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

一,变法的目的与变法过程变法目的:公元前475年至221年,是我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经过春秋时期的长期战争,到战国时形成了齐,魏,赵,秦,楚,燕齐国争雄的局面.各诸侯国为了巩固地主阶级政权,加强对农民的控制与剥削,赢得兼并战争的胜利,纷纷进行社会政治经济改革,掀起了变法的运动. 变法措施的推行,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革,使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促使社会经济呈现繁荣的景象.变法改革与经济发展,是各国对外战争的两大支柱,并对战争的后果带来直接的影响.1,为了巩固地主阶级政权;2,为了巩固封建地主制生产关系;3,为了清除领主制的残余势力.变法过程: 从公元前五世纪中叶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开始,到公元前四世纪中叶秦孝公用商鞅变法止,各国变法持续了两个世纪左右.其中斗争最激烈,起重要作用,效果最为显著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魏国李悝变法最早,为各国变法做出了榜样;商鞅变法是各国变法的大成,取得的效果最大,为秦国最后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影响最大. 此外的变法还有:韩国申不害变法('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齐国邹忌改革(立稷下学宫,以孙膑为军师),燕国子之,乐毅改革,等等.二,各国的变法运动1,首先进行变法改革的是魏国.魏文侯即位后,任用李悝进行变法.其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第一,'尽地力之教',即充分发挥土地的潜力,以提高粮食产量,增加收入.他说.:'治田勤谨,则亩益三升;不勤,则损益如之.'为了防止谷价大起大落,他还实行了'平籴法',作为'尽地力'的补充,这样既可防止商人抬高粮价,又能做到'取有余以补不足'(《汉书食货志上》,从而保障了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物价的稳定.第二,'食有劳而禄有功',即把爵位赐给有功于国家的人,对于那些于国无功的'淫民'则剥夺其爵位,打击了旧贵族,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利益.第三,制定《法经》.为了确定封建法制,进一步巩固封建政权,李悝'集诸国刑',作《法经》六篇,即'盗,贼,囚,捕,杂,具'.《法经》集春秋以来成文法之大成,其宗旨在于防止和镇压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维护剥削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魏国在战国初期成为最强盛的国家,与李悝的变法改革是分不开的.2,继魏改革的是楚国.楚悼王即位后,励精图治,奋发图强.恰在这时,吴起弃魏奔楚,被楚悼王任为宛(今河南南阳)守,不久升任为令尹(相当于其他国家的相),主持变法.吴起变法的主要内容是:第一,限制封君,'三世而收爵禄'.封军即分封的宗室,贵族,外戚,功臣,他们高官厚禄,世代相袭.吴起取消了他们的特权,规定,凡封君之子孙三世无功,则取消他们的封君之号,不再享有封君的特权.第二,'损不急之官'. 针对楚国官员冗滥,官俸过高的弊病,精简机构,裁汰官员,削减官俸,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保证了改革的进行.第三,强兵吴起仕魏时就曾改革军事制度,建立了武卒制.到楚国后,他决心也建立一支像魏武卒式的军队,'厉甲兵以时争于天下'.他加强对军队训练,严格商法制度,在战争中,'进有重赏,退有重刑'(《吴子治兵》).吴起的上述改革,使楚国由弱转强,迅速发展起来,出现了'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的强盛局面,各诸侯国均为之震惊. 但是,正当楚国改革处于高潮时,前318年,支持改革的楚悼王病死,一些旧贵族便乘机反扑,群起围攻吴起,吴起无处躲藏,便伏在悼王身下,结果被乱箭射死,随后又被车裂支解.吴起变法失败后,楚国的社会矛盾日益加深.楚国虽然地大物博,但屡败于邻国,国势日衰.3.韩国在韩昭侯时,任用申不害为相进行改革.申不害主张用'术'治理天下,同时主张依法办事.但在实践过程中,用'术'有余,立'法'不足,而'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能力,所以韩国的改革成效不如其他国家.4,赵国在赵武灵王时,改革军制,推行胡服骑射,即模仿游牧民族骑兵的训练和装备,组建一支能够独立作战的轻骑部队.通过改革,使赵国的武装力量迅速壮大. 5.齐国在齐威王时,任用邹忌为相进行改革,广开言路,整顿吏治,使'人人不敢饰非,务尽其诚,齐国大治.'(《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他在国都临淄设立稷下学宫,招揽各国人才,让他们著书立说,为齐国所用,他重视武备建设,任用孙膑为军师,负责训练军队,先后在桂陵,马陵打败魏军,齐国军威大振.齐国还派兵击败赵,魏,卫等国,收复了被侵占的土地,成为东方强国.6. 燕国是北方的一个大国,但国势并不强大,在战国前期几乎是无声无息.战国中期,燕王哙任子之为相,进行改革,后来干脆把君位禅让给子之,结果引起了旧贵族的反对,齐国乘机出兵干涉,子之被杀.经过这次动乱,燕国更加虚弱,燕昭王时筑黄金台招揽贤士,得到乐毅等人的辅佐,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燕国国势又逐渐强大起来.7.战国时期变法改革最彻底的是秦国.公元前359年和前350年,秦孝公先后两次任用商鞅进行变法.两次变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内容:(1)奖励军功,建立军功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规定宗室贵族凡没有军功的人,不得列入宗室的属籍;一般百姓,立有军功,也可授爵.