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五四运动

合集下载

第16课_五四爱国运动

第16课_五四爱国运动

风雨欲来--五四酝酿
李大钊 陈独秀 鲁 迅 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新文化运动沉重打击了封建的思想文化,解放了 人们的思想……它促使人们加紧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为伟大的五四运动作了思想的先导,为马克思列宁主 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 ——《中国通史》
五四运动的背景
1、一战时,日本加紧侵略中国。 民族矛盾加深
过 程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取得源自步胜利释放了被捕的爱国学生 罢免了卖国贼职务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 的爱国运动。
意义
五四运动也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又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五四运动是中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 的开端。
巩固练习:
1. 1919年,在巴黎和会上,英法美操纵会议,竟在对德和约上 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转交给 A. 美国 B. 日本 C. 英国 D. 法国
暗统治,阶级 矛盾激化
材料反映了北洋政府统治下怎样的社会状况?
风雨欲来--五四酝酿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1872—1894年中国境内近代工业175家;1895— 1913年中国境内近代工业685家;1913—1919年,中 国新建厂矿有600多家,新增资本达一亿三千多万元, 超过了过去半个世纪。 辛亥革命前产业工人达50万—60万人;1919年 产业工人达200万,手工工场工人和店员已增至1200 万;1912—1919年的7年间,工人罢工130次,仅 1919年的前5个月就达19次。
资产阶 级民主 革命
人民民 社会 马克 主专政 主义 思主 的国家 义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第16课 五四爱国运动

第16课  五四爱国运动

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一.爆发原因1.直接原因(导火线):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巴黎和会:(1)时间:1919.1.18(2)性质: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一战1914.7.28-1918.11.11)(3)中国:中国以战胜国身份出席会议,希望改变中国在国际上的屈辱地位。

(提出七项条件,后又提出废除“二十一条”)“二十一条”:○1递交时间1915.1签署时间1915.5.9○2条约双方袁世凯政府-日本○3结果:出第五条内容有所保留外,称帝心切的袁世凯接受了“二十一条”(4)结果:外交失败,欧美列强做出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的决定。

巴黎和会打破了中国人对帝国追的幻想。

2.政治原因:北洋军阀政府统治黑暗;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日本),社会阶级矛盾激化;3.经济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力量壮大,为五四运动爆发奠定阶级基础;4.思想原因:1915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5.国际原因:十月革命(1917.11.7)为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

二.经过:1. 1919.5.3学生代表在北大法科礼堂召开会议,决定5.4发动游行示威。

2.1919.5.4北京各校学生3000余人汇集天安门广场,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打倒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等口号,爱国情绪高涨。

3.学生的爱国行动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响应,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运动中心也很快由北京转到上海。

上海的“三罢”(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提出了提倡国货,不用日货,不做日人之工)斗争把五四运动推向高潮。

三.结果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北京政府于6.10罢免了曹、章、陆的职务,被迫释放被捕学生。

6.28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中国第一次拒绝了由世界上几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制定的和约。

四.意义:(1)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的革命运动。

在运动中,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

第十六课 五四爱国运动

第十六课   五四爱国运动

一、五四运动1.背景:(1):一战期间,日本,美国加紧侵略中国,民族矛盾进一步加深;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鼓舞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志,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新的方向;(国际上)(2):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对外卖国,对内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军阀混战,国内阶级矛盾日举益加深;(3):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得到发展,工人阶队伍壮大,工人罢工斗争频繁发生;(阶级基础)(4):新文化运动在社会上掀起了思想解放潮流,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思想基础)(5):1919年召开的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取出的正义要求遭到帝国主义列强的无理拒绝,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义愤,“五四”运动由此爆发(导火线)2.导火线: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3.经过:中心主力斗争方式第一阶段北京学生游行示威第二阶段(推向高潮)上海工人“三罢”运动4.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和约签字”、“打倒卖国贼曹汝林.章宗祥.陆宗舆”、“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学生:先锋作用5.作用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知识分子:领导作用说明:五四运动是一场具备广泛群众基础的反帝爱国运动,也体现了各个阶层之间团结奋斗的精神和彻底不妥协的斗争精神。

6.五四运动的结果:取得了初步胜利(1)罢免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2)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政府代表没有在“和约”上签字,中国第一次拒绝了由世界上几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制定的和约.(3)释放了被捕的学生7.意义:1.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

