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合集下载

部编版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2单元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学业达标测评岳麓版选修

部编版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2单元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学业达标测评岳麓版选修

第3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教材整理1 社会转型与各国的应对1.社会转型(1)政治①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逐渐强大起来。

②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已不能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

(2)经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私田越来越多,以井田制为标志的土地国有制逐渐被破坏。

(3)阶级:新兴地主阶层日益壮大,他们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发展地主经济。

(4)军事:日益激烈的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

2.各国的应对各国国君为求生存,纷纷推行了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改革变法运动。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教材整理2 管仲改革1.背景私田大增使得占有者十分富裕,而靠公田赋税的诸侯收入却日益减少。

2.内容实行“相地而衰征”,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照土地的好坏和产量征收实物税。

3.影响(1)积极①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客观上打破了井田的界限,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②使齐国在争霸中率先成为中原霸主。

(2)不足:主要针对经济基础方面,没能触及上层建筑,旧的世卿世禄制仍然发挥作用。

春秋时期各国改革的目的春秋时期的各国改革仅仅是局部领域的改革,直接目的是富国强兵,在争霸战争中取胜;根本目的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但改革在客观上推动了土地私有制取代井田制,壮大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从而推动了社会转型。

教材整理3 魏文侯变法1.概况(1)对魏国:有效地打击了旧制度,增强了国力,使魏国迅速崛起。

(2)对其他诸侯国:开启了战国大变法运动的序幕。

3.战国时期变法特点(1)中国古代规模最大、历时最长、成效最显著的变法运动。

(2)它是在春秋改革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更加彻底。

对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改革变法的认识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改革主要是在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下进行的,它从各方面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经济特权,确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

通过变法,新的封建统治秩序在各国基本确立起来。

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记录,并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疑问1: 解惑: 疑问2:解惑:疑问3:解惑:探究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战国嵌错赏功宴乐壶及壶上的水陆攻战纹饰【史料应用】(1)根据史料一,分析变法改革与战胜攻取的关系。

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第3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1-岳麓版

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第3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1-岳麓版

第3课教学设计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教材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是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Ⅰ的第3课,本课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社会转型与各国的应对,概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表现以及由此引发的变化,可以理解为春秋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背景;第二部分讲述了以齐国管仲改革为代表的春秋的改革及其特点和影响;第三部分介绍战国时期魏文侯的变法及意义。

其中第一部分是教学的难点,第二、三部分为是教学的重点。

第一目春秋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背景,涉及中国古代史必修Ⅰ、必修Ⅱ、必修Ⅲ的知识点,主要以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相关的知识点,结合课本中丰富的背景材料,通过层层设问,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难点。

第一目齐国管仲改革,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开阔视野,重点突出教材所强调的赋税制度改革对井田制的冲击。

第三目魏文侯变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老师通过设计角色扮演“如果你是战国时期的魏文侯或丞相,用怎样的施政方针才能使国家崛起?”引导学生带着角色阅读教材,进行分组讨论,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将改革的内容以表格形式列出。

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归纳能力。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对于历史事物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比较能力,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因此,除了要加强学生以上这些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包括齐国管仲改革、魏国李愧、吴起变法等基本史实。

3.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2.通过史料教学,培养学生发掘信息、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及良好的历史思辨能力。

3.通过问题教学法,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归纳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1.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引起社会关系的变革。

2. 改革变法是时代的潮流,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教案)第3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2) 【含解析】

(教案)第3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2) 【含解析】

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课程标准: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选自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3课。

从中国改革变法史来看,本节课是开篇之作,利用本课的教材地位,对后续改革加以铺垫。

本课分四部分完成,第一,从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三大方面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理解各国变法的必要性。

第二,了解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主要内容如何顺势而变。

第三,理解各国变法进而推动社会进步。

第四,创设情境体会改革家的爱国情感,理解改革的艰难与多样,坚定当代改革的信心。

二、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在运用历史学习的方法上,已经具有一定水平,因而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内容自主学习完成。

同时高二学生在必修三册对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变动有了一定了解,但是认识相对割裂,利用本课加以系统认识,从而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各领域变动使各国变法具有必然性。

最后结合学生在必修学习时提及的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以及当代改革开放部分,加以深入学习。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自主学习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主要内容(“相地而衰征”、“初税亩”、魏文侯改革)。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认识改革的必然性。

