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 论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心理学]论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心理学]论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76cd69fb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b7.png)
[心理学]论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人际吸引是指一个人对他人产生吸引力或影响力的能力。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有很多,下面列举几个主要的因素:
1. 外貌:外貌是人们最先注意到的一个方面,因此外貌的吸引力往往对人际关系产生很大影响。
一些特定的面貌特征,如对称性等,被认为具有更好的“吸引力”。
2. 个性特征:人们通常被那些有趣、幽默、自信、友善、真诚和诚实的人所吸引。
一些研究表明,这些个性特征与人际关系的成功有很大的关系。
3. 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人们通常会更愿意与那些具有高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的人交往,因为这些人通常具有更多的资源、更好的社交网络和更强的影响力。
4. 共同的兴趣、价值观和目标:当人们有共同的兴趣、价值观和目标时,他们更有可能互相吸引并建立深厚的关系。
因为这些共同点可以成为交流的桥梁,也可以帮助建立彼此之间的互信和理解。
5. 沟通技巧:良好的沟通技巧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表达和沟通自己的想法和感情。
因此,人际吸引力与沟通技巧紧密相关。
总之,人际吸引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它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人们可以通过不断扩展自己的社交网络,提高自己的沟
通技巧和情商,以及关注自己的外在形象和个性特点等方面来提升自己的人际吸引力。
论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

论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摘要:人际吸引(Interpersonal Attraction)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
按吸引的程度,人际吸引可分为亲合、喜欢和爱情。
亲合是较低层次的人际吸引,喜欢是中等程度的吸引,爱情是最强烈的人际吸引形式。
关键词:人际吸引;因素;提高人与人之间持喜欢的积极态度或喜爱情感。
在社会交往中﹐人们不仅相互感觉﹑相互认识﹐而且也形成一定的情感联系。
这种情感联系集中表现在人际吸引上。
人际吸引是在合群需要(见合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合群仅指愿意与他人在一起的倾向﹐并不涉及是否喜欢他人﹐更不涉及对他人品质的评价积极与否。
但合群是吸引的基础。
吸引的一般形式是喜欢或友谊﹐吸引的强烈形式是恋情或爱情。
一、人际吸引的定义人际吸引是指个人间在感情方面相互喜欢和亲和的现象。
按吸引的程度,人际吸引可分为亲合、喜欢和爱情。
亲合是较低层次的人际吸引,喜欢是中等程度的吸引,爱情是最强烈的人际吸引形式。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跟什么样的人来往,在正式与非正式群体内, 我们跟那些人保持较密切的关系, 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容易建立人际交往甚至友谊与爱情,这就是人际吸引的问题二、人际吸引的因素(一)外貌吸引虽然人们常说“人不可貌相”、“不要以貌取人”, 但是, 在实际生活中相貌对初次交往的人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吸引因素。
特别是在与异性交往时表现尤为显著。
人们在评价别人时, 特别是初次接触时, 第一印象主要来自对其外表特征的评价,而且在之后的交往中,从心理上往往无法消除对其外表所产生的影响。
研究发现, 人们对貌美的人有一个很强的刻板印象, 即“美就是好”。
人们一般觉得外貌好看的人通常比较聪明、有趣、独立、会交际、能干等等。
人们常常认为, 同漂亮的人在一起, 觉得荣耀和光彩, 仿佛自己的身价也随着提高了。
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不但愿意与漂亮的人接触交往, 而且也会更喜欢他们。
美丽的外貌之所以会有吸引力, 一方面是会使人感到轻松愉快,构成一种精神酬赏; 另一方面是可以产生晕轮效应, 即较好的外貌会使别人以为这个人还具备其他一系列较好的品质。
影响人际关系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影响人际关系的基本因素有哪些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特别多,详细有哪些内容?下面是我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文章内容。
