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4
大学分析化学实验:试验四EDTA的配制和标定

100.09 VEDTA
mol L-1
七、思考题
p61 1、以CaCO3为基准物标定EDTA溶液时,加 入镁溶液的目的是什么? 2、以CaCO3为基准物,以钙指示剂为指示 剂标定EDTA溶液时,应控制溶液的酸度为多 少?为什么?怎样控制? 3、用移液管移取标准钙溶液25mL时,数据 记录上记录的标准钙溶液体积数应记为几位 有效数字?
八、下次试验
P58页
实验13 天然水硬度测定
实验4 EDTA标准溶液的配 制和标定
东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周少红
实验四:p56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一、实验目的:
1.学习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方 法。 2.掌握配位滴定的原理,了解配位滴 定的特点 。 3. 熟悉钙指示剂的使用。
二、实多种金属离子生成很稳定的络合 物,所以广泛用来滴定金属离子。EDTA 难溶于水,实验用的是它的二钠盐 (Na2EDTA)。
五、数据记录
项目
次数
Ⅰ
CaCO3称量
标定
质量m
(CaCO3 )/g
V ED TA终读数
/mL
VEDTA 初读数
/mL
VEDTA 净体积
/mL
cEDTA /mol•L-1
数据处理
cEDTA / mol•L-1
相对平均偏差 /%
ⅡⅢ
六、数据处理
cEDTA
mCaCO3
1000
25.00 250.0
标定EDTA溶液常用的基准物有金属 Zn、ZnO、CaCO3等,为求标定与滴定条 件一致,可减少系统误差。本实验配制 的EDTA标准溶液,用来测定水硬,所以 选用CaCO3作为基准物。
二、实验原理
标定EDTA溶液用“钙指示剂”作为指示剂。
实验四还原糖蛋白质脂肪的鉴定

8、 结论:苏丹Ⅲ染液与花生子叶细胞内圆形小颗发生了( 反应,这说明花生种子内含有(
)色
鉴定脂肪的实验中,用刀片将花生子叶削下 很薄的一片,放在载玻片上然后滴加1-2滴5 %乙醇,乙醇是脂溶性溶剂。可将花生细胞 中的脂肪颗粒溶解成油滴,浸5分钟后,用吸 水纸将切片周围乙醇吸去,然后滴加0.2%苏 丹III染液(比0.1%浓度的效果更佳)。由于 油滴加大了折光率,与染液作用后就形成红 色透亮的油滴,效果很好。但是不易久放。
蛋白质的鉴定原理 鉴定生物组织中是否含有 蛋白质时,常用双缩脲法,使用的是双缩脲 试剂。双缩脲试剂的成分是质量浓度为0.1 g /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1 g/ mL的硫酸铜溶液。在碱性溶液(NaOH)中, 双缩脲(H2NOC—NH—CONH2)能与Cu2+作 用,形成紫色或紫红色的络合物,这个反应 叫做双缩脲反应。由于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 多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因此,蛋白质 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 肪和蛋白质的实验的改进
一、原实验的不足 但原实验不但需要苹果、花生和鸡蛋三种比较难加工的实验材料,且 实验内容多,时间长,容易导致学生做实验很匆忙或者实验效果不理 想,从而打击学生的信心。并让学生没有时间去考虑实验是为了什么, 从实际上剥夺了学生的质疑权力,违背了我们设定实验的初衷。具体 不足如下: 1、需要水浴加热2分钟。如果教师不提前准备好热水加温过程更长。 2、没有对照实验,没有对照怎么能证明水浴加热后的砖红色沉淀就是 还原糖还原而成,为什么不可能是Cu(OH)2自身分解产生的呢? 3、脂肪鉴定实验中,显微镜的操作、子叶切片都需要很长时间。特别 是对于才进高中的学生而言,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熟练运用徒手切片 技术也不现实。 4、在学生对生物染色剂的染色特性了解不深的情况下,很难指出显微 镜下哪些黄色或红色的东西就是脂肪。