军功爵共分二十级,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不同的爵位,官位,田地和服劳役的'庶子'等.军功爵制的推行,提高了士兵作战的积极性,加强了秦国的军事力量,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也培植了大批军功地主.(2)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井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由国家按土地亩数向土地的所有者征收土地税.(3)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努力从事耕作,纺织者,给与奖赏,从事工商业或懒惰者,没入官府为奴.同时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以促进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4)推行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将全国划分为三十个县,县设令,丞,由国君直接任免.把农民编入民籍,五家一伍,什家一什,行什伍连坐之法,相互监督.奖励告密,'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者同罚'(《史记·商君列传》)从而加强了地主阶级的统治.(5)迁都咸阳.将国都由栎阳(今陕西富平)迁至咸阳,以适应向东发展的需要. 商鞅变法使封建制在秦国得到了巩固和发展,促使了秦国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统一六国创造了条件.商鞅变法触犯了一些旧贵族的利益,因此前338年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车裂处死.但新法已深入人心,不可动摇.三,变法的效果和意义1,巩固了地主阶级专政. 最为突出的是秦国,其通过商鞅变法,建立了中央集权制,普遍推行郡县制,商鞅把原来没有建立郡县的地方都建立了起来,共31个县,每一个县设令,设丞,在县下面设'什伍'组织,把农民固定起来,规定'什伍连坐',使农民互相监督,共同守法.2,各国先后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1)各国国君名号和职权发生了变化.随着各国势力范围的不断扩大,君主的地位日渐提高,周王分封时赐予的名号已与他们的政治地位不相符合,他们想用最能显示尊贵的名称—'王'来作为自己的称号. 楚国国君首先称王,其后各国君主竞相仿效,于是'王'这一称号加入了新的内容,它已不是周天子的专称,而是拥有实权的一国之主的称号. '夫擅国之谓王,能利害之谓王,制杀生之谓王.'(《资治通鉴》卷5)(专制含义明显)其专制的含义已十分明显.(2)以文武分职为特点的中央集权官僚机构建立起来.在君主之下,有一系列官僚组织.其中相和将是其首脑,文武分职是其特点.相是百官之首,又称相邦或相国.《荀子王霸》'相者,论列百官之长,要百事之听,以饬朝廷臣下百吏之分,度其功劳,论其庆赏,岁终奉其成功,以效于君,当则可,不当则废.'将或称将军,为武官之长.战国时期,各大国经常保持有几十万的兵力,各国还建立了常备兵,如魏之'武卒'和齐之'技击'.文武分职是君主控制臣下的重要手段,'官分文武,王之二数也'(《尉缭子原官》)(3)君主继承制的发展.随着君主集权局面的形成,为了稳定最高统治集团内部的关系,嫡长子继承制越来越适应形势的需要,在经历了众多的跌宕反复以后,嫡长继承制终于稳定下来.由于嫡长制的建立,促使后宫的嫡庶嫔妃制也日益严格,为了保证君主继承者的纯正血统,防止后妃与其他男子私通,多用宦官服务于后宫,宦官弄权作为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不可避免地出现了.(4)郡县制取代了分封采邑制.在在春秋初期,秦,晋,楚等国在新兼并的地区立县,由国君直接管辖,具有加强边防的性质.春秋末年,晋在边地设立郡也是为了巩固边防,但最初郡比县地位低.战国时期边地发展,于是在郡下开始分设若干县,由此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的地方机构.郡设守,县设令,郡县的政令受制于中央,郡县的长官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县下有乡里,乡设'三老',里设里正;乡里以下设什伍组织,把个体农民编制在土地上.(5)封建法制确立.魏国李悝制定了《法经》,秦国商鞅参照《法经》制定了秦国的法律,它们是我国最早的系统化封建法典.(6)新的官吏管理制度确立.随着世卿制的破坏,新的官吏选任制度逐渐确立,特别是各国在变法过程中,大胆创新,任人唯贤,使立功仕进,荐举仕进,献策仕进等新的选官制度逐步完备.管理由国君任免,不再封赐采邑,改为用粮食作为官吏的俸禄,这种君臣关系已带有雇用的性质.国军对重要官吏和地方长官进行考核,决定其升迁任免.考核后的奖罚取决于君主的意志,具有一定的随意性.这种官僚制度使国君集权于一身,初步形成了中央集权政治.3,通过变法,各个国家普遍富强起来.如李悝在魏国的变法是'行之魏国,国以富强.'(《汉书食货志》,秦商鞅变法是'商鞅之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史记商君列传》)使秦每次打仗都取得了胜利.楚国吴起的变法效果小一点.四,战国时期,随着地主制封建政权的建立,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成为社会的主要构成部分.(1)__ 地主阶级,一部分是由原来的贵族转化而来,他们在井田以外大量开垦私田并在新开辟的土地上采用封建的租佃剥削关系,逐渐转变为新兴的地主.另一部分是由一些立有军功的将士转化而来,他们在战场上立有军功,按军功大小取得数目不等的土地,从而成为军功地主.还有一部分是商人通过购买土地转化而来. (2)__ 自耕农即个体农民,大部分是从庶人转化而来,国家用什伍制度把他们编制在户籍上,使他们不得迁徙,以承担国家的租赋徭役.(3)佃农和雇农是失去土地依附于地主的破产自耕农,他们要把收成的一半以上作为地租交给地主.这就是所谓'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伍.'(《汉书食货志上》) (4)庶子是战国时期一种依附地主的农民.庶子每月要给主人服役六天,但主人可随时将其调来服役,庶子对主人有很强的人身依附关系.(5)官奴隶和私奴隶.战国时期,由于封建制刚刚确立,奴隶制残余大量存在,官府中有一些从事手工业的奴隶,有的还用于筑城,畜牧和各种差役,这些奴隶称为官奴.一些富商大贾和大地主也占有大量奴隶,主要从事手工业生产和家务杂役,这些奴隶称为私奴.。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变革,被称为变法。