盼望可以协助到大家!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 1.交往目的每个人都有各种社会需求,而这些社会需求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获得满意的。
这些需求可以分为三种:被他人接纳的需求、影响他人的需求,以及情感的需求。
首先,人们都盼望被别人所关注、成认和重视,并通过各种人际交往活动来满意这种需求。
一般来说,人们是通过展示自己的优点来吸引别人,让别人关注自己、接纳自己。
虽然有的学生顽皮捣蛋、存心犯错误,其实,许多时候他们是盼望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别人留意自己,并接纳自己。
一名优秀的老师应拥有宽大的胸怀,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发觉他们的优点,以及容纳并协助学生改正缺点;其次,影响他人的需求往往表现为对别人行为、观念其确定的影响,如有的学生与别人交往的目的那么是为了让其在确定某件事时做出能满意自己意愿的选择;再次,人人都须要别人的关爱以幸免孤独,情感需求在人际交往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以满意情感需求为主的人际交往是建立在友爱、关心根底之上的,当交往双方彼此关怀、相互爱惜时,情感需求得到了满意,人际交往就会朝着踊跃的方向开展,反之,那么会使双方疏远,人际交往活动削减。
2.交往工具人际交往必需借助必须的工具才能进展,交往的工具大致可分为语言工具和非语言工具。
语言是人类传递信息最重要的工具,困难的思想、学问、观点等只有通过语言才能被明确地表达。
擅长言辞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具有自然的优势,他们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使交往顺当进展,而不擅长用言语表达自己的学生跟人沟通时往往会遇到困难,因此他们的人际活动不多,所交的挚友也很少。
3.交往情境情境是指影响事物发生或对有机体行为产生影响的环境条件,有客观情境和心理情境之分。
客观情境是指诸如光线的明暗、温度的凹凸等物理环境,如教学活动在光明、爽朗的环境里更简单进展,而晚会活动那么在光线柔软的环境里更相宜。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人际吸引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喜欢、愿意亲近地程度,决定人际关系地质量和人际交往地成败.一般,影响人际吸引地因素主要有如下一些:(一)外貌与好地个性品质容貌、体态、服饰、举止、风度、行为等因素在决定人际情感上起很大作用.人们喜欢美地东西.这是一种自然倾向.外貌美容易造成一种好地印象,产生一种光环作用,使人们产生一种接近地倾向.但是,当实际与本人面对面接触时,或者是当双方有了更多地交往时,这种光环作用就会减小.在长期交往中,好地个性品质(主要是指:人地能力、才智、品德)所起地作用更大.(二)相似性研究表明,人们喜欢那些和自己相似地人.相似性包括:()信念、价值观和个性特征地相似性;()吸引力地相似性;()社会地位地相似性;()年龄地相似性.这里值得注意地一点是,这里地相似性不是实际地相似性,而是感知到地相似性.在实际生活中,因人们在初次交往中不可能涉及到信念、价值观、态度等较深地层次,此时年龄、社会地位,外貌地相似性往往起主要作用.随着交往地加深,人们之间地了解加深了,这时信念、价值观和个性特征地相似性就变得非常重要,决定着人们是否会继续深入交往.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说地就是这种现象.(三)需要互补人们有喜欢那些与自己相似者地一面,也有喜欢那些与自己个性品质相反者地一面.这样双方不同地心理品质,可以使对方得到心理上地补偿.也就是说,当双方地需要以及对于对方地期望正好呈互补关系时,就会产生强烈地吸引力.例如,日常生活中常有地急性人和慢性人合作得很好,爱听地和爱说地成了朋友地现象.相似性和互补性看上去似乎是矛盾地,实际上二者有时也是一致地.例如,在恋爱、婚姻中往往支配型地男性和顺从型地女性彼此有吸引力.这是因为他们对男女关系中地男女角色看法一致,认为男性应起支配作用,女性应顺从.概括地说,相似性原则在喜欢中起重要作用,但有时候,当两个人地角色作用不同时,互补性原则起重要作用.在这些场合人们喜欢那些行为与角色相符合地人.(四)熟悉性熟悉能增加喜欢地程度.社会心理学家梅塔()曾做过一个有趣地实验:他要求被试看自己地两张照片,问他们喜欢哪一张.两张照片是一样地,只是一张是正像,一张是镜像.同时,也要求他们地朋友表明喜欢哪一张.结果是,被试自己更喜欢镜像,而他们地朋友则更喜欢正像.因为自己常常看到自己地镜像,而朋友则常常看到正像.看到地次数会增加喜欢程度,但次数也有一定界限,超过一定界限会产生厌烦地感觉.另外,次数地作用只表现在积极地或中性刺激物上,而对反面地东西即使增加见到地次数,也不会导致对这个东西地喜欢.(五)邻近性邻近性指如果其他条件相等,则人们喜欢邻近地人.住得很近地人容易建立友谊也是这个原因.而邻近性之所以起作用是与交往频率有关.处于同一环境地人,常常见面,容易产生吸引力.常常见面地人容易彼此了解,这也是邻近性起作用地原因.邻近性也有一定地局限.我们所喜欢地人往往是邻近地,但我们所厌恶地人往往也是邻近地人.