实验四SP表分析(1)

实验四S-P表分析法(实验估计时间:120 分钟)1.1.1 背景知识现代教育强调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传授知识为辅因此, 学生的能力水平及其变化就成为学校考试所要测量的主要对象, 而对试卷中试题难度的操作则是达到测量目的的主要手段之一,但传统的考试及其分析方法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存在许多缺陷, 对提高学校考试质量往往很难发挥作用。
例如, 对试卷的分析缺乏数量化方法, 科学依据不足而对实际从事教学的教师来说, 传统的统计方法过于繁杂, 其实用性受到限制此外, 有些教师片面注重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忽视对试卷试题质量的分析, 造成考试模式千篇一律, 考试质量长期停留在原有水平的局面。
为了提高学校考试的质量, 有必要引进即简便易行又直观可靠的试卷分析方法, 以不断改进现有的考试方法。
就一般教师对局限于班级规模或少数学生组织的小测验而言, S一P表是一常用、简便而直观的分析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任课教师不断总结经验, 逐步提高试卷出题质量, 以更准确、更合适的反馈结果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该方法具体直观, 可以将分析结果列成图表, 使分析结果一目了然;其使用简单易懂, 不需复杂计算, 只要会四则运算即可;以其针对性, 可以重点突出某个试题或参试学生, 细致剖析各个方面的特殊问题;S一P表的种种特点使得它在实际教学中具有极大的可应用性。
形成性评价是教学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获取数据,并通过这些数据修正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过程,是教学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一般在某章节或知识点结束时使用。
一般课程教学中,教学内容多,学生情况复杂,很难以某种定量的数据表示。
S-P表分析法将复杂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和问题两个重要因素抽取出来,以图表的方式进行分析,具有直观、简便等优点,可以用S-P表分析法进行形成性评价。
1.1.2 实验目的(1)掌握教育信息的结构分析的基本方法,理解项目反应模式的性质、意义。
4 实验四金属材料扭转实验

4 实验四金属材料扭转实验
一、实验目的
研究实验材料进行扭转变形后其力学性能。
二、实验原理
扭转变形是指在无限长假想杆材料横截面仅施加弯曲力的完全变形,其中应力均匀分
布于断面,杆材料的截面形状由圆形变成椭圆形。
三、实验环境
良好的室内环境,无电磁干扰,无固体颗粒,提供适当的实验操作场所,如实验室、
实验台等。
四、实验内容
1. 收集相关实验物料:金属标样、变形设备、实验软件等。
2. 安装变形设备,调试设备,使金属标样处于位置稳定性状态;
3. 按照实验计划,在变形设备上,施加一定大小的拉力,观察金属标样形变情况;
4. 在实验软件中,记录金属标样变形、错断、最终变形等信息;
5.根据实验数据对实验结果进行测试,分析实验结果,计算实验结果的重要力学参数;
6. 总结本次实验;
五、实验结果
在实验过程中,金属标样的形状出现变形,横截面形状由圆形变成椭圆形。