这些变法既是政治制度的改革,也涉及社会、军事、文化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就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进行探讨,揭示其原因、内容和影响。
一、背景及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列国之间长期处于战争状态,社会秩序混乱,经济发展停滞,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这些问题促使当时的统治者意识到必须进行一些改革,以重新稳定国家。
其一,封建地主阶级的衰落和士人的崛起。
在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地主阶级的势力逐渐衰落,而士人的崛起使得他们成为新的统治阶级。
这些士人渴望通过变法来改变现状,寻求新的机会。
其二,列国之间的压力。
由于战乱不断,列国对彼此的争夺日益激烈。
为了增强自身的实力,各国开始尝试各种变法措施,以应对外部的挑战。
二、内容及特点1. 韩非子的政治变法韩非子是春秋战国时期变法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主张采取法治的方式来治理国家,认为只有以法律作为准绳,才能达到治理效果。
他的政治变法主要包括设立君主的维新政策,以及设置官职、调整刑罚、规范劳动等方面的改革。
2. 商鞅的法家变法商鞅是战国时期秦国政治家,他以法家思想为基础,主张通过法律来约束统治者和百姓。
他的变法措施包括改革土地制度、推行九品官人制、废除封建制度、实行轻徭薄赋等。
商鞅的变法主要在法制层面进行,以期提高国家治理的效率。
3. 孟子的教育变法孟子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用教育来改变社会。
他提出了“养民”,即通过教育培养人民的德行和能力。
孟子的变法思想集中在教育层面,主张以教育改变人民的思想观念,从而达到整个社会的改革。
三、影响与启示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变法使政治制度得到了改善和完善。
各国提出的各种变法措施,有利于削减封建势力,增强统治者的权威,改善社会治理的能力。
其次,变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通过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封建等措施,改变了封建社会的经济格局,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春秋战国变法

变革潮流 时代要求
变革潮流 变革潮流 变革潮流
变革潮流
变革潮流
一、时代要求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社会转型)——奴隶社会迈向C,合称东周时期) 春秋(770BC-476BC) ——奴隶社会的逐渐瓦解时期 战国(475BC-221BC) —— 封建社会的逐渐形成时期 一般史学界以三家分晋为春秋战国分界线。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诗经·小雅·北山》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 毕,然后敢治私事。—《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三 公元前594年,鲁宣公因势利导,适应土地私有这一历史潮流,以法律 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实行“初税亩”。 (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 1、生产工具改进,社会生产力提高
新兴地主
以前我们虽然 掌握了一部分 土地,但是丌 许买卖,土地 是国有的。我 们做官的人很 少,政治地位 较低。
旧贵族
我们以前一生 下来就是小贵 族,吃穿丌愁, 丌用劳动,丌 用打仗,可以 继承祖辈的爵 位和财产。
农民
我们毫无人 身自由,没 有自己的土 地和财产, 命真苦啊!
军士
国君
秦国如此落后, 我们没有立 如果丌能富国 功受赏的机 强兵,就有被 会,拼死沙 列国兼并的危 场毫无回报! 机,现在最缺 的就是贤能之 士啊!
思考1 材料一改革产生什么影响?实质是什么? ①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②客观上打破了井田的界限,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③使齐国在争 霸中率先成为中原霸主④对其他诸侯国起了榜样作用,实质: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思考2 在内容上材料二不材料一的改革有什么相同点和丌同点?
相同:实际上都在废除井田制。丌同:材料一主要在经济基础方面,没能触及上层建筑; 而材料二丌但改革经济基础,在上层建筑上也迚行了大力改革。 思考3 材料二不材料一的改革在本质上有什么丌同? 材料一主要集中在经济基础方面,维护的是奴隶制统治;材料二改革由经济基础逐渐转移 到上层建筑,要完成社会的由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转型,维护地主阶级统治。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课标要求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知识体系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变化1.政治:①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逐渐强大;②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
