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最全版

合集下载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4课中国历代的变法和改革(共24张ppt)

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4课中国历代的变法和改革(共24张ppt)

遏制了土地兼并,提高农 民积极性;
加快了北方民族的交融, 缓和了民族矛盾;
缩小南北差距,为隋唐统 一奠定了基础。
北魏孝文帝改革适应了民族融合的时代潮流。
任务1-3:阅读教材P22-23, 回顾中外历史纲要上P52 的知识,和阅读历史 史料,分析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影响
变法
时代背景
主要内容
时代影响
√ √ √
G
时间轴
古代 商鞅 孝文帝王安石 张居正 戊戌 变法 改革 变法 改革 变法
近代
清末 民国 新政 改革
当代
完成
社会主义 成就
革命
曲折
中国
特色 社会 主义 制度
建 促 挽危机
封汉 建化
学 披 探转 西 新 民变 法 衣 主制

曲完 折善 探制 索度
一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任务1-1:阅读教材P22和历史史料,分析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影响。
任务1-4:阅读教材P23和阅读历史史料,分析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 影响
变法
时代背景
主要内容
时代影响
张居正改革 (明朝)
政治腐败、国库亏空、 土地兼并严重
整肃吏治、裁剪开支
清丈土地、改革税 制
财政收入增加; 封建统治危机缓和。
材料一:明中叶后,皇帝不临朝成为惯例.官衙无视法令,政多纷更,事 无统纪,主钱谷的不明出纳,言政治腐败 聿, 管监察的不行纠劾…… —— 刘志琴《张居正评语》
均输法:设立发运使,掌握东南六路生产情况和政府与宫廷的需要情况,按照“徙贵 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统一收购和运输。
保甲法:将乡村民户加以编制,十家为一保,民户家有两丁以上抽一丁为保丁,农闲 时集中,接受军事训练。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PPT优质教学课件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PPT优质教学课件

3.1 变法运动
(燕)乐毅改革
(赵)赵武灵王改革
(秦)商鞅变法
(楚)吴起变法
(齐)邹忌改革 (魏)李悝变法
(韩)申不害变法
国家 国王
措施
成效
魏 魏文侯 李悝变法,发展经济,改革 成为战国前期最强
军事
大的国家
楚 楚悼王 吴起变法,加强中央集权 国力一度强盛
赵 武灵王
学习胡服骑射
军力强大
韩 汉昭侯
农 业
公田不治
发 (井田制)
展 私田开拓
传统贵族 没落
新兴地主 兴起社会大变革: 佃农、自耕农 奴隶制经济→封建制经济
社会大变革: 奴隶制经济→封建制经济
材料三:在经济比较发达的诸侯国……夺权后的地主阶 级,随着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壮 大。……边远地区的秦楚燕等国的社会经济也发展到相 当水平,新兴地主阶级也逐渐壮大起来。然而这些诸侯 国的政权仍然控制在旧贵族手中。各国地主阶级的普遍 发展壮大与贵族对立,必然导致政治上的一场重大变革。 这种变革,就是各国的变法运动。
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是兼并。 主要的大国包括:齐楚秦燕 赵魏韩七国。各国以统一为 目标,攻城灭国。
1.2 列国纷争







春秋时期各地诸侯割据
战国时期的局部兼并
思考
东周时期为什么会“礼崩乐坏”列国纷争?
唯物 史观
2.1 生产力发展
西周的经济基础是什么? 农业 (1)基本土地制度:井田制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 (2)农具: 展规律: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 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 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 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

第3、4课春秋战国各国变法运动和商鞅变法

第3、4课春秋战国各国变法运动和商鞅变法
课程标准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 时代特征;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探 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学习目标】
通过材料信息探究战国时期变法带来的社会关系的 变化,理解战国时期变法的彻底性,体会改革家勇于 创新的精神。
思考探究交流下列问题及自己的疑问:
1.时代特征:从政治、经济、 思想、阶级基础、军事等方面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春秋时期主要针对赋税制度进行改革,如何理解“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等改革措施加 速了井田制瓦解? 3.魏文侯变法开启了战国大变法的序幕,结合其变法内容理解为什么战国时期的变法比春 秋时期的变法运动更加彻底?
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并逐步推广 社会生产力发展 促进土地私有 引起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产生新兴地主、自耕农等新的阶层 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 变法改革汇成强大的时代潮流 商鞅变法
1.直接触及旧贵族利益的措施有哪些 ? 2.从根本上动摇旧贵族统治的措施是? 废除井田制 井田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建立在井田制 之上的,两者都是奴隶制存在的重要条件。 3.对中国历史影响最深远的政治措施、经济措施、 经济政策是什么? “重农抑商”的政 政治措施:废分封,行县制; 策对中国社会产生 积极:在封建社会前期,重农抑商政策对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维护社 经济措施: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 会稳定、巩固新生地主阶级政权产生了积极作用。 了怎样的影响? 经济政策:重农抑商
决定 反作用
上层建筑
各国先后变法 确立封建制度
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以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 会关系。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 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和产品分配 方式三项内容。 经济基础即是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指占统治地位的生 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即所有制形式、交换形式、分配形 式)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 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上层建 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春秋战国的变法