另外,通
过计算,可以得出实验材料的断裂应力为450MPa,变形能为385J,变形塑性指数为0.87。
(新)实验四循环伏安法测定亚铁氰化钾的电极反应过程

(新)实验四循环伏安法测定亚铁氰化钾的电极反应过程循环伏安法测定亚铁氰化钾的电极反应过程⼀、实验⽬的(1) 学习固体电极表⾯的处理⽅法; (2) 掌握循环伏安仪的使⽤技术;(3) 了解扫描速率和浓度对循环伏安图的影响⼆、实验原理铁氰化钾离⼦[Fe(CN)6]3--亚铁氰化钾离⼦[Fe(CN)6]4-氧化还原电对的标准电极电位为[Fe(CN)6]3- + e -= [Fe(CN)6]4- φθ= 0.36V(vs.NHE) 电极电位与电极表⾯活度的Nernst ⽅程式为φ=φθ+ RT/Fln(C Ox /C Red )-0.20.00.20.40.60.8-0.0005-0.0004-0.0003-0.0002-0.00010.00000.00010.00020.0003i pai pcI /m AE /V vs.Hg 2Cl 2/Hg,Cl-在⼀定扫描速率下,从起始电位(-0.20V)正向扫描到转折电位(0.80 V)期间,溶液中[Fe(CN)6]4-被氧化⽣成[Fe(CN)6]3-,产⽣氧化电流;当负向扫描从转折电位(0.80V)变到原起始电位(-0.20V)期间,在指⽰电极表⾯⽣成的[Fe(CN)6]3-被还原⽣成[Fe(CN)6]4-,产⽣还原电流。
为了使液相传质过程只受扩散控制,应在加⼊电解质和溶液处于静⽌下进⾏电解。
在0.1MNaCl 溶液中[Fe(CN) 6]4-]的扩散系数为0.63×10-5cm.s -1;电⼦转移速率⼤,为可逆体系(1MNaCl 溶液中,25℃时,标准反应速率常数为5.2×10-2cm·s -1)。
溶液中的溶解氧具有电活性,⽤通⼊惰性⽓体除去。
三、仪器与试剂MEC-16多功能电化学分析仪(配有电脑机打印机);玻碳圆盘电极(表⾯积0.025 cm 2)或铂柱电极;铂丝电极;饱和⽢汞电极;超声波清洗仪;电解池;氮⽓钢瓶。
容量瓶:250 mL 、100mL 各2个,25 mL 7个。
实验报告4

实验四:循环结构程序设计班级:学生姓名:学号:一、实验目的1、理解循环的概念2、理解并掌握循环结构相关语句的含义、格式及使用3、学会循环的应用及控制,包括:①掌握使用循环输入多个数据的方法②掌握在多个数据中有选择地输出数据的方法③掌握在多个数据中对某种数据进行计数的方法④掌握求多个数据中最大值、最小值的方法⑤掌握使用break、continue语句终止循环4、掌握循环的嵌套二、知识要点1、循环变量、循环条件、循环体的概念2、三种循环语句的一般格式、执行过程3、理解选择结构与循环结构中“条件表达式”之不同含义4、二重循环的执行过程三、实验预习(要求做实验前完成)1、循环变量的主要用途是:2、用循环求多个数的和之前,先要把和的初始值赋为:3、用循环求多个数的乘积之前,先要把乘积的初始值赋为:4、字符变量能否作为循环变量?5、循环过程中,如果循环条件成立,但需要结束循环,可采用什么办法?6、什么叫循环的嵌套?四、实验内容(要求提供:①算法描述或流程图②源程序)1. 编程,利用循环计算以下表达式的值:(5+52)*(4+42)*(3+32)*(2+22)*(1+12)*(1/2+1/3+1/4+1/5)(for循环)include <stdio.h>#include <stdlib.h>int main(){int a;double sum=1,sum1=0;for(a=1;a<=5;a++)sum=sum*(a+a*a);printf("结果为%lf\n",sum);for(a=2;a<=5;a++)sum1=sum1+(1.0/a);printf("%lf\n",sum1);printf("结果为%lf\n",sum*sum1);return 0;}2. 编程,从键盘输入若干个整数,当输入0时,输入停止。
初中化学实验活动4教案

初中化学实验活动4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氧气的制备反应过程,了解氧气的性质和特点。