(二)能力目标1、利用学案,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自主学习各国变法的主要内容,提升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教师提供一系列史料创设丰富的历史情境,提高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加强反思、感悟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在学习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历史背景时,渗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等唯物史观。

2、通过创设情境,体会“改革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的观点,感受改革的多样性与艰巨性,学习改革人物“苟利国家生死以”的精神。

3、引导学生坚定当今社会变革的信念,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主要内容。

2012新课标同步导学历史(岳麓版)(课件):选修一 第3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共48张ppt)

2012新课标同步导学历史(岳麓版)(课件):选修一 第3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共48张ppt)

1.春秋时期,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 ( ) A.周天子失去了军事力量 B.周天子将权力下放到诸侯国 C.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D.诸侯国帮助周天子巩固地位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春秋时期,由“天下共主”至维护周王统治的 宗法分封制逐渐瓦解,最能够说明周王室的衰 微。 答案: C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本 课内容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着手,主要 讲述了发生在这一时期的变法活动。 管仲在齐国进行改革,大力发展工商业,整顿 和发展军备,改革赋税制度。魏文侯先后任用 一批有识之士进行改革,李悝、吴起的政治、 经济及军事改革,有效地打击了旧制度,增强 了国力。魏文侯变法开启了战国大变法运动的 序幕。各国的变法使新兴地主阶层地位得以强 化,为日后秦帝国的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确 立奠定了基础。

(3)大变革: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以求富国强
2.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出现变法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 (1)生产力的发展是根本原因。春秋 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 确立,进一步引起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也 必然导致上层建筑的变革。 (2)战争的频繁也对各国提出变法革新的要求。 为了在战争中避免失败或成为别国兼并的对象, 很多国家都进行了变法。 (3)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原因,要充分理解生 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道理。下面图示 提示了几者之间的关系:

二、自我测评 1.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面临着什么样的社会转 型?它们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 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各 领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各国都面临着社 会转型。各诸侯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先后进 行变法改革,以争夺号令诸侯的霸主地位。

春秋战国变法

春秋战国变法

变革潮流 时代要求
变革潮流 变革潮流 变革潮流
变革潮流
变革潮流
一、时代要求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社会转型)——奴隶社会迈向C,合称东周时期) 春秋(770BC-476BC) ——奴隶社会的逐渐瓦解时期 战国(475BC-221BC) —— 封建社会的逐渐形成时期 一般史学界以三家分晋为春秋战国分界线。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诗经·小雅·北山》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 毕,然后敢治私事。—《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三 公元前594年,鲁宣公因势利导,适应土地私有这一历史潮流,以法律 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实行“初税亩”。 (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 1、生产工具改进,社会生产力提高
新兴地主
以前我们虽然 掌握了一部分 土地,但是丌 许买卖,土地 是国有的。我 们做官的人很 少,政治地位 较低。
旧贵族
我们以前一生 下来就是小贵 族,吃穿丌愁, 丌用劳动,丌 用打仗,可以 继承祖辈的爵 位和财产。
农民
我们毫无人 身自由,没 有自己的土 地和财产, 命真苦啊!
军士
国君
秦国如此落后, 我们没有立 如果丌能富国 功受赏的机 强兵,就有被 会,拼死沙 列国兼并的危 场毫无回报! 机,现在最缺 的就是贤能之 士啊!
思考1 材料一改革产生什么影响?实质是什么? ①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②客观上打破了井田的界限,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③使齐国在争 霸中率先成为中原霸主④对其他诸侯国起了榜样作用,实质: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思考2 在内容上材料二不材料一的改革有什么相同点和丌同点?
相同:实际上都在废除井田制。丌同:材料一主要在经济基础方面,没能触及上层建筑; 而材料二丌但改革经济基础,在上层建筑上也迚行了大力改革。 思考3 材料二不材料一的改革在本质上有什么丌同? 材料一主要集中在经济基础方面,维护的是奴隶制统治;材料二改革由经济基础逐渐转移 到上层建筑,要完成社会的由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转型,维护地主阶级统治。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1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1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1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课标】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考纲】商鞅变法【知识结构】【互动探究】一、春秋战国时期改革的背景材料一:(楚庄王)八年,伐陆浑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