——爱国主义精神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

2.五四运动也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民主和科学的精神3.五四运动又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追求真理、勇于解放(进步)的精神4.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8.比较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名称性质任务领导阶级主力结果前途指导思想旧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资产阶级人民群众资产阶级共和国资本主义三民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无产阶级人民群众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十六课五四运动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十六课五四运动ppt课件
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为领导的,以青年学生 为先锋,以工人阶级为主力的彻底的反帝反封 建的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初步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根本原因在于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发 挥了主力军作用。其次是运动波及全国广大 地区,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形成了对北洋军 阀政府的强大压力。
★五四运动的意义何在?
1、是一次……爱国运动。 2、是一场……新文化运动; 3、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4、是一场文化启蒙和思想启蒙运 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5、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6、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 成立准备思想基础和干部基础 7、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爱国、牺牲、民主、科学 追求真理、勇于解放、文 化启蒙
★五四精神的主旋律是什么?
爱国主义精神
巩固练习:
1、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的是( D ) A、废除“二十一条” B、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C、还我青岛
D、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2、五四运动的最主要贡献在于( B ) A、促使北洋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生
B、促使中国人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
★时间?口号?发展?高潮? ★取得什么成果?(初步胜利)
★五四运动的性质?
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分为几个阶段?各特征是什么?
五 四 运 动
前期:北京 青年学生 游行示威
(1919.5.4—6.3) 中心 主力 形式
后期:上海 工人阶级 三罢斗争
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新表现
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新表现在哪? 为什么这样说?

新的领导阶级—— 无产阶级 新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 新的奋斗目标—— 社会主义 新的群众力量—— 广泛群众性

第16课 五四运动

第16课 五四运动

第16课五四运动【课标】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一)、背景:1.国际:日本侵华,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欧美列强出卖中国主权(民族危机严重)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鼓舞(新方向)2.国内:(1)政治上:北洋军阀政府的黑暗统治(专制、卖国、混战)使阶级矛盾日益加深——(根本原因)(2)阶级力量上: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进一步发展,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3)思想文化上:新文化运动的使思想解放, 并且马克思开始在中国传播,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4)外交上: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导火线)(二).过程(1)学生:先锋作用(2)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标志着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舞台。

由此,五四运动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3)商人:同盟军(4)陈独秀、李大钊等具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领导作用说明:五四运动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反帝爱国运动,体现了各个阶层之间团结精神、斗争精神、爱国精神,体现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并发挥主力军作用。

(三)、初步胜利:(1)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的学生(2)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3)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政府代表也没有在“和约”上签字理解“初步胜利”角度一:回答初步胜利的表现角度二:回答没有彻底胜利,因为没有完成反帝反封任务,没有改变半殖半封建社会。

(四)、中国为什么能够拒绝?(1)角度一:以五四运动为代表的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2)角度二:中国代表团的斗争(五)、概括五四精神:爱国、民主、科学、进步(六)、五四运动的意义(五四精神)(1)、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爱国主义精神贯穿运动的始终,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

(2)、五四运动也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

体现了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

(3)、五四运动又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4)、五四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第16课 五四爱国运动

第16课  五四爱国运动

8.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的开端,是因为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的开端, 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 ①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是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②五四运动是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B] ③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④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 . C.②③④ D.①②④ . .
五四运动
五四爱国运动
一、背景
1、国际 日美加紧侵略中国——反 帝情绪高涨 俄国十月革命——指明方向 2、国内 阶级矛盾的加深 —根本原因 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阶级基础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思想基础
二、过程
1、爆发:
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2、经过
时间 第一 阶段 第二 阶段
5月4日 月 日 到6月3日 月 日
3 、五四运动能取得初步胜利,最主要的原因是: 五四运动能取得初步胜利,最主要的原因是: A 青年学生的先锋作用 [B] B 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 C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D 李大钊和陈独秀的指导作用 4、 五四运动之所以比辛亥革命具有更广泛的群众 基础,主要是因为: 基础,主要是因为: [D] A 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B 马克思主义传播 C 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 D 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增强
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异同
辛亥革命与五四爱国运动对比表 辛亥革命
革命性质 旧民主主义革命 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
五四爱国运动
新民主主义革命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产阶级
革命范畴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无产阶级世界革命 发展方向 资本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道路
同学们,再见!
1、对人民的压榨 :1912—1919年田 赋增加了七倍,盐税、烟税、酒税增 加了3倍,印花税增加了6倍。 2、从1916—1919年5月北洋政府共借 外债100多次,债权国包括:日、美、 英、法、德、俄、比、荷等国,以中 国的银行、矿山、交通、税收、国库 券、期货为担保。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