2.经济: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的变化。
①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形成。
(生产关系的变革)②新兴地主阶层日益壮大。
(阶级关系的变化)土地私有制逐步形成,社会上出现了新兴地主、自耕农等新的阶层。
3.军事: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或兼并战争频繁。
为自保或兼并他国,各诸侯国纷纷实行志在富国强兵的改革。
称霸天下的欲望是改革变法的直接动力。
4.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思想文化逐步繁荣,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
法家提倡顺应形势进行变革,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二、春秋时期的改革1.管仲改革:①内容:在赋税制度方面,实行“相地而衰征”,即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发展生产,改革内政,整顿军队,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最终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在葵丘大会诸候,连周王都派人参加。
②影响:对齐国:增加了财政收入,使齐国在争霸中率先成为中原霸主。
对其他诸侯国:起了榜样作用2.鲁国的“初税亩”: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了“初税亩”,“履亩而税”,即按亩收税。
这就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
3.春秋改革特点:春秋时期,其他各国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实际上都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
整体而言,这些改革主要是针对经济基础方面的,没能触及上层建筑.因此旧的世卿世禄制仍然发挥作用。
进入战国、废除世卿世禄制便成为变法的根本任务。
三、战国时期的改革——魏文侯改革1.主要内容:第一,李悝变法:①政治方面。
选贤任能,赏罚分明(意义:改善了吏治,同时也大大削弱了旧贵族的特权。
);强调法治,制定了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法典——《法经》。
②经济方面。
提出“尽地力”的农业政策,强调充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号召大家“废沟洫”,铲除井田的疆界,以便建设农田水利,事实上破坏了井田制。
第3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引言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也是变法运动兴起的时期。
变法运动的发生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但在春秋战国时期达到了高峰。
本文将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包括其背景、主要内容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频繁,社会矛盾加剧,各方面都亟待改革变革。
这种背景下,中国出现了一系列变法运动。
其中,变法运动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前期的齐国。
齐国的开国君主齐桓公实行了一系列变革,打破了封建制度,建立了以君主为中心的统一政权,推行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这种变革为后来的变法运动奠定了基础。
主要内容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主要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法律等多个方面,为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
政治变革在政治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主要体现为君主集权。
各个诸侯国纷纷效仿齐桓公的做法,取消了大臣的权力,推行了君主专制的制度。
同时,君主通过设立官府和官员来管理国家事务,建立起官僚体系,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军事变革在军事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主要体现为兵制改革。
各个诸侯国开始注重军队的组织和训练,加强了武器装备的研发和生产,建立了专门的兵工厂和兵器库。
同时,各个国家也开始探索军事战略和战术的改革,提升了战斗力和作战效率。
经济变革在经济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主要体现为农业改革和商业发展。
各个诸侯国开始推行农业现代化,通过改进农业技术、引进新的农作物和养殖品种,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与此同时,商业也得到了发展,商人开始兴起,贸易活动频繁,为国家财政带来了巨大的收入。
法律变革在法律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主要体现为法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各个诸侯国开始制定和修订法律,建立了各自的法典。