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

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

”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折掉戟的钩尖),足以为九鼎。

”王孙满曰:“……周德虽衰,天命未改。

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楚王乃归。

――《史记•楚世家》材料二:材料三:春秋战国时期,代表社会各阶级、阶层利益的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产生了儒、道、墨、名、法、阴阳、纵横、农、杂等各家思想流派,他们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材料四:春秋近300年,大小战争约500场,争霸不断,到战国七雄,此时出现局部统一,其间纵横捭阖,战争仍频。

根据材料归纳春秋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背景:即社会转型(大变革)的表现。

①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逐渐强大;宗法分封制的逐渐瓦解。

②经济:生产力的提高;以井田制为标志的土地国有制度逐渐被破坏;封建生产关系产生。

③思想:百家争鸣,各家学派纷纷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

法家学说更是为各国的变法提供了思想武器和理论指导。

④争霸和兼并战争频繁。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一)春秋时期的改革管仲改革 1. 目的: 2. 内容 3. 意义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使齐国迅速强大起来,在争霸中率先成为中原霸主。

客观上打破了井田的界限,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对其他诸侯国起了榜样作用。

其他改革:农业税作为一种在农村征收、来源于农业并由农民直接承担的税赋,已在中国存续了2600年之久,期间共经历了五次大的调整和变化。

总的看来,历史上农业税制变化的趋势是由繁到简,但无论形式多变、名称多变却未改变农业税作为国家主要税种和收入来源的地位与作用。

春秋战国的变法运动

春秋战国的变法运动

春秋战国的变法运动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创新的时代。

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催生了许多重要的变法运动。

这些变法运动以推动社会进步和改革制度为目标,旨在解决当时遇到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以及这些运动对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影响。

一、国家分裂和社会动荡的背景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崛起和分裂使整个中国的政治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各个诸侯国之间的竞争和战争导致了大规模的杀戮和动荡,社会秩序的破坏成为当时一个严重的问题。

此外,土地兼并和贫富不均等社会问题的加剧,也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不安。

面对这一背景,许多思想家和政治家开始探索社会变革的途径,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变法方案。

二、墨子的非攻思想与墨家的变法运动墨子是战国时期的一位重要思想家,他提出了著名的“非攻”思想,主张世界上的人们应该互相合作,放弃战争和暴力。

墨子的思想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许多人开始认同并积极参与到墨子的思想和行动中。

墨家的变法运动主要围绕着墨子的非攻思想展开,旨在通过改革社会制度和减轻人民负担来实现社会和谐。

这一运动的影响范围较广,几乎涉及到当时的各个方面,包括军事、教育、经济和文化等。

然而,墨家的变法运动最终并没有取得较大的成功,部分原因是因为当时的政权不愿意接受这种变革。

三、韩非子的法家思想与法家的变法运动与墨子的非攻思想不同,韩非子提出了法家思想,主张通过严密的法律和刑法来维持秩序和稳定。

韩非子的思想对当时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人开始关注并学习他的理论。

在韩非子的影响下,法家的变法运动应运而生。

这一运动主要以改革法律制度和推行严厉的刑法为目标,力求建立起强大而稳定的政权。

然而,法家的变法运动也并没有完全成功,部分原因是因为其过于严厉和专制的法律体系引起了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反对。

四、儒家的仁政思想与儒家的变法运动儒家思想主张仁爱和善治,它提出了很多关于人伦和政治的理论,对中国古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3、4课春秋战国各国变法运动和商鞅变法