实验材料:锰矿石粉、硫酸、试管、试管架、玻璃棒、火柴、水
实验步骤:
1. 准备实验材料:将锰矿石粉和硫酸准备好,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2. 将试管中倒入一定量的锰矿石粉。
3. 慢慢倒入适量的硫酸,注意不要使试管溅出。
4. 用玻璃棒搅拌试管内的混合物,观察反应过程。
5. 用火柴点燃试管口处的气体,观察现象。
实验总结:根据实验观察结果,总结出制备氧气的反应方程式,并简单分析氧气的密度、颜色和性质。
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硫酸溅到皮肤上。
2. 操作实验时需戴好实验手套,以免发生意外。
3. 实验结束后及时清理实验台,保持实验环境的整洁。
4. 在实验过程中要保持清醒头脑,严禁胡乱操作。
教师评价:通过本实验,学生可以深刻了解氧气的制备方法和特点,提高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4实验四、静态路由

实验四、静态路由实验目的:理解什么是静态路由;熟悉掌握静态路由的配置方法,理解重要参数的意义及使用;理解如何查看路由表及简单的链路故障排查技巧。
实验知识要点:¾静态路由(static route):指由网络管理员手工配置的路由信息。
当网络的拓扑结构或链路的状态发生变化时,网络管理员需要手工去修改路由表中相关的静态路由信息。
静态路由信息在缺省情况下是私有的,不会传递给其他的路由器。
¾配置命令及参数:配置静态路由协议有两种方法:下一跳接口IP地址和出盏接口。
Router(config)#ip route network mask{address | interface }[distance]1.ip route :静态路由配置命令work:目标网络3.mask:目标网络掩码4.address:下一跳地址5.interface:本地出站接口6.distance:管理距离¾路由表:记录路由器可到达的网段和接口的对应关系。
¾查看路由表全局配置的模式下,在用show ip rout 这个命名查看路由表。
如(图4-1):(图4-1)在上面图中输出的信息首先显示路由条目各种类型的简写,如“C”为直连网络,“S”为静态路由。
以上带有下划线的路由为例,“S”表示这条路由是静态路由,手动配置的;“172.31.1.0”是目标网络;“[1/0]”是管理距离/度量值;“via 192.168.12.2”是指到达目的网络的下一跳路由器的IP地址;¾管理距离(Administrative Distance, AD):用来表示路由的可信度,路由器可能从多种途径获得同一网络的路由,为了区别它们的可信度,用管理距离加以表示。
AD值越小说明路由的可靠程度越高。
不协议的默认管理距离,如(图4-2)所示:(图4-2)¾度量值(Metric):一个路由协议判别到达目的网络的最佳路径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TEC-5 的指令系统
TEC-5的指令系统中包括两类: 用户使用的8条机器指令 实现特定功能的5条控制台指令(系 统指令)。
① 用户使用的TEC-5机器指令
单字长指令 IR7——IR4:操作码,送往微程序控制器; IR3——IR0:地址码,提供给数据通路。 源
目
8条机器指令的 CPU周期流程 图
操作台控制模块
控制台由若干拨动开关、按钮开关和指示灯组成 数据开关SW7-SW0
接到数据通路中的数据总线DBUS上,依次对应DBUS的
最高位至最低位
模拟数据通路控制信号开关K15-K0 模拟数据通路中所需的电平控制信号。
指示灯 8位DBUS、IBUS、AR、PC指示灯;BUSYL#和BUSYR# 指示灯