春秋战国的变法

• 春秋与战国时期改革各有什么特点?导致不同的 原因是什么? • 春秋时期的改革主要是针对经济领域的赋税制度 方面,没有涉及到上层建筑。战国时期的变法是 在春秋改革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又更加彻底。 • 导致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 • 如何理解战国时期的变法比春秋时期的变法运动 更加彻底? • (1)、措施更全面----经济、政治; • (2)、社会性质发生变化。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性质 --奴隶社 会瓦解
战国
影响
措施:政治、经济 --封建社 商鞅变法 军事、思想 会形成 影响:对秦国、对战国、对后世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目的是什 么?根本原因和直接动力?
• 目的:富国强兵 • 根本原因: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 力 • 直接动力:在残酷的争霸战争中求得生存, 进而成为霸主
(1)担任低级官职(或除执政官外 阅读材料,的各级职官的选举和任职资格 回答问题. ). 公元前6世纪初 ,雅典城郊有个叫克里埃尼图斯的青年 . 立军功 ;努力耕织 他出身平民,家庭贫困,不具备担任官职的财产资格.后 来,克里埃尼图斯开办公工作坊,生产葡萄酒并销往市 场.5年后,他的年总收入达到了280麦斗,跻身于第三等 级. (2),梭伦 :崇尚中庸(调和),手段温和. (1)按梭伦立法 跻身第三等级的克里埃尼图斯能享受什 :)不畏权贵 ,严刑峻法 . 么政治权利商鞅 (2分 如果生活在秦国 ,依据商鞅之法 ,他可 以通过哪些途径提高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 (4分) (2)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剥夺了贵族特 权,在此过程中,两者采取的策略有何不同 (4分)
参考答案
• (1)比较彻底的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 • (2)“务本”指重视农业生产,“王制” 指以井田制、分封制为基础的奴隶制度 • (3)“倾邻国而雄诸侯”

第4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讲解

第4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讲解

齐国管仲改革 “相地而衰征” 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土地好坏、产量征收实物税
战国时期的改革
1、特点:在春秋改革的基础上进行,又更加彻底 根本任务变为政治上废除世卿世禄制。
2、代表:魏文侯变法
选贤任能,赏罚分明
政治
李悝
强调法治,制定《法经》


经济 “尽地力”的农业政策



吴起 军事:创建军队“武卒”
第4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教辅资料
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变化
政治 经济
周朝
分封制 宗法制
井田制பைடு நூலகம்
春秋战国
分封制宗法制遭到 破坏
井田制瓦解,封建 土地私有制产生
分封制宗法制破坏的表现
礼乐征伐出自诸侯 礼乐征伐出自大夫
井田制的瓦解
井田 私田
国有
产品要向周王进贡
奴隶主私人占有
不用进贡
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变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变化
政治 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
经济 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产 生,新兴地主阶层日益壮大。
军事 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 思想 法家学说成为改革变法的思想理论武器。
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春秋时期的改革
1、特点: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废除井田制 2、代表: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
政治
建立县制,国君任免官 吏
分封制与县制之下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国君


诸侯

诸侯国官吏
国君
县 制
地方县吏
政治
建立县制,国君任免官 吏 什伍连坐制度,轻罪重 刑
强化中央集权
思想
焚烧诗书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1.时代特征(1)经济①铁犁和牛耕的出现及推广,提高了生产力(根本原因)②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确立。

以井田制为标志的土地国有制度逐渐被破坏(2)政治:1,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逐渐强大起来。

2,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

3,社会阶级关系发生变化,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地主阶级专政。

(3)军事在: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不断,富国强兵成为各国改革的内在动力。

(4)文化①私人办学兴起,百家争鸣出现。

②法家思想成为各国推行变法的思想理论武器。

2.各国变法(1)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奴隶社会瓦解时期)①管仲在齐国进行赋税制度的改革,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

无论公田还是私田,一律按照土地的好坏和产量征收实物税。

作用: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客观上打破了井田的界限,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为其他国家的改革树立了榜样。