所以邻近是吸引地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六)相互性相互性指我们喜欢那些喜欢我们地人,我们不喜欢那些不喜欢我们地人.但这不是绝对地.有时我们喜欢一个不喜欢我们地人,或者不喜欢一个喜欢我们地人.但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地确喜欢那些喜欢我们地人.人际吸引是人们建立友谊、爱情等重要人际关系地基础,希望在此提供地关于人际吸引地影响因素对你地人际交往有帮助!。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论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摘要:在生活和社会的交往中,人们不仅相互认识,而且会对不同的人产生不同的喜好,这就是所谓的人际吸引.可是,为什么有的人好像总是在人群中仿佛有着无限大的磁场,总是容易受到别人的欢迎,但有的人却又不是呢?可见,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人际吸引力。
而人际吸引力的大小是有及一定的影响因素的。
那么,如何扩大自己的人际吸引力呢,我们必须了解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下面,本文就如何利用影响人际吸引力的因素来谈谈如何扩大自己的人际吸引力。
关键词:人际吸引,熟悉性,接近性,相似性,互补性,个人特征。
人际交往是我们人生中重要的内容之一,,每个人作为一个社会人都希望自己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在自己日常社交的活动中如鱼得水,希望自己能建立起和睦的同学师生关系,亲属关系,邻里关系,从而使自己可以愉快地学习工作。
而要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吸引至关重要。
那么,怎样才能够被人喜欢,拥有很好的人际吸引磁场呢。
一般说来,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熟悉性。
人际关系的由浅到深,是从相互接触和初步交往开始的,通过不断的的了解,才开始引发对一个的的喜欢。
可见,熟悉对人际吸引力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事实上,仅仅看到某人,就能增强我们对他的喜欢,这是就曝光效应。
那么,为什么会如此呢?伯恩斯坦用进化论的观点加以解释,他认为在进化过程中,人类常以小心的方式不断把去应付不熟悉的事物,通过与环境不停的相互作用,给我们带来危险的不熟悉的事物慢慢地为我们所适应,也就变得熟悉和安全了。
随着戒心的解除和舒服性的上升,人们对该事物的正性情感也必然增加。
可见,增进喜欢需要有一个最佳水平的曝光频率,也就是熟悉性。
2.时空上的接近近。
人们常说;远亲不如近邻。
十几年前当我们还是住着老式住宅时,左右前后的邻居全都认识,面且越是相邻的关系越是密切。
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廷格在1950年做了一个简单的有趣的实验。
这位心理学家对麻省理工学院17幢已婚学生的住宅楼进行了调查,而调查的对象完全是随机的,后来发现,在这个居住区中,居住距离越近的人,交往的次数也越多,关系越密切,在同一楼层中,和紧隔壁的邻居交往的机率是41%,和隔一户的邻居交往的机率是22%,和隔三户交往的机率只有10%,实际距离增加不了多少,但其亲密程度则大不相同。
社会心理学(第4版)第八章 人际关系

与自我暴露程度相对应的是自我层次理论。
鲁宾(Z.Rubin)等把自我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是自我的表层水平,涉及我们的兴趣、爱好等方面, 如对饮食、日常情趣、消遣活动的选择等。
第二层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如对某一政治事件的 评价、对某个老师的看法等。
第三层是自我的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状况,如自己与父母 的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自卑情绪等。
第四层是自我的最深层次,属于个体的隐私部分,不会轻 易向别人暴露,如自己的某些不能为社会一般观念所接受 的经验、念头、行为。
了解别人在怎样的层次上对我们暴露自己,我们可以了解 别人对我们的信任和接纳的程度,了解我们同别人关系的 状况。当然,根据自己可以没有顾虑地对别人暴露哪一层 次的自我信息,我们也能了解自己对别人的信任和接纳程 度。
二、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
吸引是基于与另外一个人的有回报性的经历,而这些经历 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方式,取决于时间、地点及所涉及的人。
(一)接近性
接近性(proximity):又称邻近性,是指在人际交往的早 期阶段,人们由于在地理距离的接近而彼此喜欢对方。
生活的时空性决定了我们只能与空间距离接近的人有密切 来往(互联网例外),距离越接近,交往的频率可能就越 高,越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光环效应 美丽的辐射效应(radiating effect of beauty)
3.外表吸引力的评价标准
美丽如何衡量?是有一套统一的标准还是“仁者见仁,智者 见智”?
