精神,培养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全面发展的能力。
我们应该关注教育事业,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在此,我谨向卢作孚先生表达我们的崇高敬意!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而奋斗!谢谢大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卢
作
孚
的
教
育
思
想
及
影
响
历史文化系
历史学1002班
赵蓉玺
20101603205
卢作孚(1893年4月14日-1952年2月8日),原名魁先,别名卢思,重庆市合川人。
因为各种原因,卢作孚于1952年2月8日晚在重庆的家中自杀,卢作孚死后,社会各界人士都感慨万千,纷纷表示遗憾万分。
卢作孚死后,由于“左”的路线干扰,一直蒙冤受辱,他的家人也难免受牵连。
直到粉碎“四人帮”后,党对卢作孚才平反昭雪。
但是他的思想和事迹从20 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20多年中因为极左思潮的影响,没人敢宣传,没人敢肯定,没人敢研究。
所以在现在对卢作孚的了解和研究还是很少的,认识卢作孚、宣传卢作孚、研究卢作孚、弘扬卢作孚精神,还有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
卢作孚在我国近现代经济史、教育史和社会史上都有深远的影响,他一身三任,是现代名族工业发展史上公认的爱国实业家、具有丰富教育思想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在今天,我们继续倡导卢作孚先生的教育思想,对于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人力资源的开发,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卢作孚知行统一的教育思想
卢作孚先生是一位知行统一的务实者,他办实业、办教育都是如此。
他不仅有丰富而深刻的教育思想,而且还有丰富而长期的教育实践。
知行统一是他教育思想最显著的特点,并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基础观
卢作孚是一位教育救国论者,他对教育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
无论是早期直接从事教育事业,还是后来组织实施地方建设,创办实
业,他总是把教育置于国家现代化建设这个大体系中去思考,认为教育在复兴祖国、振兴中华的事业中处于基础地位。
他认为一切事业中“第一重要的建设事业是教育,因为一切事业都需要人去建设,人是需要教育培养成的,所以努力建设事业的第一步应努力教育事业。
卢作孚先生不仅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更是身体力行地办教育。
他在青年时期就直接从事教育和教育管理工作,倡导教育实业、教育救国和教育改革。
2.教育“优先”观
卢作孚先生认为,教育与经济及其它一切事业相比,必须优先发展。
他在《教育经费与教育进行》一文中,针对当时在发展教育问题上出现的“民必当富而后教,今民未富”,“国必堰武后而修文,今武未堰也”的混乱思想,旗帜鲜明地提出教育必须优先发展的主张。
他认为如果需要国家富裕,就必须通过民生教育来提高人民的生产能力,“民必教而后富,而不是民必富而后教”。
他面对办教育缺乏经费,国家又不重视的情况下,于是决定创办实业,以实业创收来艳注教育事业,这是他优先发展教育思想的延伸和具体实践。
3.教育“实业”观
把教育与实业、与经济发展合二为一,同步发展,视教育直接为经济建设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是卢作孚先生知行统一教育思想中最闪光的地方和精华所在。
他所办的民生公司就是一所特殊的、且最为实际的学校,是一个把教育融入到实业中,按实业的需要发展教育,把实业办成学校的典范。
民生公司正是依靠这支经过严格训练的职工队伍,在抗战时期,冒着敌机轰炸,日夜抢运国家的军工物资,抢救旅客生命财产而不怕牺牲;民生公司能够由一艘70吨的民生小轮,最终发展壮大为旧中国最大的民族航运企业,可以说,正是得益于对职工的长期教育而培养了特有的企业精神,这是卢作孚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的伟大成果。
4,教育“终身”观
卢作孚先生在一生办实业、办教育的活动中,处处体现出他主张国民终身教育的思想。
他继承和发扬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他所倡导的民众教育,其涵义就是让全民接受终身教育,进行终身学习,“增进人们谋生的机会”。
二、卢作孚的教育思想对加快人力资源开发的启示
时隔大半个世纪之后的今天,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国面临的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之重要程度,比之卢作孚所处时代显然是不言而喻的。
尤其是对于借鉴和弘扬卢作孚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精神,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必须把教育作为基础产业优先发展
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劳动力素质的根本途径,人力资源开发必须建立在教育的高度发展基础之上,我们要弘扬卢先生的教育思想,发挥教育在开发人力资源及人才培养上的基础性作用,把教育作为基础产业优先发展。
把教育放在基础性地位加以优先发展,就应象卢作孚所主张的那样,“政府筹各项经费,当以教育为先着”,保证并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资,使我国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能保证逐年增加,力争达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的4%的目标。
这是重视发展教育最实际和最重要的措施。
(二)动员社会各方力量以超常规发展教育
为了体现教育的“基础”、“优先”地位,加快其发展,卢作孚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提出政府、社会、企业和私人多主体投资办学的主张,应该说是对当时教育制度的一种创新。
这对于全国目前的教育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国要加快人力资源的开发,使经济发展尽快走上依靠科学技术和劳动者整体素质提高的轨道,必须动员和聚集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使教育得以采取超常规的方式发展。
首先,逐步推行免费初等教育。
初等教育是提高民族基本素质的起点,为使全民具有基本文化素质,在我国的振兴发展中,可尝试进行免费义务教育。
其次,加快普及高中教育。
普及高中教育,包括大力发展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这两大类教育。
第三,多主体投资发展高等教育。
不妨在个别地区搞个“教育实验区”,可借鉴“经济特区”的一些办法,试点探索加快民办、私立高校发展的运作机制和管理体制。
面对新世纪知识经济来临和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应大
力弘扬卢作孚先生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精神,增强对中华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多地关心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向党和政府建言献策,促进其对教育发展的重视和落实。
回顾卢作孚30余年的教育生涯,其多数时间都是在为开启民智、提高民德、培植民力即促进民族素质提升而弹精竭虑,鞠躬尽瘁,同时也莫定了他作为新文化传播者、著名的教育改革家和区域教育现代化的杰出代表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
他的教育思想与实践经历,尤其是他对乡村教育建设和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创造性实践,极大地丰富了乡村教育研究和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研究。
从这个意义上讲,在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视野下深化卢作孚教育思想研究,对于深人研究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教育在各个层面发生深刻变革的逻辑发展过程,探讨近现代教育产生发展与近现代史社会变迁的内在联系,总结先进的中国人近百年来的吸收、融合外来教育文化,改造传统教育,建立和发展仅限在新式教育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无意识一种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