②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了“初税亩”(最早的农业税),作用:实际上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

局限:性质:奴隶制时代的改革,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改革主要是针对经济基础方面的,没能触及到上层建筑,旧的世卿世禄制度仍发挥作用。

(2)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封建社会形成时期)魏文侯变法:1,李悝:政治:提出“选贤任能,赏罚分明”的基本国策。

主张改变旧的世卿世禄制,重要的官职由有才能的人来担任,有功劳的人才能享受优厚的俸禄。

作用:改善了吏治,大大削弱了旧贵族特权。

经济:“尽地力”的农业政策,强调充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号召大家“废沟洫”,铲除井田的界限,以便建设农田水利。

作用:事实上破坏了井田制。

法律:强调法律的作用,制定了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法典《法经》作用:虽然其目的是为了保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但在维护社会秩序,稳定政局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2,吴起:军事:创建了一支强大的军队,“武卒”。

性质:封建化的改革。

影响:1,有效的打击了旧制度,增强了国力,使魏国迅速崛起,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成为战国前期最强大的国家。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大宗和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 也是政治隶属关系。对于大宗而言,小宗就是 他的臣属,要对大宗绝对的服从。同时,小宗 也是大宗的兄弟,具有血缘关系。
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什么是井田制?“公田”和“私田”是怎么回事
井田制:一种土地国有制,是商周社会的经 济基础。这里说的“国有”实际上是一种国王为代 表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2.比较管仲改革与李悝变法的异同
名称 分类 时间 经济上涉及对井田制的变革 管仲改革 李悝变法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内容
“相地而衰征”
改变世卿世禄制; “尽地 力”;“肺沟洫”;强调法治。
增强了国力,使国家迅速崛起,成为当时比 成效 较强大的国家。
未改变社会性质, 仍然是奴隶制国家 使魏国走进封建社会
什么是分封制?分封的目的是什么?西周都 1.概念 : 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周王室将土 地连同土地上的人封赐给臣下,广建 分封哪些人去做诸侯?西周的诸侯国与商王朝 子国,用以拱卫周王室。 的附属国有何不同?分封制的作用如何?
齐桓公的用人之鉴
•齐桓公不杀仇人,已属大度; 重用仇人,更非一般。 •其重用管仲,是惟才是举的千古师表。
•然而可悲的是,到了晚年他却因重用奴 才而误国。 •齐桓公因重用人才而称霸,因重用奴才 而败国,可谓千古之鉴。
管仲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 在经济、政治、军事等许多领域 都有卓著的建树。齐桓公即位后, 经鲍叔牙推荐,用管仲为相,被 尊称为“仲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 以上三位改革家分别是哪些思想派别 代表?体现了他们什么思想主张?
管仲、李悝 ——法家代表。体现了他们反对保守的复 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 发展的,一切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发展而发 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 吴起 ——法家、兵家的代表。体现了他们强调 国家和军队内部协调统一;军队必须严格执行 命令;重视军队的素质和作战技能。

【高中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ppt4

【高中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ppt4

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学思之窗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诗经· 小雅· 北山》 你知道《诗经》中的这句话的意思吗? 即天子对天下的土地拥 有所有权。商、周时期, 所有土地均归国王所有, 这称为土地国有制。
什么是井田制?“公田”和“私田”是怎么回事
井田制:一种土地国有制,是商周社会的经 济基础。这里说的“国有”实际上是一种国王为代 表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齐威王〈邹忌变法〉 前356-320年 燕昭王〈乐毅变法〉 前312-279年
三、战国时期的改革——魏文侯变法
1.内容
政治
“选贤任能,赏罚分明”
魏 文 侯 变 法
李悝
强调法治,制定《法经》
经济 “尽地力”的农业政策
吴起
军事 创建军队“武卒”
2、影响:
1)对魏国:有效打击了旧制度,增强了 国力,使魏国迅速崛起 2)对其他诸侯国: 开启了战国大变法运动 的序幕 3)对历史进程:促进了社会的转型—— 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 特点:改革由经济基础逐渐转移到上层建筑, 维护地主阶级统治。
第 4 课
朝代更替结构示意图
东周(BC770-BC256)
西周
BC1046 BC771
周平王 洛邑
春秋
BC476 BC475
战国
BC221
春秋——因鲁史《春秋》而得名; 战国——因诸侯争霸连年不断的阶段特征而得名,
也因西汉刘向作史书《战国策》而得名。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
东 周
——奴隶社会的逐渐瓦解时期
顾炎武论战国风俗
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 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尊 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 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 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 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 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 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 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 主,……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 文、武之道尽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概况;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相地而衰征”;“初税亩”;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