研究者们试图对可能的标准进行探索。
一种方法是先找出一组被评价为有吸引力的个体,然后看 看他们都有哪些共同之处。
另一种方法是测量五官和五官的分布与群体平均水平的差 异。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1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有的人受欢迎,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有些人却不那么受欢迎,甚至遭致他人的厌恶或憎恨。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那么,为什么有些人容易让人亲近,而有些人却让他人敬鬼神而远之缺乏些引力,原因何在呢?根据心理学家的众多研究,以及生活的实际,我们不难体会到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要提高自身的吸引力,需要我们不断加强修养、提高素质、改善手段。
一、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实际生活中,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究竟有哪些呢?1、邻近性因素。
邻近性因素通常就是指时空距离因素,由于距离越接近,交往容易,交往的频率就可能越高,容易建立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提高人们相互之间的喜欢程度,中国民间就有邻近性影响人际吸引关系的说法:诸如“远亲不如近邻”,“邻居好,赛金宝”等,现实影视作品中,某些影视演员虽然精品并不是很多,但是由于出镜率较高,图个脸熟,因此人们对他(她)的映象在不断加深,现实生活中的同窗情、战友谊等等,这充分说明,邻近性的时空距离是影响人际吸引的一个因素。
2、魅力吸引性。
人的魅力是从多方面表现出来的。
第一个方面:外表容貌,这是初次交往中人们最为关注的交往吸引因素,尤其是对待异性交往更是如此。
一般意义上讲,外表容貌是父母给的,是先天的,一方面由于人们受生活环境的影响,往往将漂亮与美好、值得爱联系在一起;同时又认为自己爱的对象是美丽漂亮的,即使相貌平平,也会“情人眼里出西施”,所以容颜美貌就激发了爱。
另一方面人们有更多的理由相信同容貌美丽者在一起,是一件荣耀和光彩的事情,能够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提高自己在同僚中的地位,所以愿意与貌美者接触。
再一个方面人人都有爱美的天性,因为美能养眼,现实中美女的回头率高于相貌平平或丑陋者均源于此;另外有些人认为容貌姣好的人,其品德一般是优良的,于是乎便愿意成为貌美者朋友或看护者;而女子从传统的“女为悦己者容”观念出发,除了一般的修饰之外,引发了一种更为极端的“容”,医疗科技的发展和整容医学的进步为这种“容”提供了便利——人造美女的诞生,“丑小鸭变成金凤凰”已经变成了现实,也让她(他)增加了吸引了。
超星社会心理学答案考试

超星社会心理学答案考试一、选择题1.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什么?A. 个体心理B. 群体心理C. 社会行为D. 人际关系答案:B2.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哪些?A. 实验法B. 观察法C. 调查法D. 以上都是答案:D3. 社会心理学中,自我概念的形成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A. 社会比较B. 他人反馈C. 自我反省D. 以上都是答案:D4. 在社会心理学中,群体极化现象是指什么?A. 群体决策比个体决策更保守B. 群体决策比个体决策更冒险C. 群体决策比个体决策更中立D. 群体决策比个体决策更极端答案:D5. 社会心理学认为,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A. 相似性B. 互补性C. 接近性D. 以上都是答案:D二、简答题1. 描述社会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并解释它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和情绪。
归因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用来解释人们如何解释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原因的理论。
根据归因理论,个体倾向于将行为归因于内在特质(如性格、能力)或外在情境(如环境、他人影响)。
这种归因方式会影响个体的情绪反应和后续行为。
例如,如果一个人将自己的失败归因于不可控制的外部因素,他可能会感到无助和沮丧;而如果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他可能会感到自豪和自信。
2. 简述社会心理学中的认知失调理论,并举例说明。
认知失调理论是由费斯廷格提出的,它描述了个体在面对相互矛盾的信念、态度或行为时所经历的心理不适感。
为了减少这种不适,个体会采取行动改变其信念、态度或行为,使之一致。
例如,一个人可能购买了一件昂贵的衣服,但后来意识到它并不实用。
为了减少认知失调,他可能会说服自己这件衣服其实非常时尚,或者在朋友面前夸大它的价值,以使自己的行为看起来合理。
