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合集下载

《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教材这部分我将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归园田居》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第六单元《诗四首》中的一首。

属于必读课。

本单元收录了《三峡》、《短文两篇》和《湖心亭看雪》等都是描绘自然山水景物的优秀诗篇。

通过本单元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秀美风光,理解诗人在嘈杂的社会环境中回归清新自然的闲适之情。

通过《归园田居其三》的学习,使学生对山水田园诗有初步的了解,感受田园生活的喜人情趣和作者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本诗了解山水田园诗的风格特征,当是本诗的学习目标之一。

(二)关于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和学生情况,我们确定的教学目标是: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二、课时安排:1课时三、教学器具:多媒体投影四、关于教学过程:(一)导语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

1、有两种人生道路:A十年寒窗苦读,金榜题名。

B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不上大学。

2、如果走入社会,有两条路:A做官,有名有利B做农民,平平淡淡。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

舍和得充满烦琐的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

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

《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一、说教材《归园田居(其一)》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重要课文,选自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陶渊明集》。

这篇课文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

陶渊明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描绘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令人神往的田园世界,展现了诗人热爱自然、追求田园生活的美好理想。

本文在课文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1. 展现了山水田园诗的独特魅力,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2. 体现了诗人陶渊明的高洁情操和淡泊名利的人生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3. 通过对诗句的品味,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4. 作为一篇经典课文,为后续学习其他文学作品打下基础。

主要内容:《归园田居(其一)》共分为四部分,分别描绘了诗人在归园田居过程中所见、所感、所思、所愿。

1. 第一部分(前四句):描绘了诗人辞官归隐,回归田园的情景。

2. 第二部分(中间四句):写景状物,描绘了田园风光的美丽。

3. 第三部分(第五至第八句):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4. 第四部分(最后四句):展现了诗人淡泊名利、追求自然的人生观。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学会品味诗句,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分析课文内容。

(2)运用启发法、问答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引导学生树立淡泊名利、追求自然的人生观。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品味诗句,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陶渊明的人生观,感受山水田园诗的独特魅力。

(2)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归园田居说课稿(精选4篇)

归园田居说课稿(精选4篇)

归园田居说课稿归园田居说课稿(精选4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

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归园田居说课稿(精选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归园田居说课稿1一、说教材《归园田居》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一首诗歌,它是陶渊明归隐后的作品。

写的是田园之乐,实际表明的是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声。

学习该诗,有助于学生了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感受者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因此,它十分重要。

二、说学情学生通过小学、初中的系统学习和本册古诗部分的集中学习,初步掌握了读诗的基本方法,有了一定的古诗鉴赏能力,但是还未能形成成熟的稳定的学习方式。

同时,本单元学习是高中第一次接触古代诗歌,诗歌语言上的障碍和时间上的跨度对他们来说都是学习上的困难。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他们设置学习情境,提供合作探究的机会。

三、说目标根据教材、学情及课标要求,我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抓住重点词句,领会诗歌真挚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感悟内容;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体会作者的人生志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真确看待归隐行为,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2、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五、说教法和学法教法:1、诵读法;2、问题引导法;3、交流讨论法;4、点拨法。

学法:1、自主学习法——搜集资料、自主思考、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2、勾画圈点法——勾出文中的重点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3、合作探究研讨法——交流讨论,共同研读。

六、说教学过程《归园田居》是略读课文,但它又是属于高中阶段学习古诗文的开始,对以后继续学习诗歌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6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归园田居(其一)》。

下面,我将会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等部分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一)说本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归园田居(其一)》是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第一课,有两个课题,上节课我们已经学过曹操的《短歌行》,也是一首古诗。

古诗词中常常寄寓着诗人对社会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阅读本单元诗作,可以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通过了解诗人的生平、创作背景等,深入理解作品。

《归园田居(其一)》描述了诗人由官场回归田园以后悠然闲适的田园生活及其乐趣,表达了他对官场生涯的厌恶之情。

二、说学情诗歌重朗读,而在朗读方面,相对其它文学体裁而言,我班学生对诗歌的朗读兴趣会大一些,如果能抓住这一点,会增加课堂的学习气氛,但学生对诗歌的认识基本还停留在初步认识上,在必修上第一单元中国现代诗歌学习的时候,我们发现:学生阅读面狭窄,生活阅历浅,没有耐心透过诗句深入探究诗人的思想情感,以致于难以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第二单元虽然有了前面三首诗歌的教学铺垫,但感觉学生品读诗歌的底子仍然比较薄弱,对诗歌鉴赏感悟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结合学生的特点,本课的特点,以及大纲的要求,特制定学习目标如下:三、说课程目标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

所谓“知人论世”,这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2、掌握诗歌出现的重点实词、虚词等文言知识。

3、理解作者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

[课时安排] : 1课时四、说教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因此,我确立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探究法。

只有反复诵读,学生才能理解诗歌的美,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参与讨论才能激发学生的个性见解。

所以,我会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得出答案。

当然,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我会适当地予以点拨。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归园田居(其一)》课件教学说课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归园田居(其一)》课件教学说课