同时,各个国家开始推行法治思想,注重依法治国,加强了司法机构的建设。
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变法运动加强了君主集权,推动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1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导言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发生了许多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变革。
其中,变法运动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之一。
本文将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首先,我们将简要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然后重点分析变法运动的定义、目的和影响。
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的一个时期,这段时期被认为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发展阶段。
在这个时期内,各诸侯国互相争斗,政局动荡不安。
社会秩序的混乱导致了经济的停滞和人民的苦难。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提出变法的理念。
变法运动的定义变法运动是指春秋战国时期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变革活动。
这些变革活动旨在通过推行一些新的制度和政策来解决社会存在的问题,恢复社会秩序,恢复经济繁荣。
这些变革活动大致可以分为内政变法和外交变法两个方面。
内政变法在内政方面,变法运动主要涉及国家的制度和政策上的改革。
首先,一些国家开始推行土地改革,剥夺贵族阶级的土地,实行平均分配,提高平民的社会地位。
这种土地改革使得社会上的贫富差距减小,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
第二,一些国家开始推行法律改革,制定新的法律和制度,以加强法治的实施。
这种法律改革对于维护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一些国家开始注重教育,推行教育改革,提高国民素质,以便培养更多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外交变法在外交方面,变法运动主要涉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和政策的调整。
一些国家开始采取开放政策,主动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往来,推动经济的发展。
同时,一些国家还进行联盟和合纵连横的政策,以增强自身的实力和影响力。
这种外交变法有助于国家之间的合作与发展。
变法运动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变法运动的推行使得社会得到了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其次,变法运动使得各国内外交往活跃,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此外,变法运动也为中国历史上后来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为秦朝的统一中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第3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

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教学一体案一.课程标准要求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认识改革变法是时代的潮流,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二、预习提纲时间:_____前期管仲改革措施:赋税制度影响:齐国强大,加速_______瓦解春选贤任能,赏罚分明秋政治战强调______国李悝变法变魏文候变法经济:“尽地力”—破坏了井田制法吴起变法:军事——武卒影响:魏国强大,强化了________阶层的地位三、线索勾勒管仲改革—改革赋税制度:“相地而衰征”宗法分封制瓦解政治社会转型李悝变法经济井田制瓦解春秋战国变法魏文候变法军事富国强兵吴起变法影响:顺应时代潮四:重、难点1、横向比较背景内容影响管仲改革魏文候变法2、阶级分析法认识春秋战国变法的性质和作用3、概述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五.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知识。
背景政治:宗法分封制遭破坏,新的阶级关系产生。
经济:井田制遭破坏,土地私有制确立.军事: 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思想文化:出现百家争鸣局面, 科技文化也取得了较快发展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直接动力: 称霸天下的欲望.目的: 富国强兵.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内容: 【春秋】齐桓公: 管仲“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的好坏征收赋税鲁国: 前594 “初税亩”。