三、论述题1. 论述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影响,并举例说明社会影响如何塑造个体的行为和态度。
社会影响是指社会因素对个体行为和态度的影响。
社会影响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发生,包括顺从、服从和认同。
顺从是指个体为了获得奖励或避免惩罚而改变行为,但不改变内心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影响人际吸引的关系
摘要:人际吸引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接纳和喜欢,究竟什么样的人才能被人喜欢呢?总结社会心理学在人际吸引领域的研究,可以发现,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因素有情境、个人特点、相似性和互补等。
关键词:人际吸引、影响因素
一、人际吸引的界定
人际吸引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纳和喜欢。
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
人际吸引是人际关系的核心成分和主要特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个中心问题。
因此,调查研究高中生体育课堂教学中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及存在的问题,对高中生人际吸引力的提升,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校园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一)熟悉效应与邻近效应
熟悉能增加吸引的程度,人们会喜欢与自己邻近的人。
熟悉性和临近性二者均与人们之间的交往频率有关。
处于物理空间距离较近的人们,见面机会较多,容易熟悉,产生吸引力,批次的心理空间就容易接近,则往往容易成为知己,尤其在交往的早期阶段更是如此。
菲斯汀格以麻省理工学院已婚学生为对象,多次研究他们之间的相互吸引力与彼此居住距离的关系。
结果发现,相互交往的多寡与居住距离的远近成反比。
怀特1956年的调查发现,在几乎是完全偶然地住到一个居民区的人们中,成为朋友的多是居住的比较近的。
为什么空间上的邻近能够促进人们的相互吸引呢?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邻近的人们能够经常的交往和互动。
研究发现,交往本身就可以产生人际吸引,这是因为交往可以满足人们的一些基本心理需求。
首先,交往可以帮助人掌握外部世界;其次,交往可以使人找到联系感和归宿感。
此外,熟悉本身可以增进喜欢一与我们接触交往越频繁的人,越容易成为我们的朋友,这就是所谓的“曝光效应”。
扎琼克向学生们展示了他人的面部照片,有些图片被呈现达25次之多,有些则仅仅被呈现一两次。
结果发现,一个人的照片被呈现次数越多,被试对照片就越喜欢,对照片上的人也是越喜欢。
Perlman选择三种类型的人(正面、中性和反面人物)的照片作为研究素材。
结果表明,熟悉增加了被试对于正面与中性对象的喜欢水平,但对于反面对象,却没有这种效应。
当然,如果我们熟悉的对象在人格或行为上存在污点时,越熟
悉,我们反而会越不喜欢他。
同时,当我们非常熟悉某人时,就能更好的预言他在不同情境中的行为反应,因此就不太容易做出令他烦恼的事。
同样,当别人了解到我们的情况后,也就不太容易使我们烦恼。
所以,在相互熟悉的情况下,每个人都学着如何行动以避免不愉快的互动,并有意识地不去造成不愉快,因此,邻近的人最容易成为朋友。
人们常常见面也利于彼此了解,使得相互喜欢。
但交往频率与喜欢程度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过低过高的交往频率都不会使彼此喜欢的程度提高,中等交往频率时,彼此喜欢程度很高。
(二)相似性
在个人特性方面,双方若能意识到彼此的相似性,则容易相互吸引,两者越相似则越能相互吸引,产生亲密感。
在相似性因素中,态度是最重要的因素。
用态度的相似性吸引可以说明其他的相似性吸引问题,这是因为态度可以被视为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种种社会背景和个性特点熔合体。
人们往往喜欢那些和自己相似的人。
相似性主要包括:
1.信念、价值观及人格特征的相似
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政治主张、宗教信仰。
对社会上发生重大事件的看法都比较一致的人,有共同语言,在感情上更为融洽,即所谓“志同道合”,容易成为好朋友。
实验证明,在相处的初期,空间距离决定了人们之间的吸引,到了后期,彼此间态度和价值观越是相似的人,相互之间的吸引力越大。
2.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相似
3.社会背景、地位的相似。
有的研究者指出:类似的价值体系和社会背景是决定喜爱或选择他人的因素。
社会心理学家柯尔等人1955年研究最好朋友时指出:个人所指出的最好朋友都是同等地位的人,一般说他们在教育水平、经济条件、社会价值等方面都很相似,即所谓“门当户对”。
4.年龄、经验的相似