整体把握
3.“为人民服务”这一富有时代特征的语汇贯穿全篇,一唱三叹,呼应回环,除去有 一次是党支部书记找张秉贵谈心时提到这五个字,其他所有的“为人民服务”均出 自张秉贵自己的话语和内心活动。请说明这五个字对表现张秉贵的作用。 答案 张秉贵所从事的劳动的性质,正是以顾客(人民)为对象的服务性工作,这五个 字道出了张秉贵心中所想 、口中所言和行动所做 ,它与“全心全意”“热情似 火”“温暖”“无私奉献”等语汇交织在一起,塑造了张秉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的崇高形象。
活动五
总结全文,概括主旨
本文通过叙写“劳模”张秉贵的日常工作,赞美了他作为一名共产党 员,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在平凡的售货员岗位上练就了令人称奇的 “一抓准”“一口清”技艺和“一团火”的服务精神,高度赞扬了张秉贵 的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优秀品质。
活动六
巩固练习,提升能力
下列对《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秉贵用自己的行动一步步完善自己的工作技能与服务方式,做好自己的本职工
从何而归
1、诗人将“尘网”“樊笼”比作 什么? 2、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 思故渊”?
为何而归
1、“适俗”为何意? 2、“爱丘山”“守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既然“性本爱丘山”“守拙归园田”,为何还要出仕?
归向何处
1、田园中有什么独特景物吸引陶渊明? 2、田园风光有何特点? 3、诗人为何对如此平凡的景物如此津津 乐道?
整体感知诗情
《归园田居》突出表现了诗人生活的 厌恋官场 、热爱田园感情。
理解诗歌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天性,本性
田园生活
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尘世的罗网,这里指仕途。

7-2《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7-2《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一一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号说课教师,任教12年。

我现在申报中小学一级教师职称。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归园田居·其一》。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归园田居·其一》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的第二首诗。

本单元围绕“感悟人生”展开研习,重点在于逐步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本诗是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五言古诗。

本诗中诗人用平淡舒缓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安宁、祥和的田园风光,抒发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辞官归隐、躬耕田园的自由。

由于本诗属于高中阶段学习古诗文的开始,所以通过对本诗的学习,可以为后面诗歌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

二、说学情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

他们虽然在小学、初中有学过甚至背过陶渊明的诗歌,对陶渊明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在诗歌鉴赏方面,学生的能力参差不齐,绝大部分学生不懂如何去赏析诗歌,因此,我将以这首诗为范本,带领学生进行诗歌的赏读。

三、说教学目标结合教材、学情,我设置以下教学目标:1. 语言建构与运用:朗读并背诵诗歌,培养语感,学会用诗眼来解读诗歌内容。

(重点)2.思维发展与提升:在诗意的想象中诵读诗歌,从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难点)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美。

4.文化传承与理解: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和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四、说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引导教学法学习方法:朗读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五、说教学过程我的教学过程有以下几个环节:一是课程导入,二是由读入境,三是整体感知,四是深入研读,五是课堂总结,六是拓展延伸,七是布置作业。

(一)课程导入情境导入。

首先让学生做一个选择题:如果大家走入社会,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做大官,有名有利;二是做农民,平平淡淡。

归园田居其说课稿

归园田居其说课稿

归园田居其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归园田居(其一)》是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选取了魏晋到唐宋时期的经典诗词作品,旨在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社会的思考与人生的感悟,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

这首诗是陶渊明辞官归隐后所作,生动地描绘了他归园田居的生活场景和内心感受,表达了他对官场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通过学习这首诗,有助于学生了解陶渊明的人生志趣和诗歌风格,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古典诗词,具备一定的诗词基础和初步的鉴赏能力。

但对于陶渊明诗歌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对于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的把握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此外,高一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的阶段,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引导思考等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创作背景,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2)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诵读、想象、分析等方法,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

(2)学习诗歌中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诗人对官场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理解诗人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境界。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2)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1)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深层原因和复杂情感。

(2)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文化内涵。

五、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陶渊明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他的诗歌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归园田居》。

这首诗所展现的是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它追求“归园田居”、“自得其乐”的人生理想,表达了他对繁华社会和功利主义的反感,崇尚自然和宁静的生活方式,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人类和自然的深切关怀。

本篇文章将对《归园田居(其一)》进行深入的阐释和分析,以期更好地理解陶渊明思想和文学艺术。

【背景介绍】《归园田居(其一)》是唐代文学家陶渊明所作,据说是他在流亡途中写下的。

当时陶渊明虽然名气很高,但由于不愿迎合当时的官僚主义和功利主义,被贬至南陵,并被迫流亡。

这首诗是他在逃亡途中发出的感慨和呼唤,表达了他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腐朽社会的厌倦和怀疑。

此诗反映了陶渊明的个性和人生态度,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社会和政治的思考。

【诗歌大意】此诗开篇便是“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这句话反映了陶渊明对繁华社会和功利主义的反感,他认为自己的本性是热爱山水的,而不是追逐名利和物质享受的。