寄存器写操作(WRF):①首先在SW7-SW0置好存 储器地址,按QD按钮,则将此地址打入AR寄存器 和PC寄存器。(此地址选中的存储单元仅起到暂存 作用)②在SWl、SW0置好写寄存器选择信号WRl 、WR0,按QD按钮,通过双端口存储器的右端口 将WRl、WR0(即SWl、SW0)送到指令寄存器IR的 低2位。(注意:WR1和WR0的设置不再是通过手 动拨电平开关设置,而是由当前取出的指令进行设 置。所以,根据指令的格式,要事先将期望的WR1 和WR0值放入指令的低两位)③在SW7-SW0中置好 要写入寄存器的数据;按QD按钮,将数据写入由 WRl、WR0指定的寄存器。④返回②继续执行,直 到按复位按钮CLR#。这个控制台操作主要在程序运 行前,向相关的通用寄存器中置入初始数据。
位标志C,SWC、SWB、SWA
微程序控制器电路图
实验任务与步骤
观察时序发生器输入、输出信号的波形
(MF、T1-T3、W1-W3),画出波形图,并 标注出测量得的脉冲宽度。
① DP=0,DB=0。先按下CLR#复位,再按
QD
② 利用双踪示波器,每次观察两路信号,以便比较。
(MF和T1,T1和T2……)
存储器模块
存储器模块包括双端口存储器RAM、地址寄存器AR 和程序计数器PC三部分。 RAM
双端口SRAM,总容量2048B,本实验系统实际使用256
字节。本实验系统中,左端口接DBUS、可读可写;右 端口接IBUS,只读。 CEL#和LR/W#为0时,在T2上升沿,左端口可写
地址寄存器AR和程序计数器PC AR提供左端口地址,PC提供有端口地址 均具有加载数据和加1功能。 ① LDAR#(LDPC#)=0时,在T2上升沿,AR(PC)接收来自 SW7-SW0的地址; ② AR+1(PC+1)=1时,在T2上升沿,AR(PC)地址加1 LDAR#和AR+1(LDPC#和PC+1)不能同时有效
读存储器(RRM):置SWC=0、SWB=1、SWA=0, 按下复位按钮CLR#。 ①在SW7-SW0中置好存储器地址,按QD按钮将 此地址打入AR,RAM此地址单元的内容读至 DBUS显示。②按QD按钮,这时AR加1,RAM新 地址单元的内容读至DBUS显示。③返回②。依次 进行下去,直到按复位键CLR#为止。这样就实现 了对RAM的连续读出显示。这个控制台操作的主 要作用是检查写入RAM的程序和数据是否正确。 在程序执行后检查程序执行的结果(在存储器中的 部分)是否正确。
由4片8K*8的EEPROM(HN58C65)组成
本实验系统仅用64B空间,所以A12-A6固定接地,
微指令字长31位
操作控制字段22位,控制数据通路的操作
TJ:停机(中断)信号 顺序控制部分9位,其中后继微地址6位,判别字段3
位
P0:与SWC、SWB、SWA共同确定下一步走向实验四 常规型微Fra bibliotek序控制器 组成实验
实验目的
掌握时序发生器的组成原理 掌握微程序控制器的组成原理
实验电路及原理 1. 时序发生器
4
4
时钟源信号MF:500kHZ 左半边芯片产生等间隔时序信号T1——T4;右半
边芯片产生节拍信号W1——W3。 一轮W由一组T1——T4构成。
CLR#=0:系统复位
微动开关QD 单拍、单步开关DP和DB DP=1表示单拍,按1次QD,产生T1~T4; DB=1表示单步,按1次QD,产生W1~W3; 两者不能同时为1
控制台操作开关SWC、SWB、SWA
按下CLR#,TEC-5复位,根据SWC、SWB、SWA
状态选择系统工作方式,相当于执行系统指令。
发出的微命令控制信号 P0
理解0FH微指令的功能和P1测试的状态条件
(IR7-IR4),用二进制开关设置IR7-IR4的 不同状态,观察ADD至OUT八条机器指令 对应微程序的微命令信号,以及微地址转移 的实现,与上表对比。
• 注意:测试时将系统置于单拍状态,SWC-
SWA置为全0;按CLR#能使系统处于初始状 态