在其他信息缺乏的情况下,同年龄、同性别的人比较容易相互吸引。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主持的“当代青年交往方式调查”,结果反映,有8 7 %的青年,关系最密切的是同龄人。
相似导致喜欢的原因,首先,在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与自己观点相同,实际是对自己的一种社会性支持,同时也是一种酬赏。
根据人际吸引的一致性原则,它必然会促进人们之间积极肯定人际关系的形成。
其次,从认知理论来考虑,类似的东西往往被作为同一体而感知,一般来说我们是喜欢自己的,所以就会对被归纳为与自己相似或相同的人怀有好感。
实际的相似性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上方感知到的相似性
(三)互补规则
指双方在交往时所产生的互相满足的心理状态。
当交往双方的需要和满足途径正好成为互补关系时,双方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彼此的喜欢也会增加。
互补可视为相似性的特殊形式。
以下三种互补关系会增加吸引和喜欢:
1.需要的互补
2.社会角色的互补
3.人格某些特征的互补,如内向与外向
当双方需要角色及人格特征都呈互补关系时,所产生的吸引力是非常强大的。
(四)个人特征
2.4.1才能
一般来说,人们喜欢那些有能力的,聪明的人。
我们喜欢那些善于交谈的朋友,喜欢技术出色的篮球运动员,喜欢有见识的教授。
才能一般会增加个体的吸引力。
但如果这种才能对别人构成社会比较的压力,让人感受到自己的无能和失败,那么才能不会对吸引力有帮助。
研究表明,有才能的人如果犯一些“小错误”,会增加他们的吸引力。
通过研究发现,才能与被人喜欢的程度,在一定限度内成正比,才能越高,越受人喜欢。
超出这个范围,其才能所造成的压力就成了主要的作用因素,是人倾向于逃避或拒绝。
在一个群体中,最有能力、最有头脑的成员,往往不是最受欢迎的人。
任何一个人,无论如何不能去选择一个总提醒自己无能和低劣的对象来喜欢。
心理学家阿伦森的实验证明,能力出众但犯错误的人被评价为最有吸引力的,最让人喜欢。
才能平庸而同样犯错误的人被认为是最缺乏吸引力;才能出众而没有出错的完美者吸引力在第二位;平庸但没有犯错误的人吸引力居第三位。
小小的错误会使有才能的人的吸引力更加一层。
2.4.2外貌因素
容貌、体态、服饰、举止、风度等个人外在因素在人际情感中的作用也是很大的。
尤其是在交往的初期,好的外貌容易给人一种良好的第一印象,人们往往会以貌取人。
外貌美能产生光环效应,外貌魅力会引发明显的辐射效应,使人们对高魅力者的判断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即人们倾向于认为外貌美的人也具有其他的优秀品质,虽然实际上未必如此。
虽然人们常说“人不可貌相”、“不要以貌取人”,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相貌对初次交往的人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吸引因素。
特别是在与异性交往时表现尤为显著。
一个人的相貌会影响我们对这个人的知觉和评价,也影响我们与他(她)的互动。
研究发现,人们对貌美的人有一个很强的刻
板印象,即“美就是好”。
人们一般觉得外貌好看的人通常比较聪明、有趣、独立、会交际、能干等等。
亚理士多德就曾说过:“美丽比封介绍信更具有推荐力。
”美貌之所以会有吸引力,一方面是会使人感到轻松愉快,构成一种精神酬赏;另一方面是可以产生晕轮效应,即较好的外貌会使别人以为这个人还具备其他一系列较好的品质。
此外,人们常常认为,同漂亮的人在一起,觉得荣耀和光彩,仿佛自己的身价也随着提高。
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不但愿意与漂亮的人接触交往,而且也会更喜欢他们。
但是,如果人们感到有魅力的人在滥用自己的美貌,则会反过来倾向于对她们实施更为严厉的惩罚。
2.4.3人格品质
人格品质是影响吸引力的最稳定因素,也是个体吸引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美国学者安德森研究了影响人际关系的人格品质。
下表是主要研究结果。
我们可以看出,排在序列最前面、喜爱程度最高的六个人格品质是:真诚、诚实、理解、忠诚、真实、可信,它们或多或少、直接或间接同真诚有关;排在系列最后受喜爱水平最低的几个品质如说谎、假装、不老实等也都与真诚有关。
安德森认为,真诚受人欢迎,不真诚则令人厌恶。
(五)得失原则
研究表明,人们最喜欢的是对我们喜欢水平不断增加的人;我们最厌恶的是对我们喜欢水平不断减少的人
(六)联结规律
人们喜欢那些美好经验联结在一起的人,而厌恶那些与人不愉快经验联结在一起的人。
三、总结
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主要因素有熟悉性和临近性、个人特点、相似性和互补等。
研究影响人际关系建立和维持的诸多因素,掌握人际关系的吸引规律,对建立和保持组织中人员之间的和谐融洽增强群体的团结,发挥群体的潜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参考文献
1. 孟防,黄佳豪,论人际吸引,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
2.金盛华,社会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