2.基本技能:分析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诸侯国改革变法之间的关系。

探究各诸侯国改革变法的历史背景和秦国面临的历史机遇。

3.情感培养: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引起社会关系的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改革变法是时代的潮流,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改革改变了秦国的命运,改革也影响了整个中国历史的进程。

二、教学重点:“管仲改革”和“魏文侯改革”
三、教学难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诸侯国改革变法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和师生讨论相结合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春秋战国是大国争霸的时期,先后形成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同时,这一时期又是社会大变革时期,争霸各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先后进行了变法改革。

它们改革的是什么?变法又给它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新变化?
(二)讲授新课
一、社会转型与各国的应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和变法的历史背景。

1.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农业生产的发展: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为私田的大量开垦和农田水利设施的兴修创造了条件。

春秋战国水利灌溉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手工业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冶铸业有了划时代的发展。

纺织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战国时的制漆工艺,已经采用夹纻技术。

商业日趋活跃:商业发达,各地土特产品相互交流,中原市场繁华。

并且出现了繁华的商业中心。

2.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
铁器的应用,牛耕的普及,加之水利、施肥等技术的应用,使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有了巨大的发展。

生产力的进步引起了生产方式的变化,奴隶制集体劳作方式逐渐瓦解,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生产和个体经营为特色的小农经济发展起来。

随着私田的开垦和增多,私田主人为了增加收入,开始改变剥削方式。

将自己的“私田”分成小块,租给奴隶和破产的平民耕种,向租种者收取地租。

为了继续维护自身的利益,一些奴隶主也主动改变剥削方式,实行更适应生产力水平的地租剥削。

奴隶制社会的经济基础──井田制走向没落,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起来。

3.上层建筑的改革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必然引起政治制度的变革。

战国时期,随着封建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兴地主的经济地位不断提高,政治势力也越来越大,并且成为一种强大的政治力量。

另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使旧的生产资料占有方式──井田制和与之相适应的奴隶制剥削方式瓦解。

随着奴隶制上层建筑基础的崩溃,地主阶级代替奴隶主阶级进行统治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是历史的必然。

一些杰出的政治家,顺应时代潮流,推行变法,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用中央集权制代替君主与贵族联合专政。

4.改革变法的内在动力
战国时期,群雄角逐,战争频繁。

为了富国强兵,各诸侯国纷纷变法。

5.法家学说成为改革变法的思想理论武器
春秋战国时期,激烈的政治斗争和经济繁荣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空前发展。

当时,诸侯割据,不可能推行封建文化专制,各持一说的“士人”可以自由发表见解。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陆续诞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而法家思想顺应了时代的需要,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法家的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等。

二、风起云涌改革和变法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适应生产力发展,稳定和巩固统治;并在争霸或兼并战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先后开展了变法运动。

这些改革和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

1.管仲改革
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封建剥削方式的产生,井田制难于维持。

很多地方出现了“公田不治”、“田在草间,功成而不收”等井田荒芜的情况。

齐国也出现了“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无田甫田,维莠桀桀”的情况(大意是由于不想耕种公田,杂草长得非常旺盛)。

为了扩大税源,增加收入,齐桓公任用管仲为辅佐,进行改革。

管仲首先从经济入手,实行“井田畴均”和“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的好坏征收赋税。

在政治和军事上,推行政军合一的“国野分治”制度。

管仲改革,淡化了公田、私田的界限,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管仲改革调动了土地所有者经营土地的积极性,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为齐国的强大奠定了物质基础。

2.魏文侯变法
战国时期,随着封建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地位不断提高,政治势力也越来越大,并成为一种强大的阶级力量。

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生产关系变革。

井田制和与之相适应的奴隶制剥削方式瓦解,奴隶制经济基础崩溃。

同时,各国统治者希望通过变法改革,增强在激烈兼并中的军事力量,实现富国强兵。

李悝在魏国的变法。

魏国通过变法,在战国诸雄中率先强盛起来。

(三)巩固小结: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经济上,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新的阶级关系产生。

政治上,王室衰微、大国争霸,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士大夫开始夺权,并且掌握了政权。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带来上层建筑的变革。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改革和变法风起云涌。

(四)课堂练习:课后解析与探究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我测评
板书
第4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一、社会转型与各国的应对
1.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2.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
3.上层建筑的改革
4.改革变法的内在动力
5.法家学说成为改革变法的思想理论武器
二、风起云涌改革和变法
背景
1.管仲改革内容
影响
内容
2.魏文侯变法
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