第3、4课春秋战国各国变法运动和商鞅变法
课程标准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 时代特征;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探 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学习目标】
通过材料信息探究战国时期变法带来的社会关系的 变化,理解战国时期变法的彻底性,体会改革家勇于 创新的精神。
思考探究交流下列问题及自己的疑问:
1.时代特征:从政治、经济、 思想、阶级基础、军事等方面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春秋时期主要针对赋税制度进行改革,如何理解“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等改革措施加 速了井田制瓦解? 3.魏文侯变法开启了战国大变法的序幕,结合其变法内容理解为什么战国时期的变法比春 秋时期的变法运动更加彻底?
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并逐步推广 社会生产力发展 促进土地私有 引起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产生新兴地主、自耕农等新的阶层 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 变法改革汇成强大的时代潮流 商鞅变法
1.直接触及旧贵族利益的措施有哪些 ? 2.从根本上动摇旧贵族统治的措施是? 废除井田制 井田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建立在井田制 之上的,两者都是奴隶制存在的重要条件。 3.对中国历史影响最深远的政治措施、经济措施、 经济政策是什么? “重农抑商”的政 政治措施:废分封,行县制; 策对中国社会产生 积极:在封建社会前期,重农抑商政策对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维护社 经济措施: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 会稳定、巩固新生地主阶级政权产生了积极作用。 了怎样的影响? 经济政策:重农抑商
决定 反作用
上层建筑
各国先后变法 确立封建制度
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以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 会关系。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 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和产品分配 方式三项内容。 经济基础即是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指占统治地位的生 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即所有制形式、交换形式、分配形 式)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 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上层建 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教材,思考问题: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表现 是什么?
(一)政治上: 1、周王室的衰微与诸侯势力的壮大。 2、宗法分封制遭到极大破坏。
一、变法运动的背景——社会转型
(一)政治上:1、2 (二)经济上: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私田开垦增多 生产力的提高 “公田不治”现象增 多
土地逐渐私有化
以井田制为标志的土地国有制度逐渐被破坏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社会性质的变化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生产关系的 各国的变法运动 变革,经济基础的变化促成上 层建筑的变革,这是历史发展 的必然规律。 私田取代公田
上层建筑的变革
生产关系的变化 (经济 基础)
变革的根 本原因:
铁农具和牛 耕的使用的 推广
生产力的进步
1、春秋时期的改革——管仲改革 内容: “相地而衰征”
(不论公田私田按土地好坏和产量征收实物税)
目的:富国强兵,维护奴隶制统治; 实质: 实际上承认土地私有 增加了财政收入,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影响: 特点:主要针对经济基础方面,
没有触及上层建筑(不彻底性)
另:鲁国的“初税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 按田亩实数收税)实质: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
?如何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经济:大发展 铁器牛耕使用提高了生产力;私田越来越多, 井田制遭破坏,土地私有制确立. 政治:大动荡 大变革
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宗法分封制遭破坏; 大转折 ——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 兼并争霸战争不断,各国相继进行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思想:大解放 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各家学派纷 纷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出现百家争鸣局 面,科技文化也取得较快发展。 民族:大融合
春秋战国时期的 变法运动
课标要求: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 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具体措施和内容,认 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社会转型:
社会性质的转变
春秋 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 过 渡
战国
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一、变法运动的背景——社会转型
2、战国时期的改革——魏文侯变法 人物 内 容 成 政 治 “选贤任能, 赏罚分明”

魏 李 “尽地力”的 事实上破坏了井田 经 特点:改革由经济基础逐渐转移到上层建 文 农业政策 制 济 悝 侯 筑,维护地主阶级统治。 我国第一部法典; 法 强调法治, 变 律 制定《法经》 维护秩序,稳定政局 法 吴 军 创建军队“武卒” 使“秦兵不敢东向” 起 事 影 有效打击了旧制度,增强了国力,魏国迅速崛起;开 启了战国大变法运动的序幕。促进了社会的转型—— 响 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
一、变法运动的背景——社会转型
(一)政治上:1、2 (二)经济上: (三)阶级上: (四)思想上: (五)军事上: 百家争鸣,各家学派纷纷提出解决社会问 题的方案,改革成为社会的主要呼声。 争霸战争的需要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 称霸天是改革变法的直接动力 富国强兵是改革变法的目的
二、变法运动:
改善了吏治,削弱 了旧贵族特权
试从发生时间、变法内容、变法成效等方面比较 管仲改革和李悝变法的异同。 名称 管仲改革 春秋时期 李悝变法 战国时期
时间 内容
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改革 “相地而衰征” 改变世卿世禄制; “尽地 力”;“废沟洫”;强调法治。 经济上涉及对井田制的变革 未改变社会性质, 仍然是奴隶制国家 使魏国走进封建社会
成效
增强了国力,使国家迅速崛起,成为当时比 较强大的国家。
问题思考: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 的社会转型有什么差异?造成这 种差异的的原因是什么?
春秋时期的社会转型主要体现为旧制度的衰 落,而战国时期则更多的表现为旧制度的彻 底瓦解和新制度的确立。造成这种差异的原 因是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提示:春秋改革主要集中在经济基础方面,维护的是奴隶 制统治;战国变法由经济基础逐渐转移到上层建筑,要完成 社会的由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转型,维护地主阶级统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