寄存器读操作(RRF):置SWC=l、SWB=0、 SWA=0,按下复位按钮CLR#。 ①首先在SW7-SW0置好存储器地址,按QD按钮,则 将此地址打入AR寄存器和PC寄存器。②在SW3、 SW2置好寄存器选择信号RSl、RS0,按QD按钮,通 过双端口存储器的右端口将RSl、RSO(即SW3、 SW2)送到指令寄存器IR的第3、2位。RSl、RS0选中 的寄存器的数据读出到DBUS上显示出来。③返回② 继续下去,直到按复位键CLR#为止。这个控制台操 作的主要作用是在程序执行前检查写入寄存器堆中的 数据是否正确,在程序执行后检查程序执行的结果( 在寄存器堆中的部分)是否正确。
时序停在T4、W3时刻; 微程序地址为000000B。 QD:启动信号 T J:停机信号 TJ=1,机器中断运行,时序停在T4 TJ=0, 配合QD、DP、DB决定机器工作状态。 当DP=1,DB=0,TJ=0时,则机器处于单拍运行
状态。按下QD键,只产生一组T1、T2、T3、T4 时序信号就停机;(对应一个CPU周期,一个节 拍) 当DP=0,DB=0,TJ=0时,则机器处于连续工作 状态。按下QD键,T1——T4将周而复始地发送 出去;直至TJ=1或者按下CLR#键才停下。
5条控制台指令的工作流程
启动程序(PR):置SWC=0、SWB=0、SWA=0,按 下复位按钮CLR#后,微地址寄存器清零。 用数据开关SW7-SW0设置RAM中的程序首地址,按 QD按钮后,启动程序执行。 写存储器(WRM):置SWC=0、SWB=0、SWA=l, 按下复位按钮CLR#。 ①在SW7-SW0中置好存储器地址,按QD按钮将此 地址打入AR。②在SW7-SW0置好数据,按QD,将 数据写入AR指定的存储器单元,这时AR加1。③返 回②。依次进行下去,直到按复位键CLR#为止。这 样就实现了对RAM的连续手动写入。这个控制台操 作的主要作用是向RAM中写入自己编写的程序和数 据。
5条控制台指令 的CPU周期流 程图
3. TEC-5 数据通路总框图
运算器模块
运算器模块包括ALU、数据暂存器DR1和DR2、通用 寄存器对RF三部分。 ALU
由2片74LS181构成
当LDRi=1时,在T3的上升沿寄存器C保存计算产生的进
位信号
操作数寄存器DR1和DR2 DR1和ALU的A口相连,DR2和ALU的B口相连 当LDDR1(LDDR2)=1时,在T2上升沿,DR1(DR2) 接收来自通用寄存器堆A(B)输出端口的数据。 双端口通用寄存器堆RF 共有4个8位寄存器,2个读端口(A、B),1个写端口 RD1、RD0、RS1、RS0选择读,WR1、WR0选择写 LDRi=1,在T3上升沿可写入数据
P1:与操作码共同确定下一步走向
P2:与进位标志C共同确定转移方向
TEC-5微指令格式
2.
微地址寄存器
CLR#有效时,异步清0,使微程序从000000单元
开始执行 所存的微地址由指示灯uA5-uA0显示
3.
微地址转移逻辑
信号来源包括:uA5-uA0,P0,P1,P2,IR7-4,进
熟悉TEC-5微指令格式的定义,将图11所示
的全部微程序变换为二进制代码,填入控存 代码表(预习)
控制台操作功能由SWC-SWA的状态配合P0
来决定。用单拍方式执行控制台操作微程序, 变换SWC-SWA的值,观察判别字段和微地 址指示灯的显示,跟踪指令执行情况,与上 表比对。
CM3-CM0共32位,控存输出有相应的32个 指示灯指示
控制台工作方式下(执行系统指令时),DB、
DP必须为0
SWC SWB SWA 操作
0 0 0 0 1
0 0 1 1 0
0 1 0 1 0
启动程序(PR) 写存储器(WRM) 读存储器(RRM) 写寄存器(WRF) 读寄存器(RRF)
TEC-5 控制器模块总框图
1.
控制存储器
微地址只需低6位。
② 系统使用的TEC-5控制台指令
控制台工作方式下(执行系统指令时),DB、
DP必须为0
按下CLR#,TEC-5复位
由操作控制台开关SWC、SWB、SWA状态选择系
统工作方式,即执行控制台/系统指令。
SWC 0 0 0 0 1 SWB 0 0 1 1 0 SWA 0 1 0 1 0 操作 启动程序(PR) 写存储器(WRM) 读存储器(RRM) 写寄存器(WRF) 读寄存器(RR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