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课程标准】概述五四运动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课标解读】应掌握五四运动的原因、过程、意义。

重点掌握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考试大纲】五四运动【知识梳理】一、背景:1.国际背景:①一战期间,乘机加紧侵略中国,尤其是,已成为侵略中国最主要的国家,这就促使中国人民的反帝情绪日益高涨。

②,为中国人民指出了解放道路。

2.国内背景:①政治原因:导致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成为五四运动发生的主要原因。

②阶级基础:③思想基础: 3.导火线:1915年日本的“”妄图使中国沦为其殖民地;1918年巴黎和会上,欧美列强作出将德国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的决定;失败,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请思考1: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是如何努力的?结果如何?反映了什么问题?二、经过1.第一阶段:5月4日—6月3日学生为主力,中心在北京。

2.第二阶段:6月3日以后,工人是主力,中心在上海。

口号:。

请思考2:五四运动前期和后期有何不同?三、结果和意义1.结果:初步胜利①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②免除、、的职务;③拒绝和约签字。

2.意义①性质:②思想影响: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③世界意义:五四运动发生在十月革命以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④标志: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四、五四精神1.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体现出2.五四运动是一场传播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出3.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体现出请思考1:五四精神的实质是什么?作为当代青年,我们是幸运的,远离了国家衰亡的风雨飘摇。

五四运动已成为过去,那么五四精神是否也已经过时?现实生活中你认为应如何发扬五四精神?【知识拓展】1.简述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①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性质),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始终,成为主旋律;②五四运动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③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④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必修一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

必修一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

陈独秀
“我们的三大 信誓是:改造强 盗世界,不认秘 密外交,实行民 族自决。” “试看将来的 环球,必是赤旗 的世界。” ——李大钊
李大钊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
名称
领导 阶级 指导 思想 三民 主义
目标 前途 任务 性质 资产 资本 阶级 主义 反帝 反封 共和 国 反帝 反封
资产 阶级 民主 革命 资产 阶级 民主 革命
第16课
五四爱国运动
五四爱国运动
一、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背景
1、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2、巴黎和会的斗争
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
窃国大盗袁世凯
巴黎和会上,由于日本的坚持,和会决 定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转交给日本,身 在法国的梁启超立即电告当时外交委员会的 事务主任林长民。林长民随即于5月2日在 《国民公报》《晨报》上发表题为《外交警 报警告国民》的署名文章,揭露事件真相。 从这个意义上说,林长民是点燃五四运动导 火索的人。
B、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
C、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D、李大钊、陈独秀的指导作用
三、五四精神
性质:它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它也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新文化运动
它又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源自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正是由于中国人民的严正态度,使中国 代表团毅然做出拒绝签约的历史性决定。结 果在1921—1922年华盛顿会议上,日本尽管 对交还山东附加了种种条件,但中国最终争 回了山东主权。至1923年3月10日,北洋政府 最终废弃了日本帝国主义企图灭亡我“二十 一条”。
林长民
五四爱国运动
旧民主 资产 主义革 阶级 命 新民主 无产 主义革 阶级 命
人民 马克 民主 社会 思主 专政 主义 义 国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课时目标】
1.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完成课前预习案,初步掌握本课基础知识和线索。

2.通过材料分析,把握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着重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

3.通过材料阅读,理解五四运动的伟大意义,弄懂五四运动和中共成立的联系。

【课前预习案】
一.五四爱国运动(1919年)
1.背景:
(1)必然性:日本提出“”,民族危机加深;政府统治反动,社会矛盾尖锐。

(2)条件:民族工业发展,队伍壮大;十月革命发生,传入。

(3)导火线(直接原因):。

2.过程:
(1)口号:“外争,内惩”;“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2)运动中心、主力:由北京转到;由学生到。