紧接着他写道“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这句话表达了他的悲痛和失落,因为他已经远离故乡和理想生活已经三十年之久,这种沉重的压抑感使他“不耻最后行且恶”,他不再拘泥于形式和规范,而是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其次,他讲到“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这句话反映了陶渊明对逝去的年华和青春的无奈和悲痛,他认为年少时的浮华和功利主义是一种虚幻和幻象,只有追求内心的宁静才是人生最重要的追求。

他继续说“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句话是对牧童归来的问候,同时也表达了陶渊明对自然生活和村庄生活的向往和推崇。

最后,他以“归园田居,岁晏成时。

”作结,表达了他“归园田居”的人生追求,即找到一个宁静和自由的空间,远离世俗浮华和功利主义,获得内心的安宁和自得其乐。

同时,他也表达了对时间的思考,认为岁晏则有成就之意,追求不是短暂的荣华富贵,而是长久的内心宁静和个性价值的实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6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归园田居(其一)》。

下面,我将会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等部分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说木文在教材中的地位
《归园田居(其一)》是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第一课,有两个课题,上节课我们己经学过曹操的《短歌行》,也是一首古诗。

古诗词中常常寄寓着诗人对社会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阅读木单元诗作,可以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通过了解诗人的生平、创作背景等, 深入理解作品。

《归园田居(其一)》描述了诗人由官场回归田园以后
悠然闲适的田园生活及其乐趣,表达了他对官场生涯的厌恶之情。

二、说学情
诗歌重朗读,而在朗读方面,相对其它文学体裁而言,我班学生对诗歌的朗读兴趣会大一些,如果能抓住这一点,会增加课堂的学习气氛,但学生对诗歌的认识基木还停留在初步认识上,在必修上第一单元中国现代诗歌学习的时候,我们发现:学生阅读面狭窄,生活阅历浅,没有耐心透过诗句深入探究诗人的思想情感,以致于难以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第二单元虽然有了前面三首诗歌的教学铺垫,但感觉学生品读诗歌的底子仍然比较薄弱,对诗歌鉴赏感悟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结合学生的特点,本课的特点,以及大纲的要求,特制
定学习目标如下:
三、说课程目标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

所谓“知人论世”,这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2、掌握诗歌出现的重点实词、虚词等文言知识。

3、理解作者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
四、说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因此,我确立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探究法。

只有反复诵读,学生才能理解诗歌的美,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参与讨论才能激发学生的个性见解。

所以,我会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得出答案。

当然,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我会适当地予以点拨。

教学上我采取多媒体教学,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刺激,让他们更容易走进诗歌,走进诗人,去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五、说学法
我所任教的班学生基础较好,思维活跃。

所以,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要求如下:
1.课前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和他的作品风格。

2.利用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诗中重要文言字词,积累基础知识。

3.反复诵读木课,理解诗的思想内容,体会其意境美。

六、说教学过程
本课计划一课时完成,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陶渊明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初中时我们就学过他的诗文《桃花源记》、《饮酒》等等,他性情孤傲,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他是理想主义者,为我们留下了对世外桃源的向往;他隐居避世,甘老林泉;如今千年已过,但时至今日至今,我们似乎还在回味他笔下桃花的清香,品读他高洁的灵魂。

今天,就让我们运用自己比初中时更加成熟的思辦能力,再来学习他的另一篇代表作品《归园田居》的第一首。

木节课从欣赏、赞颂陶渊明的诗歌开始,引起学生对陶渊明的兴趣和
关注。

[步骤二]引导学生对陶渊明的生活经历做大致的了解,以此来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之后老师再补充陶渊明的相关知识。

重点介绍他
几次出仕,因官场腐败,他适应不了官场的污浊生活。

而后又归隐回乡。

[步骤三]诵读诗歌。

由全体学生诵读,初步感受诗歌意境,之后由老师纠正在诵读过程中出现的读音错误,然后老师范读。

教师的参与,
会让课堂更生动、更真实。

之后全体再齐读,以加深同学们对诗歌的
卬象。

[步骤四]师生课堂互动,分析诗歌内容,突破重难点。

学生上一环节通过充分感受诗歌,已经有较深卬象。

木环节主要用讨论法,点拨法来理解诗歌内容。

这个环节总的方法是: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小组交流,选代表发言。

最后,老师作相关的补充小结。

这样的师生互动能让课堂更活跃,最重要的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为此,我设定
了以下几个问题:
1.如何理解诗歌“无〃,“爱”“误入” “三十年”,这些字眼,表露了诗人怎样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了怎样感情基调?
2.“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两句在全诗中
起什么作用?
3.试从“远与近”“动与静”的角度赏析本段的写景艺术。

4.诗人为什么对普通的草屋炊烟、鸡鸣狗吠如此津津乐道呢?
[步骤五]小结,得出本文的主旨。

[步骤六]讨论鉴赏
1、提问:在这首诗中,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2.赏析平淡而富有情趣语言特点:(1)语言质朴自然,富有诗意。

(2)比喻和反衬手法的运用。

(3)白描手法的运用。

(4)对比手法的运用。

[步骤七]课后思考
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你认为应该积极入世还是消极避
世?
此题目的设置旨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思辨能力。


生也许会有.不同的观点认识,教师适时地进行引导,从而帮助他们树
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