规定不论公田和私田,一律“履亩而税【战国】魏文候: 李悝实行“尽地力之教”、推行“平籴法”、制定《法经》楚悼王: 吴起主张限制和削弱贵族势力、整顿吏治和改良社会风气影响: 管仲改革: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管仲改革调动了土地所有者经营土地的积极性,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为齐国的强大奠定了物质基础鲁国改革: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实质是废除奴隶社会的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李悝改革:魏国在战国诸雄中率先强盛起来吴起改革:楚国经过改革,成为了战国中的强国评价:①从背景来看: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1.时代特征(1)经济①铁犁和牛耕的出现及推广,提高了生产力(根本原因)②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确立。
以井田制为标志的土地国有制度逐渐被破坏(2)政治:1,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逐渐强大起来。
2,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
3,社会阶级关系发生变化,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地主阶级专政。
(3)军事在: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不断,富国强兵成为各国改革的内在动力。
(4)文化①私人办学兴起,百家争鸣出现。
②法家思想成为各国推行变法的思想理论武器。
2.各国变法(1)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奴隶社会瓦解时期)①管仲在齐国进行赋税制度的改革,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
无论公田还是私田,一律按照土地的好坏和产量征收实物税。
作用: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客观上打破了井田的界限,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为其他国家的改革树立了榜样。
②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了“初税亩”(最早的农业税),作用:实际上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
局限:性质:奴隶制时代的改革,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改革主要是针对经济基础方面的,没能触及到上层建筑,旧的世卿世禄制度仍发挥作用。
(2)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封建社会形成时期)魏文侯变法:1,李悝:政治:提出“选贤任能,赏罚分明”的基本国策。
主张改变旧的世卿世禄制,重要的官职由有才能的人来担任,有功劳的人才能享受优厚的俸禄。
作用:改善了吏治,大大削弱了旧贵族特权。
经济:“尽地力”的农业政策,强调充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号召大家“废沟洫”,铲除井田的界限,以便建设农田水利。
作用:事实上破坏了井田制。
法律:强调法律的作用,制定了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法典《法经》作用:虽然其目的是为了保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但在维护社会秩序,稳定政局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2,吴起:军事:创建了一支强大的军队,“武卒”。
性质:封建化的改革。
影响:1,有效的打击了旧制度,增强了国力,使魏国迅速崛起,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成为战国前期最强大的国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一、历史背景:
政治:1、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强大起来,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名存实亡。
2、宗法分封制遭到极大破坏。
经济:1、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私田越来越多,以井田制为标志的土地国有制逐渐被破坏。
2、土地私有化程度的加深使新兴地主阶层日益壮大,他们
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发展地主经济。
改革成为
社会的主要呼声。
二、春秋变革
A、齐国的管仲改革
1、内容:相地而衰征
2、作用: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客观上打破了井田的界限,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B、鲁国的初税亩: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
C、对春秋变革的评价:主要针对经济基础方面,没能触及上层建筑。
旧的世卿世禄仍然发挥作用。
[来源:
学科网ZXXK]
三、战国变革:
魏文侯变法(李悝、吴起)
A、内容:1、提出了“选贤任能,赏罚分明”的基本国策
2、提出了“尽地力”的农业政策
3、强调法治的作用
4、创建“武卒”
B、作用:变法有效地打击了旧制度,增强了国力,使魏国迅速崛起,成为战国前期最强大的国家。
开启了战国时期大变法运动的序幕。
C、对战国变法的评价:各国的变法都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宗法贵族的统治秩序,使新兴地主阶层的地位得以强化,为日后秦国的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