(3)斗争形式:逐步发展成为“”斗争。

(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4)结果:取得胜利(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三人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3.意义:(1)是一场彻底的的爱国运动;(2)宣传了民主科学思想和;(3)促进了人们的;(4)为中共成立奠定基础;(5)是革命的开端。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条件:思想基础:的传播;阶级基础:队伍的壮大;组织基础:共产党的建立;外部条件:的帮助。

2.标志:1921年7月中共一大的召开。

(1)一大提出的奋斗目标是:推翻,建立专政,废除私有制,消灭阶级差别。

(2)中共成立的意义:中国革命从此有了新型政党的领导,给中国人民带来光明和希望。

3.1922年中共二大的召开:大会将党的奋斗目标修改为:反对、、,建立。

【课堂探究案】
探究一: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
材料‚在这个变态的社会国家里面,政府太卑劣腐败了,国民又没有正式的纠正机关(如代表民意的国会之类)。

那时候,干预政治的运动,一定要从青年的学生界发生……荒唐的中年老年人闹下了乱子,却要未成年的学子抛弃学业,荒废光阴,来干涉纠正,这是天下最不经济的事。


——1920年胡适、蒋梦麟《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请回答:依据材料,分析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

(4分)
探究二:五四运动的伟大历史意义
材料一‚‘五四运动’是一个复杂现象,它包括新思潮、文学革命、学生运动、工商界的罢市罢工、抵制日货运动……这一连串的活动都是由下列两个因素激发出来的:一方面是二十一条要求和山东决议所燃起的爱国热情;另一方面是知识分子的提倡西洋文明,并希望能依靠科学和民主观点来对中国传统重新估价,以建立一个新中国。

这一运动唤醒了这个国家,唤起这个国家各个阶层反抗外国尤其是日本人的干涉。

运动的领导者在演讲、报纸和小说中发出誓言,要求摆脱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重建国家的统一。

……工人阶级在运动中表现出来的伟大力量,让革命知识分子开始到工人中去开办学校、组织工会、学习十月革命……很显然,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得以诞生的。


——周策纵《五四运动史》(1)据材料一指出“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4分)并分析五四运动的意义。

(4分)
材料二关于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分期,是确定中国近代史学科对象的重要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后,胡绳发表文章将其限定在1840——1919年之间。

此后,中国史学界出现了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明确分界,分界线就是1919年发生的五四运动。

——张海鹏《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分期应以1949年为界》
(2)如果以“五四运动”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这两个历史时期的中国革命有何“质的差别”?(2分)把“五四运动”当做是分界线的主要依据是什么?(2分)
【课后巩固案】
1、20世纪初,陈独秀在其文章中写道:“我们国民……应该有两种彻底的觉悟:公民不能单纯依赖公理的觉悟,不能让少数人垄断政权的觉悟……由这彻底的觉悟,而应该抱定两大宗旨,即以强力拥护公理,平民征服政府。

”他写这篇文章的主要背景是()A.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C.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D.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2、素有“民间思想家”之称的王康先生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五四”的演员在中国,剧本和导演却是在国外。

这说明五四运动 ( ) A.由外国领袖组织发动 B.是十月革命在中国的翻版
C.受到世界各国的援助 D.深受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
3、五四运动被称为创造一种新的现代的文明以挽救中国。

“新”的主要表现是()A.知识分子发挥着移风易俗的重要作用 B.激发人们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
C.弘扬科学和民主成为五四的精神核心 D.爱国主义与宣传马克思主义逐步结合
4、20世纪初,到中国访问的英国学者杜威给女儿的信中写道:“要使我们国家14岁多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商人和各行各业的人感到羞愧而加入他们的队伍,那是难以想象的。

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信中的“政治改革运动” ( ) A.首先爆发于上海 B.使资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C.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 D.促进了中国人们的思想解放
第16课预习案:二十条、北洋军阀、工人阶级、马克思主义、巴黎和会外交失败、主权、国贼、上海、工人、三罢、初步、反帝反封建、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新民主主义、马克思主义、工人阶级、早期组织、共产国际、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军阀、民主共和国
探究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现实;列强侵略导致民族危机严重;政府反动腐败;民主监督体制不完善;青年学生的爱国意识。

(4分)
探究二:(1)内容:爱国、民主、科学、进步。

(4分)
意义:促进先进文化传播;解放人们思想;激发民族民主意识;推动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共成立创造条件。

(4分)
(2)差别:近代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现代是新民主主义革命。

(2分)
依据: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分)
巩固案:C D D 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